湖大有机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的总体要求
有机化学理论:
掌握有机化学的根本理论: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和立体效应;立体化学的根底知识和根底理论。
掌握重要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典型有机化合物结构和性能的关系,重要类型的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掌握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反响、自由基取代等反响机理,碳正离子、碳自由基、碳负离子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响中的作用。
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变的条件和规律,掌握常见官能团特征化学鉴别方法,掌握特性官能团转换的常用方法,了解逆向合成分析的根本要点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了解红外吸收光谱、核磁共振谱、质谱根本原理,进行谱图解析。
根本实验技术:
掌握蒸馏、分馏、水蒸气蒸馏、减压蒸馏、萃取、枯燥、重结晶等根本技术及应用;能够解答常见的实验问题
二、试题类型及比例
1.命名与写结构式,约20分;
2.完成反响式〔包括中间产物、最终产物、试剂和重要反响条件〕,约30分;
3.综合题〔填空、选择或排序,涉及根本概念、理论、性质等〕,约30分;4.鉴别或别离,约10分;
5.合成题,约20分
6.机理题,约10分;
7.结构推导,约20分
8.实验题〔包括作图、答复下列问题等〕,约10分
三、主要参考教材
1. 《有机化学》〔第四版〕,高鸿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有机化学实验》王莉贤主编 XX大学出版社。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考试大纲(201409修改)一、考试目的有机化学是一门研究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规律的科学。
通过考试,使同学们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熟练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相互转化的方法和规律,具有基本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内容第一章绪论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有机化合物的定义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1.4 共价键1.4.1 共价键的形成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1.4.2 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1.4.3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1.6 酸碱的概念1.6.1 Brø nsted 酸碱理论Brø nsted 酸、Brø nsted 碱、共轭酸碱1.6.2 Lewis 酸碱理论Lewis 酸、Lewis 碱1.7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1.7.1 按碳架分类脂肪族化合物、脂环族化合物、杂环化合物1.7.2 按官能团分类官能团第二章饱和烃:烷烃和环烷烃烃、脂肪烃、脂环烃、饱和烃2.1烷烃和环烷烃的通式和构造异构烷烃:CnH2n+2环烷烃:CnH2n构造异构体2.2 烷烃和环烷烃的命名伯、仲、叔、季碳原子;伯、仲、叔氢原子;烷基、环烷基烷烃的命名、单环环烃的命名2.3烷烃和环烷烃的结构2.3.1 σ键的形成及其特征2.3.2 环烷烃的结构与环的稳定性角张力2.5 烷烃和环烷烃的物理性质2.6 烷烃和环烷烃的化学性质2.6.1 自由基取代反应卤化反应、自由基的稳定性次序、卤素的活性次序2.6.2 氧化反应2.6.5 小环环烷烃的加成反应加氢、加溴、加溴化氢第三章不饱和烃: 烯烃和炔烃3.1烯烃和炔烃的结构碳碳双键的组成、碳碳叁键的组成、π键的特性3.2烯烃和炔烃的同分异构碳架异构、官能团位次异构、构型异构3.3烯烃和炔烃的命名3.3.1 烯基和炔基3.3.2 烯、炔烃的命名3.3.3 烯烃的顺反异构体的命名顺反-标记法、次序规则、Z,E-标记法3.3.4 烯炔的命名3.5 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3.5.1 加氢顺式加氢、反式加氢3.5.2 亲电加成(1)加卤素(2)加卤化氢Markovnikov规则、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次序、过氧化物效应,反马氏加成(3)加硫酸(4)加次卤酸(HOX)(5)加水(6)硼氢化反应硼氢化-氧化反应3.5.4 氧化反应(1)环氧化反应过氧酸(2)高锰酸钾氧化(3)臭氧化(4)催化氧化3.5.6 α-氢原子的反应卤化反应,氧化反应3.5.7 炔烃的活泼氢反应炔氢的酸性、金属炔化物的生成及应用、炔氢的鉴定第四章二烯烃共轭体系共振论4.1 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分类:隔离二烯烃、累积二烯烃、共轭二烯烃命名4.2 二烯烃的结构4.3 电子离域与共轭体系π,π-共轭、p-π共轭、σ,π-超共轭、σ,p-超共轭4.4 共振论极限结构、共振杂化体4.5 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4.5.1 1,4-加成反应4.5.4 双烯合成第五章芳烃芳香性5.1 芳烃的构造异构和命名5.2 苯的结构5.2.1 价键理论5.4 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5.4.1 芳烃苯环上的反应(1)亲电取代反应卤化、硝化、磺化、Friedel-Crafts反应(付克反应)、氯甲基化(2)亲电取代反应的机理5.4.2 芳烃侧链(烃基)上的反应(1)卤化反应(2)氧化反应5.5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5.5.1 两类定位基第一类定位基(邻对位定位基)、第二类定位基(间位定位基)5.5.2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的理论解释(1)电子效应(2)空间效应5.5.3二取代苯的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则5.5.4 亲电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5.7.1 萘5.8 芳香性5.8.1休克尔(Hückel)规则: 4n+2规则5.8.2 非苯芳烃芳香性的判断5.11 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第六章立体化学6.1异构体的分类6.2手性和对称性手性分子、对映异构体、对称面、对称中心6.3 手性分子的性质—光学活性6.3.1 旋光性6.4 具有一个手性中心的对映异构分子的构型6.4.1 对映体和外消旋体的性质6.4.2 构型的表示法模型和四面体式、透视式、Fischer投影式6.4.3 构型的标记法(2)R,S-标记法第七章卤代烃相转移催化反应邻基效应7.1 卤代烃的分类7.1.1 卤代烷的分类伯、仲、叔卤代烷7.1.2 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分类乙烯型和苯基型、烯丙型和苄基型、隔离型7.2卤代烃的命名7.3 卤代烃的制法烃的卤化、不饱和烃的加成、醇的取代、卤原子的碘代、氯甲基化、重氮盐的去氮7.5 卤代烷的化学性质7.5.1 亲核取代反应(1)水解反应(2)与醇钠作用(3)与氰化物作用(4)与氨作用(5)卤离子交换反应(6)与硝酸银作用7.5.2 消除反应(1)脱卤化氢扎伊采夫规则(Saytzeff规则)7.5.3 与金属反应(1)与镁反应7.6 亲核取代反应机理7.6.1 双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2)机理特征:A、反应物和亲核试剂都参与反应速率的控制;B、构型反转(Walden转化)7.6.2单分子亲核取代反应(SN1)机理特征:A、反应速率只与卤代烃有关,与亲核试剂无关;B、外消旋化;C、发生重排7.7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的因素7.7.1 烷基结构的影响SN2:CH3X>伯卤代烷>仲卤代烷>叔卤代烷SN1:CH3X<伯卤代烷<仲卤代烷<叔卤代烷7.7.2 卤原子的影响RI>RBr>RCl>RF7.8 消除反应的机理7.8.1 双分子消除反应(E2)机理特征:A、反应的速率与反应物和亲核试剂的浓度都成正比;B、反式消除7.8.2 单分子消除反应(E1)机理特征:A、反应的速率只取决于卤代烷的浓度,与亲核试剂无关;B、发生重排反应7.9 消除反应的取向服从Saytzeff规则7.10 影响消除反应的因素7.12卤代烯烃和卤代芳烃的化学性质7.12.1 双键和苯环位置对卤原子的影响7.12.3 烯丙型和苄基型卤代烃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与金属镁反应第九章醇和酚9.1 醇和酚的分类、构造异构和命名9.2 醇和酚的结构9.3 醇和酚的制法9.3.3 卤代烃或重氮盐的水解9.3.4 由Grignard试剂制备9.3.5 由烯烃制备9.3.6 醛、酮、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还原9.4 醇和酚的物理性质9.6 醇和酚的化学性质—醇和酚的共性9.6.1 弱酸性9.6.2 醚的生成9.6.3 酯的生成9.6.4 氧化反应(1)一元醇的氧化9.6.5 与三氯化铁的显色反应9.7 醇羟基的反应9.7.1弱碱性9.7.2 与氢卤酸的反应Lucas试剂与不同醇的反应9.7.4 与卤化磷的反应9.7.5 与亚硫酰氯的反应9.7.6 脱水反应9.8 酚芳环上的反应卤化、磺化、Friedel-Crafts反应第十章醚和环氧化合物10.1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命名10.2 醚和环氧化合物的结构10.3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制法10.3.1醚和环氧化合物的工业合成10.3.2 Williamson合成法(1)醇钠对RX的SN2反应合成醚10.4 醚的物理性质10.6 醚和环醚的化学性质10.6.2 环氧乙烷与Grignard试剂的反应第十一章醛、酮和醌11.1 醛和酮的命名11.2 醛和酮的结构11.6 醛和酮的化学性质11.6.1 羰基的反应活性11.6.2 羰基的亲核加成(1)与亚硫酸氢钠加成可以发生该反应的羰基化合物:所有醛、脂肪族甲基酮和八个碳以下的环酮(2)与醇加成缩醛、半缩醛、保护羰基(3)与氢氰酸加成(4)与金属有机试剂加成与Grignard试剂加成(5)与Wittig 试剂加成(6)与氨及其衍生物的加成缩合11.6.3 α-氢原子的反应(1)α-氢原子的酸性(2)卤化反应碘仿反应(3)缩合反应(a)羟醛缩合(b)Claisen-Schmidt缩合反应11.6.4 氧化和还原(1)氧化反应托伦斯试剂(Tollens试剂)、费林试剂(Fehling试剂)(2)还原反应催化加氢、金属氢化物还原、Clemmensen还原法(3)Cannizzaro反应(歧化反应)第十二章羧酸12.1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12.2 羧酸的结构12.3 羧酸的制法12.3.2 伯醇和醛的氧化12.3.3 腈水解12.4 羧酸的物理性质12.6 羧酸的化学性质12.6.1 羧酸的酸性和极化效应(1)羧酸的酸性(2)羧酸的结构与酸性的关系连有吸电子基团越多,酸性越强;吸电子基团离羧基越近,酸性越强12.6.2 羧酸衍生物的生成酰氯、酸酐、酯、酰胺的生成12.7 羟基酸12.7.1 酸性第十三章羧酸衍生物13.1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13.4 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13.4.1 酰基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水解、醇解、氨解13.4.2 酰基上的亲核取代反应机理13.4.3 羧酸衍生物的相对反应活性酰氯.>酸酐>酯>酰胺13.4.6 酰胺氮原子上的反应-- 酰胺的个性(1)酰胺的酸碱性(2)酰胺脱水(3)Hofmann降解反应第十四章β–二羰基化合物14.1 酮-烯醇互变异构14.1.1 酸碱对酮-烯醇平衡的影响14.1.2 化合物的结构对酮-烯醇平衡的影响14.2 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及其应用14.2.1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乙酰乙酸乙酯的合成14.2.2乙酰乙酸乙酯的性质酮式分解、酸式分解、亚甲基的烷基化14.2.3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合成甲基酮、合成烷基取代的乙酸14.3 丙二酸酯的合成及其应用14.3.1丙二酸二乙酯的合成及其应用第十五章有机含氮化合物15.1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15.1.1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制法15.1.4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还原(2)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4)硝基对其邻、对位取代基的影响对苯酚、苯甲酸酸性的影响15.2 胺15.2.1 胺的分类和命名15.2.2 胺的结构棱锥形结构15.2.3 胺的制法(4)由酰胺降解制备(5)Gabriel合成法15.2.6 胺的化学性质(1)碱性(3)酰基化伯胺或仲胺与酰氯、酸酐、羧酸的酰基化(5)与亚硝酸反应(7)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化、硝化、磺化15.3 重氮和偶氮化合物15.3.1 重氮盐的制备—重氮化反应15.3.2 重氮盐的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1)失去氮的反应重氮基被氢原子的取代、被羟基取代、被卤原子取代、被氰基取代(2)保留氮的反应(b)偶合反应样 题1、 命题原则:覆盖面要广,基础题为主,以教材作业册内的题型为主选对象。
硕士研究生(有机化学专业初试)入学考试大纲

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课程名称:无机化学一、考试的总体要求掌握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掌握对一般无机化学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
二、考试内容及复习范围物质结构基础一、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系了解波函数的空间图象,掌握四个量子数,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基本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二、分子结构掌握共价键的本质、原理和特点,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分子间力的特征及类型,理解共轭大п键。
三、晶体结构了解晶胞的概念及14种布拉维点阵,理解离子的特征、离子键、晶格能、离子晶体基本类型,掌握离子极化对物质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了解原子晶体及分子晶体。
四、配合物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几何异构和对映异构的概念,配合物的价键理论及晶体场理论。
化学热力学与化学动力学初步一、化学热力学基础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及其重要状态函数,掌握热力学相关计算。
二、化学平衡常数掌握标准平衡常数的概念,Kθ与△r G mθ的关系,多重平衡规则,浓度、压力、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与化学平衡相关的计算。
三、化学动力学基础理解过渡态理论,掌握浓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相关计算,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及相关计算,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水溶液化学原理一、水溶液掌握非电解质稀溶液依数性的变化规律和计算。
二、酸碱平衡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掌握一元弱酸(碱)、多元弱酸(碱)氢(氢氧根)离子浓度的计算,掌握同离子效应及缓冲溶液相关计算。
三、沉淀平衡理解沉淀溶解平衡中溶度积和溶解度的关系,掌握溶度积规则及相关计算。
四、电化学基础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原电池及其符号书写,标准电极电势的意义及应用,能斯特方程及元素电势图相关计算。
了解电解,化学电池。
五、配位平衡了解中心原子和配体对配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掌握与配位平衡相关的计算。
元素化学之一:非金属一、卤素了解卤素通性,掌握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和用途,一般了解卤化物,卤素互化物,卤素氧化物。
有机化学(科目代码806)考试大纲

有机化学(科目代码806)考试大纲I、考查范围绪论和立体化学约10%,烷烃环烷烃、卤代烷、醇和醚约10%,烯烃、炔烃和芳香烃约40%,羰基化合物、酚醌约15%,羧酸、羧酸衍生物和含氮化合物约15%,其他10%。
II、考查要求要求考生系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以及利用相关知识解决药学实际问题的能力。
III、考查形式及试卷结构1.考试方式:闭卷,笔试2.考试时间:180分钟3.试卷分值:满分150分4.题型结构:选择题(A型题)约占20%名词解释约占10%简答约占30%论述题/计算题约占40%IV、考查内容一、有机化学(一)绪论【考试目标】1.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特点;掌握共价键的形成、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键参数;掌握键的极性、键的极化性和分子的极性;掌握有机合物结构表示方式和共价键断裂的方式;2. 熟悉有机酸碱的概念及定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常见官能团的名称与结构;3. 了解有机化合物结构测定方法。
【考试内容】有机化合物的定义;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键参数;键的极性、键的极化性和分子的极性;有机合物结构表示方式和共价键断裂的方式。
(二)烷烃和环烷烃【考试目标】1. 掌握烷烃命名方法、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环烷烃的稳定性与环大小的关系、拜尔的张力理论,以及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2. 熟悉各类烷烃/环烷烃的命名方法、化学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烷烃的光卤代反应及其机理;3. 了解烷烃的定义、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了解环烷烃的结构特征和同分异构。
【考试内容】烷烃命名方法、物理性质的变化规律、物理性质与结构的关系、环烷烃的稳定性与环大小的关系、拜尔的张力理论,以及环己烷及取代环己烷的构象;烷烃的光卤代反应;环烷烃的同分异构。
(三)立体化学基础【考试目标】1. 掌握对映异构体的理化性质、对映异构体的费歇尔投影式、对映异构体构型的DL命名法和RS命名法、旋光异构体的数目、非对映体、内消旋体和外消旋体。
湖南大学环境工程考研大纲

各章内容与要求绪论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与微生物概述【内容】1.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微生物概述【要求】1.把握本课程的大体要求2.了解微生物的大体概念第一篇微生物学基础第一章病毒【内容】1.病毒的形态和结构2.病毒的繁衍3.病毒的培育4.病毒对物理、化学因素的抗击力【要求】1.把握病毒的结构和繁衍进程2.了解病毒的培育方式3.了解病毒的抑制方式第二章原核微生物【内容】1.细菌2.古菌3.放线菌4.蓝绿细菌5.螺旋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略)【要求】1.把握细菌的个体形态、大小、细胞结构和物理化学性质2.了解古菌的特点及分类3.把握放线菌的形态及菌落特点,了解放线菌的生活史4.明白得蓝绿细菌的结构及类别第三章真核微生物【内容】1.原生动物2.微型后生动物3.藻类4.真菌【要求】1.把握原生动物的分类及各类的特点形态2.了解轮虫、线虫的大体特点3.了解藻类的一样特点4.把握酵母菌、几种要紧霉菌的形态、结构、繁衍及培育特点第四章微生物的生理【内容】1.微生物的酶2.微生物的营养3.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及一些概念4.微生物的合成代谢【要求】1.把握酶、辅酶、酶的活性中心、酶的催化特性、米氏公式2.把握阻碍酶活性的因素3.把握微生物的要紧营养类型4.明白得微生物的营养物类型、培育基和四种营养运输类型5.把握要紧的三种呼吸类型6.把握几种要紧的合成代谢类型第五章微生物的生长繁衍与生存因子【内容】1.微生物的生长与繁衍2.微生物的生存因子3.其他不利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的阻碍4.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的关系5.菌种的退化、复壮与保藏【要求】1.把握微生物的生长周期和细菌的生长曲线、生长量的测定方式2.把握灭菌和消毒3.把握细菌、放线菌和真菌对pH的不同要求4.明白得好氧、厌氧和兼氧微生物5.了解紫外线、化学物质及其他因素的杀菌、抑菌作用6.了解微生物之间的六种彼此关系第六章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内容】1.微生物的遗传2.微生物的变异3.基因重组4.遗传工程技术在环境爱惜中的应用【要求】1.把握DNA及其复制原理,基因突变、定向培育和驯化等概念2.明白得基因重组的三种技术途径3.把握基因工程概念4.了解遗传工程在环保中的应用第二编微生物生态与环境生态工程中的微生物作用第一章微生物的生态【内容】1.生态系统2.土壤微生物生态3.空气微生物生态4.水体微生物生态【要求】1.明白得生态系统概念2.了解土壤、空气、水体中的微生物生态3.把握自然界碳、氮、硫循环图4.明白得微生物在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和硝化、硫化等大体进程第二章微生物在环境物质循环中的作用【内容】1.氧循环2.碳循环3.氮循环4.硫循环5.磷循环6.铁、锰循环【要求】把握微生物在氧、碳、氮、硫循环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第三章水环境污染操纵与治理的生态工程及微生物原理【内容】1.污、废水生物处置中的生态系统2.活性污泥丝状膨胀及其计谋3.厌氧环境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微生物群落【要求】1.把握活性污泥、生物膜的概念及组成2.明白得污泥膨胀的成因和计谋3.了解光合细菌处置废水的方式第四章污、废水深度处置和微污染源水预处置中的微生物学原理【内容】1.污、废水深度处置2.微污染水源水预处置的微生物问题3.饮用水的消毒及其微生物学效应【要求】1.把握脱氮、脱磷的原理2.了解水的几种消毒方式第五章有机固体废弃物与废气的微生物处置及其微生物群落【内容】1.堆肥法2.卫生填埋法及渗滤液3.废气的处置方式【要求】1.了解堆肥法的原理2.了解废气的几种处置方式第六章微生物学新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内容】1.固定化技术2.细胞外多聚物的开发应用3.优势菌种与生物制剂的开发与应用【要求】1.把握固定化酶技术的概念2.了解固定化技术在环保中的应用3.了解现今对细胞外多聚物、优势菌种与生物制剂的开发应用情形第三篇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实验】1.光学显微镜的操作及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个体形态观看2.酵母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的个体形态观看3.微生物细胞数的计数4.微生物的染色5.细菌淀粉酶和过氧化氢酶的定性测定*6.培育基的制备和灭菌7.细菌纯种分离、培育和接种技术*8.纯培育菌种的菌体、菌落形态的观看*9.大肠杆菌群的生理生化实验10.细菌总数的测定参考书目:《环境工程微生物》,周群英、高廷耀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二版)一、考试内容及大体要求第一章绪论(1)了解环境毒理学的产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地位;(2)了解环境毒理学的研究对象、要紧任务和内容;(3)把握环境毒理学体外实验、体内实验、流行病学调查的大体方式;(4)了解环境毒理学的已有成绩。
湖南大学2021年硕士807机械设计基础考试大纲及参考书

2021年硕士807机械设计根底考试大纲2021-11-09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机械设计根底?考试大纲参考书目:?机械设计根底?第二版,湖南大学出版社,刘江南、郭克希主编。
第1章绪论1.掌握构件、零件、运动副等根本概念。
第2章机械设计根底知识1.掌握失效、变应力、应力比、疲劳极限等根本概念。
2.了解机械零件工作能力计算准那么。
第3章平面机构根底知识1.掌握运动副、构件的分类和表示方式。
2.能够绘制较简单的机构运动简图。
3.掌握平面机构自由度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能准确地识别和处置复合较链、局部自由度和常见虚约束。
4.掌握机构具有肯定运动的条件。
5.了解速度瞬心的概念及其求法。
第4章平面连杆机构1.了解铰链四杆机构的根本类型。
2.掌握平面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能判别存在曲柄的平面四杆机构取不同构件为机架时各为何种机构。
3.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急回特性及行程速度转变系数K、极位夹角θ的概念及其意义。
4.掌握平面四杆机构压力角α〔或传动角γ〕及死点的概念及其意义。
5.了解图解法和解析法设计简单四杆机构。
第5章凸轮机构1.了解凸轮机构的类型和应用。
2.掌握凸轮机构从动件常常利用运动规律〔等速、等加速等减速、简谐运动、摆线运动〕的冲击特性。
3.掌握“反转法〞设计盘形凸轮轮廓的原理。
当从动件的位移线图和凸轮基圆半径r0时,能绘制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轮廓曲线。
4.掌握凸轮基圆半径r0和机构压力角α的概念,定性理解对心直动从动件盘形凸轮机构压力角和凸轮基圆半径的关系。
第6章齿轮传动1.了解齿轮机构的类型和特点。
2.掌握齿廓啮合根本定律。
3.理解渐开线的形成,掌握渐开线性质,并能绘制渐开线上各点的压力角;掌握渐开线齿廓啮合知足齿廓啮合根本定律,掌握啮合线是直线、啮合进程中压力方向不变、中心距具有可分性等特点。
4.熟练掌握渐开线外啮合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根本参数与几何尺寸计算。
5.掌握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持续传动条件;了解重合度和标准安装等概念。
湖南大学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80学时一、本课程的目的与任务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基础化学实验课程的重要分支,是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的基础实验课。
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与分析鉴定的方法;并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工作习惯。
通过实验,加深学生对有机化学基本理论与概念的理解,增强运用所学的反应及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机化学实验主要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基本操作,合成实验,天然产物提取分离及有机化合物性质试验。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训练学生进行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是本课程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切实加强的重要环节。
属于基本操作包括:1、璃管的切割、弯曲和拉毛细管;2、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3、磨口仪器的使用及维护;4、常用仪器的选择及安装;5、沸点及熔点的测定;6、回流、蒸馏、分馏、水蒸气蒸馏及减压蒸馏;7、分液滴斗和滴液漏斗的使用;8、各种过滤方法;9、液体物质和固体物质的干燥;10、薄层色谱和柱色谱;11、机械搅拌;12、加热和冷却;13、固体物质的升华;14、波谱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波谱技术(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已成为分离和鉴定有机化合物的最常用的手段,有必要在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基本操作训练。
对于基本操作训练内容采用单独安排实验和结合合成实验进行,使学生有多次练习的机会,从而达到正确熟练,灵活运用的程度。
合成实验是训练、巩固基本操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与分、鉴定方离法的主要途径,是有机化学实验的主要内容。
合成实验的选择,既要符合基本操作训练的要求,也要兼顾化合物与反应类型。
根据上述原则,列出20套不同的合成实验,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内容。
作为一门基础课实验,基本操作训练和合成实验仍以常量为主。
并逐步创造条件增加小量实验及简单易行的半微量实验的比例,以加强操作训练,节约实验药剂,缩短反应时间,增加训练内容。
苏州大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考研大纲

苏州大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考研大纲.doc1.烷烃(1)烷烃的同系列、同分异构现象及命名法(2)烷烃的构型和烷烃的构象(3)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4)烷烃卤代反应历程2.单烯烃(1)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2)烯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3)诱导效应和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3.炔烃和二烯烃(1)炔烃和二烯烃的命名、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2)共轭效应,速率控制和平衡控制4.脂环烃(1)脂环烃的命名(2)环烷烃的性质和结构(3)环己烷的构象5.对映异构(1)物质的旋光性(2)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3)含一个和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4)构型的R、S命名规则(5)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6)不含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7)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6.芳烃(1)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2)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3)芳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7.现代物理实验方法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1)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2)红外光谱(3)核磁共振谱(4)质谱8.卤代烃(1)卤代烃的命名、同分异构现象(2)一卤代烷、一卤代烯烃、一卤代芳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备(3)亲核取代反应历程9.醇、酚、醚(1)醇酚醚的命名、物理性质、光谱性质(2)醇酚醚的化学性质和制备(3)消除反应机理10.醛和酮(1)醛、酮的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2)醛、酮的物理性质、光谱性质(3)醛、酮的化学性质和制备(4)亲核加成反应历程(5)不饱和羰基化合物的主要化学性质11.羧酸(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2)饱和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3)羧酸的化学性质制备(4)羟基酸和羰基酸的化学性质(5)酸碱理论12.羧酸衍生物(1)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和光谱性质(2)酰卤、酸酐、羧酸酯、酰胺的化学性质及制备(3)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4)羧酸衍生物的水解、氨解及醇解历程(5)有机合成路线13.含氮有机化合物(1)硝基化合物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2)胺的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3)重氮和偶氮化合物的性质(4)分子重排机理14.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1)含硫有机化合物的命名(2)硫醇、硫酚、硫醚的化学性质和制备(3)有机硫试剂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4)磺酸酯和磺酰胺的性质(5)含磷有机化合物命名和化学性质15.元素有机化合物(1)有机锂化合物的结构、化学性质(2)有机硼在合成中的应用16.周环反应(1)电环化反应立体选择性规则(2)环加成反应规则(3)迁移反应(4)周环反应的理论17.杂环化合物(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2)呋喃、噻吩和吡咯的物理性质、光谱特征、化学性质和制备(3)吲哚、吡啶和喹啉的性质(4)Skraup合成法18.糖类化合物(1)单糖的构型和反应19.蛋白质和核酸(1)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性质20.萜类和甾族化合物(1)异戊二烯规律和萜的分类《仪器分析》部分一、光学分析法(一)光学分析法导论1、电磁辐射的基本特征,电磁辐射与物质结构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理科)考试大纲1.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熟练掌握系统命名法的命名原则——最低系列原则和次序规则,了解习惯命名法和常用的俗名。
系统命名法要熟练掌握脂肪烃、脂环烃、芳烃的母体名称,主要官能团及各种基团的名称及其编号次序,多官能团化合物命名时母体名称的选择和基团编号次序,立体化学的名称重点掌握顺/反、Z/E及R/S标记法。
习惯命名法要理解正、异、新、伯、仲、叔、季的涵义。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及分子中原子间的相互影响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既是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系统命名的基础,也是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内因。
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理论是学好有机化学的关键。
具体要求如下(1)碳原子成键时的杂化状态(sp3、sp2、sp、)及碳原子各种杂化轨道在成键时对键长、键角、键能和键的极性的影响,以及对与这些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或官能团的影响。
(2)键和键的特征和区别,用轨道表示法定性说明定域键和离域键(共轭键)。
(3)主要官能团(C=C,-C C-,-X,-OH,-O-,CHO,C=O,-COOH,-NO2,-NH2,-SO3H)的特性以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规律。
(4)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超共轭效应,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说明取代羧酸的酸性强弱,α-氢原子活泼性、1,3-丁二烯的亲电加成以及一元取代苯的定位规则,有机中间体的稳定性。
(5)同分异构现象——构造异构及构型异构,举例说明碳架异构、官能团异构、位置异构、互变异构、顺反异构、对映异构,能用Fischer投影式表示含1个和2个手性碳原子的对映异构体。
(6)通过乙烷、丁烷及环己烷的构象分析,理解开链分子的交叉式和重迭式构象,环己烷的船式和构式构象,能用透视式和Newman投影式表示不同的构象。
(7)小环化合物的不稳定性和角张力。
(8)芳香性。
3.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及某些典型变化规律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对化合物的鉴定、鉴别、分离、提纯及生产工艺均有重要意义,因此应掌握物理性质的典型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一般物理性质包括物态、熔点、比重、溶解度、比旋光度。
能用分子间力和氢键说明某些有机化合物的沸点、熔点和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4.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化学反应及其规律有机化合物的重要化学反应及其规律,化学反应的重要条件,影响因素及应用范围等是本课程的核心内容,具体要求掌握以下内容:(1)取代反应:饱和碳原子的自由基卤代及其规律(自由基型反应历程),芳环上的亲电(卤代、硝化、磺化、Friedel-Crafts反应一烃化、酰化)及其规律(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历程)、芳环上的亲核取代反应,饱和碳原子上亲核取代(水解、醇解、氨解、氰解)及其规律(饱和碳原子上亲核取代反应历程),酯化及水解反应。
邻基参与作用。
(2)消除反应:卤烷的去卤化氢,醇的脱水及Saytzeff规则,羟基羧酸的脱水反应,Hofmann消除反应,热消除反应。
(3)加成反应:碳碳重键的亲电加成及Markovnikov规则(碳碳重键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自由基加成反应,1,3-丁二烯的1,2-及1,4-加成反应,羰基的亲核加成以及规律(羰基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4)氧化及还原反应:烷烃、烯烃、炔烃及芳烃母体和侧链的氧化、烯烃的氧化、臭氧化、醇和醛的氧化,不饱含烃、芳烃、醛、酮、酯、硝基化合物的加氢或还原反应、Cannizzaro 反应。
(6)缩合反应:羟醛缩合、Claisen缩合,Mannich反应,Michael加成,Wittig反应,Darzen反应,Reformatsky反应, Perkin反应。
(7)重氮化反应及重氮基的取代、偶合反应。
(8)Grignard反应在有机合成上的重要应用。
(9)β-二羰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10)重排反应,碳正离子重排,碳负离子重排,Beckmann重排,Hofmann重排,片呐醇重排, Baeyer-Villiger重排, Favorskii重排, 联苯胺重排,Claisen重排等。
(11)协同反应基础;Diels-Alder反应,电环化反应,迁移反应。
(12)了解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氨基酸及蛋白质的基本概念及性质。
5.有机化合物结构推测确定一个化合物的结构, 可以用化学方法, 例如测定有无某些官能团; 降解成简单化合物; 转变成衍生物; 用一个明确无疑的路线加以合成等来实现。
物理学与化学的结合,产生了一些现代物理测试方法,运用这些方法, 可以用少量样品, 正确地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需掌握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常规测定如IR、UV、NMR、MS等波谱法。
6.有机化学实验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学会正确选择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分离提纯的方法;能够制备一些比较简单的有机化合物,需掌握的基本操作包括:(1)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2)磨口仪器的使用及维护;(3)常用仪器的选择及安装;(4)回流、蒸馏、分馏;(5)分液滴斗和滴液漏斗的使用;(6)重结晶和各种过滤方法;(7)液体物质和固体物质的干燥;(8)加热和冷却;(9)熔点测定。
在整个课程中要着重培养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有机化学例题与习题——题解及水平测试裴伟伟,冯骏材编的物化考纲基本内容:物理化学是从化学现象和物理现象相关联的角度去寻找化学变化规律的一门学科,注重运用物理的理论和实验方法来研究化学变化的一般理论问题,是化学学科的理论基础。
物理化学课程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统计热力学,相平衡,电化学,表面现象和胶体化学。
二、课程考试的基本要求考生应比较牢固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注重领会物理化学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努力学会运用所学理论解释及解决实际问题。
在有关的计算和表述中,应注意采用国家标准单位制(SI制)。
考试基本要求按深入的程度分为“掌握”(或“会用”) “理解”(或“明了”) 和“了解”三个层次。
第一章气体(1) 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理想气体的模型;(2) 理解实际气体范德华方程的修正思路及方程;理解实际气体临界性质和对应状态原理;理解临界参数的含义;(3) 了解实际气体状态方程的引出或修正思路: ①引入压缩因子Z,修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②引入 p、V 修正项,修正理想气体状态方程,③使用经验公式,如维里方程,描述压缩因子Z;(4) 掌握用普适化压缩因子图计算气体的状态参数。
第二章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应用(1) 理解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如系统、环境、状态、状态函数、热力学标准态、可逆与不可逆过程、过程与途径等;(2) 理解热和功是能量的两种形式;(3)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4) 掌握可逆过程和最大功这两个概念;并掌握各种过程中体积功,热和热力学能的计算;(5) 理解焓的意义,掌握恒容热、恒压热和热容等基本概念,并能在计算中灵活应用;(6) 了解卡诺循环的意义以及理想气体在卡诺循环过程中功、热和热力学能的计算;(7) 理解实际气体Joule-Thomson 效应;(8) 理解等容热效应与等压热效应的差别,掌握反应进度的概念,理解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的基本概念,会应用标准摩尔生成焓和标准摩尔燃烧焓进行热化学计算;(9) 了解Hess定律,掌握反应焓变与温度的关系的计算—基尔霍夫定律。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1)了解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掌握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意义;(2)了解卡诺定理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关系,掌握熵的概念,理解克劳修斯不等式的重要性;(3)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熵的统计意义;(4) 了解热力学第三定律和规定熵的概念;(5) 掌握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的定义,理解吉布斯自由能和亥姆霍兹自由能的物理意义;(6) 掌握一些简单过程?S,?A和?G的计算和如何设计可逆过程;(7) 掌握热力学基本方程及麦克斯韦关系式,掌握特性函数概念,了解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的简单应用;(8) 理解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
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1) 掌握偏摩尔量与化学势的定义,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别和在多组分系统中引入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意义;(2)掌握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示式及其标准态的含义,理解非理想气体化学势的表达式;(3) 了解气体逸度的定义和逸度的几种求算方法;(4) 掌握Henry定律和Raoult定律的应用;了解它们的适用条件和不同之处;(5) 了解混合物与溶液的区别,掌握理想液态混合物和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公式,明确标准态的选择;了解理想液态混合物的通性;(6) 理解溶液的依数性;掌握利用依数性计算未知物的摩尔质量;(8) 了解真实液态混合物与真实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计算公式,理解活度和活度因子两个概念。
第五章相平衡(1) 掌握相、组分数和自由度等相平衡中的基本概念;了解相律的推导过程、掌握相律在相图中的应用;(2) 掌握并能熟练应用克拉佩龙方程、克劳修斯-克拉佩龙方程;(3) 了解绘制相图的常用的几种方法,理解根据热分析数据绘出的步冷曲线进而绘出相图或由相图绘出步冷曲线;(4) 掌握单组分、二组分和三组分系统的一些典型相图,理解相图中各相区、线和特殊点所代表的意义,了解其自由度的变化情况;(6) 掌握杠杆规则及其应用;第六章化学平衡(1)了解如何由热力学热力学平衡条件导出化学反应等温方程,掌握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应用;(2)了解如何由化学势导出标准平衡常数;掌握标准平衡常数与化学反应标准Gibbs能变之间的关系;掌握标准摩尔吉布斯自由能的求算和应用;熟练掌握平衡常数和平衡组成的计算。
(3)理解温度、压力和惰性气体对平衡组成影响,从而进一步理解化学平衡移动规律;(4)了解同时平衡、反应耦合等几个与化学平衡相关的问题。
第七章电化学(1)掌握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了解迁移数意义和常用的测定方法;(2)理解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极限摩尔电导率、离子摩尔电导率的概念及它们和浓度的关系;(3)理解离子独立运动定律,掌握测定电导的一些应用;(4) 理解离子强度、离子活度、离子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的概念;掌握其计算方法;(5) 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德拜—休克尔互吸理论和昂萨格电导理论的基本观点,掌握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的计算;(6) 理解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的概念,掌握电池图式的表示方法,了解电动势产生机理;了解对消法测定电动势的基本原理和标准电池的作用;(7) 掌握可逆电极的种类,能够熟练写出有关的电极反应和电池反应,并能根据所给化学反应设计电池;(8) 掌握电池和电极电势的能斯特方程;(9) 掌握电池反应的热力学函数ΔrG、ΔrS、ΔrH和平衡常数的计算以及电动势测定的主要应用;(10) 理解分解电压的意义和用途;理解极化作用产生的原因和极化的分类;理解超电势和极化曲线的概念;(11) 理解原电池和电解池的极化曲线中电流密度与极化电势的关系;(12) 掌握用计算的方法判断在两个电极上首先发生反应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