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的五大新转变
幼小衔接衔接内容包括

幼小衔接衔接内容包括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衔接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个人适应能力衔接:帮助幼儿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和新的生活规律,培养他们独立自主的能力,如自理能力、自学能力和社交能力等。
2. 学习能力衔接:引导幼儿从幼儿园的玩耍学习方式逐渐进入小学的正式学习阶段,促进他们掌握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
3. 认知能力衔接:帮助幼儿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认知能力,包括观察、思考、解决问题、创造等方面的能力,为他们适应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做好准备。
4. 社交能力衔接:培养幼儿与同伴和师生之间的良好关系,加强他们的沟通和合作能力,帮助他们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和学习环境。
5. 情感能力衔接:关注幼儿的情感需求和发展,建立他们对小学的积极情感和认同感,促进他们对新环境的适应和参与。
6. 家校衔接: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建立起家长、教师和幼儿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家长为什么要注重幼小衔接

家长为什么要注重幼小衔接一、引言在我国,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阶段。
很多家长可能认为,孩子年纪小,幼小衔接阶段无需过多关注。
然而,事实上,这个阶段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解析家长为什么要注重幼小衔接。
二、幼小衔接的重要性1.生活习惯的转变幼儿园和小学在生活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方式,小学则以课堂教学为主。
家长注重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2.学习方式的转变幼儿园以启发式、体验式学习为主,小学则以系统化、理论性学习为主。
家长注重幼小衔接,有助于孩子逐步培养小学所需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
3.社会角色的转变幼儿园时期,孩子主要是玩伴关系;小学时期,孩子开始承担学生角色,需要遵守纪律、完成学业。
家长注重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和适应社会角色转变,为未来的人生奠定基础。
4.情感支持的转变幼儿园时期,孩子在与家长、老师互动中建立情感依赖;小学时期,孩子开始独立面对学业压力,需要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家长注重幼小衔接,可以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应对挑战。
三、如何注重幼小衔接1.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家长要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逐步改变家庭教育观念。
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主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2.家长积极参与家长要积极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帮助孩子适应小学生活。
家长可以参加学校举办的亲子活动、家长会等,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
3.选择合适的学前教育机构选择一个注重幼小衔接的学前教育机构,有利于孩子更好地过渡到小学。
家长要关注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理念、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方面,为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培养孩子自主学习能力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让他们在小学阶段能够迅速适应学习生活。
可以通过引导孩子自主阅读、完成简单家务等方式,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小衔接的趋势

幼小衔接的趋势
幼小衔接的趋势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过程,包括学习内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以下是幼小衔接的一些趋势:
1. 教育体制的整合:幼小衔接的趋势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教育体制的整合,落实一体化发展的原则。
通过加强教育协调,促进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使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逐渐与小学接轨。
2. 课程衔接的连续性:幼小衔接强调幼儿园和小学课程的连续性,注重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前瞻性和小学教育内容的渗透性。
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使幼儿园的课程内容能为小学的学习打下基础,并顺利衔接。
3. 教学方法的转变:幼儿园强调以游戏和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而小学则更加注重系统化的知识学习和学科的分科特点。
幼小衔接的趋势是通过适当调整幼儿园的教学方法,使幼儿逐步适应小学的教学方式,提前培养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4. 教育评价的衔接:幼小衔接的趋势是教育评价体系的衔接。
在评价幼儿园学生时,逐渐引入符合小学课程特点的评价标准,以促进家长和教师对幼儿学习情况的了解,为孩子的小学学习做好准备。
5. 家校合作的加强:幼小衔接的趋势是加强家校合作,提高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衔接度。
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使他们
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环境。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体制改革的一部分,旨在促进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为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打下基础。
通过教育体制的整合、课程衔接的连续性、教学方法的转变、教育评价的衔接以及家校合作的加强,可以使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要求,实现平稳过渡和全面发展。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探讨

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探讨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幼小衔接工作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议题。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期,包括教育体系、课程、教学方式等方面的衔接。
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意味着能够让幼儿顺利过渡到小学,避免出现过渡期的适应问题,让孩子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快速适应并取得进步。
本文将分别从幼儿园和小学两个阶段出发,探讨如何在新课标背景下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幼儿园阶段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1.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标背景下,幼儿园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因此,幼儿园应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注重孩子的主动探索和实践活动。
这将为幼小衔接打下良好基础,为小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幼儿园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需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包括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培训等方面。
只有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才能更好地对幼儿进行科学指导和教育,为幼儿过渡到小学阶段做好准备。
3.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除了注重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外,幼儿园还应注重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例如,让幼儿逐步接触一些小学课程内容,如基础数学、语文知识等,为他们逐步适应小学学习内容做好铺垫。
4.家校合作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幼小衔接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幼儿园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和合作,帮助他们了解新课标的要求,提供适当的指导,促进家校合作,共同帮助孩子顺利过渡到小学阶段。
二、小学阶段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工作1.个性化教学在新课标的背景下,小学应注重个性化教学,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为学生提供多元的学习方式和活动。
通过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激发学习潜能。
2.教育评价改革新课标背景下的小学应注重教育评价改革,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进行评价。
这样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跟踪和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帮助。
幼小衔接的五大新转变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
上海市教委陆续出台的《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与《上海市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等文件,为幼小衔接注入了新的内涵,为幼儿园和小学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从中可以看到,幼小衔接正发生着五大新转变。
一、衔接的主体:由幼儿园单一主体向幼、小共同参与转变 幼儿园与小学是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两个主体,作为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这也是幼小衔接之所以重要的原因,而如何让幼儿适应这种差异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难点。
在以往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幼儿园如何单方面地开展衔接工作,幼儿园是幼小衔接的唯一主体。
而小学只是在开学的第一周内开展参观小学、学习相关规章制度等少量的活动,帮助刚入学的幼儿适应小学生活。
小学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幼儿园,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少沟通,而且传统观点总认为“幼儿园应该向小学靠拢,衔接任务主要由幼儿园完成”,这些都是影响幼小衔接有效开展的因素。
近年来,有些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指出,家庭、幼儿园、小学要为幼儿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作好各种准备,只有各方面加强配合,才能有效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王文乔、杨晓萍,2007)。
因此,幼小衔接的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幼儿园与小学应该共同参与、双向互动,可以采用参观、座谈、共同研讨等形式,在幼儿的认知、行为习惯、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上展开沟通与协作,最好能采用一种连续的培养方式,由幼儿园阶段开启,在小学阶段加以延伸,毕竟习惯与态度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长期培养的结果。
此外,家庭虽然不是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主体,但家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只有保持家园一致、家校一致,幼小衔接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随着上海市教委出台了幼小衔接的相关文件,部分区域的幼儿园与小学开始合作,幼儿园应该把握住这一个契机,增进与小学的联系与互动,与小学共同完成幼小衔接这一工作。
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

幼小衔接的主要内容及注意事项一、1.1 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从幼儿园到小学是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学会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1.1 学习环境的变化幼儿园和小学的学习环境有很大的不同。
在幼儿园,孩子们的活动空间相对较大,可以自由地进行游戏和探索。
而在小学,学习空间相对狭小,孩子们需要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进行学习。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帮助孩子适应这种变化,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1.1.2 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幼儿园,孩子们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完成的。
而在小学,学习方式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实践。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引导孩子逐步转变学习方式,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1.1.3 学习内容的增加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学习内容会有很大的增加。
他们需要学会更多的知识技能,如阅读、写作、数学等。
因此,家长和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二、2.1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了让孩子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和老师需要共同努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2.1.1 定时作息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家长和老师需要确保孩子每天都有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保证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1.2 自主学习鼓励孩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适当的作业,让孩子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能力。
2.1.3 培养阅读兴趣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
家长和老师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从小爱上阅读。
可以通过讲故事、朗读等方式,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3.1 加强沟通与交流幼小衔接阶段,家长和老师的沟通与交流至关重要。
以下几点是需要注意的:3.1.1 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家长和老师需要关注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需求,及时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扰。
小学生活点滴: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一个重要的阶段,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变化和适应。
以下是一些关于这个过程中的生活点滴:1. 学习环境的变化:进入小学后,学生会面临学习环境的变化。
从幼儿园的游戏和自由活动转变为更加正式的学习方式,需要按照课程表进行规划,并遵守学校的教学要求。
2. 学习内容的增加:在小学,学生将接触到更多学科的知识,如语文、数学、科学、社会等。
课堂上的学习要求也会逐渐增加,学生需要适应更多的学习任务和知识点。
3. 学习时间的调整:相比幼儿园,小学的学习时间会更长。
学生需要适应较长的学习时间表,并学会合理安排作业和复习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 班级和同学关系的改变:在小学,学生通常会有一个固定的班级,与同学们共同度过许多年。
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班级环境,建立新的友谊,并学会合作和团队精神。
5. 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小学,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也会发生变化。
老师的角色不仅是引导者,还是知识传授者和评估者。
学生需要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和要求,与老师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6.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小学生需要逐渐培养独立完成日常生活事务的能力,如穿衣、整理书包、收拾课桌等。
家长和老师可以共同引导他们,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和责任感。
7. 学习压力的增加:相对于幼儿园,小学的学习任务和考试压力可能会增加。
学生需要适应这种压力,学会管理时间、解决问题,并寻求支持和帮助。
总之,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意味着学生需要适应学习环境、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的变化,建立新的班级和师生关系,培养自理能力,并面对学习压力的增加。
家长和教师的支持和引导对于学生的顺利过渡至关重要,他们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幼儿园幼小衔接与五大领域目标的关系

关于描写秋雨的古诗词《山居秋暝》作者:王维原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夜雨寄北》作者:李商隐原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更漏子·玉炉香》作者:温庭筠原诗: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
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作者:李商隐原诗: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鹧鸪天·半死桐》作者:贺铸原诗: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声声慢·寻寻觅觅》作者:李清照原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水仙子·夜雨》作者:徐再思原诗: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蝶恋花·出塞》作者:纳兰性德原诗:今古河山无定据,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
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诺亚舟学习机:/index.php?c=detail&a=index&share_id=20
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阶段中第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衔接得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幼儿未来的长远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历来都得到了较大的关注与重视。
上海市教委陆续出台的《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与《上海市小学一、二年级课程调整方案》等文件,为幼小衔接注入了新的内涵,为幼儿园和小学有效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
从中可以看到,幼小衔接正发生着五大新转变。
一、衔接的主体:由幼儿园单一主体向幼、小共同参与转变
幼儿园与小学是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两个主体,作为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它们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这也是幼小衔接之所以重要的原因,而如何让幼儿适应这种差异是幼小衔接工作的难点。
在以往的研究与实践中,我们更多的是关注幼儿园如何单方面地开展衔接工作,幼儿园是幼小衔接的唯一主体。
而小学只是在开学的第一周内开展参观小学、学习相关规章制度等少量的活动,帮助刚入学的幼儿适应小学生活。
小学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远远低于幼儿园,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缺少沟通,而且传统观点总认为“幼儿园应该向小学靠拢,衔接任务主要由幼儿园完成”,这些都是影响幼小衔接有效开展的因素。
近年来,有些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指出,家庭、幼儿园、小学要为幼儿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作好各种准备,只有各方面加强配合,才能有效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王文乔、杨晓萍,2007)。
因此,幼小衔接的主体不应该是单一的,幼儿园与小学应该共同参与、双向互动,可以采用参观、座谈、共同研讨等形式,在幼儿的认知、行为习惯、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培养上展开沟通与协作,最好能采用一种连续的培养方式,由幼儿园阶段开启,在小学阶段加以延伸,毕竟习惯与态度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而是一个长期培养的结果。
此外,家庭虽然不是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主体,但家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只有保持家园一致、家校一致,幼小衔接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
随着上海市教委出台了幼小衔接的相关文件,部分区域的幼儿园与小学开始合作,幼儿园应该把握住这一个契机,增进与小学的联系与互动,与小学共同完成幼小衔接这一工作。
二、衔接的内容:由重知识、技能向重兴趣、习惯和情感转变
幼小衔接到底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即“衔接什么”,已有研究大多从幼儿到底存在哪些适应困难着手。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与国家教委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研究”,这项研究指出,幼儿入学困难一般分为学习与社会性两大方面。
学习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读写与数学两个方面,社会性适应困难主要表现在任务意识与完成任务的能力、规则意识与遵守规则的能力、独立意识与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的能力等方面(朱慕菊,1995)。
在以往的实践中,我们往往以解决幼儿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为主,较为重视读、写、算等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传授,这也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因为幼儿在进入小学后第一个面临的就是这些方面的困难,更为重要的社会性方面的适应问题往往就被忽略了。
日本一项有关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发展状况与小学1~3年级成绩的相关调查指出,幼儿的好奇心与社会能力的得分高低与一年级语文、社会、数学等课程的成绩高低存在着相关性。
因此,幼儿的好奇心与社会能力的培养才是幼小衔接需要重视的内容。
另一项关于学业成绩与IQ的相关调查指出,有的幼儿IQ高,但生活习惯与自主性差,会导致较低的学业成绩;相反,有的幼儿IQ虽然不高,但自主性和适应性方面较强,学业成绩照样很好。
幼儿园如果仅仅关注学习适应方面的问题,在幼儿园大班阶段就开始大量训练幼儿的读、写、算等学业技能,甚至出现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现象,当幼儿刚进入小学时,因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业技能,他们看起来似乎很快适应了小学的学习生活,但实际上,这样却更有可能
挫伤幼儿的积极性,降低他们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幼儿的长远发展。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幼儿顺利解决社会性适应方面的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提高他们进入小学的愿望,培养积极的情感,就好比“授之以渔”,这样才能使幼儿从“看上去适应了小学生活”转向“真正喜欢小学生活”,实现幼小之间的过渡与衔接。
三、衔接的形式:由零散、随意的活动向系统、有计划的课程转变
关于幼小衔接的开展形式,即“怎么衔接”的问题,幼儿园与小学以往都是分别开展符合各自教育阶段特点的活动。
幼儿园主要从大班下学期开始,采取主题活动的形式,而小学则集中在一年级开学初开展一些相关活动。
这些活动大多较为零散、随意,未形成规范化、系统化的课程。
在上海市教委出台的这些关于幼小衔接的文件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小衔接开展形式的一种新取向。
文件首先对幼小衔接的目标、内容与评价等方面作了详细的规定,幼小衔接活动有了统一的规划与要求,幼小衔接活动的开展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各做各的”,而是要从课程的角度全面、有计划地开展。
对于幼儿园而言,幼小衔接活动不再是大班下学期零散开展的一个主题活动,而是要纳入到幼儿园大班的课程计划中,与幼儿园新课程的实施结合起来(如新教材大班《学习活动》中的“我要上小学”主题),提高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对于小学而言,幼小衔接活动不再是学校可有可无的教学活动,而是被设置成系统的学科课程与综合活动课程两个部分,并且纳入到了小学的整体课程设计之中,成为学校整个正规教育的一部分。
日本也开展了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如何从课程的角度完成幼小衔接。
在日本文部省颁布的新幼教大纲与小学教育大纲中,对幼小两方面都进行了重大改革,让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目标、内容与教育方法上保持一致性,让幼儿园教育成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与发展的基础,并且在小学1~2年级新开了一门生活课。
生活课包含了原来小学课程中的理科与社会科,采取“合科指导”的方式,将游戏、动手操作、观察等方法引入课堂,与幼儿园以游戏为中心的“综合指导”方式相同,减少了幼儿入学后的不适应。
四、衔接的评价:由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以往都更为强调结果性评价,即以幼儿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等知识要求为评价的主要依据。
但评价的最终目的不应该是为了衡量幼儿获得了多少知识,而是为了引导幼儿展示已有的成就与进步,感受自己的成功,体验成长的快乐,发现存在的不足,找到努力的目标,充满信心地进行后续学习。
因此,对于幼小衔接活动的评价应从结果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转变,更注重评价的个体化与纵向性,对于小学教师来说,要更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给予具体的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各种发展变化,感受进步的快乐与满足。
评价的形式也应该灵活多样,这点对于小学而言尤其重要。
除了单一的书面评价,还可以综合运用口头、演示成果等形式,甚至也可以用语言、动作、表情、手势等方式肯定学生的进步表现。
家长也可以参与到评价工作中来,为过程性评价提供更客观的信息。
由于幼儿园一贯比较重视家长工作,家园之间的良好互动有助于幼小衔接评价工作的开展。
在这方面,小学应该向幼儿园学习,鼓励家长参与评价,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五、衔接的范围:由阶段衔接向终身教育转变
对于幼小衔接涉及到的时间范围,目前人们广泛认为仅仅是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这一过渡时期,是幼儿从一个教育阶段向另一个教育阶段过渡的环节,更确切地说,幼小衔接只是涉及到幼儿园大班与小学一年级之间的衔接问题。
从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来看,幼儿的发展是一个具备连续性与阶段性的过程,对于一些习惯与态度的培养,必须贯穿于整个幼儿园教育阶段,成为连续性的长期培养目标;从终身教育
的观点来看,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人的终身发展做准备,而终身学习需要具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欲望与能力,需要学习者的独立性、主动性、自我决策与思考能力,这些是各个教育阶段的共同目标。
因此,幼小衔接不应该只是解决两个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问题,而是要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如何为幼儿各种终身学习素质的养成提供支持,让幼儿终身受益。
《上海市幼儿园幼小衔接活动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指出:“要把集中性的幼小衔接活动与经常性的教育活动结合起来,注意从幼儿一入园开始,加强对其进行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而小学方面亦提出要理顺一至五年级关于习惯、兴趣与情感培养的这条主线,将学习准备期中所集中体现的各项要求,通过后续的学习过程不断内化、习得与养成,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终身教育的价值取向。
在这种取向要求下,幼儿园与小学在课程与活动设计上,尤其是关于一些习惯与态度的培养上,应该在相互沟通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循序渐进的连续的课程体系,不仅仅在各自的教育阶段内体现连续性,而且要在一种更为开阔的视角上体现教育的连续性,为幼儿以后长远的学习与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