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docx

合集下载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

c a r e f u l e v a l u a t i o n s o f c h i l d r e n ’ S ma he t ma t i c s b a s i s a n d t h e e x —
p a n s i o n o f c h i l d r e n ’ S k i n d e r g a r t e n ma t h e ma t i c s e x p e i r e n c e . ma k — i n g s t u d e n t s e x p e i r e n c e t h e u s a g e s o f ma t h e ma t i c s t h r o u g h r e a l - i z i n g he t l i f e - o ie r n t a t e d c u r r i c u l u m, u s i n g t e a c h i n g g a me s t o i m- p r o v e s t u d e n t s ’ i n t e r e s t i n ma t h e ma t i c s l e a r n i n g , a n d c u l t i v a t i n g s t u d e n t s ’ g o o d l e a r n i n g h a b i t s hr t o u g h f a mi l y - s c h o o l c op e r a t i o n . Ke y wo r d s k i n d e r g a r t e n a n d p ima r r y s c h o o l c o h e s i o n ; Gr a d e O n e o f p r i ma r y s c h o o l ; ma he t ma t i c s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式解读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式解读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式解读随着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衔接日益重要,幼小衔接视角成为了教育界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幼小衔接视角对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从幼小衔接视角出发,解读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式。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

幼儿园阶段,学生主要通过感知、观察和实践等方式进行思维活动,他们的思维方式主要是直观的、具体的和直觉的。

而在小学一年级,学生需要逐渐从直观的思维方式过渡到抽象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来提高教学效果。

在幼儿园阶段,学生通常对于数学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好奇心,他们喜欢通过玩耍和游戏的方式来学习数学。

而在小学一年级,学生逐渐进入正式学习的环境,这种兴趣和好奇心可能有所下降。

教师需要采用趣味性、互动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幼儿园阶段,学生通常对于数学没有太多的抵触情绪,他们乐于接触和探索新的事物。

而在小学一年级,学生可能因为遇到困难而产生负面情绪,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特点,采取鼓励、赞扬和引导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感到快乐和满足。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数学基础。

幼儿园阶段,学生主要通过感知和实践的方式来学习数学,对于数学的基础概念和技能掌握不够牢固。

而在小学一年级,学生需要逐渐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

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数学基础的巩固和拓展,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数学基础,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从幼小衔接视角出发,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式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关注学生的情感特点,注重巩固和拓展学生的数学基础。

小学数学论文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论文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赵策》小学与幼儿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学是否能顺利衔接对儿童后继的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对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要求很高,如果在教学中幼小转变的“坡度”太大,容易对儿童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基于此,笔者分析了小学数学与幼儿园数学的差异,据此提出幼小衔接背景下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策略,为小学数学的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1小学数学与幼儿园数学的差异1.1教育目标:小学重视知识与技能,幼儿园重视兴趣与体验如表1,对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发展指南》)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幼儿园和小学的数学教育目标可以看出,第一,幼儿园数学把“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与有趣”放在第一位,小学放在第一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反映了幼儿园数学教育重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体验,而小学重视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第二,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的要求以感知和理解为主,小学则要求学生获得相关知识,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思考以及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可能源于幼儿逻辑思维刚开始萌芽,幼儿园数学以启蒙为主,小学生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小学数学重视数学教育的学科性。

表1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对比情况下载原表表1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育目标对比情况注:资料来源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1.2教育内容:内容互有重合,小学结构性更强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发展指南》的描述,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数、量及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数学方法的运用三个方面。

依据《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四个方面。

对比可见,第一,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存在许多重合的地方,小学的数与代数包含幼儿园的数、量及数量关系,图形与几何包含幼儿园的形状与空间关系,小学的综合实践与幼儿园的数学方法的运用目的相似。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式解读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式解读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式解读【摘要】本文主要从幼小衔接视角出发,探讨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方式。

首先介绍了幼小衔接视角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特点。

接着详细介绍了幼小衔接视角下的数学教学方式,包括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教学的应用。

总结了幼小衔接视角对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意义,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解读,可以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视角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为教师在实践中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幼小衔接视角、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意义、未来发展、小结1. 引言1.1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式解读幼小衔接视角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学习过渡和衔接,为了让学生在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中更加顺利和有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幼小衔接的视角。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了解幼儿园阶段学生的数学基础和认知水平,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学习。

幼小衔接的关键在于教学方式和方法的调整,要根据幼儿园阶段的特点和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要求,设计合适的教学活动和任务。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尤为重要。

通过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和效果。

问题解决教学也是幼小衔接视角下的重要教学方式之一。

通过让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2. 正文2.1 幼小衔接视角的概念幼小衔接视角是指将学前教育阶段和小学教育阶段衔接起来,通过有序的过渡和衔接,使学生在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无缝连接,实现教育的连贯性和有效性。

幼小衔接不仅强调教育阶段之间的衔接,更注重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贯通和延续。

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不再是简单地延续学前阶段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而是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技能,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摘要: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中,幼小衔接教育作为一种新型的阶段性教育逐步进入了人们的视野,然而在小学一年级的教学中尤其注重数学学科的教学,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也非常注重教学策略的研究,本文基于幼小衔接视角,探讨关于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育,进而探究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策略。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引言:伴随着我国对于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幼儿进行教育的意识也在逐步提高。

通过长时间的实践证明,幼儿和小学生在思维能力和学习模仿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多的相似性,在即将从幼儿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之间的特殊时期也需要对幼儿进行特别的教育,因此幼小衔接教育应运而生。

然而小学一年级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同样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本文将以幼小衔接为研究视角,进而深入讨论关于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以期达到促进幼小衔接教育长足发展的目的,完善我国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方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一、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要性和积极意义处于幼儿园阶段和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在年龄上差距并不大,在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的差距也不大,但是幼儿园毕竟是幼儿园,和小学还有一定的区别。

对此,解决好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即对儿童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和小学教育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儿童成长过程的一次重大转折,这个阶段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幼儿园和小学两者在教育方式上的不同导致了需要对儿童进行幼小衔接的教育,促进儿童身心的适应和调整就是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进行幼小衔接教育的目标。

幼小衔接教育作为一种具有过渡性质的教育,其意义在于帮助幼儿顺利平稳的进行思维方法和学习能力上的过渡,对于幼儿来说这种过渡不仅仅是进行教育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通过幼小衔接教育促进儿童身体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

避免直接由幼儿园教育变成小学教育而引起幼儿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减少幼儿对于小学教育的抵触和排斥心理,为小学教育打好坚实的基础。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式解读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式解读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方式解读幼小衔接教育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衔接阶段,是孩子成长中十分关键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数学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幼小衔接的角度出发,探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方式。

一、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以独立思考、自己探究、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式。

启发式教学法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很有意义,可以以“游戏”为素材,采取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在游戏中引导学生想象,发散思维,锻炼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数学的时间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动形象的图案或数学工具,在课前准备好数学课件,让孩子通过数学游戏来感受数学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问题解决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是指让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具体的问题,然后再根据这些问题去查找资料,综合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法同样适用。

可以通过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并让孩子在游戏中逐步掌握一些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深浅的概念时,可以询问学生,比较两个物品的深浅、高低等;引导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通过对物品的观察,感性认识深浅概念,慢慢理解AB之间的长度就可以用深浅来比较等等。

三、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将某些感性的问题引入到教学中,从而提升学生思维,掌握数学知识。

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体现在将具体的数学概念和学生生活中的情境进行结合,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改掌握数学。

例如,在教时间时,教师可以组织做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如早上吃饭、上下课、洗手、上厕所、午休等)的内容,在做这样的情境教学环节的时候,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做事要按照时间顺序,让学生逐步了解时间的概念。

四、游戏教学法游戏教学法以玩乐的方式来增强数学学科的吸引力,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中十分常见,因为游戏是孩子们成长和学习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手段,可激发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策略探讨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策略探讨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策
略探讨
在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基本概念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

1.采用游戏化教学法,通过角色扮演、问答游戏等形式
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知识。

2.使用多媒体教具,如数学软件、互动白板等,使学生
能够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官学习数学知识。

3.引入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


如,通过称重、购物等活动让学生学习数量关系。

4.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让学生在自然、文化等环境中感
受数学的美和实用性。

通过以上策略的运用,我们可以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并且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作者:卢秉珠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21期摘要: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教育的发展,教师要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习惯的培养重视起来,而且从幼儿园到小学的是一个很重要的过渡阶段。

就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幼儿园和小学的数学教学存在很大的不同,都需要学生慢慢去适应。

本文就幼小衔接视角下来说明幼儿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同,并对目前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简单介绍,给出对应的策略,以帮助小学一年级学生和老师更好的达到数学学习及教学目标。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一年级数学;策略引言小学一年级数学不仅是小学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从幼儿园简单接触之后的又一阶段。

在经过了幼儿的简单接触后,对数学有了很基本的认识。

而且数学作为小升初的一门重要主科,是很重要的。

所以,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要注意到幼儿园与小学教授数学各方面的不同,及时纠正自己的教学模式,为小学生之后的学习数学之路打好基础。

教师作为引路人,也应该以高度的热情去教会学生学习数学。

一、幼儿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的不同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偏向于简单的计算,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内容就侧重于教会学生利用数学计算解决较为简单的实际问题;幼儿园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游戏,教师是利用简单好玩的游戏来教会学生算数,小学一年级数学则将重点放在课堂上,而不是依靠游戏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幼儿园教授数学的目的在于启发幼儿学习数学的智力与兴趣,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则是让学生有逻辑推断能力[1]。

二、幼小衔接下数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幼小衔接下数学教学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师和家长以及学校都没有足够重视这一阶段数学思维培养的重要性,还有就是教师与学生并未就学生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沟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

教师缺少对于一年级学生的进一步带领,理所当然的认为幼儿园学过的东西没有必要重复,就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

另外,教师如果没有很好的将教学内容和方式依据不同学生情况进行变换,也会使刚步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变得迷茫,不爱学习数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小衔接视角下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的策略摘要:数学教学的幼小衔接问题十分重要。

幼儿园与小学的数学教育在目标、内容、方法和评价上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为了更好引导儿童从幼儿园数学学习过渡到小学数学学习,教师应精心判断儿童数学基础,延续儿童的幼儿园数学经验;实现课程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利用教学游戏化提高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最后,通过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幼小衔接;小学一年级;数学;
作者:彭英加
小学与幼儿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教学是否能顺利衔接对儿童后继的学习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而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对学习的连贯性和系统性要求很高,如果在教学中幼小转变的“坡度”太大,容易对儿童的数学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显得十分重要。

基于此,笔者分析了小学数学与幼儿园数学的差异,据此提出幼小衔接背景下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策略,为小学数学的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一些思路。

1小学数学与幼儿园数学的差异
1.1教育目标:小学重视知识与技能,幼儿园重视兴趣与体验
如表1,对比《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发展指南》)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幼儿园和小学的数学教育目标可以看出,第一,幼儿园数学把“幼儿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有用与有趣”放在第一位,小学放在第一位的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反映了幼儿园数学教育重视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体验,而小学重视数学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第二,幼儿园数学教育对幼儿的要求以感知和理解为主,小学则要求学生获得相关知识,能运用数学思维方式思考以及增强问题解决能力。

可能源于幼儿逻辑思维刚开始萌芽,幼儿园数学以启蒙为主,小学生逻辑思维开始发展,小学数学重视数学教育的学科性。

1.2教育内容:内容互有重合,小学结构性更强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发展指南》的描述,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数、量及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数学方法的运用三个方面。

依据《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实践四个方面。

对比可见,第一,幼儿园与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存在许多重合的地方,小学的数与代数包含幼儿园的数、量及数量关系,图形与几何包含幼儿园的形状与空间关系,小学的综合实践与幼儿园的数学方法的运用目的相似。

第二,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在幼儿园的基础上有所扩展和细化,难度加深。

小学数学内容增加了代数、统计与概率等内容,知识的结构性也更强,有相对完善的数学学科体系。

即使有与幼儿园相同的数学内容,幼儿的学习只要求对数学知识有一个初
步的“认识”,获得一种体验,而小学生的学习是为了掌握系统的知识体系,难度更大。

1.3教育方法:小学强调课堂教学,幼儿园重视游戏与生活
已有研究[1-3]显示,幼儿园的数学以低结构化、幼儿中心的活动为主,重视游戏与生活对数学教育的作用;小学数学以高结构化,教师中心的教学为主,强调课堂教学和课后的练习。

具体表现为,第一,幼儿园经常以游戏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中学习数学。

例如教幼儿学习10以内的数字,先让他们学习数字儿歌:1像铅笔能写字,2像天鹅水中游,3像耳朵听声音等。

小学教学方法以讲解法、练习法为主,在课堂中极少见到游戏活动。

第二,幼儿园推崇“一日生活皆课程”,强调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小学虽然也强调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但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注重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儿童,教学与生活的联系较之幼儿园少。

第三,作业方面,幼儿园以操作性、趣味性数学作业为主,小学大部分为书面数学作业。

1.4教育评价:幼儿园侧重评价课程,小学重视评价学生
第一,评价对象上,幼儿园数学侧重评价课程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小学重视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幼儿园评价是为了解所提供的数学课程是否适合幼儿,是否达到相应的教育效果,以便调整和改进工作,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小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第二,评价侧重点上,幼儿园以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为目的,幼儿的学习兴趣和需要是评价重点。

小学数学评价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够掌握程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为首要评价内容,其次是数学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评价、情感态度的评价。

第三,评价方式上,幼儿园数学评价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数学教育过程。

小学数学教育评价以书面测验为主,考查学生课程目标达成状况。

2幼小衔接背景下小学一年级数学的教学策略
2.1诊断儿童的数学基础,延续儿童的幼儿园数学经验
一个班级新生具有不同的幼儿园数学教育背景,各种数学学习经历所呈现的是有些学生的数学学习“吃多了”,有些则是“没吃过”。

忽视这些数学经验差异,直接按照小学教学大纲已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规范来要求学生,就可能出现学生的数学学习“吃不饱”和“吃不了”问题。

因此,一年级数学教师开学首先就需要通过问询、简单的测试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经历、学习水平、学习类型等经验基础,并对学生进行适当分层;其次,合理调整、删减、合并数学教育内容,例如删减简单的计数与运算等与幼儿园重复并且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此外,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不同的学习任务,学习速度慢的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对于学习速度快的学生,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2.2实现数学课程生活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
幼儿园数学强调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幼儿从小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数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在小学延续这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助于儿童更好适应小学生活,因此,教师需要做到:第一,实现数学知识生活化。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有趣的事物中选取学习素材,使他们体验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的感觉,体会到数学的作用。

第二,做到课堂教学生活化。

改变“灌输型”教学模式,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引入数学教学中。

例如学习《分类》,可以创设垃圾分类情境,要求学生按照是否可回收、垃圾质地、颜色等不同标准分类,使学生在具体生活任务中学会分类。

第三,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

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运用课堂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价值,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学习《认识钟表》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同学交流自己每天起床的时间,睡觉的时间,告诉父母傍晚几点钟来接自己。

2.3重视数学教学游戏化,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
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方式,在小学教学中考虑幼儿园教学“游戏性”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降低他们的不适程度。

首先,以游戏作为教学的手段,借助游戏情节,将数学教学的目的和内容转化为游戏本身的内容和规则。

例如学习《0的认识和有关0的加减法》,教师通过与学生玩手指游戏《五只小猴荡秋千》,到最后小猴全部被鳄鱼吃了,五只手指全部握成拳头,再问学生“还有小猴吗?”让学生理解0就是没有。

其次,让儿童运用数学方法解决游戏中的简单问题,巩固数学方法。

在《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中,作为“老狼”的教师可以回答转换为问题,如“现在是短针指向3,长针指向6”,提高游戏的挑战性,同时使学生在游戏中练习认识钟表时间。

再次,重视直观形象教学,编排各类数学游戏,寓教于乐。

可以编排棋类游戏、表演游戏、建构游戏、运动游戏、智力游戏等,通过编排银行游戏加强对人民币的认识,编排棋类游戏巩固简单加减运算等。

2.4促进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是影响儿童数学学习的重要非智力因素,包括听、说、读、写、做五个方面,听的习惯为:听要求、听问题、听表达;说的习惯为:音量适中,态度自信,表达正确、有序;读的习惯为:读教材、读板书、读练习册;写的习惯为:姿势端正、字迹工整、格式规范、簿面整洁;做的习惯为:认识学具、整理学具、运用学具、按时完成作业等。

培养这些学习习惯需要学校与家庭紧密合作,第一,小步子推进习惯的改变。

入学初用专门的时间学学习习惯,小步骤推进学生习惯改变,允许犯错和反复,并在数学课堂和家庭中运用和巩固。

第二,多赏识,少批评。

关注学生在学校和家庭中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在班级中隆重表扬,对于不好的习惯及时私下给以纠正、指导。

第三,采用量化评比,激励孩子不断进步。

建立与其学习习惯挂钩的评价制度,例如,根据学生在课堂、作业,纪律、运动等方面的表现,奖励小印章。

得到十朵小印章就能得到老师写给家长的一封表扬信,得到十份表扬信就可以换一份小奖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