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

合集下载

幼儿园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入园适应

幼儿园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入园适应

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幼儿入园适应类型:生态系统理论视野,幼儿园入园准备家园共育,幼儿园家园共育标题: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幼儿入园适应幼儿入园适应始终是家长和教师棘手的问题。

笔者试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从家庭、幼儿园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出发,就幼儿入园适应问题进行深入分析。

一、家庭微系统中最靠内的一层家庭是幼儿生活、成长的地方,对幼儿产生的巨大影响不言而喻。

作为生态系统中最靠近幼儿的一层,家庭在帮助幼儿入园适应的问题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明确上幼儿园的目的,做好幼儿心理上的准备幼儿园(kindergarten),原意为大花园,将幼儿喻为花草树木,教师则比作园丁,幼儿在园丁的关怀、爱护下健康地成长。

可见,幼儿上幼儿园并不仅是为了减轻家长照看幼儿的负担,也不是为了让幼儿习得几项技能,而是为了让幼儿将来成为一个具有自由精神和创造性的人打基础。

因此,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形式,以幼儿为本,发扬崇尚自由、自我、平等的幼儿园精神。

家长应该明确这样的初衷,在平时就告诉幼儿上幼儿园是一件开心的事情。

家长不要在幼儿哭闹时恐吓幼儿,如再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让老师来管你或爸爸妈妈要上班,没人管你,你不去幼儿园就一个人待在家里,这些容易让幼儿产生恐惧感和被遗弃感的话语,会给幼儿造成心理压力,导致其害怕上幼儿园。

(二)多陪伴幼儿,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亲子依恋分为安全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

安全型依恋的幼儿只要父母在场,就感到足够的安全,能在陌生的环境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玩耍,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当父母离开时,他们明显地表现出苦恼和不安,想寻找父母回来,但得到其他人的安慰后就会恢复平静。

可见,如果幼儿与父母建立起了安全型的依恋关系,那么当幼儿离开父母独立上幼儿园时,他们就会知道这只是短暂的分离,父母还会来接自己回家的,这样,幼儿人园不适的时间就会大大减少。

另外,家长在平时应该多陪伴幼儿,从言语和行动上表达出对幼儿的爱,建立起安全型依恋,从而大大减少幼儿因上幼儿园而产生的分离焦虑。

简析以教育生态学视角实施幼小衔接的研究

简析以教育生态学视角实施幼小衔接的研究

【 摘要 】 幼小衔接在儿童成长过程 中具有重要意义 , 会 受到 多方面环境 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 文概要 阐述 了教育 生态学理 论, 以教 育 生 态 学视 角分 析 幼 小衔 接 的 必要 性 , 提 出 了建 立在 教 育生 态学 理 论 上 的 幼 小衔 接 初 步思 路 。
【 关键词 】 教 育生 态学 幼小衔接 必要 性 【 基金项 目】 本文是黑龙江省教 育厅 高职 高专院校 科研 项 目的研 究论文 , 项 目编号 : 1 2 5 1 5 2 3 7 。 【 中图分类号 】 G4 2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2 O 9 5 — 3 0 8 9 ( 2 0 1 3 ) 1 1 — 0 0 2 4 - 0 1
的 健 康 成 长 奠 定基 础 。 教 育 生 态 学认 为 教 育 活 动 与 学 校 、 社会 、 家庭 等 环 境 紧 密
下是 互补 的 , 可 能 是 一致 的 , 也 可能是不 一致的 , 但 对 儿 童 的 联 系 . 幼 小衔 接 工作 既要 重视 单 个 因素 的作 用 , 又要 对 相 关 因 影 响 无 疑 是 重 大的 。教 育生 态 学的 主 旨就 在 于揭 示 各 种 教 育 素 进 行 综 合 考 察 .更 要 重 视 多种 因素 之 间的 相 互 作 用 对衔 接 情 境 的复 杂性 及 其 对 儿 童 的影 响 .从 而打 破 以往 的 教 育模 式 工 作 产 生 的 影 响 。只 有教 师 的培 养 与 家庭 教 育 紧 密 结 合起 来 , 与方 法. 促 进 学前 教 育 的 改 革 , 不 断提 高教 育 的质 量 。 才 能 综 合把 握 儿 童 的发 展 趋 势 , 掌 握 儿 童 的 发展 脉 络 。 二、 运 用教 育 生态 学 原 理 实 施 幼 小衔 接 的 必 要 性 其 次, 教 师要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 开放性地思考 问题。幼 小衔 接 工作 离不 开 家庭 、社 会 、学 校 等 多方 面 因 素 的 共 同协 f 一) 现 实 需要 幼 小衔 接 的 必 然性 和 必要 性 已经被 教 师 广 泛接 受 ,但 他 作 。 教 育部 门要 构 建 有 利 于 幼 小 衔 接 的 体 制 和 机 制 。 根 据 教 育 们 缺 乏科 学有 效 的教 育 生 态 学理 论 的培 训 。 幼 儿教 师和 小 学 生 态 学 的要 求 , 制 定 详 细 的 幼 小衔 接教 育 指 南 ; 社会机 构可 以 老 师 虽 然认 识 到各 种 环 境 因 素在 儿 童 的 学 习和 生 活 中存 在 很 举 行 各 种 宣讲 活 动 .增 进 人 们 对 教 育 生 态 学 以及 幼 小衔 接 的 大影响 。 也 认 同培养 儿童的 良好 习惯、 自理能 力、 规则与任务 科 学认 识 ; 家长、 幼儿 园、 小 学要 为 儿 童 适 应 学 校 生 活 做 全 方 意识 、 心 理 与 身 体 健 康 等 多方 面 素 质 的 重 要 性 , 但 在 实 际 的教 位 准备 。保 证 儿 童 顺 利 实现 由 幼 儿 园到 小 学 的过 渡 。 只 有 家 育教 学 活 动 中仍 以 知 识 传授 为 主 ,很 难践 行 教 育 生 态 学 的 理 庭 、 社会 、 学校 加 强 配 合 , 才 能 为 儿 童 提 供 健 康 的 生 活 学 习环 才 能 有 效提 高 幼 小衔 接 的 质 量 。 念 多数 小学教 师普遍缺乏幼小衔接 意识 , 他们 与幼儿老师之 境 , 间 没 有 必要 的 沟 通 . 只 是 运 用 小学 教 育 教 学 理 论 指 导 学 生 , 对 幼小衔接在 儿童成长过程 中具有重要 意义 ,受到 多方 面 幼 儿 园 的情 况 根 本 不 了解 。 环 境 因 素 的影 响 与 制 约 .运 用教 育 生 态 学原 理 进 行 幼 小衔 接 学 者们 关 于幼 小 衔接 工作 的 责任 方说 法 不 一 , 有 学者 认 为 研 究 为教 育 工 作 者提 供 了一 个 全 新 的视 角。教 育 工 作 者 有 必 应 由教 师 和 学 校 负责 幼 小衔 接 工 作 ,有 学 者认 为要 重视 家长 要 将教 育 生 态 学 理 论 纳入 到 幼 小衔 接 的 知识 体 系 中 ,科 学地 促进 儿 童健 康 发 展 。 在 幼 小衔 接 工 作 中 的作 用 ,也 有 学者 认 为 幼 小衔 接 工 作 应 由 实施 幼 小衔 接 . 学校 、 家庭 、 社 会 共 同 负责 。可 以看 出 , 学者 对教 育 生 态 学 的认 参考文献 : 识还有一定偏差 , 幼 小衔 接 只研 究 了学校 、 家庭 与 幼 儿 园三 个 『 1 1 杨 晓萍, 伍叶琴. 教 育的张力: 基 于 幼 小课 程 衔 接 的视 角 微观 系统 , 比较 少 涉及 教 育 生 态 的宏 观 系统 、 外 层 系统 、 中观 m. 学前 教 育 研 究 . 2 0 0 7 f Z 1 ) 系统 理 论研 究 的缺 失 导致 在 教 育 实践 中 . 教 师 对教 育 生 态 学 『 2 1 郑立华. 家 长 在 幼 儿 园和 小 学 衔 接 中的 作 用 m. 教 育 评 在 幼 小衔 接 中作 用 的 认 识 存 在 一 定 误 区 ,影 响 了幼 小衔 接 的 论. 2 0 0 7  ̄3 1 质量 。 [ 3 】 霍力岩 , 木全晃子. 日本“ 幼 小衔接” 热湖剖析Ⅱ 】 . 比较教 ) 课 程 改 革 的 需要 育研究. 2 0 0 6  ̄5 ) 课 程 改革 始终 是 基 础 教 育 重要 的 内容 ,运 用 多种 教 学理 [ 4 ] 秦振 飙 , 候 莉敏 . 幼 小衔接课程现 状的调查 与反 思—— 论 开 展 教 学 活动 已 经成 为教 师 的 工作 常 态 。课 程 改革 要 秉持 对 广 西 幼 儿 园教 师 和 小 学教 师 的 比较 研 究 o 】 . 学前教 育研 究. 包括 建 立在 教 育 生 态 学基 础 上 的 多种 教 学理 念 .努 力探 索 多 2 o o 5  ̄5 ) 种教 学模 式 。但 在 实际 工作 中 , 幼 儿 因 与 小 学分 处 不 同的教 学 作者简介 : 吴晓丹 ,

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问题解析

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问题解析

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问题解析学前教育是指对三岁到六岁儿童进行教育和保育的阶段,它的目标是为儿童的整体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适应。

将生态学视野引入学前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学前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生态学视野提醒我们要注重学前教育的整体性。

在生态学中,一切生物都是相互关联的,它们共同组成一个系统。

同样地,在学前教育中,不同方面的教育经验也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我们不能将学前教育简单地划分为学科的分类,而是要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资源和知识,为儿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机会。

生态学视野提醒我们要关注学前教育的环境因素。

环境对生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样地,在学前教育中,环境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和学习机会,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我们应该关注学前教育的场所设施、教具材料和教育活动,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富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环境。

生态学视野提醒我们要关注学前教育的可持续性。

生态学强调的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与适应。

同样地,在学前教育中,我们也应该考虑到学前教育的长期发展和可持续性。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儿童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让他们成为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公民。

将生态学视野引入学前教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学前教育中的一些问题。

通过注重学前教育的整体性、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和可持续性,我们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和发展环境,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问题解析

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问题解析

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问题解析
1. 生态环境教育: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通过
对自然环境的观察、理解和体验,引导幼儿关注和珍惜自然资源,培养他们的爱护环境的
意识,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从小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念。

2. 健康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

通过学习和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体育锻炼等,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身体
素质和健康习惯,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3. 社交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社交意识和合作能力。

通过合作游戏、小组活动等形式,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他们与他人和谐
相处的能力,鼓励幼儿分享、互助,培养他们的社交技能和情感管理能力。

4. 多元文化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跨文化意识和包容性。

通过介绍不同的文化习俗、传统节日等,让幼儿了解不同文化的多样性和平等性,培
养他们尊重他人、关爱他人的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流和合作能力。

5. 创造力培养:生态学视野下的学前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幼儿的创造思维和创新精神。

通过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的能力,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理解世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以生态学为视野的学前教育问题解析,强调培养幼儿的环境意识、健康意识、社交意识、跨文化意识和创造意识,从而培养出具有健康、和谐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公民。

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小衔接的启示

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小衔接的启示

人类发展生态学对幼小衔接的启示在教育研究领域,幼小衔接始终是一个重要课题,原因在于它涉及了一个影响儿童成长和发展的重要过渡环节。

从现有的研究实践来看,多数学者在研究幼小衔接问题时,是从课程理论出发来理解和设计幼小衔接课程,却往往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任何个体的发展,都是在特定环境中的发展,都不能脱离个体所生长的环境。

由此,需要我们从新的视角来理解幼小衔接问题,而人类发展生态学为此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方法论工具。

一、人类发展生态学的主要观点人类发展生态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在研究社会生态系统的基础上于1979年提出的一个儿童发展理论模型,至今对于儿童的发展问题依旧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该理论强调从个体与多因素、多层次的系统之间的关系出发,来理解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对其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所组成,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丹禄普认为,对教育衔接期的幼儿来说至少包括三个微观系统:家庭、幼儿园和小学。

一个或多个微观系统的相互交叉产生了中观系统,也即幼儿直接参与的微观系统之间的关系与相互影响,且这些相互关系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着的。

对幼小衔接来说,中观系统是指幼儿园、小学、家庭三者所做的衔接工作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幼儿并未直接参与但却对其有着影响的环境及其因素。

比如,幼儿所在地的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父母的就业状况和当地的设施以及这些要素的调整,幼儿都不可能亲身经历,但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而这些因素恰恰是我们所容易忽视的。

举例来说,对于正处于过渡期的幼儿来说,如果其父母工作环境的好坏影响了他们的父母在家的行为以及对待他们的态度,那么可能就会影响到他们在幼儿园的行为表现。

宏观系统是指幼儿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等。

这些因素虽然超出了幼儿个体所直接接触的环境,但其变化会影响到外层系统,进而影响到中观、微观系统,从而影响到幼儿本身,所以该系统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小衔接研究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小衔接研究

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小衔接研究【摘要】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单向或双向衔接,而是受多种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这些外部环境系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的生态圈,共同影响着儿童的入学准备质量。

为此,必须建构一个由“有准备的儿童”“有准备的学校”“有准备的家庭”“有准备的社区”和“有准备的政策”等组成的生态系统,共同促成幼小衔接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幼小衔接生态学儿童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在他的生态系统理论中,把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分为四大系统,即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其中,微观系统是个体直接接触到的环境系统;中观系统指微观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外层系统指个体不能直接接触,但对个体发展的微观系统产生影响的社会机构或组织;宏观系统指整个社会的舆论、文化和价值观等。

根据这一理论,对处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儿童来说,他所处的微观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幼儿园和小学。

中观系统主要指幼儿园、小学、家庭三者所做的课程衔接工作及其与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外层系统主要涵盖了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父母就业和当地设施以及对这些因素的调整等。

宏观系统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的幼小衔接政策、社会政治团体的影响、意识形态、文化、社会价值观等因素,这些因素的变化(比如国家的就业政策)会影响到外层系统(如父母的职业状况),进而影响到中观系统和微观系统(如家庭的环境质量),以至于影响到儿童本身。

从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学模式来看,衔接是一个“在—之间”(in-between)的过程,不属于任何单一的主体。

因而,研究必须采取一种生态系统的取向,因为在任何情况下儿童都无法独立于他人,儿童、教师、家长都是在他们的不同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下对衔接进行共同建构的。

[1] 由此可见,幼小衔接的顺利完成,必须建构一个由“有准备的儿童”“有准备的学校”“有准备的家庭”“有准备的社区”和“有准备的政策”等组成的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理论下幼小衔接的路径探析

生态系统理论下幼小衔接的路径探析

155儿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帮助幼儿顺利完成衔接。

1 引言幼小衔接是幼儿从学龄前阶段到学龄阶段的过渡阶段,是幼儿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国外有研究表明,如果幼小衔接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幼儿在学前阶段的教育效果会在小学阶段逐渐减少甚至消失。

而日本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小一问题”,也正是因为衔接断层而引起的。

为更好地促进我国幼小衔接的顺利实施,2021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中提出要全面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实施入学准备教育和入学适应教育,减缓衔接坡度,实现双向衔接、科学衔接和有效衔接。

文章结合《意见》要求,基于生态系统视角分析当下我国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立足于幼儿所处的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和宏系统,全方位多角度提出实施幼小衔接的具体路径,以期帮助幼儿顺利完成过渡。

2 我国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及方向转变2.1 以成人为主转向以儿童为主目前我国的幼小衔接依然是成人主导,成人占据绝对话语权,幼儿在大多数时候是“沉默的”、被动地接受安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压力明显增大,不仅要面对学业压力、规则压力、教师压力,还有同伴压力、环境压力和父母压力等,实际上幼儿承受的压力要比成人想象的更多。

国外也有研究表明幼儿已经了解到小学的任务与幼儿园的任务不同,幼儿没有玩耍的机会还需要完成家庭作业,因此对学校环境以及自身的身份表现出消极情绪。

在实施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却经常忽略幼儿自身的压力和消极情绪,盲目提高技能、提高分数,伴随而来的是幼儿对自身角色的否定,消极应对衔接。

幼小衔接的目的是让幼儿平稳地从幼儿园转入到小学阶段的学习,理应关注到幼儿对新环境的忧虑和恐惧,探寻幼儿内心的想法,合理化解幼儿心理焦虑。

例如在组织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参观时,不应只单纯介绍校园环境,描绘小学的生活,还应该和幼儿交流,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内心的想法,以幼儿为中心,主动与幼儿交流,缓解幼儿的心理压力,减轻幼儿初到小学上课的不适感,顺利完成衔接。

论幼小衔接研究理论视域的转换——从生态系统理论到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展望

论幼小衔接研究理论视域的转换——从生态系统理论到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展望

论幼小衔接研究理论视域的转换——从生态系统理论到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展望论幼小衔接研究理论视域的转换——从生态系统理论到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展望随着社会的变迁和教育的发展,关注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话题。

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顺利过渡对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幼小衔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成就、适应能力以及心理健康状况。

过去的研究主要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域来探索幼小衔接问题。

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了环境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认为幼儿园和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衔接时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和师资队伍之间的不一致。

这种基于生态系统理论的研究对于幼小衔接问题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指导了实践工作。

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单纯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来看待幼小衔接可能已经不够全面。

现实中,儿童的学习和发展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家庭、社会文化等。

因此,社会文化理论的引入对幼小衔接研究提供了新的视域。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进行的,强调了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这个视角来看,幼小衔接问题不仅仅是教育内容和师资的衔接,还需要考虑到家庭、社区等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例如,家庭对幼儿的教育期望、家庭文化背景、社区资源等都会对幼小衔接产生影响。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将社会文化理论引入幼小衔接研究中,探索家庭和社区在衔接过程中的作用。

在研究中,除了考虑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外,还需要关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社会环境中个体获得的包括物质、情感和信息等各种形式的支持。

幼小衔接过程中,教师、家长和社会机构的支持对于儿童的适应和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如何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并研究支持对儿童衔接过程的影响。

此外,跨学科的研究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幼小衔接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领域的问题,也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家庭研究等其他学科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幼小衔接作者:李静高怡楠马炳焱来源:《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6年第07期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是个体在人生早期所经历的一次重大转折。

儿童在这一过程中的体验和建构起的应对人生转变甚至危机的态度和方式对其未来的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研究表明:幼小衔接的失败,不仅对儿童在小学的学业成绩,而且对其未来的发展和学习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让儿童顺利渡过这次转折和危机,建构起应对人生转折和危机的积极态度和有效方式是我们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

因此,幼小衔接问题是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的教育问题。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了对幼小衔接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几十年来,进行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但目前,儿童进入小学学习后仍然面临很多不适应问题,影响了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的幼小衔接即是培养儿童在身体素养、情绪情感、社会交往、行为习惯、生活技能和认知能力等方面对小学学习生活的准备和适应。

幼小衔接的核心问题即儿童在此转折过程中的发展问题。

因此,要实现幼小的顺利过渡、科学衔接,其关键在于深入了解和掌握影响幼小过渡期儿童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态系统理论认为,影响儿童发展的是儿童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不断变化的环境系统。

该系统中不同层次的环境因素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并随着发展阶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每一次发展阶段的转折都是一次“生态转变”。

因此,儿童的发展实则是与之相互作用的整个生态系统,特别是微观系统的发展变化。

所以,对幼小衔接的研究不能是点状、线性、平面的,而应该着眼于处在幼小过渡阶段儿童发展的整个生态系统,多维、立体、系统地进行研究。

依据布朗芬布伦纳的社会生态理论嵌套结构模型,处于入学准备阶段的幼儿和刚入小学的儿童的发展环境系统中的微观系统(micro system),即本阶段儿童活动和交往的直接环境包括幼儿园/小学、家庭和社区;中间系统(mesosystem)包括家庭、幼儿园、小学、社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家-园/校关系、家-区关系、园-校关系、园/校-区关系等)和各自内部成员间的关系;外层系统(exosystem)主要包括专家指导、社交媒体和社区工作等;宏观系统(macrosystem)即影响着人们对待处于幼小衔接过渡中儿童的方式和态度、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习俗和文化等意识形态(如图1所示)。

各层次系统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幼小过渡期儿童的发展,影响着幼儿的入学准备和小学生的学校适应。

影响幼小过渡最直接、最深远的系统——家、园/校、区对于幼儿和小学生而言,家庭、幼儿园/学校和社区是儿童最直接的生活学习环境,与儿童联系最为密切、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也最为直接和深刻。

幼儿园和学校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专门教育机构。

但由于二者的教育目的不同,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评价标准、师生关系、生活习惯、学习环境都有很大差异。

而幼小衔接的最终目的就是促进儿童从幼儿园的生活学习顺利过渡到小学。

因此,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生活制度、环境布置等即影响幼小过渡期儿童最直接、最重要的系统。

家庭是影响儿童发展最早、最深远、最全面、时间最长的系统。

儿童从出生到7岁,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家庭中度过的。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儿童的行为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和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儿童情绪情感和社会性的影响尤其明显。

有效的家庭教育能正向地促进儿童的个体形成和发展。

家长的教养观念和方式对处于幼小衔接过渡时期的儿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社区是由具有共同习俗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存在一种富有人情味的社会关系的社会群体。

儿童的非在园时间大部分在社区度过。

同时,社区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游戏和自由活动场地。

对于处于幼小衔接过渡期的儿童而言,社区所提供的环境有助于情绪的宣泄、压力的释放和交往能力的提高。

促进幼小过渡的关键系统——“家-园/校-区”的互动与人际交往对于处于幼小衔接过渡阶段儿童而言,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实现幼儿园向小学平稳过渡的关键。

即,较强的、积极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其周围成人之间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儿童发展达到最优化。

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的互动系统是连接幼儿园/小学和社会支持、文化环境系统之间的锚点,对儿童产生隐性影响。

幼儿园和小学内部成人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对人与其周围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园/校内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管理者与教职工正确、一致的教育观念和教育目标,有利于形成轻松愉悦的教育氛围,共同为儿童平稳渡过过渡期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我国现代家庭结构以核心家庭为主,其家庭成员关系主要指夫妻关系。

夫妻关系的状况决定了家庭中父母角色的扮演,构成了不同的家庭教育效果。

有研究表明,在父母关系不和的家庭中,孩子往往性格孤僻内向、不合群,容易形成师生间、同学间的对立。

良好的与人相处的方式是儿童进入小学的必备技能,如果想让孩子拥有良好的与人沟通交流的技能,父母首先要有和谐美好的相互关系。

良好的夫妻关系质量,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儿童良好的人生榜样,是进入小学之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的先验经验。

社区内部的邻里关系是社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反映社区居民的精神面貌及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和谐邻里关系,是指社区居民在与邻里的交往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真诚相待、友好相处、和谐相邻,具体表现为邻里之间基本利益一致,心理相容性强,感情彼此认同,有共同的社区归属感和行为准则,能够互相帮助、关系融洽,社区人文环境优美,氛围和谐。

邻里承担着帮助儿童社会化的基本社会职能,而儿童社会化是其适应小学生活的基础。

因此,社区内部邻里关系作为中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时无刻不对儿童产生影响。

除了幼儿园/小学、家庭、社区互动系统内部成人的人际关系之外,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是其组成部分,包括家-园/校关系、家-区关系、园/校-区关系和园-校关系。

四者在儿童幼小衔接中相互联系、相互影响,通过共同统筹有效资源、四方共同协作,创造良好的家-园/校-区良性互动关系。

实现幼小顺利过渡的保障——社会支持、文化环境社会支持和文化环境是影响处于幼小衔接过渡期儿童幼小衔接的外部环境,为实现幼小顺利过渡提供政策保障和文化支持。

对于处于幼小衔接过渡期的儿童而言,社会支持主要包括社区服务、专家指导和政策法规三方面。

文化环境主要指社会文化环境。

即,网络社交媒体的运用和意识形态层面的作用。

首先,社区服务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活动。

社区服务除了有自发的志愿服务活动,还包含了有组织、有系统、有指导,以社区全体居民参与为基础的社会公益活动。

社区中通过利用多元化资源,以组织专家指导,解读国家方针政策,系统的宣传幼小衔接相关常识为手段,营造良好的社区氛围,促使国家方针政策的有效落实。

从而帮助处于幼小衔接过渡阶段的儿童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其次,专家指导是指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的人员对幼儿园、社区和家庭进行的专业、科学的指导。

通过专业资源和平台的有效运用,将科学的育儿观传递到幼儿园、社区和家庭。

同时,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加强中间系统的交互关系,以外部力量的形式为科学的幼小衔接提供指导。

再次,社交媒体是互联网上人们彼此用来交换见解、经验、观点的平台,是自发贡献、提取、创造资讯和传播的过程。

随着无线技术和移动终端的普及,后互联网时代加速到来,随之而来的新的社交模式开启了人们全新的生活。

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通过消息推送的形式向家长和教师传递“科学”的幼小衔接相关知识,但其中大都为经验之谈,甚至存在错误知识。

这些未经考证的“真理”在家长和教师之间传播,影响着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观。

除此以外,国家政策法规与意识形态作为影响着处于幼小衔接过渡期儿童幼小衔接的最外层系统,主要包括幼小衔接相关政策、传统幼小衔接观念和大众媒体宣传。

中国传统教育观重视学校教育,强调知识学习,在大众媒体的宣传引导之下,更加强化了家长“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

幼小衔接相关政策的制定与出台,表达着国家对于幼小衔接的观念与意志,引领着大众对幼小衔接的新认识。

以政府为主导的宣传,能够帮助家长更新衔接教育观念,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

科学幼小衔接的路径——多元支持性环境的形成(一)家庭、社区“背撑性”支持作用的发挥连接与支撑两个相对独立事物之间的部分称为背撑。

儿童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历着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是一次重大的跨越。

在转变和适应的过程中,作为相对稳定的内层结构,家庭和社区,特别是家庭,起着不可替代的“背撑性”支持作用,连接和支撑着儿童的幼儿园末期与小学早期。

在这一过渡时期,家庭和社区需提供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以支持儿童全身心投入到适应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之中。

并及时帮助儿童减轻转变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焦虑。

即,在社区为儿童提供多层次的学习、游戏环境并营造和睦的邻里氛围的同时,更强调家庭的作用。

首先,家长需要提供支持性的养育行为和家庭环境,尽量避免搬迁等可能造成物理环境变化的行为。

其次,保持与儿童有效的沟通和良好的夫妻关系,尽量避免离婚等可能造成家庭内部结构变化的行为。

(二)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对接”幼小衔接不是单纯的“谁向谁靠拢”的问题,而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对接,即幼儿园与小学为儿童顺利适应小学生活而共同努力。

幼小衔接既包括幼儿园阶段对儿童进行的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准备教育,也包括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的从幼儿园顺利过渡到小学、适应小学学习生活的承接教育。

因此,幼小衔接不单单是幼儿园阶段的教育任务,也是小学阶段的重要教育任务,需要幼儿园和小学积极参与,双向对接。

首先,幼儿园可定期组织大班儿童参观体验小学生生活;其次,小学为新入学学生提供“新生适应月”并设置相应的过渡课程。

(三)“FECK”互动关系网的形成“FECK”是“Family-Elementary-Community-Kindergarten”的缩写,在英文中译为“价值”。

即,家庭、小学、社区、幼儿园四大主体共同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关系网络,从而实现环境对儿童支持价值的最大化。

社区应积极统筹家庭、幼儿园、小学资源,发挥参与作用,将幼小衔接纳入社区常规工作中。

家庭应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参与社区、幼儿园、小学组织的幼小衔接相关活动,并且积极学习幼小衔接相关的专业知识。

幼儿园应利用其专业性,积极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家园互动和社区指导活动,向家长宣传科学的衔接教育观,为社区营造良好的幼小衔接氛围提供专业支持。

幼儿园和小学应加强交流合作,深入了解儿童在这一过渡时期的生理、心理需求,以便为儿童更好地完成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提供环境支持。

因此,家庭、幼儿园、学校和社区要相互支持、协同合作,构建起一个积极和支持性的关系网,让儿童顺利度过他们人生中的这次重要转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