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理想和现实——一个民间组织与农村社区在灾后重建中的关系及其意义
浅谈灾后重建让公益组织发挥慈善力量

浅谈灾后重建让公益组织发挥慈善力量人性光辉的照耀,对生命的尊重所爆发的力量问:我们注意到5.12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南都公益基金会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次抗震救灾许多志愿者和民间公益组织成了抗震救灾的一支有生力量。
这在以往的救灾救援中是很少出现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好的气象呢?答:古人说:"凡是人,皆须爱;天同复,地同载"。
大家都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生活生存。
灾区人民的苦难让全国同胞感同身受,国家领导人身先士卒,不避险境,指挥救灾,全力挽救生命,赢得了全国人民的高度赞扬和信任,激发了全社会抗震救灾的热情。
成千上万的志愿者从全国各地赶赴灾区,出现在紧急救援一切需要人力的地方。
在"抗震希望小学"的抢修工地,有几位从河南农村赶来的农民在那里干活,他们是克服了重重困难艰险赶过来的,这时候他们本该在家乡收割小麦。
在电视里看到几名从不同地方赶到一起的志愿者走进很深很深的山里,把一名被埋矿工救出来,抬下山,进行一场生命的接力。
志愿者自己冒着生命危险挽救灾区群众的生命,可歌可泣,值得大书特书。
在救灾和灾后重建中,政府都扮演着主要角色,起主导作用,民间组织主要是协助政府开展抢险救灾工作,补充专业应急力量的不足,降低政府提供应急公共服务的成本。
以往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我们只听到几家有政府背景的大慈善机构的声音。
这一次,上百家民间组织自觉受命于危难之际,发出抗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发挥各自专业优势,独立行动,联合公告,以最快的速度参与紧急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刚刚从前方回来的北京农家女文化发展中心志愿者刘大庆谈了她在灾区工作的体会:救灾和灾后重建,政府都是主力,但民间组织的力量也不可或缺。
我们就象水,能够流到政府力量顾及不到的每一个细微角落。
这是灾区群众对我们的需求,也是我们的工作价值。
地震撕裂了大地,但是弥合了人心问:这次大地震,不光是在救灾前线的直接参与者,全国老百姓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几乎人人都在牵挂,都在往一起使劲。
灾后社会重建中的社区参与与治理

灾后社会重建中的社区参与与治理在灾后社会重建中,社区参与与治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社区居民的参与和自治能力可以有效促进灾后社区的快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探讨社区参与和治理在灾后社会重建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一、社区参与的重要性1. 发挥居民自主性:灾后社会重建需要居民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居民了解自己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与政府和其他组织合作,制定恰当的重建计划。
2. 提高社区凝聚力:社区参与可以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居民之间的相互合作和支持。
通过共同参与灾后重建,社区居民能够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和社会关系网络。
3. 提高策划和执行的效率:社区参与可以汇集各方智慧,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居民了解自身需求和资源状况,能够为决策提供更科学、更全面的信息,提高重建计划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二、社区参与的基本原则1. 平等参与:社区居民的参与应该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没有社会地位、性别、年龄等差异对参与权利的限制。
2. 充分信息:社区居民应该获得充分的信息,包括重建政策、计划、资金等方面的信息。
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主动向居民提供真实、准确的信息。
3. 共同决策:社区参与应该以共同决策为目标,将居民的声音纳入到重建决策中。
政府和相关组织应当倾听居民的意见,并将其反馈纳入到决策过程中。
4. 透明公开:决策过程应该透明、公开,所有决策应当公示,并向社区居民解释原因和意义。
居民有权知道决策的过程和结果。
三、社区治理的重要性1. 统筹规划:社区治理在重建过程中充当统筹者的角色,协调各方利益,制定有效的策略和计划。
2. 资源整合:社区治理能够整合各类资源,包括政府资源、非政府组织资源以及社区居民的力量。
通过充分合作和协作,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提高重建效率和质量。
3. 组织管理:社区治理需要建立有效的组织管理机制,明确责任和权限,确保各方合作顺利进行。
有效的治理机制能够推动社区参与,提高决策效率。
四、促进社区参与与治理的方法和策略1. 意识提升: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提高居民对社区参与和治理的意识,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权益和职责。
民间社会组织作用助力社会建设的例子

民间社会组织作用助力社会建设的例子
民间社会组织在助力社会建设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例子:
1. 社区服务:民间社会组织可以在社区中提供各种服务,例如老年人照料、儿童教育、环境保护等。
通过与政府、企业和其他组织的合作,这些组织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社区的和谐发展。
2. 灾害救援: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民间社会组织可以迅速响应,为受灾地区提供救援物资、医疗救助和人道主义援助。
这些组织通常具有灵活性和创新性,能够填补政府和企业在救援工作中的空白。
3. 公益事业:民间社会组织也可以致力于推动公益事业的发展,例如扶贫、教育、环保等。
通过筹集资金、组织活动和宣传倡导,这些组织可以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4. 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民间社会组织还可以在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例如,一些组织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另外一些组织则可以推动国际合作项目,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做出贡献。
总之,民间社会组织在助力社会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和项目,这些组织可以为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灾情后的社会重建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重塑

灾情后的社会重建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重塑灾情后的社会重建: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重塑灾情之后,社会往往处于一片废墟之中。
自然灾害、战争冲突等不幸事件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冲击。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重建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也涉及到社会道德与价值观的重塑。
I. 灾情背景与影响自然灾害或战争冲突等灾情不仅导致人们身心受创,也给社会整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房屋被毁、生活设施被破坏、社会秩序被打乱,这些都使得人们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此外,许多人还可能失去亲人、朋友或财产,这样的创伤对个人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II. 社会重建的意义和目标在灾害发生后,社会重建是恢复正常秩序和稳定社会的重要一环。
它旨在为灾后重建提供指导,并努力恢复人们的生活。
同时,社会重建还着重于道德与价值观的重塑,以确保社会在灾难面前更加团结、公正和有爱心。
III. 道德重建的挑战社会道德在灾后常常面临严重的挑战。
灾害可能引发人们的恐慌和贪婪等消极行为,例如抢劫、欺诈等。
因此,道德教育和引导变得尤为重要。
通过加强教育和社区活动,促进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可以帮助个体和整个社会重新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IV. 重塑社会价值观的方法1. 提倡互助与合作:危机之际,人们需要互相帮助。
鼓励公众参与志愿者活动,建立起良好的互助与合作关系,有助于重建社会信任,以及培养公民意识和善良品质。
2. 强化社会正义与公平:加强社会正义的建设,确保资源分配的公平性。
创建一个公正的社会环境,能够对所有个体做到公正公平,以推动社会道德和价值观的持久稳定。
3. 推动宽容与理解:在灾后重建过程中,理解和宽容是建立起和谐社会的关键。
通过教育,倡导人们相互理解、尊重和宽容的态度,来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
4. 加强公民参与和责任意识: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事务,提高社会责任感。
倡导每个人履行自己的公民义务,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和社区事务,使整个社会更有凝聚力和活力。
V. 建立道德教育体系道德教育对于社会重建至关重要。
农村民间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农村民间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向城市,而留守在农村的农民则面临新农村建设的艰巨任务。
在这个背景下,农村民间组织的作用愈发凸显。
本文将从农村民间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展开论述。
一、农村民间组织的基本情况农村民间组织是指由农村居民自发性建立的非政府、非商业、非营利性的群体组织,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农民权益,推进农村发展。
农村民间组织涉及农村各个领域,形式多样,包括合作社、村民委员会、社区团体等。
二、农村民间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1、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民间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方面,它们可以积极组织农民开展各类经济活动,如农村合作社可以组织农民集中种植、加工和销售农产品等,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另一方面,它们可以为政府提供服务和支持,比如为政府举办各类经贸活动,促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联系与经济合作。
2、增加农民话语权农村民间组织可以代表农民声音,向政府提出具体的诉求和建议,以此增加农民在决策中的话语权。
例如,村民委员会可以充当村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在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为村民争取利益和意见。
3、强化社会治理农村民间组织可以增强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延展性。
农村社区团体可以发挥社区监督的作用,监督村委会和村民自己的行为,防止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在村庄内蔓延。
同时,农村民间组织也可以加强村民自身的凝聚力和互助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4、培养农民的技能与素质农村民间组织可以为农民提供各类文化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
例如,农民合作社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组织农民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农民的种植和经营水平。
同时,这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职业选择。
5、服务农村社区建设农村民间组织可以为农村社区建设提供各种服务。
例如,建立农村社区卫生站、文化活动中心等设施,提高社区的公共服务水平。
同时,农村民间组织也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和传承。
灾后重建重新点亮生活的希望

灾后重建重新点亮生活的希望灾难往往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痛苦和伤痛,但在每一次灾难面前,我们都能看到力量与希望。
当一切恢复原貌的时候,灾后重建重新点亮了生活的希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灾后重建的重要性以及它如何重新点亮生活的希望。
一、重建的重要性灾后重建是意义重大的,它不仅仅是对受灾地区物质损失的修复,更是对灾民心灵创伤的疗愈和重建。
在灾难发生后,受灾地区的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联合起来,积极投入到重建工作中。
他们需要重建房屋、基础设施、交通等,以恢复受灾地区的正常生活秩序。
重建工作不仅帮助受灾群众重新恢复生活,更能提供就业机会,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
二、灾后重建带来的希望1. 重建尊严重建工作不仅仅是修复受灾地区的建筑物,更是对灾民尊严的重建。
灾难往往让人们一夜之间失去了家园、财产和亲人,他们的尊严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而重建工作的进行,为他们提供了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让他们重拾信心和勇气,重新面对生活。
他们不再是受灾者,而是重建者,这种改变带来的希望无疑使他们充满了力量。
2. 社区凝聚力的加强灾后重建也是社区凝聚力的重要体现。
在重建过程中,邻里之间的互助和合作变得尤为重要。
人们在共同面对挑战的时候,展现出了团结与友爱的力量。
他们一起修复受损的公共设施,共同建设美好的社区。
重建过程中的凝聚力不仅加强了邻里之间的关系,也加强了整个社区的稳定和和谐。
3. 意识的觉醒和转变灾后重建还带来了人们意识的觉醒和转变。
灾难让人们更加懂得珍惜生命、关心他人,并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人们开始重视灾情预防和应急准备,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
重建工作也推动了创新和技术的发展,为应对灾害提供更好的手段和方法。
这种意识的觉醒和转变为未来的灾害防治和社会进步带来了希望。
总之,灾后重建是让生活重获光明的希望,它不仅修复了受灾地区的物资损失,更为人们重建了尊严和信心。
重建过程中展现出的团结和凝聚力将社区带入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状态,推动了意识的觉醒和转变。
自然灾害后恢复重建与农村生态修复之间的关联

自然灾害后恢复重建与农村生态修复之间的关联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给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农村地区,它们常常是自然灾害最直接和最严重的受害者。
在经历地震、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后,农村的恢复重建不仅仅是基础设施和经济的复苏,还涉及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再生。
理解自然灾害后恢复重建与农村生态修复之间的密切关联,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农村地区天然的生态系统承载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资源供给,是村民生活的重要保障。
然而,自然灾害不仅破坏了基础设施,还对土地资源、水源、植被以及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影响。
这一过程往往会导致土壤退化、水体污染、生物栖息地破坏等问题。
因此,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开展有效的农村生态修复是至关重要的,它为提升农村地区的韧性、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自然灾害后通常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降低和生计方式的转变。
农民失去了田地、房屋和收入来源,他们需要快速重建生活。
同时,依赖于单一作物或传统种植方法的农业体系也难以抵御未来可能的自然灾害。
因此,农村生态修复在灾后恢复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引入多样化的农业模式、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农村社区对未来灾害的抵抗能力。
具体而言,生态修复可以通过几种方式促进经济复苏。
例如,采用再生农业可以减少对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依赖,不仅提升土壤健康,还能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
通过轮作、间作和覆盖种植等方式,农民能够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同时,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这样,生态修复被视作提升农村地区经济灵活性的重要手段。
水资源的管理同样是自然灾害后恢复重建与生态修复之间的重要联系。
在洪水或干旱之后,村庄往往面临着水源短缺或水污染的问题。
合理治理水源,通过建立湿地、修建蓄水池和雨水收集系统等措施,可以有效恢复水资源的可利用性,并同时改善生态环境。
湿地不仅可以抵御自然灾害,还能起到保护水质与生物栖息地的双重作用。
森林和植被恢复也是灾后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灾后重建如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灾后重建如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灾难对社会造成的冲击往往是巨大的,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损失,更是对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的打击。
因此,如何在灾后重建中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基于现实经验和理论探讨灾后重建如何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重建经济与保障就业灾后重建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济运行和保障就业。
在灾难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后,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对受灾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支持力度,促进产业恢复和发展。
同时,要重视技术培训和就业转岗,帮助灾区居民重新就业,减轻其经济负担。
通过经济重建和保障就业,能够使灾区社会得到稳定,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灾后重建还需要重视基础设施的修复和建设,这包括交通、能源、通信等方面的建设。
只有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才能提高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同时,要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减少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通过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可以为灾区人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在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要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形成广泛的合力。
各级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灾区居民、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重建工作,让他们在决策、建设和管理中发挥作用。
通过加强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可以凝聚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共识,推动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实现灾区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灾后重建的过程中,要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灾害常常导致环境破坏和生态破坏,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威胁。
因此,要在灾后重建中采取措施,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同时,要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培养,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责任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模式。
五、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在灾后重建中,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安全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印 。它们倾 向于按 照 自身绘 制 的理 想蓝 图改造农 村 社 区 , 村 民和村 级 组 织在 灾后 重建 和发 展 项 与
目中形成 的是权 威 一服从 关 系。这种 状 况影响 到 民 间组 织和 农村 社 区的 良性 互动 , 响 到发 展 项 影
目的 实 际 效 果 , 影 响 到 公 民 社 会 的 成 长 。 也
生。 ① 为 避 免 蛤 涉及 的 机 构 和 个 人 造 成 不 必要 的 影 响 , 文 以“ 促 会 ” “ 山 ” “ 村 “ 山 生 态 协 会 ” 化 名 行 文 。本 研 究 本 环 、达 、迭 、达 等
旨在通 过环促会 在达村的项 目实践揭 示我 国民间组 织参 与乡村发展 时存在 的特定 问题 , 究焦点是环促会 在达村 的项 目 研
[ 关键 词] 民 间组 织 ; 农村社 区 ; 动 关 系; 互 发展 [ 图分类 号] C 1 . 1 中 9 2 2:0 18 8 ( 0 1 0- 0 80 1 0 -1 2 2 1 ) 30 2 -5
达 村 是 一个 有 着 两百 多 户 的 山村 , 于龙 门 山 位 脉南 段 的 一 座海 拔 1 0 6 0多 米 的达 山上 。这 里 山清 水秀 , 空气 清新 , 幽宁静 , 清 有淙淙 流淌 的清 泉 , 郁 郁
收 稿 日期 :0 1一 4—2 21 O 1
基 金项 目: 育 部 人 文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规 划 基 金 项 目“ 织 化 与 汶 川 地 震 灾 区 贫 困 村 恢 复 重 建 ” 教 组 (9 J 4 O O ; 0 Y A8 O 1 ) 中央 高校科 研基 本 业 务 费资 助 项 目“ 震 灾 区农 村 生 态 、 会 与 文化 综 合 地 社
葱葱 的 山林 , 山 遍 野 的 中草 药 ; 山气 候 , 漫 高 四季 分
、
导 言
汶川 地 震 后 , 国政 府 组 织 开 展 了波 澜 壮 阔 的 中
恢复重 建 活动 , 间组织 在其 中发 挥 了重要 作 用[ 。 民 1 ]
民间组织参 与灾 后 重 建 具 有 自身 的 特 色 , 注重 新 如
第3 3卷 第 3期
Vl 3 0 3 L
NO. 3
广 西 大 学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 u n lo a g iUnv riy Ph1s p y a dS ca ce c ) o r a fGu n x iest ( . o h n o ilS in e o
重 建 研 究 ” C NUO B)0 4 (C 9 f 0) 2
作 者简 介 : 陆汉 文 (9 1 ) 男, 1 7 一 , 湖北 云 梦人 , 中师 范 大 学减 贫 与 乡村 治理 研 究 中心 主任 、 会 学 院教 华 社
授 , 史学博 士 ; 要 鹏( 9 6 ) 男 , 南濮 阳人 , 中师 范 大 学社会 学 院 2 0 历 岳 18 一 , 河 华 0 9级 硕 士研 究
21 0 1年 6月
J n ,0 1 u e 2 1
激 情 、 想 和现 实 理
— — 一
个民 间组 织 与农 村 社 区在 灾 后 重建 中 的关 系及 其 意 义
陆 汉 文 , 要 鹏 岳
( 中师 范大学 , 华 湖北 武 汉 4 0 7 ) 3 0 9
[ 摘
要] 在 参 与农村 社 区 灾后 重建和发展 的过 程 中, 些 民 间组 织仍 然 带有传 统 文化 的 鲜 明烙 一
理念 的倡 导 , 以基层 社 区特别 是农 村 村庄 为重点 , 关 注脆 弱人 群 , 工 作 做 到精 微 处 , 调 能力 建 设 等 。 将 强 这些对 政府 工作 可 以起 到很好 的补充 。
成立 于 1 9 9 6年 的环促 会 以 生 态 文 明 的传 播 与 实践 为宗 旨, 主要活 动包 括倡 行绿 色 生活 。 育生态 培
实践 所 蓝含 的 、 认 识 民 间组 织 与农 村 社 区关 系具 有 典 型 意 义 的 素 材 , 对 环促 会 多年 来 开 展 的 其 他 活动 均 未 涉及 。 根 据 本
文 相 关信 息 对环 促 会 这 一 民 间组 织本 身进 行 评 论 是 片 面和 没 有 意 义 的 。
“ 和 伦理 ” 乐 —— “ 以敬天 惜 物 为 内涵 的 的低 碳 伦 理 教 育” “ 和治 理 ” ;乐 —— “ 以互 惠 共生 为 特质 的低 碳
乡村 、 动绿色 传媒 。“ 推 5・1 ”汶 川 地震 后 , 促会 2 环 前往 极重 灾 区绵 竹 市 、 州市 考察 与 评估 受灾情 况 , 彭 认识 到 生态重 建 的 重 大 意义 。之 后 , 促 会 围绕 生 环 态 文 明与灾后 重建 策 划 举 办 了 相 关 论 坛 , 导 生态 倡 重 建和绿 色发展 , 选 择 四川 省彭 州 市 通 济 镇 达村 并 进 行生 态重建 的实 践探 索①。
9 的村 民 的房 屋 都 倒 塌 了 , O 只有 为数 很少 的 旧式 木制结 构 房屋 保 存 了下 来 。经 过 实地 考 察 , 促 会 环 形 成 了在 达村支 持建 设“ 乐和家 园” 的理想 :乐 和生 “ 态” —— “ 以生 态人 居为 主 题 的低 碳 环 境 管 理 ” “ ; 乐 和生计 ” —“ — 以生 态产业 ( 主要 包括 创意 手工 业 、 生 态农业 和生态旅 游业 ) 主体 的低碳 经济 发展 ” “ 为 ;乐 和保 健 ” —— “ 以治 未 病 为 主 导 的 低 碳 保 健 养 生” ;
明 , 其 是 夏 季十 分 凉 爽 , 宜 避暑 。同 时 , 尤 适 当地 民 风 淳朴 , 民勤 劳 团结 , 望相 助 , 村 守 又远 离市 区 , 外 受
界 影 响小 , 了一 份外 界 的纷扰 喧嚣 , 添 了一份 宁 少 增 静 祥和 , 然是 现代 版 的世 外桃源 。地 震之 后 , 村 俨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