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第3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习题课件教科版20180823118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3课《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说课稿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3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3课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题是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教材从历史的角度出发,通过讲述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对国家的发展负有责任。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的阐述,也有生动的实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道德与法治基础知识,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
但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部分学生可能对个人责任与国家兴亡之间的关系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确自己的责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认识到每个人都对国家的发展负有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对国家的发展负有责任,并付诸实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我国历史变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的理论依据。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分析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关系。
4.案例分析:教师呈现相关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人物的责任担当,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教材内容,明确每个人都对国家的发展负有责任。
6.实践环节:让学生制定个人责任计划,以实际行动为国家繁荣昌盛贡献力量。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材料专题训练及解析

第一单元材料题专题训练及解析1.【百年抗争】为了民族复兴的梦想,中华儿女进行了各种探索。
(10分)(1)请任举一位近代中国的仁人志士,并说明他在岁月深处留下的光荣事迹。
(2分)答:示例: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领导的虎门销烟运动,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第一次伟大胜利。
这一壮举,严厉地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维护了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斗志。
(言之有理即可)【60年成就】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彻底改变了贫穷困苦和落后挨打的形象;西方对中国的评论从“中国威胁论”到“中国崩溃论”,最后到“中国主导论”,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60多年前,我们连铁钉、火柴、煤油都是“洋玩意”;60多年后,我们一天创造的财富就超过了1952年一年的总量……(2)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4分)答:①只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无比的优越性;④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正确的;等等。
【建设祖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现中国梦,人人有责,人人要从自身做起。
(3)我们青少年能为振兴中华做些什么?(4分)答:①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从现在做起,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自己使自己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
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建设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④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解析】本题考查百年抗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振兴中华等知识。
第(1)问考查学生知识积累能力,学生可以结合教材和所学历史知识,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爱国的仁人志士的故事回答。
第(2)问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材料的能力。
学生可以从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角度回答。
第(3)问考查青少年的做法。
九年级政治全册 第一单元 历史启示录 第三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素材 教科版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年),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号
亭林,后人尊称其为亭林先生。
昆山人(今属江苏省)。
他出身名门,
少年勤奋读书,14岁中秀才。
青年时常议论朝纲,反清复明,失败后遍
访名山大川,潜心治学。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平生不做无益之文,主张
“文不苟作”,“须有益於天下”;治学强调“经世致用”,反对空谈,
注重实地考察。
他一生著述宏富,在地理、金石、音律上都有建树,所
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图》、《金石文字记》、《音学五书》等书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代表作《日知录》较为系统阐述了他在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观点。
“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语出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正始》。
九年级思想品德 第三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导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

历史启示录第3课一、学习目标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树立忧患意识;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3、懂得报效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4、要增强自己的使命感、责任感,并能将报效祖国的远某某想转化为立志成才的自觉行动。
二、知识结构:树立忧患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振兴中华为已任三、主要知识点1、青少年为什么要树立忧患意识?P17-182、青少年如何承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P19-20四、基础知识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处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段话告诉我们()A.只有出生于国难危亡之际,才能有所作为B.一个人在其一生中要时时刻刻充满忧愁,患得患失,到去世时就会无怨无悔C.忧患可以兴国,我们要居安思危,才能促进国家发展D.以上说法都有道理2、时代赋于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A.艰苦创业,早日成才 B.刻苦学习,考上重点大学C.发展科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3.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青少年应该()①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②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从德智体几方面发展自己③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④专心学习,不关心政治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4、在当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格言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要求我们()A.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我们青少年应肩负起救国的责任B.发扬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没有必要与其他国家和民族进行合作C.心中只有国家社会利益,不谋求任何个人利益D.应该胸怀祖国,自觉承担起振兴中华、关爱社会的责任5、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说:“不要问美国给你们什么,要问你们为美国做了什么。
”这句关于责任的经典话语激励了无数美国青年。
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①要对民族和国家负责②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③美国青年与中国青年不同④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五、拓展延伸1、在进行“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教学中,《品德课》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下面是同学们交流发言中引用的两句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教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第3课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说课稿

教科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我国古代思想家顾炎武的名言,这句话传递了每个人都有责任关心国家的兴衰,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课将围绕这一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认识到自己对社会、国家发展的责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思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对国家、社会问题产生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古代思想家的观点理解有难度,需要教师引导他们结合现实生活,体会名言的内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认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为国家和民族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含义,认识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深入理解个人责任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以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来源和含义。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个人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分享自己的观点。
4.讨论交流: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深入理解个人责任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
5.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典型人物的事迹,让学生体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内涵。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明确个人责任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3课《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测试题(含答案)

2018-2019学年道德与法治九上(教科版)同步测评第一单元历史启示录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班级姓名1.人类的历史变迁、现实世界的激烈竞争、祖国的百年沧桑警示我们( )A.我国的敌人很多,要时刻保持警惕B.只有长大才能树立忧患意识C.要树立忧患意识,立志振兴中华D.中学生不用过早树立忧患意识2.美国康奈尔大学曾进行过一次著名的“青蛙试验”:他们将一只青蛙放在煮沸的大锅里,青蛙触电般地立即蹿了出去。
后来,人们又把它放在一个装满凉水的大锅里,任其自由游动,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
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外界温度的变化,却因惰性而没有立即往外跳,直到后来失去逃生能力而被煮熟。
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青蛙对眼前的危险反应敏感,对还没有到来的危险反应迟钝。
这个实验揭示的道理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B.远离危险,善于自救C.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D.保护动物,人人有责3.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国防、文化、卫生等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科技领域、教育文化、综合国力等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因此,我们要( )A.将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当前工作的中心B.引进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所有东西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C.树立忧患意识,有高度的紧迫感D.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4.美国总统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说:“不要问国家给你们什么,要问你们为国家做了什么。
”这句经典话语激励了无数美国青年。
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有( )①要对民族和国家负责②要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③美国青年与中国青年不同④要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5.“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
”青年一代有理想,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崇高使命是( ) A.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而努力B.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C.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贡献青春D.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己任6.国际国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以科技竞争为重点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我国经济正处于历史转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不进则退,经济形势发展不容乐观。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3课《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3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九年级上册的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要让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在面对国家兴亡时,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我国的基本国情,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培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对国家和社会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的关系,部分学生可能还缺乏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联系自身,理解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的关系,认识到作为社会成员和国家公民,在面对国家兴亡时,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到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中。
2.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意识,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
3.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的关系,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理解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之间的密切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的关系。
2.讨论交流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3.情景模拟法:设置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的重要性。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的关系。
2.设计讨论话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3.准备情景模拟材料,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身临其境,体验国家兴亡与个人责任的重要性。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国家兴亡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三课《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三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九上第三课的主题。
这一课的内容主要围绕着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展开,让学生理解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个人应该如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认知能力,对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如何具体实践“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可能还不够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思考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并激发他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意愿。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责任参与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
2.引导学生思考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并激发他们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意愿。
四. 教学重难点1.个人与社会的关系2.如何理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个人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2.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实践活动法: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到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意义。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材料,用于分析和讨论。
2.准备实践活动所需的物资和场地。
3.制作PPT,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短片,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出本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个人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结合案例思考个人如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思考如何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引导学生进行分享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