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2016届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河北省唐山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扫描版)

河北省唐山市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扫描版)

河北省唐山市2016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摸底考试试题(扫描版)唐山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A1.A(“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没有依据。

原文是“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

孔子忧虑的“这一现象”是贫富差距。

)2.D(“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错,原文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3.C(原文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它”指“均”。

“虽无必然联系”也不当,原文为“并非完全没有关系”。

)4.A5.D(是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传主胡世宁就是大臣)。

6.B(“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错,应是“密令龙英、知州赵元瑶逮捕了他”)7.(1)(胡世宁)取道沧州时,流寇正猛烈攻打州城,他于是骑马快跑入城,帮着策划守城的办法。

(道:取道,经过;急:猛烈;驰:骑马快跑;画:策划;计:方法。

每点1分,通顺1分)(2)(胡世宁)与人说话,嘴笨说不出什么,等撰写奏章时,却援引古今,常常切中要害。

(呐:说话迟钝,嘴笨;具:写;援据:援引;洞中:切中,窾会:空处,引申为要害。

每点1分)8.①《登高》以哀景写哀情:借萧瑟凄凉的悲秋之景来抒发作者孤苦悲凉之感;②本诗以乐景写哀情:借美妙迷人的春江之景来反衬作者愁苦悲哀、无以自遣的心境。

(第一点2分,第二点3分)9.①羁旅悲愁:常年躲避战乱,漂泊偏远的地方,偷生落泪;②垂老多病之叹:作者已近垂暮,疾病缠身,孤苦伶仃,满怀悲叹;③心系朝廷:内心不忘君恩,总是北望长安;④苦无知音:多年自吟自叹,没有知音倾听理解。

(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10.(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11.(1)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

(C.“马虎”一词概括不准确。

D.“愤然地离开”没有依据。

E.“赶出门外”没有依据。

唐山市2016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唐山市2016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高三语文试题及答案

唐山市2016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

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

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编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

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

“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

“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

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

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

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

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摸底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河北省唐山市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Ⅰ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下文学创作最大的挑战是,有了生活积累的厚度,却缺乏思想观念的穿透力,往往停留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阶段。

有的作者不缺生活积累,他们常年固守在生活的黄土中,像农民一样苦作耕耘,其中不乏高产的能工巧匠,却难得有更高水平线上的突破。

不少作品中,有生活,却无新意;忠实于写实,却呆板没有灵气;会讲故事,却不会提炼意义;即使能够读下去,却很难再回味。

看到的生活是一团麻,给读者的还是一团麻。

对他们来说,有了生活积累却不一定会有好作品。

缺乏足够的思想储备,即使是专业作家“身入”到生活中,由于未能“心入”,同样会陷入惯性写作或复制生活的困境,难有大的突破。

当下文坛思想的贫乏乃至边缘化,已成为不断滋长的倾向。

文学对思想的疏远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过去的文学政治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警觉。

政治过多地干涉文学固然有问题,但过度“去政治化”以致疏离思想性,就又酿恶果了。

在一些人眼中,这个时代一切服从并依赖经济,对思想的需要已不那么迫切了。

的确,在一个社会冲突缓和、相对稳定发展时期,深挖社会题材的文学丧失了新奇感和震撼力,因而易于“弃思”而趋向技术性、娱乐性。

社会生活的安宁、温馨、闲适也促使人们转向注重文学的娱乐功能和“玩技巧”。

但文学的“过度娱乐”,会损害一个民族智力的健康。

文学的思想性是与作家的生命情感体验、艺术直觉以及作品的艺术形象融为一体的。

肯定一部作品的思想价值的同时也意味着对其艺术价值的肯定。

作家的思想秘密就隐藏在“怎么写”、“写什么”的艺术话语中。

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第1页,共15页绝密★启用前河北省唐山市海港高级中学2016-2017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副标题考试范围:xxx ;考试时间:36分钟;命题人:xxx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题型注释)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 马远画山水布局简妙,他善于对现实的自然景色作大胆地概括、剪裁。

, 。

, 。

这真是“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①他的山水画,画面上常常留出大片空白,空旷渺漠,意境十分深远②他的名作《寒江独钓图》,只画了漂浮于水面的一叶扁舟和一个独坐在船上垂钓的渔翁③他画山,常画山之一角;画水,常画水之一涯,其他景物也十分简练④然而,就是这片空白表现出烟波浩渺的江水和极强的空间感,衬托了江上寒意萧瑟的气氛⑤四周除了寥寥几笔的微波之外,几乎全为空白⑥从而更加集中地刻画了渔翁专心于垂钓的神气,也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A .①②⑤⑥④③B .②⑤④⑥①③C .③①②⑤④⑥D .①③②⑤④⑥试卷第2页,共15页试卷第3页,共15页第II 卷(非选择题)二、语言表达(题型注释)2、下列是近年来我国汽油价格与国际汽油价格(美元/桶)的变化对照图,实线代表国内油价变化情况,虚线代表国际油价变化情况。

请根据图示,补充下面文段空缺处的内容(不得出现数字),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对比国内外油价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三条结论:从价格的总体水平来看,①_____________,国内消费者无疑要承受更大的消费压力;从价格的变化幅度来看,②____________,究其原因,国际原油价格对市场的供求变化更为敏感,而国内油价则更多受到人为因素(例如国家发改委为了确保经济平稳发展而进行宏观调控)影响。

2016年唐山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6年唐山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唐山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A卷1.C(“耧车发明使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时间也远比欧洲早了很多”错,耧车发明不是农业机械化的标志,只是“启发了后续诸多同类的发明,为农业机械化开辟了一条道路。

”)2.A(“最早记载”错,原文为“已知的下粪耧种的最早记载”)3.D(“不愿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原文无据)4.B5.B(擢,这里是高中之意)6.A(“并凭对《礼》和《史记》的精通被提拔为官”有误,据原文“擢明经第,除国子博士,迁司业兼修文馆学士”,精通《礼》和《史记》只是褚无量“擢明经第”其中的一个条件,“被提拔为官”是他“擢明经第”后“除”和“迁”的必然结果)13.C(牢不可破,坚固得不可摧毁。

颠扑不破,无论怎样摔打都不会破裂,比喻永远不会被推翻。

固若金汤,像金属造的城和灌满滚水的护城河一样坚固。

“牢不可破”偏重强调友谊、团结、联盟等抽象事物极其坚固,无法摧毁;“颠扑不破”偏重强调原理、学说、原则、道理、理论、真理等绝对正确,无可辩驳;“固若金汤”偏重强调城池或阵地非常坚固,不易攻破。

依据①句语境中“战斗友谊”、②句语境中“真理”、③句语境中“钢铁长城”的提示,三句横线处应依次填入牢不可破、颠扑不破、固若金汤)14.B(A句“结构混乱”,“优势在于充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产业”与“充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产业,是……重要途径”句式杂糅,保留其一即可。

C句“成分残缺”,谓语动词“处于”残缺宾语中心语,可在句末加“的尴尬境地”。

D句“语序不当”,应为“韩国政府决定即日起全面中断开城工业园区运转”)15.A(根据句意,特别是后文“担当与自信”的提示,横线处的句意应与“责任”有关,排除B、C句,且C与D句“推动可持续发展、深度参与全球治理”语序不当)B卷1.D(“耧车发明使中国农业机械化的时间也远比欧洲早了很多”错,耧车发明不是农业机械化的标志,只是“启发了后续诸多同类的发明,为农业机械化开辟了一条道路。

2016唐山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6唐山三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唐山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参考答案A卷1.B(“商品经济陷于停滞”没有依据)2.C(“确保纸币的自由兑换”的措施是储备28%的准备金)3.B(“成为货币”错。

只是“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质”)4.A5.C(“金”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6.D(依据原文,慕氏家族只是被张守约捉拿,被斩首的是逃到夏国的部落余众)13.A(同日而语,同一事物或人在不同时间比较,多用于否定式。

适用于①句。

等量齐观,不管事物的差异,同等看待。

适用于②句。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适用于③句)14.B(A句“语序不当”,可改为“引起人们……热切关注、激烈辩论和深沉反思”。

C句“结构混乱”,“如何保持……均衡”和“保持……的途径”句式杂糅,保留其一即可。

D 句“搭配不当”,可将“扫清”改为“破解”或将“困局”改为“障碍”)15.CB卷1.C(“商品经济陷于停滞”没有依据)2.A(“确保纸币的自由兑换”的措施是储备28%的准备金)3.D(“成为货币”错。

只是“具备了信用货币的品质”)4.B5.D(“金”用以止众,“鼓”用以进众)6.A(依据原文,慕氏家族只是被张守约捉拿,被斩首的是逃到夏国的部落余众)13.C(同日而语,同一事物或人在不同时间比较,多用于否定式。

适用于①句。

等量齐观,不管事物的差异,同等看待。

适用于②句。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适用于③句)14.D(A句“语序不当”,可改为“引起人们……热切关注、激烈辩论和深沉反思”。

B句“搭配不当”,可将“扫清”改为“破解”或将“困局”改为“障碍”。

C句“结构混乱”,“如何保持……均衡”和“保持……的途径”句式杂糅,保留其一即可)15.D7.(10分)(1)(张守约)挑选五百名骑兵迎战,寡不敌众,阵势稍微后退。

(5分)“简”(动词,挑选),“逆”(动词,迎战),“侔”(动词,匹敌),“小”(副词,稍微),“却”(动词,后退)五处,一处1分。

河北省唐山市2016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河北省唐山市2016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试题

唐山市2015-2016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A第I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中国人擅长在石头上进行书法创作,取亘古不变的材料气质,达到永存文字的理想。

石头取材方便、质地坚硬、体量巨大、保存容易、镌刻困难、端正严肃、质朴无华等特性,让石头上的书法与其他材料上的书法,早早有所区别。

中国人巧妙地利用了石头与书法的这种结合,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不同的样式。

但秉承的文明理念,拥有的核心价值始终保持一致,就是代表仪式与权力。

“石上书”,不是书本,不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威仪、凭证的象征和表达。

金属出现时,正是文字发展成熟的关键期,在如此珍贵的材料上铸造文字,与当时使用文字的重要地位相匹配。

所以,现存最早的文字刻石《石鼓文》,具有强烈的金属铭文的痕迹。

先秦的金文,甚至更久远的甲骨文,它们一些基本特点,包括书写方式、表达内容,以及实际功用和精神赋予,都被后来石头上的书法所继承。

随着青铜文明很快退出历史舞台,石头上的书法成为唯一可以和纸张上的文字相抗衡的书写形式。

摩崖是中国人创造的、体量最大的书法,选址多在断崖峭壁之上.因此其内容与形式必须与所处环境息息相关,既突出周围景观地貌的主题,起到点题作用,又隐身于大山大水之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摩崖书写要随形就势,点画未必仔细,刻工也无法精到,强调结体开张、舒展,气势恢宏、博大。

好的摩崖,像是大自然中的画题或是钤印——自然因为有了人的痕迹而更具有意义,人也因为与自然的互动而确立自己的价值。

碑对仪式与权力的传递最为充分,遍及中国大地的各个角落。

按照中国人“石即山”的观点,碑是被移动到建筑周围或者特别场合的摩崖。

从一开始,立碑就是中国人确定身份的主要方式。

为个人立碑,强调他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影响力;政府立碑,则确立法律法规的震慑作用,以及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权威判断。

总之,碑被披上正统的外衣,向世人展示合法的、明确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word版.pdf

河北省唐山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语文)word版.pdf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0、舌的不同部位对甜、酸、苦、咸的敏感性也不同: 舌尖对( )味特别敏感;舌根对( )味特别敏感; ( )对酸味特别敏感;舌的两侧的前部对( )特别敏感。

甜 苦 舌两侧中间部 咸味 人在感冒时,吃食物为何感觉没味道? 人在感冒时,味觉虽不受影响,但嗅觉的灵敏度却下降了,而食物的美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嗅觉。

物质 方法 粗沙和细沙 茶和咖啡 糖和盐 金属块和木块 红色花和黄色花 用眼观察,用手触摸(利用视觉和触觉) 气味不同(利用嗅觉)或在口中品味(利用味觉) 放在口中品味(利用味觉) 用手触摸、用眼观察(利用味觉和视觉) 用眼观察(利用视觉) 1、你用什么方法来辨别以下这些物质? 2、人如果没有痛觉,对我们的身体有害还是有益,为什么? 答:有害,因为没有痛觉,人体就不能感知对身体的损伤性刺激,也就无法对损伤部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下去。

3、图中的小孩在嗅柠檬的同时吃苹果,会产生怎样的味道? A苹果味; B柠檬味;C无味; D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

答:D 讨论:一个人蒙上眼睛,让他闻柠檬同时吃苹果,会产生什么味道? 苹果和柠檬混合的味道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皮肤的触觉、痛觉 结论 过分强烈的刺激,会是皮肤产生痛觉。

分组实验5 用一支铅笔,分别用较轻或较重的力试触手背的同一地方,有什么感觉? 现象描述: 二、皮肤的感觉功能 ■皮肤的触觉、痛觉 —— 触觉是人体皮肤对浅表压力(指较小的压力)的感觉,而痛觉则是皮肤对深层压力(指较大的压力)的感觉。

思考2 痛觉与触觉有什么区别? [思考]当你的皮肤受到针扎等损伤性 刺激时,会有什么感觉?对人的健 康生活有利还是有害? 痛觉;有利,因为没有痛觉,人体就不能感知对身体的损伤性刺激,也就无法对损伤部位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人就不能健康地生活下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卷类型:A 唐山市2015—2016学年度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答题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论语.季氏》) —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

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 “以礼分施,均徧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

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穗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 “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

“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

“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

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

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政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

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乎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

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

“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

“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

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

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

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己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孔子强调的“均”、“和”、“安”,都是手段和途径,他的目的是想利用这些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

B.孔子提出的“均无贫”,不是绝对的平均,而是相对的平均,这样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

C.贫富差距在等级社会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但孔子主张的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则更有利于这种社会的稳定。

D.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冉求还替他不断搜刮、聚积财富,这让孔子无法忍受,他认为,季康子不应拥有比别人多的财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孔子提出的“有国有家者”应“患不均”,这是合理的,因为“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

这一点学者们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B.“贫”是“不安”的首要原因,孔子理解这一点,他也因此“患贫”、“患寡”,对足食、足兵、民信给予肯定,对庶、富、教进行赞许。

C.“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二者虽无必然联系,但“贫”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

D.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是为了维护等级社会的稳定、和谐,本质是在强调等级分配与诸侯、士大夫的身份地位相一致。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胡世宁,字永清,仁和人。

弘治六年进士。

性刚直,不畏强御;且知兵。

除德安推官。

岐王初就藩,从官骄,世宁裁之。

迁广西太平知府。

太平知州李浚数杀掠吏民,世宁密檄龙英、知州赵元瑶擒之。

母丧归。

服阕赴京。

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贼攻七日夜,不能拔,引去。

迁江西副使。

当是时,宁王宸濠骄横有异志,莫敢言,世宁愤甚。

正德九年三月上疏曰:“敕王止治其国,毋挠有司,以靖乱源,销意外变。

”宸濠闻,大怒。

列世宁罪,遍赂权幸,必杀世宁。

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

李承勋为按察使,保护之。

世宁乃亡命抵京师,自投锦衣狱。

狱中三上书言宸濠逆状,卒不省。

系岁余,言官程启充、徐文华、萧鸣凤、邢寰等交章救,乃谪戍沈阳。

居四年,宸濠果反。

世宁起戍中为湖广按察使.寻摧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

以父忧归。

世宁风格峻整,居官廉。

疾恶若仇,而荐达贤士如不及。

都御史马昊、陈九畴坐累废;副使施儒、杨必进考察被黜;御史李润、副使范辂为时所抑,连章荐之。

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与李承勋善,而持议不苟合。

始以议礼与张璁、桂萼合,璁、萼德之,欲援以自助,世宁不肯附会,论事多牴牾。

诸大臣皆忌之。

帝始终优礼不替。

九年秋卒。

赠少保,谥端敏。

摘编自《明史•列传第八十七》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B.世宁己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C.世宁己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D.世宁已迁福建按察使/取道还里/宸濠遂诬世宁逃/驰使令浙江巡按潘鹏执送江西/鹏尽系世宁/家人索之急/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樘的年号。

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疏的本意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

“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的制度,丁忧期间,丁忧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寓含善意评价或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胡世宁通晓军事。

他的军事才能在流寇攻打沧州时展现出来,流寇攻打沧州七天七夜,沧州城还是没有攻破,最后,流寇被迫撤离。

B.胡世宁疾恶如仇。

他为人风格端庄、峻严,任广西太平知府时,太平知州李浚几次三番杀害吏民,掠夺财产,胡世宁率人逮捕了他。

C.胡世宁不畏权贵。

他果断揭发宁王宸濠骄横不法和造反的意图,虽遭受迫害,并被关进监狱,也毫不屈服,他最后被谏官营救出狱。

D.胡世宁举贤荐才。

即使他举荐的人被罢官,考评中被黜斥,被当时大臣压制,他还是连上奏章推荐,唯恐被举荐的人仕途不通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道沧州,流寇攻城急,世宁即驰入城,画防守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人语,呐不出口,及具疏,援据古今,洞中窾会。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南征杜甫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老病南征日,君恩北望心。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此诗是大历四年(公元769年)春,杜甫由岳阳前往长沙途中所作。

此时距他去世只有一年。

8.与《登高》相比,本诗的景与情关系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5分)9.本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复杂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每句1分,共6分)(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结合诗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击,感慨同病相怜,唱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声。

(3)孔子在《论语》中论述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表明个人修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命运敲门声何葆国房门上响起持久、顽固的声音,看来我要是不开门,它就是三天三夜也不肯停下来。

我只好搁下手中的笔,走过去把门打开,心情一下子变得很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