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土壤地理学复习资料

1.土壤发生学就是研究土壤形成因素—土壤发生过程—土壤类型及其性质三者之间关系的学说。
2.腐殖化:指土壤中有机物质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3..粘化:指土壤中粘粒的形成和聚积过程。
4..钙化:土壤剖面中碳酸盐的淋溶与淀积过程。
5..盐化:指土壤中易溶性盐的积累过程。
6..盐土:易溶性盐积累的浓度达到致害作物的土壤。
7..碱化:钠离子在土壤胶体上的积累使土壤呈强碱性反应并形成物理性质恶化的碱化层。
8...碱土:碱化度和总碱度都高而呈碱性、强碱性的土壤。
9..灰化:主要是冷湿针叶林植被下的一种强酸性淋溶过程10..白浆化:土体上层周期性滞水引起还原离铁、离锰作用而使土壤颜色变浅发白的过程11..富铁铝化: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
12..潜育化:在土体中发生的还原过程。
13..猪育化:土壤干湿交替所引起的氧化与还原交替的过程。
14..熟化:在人为干预下,土壤兼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影响下进行的土壤发育过程。
15..土壤: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是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16..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土壤在其发育过程中形成的若干大体与地表平行的土层。
18 .区域性土壤:潮土,草甸土,沼泽土。
19.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露出海面又成为岩石,并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的过程。
这个需要时间极长而涉及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20. 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指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的作用。
21.地质大循环是生物小循环的基础,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地质大循环就不可能有生物小循环;无生物小循环,仅地质大循环,土壤就难以形成。
地质大循环和生物小循环共同作用是土壤发生的基础。
在土壤形成过程中,两种过程是相互渗透和不可分割地同时同地进行着。
地理土壤知识点初中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初中总结学科内容:地理学段:初中关键词:土壤,地理,初中一、土壤的形成1. 土壤是地球陆地表层的疏松物质,由岩石经过风化、物理和化学作用,再加上有机物质和微生物的作用所形成。
2. 土壤的形成过程包括岩石的风化、破碎和分解,有机物质的堆积和微生物的作用。
3. 风化分解:岩石受到自然力的作用,如温度变化、水分、植物生长等,使岩石发生变化。
4. 有机物质的堆积:植物和动物的尸体、粪便等有机物质在土壤中堆积。
5. 微生物的作用: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在土壤中繁殖,分解有机物质,促进土壤肥力的增强。
6. 土壤的形成受气候、地形、植被和时间的影响。
7. 气候:气候决定了风化和糜烂的速度,寒带气候和热带气候土壤的形成过程不同。
8. 地形:山地、平原、丘陵地形土壤的形成受地形的影响。
9. 植被: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的形成也不同,如丛林的土壤和草原的土壤。
10. 时间:土壤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土壤的性质与形成时间有关。
二、土壤的类型1. 棕色土: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通常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
2. 黄棕土: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北,属于雷州半岛等地区。
3. 黄色土: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周围和新疆等地区。
4. 红黄土:分布在江汉平原周围和云南高原的部分地区。
5. 红壤:主要分布在长江下游平原。
6. 山地土: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带。
7. 海岸土:分布在沿海地区。
8. 沼泽土:分布在低洼地区和湿地。
9. 盐渍土:分布在干旱地区和盐碱地。
10. 灰土:分布在华北地区。
三、土壤的结构1. 土壤的颗粒结构,土壤颗粒的大小不同,根据颗粒大小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
2. 砂土:颗粒大,排水性好,通气性强,但保水性较差。
3. 壤土:颗粒介于砂土和粘土之间,保水性、通气性和肥力较好。
4. 粘土:颗粒小,保水性好,但通气性差,容易粘黏。
5. 土壤的结构对植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适合的土壤类型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
四、土壤的肥力1. 土壤的肥力主要由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和微生物数量等因素决定。
土壤地理学复习重点(整理)

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
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些?它们的性质如何?(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
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

高一地理土壤必考知识点地理是一门揭示地球表层自然与人文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性学科。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土壤作为地球表层自然现象之一,是地理学习的重点之一。
下面将介绍高一地理课程中的土壤必考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定义和形成土壤是指地球表层岩石经过风化和加入了有机物质后形成的一种生物活动介质。
土壤的形成是地壳活动、气候、植被和人类活动等多种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土壤的成分和组成土壤主要由五个常见成分组成:固体颗粒、液态水、气体、有机质和无机质。
其中,固体颗粒是土壤中最主要的成分,包括砂粒、粉粒和黏粒。
液态水和气体则存在于土壤孔隙中,有机质主要来自植物和动物的残体以及它们分解的产物,无机质则由各种矿物质组成。
三、土壤类型和特征根据土壤颗粒的比例和粒径大小,土壤可以分为砂壤、粉壤和黏壤。
砂壤的颗粒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粉壤的颗粒适中,保水能力较好;黏壤的颗粒较小,保水能力非常好,但通气性较差。
四、土壤的物理特性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质地、结构、容重和孔隙度等。
质地是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组合方式,结构是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容重是单位体积土壤的质量,孔隙度是土壤孔隙占总体积的比例。
五、土壤的化学特性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pH值、养分含量和酸碱度等。
pH值是反映土壤酸碱程度的指标,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有重要影响。
养分含量则决定了土壤的肥力,主要包括氮、磷、钾等元素。
六、土壤的生物特性土壤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有各种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生活。
微生物对土壤有利于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转化,植物则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动物则参与有机质的分解和土壤通风等过程。
七、土壤的生态功能土壤在自然环境中具有多种重要的生态功能。
首先,土壤具有水分调节的功能,能够调节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供给;其次,土壤具有养分供给的功能,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还有,土壤还具有保持生物多样性和保存地质遗迹的重要作用。
土壤地理学复习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 土壤的组成与性质
第一节 绪论
一、 土壤的基本概念(掌握)
定义:土壤是地球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位置:地球陆地表面
存环境质量的作用
二、 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掌握)
(一)土壤圈概念和研究意义 ● 概念:由瑞典学者马特松(S.Matson 1938 年)首先提出。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
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盖层,犹如地球的地模,通过它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 (二)土壤圈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地位
2.土壤污染 ▲ 概念:人类活动产生的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后,当其含量超过土壤的容量和自净能力时,引起的土壤理
化性质恶化,农作物产量和质量降低,人畜健康受到危害的现象。 ▲ 污染物类型:①工业三废;②城市污水和垃圾;③化肥和化学农药;④放射性物质。 ▲ 土壤污染的后果:①降低农副产品的品质;②威胁人类的健康与安全;④降低土壤维护和改善人类生
粒级分析也叫机械组成分析或土壤颗粒分析。
2. 划分:砾石、粗砂粒、细砂粒、粉砂粒、黏粒。
4
(二)土壤质地(土壤机械组成)
1.概念:是指不同粒级(组)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或重量百分数。
2.分类:根据土壤机械组成的相似与否,把土壤质地划分为 3 大类别,12 个类型(美国制):
土壤质地类型表
类别
类 型(12 个)
三 、土壤有机质 1.概念:是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含碳有机化合物。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中间分解产 物、腐殖质。其中以腐殖质为主。 据土壤有机质含量,将土壤分为:
土壤地理学复习大纲

土壤地理学复习大纲一,名词解释1、土壤胶体:土壤颗粒直径小于2μm的土壤颗粒。
2、富铁铝化:在湿热的生物气候条件下进行的脱硅作用和铁铝相对富集的作用。
3、生物群落:生活在一定地段上各种生物有机体有规律的组合。
4、生态演进:在一定区域内,群落随时间而变化,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生态过程。
5、土壤溶液: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气体、溶质的总称。
6、灰分:在高温灼烧过程中,发生一系列化学和物理变化,然后有机成分挥发逸散,而无机成分残留下来,残留物即灰分。
7、地质大循环:地面岩石的风化,风化产物的淋溶与搬运堆积,进而成岩的循环。
8、生物小循环:生物在其风化产物的基础上进行营养元素的富集、保蓄,使部分元素暂时脱离地质大循环轨道的循环过程。
9、土壤盐基饱和度:是指在土壤全部交换性阳离子总量中盐基离子所占的百分数。
10、土壤生态系统:是指自然界特定地域的土壤与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落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不断演变,并逐步趋向动态平衡的综合体。
二、填空题及选择题要点1 、土壤的特性: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生物活性和孔隙结构的介质,是地球陆地表面的脆弱薄层。
2 、次生矿物的分类:a 、易溶盐类b 、次生氧化物类c 、次生铝硅酸盐3 、土壤有机质类型:非特异性土壤有机质和土壤腐殖质4 、氮有机物的分解过程:脱氨过程,硝化过程,反硝化过程。
5 、土壤的酸度分类:活性酸度和潜在酸度。
6 、淋溶土土壤剖面通体一般无石灰反应;而草原与荒漠土纲系列土壤剖面通体具有石灰反应。
7 、土壤水类型划分a 、固态水:化学结合水、冰b 、液态水:束缚水、自由水(毛管水、重力水、地下水)c 、气态水:水汽8 、风化指数:1—石膏(岩盐、硝石)原生矿物易溶存于未风化层矿质养分结晶2—方解石(白云岩、磷石灰)原生矿物易溶存于未风化层矿质养分结晶3—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原生矿物风化快存于弱风化幼年土层具有丰富的矿质养分4—黑云母原生矿物风化快存于弱风化幼年层具有丰富的矿质养分6—石英(方石英)原生矿物风化缓慢正常土壤中之黏土矿物矿质养分以交换吸附态存在9—蒙脱石次生矿物风化缓慢正常土壤中之黏土矿物矿质养分以交换吸附态存在10—高岭石次生矿物风化缓慢正常土壤中之黏土矿物矿质养分以交换吸附态存在9 、土壤的本质特征:具有肥力和自净能力10 、火山灰特性:低密度、玻璃质、短距-------火山灰土11、pF=4.5最大吸温量pF=2.7田间持水量pF=4.2萎焉含水量三、看图(P44)土壤腐殖质主要由胡敏酸和富里酸组成胡敏酸:溶于碱,不溶于酒精和酸富里酸:溶于碱和酸棕腐酸:溶于碱和酒精,不溶于酸四、计算题(P26——CaCO3)溶度积计算五、问答题1 、影响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因素a 、土壤有机质的类型。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

地理土壤知识点总结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多孔性、富含养分的固体物质,是支撑植物根系并供给植物养分生长的重要基础。
在地理学中,土壤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对于地球的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农业生产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土壤的定义、形成、类型、特性、利用和保护等方面对地理土壤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地球表面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空气和微生物等组成的,长期受自然力和生物力影响而逐渐形成的一层陆地表层。
土壤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之一。
与此同时,土壤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含了多种物质和作用,在地理学中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主要受到气候、母岩、地形、植被、动植物、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具体而言,土壤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岩石破坏、物质迁移和淋溶、物质聚积和土壤生成。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不同类型的土壤。
三、土壤的类型根据其形成过程、成分、性质和利用方式,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土壤类型包括红壤、黄壤、棕土、黑土、沼泽土等。
这些土壤类型在不同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和农业生产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四、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是指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
土壤的物理特性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和结构、土壤的孔隙度和贮水性等;土壤的化学特性包括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土壤的生物学特性包括土壤中微生物的丰富程度、土壤动植物的多样性等。
这些特性决定了土壤的适宜性和利用价值。
五、土壤的利用土壤是人类社会的重要资源,土壤的利用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在地理学中,土壤的利用主要包括农业生产、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
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地理区域对土壤的利用方式千差万别,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利用。
六、土壤的保护由于人类的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土壤正面临着严重的退化和污染问题。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

高一必修一土壤知识点地理土壤,作为地球表层的一种重要组成,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农业生产以及人类生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高一地理必修一的课程中,对土壤的形成、分类、特性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介绍。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和阐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壤相关的地理知识。
一、土壤的形成土壤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自然过程,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气候、地形、母岩类型、生物活动和时间等。
在气候方面,温度和降水对土壤的形成有着显著的影响。
例如,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强烈,有利于土壤的发育。
地形也会影响土壤的形成,山地的侵蚀作用会使得土壤层较薄,而平坦地区的土壤层相对较厚。
此外,母岩类型决定了土壤的矿物成分,不同的母岩会形成不同类型的土壤。
生物活动,如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土壤动物的活动,也会改变土壤的结构和成分。
最后,时间是土壤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土壤的成熟需要经历漫长的岁月。
二、土壤的分类根据土壤的质地、结构、层次和化学性质,土壤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分类系统有土壤质地分类和土壤系列分类。
土壤质地分类主要根据土壤中砂、粉砂、黏土等颗粒的比例进行分类,如砂质土、黏土等。
土壤系列分类则是根据土壤的发育程度和母岩类型进行分类,如棕壤、黄壤等。
了解不同类型土壤的特性和分布,对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三、土壤的特性土壤的特性包括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主要包括土壤的颗粒大小、结构、密度、孔隙度等,这些特性影响着土壤的通气性、保水性和根系的生长。
化学性质则涉及土壤的pH值、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等,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和土壤的肥力。
土壤的这些特性共同决定了土壤的生产力和适宜种植的作物类型。
四、土壤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活动对土壤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合理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生产力。
例如,通过轮作、施用有机肥料、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保水和保肥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土壤:土壤是覆盖在地球陆地表面上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2.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是指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土壤系统:土壤系统是由固相(矿物质和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和土壤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表现出肥力、能量交换和净化功能。
4.土壤生态系统:土壤与其地上部生物和地下部生物之间进行复杂的物质与能量的迁移、转化和交换,构成一个动态平衡的统一体,成为生物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活跃场所。
5.土壤圈: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底部的土壤所构成的一种连续体或覆被层,犹如地球的地膜。
6.单个土体和聚合土体:单个土体是土壤剖面的立体化形式,作为土壤的三维实体,其体积最小。
面积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的变异程度。
聚合土体,两个以上的单个土体组成的群体,称为聚合土体。
7.土壤剖面: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断面称为土壤剖面。
8.土层:土壤剖面中与地表大致平行的层次,由成土作用而形成的,因此,称为土壤发生层,简称土层。
9.土壤的组成包括哪些?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1)土壤组成: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等三相物质组成的。
(2)相互关系:土壤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分)、气相(土壤空气)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10.土壤矿物质包括哪些类型?什么叫原生矿物?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有哪些?它们的性质如何?(1)土壤矿物质包括:土壤矿物质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按其成因可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两大类。
(2)原生矿物:指各种岩石受到不同程度的物理风化,而未经化学风化的碎屑物,其原来的化学组成和结晶构造均未改变,颗粒较粗,有些表面可能受到轻微蚀变,内部结晶仍然完好。
(3)土壤中主要原生矿物及性质①硅酸盐、铝硅酸盐类矿物:是土壤多种营养元素的来源。
②氧化物类矿物:这些矿物都极稳定,不易风化、对植物的养分意义不大。
③硫化物类矿物:极易风化,成为土壤中硫素的主要来源。
④磷酸盐类矿物:是土壤中无机磷的重要来源。
11.什么叫次生矿物?次生矿物有哪些?特点如何?#(1)次生矿物:大多数是由原生矿物经风化后重新形成的新矿物,其原来化学组成和构造都有所改变而不同于原来的原生矿物,颗粒纤细,结晶较差,甚至是极细的非结晶质颗粒。
(2)主要次生矿物及特点:①简单盐类:是原生矿物经化学风化后的最终产物,结晶构造都较简单,常见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
②次生氧化物矿物:多样,颜色鲜艳③次生铝硅酸盐类:是构成土壤粘粒的主要成分,具结晶构造。
12.土壤风化过程有哪些类型?各类型风化过程如何?(1)物理风化:通过①温度作用或温差效应、②结冰作用或冰劈作用、③风的作用、④流水的作用,产生了与原岩石、矿物化学成分相同而粗细不等的碎屑物质覆盖在岩石表面。
(2)化学风化:通过①溶解作用、②水化作用、③水解和碳酸化作用、④氧化作用、⑤溶解作用,形成可溶性盐类,都是养料成分,为植物提供营养;形成了次生粘土矿物,在土壤肥力中作用巨大;形成了残留矿物,如:石英在土壤中以粗大砂粒存在。
(3)生物风化:①机械破坏作用(根劈作用)②化学破坏作用(主要通过新陈代谢来完成)。
为母质中增加了岩石和矿物中所没有的N(氮)素和有机质。
13.矿物分解可分为哪些阶段?各阶段有何特点?#(1)碎屑阶段:物理风化作用下,岩石矿物发生机械粉碎,形成碎屑风化壳。
(2)钙淀积阶段:生物化学作用加强,CaCO3不断聚积,形成钙淀积风化壳,同时生成次生黏土矿物。
(3)酸性硅铝阶段:盐基大量淋失,次生黏土矿物堆积。
(4)富铝化阶段:盐基彻底淋失,硅酸大量淋失,Al2O3、Fe2O3残积。
14.粘土矿物的结构有哪些特征?各类型粘土矿物的性质如何?#(1)粘土矿物粒径小于0.001mm,是土壤矿物中最细小的部分,具有活动的晶格、呈现高度分散性,并具有的吸附代换性能、能吸收水分和膨胀,因而具有明显的胶体特性,称为粘土矿物。
(2)性质见11题次生矿物。
15.土壤有机质是什么?其来源如何?主要组成分有哪些?(1)土壤有机质是泛指以各种形态和状态存在于土壤中的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
包括动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和这些生物残体的不同分解阶段的产物,以及由分解产物合成的腐殖质等。
(2)来源: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动植物残体。
自然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源于高等植物残体,但因植被类型不同,植物残体的数量和成分差异很大,一般是森林>草原>荒漠。
农业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源是施肥和灌溉。
(3)主要组成分:①非腐殖物质——化合物(60%-70%),常见的化合物有糖类、含氮化合物、含磷化合物、含硫化合物、木质素及脂类。
②腐殖物质——混合物(30%-40%)腐殖质。
16.土壤有机物质的转化过程包括哪些内容?#(1)矿化作用:有机质在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的过程。
第一阶段为有机物质的降解阶段,也就是将大分子有机物降解成为小分子有机物。
第二阶段是微生物将第一阶段降解形成的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化合物,同时释放能量。
(2)腐殖化作用:进入土壤的生物残体在土壤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的过程。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
17.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中的作用表现哪些方面?#(1)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①碳素营养:碳素循环是地球生态平衡的基础。
土壤每年释放的CO2达1.35×1011吨,相当于陆地植物的需要量。
②氮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氮素占全氮的90-98%。
③磷素营养:土壤有机质中的磷素占全磷的20-50%。
④其他营养:K、Na、Ca、Mg、S、Fe、Si等营养元素。
(2)改善土壤肥力特性①物理性质:促进良好结构体形成;降低土壤粘性,改善土壤耕性;降低土壤砂性,提高保蓄性;促进土壤升温。
②化学性质:影响土壤的表面性质;影响土壤的电荷性质,影响土壤保肥性;影响土壤的络合性质;影响土壤缓冲性。
③生物性质:影响根系的生长;影响植物的抗旱性影响植物的物质合成与运输;药用作用。
(3)有机质在生态环境中的作用:改善生态环境、降低重金属污染、对农药污染的影响、对全球碳平衡的影响。
(4)土壤有机质具有离子交换作用、络合作用和缓冲作用。
(5)土壤有机质是植物生长激素。
18.土壤水分有哪些类型?#(1)固态水:(2)气态水(3)化合水和结晶水(4)土壤吸湿水:(5)膜状水(6)毛管水:(7)重力水:(8)地下水19.土壤水分有效性的含义是什么?凋萎系数概念?土壤有效水:能够被植物所吸收利用的水分,与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有关。
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称凋萎系数。
土壤有效水量 = 田间持水量 - 凋萎系数。
20.土壤空气组成和大气组成有何不同?为什么?(1)二氧化碳含量比大气中高(2)氧含量比大气中低(3)水汽含量比大气中高(4)还可以产生甲烷、碳化氢、氢等气体原因:土壤中不断进行的动植物呼吸作用和微生物对有机质物的生物化学分解作用,使得土壤空气中O2不断消耗和CO2逐渐累积,其结果是土壤空气中O2、CO2浓度与近地层大气中O2、CO2浓度之间差异的扩大,这样必然引起O2、CO2气体分子扩散的发生。
21.土壤与大气间的气体是怎样交换的?土壤空气与大气整体交换部分气体互相扩散22.土壤的通气性概念?影响通气性因素有哪些?土壤通气性对土壤肥力有何影响?(1)土壤的通气性:土壤空气与大气间的气体交换,以及土体内部允许气体扩散和流通的性能,称为土壤通气性。
(2)影响通气性的因素:土壤孔隙状况、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含水量等。
(3)土壤通气性对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调节水、肥、气、热影响土壤肥力。
23.土壤粒级、质地的含义是什么?主要的质地类型有哪些?(1)土壤粒级:土粒按大小可分为若干级别,其称为粒级。
(2)土壤质地:土壤是由许多大小不同的土粒、按不同的比例组合而成的,这些不同的粒级混合在一起表现出来的土壤粗细状况,称为土壤质地,也称土壤机械组成。
(3)主要的质地类型:砂土、壤土、粘土三级。
24.土壤质地对土壤性质有哪些影响?(1)砂质土类:①水→粒间孔隙大,毛管作用弱,透水性强而保水性弱,水汽易扩散,易干不易涝;②气→大孔隙多,通气性好,一般不会积累还原性物;③热→水少汽多,温度容易上升,称为热性土,有利于早春植物播种;④肥→养分含量少,保肥力弱,肥效快,肥劲猛,但不持久,易造成作物后期脱肥早衰;⑤耕性→松散易耕,轻质土。
(2)粘质土类:①水→粒间孔隙小,毛管细而曲折,透水性差,易产生地表径流,保水抗旱能力强,易涝不易旱;②气→小孔隙多,通气性差,容易积累还原性物质;③热→水多汽少,热容量大,温度不易上升,称为冷性土,对早春植物播种不利;④肥→养分含量较丰富且保肥能力强,肥效缓慢,稳而持久,有利于禾谷类作物生长,籽实饱满,早春低温时,由于肥效缓慢易造成作物苗期缺素;⑤耕性→耕性差,粘着难耕,重质土。
(3)壤质土类:土壤性质兼具砂质土、粘质土的优点,从而克服了它们的缺点,耕性好,宜种广,对水分有回润能力,是理想的土壤类别。
25.土壤结构的概念?(1)土壤结构:是土壤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
(2)类型(按结构形态划分):片状、棱柱状、柱状、角块体、团块体、粒状、团粒状。
26.土壤团粒结构在肥力上有何意义?#(1)水汽协调(2)土温变化适度(3)有机质分解适度(4)利于耕作总之,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能够比较好的协调睡,肥,热的关系。
27.土壤胶体的概念?土壤胶体包括哪些?(1)土壤胶体:胶体是一种高分散体系,由分散相与分散介质构成。
在胶体化学中,一般指分散相物质的粒径在1—100毫微米之间的为胶体物质,而土壤胶体微粒直径的上限一般取2000毫微米。
(2)土壤胶体包括:土壤矿质胶体、有机胶体、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28.什么叫阳离子交换?阳离子交换有何特点?(1)阳离子交换:土壤中带负电荷的胶粒吸附的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阳离子进行交换,称为阳离子交换(吸收)作用。
(2)特点:可逆反应并能迅速达到平衡、阳离子交换按当量关系进行、等量交换、反应迅速。
29.土壤中阳离子交换量的概念,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有哪些?(1)阳离子交换量:每千克干土中所含全部代换性阳离子总量,称阳离子交换量CEC或称交换性阳离子总量,也可简称交换量,以厘摩尔(+)/千克土表示。
(2)影响阳离子交换量的因素:胶体类型、土壤质地。
30.盐基饱和度是什么?它是怎样计算的?(1)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占交换性阳离子总量的百分比,称为盐基饱和度.(2)计算:盐基饱和度={交换性盐基总量[cmol(+)∕kg]∕阳离子交换量[cmol(+)∕kg]}×10031.土壤溶液的概念,土壤溶液由哪些成分组成?(1)概念:土壤溶液是土壤水分及其所含气体、溶质的总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