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张书旂花鸟画派
张书旂花鸟画白粉艺术窥探

张书旂花鸟画白粉艺术窥探
柏静
【期刊名称】《美术教育研究》
【年(卷),期】2016(0)7
【摘要】张书旂与徐悲鸿、柳子谷有“金陵三杰”之称。
张书旂对白粉驾轻就熟,情有独钟,白粉在他的笔下如墨如彩,明亮、洁白,不仅在表现形式上独特,更在内容上突显和升华主题。
【总页数】1页(P22-22)
【作者】柏静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画花似闻香画鸟若欲语--评著名花鸟画家张书旂先生 [J], 吴德文
2.艺术的承扬和平的使者——“张书旂中国画艺术及其传承”作品展暨国际学术
研讨会综述 [J], 彦杰;张怀玲
3.论张书旂及其“现在派”花鸟画 [J], 胡光华
4.论张书旂及其“现在派”花鸟画 [J], 胡光华;
5.艺术·和平·友谊——张书旂的艺术人生 [J], 凌承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代画家花鸟画欣赏】张书旂

张书旂(1900—1957),原名张世忠,浙江浦江人,他是继任伯年、潘椒石之后,独树一帜的现代花鸟画家。
他在笔法、设色、造型等方面都有一定创造。
他的花卉翎毛,形神兼备、栩栩如生,雅俗共赏,为世人所喜爱。
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工花卉、翎毛,与徐悲鸿、柳子谷被誉为“金陵三画家”。
中国花鸟画的魅力是独特的。
它的色彩、布局不但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其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表现手法也令其他画种难望其项背。
中国画表现的鸟是活灵活现的。
不仅刻画鸟的基本形态,而且抓住了鸟内在的生命,将鸟在瞬间的微妙变化跃然于纸上,充分显示了中国画的真正价值。
张书旂是现代花鸟画大家,他的作品爽利明快、秀丽清妙,充分继承了传神的创作方法,是将唐宋时期的工整与元明时代的写意的完美结合。
吕凤子对张书旂的花鸟画曾有这样的评价:“书旂画花似闻香,画鸟若欲语,技法卓绝,当代无与抗衡者。
”徐悲鸿也认为:“其气雄健,其笔超脱,欲与古人争一席之地。
”能得到如此评价与他重视对景写生、实地观察有密切的关系,更要归功于他的“取法乎上”,“博采众长”。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黄筌、徐熙、八大、任伯年的痕迹,同时还可看到他也受过日本画的感染。
这幅《芦雁图》创作于1938年,时值日寇疯狂向我国发动侵略战争,蒋介石的消极抵抗,造成军事上的全面溃败,整个中华民族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国破家亡、生灵涂炭使画家心态极度悲凉,其画境必然流露出哀伤的心怀。
此图描绘的是月色下,一只孤雁独眠于苇丛中的景象。
天地之间荡漾着灵气,朦胧的月色里,随着寒风摇曳着几竿芦苇;蜷爪藏头独眠的大雁,所共同营造的凄凉、冷寂的氛围正是当时画家心境的最好写照。
同时他花鸟画的几个重要特征在这幅作品中也有集中体现。
其一,主题鲜明,意境深幽。
张书旂常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画家作画应有所为而画,有的放矢。
”这幅《芦雁图》主题突出、立意不凡,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他善于将客观观察对象的自然美与主观理想相结合,达到情景的统一,诗画的和谐。
飞越太平洋的信使——论《百鸽图》的创作缘起

文艺评论飞越太平洋的“信使”——论《百鸽图》的创作缘起应宛真(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体育艺术部 312000)摘要:张书旂先生是一位擅长小写意花鸟画创作的爱国主义画家和教育家;张书旂先生高超的艺术造诣对中国画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
张书旂的代表作之一就是本文所研究的《百鸽图》,这幅作品体现了张书旂先生高超的绘画技艺;而更难得的是,《百鸽图》还体现了一位画家对祖国的深切情感。
关键词:张书旂;百鸽图;艺术作品;时代背景《百鸽图》,纸本设色,宽335.6厘米,高162.6厘米,现藏于美国,是第一幅进入美国白宫的中国画。
张书旂曾说:“意在笔先,是国画创作先进法则,画家作画应有所为而画,有的放矢。
”而《百鸽图》见证了中国和美国两国人民的友谊,很好地体现了书旂先生所说的“有所为而画”;《百鸽图》不但体现中国画作品中的爱国主义题材,更加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时代需求关于张书旂《百鸽图》的创作,历史以来都有许多文字记载,如《重庆市沙坪坝区志》就指出《百鸽图》是以一个礼物的身份,其目的是庆贺罗斯福第三次连任美国总统。
如上所述,《百鸽图》诞生时,我们全国人民正在进行英勇的伟大的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算得上是当时的强国,而中国却是弱国;要想实现世界的和平,争取抗日战争乃至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很大程度上要寄希望于当时的美国。
1940年11月5日,罗斯福连任美国总统。
当时中国希望美国能成为自己抗战时的盟友,张书旂创作了这幅中国画作品,作为庆祝富兰克林·拉诺·罗斯福第三个任期的礼物,说明画家希望我们能够保持中美之间的良好关系。
二、战时国画界之影响中国的主流绘画思想自古以来就以“成教化,助人伦”为代表,而在抗日战争时期所创作的中国画,也大多烙上了那一时代的爱国烙印,表达了“使命和责任”的主流绘画思想。
1931年“九·一八”事件以后,徐悲鸿先生在1932年画作《雄鸡》中写了一首诗:“雄鸡一唱天下白——十九路军健儿奋勇杀敌,振华毙亡民族,图以美之。
张书旗花鸟27幅:宗师不敢说大师之名实至名归

张书旗花鸟27幅:宗师不敢说大师之名实至名归
关注
张书旗(1900~1957)白孔雀图
张书旗(1900~1957)花鸟
张书旗(1900~1957)孔雀开屏图
张书旗(1900~1957)梨花夜鹰图
张书旗(1900~1957)秋趣图
张书旗(1900~1957)雄鸡杜鹃图
张书旗(1900~1957)一呜惊人图
张书旗(1900~1957)苍松雄鹰
张书旗(1900~1957)翠竹双鹊
张书旗(1900~1957)芙蓉双鸽图
张书旗(1900~1957)古梅群鸽图
张书旗(1900~1957)瓜荫鸡群图
张书旗(1900~1957)海棠枝雀图
张书旗(1900~1957)和平富贵图
张书旗(1900~1957)红枫彩鸟图
张书旗(1900~1957)红梅图
张书旗(1900~1957)花鸟册
张书旗(1900~1957)江南春色图
张书旗(1900~1957)菊鸡图
张书旗(1900~1957)菊稚图
张书旗(1900~1957)灵鸟蔬果图
张书旗(1900~1957)柳塘水禽图
张书旗(1900~1957)梅花八哥
张书旗(1900~1957)五德图
张书旗(1900~1957)戏水图
张书旗(1900~1957)雨过山青图。
父辈和我眼中的张书旂

父辈和我眼中的张书旖
文◎朱渝生
中央大学 的师生情谊
张 书旃 是 中国 近现 代 杰 出的花 鸟 画家 、 美术 教育
画家、教授 的愿望 。
张书 旃, 原 名世 忠 ,宇 书旃 ,浙 江省 浦 江县 人 。
家、中美文化交流 的使者 。品读 张书旃,忆其 岁月 ,谈
华便 白作主张考取 了国立 中央大学艺术 系。于 是,这对
来 自异 乡的表兄 弟有幸在 山城再次成 为同校学 子。何 方 华亦入张 书旃 门下学 习中国花乌 画,从 而成就了他成为
◎张 书旃 与友人交流之花鸟画作 品
使学生受益 良多” 。
1 4 年 ,父亲即将从 中大毕业 。就在这 年春夏之交 90 的一天 ,父 亲到艺术 系找表 弟何 方华商量毕业 之事 。不 巧,何 方华在教室上课 ,父 亲就从后 门进 去,一看正是 仰慕 已久 的张书旃老 师在 台上讲授花卉翎毛 画技法 。机 会难得 ,父亲便悄悄地 坐在 最后一排旁听 ,领 略这位名
发后 , 日军大举入侵华北,不久 山东沦陷。父母奉奶奶 之命 和何方华家人一道 ,千里迢迢,历经数月 ,由鲁 西
平 原一路奔波来到 大后 方重庆,从此开始 了异地全新 的 学 习与生活 。 1 3 年秋, 国立中央大学 由南京 内迁重庆 沙坪坝松 97
林坡 , 与重 庆大 学相 邻 ,并在 此 组建 新 的教 学体 系 。
今年初 春,我 随友人 到家父和表叔何 方华于抗战 时 就读 国立 中央 大学本部 ( 现重 庆大学A )旧址寻 访 。 区
树荫 掩映,鸟 鸣啾 啾,一栋黄色墙体 、灰 色瓦 顶 的老建 筑 卧立其间,旁边碑 刻 “ 七七抗战大礼堂 ”,这座难得 保存 下来的昔 日中央 大学标志性建筑物, 已历经7 多年 0
一位不可被遗忘的画家

一位不可被遗忘的画家摘要 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为惨绝、壮烈的一页。
人民浩劫,战火纷飞,迫使整个中华民族不断地深思与反省,其价值取向也随之而转变。
就美术而言,它不再是对唯美追求的写照,它关注的是现实的斗争与民族的命运,并在时代的漩涡中被赋予了“社会化”的属性。
在此过程中,笔者想提到一位美术工作者——张书旂,他是民族文化和本位主义的持有者,与徐悲鸿、柳子谷并称为“金陵三杰”的中国画家。
关键词抗战时期;大后方;报纸新闻;画家;张书旂查阅抗战时期大后方[1]的十六份报纸,笔者发现其中的十二份报纸2记录了张书旂相关活动的消息与评论,共计八十四条。
其中包括参加“劳军美展”、“救助难童美展”、举办个人画展,设立张自忠奖学金,绘制《百鸽图》赠送美国总统罗斯福,和在美国各地举办美展的消息,以及宗白华、吕斯百等人对其作品的评论。
张书旂,原名张世忠,1900年生于浙江浦江县的礼张村。
1922年进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求学,拜吕凤子先生为师。
学成以后,先后在金华七中,福建厦门集美学校,中央大学任教美术。
于此期间,出版《分类国画入门——翎毛集》(第一种)(第二种)、《书旂花鸟集》、《书旂画集》、《书旂画片》、合印《白社画集》第一集和第二集。
1933年,应徐悲鸿之邀请,在法国和苏联举办“现代中国画展”,影响颇大。
被誉为是继任伯年、潘椒石之后,独树一帜的现代花鸟画家。
1937年,中央大学从南京迁移到重庆的沙坪坝,张书旂随校前往,以一个文艺救亡者的身份开展抗战救国工作。
1939年5月9日,成都报纸《新新新闻》第八版,报道了张书旂至大后方后的第一则消息。
消息题为《救济难童,美展昨开幕》。
主要记录了张书旂与徐悲鸿、张大千等画家为救济失学青年及难童举办的募捐画展。
同年12月23日,张书旂又在成都举办一次影响空前的个人画展。
张书旂的此次画展,引发了各界人士的关注。
最终以“作品百三十桢,已订购殆尽昨(二十四)值星期,观者尤众,摩肩接胧,户限为穿,人数之盛,开历届画展之新记录。
国画大师张书旂的传奇人生及其留在乐都的墨宝《柳燕图》

文化人物WEN HUA REN WU国画大师张书"的传奇人生 及其留在乐都的墨宝《柳燕图》◎李积霖/文南来北往的燕子是春天的使者, 承载和传递着人们的种种情感,或是 春天和爱情的美好,或是思乡和怀旧 的愁绪。
“似G 相识燕归来”,打开《柳 燕图》画卷,舒朗清新的气息引领观 画者进人恬淡幽静的春景遐思之中, 画面描写春天两只燕子飞来之景。
燕 子低飞呢喃,整幅画用小写意手法表 现,用笔圆劲秀泽,敷色浓淡相宜,尽 显春韵,燕子的姿态灵动而有变化, 颈部及腹部以朱砂点红,尾长呈深叉 状,燕子的造型,拟古之笔由此可见 一斑。
《柳燕图》中柳条如烟,随风飘 拂,丝丝缕缕将垂柳曳风飞扬的风姿 表现得淋漓尽致,江南的春景尽收尺 幅之间。
画中的柳树轻盈娇柔,小枝 向上伸展,展现出蓬勃向上、纯朴坚 韧的品格。
《柳燕图》布局舒朗,用笔 健劲粗放,多方笔转折,用笔润燥相 间,色调清淡温和。
构图疏密有致,用 线粗细灵秀,圆润柔和,敷色明丽滋 润。
美妙的意境给这幅《柳燕图》更¥ 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此幅画作时时触 动着游子思念家乡的心弦!这就是留在海东市乐都区的由 我省著名画家郭世清的恩师张书旅大师所作的《柳燕图》,我们能够从这 幅《柳燕图》的艺术魅力中,真正理解 国画艺术的真谛。
张书旅是为中华艺 术做出突出贡献的功臣,为推动世界 反法西斯斗争和维护世界和¥做出 了卓越贡献,在漫长的艺术实践中, 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花鸟画作品,在海 内外享有盛誉。
他以弘扬中西融合、 革新中国书画的精神为己任,用他的 艺术向世界传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东方艺术的神韵。
张书旅是我国现代美术史上著 名的花鸟画家、艺术教育家。
据西南 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重庆现当代美术 研究所所长凌承纬介绍,1940年至 1942年,张书旅先后将其创作的《百 鸽图》《云霄一羽》《松枝双鹤》分别赠 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 相丘吉尔、加拿大总理麦肯金。
“白粉主义”创始人张书旂100幅作品欣赏

“白粉主义”创始人张书旂100幅作品欣赏
张书旗(1900年——1957年),原名世忠,字书旂,号南京晓庄、七炉居,室名小松山庄,浙江浦江人。
张书旗先生是中国继画坛巨匠任伯年之后又一位写生派的画家领军人物,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画坛极具影响力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
张书旗主张多写实物实景,将写生物象的特征加以提炼和概括,凭借对自然景物写生的感受,熟练的绘画技法,挥写自如。
他尤其擅长花鸟画,是近代中国花鸟画发展中的一种新的绘画技巧,对近代花鸟画的影响巨大,作出的贡献也非常重大。
画花鸟画的方法无非就两种,一种是练习工笔画,从中学习线条的运用和设色的晕染,另一种就是临摹古人的作品,从中汲取营养,揣摩古人的笔墨。
从他的作品当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临摹过大量古人的作品,深受倪淦绘画的启发和影响,学赵昌和易元吉的创作方法,对古人和前人的绘画精读揣摩,认真研究,领悟之精。
张书旗的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所独创的“白粉主义”表现技法。
这种技法是他大胆地借鉴了任伯年与潘椒石在画面中运用白粉的方法,改变了以往粉色只作为填色晕染的用法,将岭南画派撞水、撞粉的方法融入到了绘画当中。
他还将油画当中的调色法也揉进了中国画创作当中,还不拘泥于国画颜料和墨汁的使用,还大胆地将水彩颜料融合在了国画当中。
他在作品当中巧妙地融合了油画、水彩和水粉画的几千,借鉴了西洋画的用色方法,改变了传统的国画面貌。
这种技法创作出来的画面呈现出了明快活泼,风雅怡人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张书旂花鸟画派现代杰出的美术教育家、绘画大师徐悲鸿评中国近代绘画在世界艺坛上所居的地位,人物山水不足道,所长者只有花鸟。
著名画家吕斯百在巴黎所见1933年中国画展中,除唐宋人物画外,几幅花鸟画引起最大的注意,近代画家中所有成功的画家,也不过齐白石、张书旂、陈树人、张大千等几个花鸟画家而已。
中国花鸟画之所以能在世界上扬眉吐气,其因有二:一是中国花鸟画的色彩和布局富有装饰性;二是中国花鸟画既写生又写意,要求形神兼备,气韵生动。
而西洋画中有人物、风景、静物,唯有花鸟,只得让步于中国画。
理由是花鸟在洋画中最难布局,同时鸟的动作,不能固定,最难捉住它的形。
西洋画中有鸟,但往往失却了鸟的本性——鸟的灵动。
而抓住鸟的一瞬间变化,正发挥了中国花鸟画的长处。
张书旂花鸟画的成功,正是继承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传统创作方法。
“他没有和一般近代画家溷逐一流,凡国画上所有的特点多能保存。
画面上充满装饰味,色彩有鲜艳的配置,往往在古铜色原色纸上,用白红和深绿色调,可谓独创一格;所作花鸟画,纯从写生中得来,动作的自然,色彩的正确,乃在写生之外,另有观察的工夫和心中意会的结果。
”张书旂花鸟画的杰出成就和其追随者的艺术风格、审美倾向、艺术趣味,无疑在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形成了一个熠熠生辉的花鸟画流派。
张书旂(1900-1957),原名张世忠,字书旂,别号香溪隐、七炉居士等。
1900年出生于礼张村。
祖父梅卿为私塾及本县小学教师;父仪甫,亦举生员,后经商;叔爽甫,任浦阳小学校长,擅书画,书旂幼时深受其熏陶。
书旂自少潜心文史,素好绘画,偶尔涂抹,常受长辈赞赏,每出游见奇花异景,鸟兽飞动,以至墙壁图案,辄逗留描摹,久不忍去。
1920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金华一中前身)。
1922年8月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专研绘事,初学西画,练习油画、水彩画和木炭画,后改国画,主攻花鸟画。
当时,吴昌硕大写意花鸟画风靡海上,追随者蜂拥而至,张书旂也不例外。
他曾私淑吴昌硕,画风粗犷豪放,气派不凡。
1924年秋,任金华省立七中美术教师,课余日作国画,有册页集《书旂画集》行世,画风还是吴昌硕一路。
后有一天,他在金华看到倪淦的花鸟画,受到新的启发。
倪山水花鸟虫鱼走兽无一不精。
他学赵昌、易元吉的创作方法,每于清晨薄暮,蹲身秘处,窥视八哥洗澡,以体会其神态,故所作花鸟,生动有致。
张书旂觉得师古人、师前人莫如师自然更生动。
有人说任伯年是水墨花鸟写生的圣手,张书旂似乎也觉得任氏等人的明丽俊逸风格更适合于自己,便转意于任伯年、潘椒石、朱梦庐小写意一路,自此渐渐脱去吴昌硕那股沉雄浑厚之气。
1926年,张书旂任福建厦门集美学校(后改为厦门大学)美术教师。
1929年秋,因被徐悲鸿赏识而聘至南京中央大学,为国画教授。
从1926-1930年这五年的时间,是张书旂艺术风格的转变时期。
这段时期,书旂大胆取法任伯年、潘椒石等人画风,刻意写生,非凡勤奋,脱颖而出。
应该说对张书旂影响最大的是任伯年,因为从书旂画风和写生造形上来看则确实得力于任伯年。
任伯年于清末身在上海十里洋场,既吸收洋画色彩,迎合了当时上海市民的口味,他继承了中国民间艺术、古典绘画、文人绘画的特点,故所作花鸟画生动、活泼、恬静、富丽堂皇、空灵明快,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地,而这些特色都被张书旂所吸收,尤其是任的“心摹手追”、“对象取神”、“目识心记”的写生方法为书旂所醉心。
张书旂曾在南京晓庄寓所中,以巨大的铁笼子饲养老鹰、孔雀、麻雀、鹦鹉等鸟类,又植花木许多,以供朝夕观摹,而写生稿更是不计其数。
他用铅笔勾形态、结构,同时在写生中研究章法和构图规律,因常用橡皮擦改草稿,以致大拇指长了茧。
徐悲鸿在《张书旂画伯》中道:“……张君尊伯年先生。
早期所写,不脱山阴窠臼,五年以来,刻意写生,自得家法。
其气雄健,其笔超脱,欲与古人争一席之地。
而蔚为当代代表作家之一。
”著名画家方增先在《张书旂百鸽图》序中道:“有人说水墨花鸟写生圣手第一代是任伯年,第二代则无疑应属张书旂。
”可见其深受任伯年的影响。
张书旂也师法潘椒石。
潘椒石,名岚,清末浙江绍兴人。
“善赋色花卉,飞潜动植,皆有奇思”。
潘曾名满京师,所作取法陈老莲和“三任”设色绚丽的粗笔写意,写生能力强,有“先生泼墨生奇光,满庭风露见赵昌”之誉。
有人说潘的画对张书旂有决定性的作用,也不为过。
潘虽为粗笔写意,但设色绚丽都也为书旂所吸收,尤其是出枝布叶上,书旂取法最多。
早在省立七中任教时,《书旂画集》中曾有一张《哈叭狗和野菊花》,题曰“书旂法椒石笔意”,而且在书旂三十年代以前的作品中多有如此题记。
可见,潘椒石与任伯年一样,同样是张书旂取法的重要对象。
另外,张书旂的花鸟画还受到日本画之感染。
因为张在早年曾得到岭南派大师高剑父等人的指授,而高曾留学日本。
张书旂也曾经说过:“高剑父气象万千,独出心裁,当今之世,固无人能及其项背,余尤爱其《玉黍》、《白鹤》两帧,笔间意浓,色淡味厚,百读不厌……。
”同时,张书旂又喜欢用高丽纸作画。
此种纸与日本画的绢素上施以重矾,有异曲同工之妙,水晕墨章,水乳交融,淋漓尽致,效果极好。
当然,除以上几家以外,还受到比他较早的在上海卖画的画家画风感染,如朱梦庐、沙山春、倪田等。
由此可见,张书旂不为一家一派所囿,而是取法多方,自成一家一派。
张书旂先生在技法上用笔松动,构图紧密,爽气十足,遒劲俊健,画法纯熟,但最大特点莫过于创以白代墨,以粉代彩的应用方法。
人谓虽有古法远不能与之相比,望尘莫及。
技无定法,凭心慧而得我法,创新也。
过去皆言墨分五色,而张书旂反其道而行之,他以白分五色而为之,从黑、白两极变化,加深画面层次。
白粉,文人画家一般慎用或不用,因为往往容易变俗、变腻,而在张书旂笔下则出神入化,他惯以娴熟技法画出白花、白雀、白鹭、白鹰、白鸡、白孔雀、白鸽等。
他大用白粉,惯用白粉,得苍劲秀润之笔,得纸粉相映成趣,画面上达到不僵、不滞、不板、不涩、不俗的要求,故经子渊先生、吴茀之先生称其为白粉主义画家,如此也成就了张书旂花鸟画派的特色,或者说是白粉主义画派。
大约1930年左右,张书旂的个人面目基本形成。
1932年与诸闻韵、潘天寿、吴茀之、张振铎五人组成“白社”,切磋画艺,多次在沪宁杭等地举办画展。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举办的两次全国美展上,他的作品均被获奖。
1935年,他在南京举办个人画展,得中外人士很高评价,展出的两百幅作品被争购一空获得“满堂红”。
1940年,把巨幅国画《百鸽图》以国礼赠送给美国政府,祝贺罗斯福总统三次连任总统,陈列于白宫。
时张书旂名满天下,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张书旂的作品独具风格,瑰丽绚烂,明净清新,雅俗共赏,如白居易的诗一样,通俗易懂,很受社会各界的珍爱。
据学生艾中信回忆:“我第一次看到张书旂先生的花鸟画在伯敏堂上的国画教室,它给我的印象是绚丽得出奇。
我从来没有见过中国画颜料,像水粉画似的厚厚地画上仿古宣,但又分明是有笔有墨的中国画”。
学生周一云回忆道:“1948年,浙江省筹办古今书画文献展览,有一天我路过中山路,见裱画铺子挺板的两幅画,好像默默地在向我招手。
”学生陈伯华回忆第一次见到张书旂作品时,“我和同学几乎被美得出奇的作品所征服”。
有人说张书旂的花鸟画迎人、喜人,自然后继者代不乏人,形成了张书旂花鸟画流派。
1926年,张书旂作为海派传人曾去厦门集美学校任教,培养了一代人,其中最著名的是宋省予。
宋省予(1909-1966),为福建省著名花鸟画家,对福建省花鸟画影响甚大。
他曾在上杭艺专、福建师范学院任教,花鸟画承张书旂和岭南派,本当艺事成熟之时却在“文革”中被迫害致死。
再传弟子有郑景贤、曾贤谋、吴桐森等人,皆为当今福建省花鸟画名家。
1929年秋,张书旂受聘中央大学艺术系,学生有陈松平、凌立如、潘文经、门外弟子王进珊等人。
陈松平(1909-1957),浙江东阳人,师承张书旂,中大毕业后曾被张书旂先生留为助教,深得书旂先生器重,后在浙江艺专、金华中学、金华师范任教多年,擅长翎毛,其《公鸡菊花图》曾获全国中国画展二等奖。
画风继承张书旂而自出新意,可惜在1957年“反右”斗争中,受迫害含冤离开人世。
凌立如,江苏吴江人,凌立如与张书旂的关系亦师亦友,经常在张书旂的住所研习画艺,中央大学毕业之后,执教于苏州美专,担任国画教授,之后张书旂更是将自己的堂弟张世简介绍给凌立如,并拜师于他。
这无疑是对凌立如绘画技术最大的肯定。
张书旂在去美国前曾与凌立如游遍江南胜景,当时凌立如的画已经超凡脱俗了,尤其是画的鸡,更是出神入化,张书旂称其为“江南画鸡第一人”。
潘文经为广西人,先私淑张书旂,1935年其作品《雄鹰》参加广西省委托徐悲鸿先生在南宁市举办的广西首届中国画展获金质奖。
后致函张书旂,言及拜师事宜,得张首肯收为弟子,后有作品在日本、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展出,画风脱胎于张书旂。
王进珊原为国民党苏州反省院主任,因书旂堂弟张纪恩为中共早期重要人物,被捕在苏州反省院,后在张纪恩引荐下,辞去反省院主任职务,携画作至南京拜张书旂为师,专从艺事。
解放后,王曾任江苏徐州师范学院教授。
抗战爆发后不久,中央大学由南京迁至重庆沙坪坝,名见于经传的主要学生有苏葆桢、程本新等人。
1947年,张书旂从美国回来后,在南京中大担任艺术系主任,并兼授苏州艺专、安徽大学花鸟画,主要学生有张世简、袁飞、陈伯华、张贞一、宋元初、张宽、赵景庵、胡荔萍,及门外弟子周一云等人。
张世简为书旂堂弟,虽是同祖父的兄弟,但年龄相差26岁,当世简尚是童稚的时候,书旂早已是享誉画坛的中大教授了。
后书旂寄以《书旂画集》、《翎毛集》等以入门经。
1948年,世简考入苏州美专,不久又到中大艺术系旁听。
后曾任北京幻灯制片厂编辑、中央工艺美院副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
早年风格颇似其兄,不失为张派传人。
袁飞(1929-1988),中余人,师承张书旂,与张世简同入苏州美专,又考入国立艺专,解放后曾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股工作,后任北京幻灯制片厂美编。
擅花鸟,所作花卉翎毛,笔墨潇洒,造型生动,设色妍而不俗,清丽可爱,作品《紫藤鸡》在1956年曾获全国青年美展二等奖。
周一云(1917—1994),原名翼云,号“百衲庐主”,浙江衢州人,早年曾得张书旂指授,后又追溯任伯年、王梦白等人,画风酷似其师,造形严谨生动,设色典雅富丽,所作翎毛花卉栩栩如生,雅俗共赏,作品多次在东南亚等地展出,“为当今张书旂画派的主要继承人之一,并有所发展。
”除此之外,在全国包括港台地区出版的画家画册之中,取法张书旂先生画法也时有见之,可见这一流派代不乏人,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