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时间知觉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教案—02幼儿的感知觉

适应两种3.感觉的对比感觉的对比是指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它分为同时对比和相继对比。
(1)同时对比:不同刺激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现象。
例如“月明星稀”明暗同时对比图如图2-1所示。
明暗同时对比图(2)相继对比:当不同刺激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的对比现象。
例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后,喝白开水都会觉得水很甜。
研究对比现象有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对比现象组织教学,能够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4.感受性的训练人的感受性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得到提高,由于职业的训练或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作长期、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大大地提高。
例如:品一口茶,就知道茶的产地、等级、品质等;染色工人可以辨认40多种黑色。
另一方面由于为了代偿某种丧失的感觉能力,会使其他感觉能力得到发展。
如聋哑人视觉特别好,盲人听觉、触觉特别发达。
(二)知觉的特性1.知觉选择性教师总结解释列举知识点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作知觉选择性。
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2)对象的活动性,活动的刺激容易被感知;举例说明看图学生讨论(3)对象的特征,特征明显的刺激物易被感知。
主观因素包括:目的性、任务、知识经验、个人需要、兴趣、情感状态等。
2.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的部分组成。
但人并不它知觉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特性称为知觉的整体性,如图2-4知觉的整体性。
3.知觉的理解性在知觉过程中,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其确定意义的过程,即为知觉的理解性。
有一天,诗人、哲学家、植物学家一同去春游,但是对田野风光的感受却大不相同。
时间知觉

知觉的理解性
根据知识经验,对感知的刺激物进 行加工,并用概念的形式把它们标 示出来,称为知觉的理解性。
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1、使知觉更为深刻; 2、使知觉更为精确; 3、能提高知觉的速度
知觉的恒常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虽然距离、照明度、 缩影比例等发生变化,但人们对事物的 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 恒常性。
舒适性的来源: (1)商品属性的刺激强度与感觉强度 (2)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的参与、人的情绪
情感对感觉的参与,是产生舒适性的主要原 因; (3)舒适感的产生因人而异,个体感觉系 统的敏感性、性格特点、当时的需要等因素 会影响到舒适感。
4、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 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反映。
3.时间知觉心理感受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年龄、所从事活动的内容 (2)主观因素:个人对事情的态度和兴趣、情绪状态
二、旅客旅行时间知觉的心理特征
1.旅客旅行时间划分
计划 内时 间
等待服务时间
旅客旅行时间
接受服务时间
正常等待时间
非正常等待时间
服务中断的等待时间
预计之 外时间
服务时间
旅客运输 中冲突产 生频率最 高的时间 段
注意的心理过程需要通过感官来实现,其中以视 觉方式获得的信息量最多,约占80%以上
2、注意的品质(1)
注意范围
指注意的广度,是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观察 到对象的数量
流
'
'
'
''
想' '
'
' '张' '
''
时间的知觉名词解释

时间的知觉名词解释时间,这个似乎无法触及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存在。
它是一种抽象的概念,用来衡量和记录事件、过程和变化的持续。
然而,时间本身并非实体,而是我们对周围世界中事件顺序的感知和组织方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时间的感知是非常关键的,它指导着我们的行为和决策。
在了解时间知觉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时间的两个基本层面:客观时间和主观时间。
客观时间是客观存在的时间,是由宇宙中的自然运动和物质变化所决定的。
例如,地球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被定义为一年,地球自转一周则被定义为一天。
这些客观事件形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时间基准。
然而,主观时间是指我们个体在经历和感受事件时所产生的时间感。
主观时间常常与客观时间不一致,比如当我们在等待时,时间似乎会变得缓慢,而当我们忙碌时,时间可能又会飞逝。
人们对时间有着不同的知觉,这是因为时间知觉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
首先,注意力是时间知觉的重要因素之一。
当我们全神贯注于某项任务时,我们的时间感会变得模糊,我们可能会感觉时间过得很快。
相反,当我们感到无聊或者在等待中时,我们的时间感可能会变得冗长,每一秒都仿佛是一分钟。
其次,情绪也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当我们兴奋和愉悦时,时间似乎会快速流逝,而当我们焦虑和不安时,每一分钟可能都被拉长。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度假时,时间似乎总是过得很快,而在工作紧张的时候,时间却变得漫长。
再者,时间的预期也会影响我们对时间的感知。
当我们期待着某个事件或者活动时,时间似乎会变得特别缓慢。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会不断地思考和想象这个事件,让我们产生了等待的感觉。
而当我们没有预期和计划时,时间却似乎会瞬间流逝。
此外,我们的记忆也会在时间知觉中扮演重要角色。
当我们回忆过去的经历时,那些充满意义和重要性的记忆片段会被我们放大,让我们感觉时间过得很慢。
相反,当我们经历无聊和重复的日常生活时,我们的记忆片段相对较少,时间也就会被我们感知为飞逝。
最后,周围环境的变化也会对我们的时间知觉产生影响。
时间知觉理论和实验范型

时间知觉理论和实验范型一、本文概述时间知觉是人类对时间流逝的主观感知和理解,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认知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认知科学的不断发展,时间知觉已成为心理学、神经科学、哲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领域。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时间知觉的理论基础和实验范型,以期为我们理解时间的本质和特性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本文将概述时间知觉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意义,阐述时间知觉与认知活动的关系,以及时间知觉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接着,文章将介绍时间知觉的主要理论,包括内部时钟理论、注意闸门理论、认知加工理论等,并对这些理论进行评价和比较,指出它们的优点和局限性。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详细介绍时间知觉的实验范型,包括时间复制任务、时间产生任务、时间比较任务等。
这些实验范型通过操纵时间刺激的呈现方式和任务要求,揭示时间知觉的认知机制和神经基础。
文章还将讨论这些实验范型在时间知觉研究中的应用和限制,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本文将对时间知觉理论和实验范型进行总结和展望,指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对时间知觉的理论和实验范型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时间知觉的理论基础时间知觉,即我们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和认知,是人类心智的核心组成部分。
它涉及到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认知,是我们理解世界、规划行动和决策的基础。
对于时间知觉的理论基础,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理论和模型,试图揭示其背后的机制。
一种主流的理论是内部时钟模型。
该模型认为,大脑内部存在一个类似于时钟的机制,不断发出脉冲信号。
我们通过感知这些信号的频率和数量来感知时间的流逝。
这种模型得到了许多研究的支持,例如,当内部时钟的脉冲频率发生变化时,人们对时间的感知也会发生变化。
另一种重要的理论是认知模型。
该模型强调时间知觉的认知过程,认为时间知觉受到我们的注意力、记忆、期待等多种认知因素的影响。
知觉的分类二

总之,幼儿的社会知觉,不论对他人 的知觉、对人际关系的知觉或对自己的知 觉都有明显发展。但在社会知觉发展总过 程中,幼儿还处在较低水平,必须教育培 养,促使进一步发展。
2、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 性和速度的反映。实际上人们是通过某种 衡量时间的媒介来反映时间的。
幼儿进入幼儿园这一活动本身,能促进 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 但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原 因是时间知觉没有直观的物体供分析器去 直接感知,不像空间知觉那样,有具体的 依据。另外表示时间的词又往往具有相对 性,这对于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善的幼儿 来说是较难掌握的。
幼儿入园前,和别人的接触面比较狭小,入园 后,和别人的交往增加,形成了比较广泛的人际 关系。幼儿和别人交往中关系最密切的是教师, 尤其和班上的教师特别亲近。他们最听教师的话, 教师的话有绝对权威,往往胜过父母的话。 幼儿入园后,逐渐和同班的小朋友交往,建立 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但最初的友谊并不深刻, 也不持久。 幼儿中晚期的儿童逐渐和兴趣爱好相同的小朋 友建立起比较固定的友谊,常在一起游戏学习。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 南、北的辨别。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 后、左、右。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 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
(2)距离知觉 距离知觉是对物体距离远近的知觉。 幼儿对他们熟悉的物体或场地可以区分出 远近。对于比较遥远的空间距离则不能正 确认识。 为了促进幼儿距离知觉的发展,教师应该 教他们一些判断远近的线索。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儿童自我意识(自我知觉)的发展: 儿童的自我意识在幼儿前期就已经开始 发展,进入幼儿期后继续发展。幼儿喜欢 得到成人的赞扬、尊重,不喜欢受批评。 幼儿早期儿童也还不会评价自己,完全 听信成人的评价 。 到幼儿晚期,逐渐认识自己,逐渐能自 己评估自己,受到不公正的批评,会感到 不满,而且提出异议。 幼儿的独立性和自觉性也逐渐发展。
特殊儿童早期干预,讲义 第四章

第四章感知觉运动领域的早期干预感知觉是人类发展的重要心理过程,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基础。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情感和意志都是从感知觉开始的。
感知觉与运动能力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任何一种感觉或知觉的缺失都会对人的运动能力产生影响。
因此,本章将着重探讨特殊儿童在感知觉运动领域的早期干预的内容、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第一节学前儿童感知觉运动能力的发展感知觉是人类认识过程的最初级阶段,是人的意识与外部世界产生最直接联系的途径,离开这一过程,一切高级的心理机能都不可能发生。
学前阶段儿童探索外部环境,了解主客观世界的活动都依赖于动作的发展。
运动能力的发展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儿童身体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儿童运动能力的每一次提高都使他获得了控制和探究环境的新手段,打开了他认识世界的新天地,因比,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甚至把运动能力的发展看做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无论是感知觉的发展,或是运动能力的发展,还是感知觉和运动能力的相互作用,都为认知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个体后续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感觉是人类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它主要依赖于分析器的正常运作。
当儿童的分析器发育成熟并能够接触到刺激物时便产生了相应的感受。
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1.视觉:会清楚物体的特征及其在空间中的组织关系。
颜色视觉的发展。
2.听觉:幼儿的听觉能力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幼儿期儿童的纯音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且增长速度较快。
但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同时教育在其中起着较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对声音细微差异的分辨能力方面。
第二,幼儿的言语听觉能力也在逐渐提高,但是不同年龄之间纯音听觉的敏锐度和言语听觉的球锐度差别程度较大。
小、中、大班的幼儿分辨语音中的细微差别的能力是不同的,小班幼儿还不会分辨,中班幼儿开始会分辨,大班幼儿已能基本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言,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在12岁以前一直是增长的,成年时会稳定一段时间,以后逐年下降。
人的衰老常常是从听力开始的。
时间知觉名词解释心理学

时间知觉名词解释心理学
时间知觉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人们对时间的感知和理解。
时间知觉包括时序知觉、时距知觉和时间点知觉三个方面。
1.时序知觉
时序知觉是指人们感知事件发生顺序的能力。
人们通常使用先后顺序来描述事件,例如“先吃饭,然后看电视”。
时序知觉能够帮助人们理解事件的流程和顺序,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和任务。
2.时距知觉
时距知觉是指人们感知事件持续时间的能力。
人们通常使用时间单位来衡量事件的持续时间,例如“一分钟”、“一小时”等。
时距知觉能够帮助人们估计事件的持续时间,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行动和反应。
3.时间点知觉
时间点知觉是指人们感知特定时间点的能力。
人们通常使用日期和时间来标记特定时间点,例如“明天上午十点”。
时间点知觉能够帮助人们确定事件的特定时间点,从而更好地安排自己的计划和行动。
时间知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它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周围环境中的事件和情境。
同时,时间知觉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经验、文化背景、情绪状态等。
因此,对于时间知觉的研究和理解对于深入探究人类认知和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知觉的分类(二)

幼儿形状辨别能力的实验表明: (1)幼儿辨认物体平面形状的能力,在学前教育影响下随 年龄班而增高。认识形状的种数逐渐增多,正确辨认的百 分率逐年提高。 (2)幼儿辨认形状时,“配对”(即对各种形状作直觉的 具体的辨认)最容易,“指认”(即依照形状名称找出该 形状)次之,“命名”(说出各种形状的名称)最难。辨 认形状的关键在于掌握形状名称。 (3)在本实验中,幼儿掌握八种形状的难易顺序依次为: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 平行四边形。圆形最易被幼儿掌握。 (4)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对幼儿的形状教学注意以下各方 面: 小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 中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 圆形、梯形; 大班应能正确掌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 形、梯形,教师并适当指导幼儿辨认菱形、平行四边形和 椭圆形。
二、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幼儿活动范 围逐渐扩大,和周围人们的交往日益增加。 进入幼儿园后参加集体活动,受到集体教 育,这些都促进幼儿社会知觉的发展。 总的来说,幼儿不论对他人的知觉或 对自己的知觉都明显发展着。
幼儿对他人的知觉,首先表现在对集体的知觉。 初入幼儿园的儿童,还没有明显的集体意识, 有些幼儿虽曾在托儿所和其他儿童共同生活过, 也还不懂得自己和集体的关系;不懂得自己是班 集体的一员;不理解自己对集体的作用。 入园之后,在有组织的游戏和学习等集体活动 中,在教育影响下,逐渐理解自己和班集体的关 系,因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而且努力为小组和 全班争取荣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 (1)方位知觉 (2)距离知觉 (3)形状知觉 在幼儿期,各种空间知觉明显发展着。
(1)方位知觉 方位知觉即对自身或物体所处方向的知觉, 例如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 南、北的辨别。 幼儿方位知觉发展的顺序是:上、下、前、 后、左、右。而左右方位的辨别是从以自 身为中心逐渐过渡到以其他客体为中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意闸门模型图示 (采自 Zakay & Block, 1997)
• Buhusi和Meck提出了一个扩展的资源分配模型, 认为时间信息加工和背景加工共享注意和工作记 忆资源(Buhusi & Meck, 2009)
扩展的资源分配模型 (采自 Buhusi & Meck, 2009)
记忆衰减模型
• 在运动计时任务中,需用按键、敲击等方 式产生时距或节奏,产生法和复制法是典 型的运动计时任务; • 在知觉计时任务中,需对感觉信号的呈现 时间进行知觉分辨,比较法和口语报告法 是典型的知觉计时任务(凤四海 & 黄希庭., 2004;Coull & Nobre, 2008)。
运动计时
复制节奏
复制时距
• 该模型强调人类对时间的认知具有分段性,不同 的时距具有不同的表征。神经机制研究已经发现 ,微秒范围、毫秒范围、秒分范围以及天范围的 时间信息加工具有不同的神经机制(Buonomano, 2007)。
• 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还强调个体无论对 哪一种时距的认知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主要包括刺激的物理特征、认知因素和人 格特征,并均已得到了实验证据的支持。 • 分段综合模型还认为时序、时距和时点是 同一时间经历不可分割的三个属性,应该 将三个属性统一起来进行多维度的研究(王 振勇 & 黄希庭, 1999; 黄希庭 et al., 2003), 该模型是目前唯一将时序、时距和时点信 息综合起来研究的理论。
• 分段综合模型还认为时序、时距和时点是 同一时间经历不可分割的三个属性,应该 将三个属性统一起来进行多维度的研究(王 振勇 & 黄希庭, 1999; 黄希庭 et al., 2003), 该模型是目前唯一将时序、时距和时点信 息综合起来研究的理论。
时距知觉的研究方法
• 时距知觉可以分为运动计时(motor timing) 和知觉计时(perceptual timing)
标量计时模型 (修改自Allan, 1998; Gibbon, Church, & Meck, 1984)
同步-检测模型
• 纹状体振荡频率模型认为,在皮质-纹状体回路上 中,对皮质中神经元振荡的同步检测,是时间信 息表征的神经基础(Matell & Meck, 2004)。
纹状体振荡频率模型示意图 (采自Meck, Penney, & 距
2秒
……
知觉计时
比较时距
>=<
口语报告
?
1.5秒
谢谢!
资源分配模型
• 对事件的呈现时间越注意时,该事件的时间显得 越长。加工时间模型也称为注意模型认为一个刺 激可以由视觉信息加工器和计时器进行加工。 (Thomas & Weaver, 1975)。
注意资源分配模型图示 (采自Zakay, 1989)
• Zakay和Block将注意资源分配模型和标量计 时模型整合起来,提出了注意闸门模型 (attentional-gate model) (Zakay & Block, 1997)
状态依赖网络模型
• 状态依赖网络模型认为 神经网络状态的变化反 映了时间信息加工, Buonomano等构建了神 经网络模型拥有许多分 子和网络的特性,能够 分辨毫秒范围的空时距 ,以及复杂的时空模式
(Buonomano, 2000; Buonomano & Merzenich, 1995)。
状态依赖网络模型(采自 Karmarkar & Buonomano, 2007)。 (a)100 ms空时距诱发的神经元的激活。(b)单独一个声音刺激诱发的神经网络状态。 (c)一个空时距诱发的神经网络状态,ISI被第二个刺激诱发的网络状态所表征。
分段综合模型
• 时间认知分段综合模型(range-synthetic model of temporal cognition)吸收了目前时间认知研究的合 理部分,并在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时 间的理论框架(黄希庭, 2001; 黄希庭 et al., 2003; 黄希庭 & 徐光国, 1999)。
时 间 知 觉
顺序阈限
时距知觉 时序知觉
同时性阈限
顺序阈限
2毫秒到5毫秒
30~40毫秒
时距知觉
• 时距知觉是时间知觉的重要部分,它是仅 限于5秒内的持续性知觉,该尺度范围内的 时距信息被整合为一个整体进行加工,持 续性和整体性是时间知觉的两个重要特征 。
• 在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框架下,提 出了时距知觉的理论模型。
• 毫秒范围的时间信息加工是运动控制、语 言、音乐知觉等行为的基础;
• 秒、分和小时范围的时间信息加工涉及决 策、觅食和有意识的时间估计; • 生物钟负责天范围的时间信息加工(Buhusi & Meck, 2005; Buonomano, 2007)。
• 时间信息加工研究的核心是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它研究毫秒至5秒内的时间信 息加工,而大约5秒以上的时间信息加工称 为时间估计(time estimation)(Fraisse, 1984) 。
• 多重时间尺度模型(mutiple time scale model, MTS) 是一个建立在感觉记忆痕迹衰减基础上的时间信 息加工模型。刺激的记忆强度会以艾宾浩斯遗忘 曲线的形式进行衰减,即开始衰减快,随后衰减 的速度逐渐减慢 (Staddon & Higa, 1999)。
遗忘曲线与时间测量示意图 (采自 Staddon, 2005)
时间心理学I
陈有国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cyg1001@ QQ: 691630560
第二章 时间知觉
• 时间信息加工(tempo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的 研究范围非常广泛,从微秒至数十年的时间尺度 均可以作为研究对象,是其他认知加工的基础。
• 微秒范围的时间信息可以用于定位发声源
500 400 300 200 100 0
论 文 数
1940 195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2010 2020
出版年
1952–2009年每年发表时间知觉相关论文的数量 (根据Web of Science网站数据绘制)
时间知觉的研究内容
3-5秒
知觉到的现在 同时性阈限 时间知觉阈限
起搏器-累加器模型
• 起搏器-累加器(pacemaker-accumulator)的思想来 源于机械钟表,最早是由Treisman所提出来的 (Treisman, 1963),这一思想成为随后所提出来的 一系列时间信息加工模型的基础。
内部时钟模型 (采自Treisman, 1963)
• 标量计时理论(scalar timing theory) 在内部时钟模 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名称来源于时距估计 的标量属性,即时距的内部表征并非完全与物理 时距一样,而是符合正态分布,其标准差除以平 均值为一常数 (Gibbon, 1977)。
• 纹状体振荡频率模型是建立在神经解剖基础上的 时间信息加工模型,得到了解剖学和电生理研究 的支持。
皮质-纹状体/海马回路 (采自Meck,2005) D1–多巴胺D1受体亚型, D2–多巴胺D2受体亚型
• 人脑存在着皮质-纹状体-海马回路,额叶皮质神 经元通过谷氨酸向纹状体输入信号,黑质致密区 向纹状体输入多巴胺,这是同步-检测的基础 (Meck, 2005)。 • Jin等发现猕猴的额叶皮质和纹状体中存在一种神 经元,可以精确地编译和储存时间信息(Jin, Fujii, & Graybiel, 2009),为纹状体振荡频率模型提供了 电生理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