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我 们 可 以 想 象 一 下 , 过 春 节 、 龙 船 、 花 剪 当 划 窗
纸 、 琴 品 诗 … … 这 些 中 国 人 几 千 年 日 常 生 活 中 的 赏 最 为 基 本 的 部 分 逐 渐 消 失 , 海 外 游 子 回 到 神 州 故 当 国 . 找 京 剧 、 灯 而 失 望 归 去 , 草 原 游 子 回 到 家 寻 花 当 乡 寻 找 长 调 、 找 马 头 琴 却 遍 寻 无 着 , 文 化 逐 渐 地 寻 当
古 琴 的制作 工 艺 、 琴 演 奏 - 古 E艺 、 琴 传 统 曲 谱 、 古 古 琴 相 关 习 俗 以及 古 琴 传 授 方 式 等 就 是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战 略 意 义 的 重 大 工 程 。 惟 其 意 义 深 远 , 们 就 必 须 我 以 辩 证 唯 物 主 义 观 念 , 理 论 和 实 践 两 个 层 面 上 进 在 行 艰 苦 而 细 致 的努 力 。 这 项 工 作 进 行 积 极 的 探 索 , 对 从 中 找 出 最 科 学 、 切 实 、 有 效 的 保 护方 式 和 方 法 最 最
与 别 地 越 来 越 趋 同 , 种 文 化 淡 漠 的 背 后 , 不 会 是 这 会 情 感 的淡漠 ? 所 以我 们要 拯救 和保 护 由祖先创 造并 且正 濒 l 临 灭 绝 的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 些 历 经 千 百 年 , 千 锤 百 那 在 炼 的 锻 造 中 传 承 到 今 天 的 传 统 市 井 文 化 和 乡 土 艺
文化 活动 。 ( ) 于 非 物 质 文 化 遗 产 的 保 护 一 关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具 有双 重价 值 : 是存 在价 值 , 一
包括 历史 、 术 、 学和 教育 的价 值 , 是核 心 的 、 艺 科 它 主 要 的 价 值 . 一 价 值 决 定 了 保 护 第 一 的 原 则 。 二 是 这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措施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措施近年来,全球范围内,对于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少数民族是国家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文化传统不仅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因此,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显得尤为必要。
本文将从法律保护、教育推广、社区参与和国际交流等方面探讨如何全面有效地保护少数民族文化。
一、法律保护法律保护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义务和责任,可以为少数民族提供法律保障。
首先,完善现行法律法规,强化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修复和保护工作的投入。
其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防止少数民族文化遭受非法侵害。
最后,加强少数民族权益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设,严厉打击侵犯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的行为。
二、教育推广教育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通过教育推广,可以提高社会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少数民族群体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首先,加强多元文化教育,将少数民族文化纳入教育体系。
其次,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增加少数民族文化课程设置,加强文化传承教育。
最后,培养专业人才,建立专门的文化传承研究机构,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提供专业保障。
三、社区参与社区参与是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环节。
通过社区参与,可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组织,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参与文化传承活动。
其次,在社区中加强文化传统的宣传和推广,组织文化节庆活动,增加少数民族文化的曝光度。
最后,充分发挥社区的作用,加强社区教育,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传统艺术形式。
四、国际交流国际交流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方式。
通过国际交流,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国际化。
首先,加强国际间的文化合作,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下文是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摘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群众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是对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的浓缩与传承。
加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保护对深化社会民众对民族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增强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具有深远意义。
同时也会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特点�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目前对此尚没有统一的概念,在本文中特指中国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散居在全国各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各少数民族在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民族特征。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1.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众多。
从目前初步统计的结果看,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占我国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总数50%。
在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有杂技与竞技类的少数民族遗产传统手工技艺类的少数民族遗产、民间舞蹈类的少数民族舞蹈遗产、曲艺类的少数民族曲艺遗产、传统戏剧类的少数民族传统戏剧遗产等。
《2024年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范文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基因库,也是其文化多样性和创造力的体现。
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少数民族非遗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少数民族非遗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研究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我国少数民族非遗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包括口头传统和表述、表演艺术、社会实践、节庆活动等。
这些非遗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还具有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然而,由于历史、地理、经济等多种原因,许多少数民族非遗正面临着传承困难、资金短缺、保护意识不足等问题。
三、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非遗,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法规保障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为非遗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明确了非遗的定义、保护原则、保护措施等,为非遗保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2. 资金支持政策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为非遗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还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非遗保护,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的机制。
3. 传承人制度政府通过认定和保护非遗传承人,确保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还鼓励学校、研究机构等开展非遗传承教育,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
4. 宣传推广政策政府通过举办非遗展览、文化节等活动,加强对非遗的宣传推广,提高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此外,还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扩大非遗的传播范围。
四、政策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分析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许多非遗项目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传承,非遗传承人的生活状况得到了改善,公众对非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也得到了提高。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政策执行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非遗传承人老龄化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策略及途径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策略及途径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在民间传统习俗特别是传承文化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有关风俗习惯、语言、表演、宗教和制造的知识和技能,也包括工艺、节日和互动的多样性。
它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和传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文明,具有重要的精神承载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核心要素,对于促进文化传承及地方旅游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策略及途径为了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科学合理的策略和途径。
首先,要立足国家和地方政策,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法律法规,对文物保护启动内涵式的文化投资,建立起支持研究、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机制,加强国家经济补助政策,激励民间社会对文物保护的投资和参与。
其次,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和普及。
让各级文化部门、民间文化团体以及媒体开展系统的宣传,普及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民众传承文化意识,加大公共宣传宣教力度,以压缩文化资源的鸿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再次,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保护和传承工作。
要加强人才培养,积极开展培训和技术晋升活动,加强对具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及其所形成的保护工作进行支持,积极开展与传统文化活动、表演、宗教及工艺等相关文化工作的挖掘和研究工作。
此外,还要发展互联网等新技术,建立文化保护的数据库,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提高民众的文化审美水平,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当下生活中,搭建起文物保护的传承长廊,促进民族的文化发展。
3 结语综上所述,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科学合理的策略和途径,依靠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共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2024年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范文

《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研究》篇一一、引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精神追求。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
本文将对我国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进行研究,以期为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背景与意义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是在国家文化战略背景下制定的,旨在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推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创新。
这些政策对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举措。
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保护我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防止文化同质化。
其次,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有助于促进民族团结。
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增强各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最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三、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的主要内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法律法规: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障。
2. 资金支持:政府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3. 人才培养:政府通过设立专业机构、开展培训项目等方式,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专业人才。
浅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1 ) 名称由来 起初 , 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并没有一个统一 的称呼 。 就拿
联合 国教科文和我国来 说 , 前者 曾称之为 “ 传统与 民间文化 ” 、 “ 非 物质遗产 ” 、 “ 口头和非物质遗产 ” , 后者也 曾有“ 民族 民间 传统文化” 、 “ 民族 民间文化 ” 等诸 多称 谓。这一混乱现象 直到 2 0 0 3 年1 O 月1 7日才宣告结束 , 在巴黎举行 的联合 国教科 文 第3 2 届会议通过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 约》 。英文名为 i n — t a n g i b l e c u l t u r e h e r i t a g e , 而在 中文本 中用 “ 非物 质文 化遗 产” 来对译 ,随着公约 的出 台,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词被 正式确
一 一
出台 ,它是我国首部 系统规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和保存 工 作的专门立法 ,也是我 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最重要 的基本 立 法之一。它弥补 了我 国长期 以来在文化遗产基本立法方 面仅 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而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立 法的不 足, 完善 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 2) 关于我国进一步保护非遗的几点意见 1 . 制定 “ 非物质文化遗 产” 普查周期 2 0 0 6年 开始 , 我 国在 全 国开始 了长达 三年 的“ 非物质 文 化遗产” 的普查工作 。普查工作结束后 , 至今 再也 没有进行新 的普查 。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 以人为核心难免有遗 漏 、 新增和 失传 , 因此有必要制定普查周期 。 但是 因为普查是一件很费人 力和物力 的工作 , 所 以建议周期时间可以相对较长。 在一个周 期 内所 出现 的 “ 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增 和失 传可以 由各地 申 报决定 , 直到又一 轮“ 非物质文化遗 产” 普查。 2 . 完善“ 非物质文化遗产” 名 录体 系 “ 非物质文化 遗产” 在我 国已经建 立了 国家 、 省、 市、 县 四 级, 可以进一步完善。最理想 的名录体系应该 由国家 、 省、 市、 县、 乡五级组成 , 分别 由五级文化 部门负责名 录体系 , 毕竟 乡 也是我 国的一级行政 区划 。乡级名录的确定可 以有助 于农村 户 口的民众对 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 ” 的了解 , 从 而普 及“ 非物质 文化遗 产” 的保护工作 , 也分担 了县级名录的负担 。 3 . 建立 “ 非物质文化遗产 日” 我国 已经从 2 0 0 6起 。 将 每年六 月的第二个 星期六 。 定 为 “ 文化遗产 日” 。 因为文化遗产的范围太过庞大 以及 “ 非物质文 化遗产” 相对其他类型的文化遗 产来说还 是后 起之秀 , 所有 有 必要在 “ 文化遗产 日” 的基础 上再设立 “ 非物质文 化遗产 日” 。 区分两者的推广对象 , 前者注重于物 质文化遗产 , 后 者注重非 物质文化遗产。 4 . 从 国家到地方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 虽然 目前文化部在网上建立 了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 字博物馆 ” , 但是 由于网络空间立体方 面的局限性 , 还 不足 以 让人们全面了解非物质文化遗 产。虽然 目 前 部分地方已经建 立 了实体 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博 物馆 。 但数量和规模远远不够 。 从 国家到地方建立各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博物馆 ( 经济薄弱地 区可 以在原有博物馆里开辟非物质文化展厅 )有助于全 民保 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有助于国际友人更好的 了解 中国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及保护 。 5 . f 昌 导全 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2 0 0 8年 以来 , 笔 者一直在倡导 “ 全 民保护 非物质文化 遗产 ” , 并 为之 而奔走疾呼 。笔者 曾通过联合 国教科文 民间艺 术国际组织 f 简称 i o v ) 为2 0 0 9年南京 云锦的成功 申遗提 出来 建设性意见。 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起 源于民间、 成长于民
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

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的整理与保护黑龙江省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了黑龙江的文化底蕴,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影响,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危机。
整理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成为了当今的紧迫任务之一。
一、浅谈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遗产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其中著名的少数民族有鄂伦春族、赫哲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满族、俄罗斯族等。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服饰、建筑等文化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
鄂伦春族的狩猎文化、赫哲族的捕鱼文化、鄂温克族的驯鹿文化等,都是黑龙江省宝贵的文化遗产。
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不仅反映出了各民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还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情感寄托,对于保持民族传统特色、促进民族团结、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整理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播,一些传统生活方式和习俗逐渐消失,一些传统手艺和技艺也渐渐失传,这不仅影响了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也损害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多样性。
整理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显得尤为必要。
在整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保留和传承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民族团结做出积极贡献。
这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是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文明的一种支持和促进。
为了保护和传承黑龙江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 搜集整理文化资料。
通过各种形式的调研和搜集,将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资料和记载进行整理和存档,为后人传承和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2. 开展文化传承与教育。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培养当地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18期 33
浅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途径
孙青松 / 甘南州文化馆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与科技迅速发展,城市化趋势显著,与之相伴随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量流失,而且这一问题在当今却并没有受到重视,反而更加严重。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少数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少数民族人民创造力的集中体现,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我国当前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在漫长的融合、迁徙、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须受到重视与保护。
由于古代各少数民族没有用来记录历史的民族文字,所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基本上是以口头与模仿方式传承,也就决定了少数民族文化中包含有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何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3年10月,“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的法定用语,并被公约定义为:“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 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
而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1.对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重视申办却轻视保护。
自从2001年5月昆曲进入第一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逐渐壮大,在申报方面取得了非常重大的成就。
但对起保护力度仍然较低,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问题仍然严重。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形式单一,仅仅依靠行政规定这一种手段,但这种方式效力低下,而且各地对于相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不同的规定,保护方式的不同成了区域规章制度的摩擦甚至是冲突。
2.经费投入不够。
资金不足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言是最大的困难。
一方面,由于没有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项经费,在工作过程中,深入村寨,聘请老艺人,摄影、摄像等所需费用无法保证,影响了申遗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经费的制约,影响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
3.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
一方面,部分人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少数民族文化过于粗俗,并非中华文化的主流,仅仅是支流,缺乏值得保护的优秀文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重视,不支持。
另一方面,部分地区政府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破坏严重。
但当地政府却对这一现象置之不理,不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三、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途径1.加强立法工作,利用法律手段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的法律保护,最早国际上是在1989年l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上通过了《保护民间创作(或译为民间文化)建议案》,而日本、法国、韩国以及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拥有十分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在在制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加快和深入,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一个现实课题,应当引起民族工作者和法学界的关注。
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加快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立法进程,积极完善政策体系是当前立法保护工作的首要任务。
2.增加资金投入。
资金投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十分重要的。
各级政府必须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用于保护工作。
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巨大工程,必须要有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要以政府为主导,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到保护工作当中。
在投入资金的使用中,必须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客观规律,将资金应用于以下项目。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与调查,详细的记录、整理。
第二,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抢救与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并且 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举办各种展览活动,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覆盖面。
最后,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进行收集与收购。
3.完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措施,积极推进公众参与。
时代的进步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造成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量流失,许多依靠口头传承与传授的传统文化迅速遗失。
但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开创了新的方式。
在新时期的教育中应当增加对传统文化的宣传与介绍,这样不仅能使在校学生对我国的少数民簇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充分的理解,更能增强他们承担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责任感。
4.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成为旅游开发的亮点。
一些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深受人们喜爱,尤其是音乐,舞蹈,服饰以及歌剧等。
通过对这些原生态民族文化的开发与利用,不仅能够 扩大独特而丰富多彩少数民族文化,增强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更能增加当地少数民族居民的收入,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
但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一定要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避免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破坏。
否则就会给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毁灭性的灾难。
5.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不仅仅是一国的,更是世界的。
我国应当加强同其他国家的国际合作,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采访,以录音、录像等现代技术手段,把原来口耳相传的口述历史记录并保存下来,将动态的、个人的、私有的文化记录转变为静态的、公共的、集体的社会记忆。
四、结语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它关乎人类文化多样性以及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值得我们去探索、研究。
本文针对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提出一些粗陋的构想,希望通过这些手段来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遏制文化资源流失、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同时这又是一个十分庞杂的问题,希望全体国民能够共同努力,保护我国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汪立珍.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5,06:62-67.
[2]黎明.论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源问题[J].民族研究,2007,03:11-19+107.
[3]张世均.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07:137-140.
[4] [1]叶芳芳,朱远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广西民族研究,2013,03:197-203.
[5]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综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64-69.
[6]郎玉屏.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0: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