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练兵处的设立及其绩效与不足

合集下载

试论清末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

试论清末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

试论清末官制改革(1901—1911)中的文官设置及其特点和影响作者:鞠方安文章来源:中华文史网点击数:890 更新时间:2007年07月09日文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一个政权的兴衰,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制度健全、配置合理、廉洁高效、代谢有序的文官制度,会起到巩固政权,稳定社会,促进发展的作用;反之,配置失当、缺乏监督、效率低下、代谢无序的文官制度,则会导致一个政权逐渐走向衰落。

中国古代的文官制度到明代和清前期发展得相当完备和成熟,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传统的封建体制被逐渐打破,文官制度也随之发生变化,“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1](P3)1901年—1911 年清末官制改革对文官的设置做了大规模的调整和更张,为整个清朝历史所仅见,这一调整和更张的过程,既反映了历史的必然规律,其结局又给后人提供了警醒和鉴戒,因而有探讨的价值。

一、清末官制改革中的文官设置过程清末官制改革中文官制度的大规模调整和更张,始于1901年之后的新政立宪改革。

在此之前,也有一些新官职和新衙门如五口通商大臣、南北洋通商大臣以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但那不足以代表官制改革的主流,也没有形成以国家意志为特点的整体改革。

戊戌维新运动中,变革官制的呼声一度形成强大的态势,在光绪皇帝的主持下,也裁撤归并了几个冗闲衙门,但由于运动的失败,裁掉的衙门旋又复旧。

义和团运动中,清政府的统治遭受沉重打击,中央权威严重削弱,地方督抚权力加强,尤其通过“东南互保”,清廷对地方已呈尾大不掉、呼应不灵、内轻外重、枝强干弱的局面。

《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渊,国内矛盾日渐尖锐,革命派日益活跃,对清廷的统治提出严峻的挑战。

另外,作为清廷最高权力中枢的中心人物慈禧太后,在庚子西狩的过程中,饱尝了凄风苦雨、颠簸流离的滋味,深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

1901年1月29日,西太后在西安以光绪的名义,发布了“变法”上谕,内称“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成法”,“深念近数十年积弊相仍,因循粉饰,以致酿成大衅。

清末新政的内容

清末新政的内容

清末新政的内容:
1、编练新军
编练新军是清政府新政的主要内容之一。

清政府对此投入了巨大财力,花费了很大力气。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8月29日,清政府下谕全国停止武科科举考试。

9月11日命令各省仿北洋、两江筹建武备学堂。

9月12日下谕全国各省裁汰旧军,编练常备军。

为了在全国推行编练新军计划,清政府于光绪二十九年12月4日设立练兵处,任庆亲王奕劻总理练兵事务,袁世凯为会办练兵大臣,铁良襄同办理。

练兵处的实权为袁世凯所掌握。

清政府还令各省设立督练公所,为各省领导编练新军的机构。

2、倡导商业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9月7日,清政府设立商部,倡导官商创办工商企业。

接着,颁布了一系列工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如:《钦定大清商法》、《商会章程》、《铁路简明章程》、《奖励华商公司章程》、《矿务章程》、《公司注册章程》、《试办银行章程》等。

这些章程规定,允许自由发展实业,奖励兴办工商企业,鼓励组织商会团体。

这些章程和做法,都有利于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繁荣。

3、教育改革
清政府推行新政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废科举,办学堂,派留学。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9月4日,清政府命令各省城书院改成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改设中学堂,各县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2月5日,颁布学堂科举奖励章程,规定学堂毕业生考试后可得进士、举人、贡生等出身。

4、改革官制
改革官制是清政府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其中包括裁冗衙、裁吏役、停捐纳,对统治机构作了一些改变。

晚清练兵处经费筹措与角力

晚清练兵处经费筹措与角力

月2 7日下诏正式任命练兵处 的主要人员 , 干委员, 实力奉行 , 认真稽征”1 9 4年 1 江 、 [ 5 。10 1 湖北 、 湖南 各 2 0 练兵处 由皇帝钦命总理 、 会办 、 襄办大臣三 月 1 9日, 清廷命各省于烟酒税及丁漕 田房 万 两 ; 徽 1 两 ; 安 5万
2 纪初 , 0世 四川 境 内 的 连 年 灾 荒 对 当 万 ” 10 水 灾 ,穷 黎 率 至 一 、 十 万 ”1 神拳 ,可 以保全家 ,杀洋人 ……操 了红灯 时 社 会 政 治 生 活 产 生 了 深刻 的影 响 ,不 仅 ;93年 “ 二 t T
 ̄ 9 5年大水灾 ,被灾之户约十余万 ” 流 教 , 不上粮 , q0 “ 。 就 不纳捐 , 还要 打富济 贫 , 把有 促使 四川 自然经济的恶化 ,而且激化 了本 民大军是一 支盲 动的 巨大力 量, 在饥饿 钱人 的粮食拿 出来 大家分” ; 【 民国《 大足 已十分尖锐的社会 矛盾 ,为义和 团运动人
÷




务 尚无成效 , 银圆利微销滞 , 拟仿各省铸造 若竭 力整 顿 , 即用 此 铜 圆, 稍获盈余 , 藉维 圜法 。它省情形亦于 款练兵, 并可举办各
项要务” 。他估计 0 2丁漕 田房契项下 摊派练饷 。光 绪二 中 国 土 地 面 积 约 8 .
练兵和筹饷是清政府 “ 新政” 的两大重 川 省相似 , I 多方罗掘 , 以救燃眉。 点项 目, 筹饷尤为先著 。 非练兵无 以 自强 , “


人, 下设三司。 练兵处成立后 即将经费筹措 税契项下共筹款银 8 2万两 ,充作 练兵经 山西 、 8 陕西 、 云南 、 广 作为首要任务 ,然其 经费筹措 以搜 刮民脂 费[o 6 1 。如直 隶省 派定之 款 : 2 烟酒税 8 0万 西 、 福建 各 1 两 , 0万

[最新]甲午之战中晚清兵制的弊病及其根源

[最新]甲午之战中晚清兵制的弊病及其根源

甲午之战中晚清兵制的弊端及其根源甲午之战终结了大清帝国“中兴”的神话,对中国历史在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这种结果在当时似乎是出乎大多数中国人意料的。

如赫德在1894年7月27日估计:“现在中国除了千分之一的极少数人以外,其余九百九十九人都相信大中国可以打败小日本。

(《中国海关和中日战争》)”人们在惜叹甲午战败之后,往往试图寻找出甲午战败的原由和清末“洋务运动”的弊端。

现在的几乎大多数对甲午战败原由的评论,达成了一个共识:即武器的原因,不是中国战败的唯一原因,相比之下,军制方面的原因更重一些。

如果我们假设军制方面的原因是甲午中日战败的根本原因,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从中日军制在当时的差别上做一个横向上的对比,而不是仅仅在纵向上,对于中国军事改革在事前事后变化的留意。

一般来说,某一国的兵制包括:军事力量组织体系、编制和管理、训练、储备、征募等等众多方面。

但是,我认为:我们不能对这些方方面面作无序讨论。

所以,我在这里试图对于这些方面进行整合,黄仁宇和王国斌等对于中国社会的三级构建理论给了我很大灵感。

我考虑能不能把中日之间在军制上的差别以一种“三级结构”的结构加以分析哪?如果,我的基本命题是成立的。

那么,中日之间的军制结构可以整合为“决策中枢(宏观决策)-战斗群体(战斗个体的组织)-战斗个体(有思想和技能的士兵)。

在权力职能划分上可以简化为:中央-将-兵。

一.决策中枢我所定义的决策中枢是对整个战争做战略上的决策的机构,一般来说,这样的机构的职责是:决定对战和的取舍、对中级和下级“战争结构”宏观管理和调拨等,决策机构直接对战争的全局负责。

下面由于我们对于中日决策中枢在几个我认为典型的方面进行分析:1.权力的集中:在历史角度讲,中国对于军权统一于皇权建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而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很长时间军权是分散于幕府与大名之间的,但是在对中日决策中枢的研究过程中,可以很容易发现日本拥有一个明确的统一的决策权力中心,而中国的决策权力中心却存在着极大的复杂性。

试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原因

试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原因

1、试述清末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失败原因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到1905年12月成立学部,清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法令,逐步推出了各项新政,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行政制度改革。

主要是调整机构,整顿吏治。

1901年7月,撤销总理衙门,改设外务部,位列六部之上。

1903年,设立商部,后来与工部合并,改为农工商部。

巡警部是随着军事改革设立的。

在军事改革中,清政府仿照西方近代兵制,将军制分为常备军、续备军和保安三种,把维持治安的军队分立出来,专门负责地方治安。

为了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又设立了学部,在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同时,清政府还采取措施整顿吏治,裁汰各衙门胥吏差役,停止捐纳买官。

(2)经济改革。

1903年8月,清政府正式设立了商部。

其管辖范围不仅包括工商业,还包括农业。

商部在各部中位于第二位,仅次于外务部,反映了清政府对农工商业的重视,1906年,商部扩展为农工商部。

商部成立后,即着手建立联系官商的机构,以沟通商情,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商部成立后,推行了一系列法令,改变了中国社会长期视工商为末业的现象,促使当时出现了一个举办工商业的热潮,使中国厂矿企业、交通运输业和金融业诸方面有了长足的发展。

(3)军事改革。

1901年8月,清政府下诏停止武举,并令各省裁撤绿营防勇,改练常备、续备、巡警等军,操练新式枪炮。

1902年底,清廷在北京设立练兵处,派奕劻总理其事,袁世凯充会办练兵大臣。

1902年袁世凯练成北洋常备军一镇,约12500人。

张之洞也练成湖北常备军两翼,约7000人。

袁世凯在1905年编成北洋新军6镇。

直到清朝灭亡,总共编成14镇和18个混成协,约17万人,称为新军。

袁世凯通过其势力控制着北洋新军的实权。

(4)教育改革。

教育改革包括创办新学堂、鼓励留学和改革科举等,目标是建立近代教育制度,1901年废武举,1905 废除延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

清末军制浅述

清末军制浅述

清末军制浅述满清在1895年编练“新建陆军”以前,军制可分为兵、勇、丁三个层次。

兵即是朝廷的常备军,数额、编制、薪金都有定制的“经制兵”;勇即是官府出饷临时招募“官勇”,有事时编练为“勇营”,无事时则遣散;丁即是散处与各地的团丁,是朝廷允许的地方团练武装,也就是官绅组织的“民兵”。

所谓“经制兵”,既是满清入关至镇压太平天国之前的殖民军蔑称鞑子兵(官名“旗兵”)和满协军或称汉奸军(官名“绿营”)。

殖民军之总兵力共约28万人,又分为“禁旗”和“驻防八旗”两种。

凡入“禁旗”者皆纯种殖民者之子弟,以视种族之纯净高贵、入关有理等,闲来发荒时顺手负责一下拱卫京师;“驻防八旗”所选者乃汉、蒙、满杂交不纯之种,以视民族大融合、中华大团结等,另有光荣艰巨之任务――分驻各省及重要城镇,对汉人加以镇压。

满协军之制度完全仿照明代营伍兵,官兵全部是汉奸,因为所用的旗子颜色是绿的,所以称为绿营。

这些汉奸军熟悉内地的地理人情,用之镇压汉人非常有效。

但凡汉奸之流为了在主子面前邀功请赏,杀起同胞来是决不手软,因而有了“以人血染顶子”之说。

只要敢杀人、能杀人、会杀人、杀人如麻、杀人有效率者,即可为满协军之官长――中华大一统之缔造者、建立者、维护者。

满协军编制以营为单位,设管带一人,每营500人,全国的满协军总数共约50万人。

以上讽刺够了,下面切入正题。

当太平天国反清革命爆发时,旗营的腐化已至不可救药的程度――“每于临阵时,防身无术,能整而不能散”,“若遇敌兵包抄,纷纷溃散”。

而作为镇压同胞的急先锋的绿营也同样腐化已极,“饷给过薄,乃多虚额,检阅时则以雇佣市井无赖充数,武官由捐纳出身,军队缺额在半数以上”。

然而“勇营”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的过程中,却发挥了出人意料的奇效,不仅团练武装无法相比,而且将“经制兵”――旗兵、绿营加以淘汰,取其地位而代之。

时值咸丰元年即1851年,太平天国军兴,“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奉天招讨、势若破竹,各路妖邪纷纷授首。

清末军事制度

清末军事制度

清末军事制度1901年以来,清政府进行军事制度改革,统一编练新军,裁绿营,编练巡防队,编练禁卫军,设置专门军事机构,颁行新法规,形成与以往大不相同的军事制度。

军政机构:1903年,清廷设练兵处,统一掌管编练新军,它一度成为总揽全国军政的机构;1904年各省设督练公所。

1906年于中央设陆军部为全国最高陆军军政机构,1910年设海军部为全国最高海军军政机构;1911年设军谘府,为最高中央军事参谋机构。

兵役制度:清季军事改革仿效西方采用严格的募兵制,实行国家常备军制,以新军为常备军。

新军兵役分常备、续备、后备三等,即从有身家的土著中募兵,屯聚操练3年,发全饷,是为常备军;常备军退伍归籍后,分期调派操练,减成给饷3年,是为续备军;续备军递退后,仍分期应操,再减成给饷4年,是为后备军。

后备军之后,士兵转为平民。

军队编制:清末军事改革形成了新军、巡防队、海军等不同的军事系统,编制也各不相同。

新军编制是以镇为战略单位,每镇官兵12512人,平时2镇为1军,战时据情况,或3镇1军,或数军合为1大军,或派1镇分驻1路;镇下设协,每协官兵4038人;2协为1镇;2标为1协,3营为1标,4队为一营。

每镇还直辖炮队1标,官兵共4038人;马队1标,官兵1117人;辎重1营,官兵754人;工程1营,官兵676人。

以上炮兵、工程兵、步兵每队辖3排,每排辖3棚,每棚目兵14人。

马队每队2排,每排2棚;辎重队每队3排,每排3棚,每棚目兵14人。

此外每镇还设军乐1队。

总计每镇官长、司书人等748人,弁目兵丁10436人,夫役1328人。

这种新军编制形成了一个自上而下的军事指挥系统与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略单位,是一种具有近代性质的军事编制。

1907年清廷计划编练新军36镇,但至辛亥革命时,仅编练完成14镇、18混成协。

禁卫军作为国家常备军之一种,其编制与新军略显不同。

它以陆军1镇的设置为模式,又是先编2协,不设镇统,以待扩充,另将应设之过山炮队改为陆路炮队,增设交通队、机关炮队各1营。

关于清末新军

关于清末新军

关于清末新军原文地址:关于清末新军作者:古马关于清末新军从20世纪中国军队近代化的宏观角度看,清末新军建设不仅编练了一支新型的近代化军队,而且带来了中国军事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堪称中国军事近代化的肇端.但从清王朝练军自求的微观角度看,新军却变成了王朝的掘墓了,不能说新军建设不是一次惨重的失败.封建主义的国家机体难以移植资本主义的军事制度;落后的农业经济承受不起近代化军队建设的重负;动荡的末代政局无法保障军制改革和军队建设的顺利进行,是新军建设失败的3个重要原因。

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

开始筹练于1894年。

次年3月,胡燏棻募集五千人,编成十营,初驻马厂,后屯小站,以西法训练,号“定武军”。

是为新军之始。

中日甲午战争后由袁世凯接办,改称“新建陆军”。

与此同时,张之洞也在署两江总督任内编练“自强军”。

《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以倡办“新政”的名义,于1903年在中央设练兵处,以奕诓为总理,袁世凯会办。

1905年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

各省设督练公所,由督、府、将军、督统兼任督办。

将新军的编练推行于全国。

计划在全国编练新军三十六镇。

每镇包括步、马、炮、工程、辎重等兵种,额设官兵12512人。

设统制率领。

镇下分协、标、营、队、排、棚,分由协统、标统、管带、队官、排长和正、副目率领。

平时以2镇为1军,战时则根据情况,或以3镇为1军,或合数军为1大军,由总统或军统率领。

中下级军官多为国内各武备学堂毕业生充任,间有少量学习军事的留学生。

士兵采用募兵制,在体格、有无嗜好和文化程度上有较严格的规定。

武昌起义前夕,已编成十三镇。

清政府以北洋新军为中央军(亦称国军),各省新军为地方军(多沿袭绿营、寻防营等名号),借以巩固其垂危的封建统治。

但在革命党人积极活动下,各省新军中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倾向革命者日多,成为武昌起义和各省光复的主要力量。

历史背景满清军制向以八旗,绿营为国家正规军。

八旗为旗人组成,以京营八旗拱卫北京,以驻防八旗分守全国重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面, 日俄战争后严峻 的国际形势使 清政府从军事层面考虑应对措施 , 以缓解危机。练兵处的设立 , 虽取得相应 的成 效, 由于其 内部 的角力和 争斗 以及 中央练兵处和地 方尖锐的矛盾 , 但 因而削弱 了其绩效的发挥 , 并最终对 清末政局
的走向产生 了深刻的影响 。 关键词 : 练兵 处; 设立原 因; 成效 ; 角力 中图分类号 : 2 79 K 5 .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62— 55 2 1 ) 1— 00— 4 17 8 0 (00 0 05 0
t i pr r n e h u,iee tayhdn gicn i pc o elt Qn'pl c rco . h r eo e f mac.T s t vnul a os nf atm at nt e i s i a de t n l i i h a g tli i o i
Ke r s T an n u u h e ra o so tbih n ;p r r n c ;w e d n y wo d : r i ig B  ̄a ;t s n f a l me t e o ma e r s i g c s e s f
《 辛丑条约》 签定后 , 朝野上下 , 亟思图强, 编练
E tbi me t n efr n eo r iigB ra aeQigD n s sa l h n dP ro ma c fT ann u e ui L t n y at s a n y
S HU -o g Xiln
( ea m n o oicl c nea dL w, asa om l ol e C azo , und n ,20 1 hn ) Dp r etfP li i c n a H nh nN r a lg , hohu G a g og5 1 ,C i t ta S e C e 4 a A src:ri n ueuw sal dn oyo wam a i eleQn . t aea ra cn bt nt it yiv- bt tTan gB ra a aigbd f e r yt i n i t t i I m d get ot ui mla o a i e n rn gn h a g r o o ir ' i e
l f n te u o h n,a d p a e l i ot n oe i d r i t n o h n s a d fr e . T e man r fo B f ri sa l h n 1 sf l i n ly d al mp ra t l n mo e n z i fC ie e ln oc s h i 1 n s e t bi me t8" a ・ r ao c . g o t s e o
新军 为清末重要 政 务之 一 , 是 在 这样 的历史 背 景 正 下 , 处 的设 立 也 就成 为 顺 理 成章 之举 。练兵 处 练兵 是清末新 军编 练 的 领导 机 关 , 10 从 93年 1 设 立 2月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 , 中国人对编练新式陆军 的热情 蓬勃高涨。面对强烈的外来压迫和国内一浪高出一 浪要求变革的呼声 , 清廷当权者慈禧于 10 年 1 91 月
C ia d m r .Ho v r h ne a tu ge d s vs sw l stec n it ewen tec nrla dtelclw a e e hn gmo e amy wee ,teitr l rglsa t e ,a ela o fcsb t e h e ta n h oa e k n d n s n i r h l
ae eR s ・ p eew r h s lh et f r n g ueuW ogi ptsoteleQn ¥m la as r t nit f r h us J a s a.T eet i m n o a i ra a as n e t i t t o an b a s Ti n B s  ̄ m u t h a g itr t nf mao o i yr o i n
F b2 0 e . 0】

历史研 究 ・
清末练兵处 的设立及其绩效 与不 足
舒 习龙
( 山师范学院政法 系 广 东潮州 韩 5 14 ) 2 0 1


要 : 处是 清末新军编练 的领导机关 , 练兵 它对清末军事变革作 出了重要 贡献 , 为 中国陆军近代化 的重要 成
环。练兵处设立的原 因主要 在于两方 面: 方面 , 一 清朝 中央政 府欲统 一事权 、 统一规 划 , 强 中央集权 ; 加 另一方
下 诏 , Biblioteka “ 实 整顿 ” 一 切 政事 ” 要求 各级 官 员 提 切 “ ,
到 10 年 l 月合并到陆军部 , 96 1 共存在三年时间, 在 清末新军编练、 促使 中国陆军近代化方面有着举足 轻重的地位。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对练兵
l s 1 oseg e epw r et l ao i l n u ot; )t ae h it yc s e m it a oa s ut n o : )t rnt nt o e cnr i t nwt o yoeat ry 2 o s emla ri i t e t nl i ao w t h h az i hn hi e t ir i sn h n r i t i n
第2 9卷第 1 期
Vo. 9. . 1 2 No 1
西 华 大 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哲
Junl f iu nvri h ooh ora o h aU ie t f i sp y& Sca Sine) X sy P l oi c cs l e
21 0 0年 2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