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横断面的问题与规划对策

合集下载

浅析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浅析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浅析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城市交通的问题也愈加突出,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成为了市政工作中的重要一环,然而在城市道路规划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那么我们就来浅析一下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问题一:城市道路数量与城市发展不匹配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交通的压力也不断增大,一些城市的道路数量落后于城市的发展速度,进而导致城市拥堵问题的加剧。

因此,在城市道路规划中,需要根据城市发展与人口数量合理规划道路数量和交通设施,以保证城市的交通通畅。

改进措施:首先,提高城市交通设施的建设速度与质量,根据城市发展速度科学制定和更新交通规划,构建合理的道路交通网络。

其次,加大城市公共交通建设投入,缓解道路压力。

问题二:车辆拥堵和交通事故频发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车辆拥堵和交通事故经常发生,其中主要是道路设计和管理不到位,以及市民交通行为不规范。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城市的道路通行效率和安全性。

改进措施:一方面,完善城市的道路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交通规章制度,加大市民教育力度,提高市民道德素质和交通文明意识。

另一方面,应对城市交通拥堵,采取科学有效的治堵措施,例如鼓励绿色出行,加大道路拓宽和提高交通设施建设速度等。

问题三:城市交通设施差异化和不均衡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城市交通设施的差异化和不均衡,即城市中有些区域交通设施完善,而有些区域则交通设施严重不足,这样就会导致交通不平衡、道路拥堵、交通瓶颈等问题。

改进措施:应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增强城市交通设施的均衡性,例如通过适当的投资加速倒换不足地区交通设施,加大对城市交通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道路建设标准与质量,加强城市交通信息化建设,便于实现数据集成和交通管控的更为精准和有序。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规划建设是城市交通运输中的核心事项之一,亟需解决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宜更好地适应现代城市化发展的趋势,提升城市道路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论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问题及解决措施

论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问题及解决措施

论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问题及解决措施道路横断面是指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方向的断面。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组成有:车行道(路面)、人行道、路缘石、绿化带、分隔带等。

在高路堤和深路堑的路段,还包括挡土墙【1】。

一、我国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主要的存在问题1、忽视对道路功能的考虑,道路安全性较差我国实行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道路的规划和设计更是以这个为目标,所以,如何在单位时间内运送更多的人和物,而不是通过多少车辆,这是我们实行道路规划建设的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道路交通的安全性、舒适性和便捷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随着机动车的数量越来越多,以前道路已经满足不了当前的发展需求,我国的6到8道机动车车道的主干路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因为建设人行道和隔离带需要占用的行车道面积比较大,所以它们经常会遭到忽视。

成人穿过20m到30 m的机动车道需要15到25秒,这个速度远远超过了老人和小孩的速度,很明显,这违背了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平等性原则【2】。

再加上我国的许多道路交叉路口没有设置有效的红绿灯标志,只是设置了一些警示车辆注意行人的菱形警告标线,行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根据车流情况安全的通过路口。

由于有些车行道比较宽,双向车流的道路不均匀,致使许多行人和自行车横在道路中间,等待时机穿过道路,这不仅会给行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胁,也会影响到车辆的行驶,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2、道路横断面宽度分配难以适应远近期过渡我国不少的城市在进行道路规划的时候,往往只对路副的宽度进行研究,而不会去对快慢车道的合理分配和断面形式的远近期结合进行深入研究。

比如,对总宽为17到20m现状干路的快慢车道而言,如果它对机动车的分配是双向4车道,那么这个道路就不能满足非机动车道的交通需求;如果将机动车道分配成2个车道的话,又存在非机动车道过宽的断面浪费。

再如12米宽的贯通性支路,这种道路的设计不能有效的组织机动车进行双向行驶,也就无法对公交的线路进行布设,从而无法提高公交线网的覆盖度,是优化交通方式的结构成为了纸上谈兵。

浅析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浅析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浅析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城市道路规划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城市交通运输的顺畅和城市发展的质量。

然而在实际的规划和建设过程中,难免会存在各种问题。

本文将从道路规划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改进措施两个方面来进行浅析。

一、存在的问题1. 规划与实际不符在城市道路规划中,经常出现规划与实际不符的情况。

例如规划中要求的道路宽度、弯道半径、坡度等设计参数与实际情况无法匹配,导致道路建成后无法满足交通需求。

2. 缺乏综合考虑城市道路规划往往只考虑了交通运输的需求,而忽视了其他因素的影响。

比如环境保护、景观规划、文化保护等方面的考虑不足,导致规划出来的道路不符合城市整体发展的需求。

3. 缺乏前瞻性城市道路规划缺乏前瞻性也是存在的问题之一。

许多规划只考虑了当前的需求,而没有充分考虑到未来的交通需求和城市发展。

导致规划出来的道路容量不足,无法满足未来的发展需求。

4. 城市地块利用不合理在城市道路规划中,经常会出现地块利用不合理的情况。

一些规划中设置了大量的庞大地块,导致道路规划没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也影响了城市的整体规划。

二、改进措施1. 加强规划前期调研为了解决规划与实际不符的问题,可以在规划前期加强调研工作,全面了解原有交通状况、土地利用情况和城市发展规划,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为了确保规划的综合性,必须充分考虑交通、环境、景观等多方面因素,避免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需求,保证城市道路规划符合城市整体发展规划。

城市道路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考虑各方面因素,确保规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通过加强前期调研、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增加前瞻性思考和合理利用地块资源等改进措施,可以更好地解决城市道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城市交通运输的顺畅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城市道路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一、问题分析1. 道路拥堵问题:随着城市人口和车辆数量的增加,道路拥堵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

通勤时间延长、交通事故频发等问题日益突出。

2. 城市规划不合理:一些城市在道路规划时缺乏整体考虑,导致交通流动受阻。

同时,部分地区由于过度开放建设导致拆迁成本高昂、施工周期过长等问题。

3. 安全隐患:一些老旧的城市道路存在坑洼不平、没有足够的照明设施和标识等安全隐患。

二、解决对策1. 规划科学完善:制定更为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注重整体布局和交通流线优化。

将人口密集地区与商业中心相连,并确保各个社区之间有充分且便捷的交通联系。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投入资金加大对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优化现有道路网格系统或新建互联互通网络系统以改善整体交通状况。

3. 精细管理与优化交通组织:通过道路限行、交通信号灯的合理设置和管理,以及建设智能化的交通监控系统来缓解拥堵问题。

4. 鼓励公共交通发展:加强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交通运力和质量。

推广无人驾驶技术,减少私人车辆使用,并对公共出行给予一定的补贴政策。

5. 促进非机动车出行: 创建更多骑行和步行道路,并制定相关规范来鼓励人们选择绿色环保的非机动出行方式。

6. 加强道路养护: 对老旧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城市道路进行及时修缮。

提高道路质量,确保平整、无坑洞,并增加足够明亮的照明设施和标识。

三、重点内容拓展1. 发展智能化交通系统实施智能化调度、信号控制等技术手段有助于提高城市转运效率。

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拥堵情况,在线实时导航方案推荐等方式有助于解决拥堵问题。

2. 加强道路安全管理在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安全设计和施工。

同时,加强巡查、维护和管理,在出现问题时及时处理,并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确保道路的安全使用。

3. 提高城市居民的交通意识通过开展交通宣传教育活动、举办公众参与研讨会等形式,增加居民对交通规则和法律的认知度,并提高其遵守规则的自觉性。

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城市道路设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城市道路是城市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城市的交通流畅度和居民的出行舒适度。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设计存在一些问题,如交通拥堵、安全隐患等。

有必要对城市道路设计进行改进,以提升城市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一、存在的问题1. 交通拥堵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城市道路交通不断受到挑战。

交通拥堵已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一大难题,不仅影响居民的出行,也会对城市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2. 安全隐患一些道路设计存在安全隐患,如道路弯曲设计不合理、交叉路口不够明晰等,容易发生交通事故,给行人和车辆带来安全隐患。

3. 尾气污染交通拥堵导致车辆长时间停滞和低速行驶,容易产生尾气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居民健康。

二、改进措施1. 优化道路规划针对城市道路存在的问题,需要对道路规划进行优化,合理规划道路布局和交通组织,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效率。

通过科学规划道路网,减少盲区和瓶颈,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交通拥堵。

2. 设立完善的交通标志和信号系统在道路交叉口设置合理的交通标志和信号灯,提高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安全性和效率。

通过合理设置交通标志和信号系统,规范交通流,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3.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加强地铁、轻轨、公交等公共交通建设,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减少城市道路的交通压力。

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运营效率,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私家车辆通行,缓解交通拥堵和尾气污染。

4. 提高交通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未来交通需求,提高交通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通过科学规划,提前规划好道路建设,避免后期改建和拓宽道路带来的影响和浪费。

5. 推行交通管制措施通过交通管制措施,限制车辆通行,提高车辆通行效率,减少交通拥堵。

设立交通管制区域,限制高污染车辆通行,同时鼓励绿色出行方式,降低尾气排放。

6. 增加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在城市道路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出行需求,增加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提高道路的安全性和通行效率。

论析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问题及优化措施

论析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问题及优化措施

准 已不能 适应 新 交通 流 的发展 要 求 。道路 机 动车 道宽 度 引用 《 规范》 定 为3 . 5 ~ 3 . 7 5 m 偏宽, 浪 费 了城市 宝 贵的 土地 资源 。
1 . 2分 隔带 的 宽度及 设 置缺 乏使 用 功能
地 区交通 流 的构 成 变化 , 与 远 近期 规划 相 结合 , 区分 道 路交 通 优先 权 , 合 理布 置非 机 动车 道 的位 置及 宽度 。 2 . 4合 理设 置 分 隔带 宽度
大多数 的四 幅路 断面 , 道 路 中央 隔离 带 的宽 度较 小 , 一般 为 1 . 5 ~ 2 m左 右 , 不 易 布 置道 路 附属 设施 , 无 法在 路 段 上设 置 行 人 过街 安 全 岛 , 不 利 于 行 人及 机 动 车辆 的交 通 安全 , 无 法设 置 调头 车 道 , 也不 利 于交 通组 织 。 现状 机非 隔离
分隔带的作用主要是分隔对向或同向车流, 同时也是道路景观与绿化 的
重要 组成 部分 , 有 中央 带与 两侧 带 之分 。 中央 带通 常 有 四种 形式 , 即 双 黄线 、 栏杆 、 分隔 墩和 绿化 带 ; 两侧 带通 常有 分 隔墩 和绿 化 带两 种形 式 。 绿化 带式 的 中央 分 隔带 的 作 用很 多 : 可 减 少 对 向行 车 的 危 险性 ; 可 供 行人 过 街 设 置安 全 岛; 可 为交 叉 口进 口道 增加 左 转 车辆专 用 道 ; 可 安排 车 辆调 头 车道 。 两 侧 带 的 作用 也很 多 : 可 分 隔机 非交 通 , 减 少 机非 相互 于 扰 ; 可 为 交叉 口进 口道 增加 右
引言
步 行道 , I v 级 为地 块 间的 消极 空 间和 历史 街 区的街 巷 。

我国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我国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摘要:在我国,一方面道路建设资金极其有限,另一方面城市机动车保有量正在迅猛增长。

因此,城市道路横断面应当如何科学合理分配,如何在适应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如何在有限的资金条件下尽可能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对我国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存在的问题已经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安全性功能要求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一般包括车行道、人行道、分隔带和绿地等部分。

一般而言,其规划设计必须综合考虑交通需要、建筑艺术、日照通风、减灾防灾、管线布置等方面要求。

但我国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在理清功能、分期实施、机非分流、保护城市特色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很难保障城市交通与城市特色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主要存在问题1、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不能满足道路功能要求,安全性较差1)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如何在单位时间内运送更多的人和物,而不是更多的机动车。

我国交通出行有很多都靠自行车,为适应城市自行车保有量很高的实际情况,解决机非干扰问题,三块板断面已成为普遍使用的道路横断面形式。

从表面上看,机动车、非机动车、行人各行其道,提高了交通安全性,但实际上机、非、行人在同一条道路上的同时优先意味着大家都不优先,尤以穿越中心区、核心商业区的干路为甚。

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城市集中资金建设干路、立交,忽视支路尤其是贯通性支路的规划建设,支路不成网络不成系统,自行车行人均汇集到几条贯通性的三块板道路上,这不仅加重交叉口的机、非、行人相互干扰程度,而且行人过街很不安全,大大降低了交叉口的通行能力。

为适应机动车迅猛增长需要,带动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我国大城市双向6~8条机动车车道的主干路愈建愈多。

因建设分隔带及行人过街安全岛需占用宝贵的车行道资源,并且有可能“影响气派” ,而往往遭到忽视。

行人一次过街需穿20~30m宽的机动车道,年轻人需15~25秒,更不用说老人和小孩,这明显违背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的平等性原则。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存在问题及对策探究吴迪武警交通第九支队摘要:加强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对合理规划城市道路交通发展有重要意义。

虽然城市道路布局已越来越受到道路交通部门的高度重视,但是在道路横断面设计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与不足,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文从城市道路的横断面设计简述入手,分析其设计存在的常见问题,并对相应对策进行了探讨,旨在为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提供参考,促进城市交通事业发展。

关键词: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问题;对策1引言城市道路横断面指的是道路横断一条线上存在的各种因素,例如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护栏、人行道、绿化等,横断面是道路设计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现代社会,城市道路的合理设计对于缓解交通压力,增加城市绿化,配合市政管道等其他设施,保障人们出行安全以及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是交通和规划部门高度重视的一项工程。

虽然随着社会经济和道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设计也越来越合理,但是在设计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的问题及不足,需要我们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道路横断面概述道路横断面指的是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方向的断面。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主要由以下结构组成:车行道、人行道、隔离带、绿化带、井盖等,在某些路段还有设置有挡土墙。

而公路的横断面与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构成不尽相同,公路的横断面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肩、沟面、坡面、绿化带、分隔带、挡土墙等。

道路横断面是城市道路布局的缩影,包含路面上的各种内容,与道理交通管理设计息息相关。

3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存在的问题3.1横断面设计不符合城市道路系统要求在道路设计上,我国制定了《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其中对城市道路机动车车道宽度要求超过美国和日本的车道宽度水平,甚至超过了他们高速宽度的要求。

道路虽然宽了,但我国车道宽度标准考虑的前提条件是多辆大车并排行驶所需位置,而不是根据行车速度行驶来计算,道路设计显得不合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道路横断面的问题与规划对策——以广州市为例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所 景国胜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机动化水平的提高,道路的交通构成发生了巨大变化。

同【摘要摘要时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道路步行、休闲的功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现行的道路横断面已不再适应此种变化。

本文在分析城市现状道路横断面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考虑机动车、非机动车、公交车、绿化带、分割带需要实施的对策,对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规划、建设、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路横断面车道宽度断面型式【关键词关键词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随着城市人口的发展,土地开发进度的加快,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因此带来的交通拥挤,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

为适应机动车的发展,城市投入了巨大的资金,通过不断增加的道路面积来满足机动车通行的需求,但由于道路建设的速度往往跟不上交通的发展,而且城市的土地资源有限,城市用地及城市道路建设不能无控制的无限扩大,为了解决用地供给与交通发展的矛盾,必须一方面通过TDM抑制交通需求,另一方面通过TSM提高交通效率。

然而,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TDM的实施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为改善城市道路交通的发展,当前只有重点利用TSM,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促使交通发展与道路供给相适应。

城市道路是交通的直接载体,道路横断面是道路的平、纵、横三要素设计的有效组成部分。

道路横断面的设计,直接影响道路的通行能力和土地资源的利用。

近年来机动车的保有量虽逐年增加,但车种增长比例不一,城市道路上车辆行驶特性也发生了许多根本变化。

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道路上行驶车种的典型变化是小汽车日益增多;货车白天量减少,夜间大货车及特大型集装箱车增多;自行车逐渐减少,摩托车急剧增加,三轮车及人力车、拖拉机在禁令体制及经济发展中已消失;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促使人民利用道路步行、休闲的功能进一步加强;城市用地的日趋紧张、环境恶化及市民日益提高的生活质素,也促使人们关注机动车污染的治理及道路绿化功能的实施。

这样,现行道路规划的横断面布置已不适应上述变化,需要对此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现状问题1.总体宽度严重不一据调查,广州市道路横断面的现状比较混乱,道路宽度极不统一。

按照表一的规定,规划道路红线分80、60、50、40、30、26、20、15和10米几个等级,但现状宽度由6米到60米,几乎包含了之间所有的尺寸数据。

即使相同等级、宽度和性质的道路,各组成部分宽度相差也很大,分隔带宽度范围为0.8~19米、非机动车道宽度为0.5~8.2米、人行道宽度为0.8~19.5米、机动车道单向宽度为2.9~28米,变化幅度非常之大(尤其是一块板道路),几乎没有任何两条的道路相同。

由此带来横断面布置形式和交通组织方式的多样性,给道路的管理带来了很大难题:难以确定统一的执法尺度,必然会招致管理运作的混乱。

2.道路交通构成变化历年的交通调查数据显示(见图1),广州市道路上的大小车型的比例已趋于1:9,而且适应城市交通政策的变化,这种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大。

表2给出了广州市历年机动车保有量的车型构成,也说明了城市道路上小车越来越多的客观趋势。

这意味着现行道路横断面设计以大型车为主统一划分车道的做法已经很不适合,需要根据客观发展进行调整。

表1 广州市城市道路规划横断面一览表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宽度绿带人行道左车道中央绿带右车道7 710 1.5 7 1.515 3.5 8 3.520 5 10 526 5 16 530 5 20 540 5 13 (4)13 550 5 16 (8)16 560 7 19 (8)19 71080 10 7 19 (8)19 7表2 广州市历年机动车车型组成结构1997199819992000摩托车 64.11%61.70%58.20%55.69%小客车 16.69%19.52%22.13%25.20%大客车 2.02% 2.17% 2.18% 2.19%小货车 10.60%11.16%11.24%11.15%大货车 6.59% 5.45% 6.25% 5.77%3.机动车道宽度根据现状的调查数据统计,现有道路的车道划分整体较宽,大多保持在4米左右,部分道路的机动车道更宽(如滨江中路单向4.1米、江燕路单向5.6米)。

按照上述表1的规定,规划管理对每条车行道的宽度是用4米做控制基准的,而按照国家规范规定,每条车道宽度的标准值为3.75米,小车专用时还可以采用3.5米,因此现有道路的机动车道偏宽,既浪费了道路资源,又使得机动车不适应现状行车速度及发展要求(小车与摩托车违章使用同一车道并行),行驶秩序混乱。

4.自行车道宽度与位置现状的非机动车道较宽,单独设置的自行车道一般为4米以上,最宽达到7.4米,尤其是三块板和四块板道路,自行车道与机动车道、人行道采用固定的分隔,随着道路上交通特征的变化,出现了机动车道拥挤不堪而自行车道上车辆稀落无几的尴尬局面,相对于目前道路单向非机动车高峰小时流量平均在1000辆之下的具体情况,其宽度和形式设置的不合理性已经非常明显。

两块板道路上自行车道与机动车混行,一般统一采用1-2米,高峰时与机动车冲突较大,容易酿成交通事故,而上述的三块板、四块板形式若换一角度来看,虽然杜绝了路段的机非冲突,但却造成了交叉路口的组织和管理困难。

总体上讲,现状的自行车道布置已经不适应自行车的现状特征及发展趋势,而且其固定的设置妨碍了道路的改造。

5.分隔带现状道路的分隔带一般出现在二幅路、三幅路和四幅路上。

较早建成的道路中央分隔带多为栏杆,虽分隔了对向车流,却不利于道路的景观,由此还造成了绿化率不能满足规范与环保的要求;而大多采用绿化形式的中央分隔带宽度较小(大多在1.5米左右),不易布置道路附属设施,无法在路段上设置行人过街安全岛,不利于行人及机动车的交通安全,还影响路口渠化交通组织时的左转车道拓展,不利于交通组织。

现状的机非分隔带也都较窄,绝大部分都在2米以下,因此公交停靠站一般难以设立港湾式停靠站,公交车的停靠几乎完全隔断了相邻车道的车流;如果公交车改在非机动车道上停靠,则又对非机动车形成较大的干扰;假若向人行道方向拓宽,由于沿街用地没有相应的退缩控制,又对人行道造成较大的影响。

调查显示,说明约有30%的道路存在上述问题。

6.绿化调查显示,以现状的道路宽度为基准,广州市的主干路绿化率为12.83%、次干路绿化率为14.92%、支路绿化率为18.38%,道路绿化率低,离规范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路树种植位置多靠近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造成改造时必须迁移或挖掘,对绿化破坏较大;人行道缺少绿化或绿化形式与步行带结合得不够紧凑,步行环境舒适度不高;道路的绿化形式单调单一,不能与周围环境相协调,无法有效体现道路景观。

7.综合布置不协调现状道路各组成要素安排的位置及比例不是很合适,互相之间缺少合理宽度的过渡带,无法布置附属设施,传统的道路性质根据沿街土地利用性质分为交通性与生活性两类。

现状的生活性道路往往路侧带较窄,行人与机动车互相干扰,行人安全得不到保障,而交通性道路则可能采用了一块板断面,机动车道宽度不够,只能采用强制的交管措施保证交通需要,两者都是道路横断面形式与沿街性质、交通管理方式不适配的最终结果,必然影响道路交通的整体效率。

8.不适应发展需要部分道路在较窄的机非分隔带种植乔木,或在人行道靠近车行道一侧种植乔木,影响道路改造(例如环市东路须迁移多年长成的大树才能改造);三、四块板的横断面在机动车道需要拓宽时,分隔带的拆迁常影响改造及划线;道路规划控制与建设对分期的计划不周,无法协调管线布设,致使经常性出现令人困扰的“拉链路”现象,或改造后的道路机动车道上布满沙井盖,给行人、车辆和环境带来极大影响。

三、对策研究针对现状问题,基于对通行能力、行驶速度的适应及节约土地资源的客观要求,机动车行驶的合理宽度就需要重新确定;基于对道路交通量的预测及实际管理措施的考虑,原有的车道数也需要调整;基于车种的变化及人们不断提高的生活需要,各种车道及分隔带在断面上的分配比例更需优化;基于环保及行车、行人安全考虑,就需要考虑分车带、绿化带的布置形式的调整;基于节约资金及土地资源的考虑,就必须考虑分期建设的需要及对现状道路的合理改造;另外,考虑道路附属设施布置的客观要求变化及维修、维护需要,就要考虑断面各部分的比例调整;同时,要适应各种先进的交通组织及管理要求,还要考虑道路断面与路侧建筑物特性、土地利用性质、公交专用道、公交停靠站、路边停车带、道路交叉口的匹配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必须对道路横断面的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造,才能解决上述问题,满足道路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1.机动车道宽度机动车道的宽度包括机动车车身宽度及两侧横向安全距离(侧向摆动距离)。

侧向摆动距取决于车辆在行驶时摆动、偏移的宽度,以及车身与相邻车道或路侧带侧石边缘必要的安全间隙,它与车速、路面质量、驾驶技术、交通秩序等因素有关。

遵循国家现行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的制定思路,采用波良可夫公式对这些数值加以计算,然后参考国外规范,结合国内城市的实际调查数据,有必要综合考虑有关计算值与几者之间的吻合程度来核查机动车道的宽度。

行驶中车辆两侧的摆动距离加上车道上最具代表性的机动车辆的车身宽度(小汽车1.8米和公交车2.5米),就可以得出车道的基本宽度数据(已包含路缘带宽度)。

而道路等级不同,行驶车速不同,车型比例不同,车道所处位置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车道合理宽度。

根据流量—密度—速度曲线,考虑车道宽与车速的这种关系,为使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达到最大,考虑影响通行能力、安全等其它因素后,道路上行驶车辆理想的车速为40km/h左右。

当计算车速为80km/h时,考虑设置50cm的路缘带后,最内侧车道、中间车道、外侧车道的宽度皆取3.75米。

当计算车速为50-60km/h或更低时,以40km/h作为常规目标车速,以此保证其通行能力达到最大。

内侧车道(一、二车道)一般行驶小型车,考虑路缘带25厘米的宽度后,取整3m;三、四车道为大型车(混合车道)或公交专用车道,同样考虑25厘米的路缘带,主干道取3.75m,次干道取3.5米;3米的机动车道宽与现行规范3.75米有较大出入,但两者的差别亦很明显。

一是原国家规范所确定的车道宽以大型车(载重汽车)为计算的基本车型,而3米车道则规定小汽车专用,以通行的小汽车宽度为计算基准,两者宽度相差0.7米;二是车辆的性能发生了较大变化,规范采用时的汽车性能相对落后,而现代汽车科技的发展造就了ABS及整车稳定等先进技术,车辆的侧向摆动已日趋减小,也就意味着波良可夫公式中的安全间距还可以进一步缩小;三是考虑车速与流量及道路服务水平的关系,车速高时,道路流量小,服务水平较高,车辆并行的几率较低,这样借用相邻车道保证安全的可能性较高,即使现代城市干道都较为饱和,出现小流量的时间和机会很小,但据广州的观测,一般最高的瞬时车速基本与设计车速相近,这样3米的车道也可以满足这种要求;四是根据国外如美国及日本的规定及使用情况,3米车道一样比较普及(小车专用),而国内青岛、南京及广州部分路段的试验证明,3米的车道一样可以保证行车安全,而且还可以在规范交通行为的前提下,对交通秩序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