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七彩管弦六蓝色多瑙河教案湘艺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音乐下册 第2单元 七彩管弦(六)蓝色狂想曲教学设计1 湘教版

九年级音乐下册 第2单元 七彩管弦(六)蓝色狂想曲教学设计1 湘教版

蓝色狂想曲1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蓝色狂想曲》,使学生初步感受了解爵士乐特点。

2.通过《波底斯拉宾和弗拉德弗德.》初步了解非洲黑人后裔的舞蹈特点。

2学情分析西洋管弦乐作品对于九年级的学生已经不陌生了,通过本节课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了解北美音乐文化的特点。

3重点难点通过学习外国民歌引申到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了解和认识。

4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南部之子》音乐)1.在观看演出中.我们会用热烈的掌声表示鼓励、庆贺认可。

(师生拍手)师:那么,哪位同学能把刚才鼓掌的节奏再拍一次?(提问,回答,看屏幕集体练习。

)师:节奏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请同学们想一下,我们走路的声音节奏应该是怎样的?××∣××║师:那我们跑步的声音节奏应该是怎样的?××××∣××××║师:当然,我们刚才练习的节奏是指正常人跑步的声音,如果一个人的腿坏了,那出现的声音节奏就变了。

比如说瘸子(模仿瘸子走路),哪位同学能模仿一下这个节奏是怎样的?(提问回答)我们把这个节奏记下来就是××××∣××××║(屏幕)这个节奏不是正常的节奏,它把弱位弱拍变强了,强弱节奏颠倒了,我们称之为强弱倒置。

下面呢,请同学们,把鼓掌的节奏与强弱倒置的节奏合起来练习,听一下会出现什么效果?这就是爵士鼓——我们通常称为架子鼓的最基本节奏。

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节奏,比如文体委员整队:向前看齐,向前看。

用节奏写下来大致是:这些节奏都打乱了正常的强弱规律,这些节奏我们称它为:切分音节奏。

最后这个节奏是最典型的切分音节奏:我们集体练习一下。

二、讲授新课:1、引出课题:我们刚才所练习的强弱倒置和众多的切分音节奏,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北美音乐文化中最重要的部分——爵士乐的最主要的节奏特点。

音乐鉴赏课教学设计《蓝色多瑙河》

音乐鉴赏课教学设计《蓝色多瑙河》
教师和学生互动,同时肯定学生的表演。
在教师示范动作之后,学生也积极的跳起了优美的华尔兹。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圆舞曲节拍节奏的特点,以及它热情、华丽的情绪。
总 结
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进维也纳,走进圆舞曲的发源地,体会了圆舞曲的魅力,了解了圆舞曲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评价
本节课通过学生课前自主的收集有关资料,在课堂中展示、交流,通过课堂即兴表演活动,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学生主动体验音乐,理解欣赏音乐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构成了学生自主学习交往,在活动体验中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才能,弘扬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音乐鉴赏课教案《蓝色多瑙河》
——哈三中 王娇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这首维也纳风格的圆舞曲,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乐观的风格中感受到作者对维也纳故乡的无限深情和强烈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春天的美好追求。
2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自主的收集有关圆舞曲、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的文字和音响材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与交流。
小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它描绘了蓝色多瑙河畔眯人、秀丽的风光。
学生对此曲并不陌生,但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选用开门见山的导入法。
2、你们了解他的作者么?
教师补充他的部分作品以及他的家族简介。
奥地利音乐家,圆舞曲之王,主要创作领域是圆舞曲,新年音乐会中的必选曲目。其父亲为老约翰施特劳斯,被誉为圆舞曲之父。
学生一边赏析,一边思考问题。体会每一段落的不同情绪
了解维也纳圆舞曲的基本结构和情绪。
2、体会圆舞曲的节拍特征——三拍子
它起源于:“ 华尔兹 ” ,一种三拍子的舞蹈,强弱弱。按速度不同分快慢两种。优美、华丽。
蹦嚓嚓、蹦嚓嚓

初中九年级音乐欣赏《蓝色多瑙河》教案

初中九年级音乐欣赏《蓝色多瑙河》教案

人音版初中九年级音乐欣赏《蓝色多瑙河》教案教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年级:九年级教具准备:钢琴、多媒体课件、大屏幕和活动黑板等。

设计思路:《蓝色多瑙河》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的初中音乐九年级十三册第二单元,通过这首作品的欣赏,力求在感受音乐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在澳地利人心中的地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渗透相关音乐知识的学习,如:圆舞曲的体裁、音乐的力度、节奏、旋律对音乐情绪所起的作用。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了游戏环节,创设情境请学生参与,多媒体的运用使学生身临其境,通过本课提升学生的欣赏品味,培养学生对严肃音乐的兴趣。

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内容的引入,能够引导学生步入交响乐欣赏的殿堂。

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蓝色多瑙河》,让学生感受作品中渗透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高尚情操。

2.通过欣赏《蓝色多瑙河》,了解圆舞曲的典型节奏及维也纳式圆舞曲的结构形式,初步了解二部曲式和三部曲式。

3.通过欣赏《蓝色多瑙河》,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力求对音乐的理解准确到位,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

教材分析:《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于1867年创作的圆舞曲,也称《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是约翰·施特劳斯最优秀的圆舞曲,可以称为是舞蹈的诗篇。

在奥地利这首作品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1866年奥地利在普奥战争(七星期战争)中惨败,使维也纳人感到哀伤、压抑,空气沉闷,情绪低落。

为振奋人心,约翰·施特劳斯受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领导人赫贝克之约,写作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

在1867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上演出,获得极大的成功,并很快被介绍到英国、美国及其它国家。

教学重点与难点:通过作品赏析,加深对节奏、节拍、旋律在音乐表现上的认识。

通过作品赏析使学生了解速度、力度对表现音乐情绪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与导入,激发兴趣:导课:通过维也纳新音乐会的话题导入本课欣赏内容。

初中蓝色的多瑙河教案

初中蓝色的多瑙河教案

初中蓝色的多瑙河教案通过欣赏《蓝色多瑙河》这首著名的圆舞曲,让学生感受圆舞曲的风格特点,了解其艺术价值。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乐曲,培养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联想能力,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了解《蓝色多瑙河》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圆舞曲的音乐常识。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认识、理解音乐的基本要素,从而学会从音乐表现手段入手分析、理解音乐作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多瑙河的美丽景色,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蓝色多瑙河畔,激发学生对这首乐曲的兴趣。

2. 欣赏乐曲让学生完整地欣赏《蓝色多瑙河》这首乐曲,注意聆听乐曲的节奏、旋律、和声等音乐要素。

在欣赏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乐曲所表现的美好景象。

3. 了解圆舞曲的特点讲解圆舞曲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让学生了解圆舞曲是一种起源于奥地利北部的民间三拍子舞曲,后来流行于维也纳宫廷,19世纪起风行于欧洲各国。

圆舞曲的特点为节奏明快,旋律流畅,速度多为小快板,节奏感鲜明。

4. 分析乐曲分析《蓝色多瑙河》的结构,讲解乐曲中的主题、副题以及各个乐章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乐曲的基本要素,如节奏、曲调、和声、力度、速度、调式、曲式和织体等。

5. 探讨艺术价值引导学生共同探讨圆舞曲的艺术价值,了解其在我国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同时,让学生思考圆舞曲在现实生活中所体现的美好品质,如和谐、团结、快乐等。

6. 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乐章进行演唱或演奏,注意表现出圆舞曲的风格特点。

此外,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圆舞曲。

7. 总结与反思在本节课的最后,让学生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反思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实践活动和课后作业等方面,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音乐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圆舞曲风格的把握以及对艺术价值的认识。

湘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 七彩管弦 教学设计

湘版九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 七彩管弦 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七彩管弦教学设计2.1 欣赏《蓝色多瑙河》【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欣赏《蓝色多瑙河》,使学生初步了解圆舞曲的风格和音乐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分析、讨论、对比乐曲,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场面和情景,感受节奏、节拍、旋律、速度、力度对表现音乐情绪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听赏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习用音乐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认识音乐表现手段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在课堂中创设出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激动的情绪氛围。

【课前训练】电脑、大屏幕、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师生互问好。

二、导入新课:学生欣赏乐曲、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刚才欣赏的乐曲的曲名吗,它的作曲者是谁?”学生听后回答。

三、课题出示——欣赏《蓝色多瑙河》:1.简介乐曲的创作背景。

1867年初,奥地利与普鲁士的战争失败,使维也纳人感到哀伤压抑,到处是战争创伤,空气沉闷,情绪低落,为振奋人心,约翰.施特劳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之约而创作了这首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经该学会一个成员填词后演出效果一般。

半年后,去掉男声合唱,以管弦乐形式在巴黎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2.作者介绍:约翰•施特劳斯(1825年,1899年),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约翰•施特劳斯从小就热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的支持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年仅7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圆舞曲。

19岁组织了自己的乐队并正式登台指挥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从此,年轻的约翰•施特劳斯开始了辉煌的音乐创作与演出生涯。

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誉为“圆舞曲之王”。

主要作品有:轻歌剧、圆舞曲及其它舞曲共四百余首。

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优美动人,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3.作品简介:《蓝色多瑙河》在奥地利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这首浸满维也纳乡土之情的圆舞曲,格调高雅、优美动听,渗透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情厚意。

《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音乐教案

《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音乐教案

《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约翰·施特劳斯以及《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队的背景知识。

2. 培养学生对《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的欣赏能力和音乐审美。

3. 通过学习《蓝色的多瑙河》,提高学生对管弦乐队的理解和认识。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蓝色的多瑙河》的背景知识。

2. 分析《蓝色的多瑙河》的乐曲结构。

3. 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乐曲中的复杂旋律和和声。

2. 对乐曲情感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准备1. 准备《蓝色的多瑙河》的音乐CD或播放设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和图片。

3. 准备乐谱和相关的音乐理论知识资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蓝色的多瑙河》的音乐CD,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介绍约翰·施特劳斯以及《蓝色的多瑙河》的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乐曲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3. 分析《蓝色的多瑙河》的乐曲结构,讲解乐曲的和声、旋律、节奏等音乐理论知识。

4. 分段欣赏《蓝色的多瑙河》,引导学生关注乐曲中的细节,如旋律的变化、和声的转换等。

6. 进行相关的音乐练习,如哼唱乐曲的旋律、演奏乐曲的片段等。

7.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乐曲的特点和欣赏方法。

8. 布置课后作业,如欣赏其他管弦乐曲、分析乐曲的结构等。

9. 课后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对教学进行调整和改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讲授法,讲解约翰·施特劳斯及《蓝色的多瑙河》的相关背景知识。

2. 运用示范法,播放《蓝色的多瑙河》的管弦乐队的演奏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乐曲的魅力。

3.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乐曲的结构、和声、旋律等特点,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4. 运用实践法,让学生参与音乐练习,如哼唱、演奏等,增强学生的音乐体验。

七、教学方法1. 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不同版本的《蓝色的多瑙河》,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乐曲的特点。

2. 情感体验法:引导学生从情感的角度去欣赏《蓝色的多瑙河》,理解乐曲所传达的美好情感。

《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音乐教案

《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音乐教案

《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约翰·施特劳斯以及《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队的背景知识。

2. 培养学生对《蓝色的多瑙河》旋律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蓝色的多瑙河》,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力和鉴赏力。

二、教学内容1. 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作品《蓝色的多瑙河》简介。

2. 管弦乐队的构成及各个乐器的功能。

3. 《蓝色的多瑙河》的旋律特点及音乐风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的旋律、节奏及音乐特点。

2. 教学难点:对《蓝色的多瑙河》音乐内涵的理解和欣赏。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介绍约翰·施特劳斯及《蓝色的多瑙河》背景知识。

2. 示范法:播放《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队的演奏音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

3. 互动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蓝色的多瑙河》的理解和感受。

4. 实践法:让学生尝试演奏《蓝色的多瑙河》片段,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作品《蓝色的多瑙河》。

2. 讲解:详细讲解管弦乐队的构成及各个乐器的功能。

3. 欣赏:播放《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队的演奏音频,让学生感受音乐的美妙。

4. 分析:分析《蓝色的多瑙河》的旋律特点及音乐风格。

5. 实践:让学生尝试演奏《蓝色的多瑙河》片段。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深入了解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作品《蓝色的多瑙河》。

2. 练习演奏《蓝色的多瑙河》片段,提高演奏技巧。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作品《蓝色的多瑙河》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管弦乐队的构成及各个乐器的功能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蓝色的多瑙河》的旋律特点及音乐风格的分析能力。

4. 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和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5. 学生演奏《蓝色的多瑙河》片段的表现及进步情况。

七、教学资源1. 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作品《蓝色的多瑙河》的相关资料。

《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音乐教案

《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音乐教案

《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曲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约翰·施特劳斯以及《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队的背景知识。

2. 学生能够理解并分析《蓝色的多瑙河》的曲式结构、调性、节奏等特点。

3. 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作品介绍2. 《蓝色的多瑙河》曲式结构分析3. 《蓝色的多瑙河》主题旋律学习4. 管弦乐队编制及演奏技巧5. 欣赏与讨论三、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作品,引导学生对《蓝色的多瑙河》产生兴趣。

2. 欣赏《蓝色的多瑙河》:让学生初步感受乐曲的美感,注意聆听乐曲的旋律、节奏、调性等特点。

3. 分析曲式结构:引导学生了解《蓝色的多瑙河》的曲式结构,讲解各个乐章的特点。

4. 学习主题旋律:教授《蓝色的多瑙河》的主题旋律,让学生跟随琴声一起哼唱。

5. 讲解管弦乐队编制及演奏技巧:让学生了解管弦乐队的编制,讲解各种乐器的演奏技巧。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蓝色的多瑙河》的音乐特点,以及自己对乐曲的理解。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更多的古典音乐作品。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作品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蓝色的多瑙河》曲式结构、主题旋律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管弦乐队编制及演奏技巧的认知水平。

4. 学生对古典音乐的欣赏能力及兴趣。

五、教学资源1. 音频资料:《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队的演奏录音。

2. 视频资料:约翰·施特劳斯的简介及管弦乐队的演奏视频。

3. 乐谱:《蓝色的多瑙河》乐谱。

4. 教学PPT:包含约翰·施特劳斯及其作品、曲式结构、管弦乐队编制等内容的PPT。

六、教学活动1. 听力训练:播放《蓝色的多瑙河》管弦乐队的演奏录音,让学生闭目聆听,感受乐曲带来的情绪和场景。

2. 哼唱练习:引导学生哼唱《蓝色的多瑙河》的主题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蓝色多瑙河》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蓝色多瑙河》,使学生初步了解圆舞曲的风格和音乐特点。

2、通过欣赏分析、讨论、对比乐曲,感受乐曲所表现的场面和情景,感受节奏、节拍、旋律、速度、力度对表现音乐情绪的作用。

3、通过听赏活动,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学习用音乐表达情感。

教学重点:
感受、认识音乐表现手段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难点:
在课堂中创设出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激动的情绪氛围。

教学方法:
以听赏为主、分析、对比、讨论相结合。

教学用具:
电脑、大屏幕、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互问好。

(二)导入新课:
学生欣赏乐曲、老师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刚才欣赏的乐曲的曲名吗?它的作曲者是谁?”学生听后回答。

(三)课题出示——欣赏《蓝色多瑙河》:
1、简介乐曲的创作背景。

1867年初,奥地利与普鲁士的战争失败,使维也纳人感到哀伤压抑,到处是战争创伤,空气沉闷,情绪低落,为振奋人心,约翰.施特劳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之约而创作了这首象征维也纳生命活力的圆舞曲,经该学会一个成员填词后演出效果一般。

半年后,去掉男声合唱,以管弦乐形式在巴黎演出获得极大成功。

2、作者介绍:约翰·施特劳斯(1825年-1899年),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小提琴演奏家。

由于受家庭环境的影响,约翰·施特劳斯从小就热爱音乐,虽遭到父亲的反对,但在母亲的支持下偷学小提琴、钢琴和作曲,年仅7岁时,就创作了第一首圆舞曲。

19岁组织了自己的乐队并正式登台指挥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从此,年轻的约翰·施特劳斯开始了
辉煌的音乐创作与演出生涯。

约翰
·施特劳斯被人们誉为“圆舞曲之王”。

主要作品有:轻歌剧、圆舞曲及其它舞曲共四百余首。

约翰·施特劳斯的作品优美动人,富有生活气息,反映了人民群众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思想情感,深受人们的喜爱。

3、作品简介:《蓝色多瑙河》在奥地利被称为“奥地利第二国歌”。

这首浸满维也纳乡土之情的圆舞曲,格调高雅、优美动听,渗透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深情厚意。

4、提出思考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欣赏:
(1)、这首圆舞曲由几个部分组成?
(2)、体裁与形式是什么?
(3)、创作及首演时间?
(四)分段欣赏与讲解:
1、序奏:分成两个段落,乐曲一开始奏出轻弱的震音,使人理想到薄雾缭绕、寂静的多瑙河晨景。

柔和地、充满希望的上行音符,仿佛多瑙河从沉睡中苏醒。

逐渐增强的力度,宛如东方晨曦初露、充满生机。

2、第一圆舞曲:主题来自序奏的主要音调,抒情、明朗的旋律,使人感到春天的气息已来到多瑙河。

3、第二圆舞曲:主题跳跃、起伏,给人热情、爽朗,朝气蓬勃的感觉。

4、第三圆舞曲:主题优美、典雅、端庄而稳重。

5、第四圆舞曲:主题呈现出妩媚清丽、优美动人的特点。

接下来是一段舞蹈节奏,兴奋活泼、热烈奔放。

6、第五圆舞曲:主题旋律起伏回荡,柔美而又温情。

接下来是一段热烈而又欢腾的音乐,形成了全曲的高潮。

7、尾声:乐曲最后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全曲。

(五)回答问题:
1、这首圆舞曲由几个部分组成?
三部分。

全曲由序奏、五首小圆舞曲、尾声构成。

2、体裁与形式是什么?
管弦乐圆舞曲。

3、创作及首演时间?
1867年。

(六)圆舞曲的特点:
格调高雅、优美动听,乐观向上、振奋人心。

(七)课堂小结:
音乐王国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它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是美的艺术。

通过作品欣赏,你能跨越时空感受到多瑙河的美丽吗?你听到了流淌在音符之间作者的爱国之情吗?请把你的真实感受告诉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