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外古诗文隋书李彻传原文及翻译【word版】.doc
彻里 原文 翻译18页

2.至元十八年,世祖召见,应对详雅,悦之,从 征东北边还,因言大军所过,民不胜烦扰,寒饿且 死,宜加赈给,帝从之,乃赐边民谷帛牛马有差, 赖以存活者众。二十三年,奉使江南,时行省理财 方急,卖所在学田以价输官。彻里曰:“学田所以 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遽止之。还朝以闻, 帝嘉纳焉。
悦 〈形〉(形声。从心,说省声。本作“说”。本义:高兴,愉快) 〈动〉喜,喜欢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悦亲戚之情话。——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胜(形声。本义:胜任,禁得起) 〈动〉1.胜任,禁得起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 2.战胜,打败 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势。《六国论》 3.胜过;超过 日出江花胜红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形〉优美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 洞庭一湖。—— 宋·范仲淹《岳阳 楼记》
〈副〉尽;完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可胜道也哉!——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民害何由而息!且使陛下有拒谏之名,臣窃惧焉。 ”于是帝大悟,即命帅羽林三百人往籍其家,得珍 宝如内藏之半。桑哥既诛,复奉旨往江南,籍桑哥
姻党江浙省臣乌马儿、蔑列、忻都、王济,湖广省
臣要束木等,皆弃市,天下大快之。彻里往来,凡
四道徐,皆过门不入。
4.进拜御史中丞,俄升福建行省平章政事, 汀、漳剧盗欧狗久不平,遂引兵征之,号令严肃,
无何:不多久,一会儿。蒲松龄《山市》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 悟为山市。”
当堂检测
请同学们背诵本堂课的知识点,以备提 问抽查。
谢谢!
1.货、市:兼有买进、卖出两个意思,根据语境翻译。 2.无几①很少,没有多少 [very few] 如:所剩无几
② 没有多久;不久 [before long] 如:无几死于任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旧唐书李暠传》原文及翻译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旧唐书李暠传》原文及翻译旧唐书原文: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
暠少孤,事母甚谨。
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
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
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
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
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
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
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
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Q,其风遂革。
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
事欲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
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
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
”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
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
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
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
”汉使告亦如之。
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
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
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
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
——《旧唐书·李暠传》译文:李暠,淮安王神通的玄孙,清河王孝节的孙子。
李暠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侍奉母亲非常谨慎。
唐睿宗的时候,多次升迁转任卫尉少卿。
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因为悲伤过度骨瘦如柴,家人及关系密切的亲属从不曾看见他说笑。
开元初年,任汝州刺史,管理严格简朴,州县一派肃然。
和他的哥哥李昇、弟弟李晕,感情尤其深厚。
《隋书》原文及译文注释

《隋书》原文及译文注释(中英文版)英文文档:The Sui Dynasty, also known as the Northern Dynasties, was a period in Chinese history that lasted from 581 to 618 AD.During this time, the Sui Dynasty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reuniting China after a period of division.The "Sui Shu" (History of the Sui Dynasty) is a historical text that records the events and achievements of this dynasty.The "Sui Shu" was compiled by a team of scholars led by Emperor Taizong of the Sui Dynasty.The text is divided into 50 volumes and covers a wide range of topics, including the biographies of important figures, the political and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dynasty, and the cultur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s of the time.The text of the "Sui Shu" is written in classical Chinese, which can be difficult for modern readers to understand.Therefore, annotated translations of the text have been created to help reader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text.These translations provide valuable insights into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the Sui Dynasty and help to make the text more accessible to a wider audience.中文文档:《隋书》是中国历史上隋朝时期的正史,时间跨度为公元581年至618年。
古诗隋书翻译赏析

古诗隋书翻译赏析《隋书》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纪五卷,列传五十卷,志三十卷。
本书由多人共同编撰,分为两阶段成书,从草创到全部修完共历时三十五年。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陈、北齐、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议。
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编修,但数年过后,仍未成书。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征“总知其务”,并主编《隋书》。
参加隋书编修的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
六三六年(贞观十年),记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年)至隋恭帝义宁二年(618年)共38年历史。
隋书的帝纪、列传和其他四朝史同时完成,合称“五代史”。
《隋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全书贯串了以史为鉴的思想。
主编魏征在给唐太宗上书时曾经说过,“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
臣愿当今之动静。
以隋为鉴,则存亡治乱可得而知。
”惟其想到以史为鉴,所以对隋是如何灭亡的,对隋君臣上下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可谓有淋漓尽致的描写和入木三分的揭露/b/uihu。
比如对隋炀帝大兴土木、三游江都,都有翔实的叙写。
又因为魏征等编书者有意写出人民对隋王朝的反抗情绪,因此在《隋书》中也较多地叙述了隋末农民起义的史实,这在《炀帝纪》两卷中记载最为具体。
据统计,在纪传部分的五十五卷中有二十多卷,以及在《食货志》、《五行志》里,记载了有关农民起义的情况。
《隋书》最早刻于北宋天圣二年(1024),已失传。
另有南宋嘉定间刻本残卷六十五卷及南宋另一刻本残存五卷传世。
元朝大德年间饶州路刻本是比较好的版本,涵芬楼百衲本《隋书》即据此影印。
清乾隆年间武英殿刊本是较为流行的版本。
1973年中华书局影印的校点本即依据以上数种版本校勘整理而成,是目前最好的通行本。
宇文化及传室韦传契丹传高昌传真腊传靺鞨传谯国夫人传萧琮传张胄玄传庾质传庾季才传徐则传李士谦传刘炫传何妥传辛彦之传元善传崔弘度传厍狄士文传梁彦光传王颁传皇甫诞传裴仁基传李密传刘元进传赵元淑传李子雄传杨玄感传袁充传裴矩传裴蕴传虞世基传李谔传李景传周法尚传鱼俱罗传来护儿传沈光传麦铁杖传张定和传李圆通传卫玄传杨义臣传史祥传樊子盖传赵绰传柳彧传梁毗传刘行本传元岩传王韶传郭衍传宇文述传段文振传于玺传于青传于仲文传齐王杨暕传元德太子杨昭传薛道衡传卢思道传杨汪传张衡传宇文弼传薛胄传令狐熙传卢恺传高劢传杜彦传崔彭传李彻传史万岁传贺娄子干传达奚长儒传贺若弼传韩擒虎传长孙晟传长孙炽传长孙览传李安传庞晃传郭荣传元褒传元孝矩传李礼成传宇文庆传牛弘传杨素传韦寿传韦冲传韦艺传韦氵光传韦世康传苏孝慈传韦师传元晖传长孙平传杨尚希传赵芬传赵[日巨火]传杨谅传杨秀传秦孝王杨俊传房陵王杨勇传观德王杨雄传杨子崇传河间王杨弘传(附杨庆传) 李德林传苏威传高赹传元胄传虞庆则传王世积传元谐传王谊传宇文忻传梁士彦传源雄传元景山传窦荣定传卢贲传皇甫绩传柳裘传郑译传刘日方传梁睿传李穆传文献独孤皇后传炀帝纪高祖纪《隋书》简介---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隋书文言文翻译高颎

高颎,字昭玄,渤海蓚人也。
祖济,齐太保。
父宾,魏太常。
颎少有才学,博览群书,尤善属文。
魏末,官至散骑常侍。
齐受禅,拜太子洗马。
及齐亡,归魏,授仪同三司。
后魏文帝即位,迁秘书监,封武城侯。
及高祖受禅,拜中书侍郎,寻迁尚书右仆射,封武安郡公。
时隋公为丞相,颎为其谋主,助平陈有功,进位上柱国,封鲁国公。
高祖受禅,进位司徒,封魏国公。
及高祖崩,杨素辅政,颎以年老,求退,不许。
素曰:“公为国元老,何得便求退?”颎曰:“老臣年耆,筋力已衰,不堪事矣。
”素曰:“公若不堪事,吾当共公退。
”颎固辞,遂以本官致仕。
岁余,素败,颎亦坐免官。
寻复拜侍中,转中书令。
及素死,颎复以本官致仕。
大业末,杨玄感作乱,以颎有重望,召为太师。
及玄感败,颎被囚,寻释。
后因疾卒,年七十四。
今译如下:高颎,字昭玄,是渤海蓚人。
他的祖父高济,曾任北齐太保。
父亲高宾,曾任北魏太常。
高颎年轻时就很有才华,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尤其擅长写作。
北魏末年,他官至散骑常侍。
北齐接受禅让后,他被任命为太子洗马。
等到北齐灭亡,高颎归附北魏,被封为仪同三司。
后来北魏文帝即位,高颎升任秘书监,封为武城侯。
等到隋高祖接受禅让,他被任命为中书侍郎,不久后升任尚书右仆射,封为武安郡公。
当时隋公杨坚担任丞相,高颎是他的谋士,帮助他平定陈朝有功,晋升为上柱国,封为鲁国公。
隋高祖接受禅让后,高颎晋升为司徒,封为魏国公。
等到隋高祖去世,杨素辅佐朝政,高颎因年老,请求退休,但没有被允许。
杨素说:“您是国家的元老,怎么能轻易请求退休呢?”高颎说:“我年老体衰,筋力已衰,无法胜任公务。
”杨素说:“如果您不能胜任,我将与您一同退休。
”高颎坚决辞让,最终以原官职退休。
一年多后,杨素败亡,高颎也因此被免官。
不久后,他又被任命为侍中,转任中书令。
等到杨素去世,高颎再次以原官职退休。
大业末年,杨玄感起兵作乱,因高颎声望崇高,被召为太师。
等到杨玄感失败,高颎被囚禁,不久后获释。
后来因疾病去世,享年七十四岁。
李密隋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李密,字玄邃,陇西成纪人也。
少孤,母为隋文帝所收养。
及长,勇健有胆气,好学,善骑射。
仕隋为蒲州牧,历官至黎阳太守。
大业中,炀帝召为亲信,渐迁右卫将军。
及天下乱,密以兵会义军,与窦建德合,号为“瓦岗军”。
密自号魏公,建德称汉王。
炀帝崩,密与窦建德谋夺帝位,事泄,遂为宇文化及所害。
及高祖受禅,追赠司空,谥曰“忠武”。
翻译:李密,字玄邃,陇西成纪人。
年幼时丧父,母亲被隋文帝收养。
长大后,勇猛健壮,胆识过人,喜好学习,擅长骑射。
在隋朝担任蒲州牧,历任官职至黎阳太守。
大业年间,炀帝召他为亲信,逐渐晋升为右卫将军。
天下大乱之际,李密率领军队加入义军,与窦建德会合,号称“瓦岗军”。
李密自称魏公,窦建德称汉王。
炀帝驾崩后,李密与窦建德密谋夺取帝位,事泄后被宇文化及杀害。
等到高祖受禅即位,追赠李密为司空,谥号“忠武”。
李密,字玄邃,陇西成纪人士。
自幼丧父,其母被隋文帝收养。
及至成年,勇猛有力,胆识过人,热爱学习,擅长骑射。
在隋朝担任蒲州牧一职,历任官至黎阳太守。
大业年间,隋炀帝征召他为亲信,逐渐升迁至右卫将军。
然而,随着天下大乱,李密率领军队加入义军,与窦建德联手,共同创建了“瓦岗军”。
李密自封为魏公,窦建德则自称汉王。
隋炀帝驾崩后,李密与窦建德密谋夺取帝位,不幸事泄,被宇文化及所害。
后来,唐高祖李渊受禅即位,追赠李密为司空,谥号“忠武”。
这段文言文详细记载了李密的生平事迹,从其少年丧父、母亲被收养,到成年后的勇猛、才干,再到加入义军、建立瓦岗军,以及密谋夺位失败、被宇文化及杀害的悲壮结局。
最后,唐高祖追赠李密司空之职,以示对他的尊敬和怀念。
这段文字生动地展现了李密的英雄形象,也为后人了解隋朝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李谘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李谘传》原文及翻译原文:李谘,字仲询,唐赵国公峘之后。
谘幼有至性,父文捷出其母,谘日夜号泣,食饮不入口,父怜之而还其母,遂以孝闻。
举进士,真宗顾左右曰:“是能安其亲者。
”擢第三人,除大理评事、通判舒州。
后摧知制诰,寇准数改谘所拟制辞,谘不乐,以父留乡里请外,遂出知荆南。
会翰林学士阙,宰相拟他官,帝曰:“不如李谘”,遂为学士。
仁宗即位,权三司使,拜右谏议大夫。
尝奏事两宫曰:“天下赋调有定今西北寝兵且二十年而边馈如故戍兵虽未可灭其末作浮费非本务者宜一切裁损以厚下。
”即诏谘与御史中丞刘筠等同议冗费,以景德较天禧,计所减得十三之上。
时陕西缘边数言军食不给,度支都内钱不足支月奉,章献太后忧之,命吕夷简、鲁宗道、张士逊与谘等经度其事。
谘曰:“旧法商人入粟边郡,算茶与犀象、缗钱,为虚实三估,出钱十四文,坐得三司钱百文。
”谘请变法以实钱入粟,实钱售茶,三者不得相为轻重。
既行而商人果失厚利,怨谤蜂起。
谘以疾累请郡,改枢密直学士、知洪州。
行数月,而御史台鞫吏王举、句献私商人,多请慈州矾,会计茶法不折虚费钱,妄称增课百万缗,以觊恩赏。
谘坐不察夺职。
久之,进给事中、知杭州。
衣冠子弟恃荫无赖者,谘悉杖之,境内肃然。
还,勾当三班院,坐举吏降左谏议大夫。
进尚书礼部侍郎,拜枢密副使。
数月,遭父丧,起复,迁户部侍郎。
是时榷茶法浸坏,乃诏谘、蔡齐等更议之。
谘以前坐变法得罪,固辞,不许。
于是复用谘所变法,语具《食货志》。
谘性明辨,周知世务,其处烦猝,常若闲暇,吏不敢欺。
在枢府,专务革滥赏,抑侥幸,人以为称职。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一》)译文:李谘字仲询,唐朝赵国公李峘的后人,李谘小时候就表现得至情至性,他父亲李文捷把他母亲休了,李谘就没日没夜地嚎哭,不吃不喝,父亲心疼他就让他母亲回来了,从此就以孝闻于天下。
科举中了进士后,宋真宗对左右大臣说:“这是个能让亲人安心的人。
”提升为进士科第三名,授以大理评事、舒州通判。
李师古跋扈文言文翻译

昔者,李师古起于寒微,少时便怀大志,欲以一己之力,扫荡天下。
及长,果有所成,一时之间,威震四方。
然其性情不羁,跋扈成性,每遇不平之事,必欲手刃之,以泄其愤。
一日,李师古闻邻县一豪强欺压良民,怒不可遏,遂亲率部下,直捣豪强府第。
豪强闻风丧胆,束手就擒。
然李师古不以为然,竟将豪强鞭笞数百,血溅当场,以示惩戒。
此事传遍四方,人皆称其为“李屠夫”。
又有一次,李师古行经一市井,见一商贾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百姓苦不堪言。
李师古怒火中烧,当众将商贾逐出市井,并命人将其货物没收,分给贫民。
市井百姓欢呼雀跃,然李师古却大笑而去,不复理会。
李师古跋扈之行,不仅限于市井之间,亦波及朝堂之上。
一日,朝中大臣议政,李师古因事迟到,竟当众对众大臣怒目而视,大声喝道:“尔等何人,敢阻我行路?”众大臣皆惊愕失色,不敢应答。
李师古遂拂袖而去,独留一室冷清。
又有一次,李师古因一小事与皇帝发生争执。
皇帝本欲降罪于他,李师古却毫不畏惧,当众质问皇帝:“陛下何故怪我?我李师古行事,皆为天下苍生,岂能受尔等钳制?”皇帝无奈,只得罢手。
李师古之跋扈,虽令人不齿,然亦有其可敬之处。
他一心为民,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实为一代英豪。
然其性情不羁,行事无常,亦为其一生之败笔。
或曰:“李师古跋扈,何以致其败?”答曰:李师古虽怀大志,然其行事太过刚愎自用,不识时务。
加之跋扈成性,不容于世,终致众叛亲离,身败名裂。
然其一生,亦不失为一代豪杰。
夫跋扈者,性情狂傲,行事不羁,难以长久。
李师古之跋扈,虽令人痛心疾首,然亦为后人留下了一段传奇。
后世若能以此为鉴,慎言行,守规矩,自能避免跋扈之祸,成就一番事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书李彻传》原文及翻译
隋书
原文:
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也。
彻性刚毅,有器干,伟容仪,多武艺。
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寻拜殿中司马,累迁奉车都尉。
武帝时,从皇太子西征吐谷浑,以功赐爵同昌县男,邑三百户。
宣帝即位,从韦孝宽略定准南,每为先锋。
及淮南平,即授淮州刺史,安集初附,甚得其欢心。
高祖受禅,加上开府,转云州刺史。
岁余,征为左武卫将军,及晋王广之镇并州也,朝廷妙选正人有文武才干者为之僚佐,上以彻前代旧臣,数持军旅,诏彻总晋王府军事,进爵齐安郡公。
时蜀王秀亦镇益州,上谓侍臣曰:“安得文同王子相,武如李广达者乎?”其见重如此。
明年,突厥沙钵略可汗犯塞,上令卫王爽为元帅,率众击之,以彻为长史。
遇虏于白道,行军总管李充言于爽曰:“突厥每侵边,诸将辄以全军为计,莫能死战。
由是突厥胜多败少所以每轻中国之师今者沙钵略悉国内之众屯据要险必轻我而无备精兵袭之可破也”爽从之。
诸将多以为疑,唯彻奖成其计,请与同行。
遂与充率精骑五千,出其不意,掩击大破之。
沙钵略弃所服金甲,潜草中而遁。
以功加上大将军。
沙钵略因此屈膝称籓。
未几,沙钵略为阿拔所侵,上疏请援。
以彻为行军总管,率精骑一万赴之。
阿拔闻而遁去。
及军还,复领行军总管,屯平凉以备胡寇,封安道郡公。
开皇十年,进位柱国。
及晋王广转牧淮海,以彻为扬州总管司马,改封德广郡公。
左仆射高颎之得罪也,以彻素与颎相善,因被疏忌,不复任使。
后出怨言,上闻而召之,入卧内赐宴,言及平生,因遇鸩而卒。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十九》)
译文:
李彻字广达.朔方岩绿人.李彻性格刚毅,有器量才干.仪表魁伟.多有武艺.大家宰宇文护把他当亲信,不久任用他为殿中司馬.多次升迁任奉车都尉.周武帝时.李彻随皇太子西征吐谷浑,因有军功,赐封为同昌县男爵,食邑三百户.周宣帝即位后.李彻跟随韦孝宽平定淮南,每次都担任先锋.淮南平定后,就授李彻为淮州刺史.安抚招纳新归附的百姓.很得百姓的欢心.
隋高祖接受禅位称帝后,加授他上开府.转任他为云州剌史,一年多后,朝延招入任左武卫将軍,晋王杨广镇守并州后.朝廷精心选拔正直而有文武才干的正道人做他的僚佐.皇上因李彻是前代老臣.又多次统领军队,诏命李彻总管晋王府的军事,并晋其爵为齐安郡公.当时蜀王杨秀也镇守益州.皇上对侍臣们说怎能得到文如王子相.武如李广达那样的人呢?”他就是这样被看重。
第二年.突厥的沙钵略可汗进犯边塞.皇上命令王杨爽为元帅.率部打击敌人.以李彻为长史.官军在白道遇上敌军,行军总管李充对杨爽说:“突厥每次犯边,将領们总以保全军力为宗旨,没有人能死战.因此突厥胜多败少,所以常常轻视中原军队。
现在,沙钵略全数调遣国内的士众,屯兵据守险要之地.必定轻视我们而无所防备,用精兵袭击他,可以打败敌人。
”杨爽听从其计.将領们大多心存疑虑.只有李彻赞成其计策.请求与他同行,李彻于是与李充率精锐骑兵五千,出其不意,突然袭击,大破敌军。
沙钵略丢下所穿的金甲,隐蔽行走于荒草逃跑.李彻因战功加升为上大将,沙钵略因此屈膝称臣.不久,沙钵略被阿拔侵犯.呈递奏疏,请求援助,朝廷以李彻为行军总管,率精锐骑一万前往,阿拔闻讯逃走.军队返回后,又让李彻兼任行军总管,駐守平凉,以防备胡人侵扰.封爵位为安道郡公.开皇十年,李彻升为柱国,等到晋王杨广转而镇守淮海后.以李彻为杨州总管司马.改封爵位为德广郡公.
左仆射高颖被治罪后.因李彻平素与他关系很好.于是被疏远猜忌.未再任
用.李彻后来口出怨言.皇闻知后召他入宫.在卧室内赐宴.酒席上谈到平生之事,当日李彻被赐鸩酒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