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水土保持三大措施的效益评价

水土保持三大措施的效益评价罗珂2013052120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是对指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所获得的利益或收益的预测和计算。
其目的是分析措施当前的效益;检验原规划、设计的合理性;预测规划措施的效益。
水土保持效益是指水土保持措施对于减弱和预防水土流失、保护和改良水土资源、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社会经济系统健康发展的贡献。
根据水土保持效益的性质,分为蓄水保土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效益计算的原则1、根据治理措施的使用年限确定效益计算期一般20-30年。
2、采用的数据资料要翔实可靠。
3、从措施开始生效之年计算效益。
①从开始实施开始计算效益的有:梯田、保土耕作措施和小型蓄水保土工程的保水、保土效益;保土耕作措施的增产效益;采用工程措施造林种草的保水、保土效益。
②没有整地工程时,灌木第三年,乔木第五年,种草第二年开始计算效益,其经济效益应在开始有果品、枝条和饲草等收益时;③封禁治理第3年开始计算。
4、多项措施的效益要分摊二、水土保持效益的计算(一)蓄水保土效益计算蓄水保土效益包括单项措施的蓄水保土效益和小流域或某区域的蓄水保土总体效益。
蓄水保土效益计算方法主要有水保和水文法。
(1)水保法指应用水土保持单项措施来综合计算全流域的蓄水保土效益。
(2)、水文法以水文站或径流站等实测的降雨、径流和泥沙资料为依据,用统计相关分析的方法来计算全流域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的蓄水、减沙效率。
(二)经济效益计算1、直接经济效益计算以各项措施增产的产品的经济效益计算为基础,并以货币定量表示。
各项治理措施的经济效益,应根据每年实际生产效益的有效面积、单位面积增加的产品数量以及产品价格,逐年计算,最后累加得到在效益计算期内的总效益。
直接经济效益包括:粮食和经济作物增产的效益;栽植经济果林、种草的产品效益;增加木材蓄积量的效益;增加薪材的效益等。
2、间接经济效益计算计算转化效益要注意:当地有转化条件,转化多少计算多少;必须扣除转化中的投入;只计算一次转化提高的产值和投入,而且只限于在当地农村就地加工转化。
水土保持绩效指标体系

反映监测成果质量,一般可根据通过
专家审核情况确定 反映监测数据和成果入库达标情况
国家级重点治理区和重点防治区土地 反映动态监测成果可信度水平 利用变化图斑现场复核率
流域机构全国水土保持公报所需流域 反映计划上报的流域资料达到的标准 资料上报审核通过率
流域机构试验示范工程达标率 反映计划完成的过程达到标准情况
水土保持方案审查率
反映部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 审查数量
流域机构受部委托重点工程检查率或 反映重点工程检查数量 者重点工程年度检查率
水土保持调研或合理化建议报告数量 反映年度调研的数量(7个流域和水 利部水保中心)
不同类型监测站点年度检查率 反映监测站点计划检查完成数量情况
国家重点治理区野外抽样调查单元调 反映重点治理区计划调查任务完成数
提高
是 是 不小于90% 满意
指标名称
三级指标解释
部批大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督查 反映督查意见下达是否及时,即:在
意见下达及时性
督查完成后,督查办法规定的工作日
内下达
水土保持方案审查及时性
反映水土保持方案审查是否及时,即 在国家要求的工作日内完成
流域机构重点工程检查意见上报下达 反映检查意见下达是否及时 及时性
中国水土保持公告年度发布及时性或 反映中国水土保持公告年度发布是否
服务对象 满意度
被查项目水土流失防控措施整改情况 项目实施促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防控
(率)
措施整改效果
被查项目水土流失防控措施整改情况 项目实施促使生产建设项目水土防控
(率)
措施整改效果
试点工程示范带动性
反映试点工程是否具有是否带动作用
人为水土流失破坏生态环境控制效果 项目实施间接影响生产建设项目对生
正确合理地分析水土保持经济效益评价探究

正确合理地分析水土保持经济效益评价探究摘要:水土保持是一项面广量大、复杂的系统工作,要全面测试分析评估其效益,确实不易。
本文就合理分析水土并建立科学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同时提出了正确合理分析水土的具体措施,以实现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经济效益水土评价1、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方法(1)生态功能的效果评价方法。
水土保持生态功能的效果评价,应着眼于水土保持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物质效应。
即从实物尺度来评价水土保持在防止土壤侵蚀,调节径流,减少洪水总量,改善洪水过程,降低洪峰流量,减少河流泥沙输出量,改良土壤,提高立地地位级,干物质积累量,土壤侵蚀程度的变化等方面的生态效果。
虽然有人把水土保持所发挥的每一种生态功能都转化为一个确切的货币量来进行评价,但事实上,人们寻找出的各种对等物与实际的生态效果不论是存在形态上,还是实际价值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出入,不能完全反映出每一种生态功能所具有的真正的”生态价位”。
因此,在评价水土保持生态效益时,应以人们最为关心的、能普遍接受的生态因子的数量效果为主,而以生态效果的经济评价(即生态效益的货币计量)为辅。
(2)直接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
水土保持经济效益评价,包括水土保持产出效益和水土保持再生产费用两个方面的评价.根据现行价格分别推算出各类标准地水土保持的再生产费用(包括整地、造林、种苗、抚育间伐、更新伐以及基本建设折旧、维护和管理等费用和土地占用费等),再根据标准地的林木蓄积量和枝叶生物量(根据枝叶的发热值及数量将其折合成标准煤)以及林木出材率,现行木材价格和标准煤的价格,推算出水土保持直接产出效益。
然后,再对这两个方面进行总体评价和分析。
常见的评价方法有静态分析法和动态分析法。
(3)生态效果的经济评价方法。
常见的生态效果的经济评价方法是环境效益-费用分析法.它是把某一项目的直接投资与其机会成本之和作为该项目的费用;而把该项目实现以后提高的产品产出率和改善的环境质量,或增加舒适性而直接提高社会福利的所有效果,作为该项目的效益.从费用和效益的比较中,分析该项目在经济上的得失.可以用公式表示如下:NPV=Bd+Be-Cd-Cp-Ce式中,NPV为净现值;Bd为项目的直接收益;Be为外部(或环境)收益;Cd为项目的直接成本;Cp为环境保护费用;Ce为外部(或环境)费用。
对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探讨

对水土保持效益评价的探讨摘要:水土保持规模加大同时其项目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及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十分巨大当前逐步建立和完善水土保持效益监测与评价方法体系是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分析水土保持效益的概念及效益监测内容与程序针对其评价原则与方法进行探讨关键词:水土保持;治理措施;治理效益;效益评价前言户县位于西安市西南,地处关中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水,总面积为1255km2。
全县地势南高北低,地貌差异明显。
主要地形为山区、山前冲洪积扇和平原。
水土流失以水力侵蚀与重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而积426km2。
多年来通过不断治理,取得了明显的水土保持效益。
水土保持效益是指,在一个治理区域内通过采取综合性的水土保持措施所产生的对当地居民及其生产生活直接或间接获益提高部分的统称。
按目前比较统一的认识水土保持效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效益,指采取防治措施后所产出的可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
二是生态效益指采取防治措施后使生态环境因子由劣到优的变化。
三是社会效益即水土保持,不仅使实施者或实施区收益而且对实施者或实施区以外的社会区域及其成员都有益处。
水土保持这三大效益,生态效益是基础,经济效益是核心,社会效益是目的。
一、水土流失治理模式与效益的探讨1.水土流失治理效益我国标准的水土保持效益计算方法将水土保持效益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基础效益和经济效益。
在现实中常常把基础效益归属于生态效益,因此,在现实中这四大效益常被称为三大效益,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社会效益。
在理论上看对于水土保持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概念有很清晰的认识,但在实践中,如效益计算或者是效益评估时则会发现对这三大效益的概念的认识并非很清晰,特别是社会效益。
社会效益的概念本身就很含糊,很难用一个简单明确的指标来表达其内涵,如从“减轻自然灾害”和“促进社会进步”这两个方面来反映社会效益。
但这两个方面的概念十分含糊,因此,从这两个方面来计算社会效益也很困难,也就是关于水土保持与“自然灾害”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关系还难以量化。
水土保持绩效指标体系

水土保持绩效指标体系水土保持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的一项综合性工程,其目的是保持土壤的持久肥力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以保障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为了评估水土保持工作的效果和质量,建立完善的水土保持绩效指标体系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水土保持目标、技术措施、经济效益等方面介绍水土保持绩效指标体系。
一、水土保持目标指标1.土壤侵蚀防治目标指标:包括土壤侵蚀速度、土壤侵蚀面积、土壤流失量等指标,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等手段进行数据收集和监测。
2.土壤肥力指标:包括有机质含量、有效养分含量、土壤酸碱度等指标,可以通过实地采样和化验分析来获取数据。
3.土壤持水量指标:包括土壤水分保持能力、土壤蓄水能力等指标,可以通过土壤物理性质测试和田间水分观测来获取数据。
二、技术措施指标1.植被覆盖率指标:包括林地覆盖率、草地覆盖率等指标,可以通过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来获取数据。
2.林草建设指标:包括森林面积、人工林面积、草地面积等指标,可以通过国家林业资源监测等数据来获取。
3.水保设施建设指标:包括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投入、水土保持设施覆盖率等指标,可以通过水土保持局报告和相关单位提供的数据来获取。
三、经济效益指标1.农田水利绩效指标:包括灌溉效率、排灌效率、农田积水减少量等指标,可以通过农业灌溉系统监测和调查来获取。
2.农田生产绩效指标:包括农田产值、农业综合效益、农业生产成本等指标,可以通过农户调查和农业部门统计数据来获取。
3.生态效益指标:包括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指标,可以通过生态环境部门提供的监测数据和评估报告来获取。
四、社会效益指标1.生活环境改善指标:包括水体质量改善、空气质量改善、环境噪声减少等指标,可以通过环保监测站点数据和监测报告来获取。
2.生活质量改善指标:包括居民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等指标,可以通过调查统计数据和社会调查报告来获取。
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研究

Y nl g hax;3 Xfn otl dSprio ueuo eo i rWa r n ol osrai , 400 i y g as :C i ) agn ,Sani . i gC nr uev i Bra Y l wRv t dSiC n vs n 750 ,Qn a ,G nu hn i e oa n sn f l e ea e o gn a
,
( . e t r i oi l ni n e t n oi E o o i D v l meti N r w s C i n hn s hs r a go r h sac ntue h a x 1 C n r o H s r a E v o m n dSco cn m c eeo n n o h et hn a d C i e i o c l e g p y r rhis t ,S an i ef t c r a — p t a e t i a e e it
i o tn e o ola d wae o s r ain me s r s u he r o O a tv n te p rii ain i h r mp ra c fs i n trc n e to a u e ,b tt y ae n tS cie i h a t p to n t e wok, v c whc h s r d c s t e efc s o o r h n ie c n r1 ol a d wae o s rain o vo sy s c e d t ih t u u e h fe t f c mp e e sv o t .S i n tr c n e v t b iu l u c e s a e o o s l s ae. Ho v r a a g s ae h i lme tto i n t s e ia l a e p ce b c u e f t e mal c l we e , t l re c t e mp e n ain s o a d srb e s x e t d e a s o h l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分析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分析摘要:水土流失是我国基本国情,它影响美好环境的建设,同时制约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几年通过“放管服”政策的实施与落地,水土流失情况得到有效的遏制和治理,但是,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对水土保持防治工作的重视,高效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度措施的发展。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不仅能够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还能够发展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是针对已实施水土保持措施的防治效果进行分析评价工作,6项指标达标情况(如水土流失治理度、土壤流失控制比)、保土效益及生态效益等,,不仅能客观地反映治理对农业和经济发展的意义,同时也为治理者的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对于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对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介绍,对水土保持效益的评价方法进行了列举,并对各种治理方法所带来的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效益评价1.水土保持效益1.1水土保持效益的含义水土保持的含义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
水土保持效益就是对实施水土保持措施后所获得的利益或收益的预测和计算。
水土保持效益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析当前的产生效益,为决策部门服务;检验原规划、设计的合理性,为进一步规划设计提供服务;预测规划措施的效益,对比分析不同的方案,从而决出最佳方案。
1.2水土保持效益的分类根据水土保持效益的性质,可以将水土保持效益分为4类。
(1)蓄水保土效益。
指将降水、土壤利用水土保护措施保持固定在某一限定的地段,由此而取得的效益。
因为特指对水和土的保持,所以称为蓄水保土效益。
(2)经济效益。
对水土流失采取保持治理措施后,提高了土地的生产能力,而带来的社会财富所取得的效益。
又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3)社会效益。
指实施水土保持后对促进农业的进步和发展,提高农民的生产效率和水平,对社会进步所带来的效益。
水土保持效益估算与评价

(2)计算上述间接经济效益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当地必须具有能转化的条件,实际能转化多少 就计算多少,不是所有的产品都能转化。
②在计算转化后提高的产值的同时,必须计算转 化中所需的投入。 ③只计算一次转化提高的产值的投入,而且只限 于在当地农村就地加工转化。至于将水土保持产品 运离当地农村,在外地加工转化的,不作为水保间 接经济效益。
五、经济分析
一般只进行静态评价,一些自筹资金与 银行贷款的项目规划需作动态分析。规划 阶段的经济评价只对规划后的主要经济评 价指标作初步预测,动态经济评价的主要 指标有经济内部回收率、经济净现值、经 济效益费用比等。
(一)静态评价
1、计算净效益(P) P=B-(K+C) (8-30) 式中:B为经济计算期内部治理措施产生的总效益( 元);C为经济计算期内全部治理措施的总运行费(元 );K为治理总投资(元)。 2、计算效益费用比(R) K T (8-31) B C 式中符号同上。 3、计算还本年限(T)
H
Q
Q
Qm
100%
式中:Qm、Q――分别为治理前、治理后的洪峰流量
(二)水文法
水文法又称水文统计相关法,它是以水 文站或径流站等实则的降雨、径流和泥沙 资料为依据,用统计相关分析的方法来计 算全流域实施水土保持治理后的蓄水、减 沙效率。该方法以实测资料为基础,所以 资料系列愈长,分析精度愈高。根据资料 系列的长短,水文法又可有两种途径。 1、相关分析法 2.水文系列对比法
三、社会效益计算
水土保持社会效益包括减轻自然灾害和促进社 会进步两个方面带来的效益。有条件时应进行定 量计算,以实物量或货币表示;不能作定量计算 的,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定性描述。 (一)减轻自然灾害的效益计算 1、保护耕地的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摘要:水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与基础保障。
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
色的水利现代化道路。
因此,急需研究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的水利现代化
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为全面推进我国水利现代化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方法
针对不同目的和地区特点的评价方法很多,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各有侧重,
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能够适合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
因此结合已有研究成果,构建适合区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对于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区域水土保持的作用和效益,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1、指标选取的原则
(1)指标内涵符合土壤侵蚀学和水土保持学等学科的基本原理,能科学有序
地演绎治理前后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子的变化。
(2)指标能用具体数值表达,
反映治理效果,即治理前后水土流失的强度及其影响因子发生发展的规律。
(3)符合数据采集与编码要求,各指标必须客观存在,内涵清晰,既无重叠,也不能
有所遗漏,指标涉及的资料容易取得。
(4)与分析尺度相匹配,不同空间尺度
水土保持效益的主导影响因素不同,必须根据研究尺度的水土流失规律,结合研
究目的,筛选与研究尺度匹配的指标。
(5)避免地方性限制,指标应该能在比
较大的区域内、甚至全国范围内统一,与地理坐标系统无关,仅指标的取值随着
地理位置发生变化。
2、指标选取的方法
(1)理论推导法,深入认识理解研究区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掌握水土保持科学原理,制定与研究区尺度匹配,定量反映研究区治理效果及发展趋势的指标体系。
(2)专家选取法,邀请一组对研究区实际情况比较熟悉、对水土保持相关
科学原理深入了解的专家,采用问卷、会议等形式,制定指标体系。
(3)文献
频数法,分析相关文献采用指标的频数,选定频数较大的指标;由于文献提供了
理论基础和实例说明,信服度增强。
(4)主成份分析,对初步拟订的指标做主
成份分析,选定累积贡献率85%以上的指标;此法科学客观,但是对参与分析的
指标个数有要求。
二、效益计算与评价方法
在效益计算的基础上,对治理期间自然与社会环境各因子的变化特征、变化
原因的解释和分析,以及对后续治理的指导,就是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1、效益计算方法
1)调水保土效益计算
河流泥沙是黄河的主要问题,因此受到广泛关注,调水保土效益的计算方法
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形成了较规范的研究方法。
(1)水土保持分析法。
简称
水保法,通过观测各水土保持措施分别的调水保土作用,考虑流域水沙在汇集过
程中的冲淤变化及治理期间人类活动新增的土壤侵蚀量,从而算得水土保持措施
的保水保土量,并粗估水土保持对下游的减淤作用。
它能直观区分各项措施对水
沙变化的作用,预测水沙变化趋势。
但是,尚未考虑作物秸秆覆盖等措施的影响。
(2)水文分析法:简称水文法,统计分析水文站的径流量、输沙量观测资料,建立水文统计模型,分析区域调水保土量的一种方法。
其原理是一个流域,如果
下垫面不变,在一定的降雨条件下,将会产生一定的水量和沙量。
具体有经验公
式法、不同时间系列对比法、双累积曲线相关法等计算方法。
水文法的突出问题
是只反映了综合调水保土作用,很难区分水土保持措施的拦蓄效益和其他人为活
动对水沙的影响。
另外,当计算期内流域同时存在治
理和破坏时,这种方法有可能使实际的拦蓄效益偏小。
随着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
模型的发展,不少学者将这两种模型引入调水保土效益计算,估算治理前后即无
水土保持措施和有水土保持措施分别产生的水量和沙量,两者之差就是措施的保
水保土量。
2)经济效益计算
经济效益是开展水土保持的最终目的,也是调动群众积极性的物质基础。
直
接经济效益计算步骤如下:(1)计算单位面积措施基本建设的投入;(2)计算
单位面积措施每年的净增产值;(3)计算各项措施收回基本建设投资所需的时间;(4)计算基本建设投资全部收回以后,若干年内不同时段净增产值,以研
究各项措施长远经济效益。
间接经济效益着重把土地和劳力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
中解放出来,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严密区分水土保持与其他经济增长
因素的贡献。
3)社会效益计算
社会效益主要考虑减轻自然灾害和促进社会进步,一般采用农业经济统计调
查方法;选取自然和社会背景条件相近、水土流失治理度不同的同尺度地域对比
计算,或者分治理前后不同时期对比。
其中减少沟道、河流泥沙的效益,与调水
保土效益相辅相成,往往也采用水保法和水文法计算,只是运用时还要考虑降雨
影响的减沙量,并对比验证两种方法计算的结果;当然利用水文模型和土壤侵蚀
模型计算的也不少。
4)生态效益计算
生态效益,这里是指除调水保土效益外的其他生态效益,计算地表径流状况、土壤质量状况、近地层气象环境以及生物的变化。
一般是通过点的观测结合面上
调查取得治理前后不同时段的数据资料进行对比。
随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
迅速发展,“净化空气”、“促进生物多样性”和“增加植被固碳量”这些指标的计算
可参照《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规范》的规定。
2、效益的评价
1)生态与环境效益评价
生态与环境效益评价,包括调水保土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目前国内多用
绝对减少量和相对减少量,分析其优劣。
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推广。
但是过
于简单,无法分析各项效益的空间变异。
依靠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手段,
就可实现生态与环境效益各指标的专题制图,动态分析治理前后各指标的时空变
化特征和变异趋势,分析各指标值变化的驱动力,有利于当前水土保持效益评价
工作,又为进一步的治理规划方案的修编提供依据。
2)社会经济指标对比分析
经济效益可用价值表示;社会效益的后果是有经济效益的,可说是经济效益
的一种特殊形式,也用价值表示。
因此,“国标”引进经济学原理进行评价分析;
投入产出比和投资回收期两个指标,分别从物质量、时间周期考虑,有利于分析
水土保持措施投资的经济可行性,进一步推动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
3)综合指标计算与分析
为了方便决策者和社会公众深入了解水土保持效益,亟需水保工作者和学者
提供水土保持效益的综合评价。
综合效益值往往根据权重综合各指标获得;加权
求和、加权求积最简单,但使用较少;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等较为常用;此外模糊综合、灰色关联也常被采用。
但是这些方法中的一些数学术语没有相应的水土保持学解释;权重的确定也存在很多主观因素,往往使得效益计算的结果各不相同。
随着生态经济学的发展,学者们考虑选择合适的价值化方法,以货币计量各项效益的价值,既易于获得综合效益,又能反映被改善的生态和社会环境因子的稀缺性,有利于开展水土保持项目的经济核算。
目前常用的价值化方法有:旅游成本法、市场价值法、生产成本法、条件价值法、替代成本法、恢复和保护费用法。
但是,迄今国内采用上述方法进行环境效益评价的研究只有个别案例;另外就是个别的国外科研人员对我国个别地区环境改善的经济价值的评估研究。
结语
我国水土保持效益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1)水土保持效益研究从一开始的计算单项治理措施的保水、保土和增产效益,发展到探索区域综合治理对减少入河泥沙、促进自然和社会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如今已成为水土保持科学体系中一项重要内容。
(2)水利部组织制订并不断完善水土保持效益计算的国标,规范了效益计算和评价工作,进一步推动和鼓舞基层水保工作者和广大学者开展效益计算和评价工作。
(3)水土保持各项效益的计算方法在不断进步,调水保土效益和减沙效益的计算方法基本实现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张岳.关于探讨中国水利现代化进程的几个问题[J]。
中国水情分析研究报告,2011
[2]张于喆.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J]。
人民黄河,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