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法及作用
写作手法及作用

写作手法及作用一: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三:夸张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四: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五: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六: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七: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八: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九: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八种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八种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写作手法是指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使用的特定技巧和方法。
八种常见的写作手法通过其独特的特性和效果,能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增强表达的力度,加深读者的理解和共鸣。
下面将详细介绍八种常见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一、比喻和隐喻比喻和隐喻是运用象征技巧来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以便更好地揭示其中一对象的特点和意义。
比喻是明确地用一个类似的东西来形容另一个事物,而隐喻则是通过暗示和间接的方式传递意义。
比如,“他的笑容如春风般温暖”和“她是我生命中的一杯清泉”就是比喻和隐喻的例子。
比喻和隐喻能够增强作品的形象感和感染力,丰富作品的表达和思想。
二、夸张和缩小夸张和缩小是通过对描写对象的程度进行夸大或缩小来产生戏剧性效果。
夸张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使描述更加夺人眼球;而缩小则可以突出细节和特定的情感状态。
利用夸张和缩小的手法,作品能够更好地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加深对其中一事物的印象。
三、对比和对偶对比和对偶是通过将两个相对矛盾的事物放在一起,以突出它们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以达到强化表达的目的。
通过对比和对偶,作品能够呈现出生动的画面,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排比和对仗排比和对仗是通过相似的语法结构和音韵形式的反复使用,以达到强调和加强表达的效果。
排比通过相似的句式和词语的反复使用来强调其中一观点或情感,使作品的表达更有力度和感染力;而对仗则是通过平衡对立的词语和句子来增加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五、引用和借鉴引用和借鉴是在作品中从其他作品或者现实生活中引入别人的观点或经验。
通过引用和借鉴,作品能够更加全面地表达一种观点或思想,增加作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六、对话和内心独白对话和内心独白是直接传递人物思想和情感的手法。
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交流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和情感,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而内心独白则是通过人物自言自语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独立思考和情感状态,充实作品的内容和深度。
七、展开和缩写展开和缩写是根据情节的需要进行松缩写作的手法。
写作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写作手法有哪些及作用
写作手法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运用的特定写作技巧和方法,以达到表达思想、情感以及吸引读者的目的。
下面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 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加生动形象地描述一个概念或境况。
2. 拟人:将无生命的物体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的行为或特征,增强描述的效果。
3. 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征或程度,以达到强调和引起读者注意的目的。
4. 对比:通过对两个事物进行对照,以突出它们的共同点或差异,加深读者对主题的理解。
5. 修辞问答:通过提问和回答的方式,凸显出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或引起读者思考。
6. 平行结构:使用相同或类似的语法结构来表达一系列相关的观点或事件,使文章更具逻辑性和连贯性。
7. 反问:以疑问句的形式提出问题,旨在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8. 人称转换:作者在文章中改变人称,从第三人称转变为第一或第二人称,增强亲切感和读者的参与感。
9. 列举:通过罗列一系列相关的事物或观点,以展示全面的信息或加深读者对主题的印象。
10. 典故:引用历史、文学或其他领域的典故,以便更好地说明观点或增加文章的深度和韵味。
这些写作手法在文章中起着各种作用,如:
- 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 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 强调关键观点或情节;
- 提升文章的文采和吸引力;
- 增加文章的情感色彩和表达力;
- 加强逻辑关系和文本的连贯性。
通过合理使用这些写作手法,作者可以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同时也能够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
写作手法有哪些写作手法的作用有什么

写作手法有哪些写作手法的作用有什么1.比喻:用一个事物来比喻另一个事物,以便更生动地描述和说明。
比喻可以丰富作品的形象描绘,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例如:她的微笑如阳光般温暖。
2.排比:通过并列使用相同的句式结构、相似的语言表达手法,以此突出并强调其中一种情感或观点。
排比可以增加作品的隆重感和节奏感。
例如:理想是一种信念,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精神。
3.对比:通过对两个相互矛盾或不同的事物进行对比和对照,以突出一个事物的特点或强调一个观点。
对比可以凸显作品的矛盾和冲突,增加作品的张力和吸引力。
例如:生活就像一条河流,有时平静如镜,有时波涛汹涌。
4.描写:详细、生动地描绘事物的外貌、细节和特征,以此唤起读者的感官享受和联想。
描写可以让作品更加具体,增强读者对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例如:她的头发如黑色的瀑布般垂至腰间。
5.叙事:以时间顺序描述故事的发展和情节的推进,用于讲述故事、传递信息等。
叙事可以使作品更加连贯和易于阅读,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和情节的发展。
例如: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6.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口头交流来表达观点、揭示情感或推动故事的发展。
对话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戏剧性,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和立体化。
例如:他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她微笑着答道:“是的,我愿意。
”7.反问:以一个问题的形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思,常用于修辞和借喻。
反问可以增加作品的语言效果和说服力。
例如:你难道不应该感到惭愧吗?例如:我眺望着远方的山峦,内心充满了平静和宁静。
写作手法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通过巧妙运用各种写作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增加读者的联想和共鸣,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丰富作品的形式和结构:不同的写作手法可以为作品增添多样性和创新性,使作品更具艺术性和吸引力。
3.加强作品的逻辑和说服力:合理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的逻辑更加严密和连贯,增加作品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24种写作手法及作用

24种写作手法及作用24种写作手法及作用1. 描述•描述是写作中最基本的手法之一,通过详细而生动的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想象作品中的场景和人物。
2. 对比•对比可以突显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使作品更加有层次和趣味。
3. 比喻•比喻是用一个事物来形容另一个事物,可以使描述更加形象,增强感染力。
4. 排比•排比是通过并列的方式表达相似的内容,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引起读者的共鸣。
5. 引用•引用他人的言论或者事例可以增加作品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6. 感叹句•感叹句可以表达情感的强烈和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7. 反问句•反问句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增强作品的说服力。
8. 对话•对话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展现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个性。
9. 叙事•叙事是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来传递信息和观点,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10. 抒情•抒情是通过表达情感来感染读者,引起共鸣。
11. 讽刺•讽刺是通过夸张和反转的手法来批评和嘲笑一些现象和人物,使作品更具讽刺意味。
12. 悬念•悬念是通过留下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引起读者的好奇心,使作品更具吸引力。
13. 探讨问题•探讨问题可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讨论,增加作品的深度和广度。
14. 典故•典故是引用古代典籍或者历史事件来丰富作品内涵,增加文化内涵。
15. 观点对比•观点对比可以展示不同的观点和态度,使作品更加全面和深入。
16. 以身份代表性•以具有代表性的身份来表达观点,可以增加说服力和影响力。
17.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观点,可以使作品更加具体和易于理解。
18. 独特角度•通过独特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可以给读者带来新的思考和观点。
19. 反面教材•通过负面的例子来引导读者,帮助他们明辨是非和学习经验教训。
20. 数字统计•通过具体的数据和统计来支撑观点,增加作品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21. 解答疑问•解答读者的疑问,可以增加作品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22. 指导方法•提供具体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解决问题和提高写作水平。
写作手法有哪些写作手法的作用有什么

写作手法有哪些写作手法的作用有什么
一、描写手法
描写手法是作家通过文字对人物、场景、事件等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的一种方式。
通过描写,读者可以形象地感受作品中所描述的一切。
描写手法的作用在于丰富作品的内容,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容易融入故事中,产生共鸣。
二、比喻手法
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的相似点进行对比来表达其中一种含义。
比喻手法常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形象化,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意味深远性。
三、对比手法
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之间相似和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突出其中一种特点或思想。
对比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鲜明、突出,增强作品的矛盾冲突,使作品更具张力和吸引力。
四、排比手法
五、夸张手法
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夸大,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夸张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和有趣,增强表现力,并使作品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
六、悬念手法
悬念是一种常用的叙事手法,通过对情节的发展进行暂时性的悬而不决的安排,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紧张感,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增强阅读体验。
七、变换视角手法
变换视角是一种常用的叙事手法,通过改变叙述者的视角和角度来展现故事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变换视角手法可以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故事中的人物、事件,增强作品的层次感和视角多样性。
总的来说,写作手法是作家在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和意图时所采用的一系列技巧和方式,它可以丰富作品的内容、增强作品的表现力,使作品更加生动、感人和有吸引力。
作家在写作时,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写作手法,以达到更好的表现效果。
常见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常见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
1.描写: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人物、景色、事件等细节,使读者感受到作者的观察力和真实感,增强作品的鲜活性和可读性。
2.比喻:运用形象化的修辞手法,将事物与其他不相关的事物进行比较,以此来形象地描述事物的特征和感受,起到提升作品形象力和表现力的作用。
4.对话: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展现人物性格、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加生动活泼,增强读者与作品的互动感。
5.讲故事:通过讲述故事情节和展示人物形象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作品更具吸引力和可读性。
6.叙述:以时间顺序为线索,按照事件的发生顺序进行描述,使读者清楚地了解事物的前后顺序和发展轨迹,增加作品的层次感和逻辑性。
这些写作手法各具特色,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进行自由搭配。
例如,在描写一个人物时,可以运用描写、比喻和对话等手法来细致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心理感受和言行举止,使读者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存在。
写作手法有哪些及作用答题格式

写作手法有哪些及作用答题格式写作手法是指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技巧和方法。
它们能够帮助作者表达自己的观点、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具有说服力。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写作手法及其作用:1.比喻与象征: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以便更好地诠释和说明。
比喻和象征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概念,并使作品更具有意象感。
2.对比与对照:通过对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对比与对照可以加强作者的观点,并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主题。
3.排比与并列:通过将相同或相似的词、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增加修辞效果。
排比和并列可以使作品更加连贯、有力,并强调作者的观点。
4.修辞问答:通过提出问题并立即回答它,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增加文章的互动性。
5.设问与反问:通过设问或反问问题,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强调作者的观点。
设问与反问可以增加文章的议论性和说服力。
6.夸张与夸张:通过夸大和放大事物的特点和程度,以增加修辞效果和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7.警示与劝告:通过警示和劝告读者,引起他们的警惕和思考。
警示和劝告可以使作品更具启示性和说服力。
8.描写与叙述:通过详细的描写和叙述,使读者对情景和事件有更直观的感受。
描写和叙述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具体和引人入胜。
9.对话与对白: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和对白,展示角色之间的关系和情感。
对话和对白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有趣,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10.引用与引证:通过引用他人的观点、事实或数据,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引用和引证可以使作品更加权威和有力。
总而言之,写作手法是作者在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时所使用的技巧和方法。
这些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说服力,并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不同的手法可以用于不同的写作目的,帮助作者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意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手法及作用一:拟人手法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二:比喻手法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三:夸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四:象征手法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五: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
六: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七:讽刺手法运用比喻、夸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八: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九: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常见修辞手法及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作用:能将表达的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如: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3)比拟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如: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4)夸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揭示事物的本质,烘托气氛,引起联想,使表达的事物更突出、更鲜明。
如: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5)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主要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如: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7)排比把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作用:增强语言气势,深化思想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如: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作用:加强语气,激发读者的感情,以使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11)设问为了突出所说的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作用是提醒人们注意、引起思考、突出某些容。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胜、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语文常识第一部分二种语言类型:口语、书面语。
二种论证方式:立论、驳论。
二种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种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种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情,渲染气氛。
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时代背景。
二种论据形式: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第二部分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议论文结构三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三种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语言运用三原则:简明、连贯、得体。
第三部分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四种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句子的四种用途: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记叙的四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引号的四种用法:①表引用②表讽刺或否定③表特定称谓④表强调或着重指出第四部分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破折号的五种用法:①表注释②表插说③表声音中断、延续④表话题转换⑤表意思递进第五部分六种说明方法: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
六种逻辑顺序:①总←→分②现象←→本质③原因←→结果④慨括←→具体⑤部分←→整体⑥主要←→次要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六种病句类型:①成分残缺②搭配不当③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④前后矛盾⑤语序不当⑥误用滥用虚词(介词)省略号的六种用法:①表容省略②表语言断续③表因抢白话未说完④表心情矛盾⑤表思维跳跃⑥表思索正在进行六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
在阅读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考题,请欣赏某一个句子并说出它的作用,此时好些学生找不到切入点.其实很简单,句子的作用要考虑两方面的作用:(1)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容上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这就要看所给你的句子是出现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如果出现在开头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下文或统领下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
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记叙文结尾句子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开头或照应题目4,点明中心,升华中心5,另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例文:(2003·)阅读《担子》,回答1~5题。
(45分)担子一场雨下来,灰尘被冲得无影无踪,弯陡的山道间尽是些裸露的石子。
雨后山间的空气格外清新,偶尔几声鸟叫,让人好不惬意。
弯陡的羊肠道上,两双脚在丈量:草鞋在前,皮鞋在后。
草鞋被磨得薄薄的,后足有些破损;皮鞋却是黑的,不时发出缕缕光亮。
在这条道上,这两双脚曾有过无数次同行。
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
能长年累月穿上发光的皮鞋,这意味着皮鞋人已把这条道的源头变成了他遥远的故乡。
皮鞋人间或回来一次,这也是一二年才有的事。
六十多度的斜山道上,草鞋迈得和皮鞋一样艰难。
两只提包和两条蛇皮袋所构成的“吱嘎”担子,将背如蜗牛的草鞋人压得腰弯气喘。
“爸--我来挑吧!”后面的皮鞋人喘着粗气说道。
“我顶得住。
”草鞋人汗流满面地说。
一蜗牛背,驮着一副“吱嗄”作响的担子往上爬。
“啪--”担子变成四个包,顺道滚到皮鞋边。
草鞋人跌进山间杂草中。
“爸!怎么了?怎么了?”皮鞋人飞奔过来,草鞋人却很快立在山道上,只是鞋上染了一道血。
但草鞋人似乎很乐观,话中带笑。
“爸,我来挑吧!”皮鞋人抢着担子,说。
“刚才是草鞋挂了树根跌的,没事,我还能走一程。
”草鞋人执意不让。
“伟伟听话么?”草鞋人已是第三次这么问了。
话刚出口,草鞋人便意识到自己在傻问。
然而没办法,草鞋人知道:只有这样,才不觉得压力下的艰辛。
“很听话,他常常念着您呢!”皮鞋人觉得前面的答话可能都不中老父之意。
因此这次增加了后半句。
在“吱嘎吱嘎”的重压声中,草鞋人问了许多城里的事,并在做人做官问题上千嘱万咐,皮鞋人回答得满头大汗。
“爸,我来挑吧,你已挑了一个多钟头了。
”皮鞋人双手抢担,请求说。
“下了这道坡,再走三里路,就是马家溪的枫亭口,到那你再挑吧!”草鞋人移动着带血的草鞋,撂出一串话。
到了枫亭口,草鞋人果然将担子交在皮鞋人肩上去了,自己在后面拼命擦汗,然后作悠闲状。
皮鞋草鞋在马家溪街道上移动着。
马家溪居民们给了草鞋人很高的评价:养了个好儿,城里能作官,乡里能挑担,是个孝子。
草鞋人很快慰,从皮鞋人衣袋里掏出翻盖烟不停地丢给众人。
走过不到一华里的马家溪路段,又是一段漫长的山间无人道。
草鞋人从皮鞋人肩上夺过担子,驼腰前进。
望着前面草鞋人负担的背景,皮鞋人在后面流泪。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简明的语言概括。
(10分)2.怎样理解“先是草鞋送布鞋,后是草鞋送球鞋,再后来便是草鞋送皮鞋”这句话?(10分)3.具体说说文中“皮鞋人”对“草鞋人”的关心是通过哪些动作表现出来的?(10分)4.文章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5.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文章主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