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成语典故
一年级语文关于春天的16个成语,为写话收藏(附典故

春风得意出处: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释义:和暖的春风很适合人的心意,后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
枯木逢春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三·唐州大乘山和尚》:“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释义: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
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春满人间出处:宋•曾巩《班春亭》:“山亭尝自绝浮埃,山路辉光五马来。
春满人间不知主,谁言炉冶此中开?”释义:指生机勃勃的春意充满人间。
春和景明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释义:春光和煦,风景鲜明艳丽。
春风拂人出处:汉·刘向《说苑·贵德》:“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释义: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以良好的教育和帮助。
春晖寸草出处:唐•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释义:寸草,指小草;春晖,指春天的阳光,象征父母的慈爱。
比喻儿女难以报答父母的恩惠。
春冰虎尾出处:《尚书•君牙》:“心之忧危,若蹈虎尾,涉于春冰。
”释义:意思为踩着老虎尾巴,走在春天将解冻的冰上,比喻处境非常危险。
日和风满出处:宋•范纯仁《鹧鸪天•和韩持国》:“腊后春前暖律催,日和风暖欲开梅。
释义:风很平静,阳光暖人。
莺歌燕舞出处: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释义:黄莺在歌唱,燕子在飞舞,形容春天鸟儿喧闹活跃的样子。
现在常用来比喻蓬勃兴旺的景象。
绿肥红瘦出处:宋•李清照《如梦令》词:“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释义:绿叶茂盛,花渐凋谢,指暮春时节,也形容春残的景象。
春色撩人出处:宋•陆游《剑南诗稿•山园杂咏五首》:“桃花烂漫杏花稀,春色撩人不忍为。
”释义:春天的景色引起人们的兴致。
关于春天的成语及出处

1、欣欣向荣:欣欣:形容草木生长旺盛;荣:茂盛。
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出处:晋·陶潜《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造句:我们的事业,如日升月恒,欣欣向荣。
2、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
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出处:宋·朱熹《春日》诗:“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造句:春天,给人的印象总是那么完美。
她生机勃勃,她万紫千红,她拥有着无穷无尽的美丽。
3、春山如笑: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
出处: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春山澹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镜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造句:春山如笑,碧水含情,就像好客的主人,拉往了游客的脚步,令他们一个个流连忘返。
4、春回大地:好像春天又回到大地。
形容严寒已过,温暖和生机又来到人间。
出处:宋·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岁杪雨雪连日闷题二首》:“树头雪过梅犹在,地上春回柳未知。
”造句:春回大地,杨柳的枝条随风飘舞。
5、红情绿意:形容艳丽的春天景色。
出处:宋·《约春》诗:“红情绿意知多少,进入泾川万树花。
”造句:大地回春,红情绿意,一片生机。
6、杏雨梨云:杏花如雨,梨花似云。
形容春天景色美丽。
造句:春天的田野上,杏雨梨云,美不胜收。
7、百花争艳:各种花草树木竞相开放出艳丽的花朵。
造句:硕果累累的金秋胜似百花争艳的春天。
8、鸟语花香:鸟叫的很好听,花开的喷香。
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
出处:宋·吕本中《紫薇·庵居》:“鸟语花香变夕阴,稍闲复恐病相寻。
”造句:春天来临,公园里鸟语花香,游人纷纷驻足欣赏这生机盎然的景象。
9、春光漏泄:原指柳枝泛绿,透漏了春天将至的信息。
比喻秘密或者是男女私情被泄露出来。
出处:唐·杜甫《腊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造句: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杉树枝头的芽簇已经颇为肥壮,嫩嫩的,映着天色闪闪发亮,你说春天还会远吗?10、春色满园: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
关于春天的成语典故

• 吹箫引凤 • • 有箫仙者,生于周宣王十七年五月五日。宣王末年, 史籍散乱,箫仙为文记述史事本末,以补正史之不足, • 人因称为箫史。 • 其人琼姿闪烁,风神超迈,每引笛,能作鸾鸣凤响。 • 秦穆公之女弄玉,亦喜吹箫,公因以下嫁箫史。夫妇 伉俪相得,日以吹箫为乐。 • 十数年后,弄玉也得箫史吹奏之妙,指开笛响,能作 凤凰和鸣之声,引得凤凰纷纷闻声而来,飞聚屋顶。 • 秦穆公特修筑凤台一座。 • 后弄玉乘坐凤凰,箫史驾奴飞龙,双双升天而去。后 因以“吹箫引凤”演技高妙神觉,复亦喻以凤求凰,男女 缔结良缘,诗文小说中用为熟典。如唐李端《赠郭驸马 (暖)》诗云:“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即用 此典。 •
• 人面桃花 • •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 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 •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 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 •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 扁锁无人。 •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 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 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 • 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 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 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 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 • 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 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 • 诗才为“咏絮才”。 • 苏轼《谢人见和雪后书台壁二首》之一“渔蓑句好应 须画,柳絮才高不道盐”,即用此典。
春的故事有哪些成语有哪些?

春的故事有哪些成语有哪些?『壹』关于春天的成语故事春天的成语故事如下:1.人面桃花唐朝时有一位到京城应考的读书人,有一次他到城南郊外游玩,看到一间小屋很不错,就找借口走进去看看。
没想到一看就看上了屋里一位美丽的姑娘。
第二年清明节他又回到那间屋子,却看见大门锁着,人已经不知道搬到哪里去了,于是就提笔写了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然后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不死心的他又回到那个地方,这一次大门不但没深锁,还看见姑娘的父亲,姑娘的父亲伤心地告诉他说:“我女儿因为看了他写的诗因此得了相思病,没想到竟因此而死了。
”他听了之后非常难过,情不自禁抱着姑娘大哭,没想到这时姑娘却醒了过来,原来她只是昏倒而已。
不久后,身体渐渐痊愈的姑娘就和读书人结成了夫妻。
2.春风得意唐朝诗人孟郊年轻时隐居嵩山,过着清贫闲淡的生活,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多次进京赶考没有考中,直到41岁时才考取进士,他写下《登科后》: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后来形容人处境顺利,做事如意,事业有成。
『贰』带春字的成语有哪些妙手回春、春雨如油、腊尽春回、春风化雨、满面春风一、妙手回春白话释义: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
也说着(zhuó)手成春。
朝代:清作者:李宝嘉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但是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什么‘功同良相’,什么‘扁鹊复生’,什么‘妙手回春’……”二、春雨如油白话释义:春雨贵如油。
形容春雨可贵。
朝代:宋作者:释道原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春雨一滴滑如油。
”翻译:春天的雨水一滴滑如油三、腊尽春回白话释义:即农历十二月。
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
朝代:唐作者:孙道绚出处:《菩萨蛮·梅》:“腊尽见春回,寒梢花又开。
”翻译:腊月过去春天又来了,树梢上的花又开了四、春风化雨白话释义: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春天的成语故事

春天的成语故事春天的成语故事(一):寸草春晖【拼音】cùn cǎo chūn huī【成语故事】唐代大诗人孟郊大器晚成,一生写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其中《游子吟》中描写慈母对即将离别的儿子的爱。
诗文如下:“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典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唐·孟郊《游子吟》诗【释义】寸草:小草;春晖:春天的阳光。
小草微薄的心意报答不了春日阳光的深情。
比喻父母的恩情,难报万一。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比喻父母养育之恩难报【相近词】反哺之私、春晖寸草【相反词】六亲不认【成语示列】寸草春晖无根处,枉教丹桂吐奇芬。
清·方成培《雷峰塔·祭塔》春天的成语故事(二):触手生春成语发音:chù shǒu shēng chūn成语解释: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
形容技术高明神奇。
成语出处:清·赵翼《瓯北诗话·李青莲诗》;“然以杜韩与之比较,一则用力而不免痕迹,一则不用力而触手生春:此仙与人之别也。
”成语繁体:觸手生萅常用程度:一般成语感情色彩:中性成语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技艺等成语结构:连动式成语产生年代:近代成语春天的成语故事(三):春风满面【全拼】: 【chūn fēng mǎn miàn 】【释义】: 春风:指笑容。
比喻人喜悦舒畅的表情。
形容和霭愉快的面容。
【出处】: 宋·程节斋《沁园春》词:“满面春风,一团和气,发露胸中书与诗。
”【例子】: ~乐醄醄,一场长笑海山高。
(元·无名氏《九世同堂》第四折》)春天的成语故事(四):春风化雨【全拼】: chūn fēng huà yǔ【释义】: 化:化生和养育。
指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
比喻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出处】: 《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例子】: 满想在这~的环境里,多受一些教益,哪知道刚入党后的一点钟内,就要离开这块令人陶醉的土地。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故事

关于春夏秋冬的成语故事摘要:1.春夏秋冬四季的概述2.成语“春风得意”的由来3.成语“夏日可畏”的故事4.成语“秋高气爽”的起源5.成语“冬暖夏凉”的典故6.总结:四季成语在生活中的应用正文:我国有着丰富的成语文化,其中有很多成语都与春夏秋冬四季有关。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
首先,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代表着一年四季的变化。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夏天是炎热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而冬天则是寒冷的季节。
成语“春风得意”意指人生顺利,事业有成。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僖公二十年》。
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孟明视的士人,在春天参加科举考试,因其才华横溢而一举成名。
从此,“春风得意”这个成语便流传下来,成为人们形容人生顺利的代名词。
成语“夏日可畏”意味着炎热的夏天让人畏惧。
这个成语源自《孟子·告子上》。
故事中,孟子用夏天的炎热来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让人敬畏。
因此,“夏日可畏”成为了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的成语。
成语“秋高气爽”形容秋天的气候宜人,风轻云淡。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诗中描绘了秋天的美景,给人以清新爽朗的感觉。
从此,“秋高气爽”便成为了形容秋天美好气候的代表成语。
成语“冬暖夏凉”意味着冬天温暖,夏天凉爽。
这个成语的典故出自《汉书·董仲舒传》。
故事中,董仲舒形容自己的书房冬暖夏凉,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
因此,“冬暖夏凉”成为了形容居住环境舒适的成语。
四季成语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们不仅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知,还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关于春天的历史典故

关于春天的历史典故
春天在历史上有很多的典故,
1、“桃李春风一杯酒”:这句话出自《诗经·秦风·君子》,表达充满热情的春天气息,古人喜爱春暖花开,节日气氛浓厚。
2、“文昌赐福千里春”:出自著名传说《女娲补天》。
传说女娲补完大地不仅节气变得清明而且节气连续,“文昌赐福”是文昌天尊把光明灿烂的春风送给整个中国的寓意。
3、“今年春节多少天”:这句古老的话出自《吕氏春秋·微子》,意指延绵不断的新的一年,每一年都同样的过节习俗,令人充满ui n怀特别是当春节来临的一刹那时,更是让芸芸众生共同家庭团聚庆祝、狂欢快乐。
8个春天的极美历史典故

8个春天的极美历史典故导语:春天来了,大地上的每一个角落者充满了春天的气息。
校园里,到处都是春光明媚的鲁象。
柳树抽出了细细的柳丝,上面缀洁了淡黄色的嫩叶;小草带着泥土的芳香钻了出来...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8个关于春天的'极美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参考!8个关于春天的极美历史典故1、高山流水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遥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
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2、庄周梦蝶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
《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
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
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
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3、倾国倾城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
“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4、咏絮才高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
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
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5、人面桃花唐诗人崔护,才气甚高,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
因渴极,叩门求浆。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触手生春 一动手就转成了春天,富有生机。形容技术 高明神奇。
王孙春草 《楚辞》中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之句, 后代诗人遂常以“王孙春草”喻惜别,怀友之语。 如南朝宋谢灵运《悲哉行》“萋萋春草生,王孙游有情”, 唐王维《送别诗》“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 年绿,王孙归不归”,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远方侵古道,晴翠接荒 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杜牧《长安送友人游湖南》诗“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 远”等,尤为著称。典见《楚辞,招隐士》
• 绿叶成荫 • • 唐代诗人杜牧,在宣城任幕僚时,曾应湖州崔刺史之邀,前去作 客。在湖州遇一少女,其时年末及竿, • 心颇爱悦之,临别相约十年后与她成婚。 • 此后连年游宦,直至十四年后,被任为湖州刺史,方重临旧地, 而当年相约的少女已嫁三年,并已生二子。 • 杜牧惆怅不已,作《叹花》诗以寄慨. • 诗曰“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花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 叶成荫子满枝。” • 后人遂以“绿叶成荫”喻女子已出嫁,并生有子女。 • 宋诗人欧阳修亦有类似经历,曾有诗云:“柳絮已将春色去,海 棠应恨我来迟。”用语不同,而实运化杜牧 • “绿叶成荫”的诗意。典见《丽情集》,《唐诗纪事》,《唐才子 传》。
• • • • • • • • • • •
春蛇秋蚓 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春秋笔法 春秋:春秋时鲁国的史书。笔法:写文章的技巧。指文字 隐晦、文笔婉转而含有褒贬意思的写作风格。 妙手回春 皮里春秋 指藏在心里不说出来的言论。】《晋书· 褚裒传》:“谯 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里阳秋。’言其外无臧否, 而内有所褒贬也。” 如登春台 春台:美好的旅游、观光的地方,比喻极好的生活环境。 好像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里。 【出自】:《老子》第 二十章:“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如坐春风 象坐在春风中间。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 到熏陶。
春服咏归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曾皙)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 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
• 万古长春 • 万古:千年万代,永远。永远像春天一样,草木 翠绿,生机勃勃。 比喻人的精神永远像春天一样 毫不衰退或祝愿好事长存。亦作万古长青、万古 常青、万古常新 • 春山如笑 • 形容春天的山色明媚。宋· 郭熙《林泉高致· 山水 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 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 咏絮才高 • •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 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 • 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 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 • 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 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 • 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 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 • 诗才为“咏絮才”。 • 苏轼《谢人见和雪后书台壁二首》之一“渔蓑句好应 须画,柳絮才高不道盐”,即用此典。
• 吹箫引凤 • • 有箫仙者,生于周宣王十七年五月五日。宣王末年, 史籍散乱,箫仙为文记述史事本末,以补正史之不足, • 人因称为箫史。 • 其人琼姿闪烁,风神超迈,每引笛,能作鸾鸣凤响。 • 秦穆公之女弄玉,亦喜吹箫,公因以下嫁箫史。夫妇 伉俪相得,日以吹箫为乐。 • 十数年后,弄玉也得箫史吹奏之妙,指开笛响,能作 凤凰和鸣之声,引得凤凰纷纷闻声而来,飞聚屋顶。 • 秦穆公特修筑凤台一座。 • 后弄玉乘坐凤凰,箫史驾奴飞龙,双双升天而去。后 因以“吹箫引凤”演技高妙神觉,复亦喻以凤求凰,男女 缔结良缘,诗文小说中用为熟典。如唐李端《赠郭驸马 (暖)》诗云:“日暮吹箫杨柳陌,路人遥指凤凰楼.”即用 此典。 •
• 人面桃花 • •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 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 • 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 • 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 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 • 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 • 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 扁锁无人。 • 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 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 怅心情。
• 凌波微步 • •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 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 • 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 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 • 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 《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 • 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 秉烛夜游 • •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 不秉烛游”之句。 • 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 如徐趕,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 • 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 • 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 游”喻及时行乐。 •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以 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 •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 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 •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 桐叶题诗 • • 唐代诗人顾况,春日曾与诗友游览宫城附近的苑林, 在横贯宫城的小河中拣到一片桐叶, • 题诗道:“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 有情人。” • 次日,他亦以一片桐叶,题诗道:“花落深宫莺亦悲,上 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 题罢投入河中使之缓缓流入宫墙。 • 数日后,有人在河中又拾到一片桐叶,叶上面又有 题诗:“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 • 波中叶,荡漾春风取次行。” • 顾况知此诗后,深为题诗者的红颜薄命而叹息。 • 后遂以“桐叶题诗”喻宫女幽怨,常用于诗
• 沂水春风 • 沂水:河水名,在山东省曲阜县境内,孔子出生地。春风: 春天和暖的风,比喻良好的熏陶和教育。来自沂水的春风。 比喻深受孔学的教育与熏陶。 • 丽藻春葩 • 比喻美妙的言谈。 • 【出自】:唐· 冯贽《云仙杂记· 粲花》:“李白与人谈论,皆 成句读,如春葩丽藻,粲于齿牙,时号李白粲花之论。” • 齿牙春色 • 形容爽朗地大笑。 • 春秋鼎盛 • 春秋:指年龄;鼎盛:正当旺盛之时。比喻正当壮年。 • 【出自】:汉· 贾谊《新书· 宗首》:“天子春秋鼎盛,行义未 过,德泽有加焉。” • 笔下春风 【出处】当时妙手貌不成,君王笔下春风生。 宋· 王庭珪《卢 溪集· 题宣和御画》形容绘画、作文栩栩如生,如同春风来到 笔底下。也比喻能使人受惠的文字。
关于春天的成语典故
楚明权 整理
春风得意 唐代孟郊年轻的时候无意为官,直到四十岁的 时候才去应试,两考不中,到第三考才得登科。 登科后 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旷荡恩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春色满园
• 园内到处都是春天美丽的景色。比喻欣欣 向荣的景象。 • 唐· 吕从庆《丰溪存稿· 小园》:“小园春色 丽,花发两三株。” • 宋· 叶绍翁《游小园不值》:“应怜屐齿印 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