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卫生事业发展
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卫生与医疗事业

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卫生与医疗事业近代中国的社会主义卫生与医疗事业在中国的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20世纪初至今,中国的社会主义卫生与医疗事业经历了许多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这一主题,重点介绍近代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与医疗事业的发展路径、成就和挑战。
中国的社会主义卫生与医疗事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就意识到卫生与医疗事业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性。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在卫生与医疗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首先,中国在卫生健康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内的卫生状况严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中国的卫生水平得到了大幅提高。
中国政府大力投资于医疗设施建设,并提供了普惠性的医疗保障系统,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全面的医疗服务。
例如,中国实施了全民医保制度,为全国范围内的居民提供了医疗保险和基本医疗服务。
此外,中国还加大了对乡村卫生事业的投入,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
其次,中国在医疗技术研究和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国的医疗研究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升,许多重大疾病的治疗和诊断技术已经走在了国际前沿。
中国的医疗技术不仅仅停留在国内应用,还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得到了推广,为那些国家的人民提供了新的希望。
例如,中国在抗击艾滋病、癌症和传染病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减少了许多疾病带来的负面影响。
然而,中国的社会主义卫生与医疗事业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中国的医疗资源不够均衡,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大城市的医疗资源相对充足,但农村地区的医疗设施和人力资源严重不足。
这导致了农村居民在面临重大疾病时往往无法及时得到适当的治疗。
其次,医疗费用不断上涨也给人民带来了经济负担。
由于医药价格的上涨和医疗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一些家庭在得到必要的医疗服务时面临着经济压力。
此外,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的转变也给医疗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正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史

第二讲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史主要包括:实践阶段、初步形成阶段、进一步发展阶段、逐步完善阶段一、粗浅的卫生防病实践阶段(远古~春秋)历史告诉我们,有了人类的出现,就必须有医药活动和卫生活动的存在。
早在远古时期,韩非子记载了人类为了免遭风雨和野兽的侵袭,每常采取“构木为巢,以避其害”,“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礼记·礼运》)。
大约在四五万年前,为了抗御外邪,预防疾病,人类由“古人”进化为“新人”时期,即已开始建土窖、地窖乃至土屋、木屋和石屋;从赤身露体而发展到以兽皮,树皮充当衣服。
古代卫生保健最为紧要的是人工取火的发明和对火的利用。
这不仅因为火能御寒、防兽,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
有了火就可“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 (《礼记》),并大大促进了饮食的消化和吸收。
导引疗法的出现,为古人健身防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传“尧”的时代,人们就知道跳舞能够增强体质,《吕氏春秋·古乐》曾谓古人居处易感寒湿之邪者,应“作为舞以宣导之”。
夏商时代,古人已注意讲究卫生以预防疾病,如在个人卫生方面,提倡勤洗手脸、沐浴、漱口、不食腐败有毒食物等。
1935年在河南安阳发掘的殷王墓中,已出土壶、盂、勺、头梳等全套盥洗用具。
对于环境卫生,古人亦较重视。
相传黄帝时代已经有了水井,夏代更有“伯益作井”的说法,这对于搞好饮水卫生显然大有益处。
商周时期,随着人们对防病认识的提高,逐步采取了一些改善环境卫生的措施,如在殷墟遗址和在郑州附近的考古发掘中,均发现商代有用以排除积水的地下管道;敦煌壁画中,有一幅“殷人洒扫火燎防疫图”,表明此间比较重视环境卫生。
又如《周礼》、《仪礼》、《诗经》、《左传》、《管子》等经典著作中还记载有许多卫生防病的方法,包括饮食卫生,除害灭病,疏通水渠,居住环境设施,乃至预防狂犬病等等。
此外在优生优育方面,古人亦提出了一些合理的主张。
如《周礼》提倡“男三十娶,女二十嫁”、“礼不娶同姓”;《左传》亦谓“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在医学方面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在医学方面的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在医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的医学事业在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包括医疗卫生、医学科研、医学教育和国际交流等方面。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新中国医学领域的成就。
一、医疗卫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方面,中国加大了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建立了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网络,提高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另一方面,中国大力发展了现代医院,提高了医院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已大大提高,医疗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人民群众的医疗保障得到了有效的改善。
二、医学科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学科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药物研发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
中国科学家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的科研成果,包括新药研发、疾病防控、基因编辑等方面。
这些科研成果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医疗水平,也为全球医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医学教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学教育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中国大力发展了医学院校,提高了医学生的教育质量和水平。
中国的医学教育已逐步与国际接轨,许多医学院校与国外知名医学院校进行合作办学,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医学教育理念和技术手段,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四、国际交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医学领域的国际交流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中国与各国医学界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中国的医学成就也得到了国际认可。
同时,中国也积极参与国际医学组织,为世界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的力量。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在医学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医学科研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医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际医学交流合作也日益活跃。
相信在未来,中国的医学事业将会走在世界的前列,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简史

第二章卫生事业发展简史学习目标1.了解我国古代的卫生事业渊源,重点了解卫生管理的萌芽,卫生保健思想的形成和古代的医事制度的发展; 2.了解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卫生事业,重点了解西洋医学及太平天国的卫生新政的主要思想及其对卫生事业发展的作用; 3.熟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就的意义; 4.了解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以及新中国卫生事业的成就、经验与教训。
研究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可以“以史为鉴”,更深刻地了解现在,预见未来。
通过探究我国每一个历史时期社会变迁对卫生事业发展的影响以及卫生事业各个领域发展的过程,可以认识卫生事业在我国的发展规律,以期从中找到一条评价特定历史时期卫生事业发展的线索,更好地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卫生事业也必然不断地变革与发展。
要了解今天中国卫生事业的性质、方针政策及其发展规律,也需要探讨卫生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正确地执行领导决策、科学地制定卫生事业长期发展战略与规划、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卫生事业的建设提供依据。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卫生事业一、卫生管理的萌芽和卫生保健思想的形成 夏商时期(约公元前21—11世纪),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知道凿井而饮。
在殷墟遗址中发现,其住室附近有排除积水的水沟。
可见,那时人们已知道维护水源的安全,开始有了饮水卫生管理的措施。
在《周易》,《风俗通义》中有类似护井公约的记载,这可被认为是最初的卫生管理法令。
在甲骨文中有洒扫和室内除虫的记载。
《周礼》、《仪礼》和《诗经》中有不少管理环境卫生的方法,如用堵洞、熏药和撒灰等方法来除虫灭鼠。
《左传》中有“国人逐瘛狗”以防止狂犬病发生的记载。
秦汉时期有下水道、公厕(名“都厕”)、洒水车(名“翻走渴鸟”)等城市卫生设施。
这些记载都可以说明,中国早期的公共卫生是从环境卫生开始的。
远在2000多年前,就已开始有预防医学的思想。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

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首先,中国在医疗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进展。
中国实行了全民医保制度,为全国人民提供了医疗保障。
同时,政府也增加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提高了医院设施和设备的水平。
此外,建立了一系列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保障了医务人员的权益和病人的合法权益。
这些举措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其次,中国在基层医疗服务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
为了提高基层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中国启动了相应的政策和计划,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城乡居民医保、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
这些措施促使更多的居民能够及时就医,有效缓解了大医院挂号难、看病难等问题。
此外,基层医疗服务队伍也得到了加强,队伍素质得到了提升,为基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再次,中国医疗技术水平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中国的医疗科技设备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和更新换代。
在临床领域,中国医疗界在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治疗、器官移植、精准医疗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为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此外,中国的生殖医学、中医药研究等也在世界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些技术进步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保障,提高了医疗服务的水平。
另外,中国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有所提升。
曾经的非典和甲型H1N1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医疗卫生系统提出了巨大的考验,但同时也使得中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中国政府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中采取了果断的防控措施,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这一系列措施显示了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体系建设、基层医疗服务、医疗技术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政府对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视和投入,以及医务人员的辛勤付出,都为中国人民提供了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保障。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医患关系紧张、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等,需要继续努力解决。
希望未来中国医疗卫生事业能够不断发展,为人民的健康福祉作出更大的贡献。
抗日战 争如何促进了中 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抗日战争如何促进了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充满血泪与抗争的历史时期。
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但也在困境中催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与进步,其中就包括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战争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员伤亡和疾病流行,这使得原本薄弱的医疗卫生体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然而,正是这种极端的环境,促使中国各界开始重视并努力改善医疗卫生状况。
一方面,抗日战争推动了医疗卫生机构的广泛建立和发展。
为了救治大量的伤员,政府和社会各界纷纷投入到医疗资源的组织和建设中。
在战争前线,临时战地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为受伤的战士提供了及时的救治。
同时,在后方,各地也纷纷设立了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以应对战争带来的各种伤病。
这些医疗机构的建立,不仅为伤员提供了救治的场所,也为日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另一方面,战争促进了医疗人才的培养和成长。
在战争的迫切需求下,医学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各大医学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加快培养医疗专业人才。
同时,许多医生和护士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的医术在战火中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这些经过战争洗礼的医疗人才,成为了战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抗日战争期间,药品和医疗物资的匮乏也促使中国加快了自主研发和生产的步伐。
为了保障伤员的治疗需求,国内的制药企业努力提高生产能力,研发新的药品和医疗器械。
同时,民间也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药品筹集和自制活动,如草药的采集和加工等。
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药品和医疗物资的短缺问题,也为中国医药产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和技术。
此外,战争还促进了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为了预防疾病的传播和保障民众的健康,政府和社会团体积极开展卫生防疫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向民众普及卫生知识,如如何预防传染病、保持个人卫生等。
这种大规模的卫生知识普及活动,提高了民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对改善整个社会的卫生状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再者,国际援助在抗日战争时期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医疗卫生方针及发展战略

中国医疗卫生方针及发展战略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拥有庞大且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
为了提供全民健康服务,并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制定了明确的医疗卫生方针和发展战略。
一、医疗卫生方针:1.全民健康服务:中国坚持人民健康是民族繁荣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致力于将医疗卫生服务覆盖到每一个人,保障人民享有平等、全面、及时的医疗卫生服务。
2.健康优先发展:中国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通过加强预防保健工作,提高居民的健康素质,预防、减少和控制疾病的发生,降低健康危害因素的影响。
3.统筹资源配置:中国通过建立统一的医疗卫生体系,使资源合理配置,并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同时,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降低医疗服务的不公平性。
4.政府主导:中国政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加强政策支持,推动医疗卫生改革和发展。
二、医疗卫生发展战略:1.医疗体系改革:中国正在推行医疗体制改革,通过建立健全的医疗卫生体系,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质量。
改革的重点包括:建立医疗联合体、推行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等。
2.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国致力于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水平。
重点工作包括:改进医疗机构管理,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和评价。
3.加强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中国注重培养高素质的医疗卫生人才,通过提高医学教育质量,加强继续教育和培训,吸引和留住优秀的医务人员。
4.提高医疗卫生科技水平:中国鼓励医疗卫生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动医学科研,提高医疗技术和设备水平。
同时,加强医疗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医疗。
5.发展健康产业:中国将医疗卫生产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鼓励发展医药、医疗器械、医疗服务等相关领域的产业,推动健康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
6.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医疗卫生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医疗卫生挑战,促进全球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抗日战 争中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如何

抗日战争中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如何在抗日战争那个充满硝烟与苦难的时期,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然而,就在这样极端艰难的环境下,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依旧坚韧地前行,为抗战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战争带来了大量的伤员和疫病。
前线的战斗激烈异常,士兵们在枪林弹雨中受伤成为家常便饭。
由于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许多伤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药品短缺、医疗器械简陋,甚至连基本的消毒用品都难以保障。
在这样的困境下,医护人员们只能凭借着有限的条件和坚定的信念,尽力挽救每一个生命。
后方的情况也不容乐观。
战争导致了大量民众流离失所,生活环境恶劣,卫生条件极差。
传染病如疟疾、痢疾、伤寒等肆意传播,给民众的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与此同时,由于日军的侵略和封锁,物资运输困难,医疗物资的供应更是难上加难。
但即便如此,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抗战中仍取得了一些重要的发展和突破。
一方面,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重视医疗卫生工作。
国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临时的医疗机构和救护站。
各地的爱国人士和社会团体也纷纷组织起来,开展医疗救助活动。
一些民间慈善组织积极募集资金和物资,为抗战中的医疗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支持。
另一方面,医疗队伍不断壮大。
许多爱国的医护人员挺身而出,投身到抗战的医疗工作中。
他们有的来自大城市的知名医院,有的是刚刚毕业的医学生,还有的是自学成才的乡村医生。
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奔赴前线和后方,为伤员和民众提供医疗服务。
在战火的洗礼中,这些医护人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医疗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医疗卫生知识的普及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为了预防传染病的传播,政府和社会团体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卫生知识,如倡导民众保持个人卫生、改善居住环境、注意饮食卫生等。
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民众的卫生意识,减少了疫病的发生。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也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根据地的医疗条件虽然艰苦,但共产党充分发挥了群众的力量,组织了群众自救和互助的医疗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全文) 中国网10月19日讯 中国政府网19日公布《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要求,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岁。全文如下: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各项卫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8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0.0/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3.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6.4 ,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局良好。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全面启动医改工作。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累计报告379348例,有效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246万人,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以内,血吸虫病防治达到疫情控制标准,97.94%的县(市、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持续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7.43%。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重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7.8%,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比2000年下降49.8%,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到57%。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底,城乡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2.6亿人。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7亿人和1.95亿人。新农合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参合率达到96%,人均筹资水平从“十五”末的30元提高到156元,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603.7亿元支持近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专项全面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居民卫生服务利用状况显著改善,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从52.2%下降到35.3%,个人卫生支出过快增长的趋势得到遏制,群众看病就医困难问题有所缓解。
食品安全与卫生监督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食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医疗监管力度继续加大,医疗服务行为进一步规范。卫生法制建设不断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制度进一步完善。药品监管能力逐步提高,药品安全状况明显改善。中医药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卫生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活动、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的医疗卫生保障任务。全面实现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及舟曲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大灾之后无大疫”的目标。科学防控甲型H1N1流感疫情,最大程度地减轻了疫情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危害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
(二)“十二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1.卫生事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显现,面临重要发展机遇。卫生事业在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国家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持续增长的综合国力为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各地更加重视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社会各界、国际社会对卫生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和支持,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
2.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带来多重健康问题挑战,卫生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面临的健康问题日趋复杂。一方面,重大传染病流行形势依然严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对人民群众的健康威胁日益加大,新发传染病以及传统烈性传染病的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另一方面,生态环境、生产生活方式变化以及食品药品安全、职业伤害、饮用水安全和环境问题等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更加突出。不断发生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及社会安全事件也对医疗卫生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等亟需作出相应调整。
3.制约卫生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日益凸显,医改进入攻坚阶段。卫生事业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卫生资源配置、卫生服务利用、居民健康水平在城乡、地区和人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群众大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随着医改的推进,深层次的体制矛盾、复杂的利益调整等难点问题进一步显现,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制度还需巩固完善,公立医院改革需要深化拓展,推进社会力量办医仍需加大力度,人才队伍总量和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持续不断地推进改革。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维护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动力,坚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中西医并重、依靠科技与人才,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转变卫生发展方式,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促进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统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个体系,加快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统筹城乡、区域卫生事业发展,不断缩小人群之间卫生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差异。坚持中西医并重,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坚持科学发展。平衡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推动卫生发展方式从注重疾病治疗向注重健康促进转变,从注重个体服务向注重家庭和社会群体服务转变;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发展公共卫生、基层卫生等薄弱领域及医学模式转变要求的新领域,实现医疗卫生工作关口前移和重心下沉。
——坚持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强化政府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加大投入力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切实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改革主力军作用;通过健康教育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坚持强化能力建设。以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为战略重点,强化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实施人才强卫战略,改革人才培养和使用体制机制,优先培育高素质卫生人才;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医疗卫生服务可及性、服务质量、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显著提高,个人就医费用负担明显减轻,地区间卫生资源配置和人群间健康状况差异不断缩小,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岁。
——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规范有序、结构合理、覆盖城乡的医疗服务体系基本建立,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个人医药费用负担进一步减轻。 ——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器械供应保障体系进一步规范,确保基本药物安全有效、公平可及、合理使用。
——支撑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各项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有效保障医药卫生体系规范运转。
专栏1“十二五”时期卫生事业发展指标 类别 指 标 2015年
主 要 指标 健康 状况 人均预期寿命(岁) 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岁 婴儿死亡率( ) 12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 ) 14
孕产妇死亡率(/10万) 22 工 作 指标
疾病
预防 控制 法定传染病报告率(%) 95 存活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数(人) 120万左右 全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率(%) 6.5 以乡(镇)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 90
重点慢性病防治核心信息人群知晓率(%) 50
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化管理率(%) 40
妇幼 卫生 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 80 孕产妇系统管理率(%) 85
孕产妇住院分娩率(%) 98 卫生
监督
日供水1000立方米以上的集中式供水单位卫生监督覆盖率(%) 90
医疗 保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3个百分点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医保基金支付比例(%) 7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