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 通论 古书注解5 注解体例
古书的注解

唐代以后, 宋代学者利用注释来抒发自己的政治哲学思想,比较简明。 到了清代,古书的注解重视从材料出发。 例如: 《论语· 微子》:“子路,行以告,夫子幠然。” 阮元丽《校勘记》: “汉石往无‘行’字。‘夫’字。案《史记· 孔子世家》亦 无‘行’字,因丈人章而误衍也。”
三 常见的注解术语
1、曰、为、谓之(被解释的词放在其后),它们不仅用来 释义,并用来分别同义词和近义词 之间的细微差别。 例如: 《楚辞· 离骚》:“名兴心而嫉妒。” 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唐代:出现“正义”,又称“疏”。不仅解释全文,而且还 给前人的注释做注解,这种注解就称为“正义”或“疏”。 例如: 现在 通行的《毛诗正义》,就包括了《诗经》的注和疏两 种注解,是 汉毛享传、汉郑玄义、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传的“传”和 郑义的“义”当时都有特定的意义:“传” 指阐明经义,“义”有 补充和订正毛传的意思。
5、之言、之为言 (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来作注—声训) 例如: 《论语· 季氏将伐颛臾》:“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 萧墙之内也。” 郑玄作注:“萧之言肃也,墙谓屏也。君臣相见之礼至 屏而加肃敬,是以谓之萧墙。” 6、读为、读曰、读若、读如 (用来注明读音,“读为”和 “读曰”一般用来说明假借字)。 例如: 《庄子· 逍遥游》:“而御元气之辩” 郭广藩注:“辩读为变” 《书经· 求典》:“播时而 ”郑玄注:“时读曰时”
例如:魏代王弼《老子经》 晋代郭像《庄子经》 吴国韦昭为《国语》做注等
3.唐代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注解方法 例如:孔颖达《五经正义》
(包括《周易》《尚书》《诗 经》《礼记》《春秋左氏传》)
贾公彦《周礼疏》《 礼疏》 徐彦 《春秋公羊传疏》 杨士颖 《春秋谷梁传疏》 杨倞 《荀子注》 伊知章 《管子注》 张守节 《史记正义》 颜师古 《汉书集注》 李善 《文选注》
古书的注解(复习资料)

古书的注解内容提要一、古注出现的原因和意义二、古注的作用和意义三、古注源流沿革四、古注的名称(重点)五、古注的条例六、古注的内容七、古注的风格八、古注的常用术语(重点)九、怎样读古注一、古注出现的原因(一)历史与语言的隔阂。
例如:(1)《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赵岐注:“折枝,案摩,折手节,解罢枝也。
刘熙注:“折枝,若今之案摩也。
”朱熹注:“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
”(2)现代的“翻译”:《周礼》有官叫“象胥”、《国语》称为“舌人”。
周秦有“遒人”,即“行人”之官,每年出外采访代语方言。
(刘歆《与杨雄书》)(3)《诗·小雅·采绿》:“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方言》“詹,至也。
楚语也”(4)杜甫《戏作俳谐体遣闷》“家家养乌龟,顿顿食黄鱼”。
《尔雅义疏》:[鸬鹚],蜀人畜以捕鱼。
(二)表达的需要《公羊传》:京师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师者何,众也。
天子之居必以重大之辞大也。
《墨子》:“梦者,卧而以为然。
”《韩非子》有《解惑》《喻老》,《荀子》有“天论、礼论、乐论”。
内容提要二、古注作用与意义古注可靠,今注之源。
古人注——清代及之前的注释,用文言文写成,有一定的体例(简称古注)今人注——用现代汉语白话文写成,较为通俗(一般来说,可包括“五四”以来学者的注释,但解放后的较多)。
(一)读懂古书的重要途径例1《左传·隐公元年》: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杜预注:“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侯伯之城,方五里,径三百雉,故其大都不得过百雉。
”例2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诗经·邶风·终风》)汉·郑玄《毛诗笺》:“言,我;愿,思也。
~当读为不敢嚏咳之嚏。
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
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
”例3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古书的注解

第一讲古书的注解一、古注的类型和体例(一)古注的类型1、传注体1.1诂、训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是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1.2传唐孔颖达说:“传者,传通其义也。
”《汉书·古今人表》“传曰……”注:“师古曰:传谓解说经义者也。
”《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1.3注晋张华《博物志》说:“上代去先师近,解释经文皆曰传,传师说也。
后代去师远,或失其传,故谓之注。
注,下己意也。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说:“毛君、孔安国、马融、王肃之徒,其所注书皆谓之传,郑玄则谓之注。
”《礼记·曲礼上第一》下又说:“注者,即解书之名。
但释义之人多称为传。
传谓传述为义,或样承圣旨,或师儒相传,故云传。
今谓之注者,谦也。
”《说文》:“注,灌也。
”用在注释古书上,指使文意如水之流注,畅通明晓。
1.4笺《诗·周南·关睢·郑氏笺》释文:“《字林》云:…笺,表也,识也。
‟按,郑《六艺论》云…注《诗》,宗毛为主,毛义若隐略,则更表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识别也。
‟”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在《诗经·周南·关雎》“郑氏笺”下注云:“郑于诸经皆谓之注,此言笺者,吕忱《字林》云:…笺者,表也,识也。
‟郑以毛学审备,遵畅厥旨,所以表明毛意,记识其事,故特称为笺。
余经无所遵奉,故谓之注。
”《说文》:“笺,表识书也。
”2、章句体刘师培《国语发微》说:“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汉赵歧《孟子章句》在《孟子·滕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章后注:“章指:言神农务本,教于凡民。
许行蔽道,同之君臣。
陈相倍师,降于幽谷;不理万情,谓之敦朴。
是以孟子博陈尧舜上下之叙以匡之也。
通论5六书——汉字的构造方式

形符与声符的位置:
(1)左形右聲: 谓
理
江
材
(2)左聲右形: 功
甥
期
放
(3)上形下聲: 草
界
空
龔
(4)下形上聲: 舅
裳
貢
我们也不能根据意符来判定某一字词的本义。例如: 征,从彳chì(是由“行”的一半变来的,故从彳的 都与行走有关。
“征” 的本字为“正”,“正”在甲骨文中作 , 上为囗(围),下为止(趾),囗为四方形的城池, 从止,表示去征讨攻打这座城池。
在甲骨文中,“正”也是用作“征伐”之义,“征” 为后起区别字。由于“正”借用作“正月”之“正”, 又借用作一种祭名,就在本字的基础上加一彳部,构 成从彳正声的形声字“征”来表示“征伐”义。
关于形符: ①表本义。 例:辉:“光也,从光,军声。” ②表类属。 例:璧:“瑞玉环也,从玉,辟声。”
关于声符: 声符表音并不能做到十分准确 ①标音作用的减弱: 例: 绽—定 玷—占 臀—殿
鲁迅《门外门谈》:“现在还有谁读滑为骨,读海为每呢?”
据周有光先生统计,《新华字典》的正字中,形声字有效标 音率为39%
2.省体(局部)象形: 象形字只表示所象之物的一部分。如“牛”“羊”
等。
3.合体(衬托)象形: 有些象形字,所象之物难以单独画出来,或画出
来难以辨认,于是就把相关部分也画出来加以衬托。 如“果”“洲”
C、特点
它以富于真实感的图象来表现词义。 所记的一般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词。 象形字历史悠久,是汉字的构形基础。
古代汉语通论【精华版】

古代汉语一、绪论1、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
大致分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古白话。
二、文字1、汉字的性质:文字学家主要凭字形来辨别本义,这是因为汉字是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字形和意义有密切的关系,分析字形有助于对本义的了解。
2、六书:关于汉字形体构造的传统说法。
六书是六艺之一。
一般于六书的名称采用许慎《说文解字·叙》的,于次序则采用班固《汉书·艺文志》的。
六书依次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并不能产生新字)。
A、象形:把事物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构成一个字,如日、月、山、火、夕、鸟、鱼、鹿、羊、自。
B、指事: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如上、下、本、末、亦、刃。
末、朱、兀、寸、甘、刃、旦。
C、会意: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的造字法。
常常是两个象形字的结合,如武、信、及、从、休、步、逐、斗、莫、牧、采、出、D、形声: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本义所属的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江、河、沐。
杞、问、物、里、过、发E、转注:说法不一。
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后代的争论:江声(部首,凡某之属皆从某);戴震(互训:转相为注,互相为训);朱骏声改变了定义和例字(引申:体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长是也)。
F、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以令长为例。
如“令”本为“发号”的令,后来借用为“县令”的令。
3、古今字的性质:由于历史的发展,汉字的演变,产生了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或者几个意义,分担前一个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产生的字为今字。
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替代,但“责任”等意义担任着,故而两者为古今字。
古书注解

古注的类型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 (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郑玄“笺”的意思本来是说对《毛传》的阐发和补充,但后来所谓的“笺注”、“笺证”,却只是“注解”的意思,不一定限于对别人的注的阐发和补充。
古书注解(共五则)

古书注解(共五则)第一篇:古书注解古注的类型古书的注解由于作注的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因而有不同的体式和名称,大致可以分为传注体、章句体、义疏体、集解体、补注体、音义体等。
1.传注体所谓“传注体”,是一种以解释词义为主的古注类型,多用于解释古书正文。
属于传注体的注释,名称繁多,最常见的有诂、训、传、注、笺等名称。
诂、训,笼统说来没有什么区别,凡侧重于字词、名物解释的,一般称作“诂”(通作“故”)、“训”。
《汉书·艺文志》著录鲁、齐、韩三家诗各有“故”数十卷。
清马其昶有《老子故》,徐孚吉有《尔雅故》。
汉高诱作《淮南子注》,在原书每篇题目下加一“训”字,清王?运注《论语》,书题《论语训》,都是这样的例子。
古人对诂、训之别做过辨析,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诗·周南·关雎》疏)。
清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
诂第就其字之义旨而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道之。
此诂与训之辨也。
”综合两家之言,则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在注书过程中,古人对训、诂往往不作严格区分,还常连用作书名,如汉张衡有《周官训诂》(已佚),南宋钱文子有《诗训诂》等等。
传,《说文》:“传,遽也。
”段玉裁注:“传者,今之驿马。
”传的本义是古代传递公文信件的驿车和驿马,引申为“传通、传述”的意思。
秦汉时,把儒家的“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称为“经”,把解释经的叫做“传”。
如“毛传”就是对《诗经》的注释。
孔安国对《尚书》的注释叫做“孔传”。
《左传》、《公羊传》、《谷梁传》也被认为是对《春秋经》的解说,所以都称“传”。
笺,《说文》:“笺,表识书也。
”东汉时郑玄在《毛传》的基础上,对《诗经》又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的注解称为“笺”。
古书的注解

古书的注解1.古书注释的时间:古书的注解工作应该说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了。
汉代已经是大规模地为古书作注了,兴起了经学笺注的热潮,两汉古书的注解主要是围绕儒家五经展开的。
2.古人注古书的目的:时代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口授和传抄的错误,后代人,如汉代人,就已经不完全能读懂先秦的许多典籍。
简言之就是为了读懂古书,从而利于继承和发展我国古代文化。
例举如下。
《尚书·泰誓》:“我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漢代孔安國註:“我治理之臣雖少而心德同。
十人:周公旦、召公奭shì、太公望、畢公、榮公、太顛、閎hóng夭、散宜生、南宮适kuò及文母。
”3.今天学习古注的目的:除了以上的目的外,另外对同一本书有不同注释人,各人观点不一,取舍之间有时不很容易决定。
还有,古人的注解一般比较简略,注解的体例和术语也比较生疏4.常见的古书注解大家:汉代的有:郑玄、毛亨、孔安国、马融、何休、赵岐。
晋代的有:杜预、郭璞,范宁。
魏代的有:王弼、韩康伯、何晏。
唐代的有:陆德明、孔颍达、贾公彦、徐彦、杨士勋、唐玄宗。
6.古书注解的体例:主要有三类,传注体、义疏体、集解体。
(1)传注体:以解释文献词句意义为主的注释体例。
常见的名称(术语)有“传、注、笺”。
传:是传述的意思,指传述古代经文的文义。
从传述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在敍述事件的原委,如《春秋左氏传》,有的侧重在解释字词,如《毛诗诂训传》。
注:取义贯注,文义艰涩,需要适当地加以解释才能通晓,就如同水道阻塞,必须贯注才可通畅。
所以“注”就是诠释的意思。
“注”,古书又写作“注”,二者音义同。
笺:是表识的意思。
本指读书时有所领悟,便用笔标志在原文的一侧,所以注文比较短小、简约。
它不但注释经书的原文,亦对原有的注解予以补充和修订。
疏:亦叫“正义”。
唐代以后出现的一种注释术语。
不仅解释原文,而且还给前人的注释作注(义疏体术语,后叙)。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三岁贯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