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灰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2007年大丰市水稻灰飞虱的大发生及综合治理措施

2007年大丰市水稻灰飞虱的大发生及综合治理措施摘要分析了大丰市水稻灰飞虱大发生特点、原因,提出了灰飞虱综合治理措施,为以后病虫害防治提供经验。
关键词水稻;灰飞虱;大发生;治理措施;江苏大丰;2007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带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害,大丰市自20世纪90年代发病以来,呈逐年加重趋势,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从防治实践看,只有连续数年坚持运用综合防治措施,系统治理灰飞虱,灰飞虱的发生量、带毒率和毒源才能逐年下降,水稻条纹叶枯病才能从源头上得到遏制而逐年减轻。
1发生为害规律1.1传毒媒介灰飞虱消长规律1.1.1麦田灰飞虱消长规律。
灰飞虱在大丰市每年发生5代,虫源以当地为主,主要在麦田、禾本科杂草上越冬,越冬虫态以高龄若虫为主,3月下旬越冬代若虫羽化为成虫,并产卵繁殖第1代,4月下旬进入1代若虫期,5月下旬为麦田虫量高峰期,并相继进入1代成虫期。
5月22日全市普查麦田灰飞虱虫量为81~6 408万头/hm2,平均虫量1 614万头/hm2,是2006年同期虫量的2.1倍。
到小麦收割时,1代成虫进入高峰期并相继向水稻秧池田或早栽大田迁移。
秋季水稻收获后,高龄若虫遂迁到田外杂草或其他作物上。
麦子播种出苗后,12月上旬灰飞虱若虫开始迁入麦田。
1.1.2秧池田灰飞虱消长规律。
秧池田5月20日普遍查见1代灰飞虱成虫,麦收前后虫量陡增,6月4日前后秧田虫量达最高峰。
5月22日普查,秧池平均虫量为19万头/hm2,是2006年同期的3倍。
5月27日普查,平均虫量为677.9万头/hm2,是2006年同期的61倍。
6月2日高峰期普查,平均虫量为796.5万头/hm2,是2006年高峰期虫量的4.3倍,严重田块高达1 500万头/hm2以上。
6月初秧池田查见二代灰飞虱初孵若虫,6月中旬进入卵孵盛期。
1.1.3水稻大田灰飞虱消长规律。
本地水稻移栽最早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此时适逢1代灰飞虱成虫迁移高峰,因而栽后大田内即可查见灰飞虱。
姜堰地区灰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姜堰地区灰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在通过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总结灰飞虱在麦田、秧田、大田的消长动态及从麦田迁向秧田的高峰期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姜堰市灰飞虱特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灰飞虱;发生原因;防治对策灰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
灰飞虱能传播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病害,其寄主有水稻、茭白、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看麦娘、稗草等禾本科植物。
其刺吸水稻为害很少造成损失,而传播的病毒病却能造成水稻很大的损失。
1重发原因1.1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灰飞虱增殖和毒源的累积冬春季气温高,雨雪少,灰飞虱死亡率低,越冬基数逐年加大。
根据近年来姜堰市冬季和春季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2001年和2002年是典型的暖冬年,年平均气温分别为6.42℃、5.19℃,分别比常年同期高出3.10℃和1.87℃,越冬灰飞虱虫量比常年高出1倍。
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该市逐旬平均气温为:6.4℃、2.9℃、4.9℃、6.0℃、2.3℃、-0.2℃、3.6℃、8.8℃、7.9℃;冬季温度虽低于常年,但由于低温持续时间短,雨雪少,越冬灰飞虱成活率高。
调查结果显示:麦田越冬代灰飞虱虫量: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为1.497万头/hm2、2.295万头/hm2、5.582万头/hm2,虫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1代灰飞虱卵孵化盛期温度高、雨水少,极利于灰飞虱的发育繁殖,是灰飞虱暴发成灾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象资料统计分析:2004年3月下旬至4月份逐旬平均气温为10.4℃、12.0℃、16.5℃、16.7℃,比2003年同期平均温度分别高-2℃、0℃、1.3℃、1.7℃。
比近5年来的同期旬平均气温高-1.6℃、-1℃、1.4℃、1.0℃;且这段时间内的降雨量仅为51.8mm,雨日为10d;2003年同期平均降雨量为212.3mm,平均雨日为15d;近5年同期平均降雨量为99.8mm,平均雨日为13d;相对于2003年同期降雨量少160.5mm,比近5年同期降雨量少48mm,相对雨日数比2003年少5d,比近5年少3d。
麦田灰飞虱的防治适期及药剂初探

遏制该病 的重要措施 。在麦 田灰飞虱大 发生年 , 及早进行 系
统监测 , 适时开 展防治 , 有效 压低迁 向秧 田的一 代成虫基 能
数, 从而减轻秧 田防治压力 。为明确麦 田灰飞 虱最经济有效
的防治适期 , 我们开展了相关试验调查 , 其结果如下 。
1 材 料 与 方 法 1 1 3月 中旬 麦 田 灰 飞 虱 防 治 试 验 .
DD 5 ml( )5 V2 0 ,5 2 %先净 4 ml( ) . %氰戊 菊酯 8 ,7 0 ,6 2 5 0 () ml 清水对照 ( K)共 7个 处理 , C , 未设 重 复。20 0 5年 4月 1 2日 用药 。
13 5月上 旬 麦 田灰 飞 虱 防 治 试 验 .
2 结 果 与 分 析
6ml( ) %锐 劲特 3 ml( ) . %高 效 氟氯氰 菊酯 8 ml 0 ,2 5 0 ,3 2 5 0 , ( )0 D 2 0 ,54 5 4 8 %D V 5 ml( ) . %高效氯氰 菊酯 7 ml( )0 0 ,6 1 %吡
虫啉 4 g ( ) 0 ,7 清水 对照( K)共 7 C , 个处 理 , 未设重 复。
12 4月 中 旬麦 田 灰 飞 虱 防 治 试 验 .
2 1 3月中旬麦 田灰飞虱 防治效 果 .
从 表 1数据无法 看出
防治效果 , 主要 是 因 3月 中旬 防 治时 温度低 , 越冬 代灰 飞虱
仍没有完全迁 至麦 苗上取食活动 , 明 3月中旬防治灰 飞虱 说
不适 宜 。
表 1 3月 中旬 麦 田 灰 飞 虱 防 治 效 果
1 1 1 供试药剂 。( )8 .. 14 %乐斯本 E ( C 美国陶氏益农公司 ) ,
新型药剂吡蚜酮对麦田灰飞虱防效探究

新型药剂吡蚜酮对麦田灰飞虱防效探究摘要新型药剂吡蚜酮防治麦田灰飞虱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对麦田灰飞虱具有较好的防效,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0~600 g/hm2,药后15d对成虫防效达86.7%以上;用25%吡蚜酮300g/hm2以上,药后34d对一代若虫防效达94.6%以上,药后44d防效仍保持在79.9%以上,因此可作为生产上防治麦田灰飞虱首选药剂,推荐使用剂量为300g/hm2。
关键词吡蚜酮;麦田;灰飞虱;防效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传毒引起的病毒病,近年来在扬中市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其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灰飞虱的数量及带毒率的高低。
灰飞虱在扬中市可安全越冬,越冬代成虫主要产卵于麦田及冬闲田禾本科杂草上,开展麦田灰飞虱防治,能有效控制带毒灰飞虱数量,减轻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程度。
由于麦田无法上水且小麦后期生长量较大,生产上一些防治灰飞虱常规药剂用于麦田防治效果均不理想。
对此,笔者进行了高效药剂吡蚜酮防治麦田灰飞虱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①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江苏安邦电化有限公司);②70%艾美乐(拜耳作物科学公司);③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江苏常隆化工有限公司);④5%锐劲特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公司);⑤40%毒死蜱乳油(江苏宝灵化工股份有限公司);⑥50%虎蛙乳油(南通同济化工有限公司);⑦48%绿丰乳油(江苏通州正大农药化工有限公司)。
1.2试验设计试验设在扬中市三茅镇裕星村。
小麦品种为扬麦158,种植方式为套播种植,前茬栽水稻。
试验于4月4日进行,施药时田间灰飞虱正处于越冬代成虫高峰,共设11个处理: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150g/hm2(A1)、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00g/hm2(A2)、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450g/hm2(A3)、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600g/hm2(A4)、70%艾美乐60g/hm2 (A5)、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750g/hm2(A6)、5%锐劲特悬浮剂600 mL/hm2(A7)、40%毒死蜱乳油 1 500mL/hm2(A8)、50%虎蛙乳油1 500mL/hm2(A9)、48%绿丰乳油900 mL/hm2(A10)、不用药(CK)(A11)。
麦田灰飞虱防治技术研究

试想结合纹枯病一并防治 , 防治后, 但 未能显示 出明显 的 防治效果 ( 见表 1 。可能是因为 3 中旬防治时温度低 , ) 月
灰 飞虱 未能完 全 迁 至 麦 苗 上 取 食 , 量 较 低 , 验说 明 3 虫 试 月份 防 治灰 飞虱不 太适 宜 。
13 . 5月中旬 防治麦田灰飞虱试验 13 1 试验处理 与设计 .. 20 0 5年 5月 9日( 一代低龄若 虫高峰期 ) 泰兴市 良种场设不 同药剂 、 在 不同施药方法试
验 , l 处 理 :5 星科 E 15 lh 45
氰菊酯 E 10m/ m ;5 C 50 l 2 %快杀 灵 E 10 m/ m ;0 h C 50 lh 8 %
敌 敌畏 E 3 5 mlh 8 % 敌 敌 畏 E A5 O lh 8 % C 7 0 / m ;0 C 0 m/ m ;0
敌敌畏 E 55 m/ m ;0 C 20 l 8 %敌敌 畏 E 6O m/ m ;0 h C 0O lh 8 %
轻稻 田防治压 力, 最终减 少用 药次数 的 目的。 关键 词 : 田灰 飞虱 ; 麦 防治技 术 ; 究 研
中图分类号
¥3 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7 3 (0 6 1 0 7— 7 1 20 )2—11— 2 3 0
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传毒媒介灰飞虱在江苏泰兴市 已 连续 3 年大暴发, 实践证 明, 现有 的防治措施 能控制其危 害, 但存在着用药次数偏多的弊端。从灰飞虱 的危害特性 来看, 如果对灰飞虱主要虫源地麦 田进行 防治, 以压低 可 灰飞虱发生基数 , 减轻稻 田防治压力, 从而减少防治次数。 但农户历来对麦田灰飞虱就没有防治习惯 , 要想开展多次 麦 田防治, 更不切合实际。为此 , "X 麦 田灰飞虱的最 我1  ̄ l f
吡蚜酮等药剂对麦田灰飞虱防治效果初探

飞虱药剂筛选 试验 ,现将 试验情 况报 道如下 。
1 材 料 与方 法
1 1 供 试 药种 .
2 % 吡蚜 酮 ( 效 成 分 吡 蚜 酮 、江 苏 省 淮 5 有
1 4 田间调 查 .
各小 区采用 5 点取样法 , 每点拍查 0 1 mz .l ,
阴 电化 厂 ) 0 杀 灭 菊 酯 ( 效 成 分 氰 戊 菊 酯 、上 海 农 药 ,2 % 有 厂 ) 8 绿 丰 ( 效 成 分 毒 死 蜱 、南 通 正 大 农 药 厂 ) 0 ,4 % 有 ,2%
关 键 词 : 麦 田 ; 灰 飞 虱 ; 药 剂 ; 吡 蚜 酮 ; 防 治 效 果
灰飞 虱是水稻 条纹 叶枯病 和 黑条矮 缩病 病毒 的传 毒媒 介, 同时也危害小 麦和 玉米等作物 。 麦 田的越冬 代和一代灰 飞虱 , 增殖倍 数特高 , 后茬水 稻的主 要虫源地 ,同时在小 是
麦 抽 穗 后 直 接 危 害 穗 部 , 响小 麦 的产 量 和 品 质 ,因此 , 影 极 有 必 要 在小 麦穗 期开 展 防 治 。 20 年 笔 者进 行 了防 治 麦 田灰 09
3 小 结 与 讨 论 3 1 甲维 盐 和 除 尽 对 甜 菜 夜 蛾 具 特 效 , 效期 均 达 7 以 上 , . 持 d 是 防 治 甜 菜 夜 蛾 的 首 选 药 种 , 别 是 甲维 盐 可 增 强神 经 质 如 特
4 、7 d d分别调 查活虫数 ,每小 区调查 1 棵 ,每处理 共查 3 2 6
白对 照 。 随 机 区组 排 列 ,3 重 复 ,小 区 面 积 14 。 次 3 m ̄
1 3 试验地 情况 .
试验 设在 太仓市璜 泾镇杨漕村 , 试验 作
麦田灰飞虱重发原因及其防治对策

规 技术 ,有 效控制 禾谷 类条 纹 叶枯病 、黑条矮 缩 病
的危害 。近 几年来 ,我们对 麦 田灰飞 虱 的发生 规 律 开 展 了广泛 深入 的调 查研究 ,同时进 行 了大量 的药
基数 高
泰兴 市 8 0年代 是 以杂交 稻 为主 ,常年 在 1 0月 初收 割 ,从 2 纪 9 0世 0年代初 开始 扩粳 缩籼 ,杂 交
籼稻面积逐年下降 ,粳稻 面积逐年增加 ,20 0 2至 20 04年 粳稻 面积 已达 10 ,中熟 中粳 稻收 割期 一 0%
般在 1 0月 1 5~2 日,晚 熟 中 粳 品 种 如 武 运 粳 7 0
茬 中的灰飞 虱大部 分 被淘 汰 ,麦 田虫 量较 低 。近 四 年 调查 ,稻套 麦 田灰 飞虱越 冬期 虫量 是旋 耕播 种麦
2 1 粳 稻 生育 期 迟 ,灰飞 虱 繁 殖 代 次增 加 ,越 冬 .
收 稿 日期 : 0 7—0 0 20 9~ 5
作者简介 :黄 国元 (9 2一) 16 ,男 ,农艺师 ,主要研究弱筋小 麦的 推 广 和 种 子 管 理 工 作 : ' i hn ln cn lxa a@2 . ol x o c
灰 飞虱 是禾谷 类作 物黑 条矮 缩病 、条 纹 叶枯病 的主要 传毒 介体 ,本 地大 面积种 植 的大 、小麦 是 灰 飞 虱 的主要 越冬场 所 ,春季 繁殖 一代 后 ,转移 到 玉 米 、水 稻上 传播病 毒 病 。近 年来 ,泰 兴 市麦 田灰 飞 虱发生 数量 逐年增 加 , 目前 已成为大 、小麦上 的主 要 害虫 ,导致 水稻 条 纹叶枯 病 、黑条 矮缩 病 、玉米 黑 条矮 缩病 暴发 流行 ,小 麦条 纹 叶枯 病 、黑条 矮缩 病 亦呈 逐年 加重趋 势 。为 了明确 麦 田灰 飞虱 的发 生
灰飞虱的发生为害与综防措施

地 发 生 6代 . 冬 代 若 虫 由 于 冬春 出 现 暖 冬 气 候 . 大 提 高 越 大
了 田问 灰 飞虱 越 冬 存 活 率 4 5月 在 看 麦娘 、 尾 草 、 — 狗 马唐 、
千 金 子 等 禾 本 科 杂 草 上 由越 冬 代 若 虫 羽 化 而 形 成 的 越 冬 代
但 总 体 上 秋玉 米 受 害较 轻
2 发 生 原 因
21 暖 冬气 候 提 高 越冬 存 活 率 .
气候 资料 显 示 : 近年 在 入 冬 以 后 . 温 普 遍 偏 高 。 其 是 气 尤
20—20 0 5 0 6年 、0 6 2 o 2 0 — 0 7年 偏 暖 更 为 明 显 。 自 2 o 0 1年 开
及 相 当 多 的禾 本 科 杂 草 成 为 了灰 飞 虱 的 转 主 寄 主 , 直至 6月
一
收 面积 累计 达 到 15 5h 田 问测 杏 显示 . 稻 和 玉米 不 同 4 mz 水
种 小 型 害虫 。在 海 门地 区寄 主有 水 稻 、 麦 、 米 及 稗 草 、 小 玉
品 种 上灰 飞虱 发 生 无 显 著差 异 . 口密 度 相 当 . 不 同 水 稻 虫 但
成 虫虫 口密 度 较 大 . 卵 量 大 。其 中相 当 多 的 卵得 以仔 活 发 产
育 为 第 一 代 若 虫 . 着 春 季 气 候 回 暖 . 宜 禾 本 科 杂 草 及 小 随 适
麦 的 旺盛 生 长 . 一 代 若 虫 相 继 羽 化 为 第 一 代 成 虫 , 5月 第 在
下 旬 至 6月 上 旬 麦 收 季 节 .大 量 的第 一 代 成 虫 陆 续 迂 出 麦 田 . 附 近 寻 找适 宜寄 主 . 在 而这 时生 育 期 还 不 足 1 0叶 的 玉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麦田灰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摘要灰飞虱是近年来淮安市楚州区小麦的常见虫害,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介绍麦田灰飞虱的发生特点,分析其防治时机、防治药剂及方法,以为当地麦田灰飞虱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灰飞虱;发生;防治
灰飞虱是近年来淮安市楚州区小麦上的常见害虫,已同麦蚜虫一样成为麦田的常规害虫,灰飞虱对小麦的危害表现为3种[1-2]:一是直接刺吸危害,造成小麦千粒重下降,空秕粒增多,严重时造成“冒穿”倒伏,如2008、2009年小麦生长后期出现的成摊枯死现象,造成大面积减产;二是间接危害,通过灰飞虱传毒引起小麦病毒病,如小麦条纹叶枯病和小麦丛矮病,小麦丛矮病一般在冬前或早春开始发病,病株生长停滞,分蘖增多,叶色浓厚,最后逐步死亡,小麦条纹叶枯病症状同水稻条纹叶枯病症状相似,一般在抽穗以后表现症状,心叶发黄,叶脉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抽出的穗子颜色淡黄,无法灌浆;三是通过灰飞虱排泄蜜露造成煤污,俗称“煤黑穗”,小麦穗子发黑,品质下降,如2009年水稻后期灰飞虱大发生,许多麦穗发黑,表面有一层霉层即为飞虱危害形成。
多年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往往是结合防治其他病虫兼治麦田灰飞虱,防治药剂和时机大多不恰当,再加上“治虫控病”和“治麦田,保秧田”的策略,防治效果多不理想。
近年来,由于气候及播种方式等因素的影响,麦田稻飞虱的发生逐年加重,对小麦生产构成直接威胁,如何最大限度地控制其种群密度和危害程度,已成为小麦生产上亟需解决的问题。
1麦田灰飞虱发生特点
灰飞虱在完整的稻桩上越冬,冬季和春季其数量平稳;4月下旬,越冬代灰飞虱羽化,大量繁殖,危害加剧;5月上旬,进入低龄若虫发生高峰期,达到最高虫量;5月下旬至6月上旬羽化成1代成虫,小麦黄熟前至收获完毕为其迁出期。
由于当地粳稻均为直播且生育期较长等,小麦播期也相对较迟,免耕麦和稻套麦面积较大,这类田块免少耕,越冬代灰飞虱的死亡率较低。
据淮安市楚州区植保站的调查数据显示:2006—2011年1代灰飞虱的虫口密度分别为371.7、543.6、571.5、984.6、1 116.0、1 051.2头/m2,呈逐年上升趋势,个别灰飞虱发生严重田块虫口密度甚至达3 600~4 500头/m2。
2麦田灰飞虱的防治时机
越冬若虫往往在稻桩基部和土缝中栖息,位置隐蔽,4月下旬至5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的“药肥混喷”时期,越冬代往往已羽化成成虫甚至进入产卵期,不是防治的最佳时机。
5月上旬后期至5月中旬前期(1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
此时大部分卵已经孵化,栖息部位上升,接触药液的几率增加,虫龄结构以低龄为主,抗性最差,是麦田灰飞虱最为有利的防治适期。
3麦田灰飞虱的防治药剂与方法
根据综合使用效果、使用的简便程度来看,以往使用的吡虫啉、噻嗪酮及其复配剂、敌敌畏等都不是理想的药剂。
2011年进行吡蚜酮防治麦田灰飞虱的试验,结果显示:在联盟村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360 g/hm2,对水600 kg/hm2,防效达81.82%[3],若加有机硅15包/hm2,防效可达90.91%;在利民村用25%吡蚜酮悬浮剂360 g/hm2,加有机硅15包/hm2,于4月28日用药1次,药后6 d 平均虫量仅为159.75头/m2,常规防治田的平均虫口密度达846.00头/m2,用药2次(间隔7 d)的田块最终平均虫量压低至60.03头/m2,而常规防治田的平均虫口密度高达2 007头/m2。
吡蚜酮因其毒理的特殊性,不仅对1代灰飞虱的防效较好,对成虫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同时还可起到保护天敌的作用,是防治麦田灰飞虱的有效药剂[4-5],所以应遵循“治麦田,保当代,控虫源”的策略,重点在1代灰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大面积使用吡蚜酮加有机硅,但吡蚜酮用量不得低于300 g/hm2。
也可使用10%唏啶虫胺乳油450 mL/hm2进行防治,可以大幅度压低麦田灰飞虱虫量,防治时注意加大用水量,以便让药液充分接触到虫体增加药效,控制麦田灰飞虱的种群数量,从而显著减轻1代灰飞虱对小麦的危害,进而减轻稻田和玉米田的防治压力[6-9]。
4参考文献
[1] 朱桂梅,潘以楼,何东兵,等.吡蚜酮种子处理对灰飞虱和水稻条纹叶枯病的防效[J].江西农业学报,2011(1):100-102.
[2] 朱桂梅,何东兵,杨敬辉,等.吡蚜酮对镇江地区小麦田灰飞虱种群的活性及防效[J].江苏农业科学,2011(1):153-154.
[3] 张守成,徐加健,潘宁,等.吡蚜酮等杀虫剂防治麦田灰飞虱效果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0(3):91,134.
[4] 刘宝法,冯长德,张维根,等.麦田灰飞虱发生与药剂防治调查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134.
[5] 郭吉山,周晓燕,朱训永,等.25%吡蚜酮粉剂对小麦田灰飞虱药效试验[J].湖北植保,2009(4):35-36.
[6] 沈静,吴文军,黄越.25%吡蚜酮对麦田灰飞虱防效探究[J].农业装备技术,2009(2):29-30.
[7] 化占勇,周君,方利民,等.复配制剂50%敌·仲EC对小麦灰飞虱的防
效试验[J].上海农业科技,2011(3):131-132.
[8] 张春梅,汪新川,赵恒军.老芝麦栽培技术探讨[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0(3):158.
[9] 2008年6~9月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方案[J].种业导刊,2008(7):12-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