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虱
常见的橘子树病虫害和防治方法

常见的橘子树病虫害和防治方法引言橘子作为一种重要的水果作物,受到了各种病虫害的威胁。
病虫害的侵袭会严重影响橘子的生长和产量,因此及时有效地防治橘子树病虫害是保证橘子产量和质量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橘子树病虫害以及相应的防治方法,以帮助果农更好地保护橘子树。
1. 黄龙病病害特点黄龙病是橘子树叶片黄化、干枯的一种病害。
感染橘子树后,树叶会逐渐转黄并落叶,导致橘子长势衰弱,严重的情况下可能导致树木死亡。
防治方法•良好的管理和栽培:合理施肥、保证适宜的灌溉和排水、保持树冠通风通气是预防黄龙病的基本措施。
•及时发现和处理病树:对于感染黄龙病的树木,及时剪除病枝病叶,并彻底清理树冠和树下的病源,避免病原菌的进一步传播。
•防治药剂的使用:可根据农业部门的建议使用适量的防治药剂,如5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进行喷雾防治。
2. 橘黄龙卷叶蛾病虫害特点橘黄龙卷叶蛾是一种以橘子树为寄主的害虫,幼虫在橘子树叶片上取食,导致橘子树叶片呈卷曲状态,影响光合作用和营养吸收,进而影响橘子的品质和产量。
防治方法•机械防治:可手工采摘受害树叶上的幼虫,或使用软刷子轻轻刷去幼虫和卵。
同时,及时清除树冠底部的落叶和果实,减少幼虫的滋生环境。
•生物防治:可使用天敌进行控制,如细小石蜻蜓、细小远志蜂等。
这些天敌会主动寻找和捕食橘黄龙卷叶蛾的幼虫和卵。
•化学防治:可选用低毒、高效、残留期短的农药,如25%氧乐果悬浮剂等,进行喷雾防治。
3. 灰飞虱病虫害特点灰飞虱是常见的橘子树害虫之一,它以橘子树叶片为食,吸取植物汁液,导致叶片逐渐枯黄、凋落,影响橘子的生长和产量。
防治方法•生物防治:可利用天敌进行控制,如瓢虫、食蚜蝇、蚂蚁等。
这些天敌会主动捕食灰飞虱的成虫、若虫和卵,帮助控制其数量。
•农艺措施:定期修剪树冠,保持通风良好,减少灰飞虱的滋生环境。
同时,适度疏果,减少果实间的接触,避免虫害蔓延。
•化学防治:可选择安全、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如5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等,进行喷雾防治。
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摘要阐明越冬代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对作物生长及对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影响灰飞虱安全越冬的条件,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越冬条件;综合防治控制好麦田中越冬代灰飞虱的发生是切断条纹叶枯病病毒传播途径的关键。
因此,必须了解越冬代灰飞虱的发生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切断灰飞虱从麦田到稻田、玉米田的传播途径。
1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及危害1.1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越冬代灰飞虱发生期较长,前后约7个月,从当年10月份开始以1~2龄幼虫集中水稻穗期为害;水稻收获后,以高龄若虫在稻桩、麦田、杂草等越冬场所越冬。
次年3月下旬,气温升高,灰飞虱开始活动取食,从各种越冬寄主上迁回至麦田为害小麦。
5月中下旬羽化为1代成虫迁入秧田、杂草等寄主继续繁殖。
1.2越冬代灰飞虱为害由于作物生长后期用药较少,导致越冬代灰飞虱在水稻和小麦近收获期集中为害,造成潜损失,不为人们所关注。
灰飞虱不仅起着传播媒介导致条纹叶枯病发生的作用,而且直接吸食植物汁液,造成千粒重量下降1%~15.9%。
研究表明,穗期百穴虫量3 000头左右,造成10%左右的产量损失,5 000头造成20%以上的产量损失。
2影响灰飞虱越冬的条件灰飞虱在当地能否安全越冬与其越冬场所、气候条件、栽培耕作方式等有关。
2.1越冬场所灰飞虱在当地主要以3~4龄若虫在麦田麦苗根际(破土麦田)、稻桩内(免耕撒播麦田)、田埂、地边、沟边、荒地等杂草根际、落叶下及土壤缝隙内越冬,秋季早播麦田灰飞虱迁入早、迁入量多,越冬基数较高,特别是免耕撒播麦田,高留茬稻桩为灰飞虱越冬提供了安全越冬的场所;而田边向阳避风处虫量也明显高于田中。
杂草根际虫量与杂草的种类有关,以狗牙根、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中虫量较高。
2.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决定灰飞虱能否安全越冬的关键因素。
头年12月份至次年2月份间温、湿度直接决定灰飞虱越冬死亡率的高低,在这关键的3个月中,低于-5℃的且持续5d以上的天数累计至少为30d,才会影响到灰飞虱的安全越冬。
稻飞虱的发生与防治

03
稻飞虱的危害及影响
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直接造成产量下降
稻飞虱以吸取水稻汁液为生,直接导致水稻植株体内养分流失,从而影响产量 。
诱发水稻病害
稻飞虱的侵害往往容易诱发水稻病毒病和细菌性条斑病等病害,进一步加剧了 水稻产量的下降。
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米质下降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方法。通过释放褐飞虱的天敌 ,如寄生蜂、寄生蝇等,可以控制褐飞虱的数量和危害。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防治褐飞虱的一种常用方法。通过合理安排水 稻种植,科学管理水肥,可以降低褐飞பைடு நூலகம்的繁殖和危害。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一种快速有效的防治方法。使用适当的化学药 剂可以迅速杀死褐飞虱,减少其危害。
稻飞虱的监测与预警系统建设
监测网络建设
建立完善的稻飞虱监测网络,包括定点监测和遥感监测等手段,及时掌握稻飞虱的种群动态和危害情 况。
预警系统建立
根据监测数据,建立稻飞虱预警系统,预测稻飞虱的发生趋势和危害程度,为制定应急防治措施提供 支持。
THANK S感谢观看
稻飞虱的生物防治研究
天敌资源发掘
01
寻找稻飞虱的天敌资源,包括寄生性昆虫、微生物等,通过保
护和利用天敌来控制稻飞虱的种群数量。
生防菌剂研发
02
研发高效、安全的生防菌剂,通过生物防治手段来控制稻飞虱
的危害。
生物防治技术集成
03
将生物防治技术与其他防治方法进行集成,形成综合防治体系
,提高稻飞虱的防治效果。
白背飞虱的防治实践
物理防治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白背飞虱对黄色和蓝色较为敏感,可以利 用这一特性设置色板诱杀。同时,太阳能 杀虫灯也能起到一定的防治作用。
灰飞虱的发生为害与综防措施

地 发 生 6代 . 冬 代 若 虫 由 于 冬春 出 现 暖 冬 气 候 . 大 提 高 越 大
了 田问 灰 飞虱 越 冬 存 活 率 4 5月 在 看 麦娘 、 尾 草 、 — 狗 马唐 、
千 金 子 等 禾 本 科 杂 草 上 由越 冬 代 若 虫 羽 化 而 形 成 的 越 冬 代
但 总 体 上 秋玉 米 受 害较 轻
2 发 生 原 因
21 暖 冬气 候 提 高 越冬 存 活 率 .
气候 资料 显 示 : 近年 在 入 冬 以 后 . 温 普 遍 偏 高 。 其 是 气 尤
20—20 0 5 0 6年 、0 6 2 o 2 0 — 0 7年 偏 暖 更 为 明 显 。 自 2 o 0 1年 开
及 相 当 多 的禾 本 科 杂 草 成 为 了灰 飞 虱 的 转 主 寄 主 , 直至 6月
一
收 面积 累计 达 到 15 5h 田 问测 杏 显示 . 稻 和 玉米 不 同 4 mz 水
种 小 型 害虫 。在 海 门地 区寄 主有 水 稻 、 麦 、 米 及 稗 草 、 小 玉
品 种 上灰 飞虱 发 生 无 显 著差 异 . 口密 度 相 当 . 不 同 水 稻 虫 但
成 虫虫 口密 度 较 大 . 卵 量 大 。其 中相 当 多 的 卵得 以仔 活 发 产
育 为 第 一 代 若 虫 . 着 春 季 气 候 回 暖 . 宜 禾 本 科 杂 草 及 小 随 适
麦 的 旺盛 生 长 . 一 代 若 虫 相 继 羽 化 为 第 一 代 成 虫 , 5月 第 在
下 旬 至 6月 上 旬 麦 收 季 节 .大 量 的第 一 代 成 虫 陆 续 迂 出 麦 田 . 附 近 寻 找适 宜寄 主 . 在 而这 时生 育 期 还 不 足 1 0叶 的 玉米
稻田常见飞虱识别

稻田常见飞虱识别一、常见种类具翅痣无翅痣褐飞虱稗飞虱白背飞虱黄褐飞虱灰飞虱黑边黄脊飞虱拟褐飞虱黑面黄脊飞虱伪褐飞虱白条飞虱白脊飞虱长绿飞虱二、稻田具翅痣类飞虱识别三、稻田具翅痣飞虱形态比较3.1褐、白背、灰三种头胸背面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3.2三种短翅、长翅成虫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3.3三种稻飞虱卵块识别•褐飞虱:卵帽与产卵痕平。
卵块排前端单列,后端双列。
•白背飞虱:卵帽不外露。
卵块单列式。
•灰飞虱:卵帽露出产卵痕。
卵块排前端单列,后端2-3列。
稻飞虱卵块3.4三种稻飞虱若虫比较种类体形及体色腹部背面斑纹头部正面落水后足伸长情况褐飞虱体椭圆,褐色每节具山字形颜面正常一字形浅黄褐色斑白背飞虱头顶突浅黄褐色斑浅黄褐色斑雄虫额黑色一字形橄榄形第2-3节具明显的黄白斑雌虫额褐色灰飞虱体椭圆两侧具八字褐纹额均为黑色八字形黄褐色3.5三种若虫分龄1龄前后翅芽平直2龄后翅成弧形3龄前后翅芽明显4龄前翅尖近达后翅尖(白背已达)5龄前后翅尖平(白背前翅超出后芽尖)四、不具翅痣飞虱识别稗飞虱长绿飞虱白脊飞虱十、不具翅斑飞虱识别种类中胸小盾片头部正面稗飞虱雄:中央黄白色,两侧褐色黄褐色,但雄虫的颊为黑色雌虫均为褐色黑面黄脊飞虱黄褐色雄虫额颊均为黑色。
雌虫为黄褐色黑边黄脊飞虱黄褐色额颊均为暗褐色。
但脊为黄白色,且各脊两侧具黑褐色条纹白条飞虱头顶中央及前胸与中胸额颊均为黑色小盾片末端有白色纵纹。
白脊飞虱头顶中央及前胸有白色纵纹。
额颊均为黄褐色。
三种常见飞虱介绍

稻田常见的飞虱有几种?什么样?稻田常见的飞虱主要有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
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下部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汁液;雌成虫还用产卵器刺破茎杆组织,形成长条形棕褐色斑点,严惩时变成黑褐色,致辞使被害株枯死、倒伏;抽穗后被害,影响谷粒的饱满度,造成减产,稻飞虱还能传播病毒病。
(1)褐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长翅型连翅体长3.6—4.8毫米,雌虫体色暗褐色或褐色,雄虫为黑褐色,体背面从头顶至小盾片为褐色至黑褐色;触角基部两节膨大,鞭节细长,在复眼下方向两侧横出;复眼灰绿色或黑褐色;头胸部和翅都有油状光泽,头部正面看有3条纵脊连续;翅与体色相同,翅脉黄褐色,前翅有翅斑;后足第一跗节内侧有2~3个小刺。
短翅型雄虫的前翅伸达腹部2/3左右,后翅仅显翅芽,翅尖较圆钝,其余形态与长翅型雄虫相同。
此外,还有介于长、短翅型之间的中间型。
②卵。
长约0.8毫米,长卵圆形,微弯曲,前端细瘦,后端粗胖。
初产时乳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
卵块中的卵粒排列紧密,卵帽与产卵痕表面相平。
③若虫。
初龄淡黄白色,后变褐色。
5龄若虫腹部背面第3~4节上各有1个“山”字形白色纹,翅芽达腹部第四节。
若虫落水后,后足均向两边平伸成“一”字形。
(2)白背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长翅型雌虫体长约4.5毫米,雄虫体长约4毫米;头部正面看有两条黑色纵沟;复眼黑色;体灰绿色,有黑褐色斑,前翅半透明,翅斑明显;腹部腹面黄白色。
短翅;型雌虫体长3~4毫米;复眼黑褐色,体灰黄色,翅斑黑褐色;腹部肥大,腹部前端及两侧有黑斑,产卵管棕色。
②卵。
细长,略弯,长约0.97毫米。
初产时乳白色,以后渐变为黄色。
卵块中卵粒成单行排列,卵帽不外露。
③若虫。
初龄若虫灰褐色。
3龄翅芽显现。
腹背灰黑色,第三、第四节各有1对乳白色三角形斑纹。
5龄若虫翅芽明;显,前翅芽尖超过后翅芽的尖端;腹背灰黑色,斑纹很清楚。
若虫落水,其后足向两侧伸成“一”字形。
(3)灰飞虱的形态特征:①成虫。
防治小麦灰飞虱的药剂筛选试验

群 技
2 0 1 3 年 第 1 期
防治小麦灰 飞虱的药剂筛选试验
应 小 军
( 余 姚 市农 业技 术推 广 服 务 总站 3 1 5 4 0 0 )
摘
要
本 文 比较 了 8种 药剂 对 小 麦 灰 飞 虱 的 田 间 防效 。试 验 结果 表 明 ,2 5 %P  ̄ 蚜 酮 可 湿性 粉 剂 ( WP)具 有
4 3 . 5 m 2 。具 体处 理与 编号见 表 1 。
表 1 供 试 药 剂 与用 量
1 材 料 与 方 法
本试 验在余 姚市 阳明街道 芝 山村 小麦 丰产方 内
进 行 .施 药 时 间 为 4月 2 6日 1 4 : 0 0 1 6 : 0 0 .天 气
生 产操作 规 范 ,有 利于本 试验 的实施 。
面积 的逐 年 扩 大是 灰 飞虱 种 群 上 升 的重 要 原 因之
一
用 缓 慢 的 特 点 ,在 具 体 防 治 时 间上 宜 早 不 宜 迟 : 如 果 田间灰 飞虱 虫 口基 数 过 高 .虫 龄偏 大 .防 治
时建 议 再 加 入 适 量 毒 死 蜱 .以充 分 发挥 毒 死 蜱 速
表 2 供 试 药 剂 对 灰 飞 虱 防效 调 查
3 小 结 与 讨 论
小麦 是灰 飞虱 的重要 越冬 寄主作 物 .稻麦 连作
速效 性较 好 .但 持效 性不 够 理想 :2 5 %P  ̄ 蚜 酮 的药
效 发 挥缓慢 ,但 持效 性好 。总体 防效最 佳 .可在 生
产 上替 代 锐 劲 特 使 用 :另 外 .根 据 吡蚜 酮 药 效 作
效 性好 和 吡蚜酮 持效 期长 的优 势 .提高 田间防治 效
灰飞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

植物保护 《现代农业科技}2009年第6期 灰飞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 施慎年 左端荣 陈月昌。 ( 江苏省涟水县植保站,江苏涟水223400; 涟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涟水县经济开发新区农技站)
摘要总结了灰飞虱的生活习性,介绍了灰飞虱对涟水县农业生产的危害情况,提出了灰飞虱及其导致的病毒病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灰飞虱;病毒病;危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435.112 .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5739(2009)06一O118—02
灰飞虱是稻飞虱的一种,它不仅吸取被害作物的浆汁 造成直接危害,还给被害作物传染病毒,致使其发生病毒病, 如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矮缩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缩病 等,造成感病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1灰飞虱的生活习性 灰飞虱抗寒力和耐饥力很强,但不耐高温。其若虫能在 我国各地区发生,安全越冬。在苏北地区,3月上、中旬越冬 若虫开始活动、羽化,以短翅成虫为主,由越冬场地迁向萌 发草地和麦田,并产卵繁殖,卵块于4月下旬开始孵化,第1 代若虫于5月中、下旬羽化。主要为害作物有小麦、春玉米、 水稻秧苗。2代成虫于6月中、下旬羽化,3代若虫于7月 中、下旬羽化。全年以2、3代成虫虫口密度最大,主要为害 水稻和玉米。7月下旬由于高温影响,虫口密度有所下降,9~ 10月虫口密度又开始上升。4-5代成虫主要为害水稻和夏 玉米。部分5代成虫和6代若虫由收获后水稻田、夏玉米田 迁入到出苗后的麦田为害。6代若虫发育至3 ̄4龄后于11 月中下旬钻入土隙、泥块下越冬。 2灰飞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在2000年以前,涟水县境内灰飞虱很少,对农作物未 构成危害。2002年以后,灰飞虱逐年增多,据涟水县植保站 测定资料表明:2003年5月水稻秧田1代灰飞虱虫口密度 平均为18万头/hm ,2004年5月秧田1代灰飞虱虫口密度 平均为502.5万头/hm2,2007年为528万头/hm2,2008年为 484.5万头/hm2。灰飞虱对农作物的为害程度也逐年加重。 2002年只有少数稻田有零星条纹叶枯病发生,未弓1起人 们重视。2003 ̄2006年涟水县境内水稻条纹叶枯病、玉米粗 缩病由成片发生发展为大发生,易感病水稻品种“九优418” 几乎块块田都发生条纹叶枯病,发病率达到20%以上;玉米 田几乎都有粗缩病发生,油菜茬和大麦茬的夏玉米田粗缩 病发病率高达50%以上,春茬和小麦茬玉米田发病率稍轻。 高产优质水稻品种“九优418”就因其易感条纹叶枯病而被 淘汰;高产作物玉米也因为易感粗缩病,种植面积和单产 都大幅度下降。据涟水县统计局提供数据表明:2007年全县 玉米种植面积由2000年的1.07万公顷减少到不足0.8万 公顷,2007年全县玉米平均单产由1999年的7 245.OOkg/hm2 下降到4 692.45 kg/hm2。未受灰飞虱危害的前4年(1999- 2002年)与受灰飞虱危害的后5年(2003 ̄2007年)全县平均 产量相比,全县水稻前4年平均产量为8 377.15kg/hm ,后5 年水稻平均单产为7 508.58kg/hm2,减产868.57kg/hm2。全 县每年以种植4.67万公顷水稻计算,每年少收稻谷4.06万 吨。玉米前4年平均单产7024.90kg/hm2,后5年平均单产为 4 052.99kg/hm2,减产2 971.91kg/hm2。全县每年以8 O00hm2 玉米计算,每年少收玉米2.38万吨。就这2种作物因受灰飞 虱危害,全县每年要少收粮食近7万吨(见表1)。如果再加 上全县农民防治灰飞虱农药开支按225元/hm2计,全县每 年因灰飞虱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2亿元。灰飞虱对农业生产 的危害之重,造成的经济损失之大,不只是在涟水县.在江 苏省其他县和其他省市都有类似情况发生。灰飞虱对农业 生产的严重危害.应该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宜尽早采取 切实有效措施进行扑灭。 表1涟水县近几年粮食面积与产量统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习性
灰飞虱属于温带地区的害虫,耐低温能 力较强,对高温适应性差。其生长发育的 适宜温度在25℃左右。冬季低温对越冬若 虫影响不大,不会造成大量死亡,而夏季 高温干旱对其发生极为不利。
(3)发生与环境条件
若春季气温偏高,夏季气温偏低,秋季 和冬季气温偏高的情况下,利于灰飞虱的 发生。近年来气候变暖,特别是冬季明显 变暖,春、秋季气温较高,加长了繁殖期 ,冬季气温偏高有利于越冬,但夏季气温 未明显升高,夏季死亡率降低,均利于灰 飞虱发生。
4.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铲除田边杂草,适当提前耕翻绿肥,以
达到消灭虫源地和减少毒源的效果。
(2)化学防治
使用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粒剂240~ 360 g/hm2,于稻飞虱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 1~2 次,间隔期10~12 d;稻飞虱偏重以 上发生时推荐使用70%烯啶·噻嗪酮水分散 粒剂300~360g/hm2 防治1~2 次,间隔期 10~12 d。
目录
1.形态特征
成虫: 长翅型虫体长4~4.2毫米,短翅型
2.4~2.8毫米,全体淡黄褐或灰褐色。颜面 中部偏下方处最宽,额区有两条黑色纵沟。 前胸背板及触角淡黄色。小盾片中央黄白色、 土黄色或黄褐色,两侧各有一半月形褐色斑 纹。胸腹部腹面黄褐。
2.主要危害
(1)直接危害:
成虫和若虫群聚在稻株下部取食 危害,用刺吸式口器刺进稻株组织,吸食 养分。
灰飞虱
Lao-delphax striatellus
学名 Laodelphax striatellus同翅目,飞虱 科。分布在中国各省,长江中下游和华北 发生多。
寄主 水稻、英白、小麦、大麦、玉米、高 粱、甘蔗、看麦娘、稗草等禾本科植物。
1.形态特征 2.主要危害 3.发生规律 4.防治方法
(2)间接危害
可传播玉米粗缩病、水稻条纹叶枯病 、水稻黑条矮缩病、小麦丛矮病和小麦条 纹叶枯病等多种病毒病,传播病害的危害 远远大于直接危害。
3.发生规律
(1)生活史 灰飞虱在江苏省一年发生4~5代。以若
虫在田边杂草丛中、稻麦根茬及落叶下越 冬,以背风向阳、温暖潮湿处最多。12~2 月最冷时若虫钻入土缝泥块下不动。3月开 始活动,由越冬场所迁到已萌芽的草地和 麦田。一般情况下一年有春季和秋季两次 数量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