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传毒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技术(姜堰)

传毒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技术(姜堰)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流行趋势
黑条矮缩病田块
近两年,我市该病已从局部向全市迅速扩展,且发 生程度不断加重,如姜堰沿河村折实失收面积近百亩。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流行趋势
玉 米 粗 缩 病 流 行 程 度 不 断 加 重
粗缩病株率高达58%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同 一 病 源 的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流行趋势
灰飞虱迁移高峰期坚 持速效性药剂和持效药剂 复配使用权。 每 亩 用 50% 吡 蚜 · 异 丙威 30-40 克或 40% 毒死蜱 乳 油 60-80 毫 升 , 对 水 30 公斤喷细雾。为提高防效,
延缓抗性,要轮换用药。
吡蚜·异丙威的控虫特点
五、防控关键技术
吡 蚜 · 异 丙 威 防 治 效 果
四、历史的教训
四、历史的教训
广大农户恐惧、得病后无所适从
五、防控关键技术
五、防控关键技术
防控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统防 统治为关键,治虫防病、切断毒源为目标。
五、防控关键技术
1、物理防治:秧田期全程覆盖防虫网、无纺布等措
施,阻断灰飞虱传毒。
五、防控关键技术
2、适当调整播期:以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
灰飞虱
若 虫 成 虫
1. 直接危害严重影响
稻苗和玉米生长; 2. 间接危害,传毒后
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水
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 病。
一、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
病 株
健 株
一、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
黑条矮缩病
一旦传毒发病,无药可治(就像水稻 条纹叶枯病一样),危害严重造成失收。
一、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
五、防控关键技术
四是明确防控方法: ⑴推行统防统治,各镇要 以村组为单位统一用药时间、 统一药剂配方,防止传毒灰飞 虱来回逃逸,确保防效。 ⑵全面防除公共用地及沟 渠路边杂草上的灰飞虱,确保 不留死角。通过 3 年努力,由 灰飞虱传毒引的水稻病毒病的 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2007年大丰市水稻灰飞虱的大发生及综合治理措施

2007年大丰市水稻灰飞虱的大发生及综合治理措施

2007年大丰市水稻灰飞虱的大发生及综合治理措施摘要分析了大丰市水稻灰飞虱大发生特点、原因,提出了灰飞虱综合治理措施,为以后病虫害防治提供经验。

关键词水稻;灰飞虱;大发生;治理措施;江苏大丰;2007年水稻条纹叶枯病是由灰飞虱带毒并传播引起的一种病毒病害,大丰市自20世纪90年代发病以来,呈逐年加重趋势,每年都造成不同程度的减产。

从防治实践看,只有连续数年坚持运用综合防治措施,系统治理灰飞虱,灰飞虱的发生量、带毒率和毒源才能逐年下降,水稻条纹叶枯病才能从源头上得到遏制而逐年减轻。

1发生为害规律1.1传毒媒介灰飞虱消长规律1.1.1麦田灰飞虱消长规律。

灰飞虱在大丰市每年发生5代,虫源以当地为主,主要在麦田、禾本科杂草上越冬,越冬虫态以高龄若虫为主,3月下旬越冬代若虫羽化为成虫,并产卵繁殖第1代,4月下旬进入1代若虫期,5月下旬为麦田虫量高峰期,并相继进入1代成虫期。

5月22日全市普查麦田灰飞虱虫量为81~6 408万头/hm2,平均虫量1 614万头/hm2,是2006年同期虫量的2.1倍。

到小麦收割时,1代成虫进入高峰期并相继向水稻秧池田或早栽大田迁移。

秋季水稻收获后,高龄若虫遂迁到田外杂草或其他作物上。

麦子播种出苗后,12月上旬灰飞虱若虫开始迁入麦田。

1.1.2秧池田灰飞虱消长规律。

秧池田5月20日普遍查见1代灰飞虱成虫,麦收前后虫量陡增,6月4日前后秧田虫量达最高峰。

5月22日普查,秧池平均虫量为19万头/hm2,是2006年同期的3倍。

5月27日普查,平均虫量为677.9万头/hm2,是2006年同期的61倍。

6月2日高峰期普查,平均虫量为796.5万头/hm2,是2006年高峰期虫量的4.3倍,严重田块高达1 500万头/hm2以上。

6月初秧池田查见二代灰飞虱初孵若虫,6月中旬进入卵孵盛期。

1.1.3水稻大田灰飞虱消长规律。

本地水稻移栽最早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此时适逢1代灰飞虱成虫迁移高峰,因而栽后大田内即可查见灰飞虱。

灰飞虱

灰飞虱

灰飞虱
学名 Laodelphax striatellus (Fallen)属同翅目,飞虱科。

分布在中国各省,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发生多。

寄主小麦、大麦、玉米、高粱、英白、水稻、甘蔗、看麦娘、稗草等禾本科植物。

为害特点成、若虫刺吸寄主汁液,引起黄叶或枯死。

稻害虫灰飞虱。

该虫是小麦
病毒病的主要传毒介体昆
虫。

消灭或控制灰飞虱成为
防治小麦病毒病重要途径
之一,因此需及时防治。

防治方法 (1)药剂拌种。


75%的3911乳油150ml,
对水3kg,拌麦种50kg,拌
匀后堆闷12小时播种,对
防治传毒昆虫灰飞虱、小麦
蚜虫,控制病毒病流行有
效,且可兼治田鼠及地下害
虫。

(2)灰飞虱发生期,用
药时从麦田四周开始,防止
其逃逸。

常用药剂有50%
马拉硫磷乳油2000倍液或
50%对硫磷乳油2500倍
液、40%乐果乳油1000倍
液、40%氧乐果乳油1500

液、50%杀螟硫磷乳油1000倍液、10%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3000一4000倍液。

水稻灰飞虱的特点及防治

水稻灰飞虱的特点及防治
至 6 J . 月 ¨ 至 7 , . 月 一 6 J Jl { 7川 J
旬 至 8 I , 月 8j 甸
至9 ;, , ¨ 月 19 j
上 中旬 至 l 门 I 。 代 = 虫 rl 月 j 0 6 } . I : 0 化
越 冬 符 虫 羽 化 为 成 虫 后 . 卵存 麦 产
灰 飞 虱属 于温 带地 I 的害 虫 , ) ( = 耐低 温
能 力较 强 , 对高 温 适 应 性 较 筹 。 长 发 育 生
适 宦温 度 为2 ~ 5 3 2 ℃.冬 季低 温 对越 冬 若
虫 影 响不 大 . 此 , 其越 冬情 况 与 褐 飞 虱 和 自 背 飞 虱 不 . 、 、 、 等 地 , . 浙 皖 沪 江 多
维普资讯
庄藏鼹
a两g u neI s gn i ‘ 编n 蓉 hngL h: o n‘ 辑r @ o 1
尔烈 每
2 08l 0 3
灰 飞 虱 在江 、 、 等 省 1 发 :~ 浙 皖 年 56 代 江 苏丁 部越 冬若 虫 丁34 辛 I 、川川 羽化 为 成 虫 。~ 代 符 虫 发牛 分 别 是 :川 F, l5 4 1 J
稍 露 产: 痕 每 头 雌 虫 产 卵 少 则 几 印 粒 , 则4 0 5 0 . 般 10多 粒 夏 季 多 0 ~ 0 柁 一・ 0
高 温 , 虫 命 , 哪 少 短 翅 础 成 成 产
虫产 卵 镀 多 于 长翅 成 虫 千 若 虫 常 栅 u
虫 , 于水 稻 育 期 不 , 、 翅 符 由 长 占一定 比例 , l f 一般 仍 以长趔 t 数 . f 多 . 灰 飞 虱 耐 寒 畏 热 , 而 夏 季 高 温 对 闪 其 极 为 不利 , 为虫 量 增 长的 限制 I 成 习丁 持续 3 ℃ 以 t的 气 温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虫 发 育缓 慢 , 0 若 现 高 温 滞育 现 象 , 至 引 起 死 、 高 温 甚

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摘要阐明越冬代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对作物生长及对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影响灰飞虱安全越冬的条件,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越冬条件;综合防治控制好麦田中越冬代灰飞虱的发生是切断条纹叶枯病病毒传播途径的关键。

因此,必须了解越冬代灰飞虱的发生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切断灰飞虱从麦田到稻田、玉米田的传播途径。

1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及危害1.1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越冬代灰飞虱发生期较长,前后约7个月,从当年10月份开始以1~2龄幼虫集中水稻穗期为害;水稻收获后,以高龄若虫在稻桩、麦田、杂草等越冬场所越冬。

次年3月下旬,气温升高,灰飞虱开始活动取食,从各种越冬寄主上迁回至麦田为害小麦。

5月中下旬羽化为1代成虫迁入秧田、杂草等寄主继续繁殖。

1.2越冬代灰飞虱为害由于作物生长后期用药较少,导致越冬代灰飞虱在水稻和小麦近收获期集中为害,造成潜损失,不为人们所关注。

灰飞虱不仅起着传播媒介导致条纹叶枯病发生的作用,而且直接吸食植物汁液,造成千粒重量下降1%~15.9%。

研究表明,穗期百穴虫量3 000头左右,造成10%左右的产量损失,5 000头造成20%以上的产量损失。

2影响灰飞虱越冬的条件灰飞虱在当地能否安全越冬与其越冬场所、气候条件、栽培耕作方式等有关。

2.1越冬场所灰飞虱在当地主要以3~4龄若虫在麦田麦苗根际(破土麦田)、稻桩内(免耕撒播麦田)、田埂、地边、沟边、荒地等杂草根际、落叶下及土壤缝隙内越冬,秋季早播麦田灰飞虱迁入早、迁入量多,越冬基数较高,特别是免耕撒播麦田,高留茬稻桩为灰飞虱越冬提供了安全越冬的场所;而田边向阳避风处虫量也明显高于田中。

杂草根际虫量与杂草的种类有关,以狗牙根、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中虫量较高。

2.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决定灰飞虱能否安全越冬的关键因素。

头年12月份至次年2月份间温、湿度直接决定灰飞虱越冬死亡率的高低,在这关键的3个月中,低于-5℃的且持续5d以上的天数累计至少为30d,才会影响到灰飞虱的安全越冬。

玉米田灰飞虱的防治和治疗技术

玉米田灰飞虱的防治和治疗技术

玉米田灰飞虱的防治和治疗技术玉米田灰飞虱(Delphacidae),是半翅目昆虫的一种,以玉米为主要寄主,对玉米的田间生长和产量具有极大的危害。

其主要特点是群集性强、繁殖速度快、病毒传播范围广,对玉米的危害较大,一旦发现,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和治疗。

本文将结合玉米田灰飞虱的特点和危害,为您介绍玉米田灰飞虱的防治和治疗技术。

玉米田灰飞虱的危害玉米田灰飞虱是一种害虫,对玉米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直接危害:它摄食玉米的汁液,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导致低产。

同时,还会分泌一些有害物质,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2.间接危害:玉米田灰飞虱是一种病虫害复合害虫,很容易媒介玉米白粉病、花叶病毒和中央萎缩病等病害,导致玉米发黄卷曲、变形、减产,甚至死亡。

3.二次危害:在玉米发生灰飞虱危害的同时,其田间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造成了玉米的二次危害。

如土壤质量下降、玉米的养分失衡,还容易引起田间杂草、病菌、寄生虫等的蔓延危害。

玉米田灰飞虱的防治技术针对玉米田灰飞虱的危害,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有效的防治:一、生态防治1.消灭沟渠及田间草丛中的成虫及卵成虫及卵固定虫卵过冬,成虫越冬后繁殖、滋生卵成虫,成虫一般栖息在旱作或玉米地附近的草丛、低洼地、行道树、杆线杆上等处,如及时灭杀草丛中的成虫及卵可达到减少虫源,使大量虫卵无法孵化的效果。

2.加强苗期土壤管理苗期时土壤湿度较重,可在玉米本株周围撒些树皮、塑料膜等物体来减轻土壤湿度,降低虫卵的死亡率,增加易感度,增强对各种病虫的耐受性,同时增强玉米对灰飞虱的采食抵抗力。

二、物理防治在寒冷地区,可以种植冷冻田青、青贮玉米等寄主植物,来降低灰飞虱的繁殖速度和数量,在集约种植中易受害的地段,可以用黄色粘虫板进行捕捉、监测,以及放置灰飞虱诱捕灯进行诱捕等。

三、药物防治药物防治是目前比较广泛的方式,可以采用注入土壤和喷洒杀虫剂等方法。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虫种,选择不同有效成分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灰飞虱发生为害新特点及防治对策

灰飞虱发生为害新特点及防治对策

灰飞虱发生为害新特点及防治对策摘要介绍了灰飞虱发生为害的新特点,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灰飞虱;为害;新特点;原因;防治建湖县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地区,常年农作物种植以稻、麦、棉为主,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栽培方式、防治药剂变化等因素影响,灰飞虱适生环境优化,2002年以来逐年加重,在该县已连续4年大发生,发生程度重,为害致病种类多,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给水稻和小麦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笔者总结了2002年以来灰飞虱发生为害的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后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在实践中应用已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在灰飞虱特大发生之年也没有成灾,使建湖县粮食生产连续得到稳产丰收。

1 发生为害新特点1.1 发生量逐年加大2002年以前,田间害虫飞虱以迁飞性白背飞虱与褐飞虱为重点测报对象,自2002年以来,田间灰飞虱虫量逐年加大,直至2004年达特大发生,2004~2007年呈逐年加重态势(表1)。

1.2 迁入秧田灰飞虱虫量多,时间长2005年由于大面积推迟落谷,5月25日揭膜后即查见虫,成虫数达39万~97.2万头/hm2,5月29日开始剧增,当日虫量216.9万~426.6万头/hm2,平均254.55万头/hm2,有3个主峰,主高峰在6月3~4日,麦田边秧池5 640万头/hm2,成匡秧池田2 970万头/hm2,平均4 170.3万头/hm2,比2004年同期增531.75万头/hm2,增幅87.25%,直到6月17日分别下降到25.5万和30.15万头/hm2。

2006年因调整育秧布局,揭膜时间普遍推迟,6月2日大面积揭膜后秧田虫量75万~150万头/hm2,6月5日开始激增,当日虫量267.9万头/hm2,6月7~9日达到高峰,虫量在1 500万头/hm2,6月20~22日又是一个高峰,虫量达到1 650万头/hm2,此后开始消减,直至6月24日下降到510万头/hm2(图1)。

灰飞虱_精品文档

灰飞虱_精品文档

灰飞虱简介灰飞虱(英文名:aphids)是一种小型昆虫,属于蚜科。

它们通常以植物的汁液为食,从而对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灰飞虱属于物种繁殖力极强的昆虫,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导致植物受到大量吸取汁液而枯萎甚至死亡。

本文将介绍灰飞虱的特征、生命周期和对植物的危害,以及对其进行控制和预防手段。

特征灰飞虱成虫的身体较小,通常为2-3毫米长,呈灰色、绿色或黄色。

它们的体型纤细,有一对细长的触角和六只细长的脚。

双翅完全发育的成虫可以飞行,而翅膀不发育的幼虫则不具备飞行能力。

灰飞虱的触角用于感知食物和发现植物。

生命周期灰飞虱的繁殖速度极快。

它们的生命周期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卵通常存在于植物表面,白色或黄色的卵囊可轻易被人们看到。

卵孵化出来的幼虫会迅速寻找植物,并开始吸食其汁液。

幼虫经过几个蜕皮阶段后,最终变为蛹。

蛹在植物上寻找合适的地方,准备蜕皮成为成虫。

成虫具有繁殖能力,并可以通过飞行寻找新的植物宿主。

对植物的危害灰飞虱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主要来源于它们的吸食活动。

它们使用专门的嘴吸器穿刺植物的叶子和茎,并吸取其中的汁液。

长期吸食汁液会导致植物的生长受限,叶子会变黄、卷曲甚至枯萎。

严重的情况下,植物可能无法正常开花、结果或甚至死亡。

此外,灰飞虱还可以传播病毒,使植物感染疾病。

当它们吸食感染病毒的植物汁液后,会带着病毒继续转移到其他健康的植物。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导致疾病在农田或园艺植物中快速蔓延,给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控制和预防措施要控制和预防灰飞虱的危害,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 生物控制:引入天敌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以帮助控制灰飞虱的数量。

这些天敌会吃掉灰飞虱,帮助维持害虫种群的平衡。

2. 化学控制: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

当使用杀虫剂时,应根据植物种类和灰飞虱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产品,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

3. 提高植物健康:保持植物的健康状况可以提高其对灰飞虱的抵抗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永然 侮 l / t l
21年第f 0 2 2期I J叶
油菜矮 苗壮 ,油 菜矮 壮保 丰收 ,本刊服 务部 可 办邮购 ,电话 :2 05
8 2 0 1 : 术 咨 询 热 线 :2 ~ 2 0 6 7 6 0 15 技 0 1 6 5 9 3
编鳢: 商蓉(jf9 9 1 3c m) n 9 9 @ .o z 6 等农 业技 术 . 同时 狠 抓 麦 田和 秧 田期 化 学 防治 . 虫 控 病 . 断毒 链 , 治 切 减轻 病 毒 病 的危 害 是 目前 防 治 灰 飞 虱及 其 传播 病 毒 病 的 主要 防 治措 施 。 1农 业 防 治 ( ) 整 种 植 方 式 . 1凋 和布 局 有 效 控 制灰 飞虱及 其 条 纹 为 叶枯 病 和黑 条 矮 缩 病 的发 生 与 蔓 延 , 可 通 过 凋整 作 物 及 品 种 布局 、 作 制 耕 度 、 培 方 式 , 断 灰 飞虱 及 病 毒 的 栽 切 寄 主 循 环 链 . 成 不 利 于 灰 飞 虱 生 长 形 的 农 田 生 态 环 境 . 源 头 上 遏 制 灰 飞 从 虱及 其 传 播 的病 毒 病 且 能传 播 水 稻 黑 并 条 矮 缩 病 、 纹 叶 枯 病 、 麦 丛 矮 病 条 小 和 玉 米矮 缩 病 等 多 种病 毒 病 . 成 病 造 害 的普 遍 流 行 , 传毒 危 害造 成 的 损 失 远大 于 直 接 刺 吸危 害


生 活 习 性
在水 稻 本 田刺 吸传 毒 。 成 第 二个 传 田 、 稻 秧 田以及 水稻 本 田之 间 产 生 形 水 毒高 峰 .并 在7 中下 旬 出现 第 二 个 不 同程 度 的迁 移 和 扩散 行 为 月 发病 显症 高 峰 : 代灰 飞虱 在 气 候 适 三 三 、 治 措 施 防 宜 时 . 形 成 第 三 、 四 个 传 毒 危 害 会 第 协 调 运 用抗 耐 病 品 种 、 学 栽 培 科
h { 、n { 謦, 瓣
灰 飞虱迁 入危 害 、 毒 , 传 使秧苗 免受 灰 飞虱的传毒 危害 。 要求 防虫 网规 格在2 0 目以上 . 无纺布规格为1 -0g ̄方 米 2 3/ 5 3 化 学 防 治 ( ) 治 1 压 基 . 1防 代 数 加 强 麦 田 灰飞 虱 的 调查 工 作 , 在 三 麦穗 期 防 治 1 代灰 飞虱 .可选 用 吡 蚜 酮 、 啶虫胺 、 ・ 等药 剂防治 , 烯 乐 氰 也 可在 晴暖 天 气 采取 敌 敌 畏 熏蒸 . 压

r i  ̄


曛 , 曛
绵辑:  ̄(z 99 . m) 商, nf 9@13 o .j9 6c
高 峰 .常 年 田 间 可 出 现 2 4 显 症 高 ~个 峰 ; 后 , 飞 虱 以极 低 数 量 在 禾 本 随 灰 科 杂 草 、 稻 等 寄 主 上 越 夏 . 温 可 水 高 引 起 灰 飞 虱 滞 育 : 月 下 旬 天 气 凉 爽 9
时再 繁殖 一 代 ( 五代 ) 冬 , 季 随 第 越 秋
着 水 稻 收 获 。 近 转 移 至 田 边 杂 草 或 就 套播 麦 苗 上 越冬 二 、 生 规律 发 灰 飞 虱 广 泛 分 布 于 东 亚 、东 南 灰 飞 虱 除 在 南 部 稻 区无 越 冬 现 亚 、 洲 和北 非 等 地 , 内 分 布 遍 及 象 外 ,在其 他 地 区大 多 以3 5 欧 国 ~ 龄若 虫 全 国 各 地 . 长 江 流 域 和 北 方 稻 区 较 在 麦 田 、 肥 田 、 草 根 际 、 叶 下 以 以 绿 杂 落 多 。 飞虱 能 刺 吸 取食 水 稻 、 麦 、 灰 小 大 及 土缝 内越 冬 . 当气 温 高 于 5 时 能 麦、 米、 粱、 玉 高 甘蔗 、 麦 娘 、 草 等 爬 到 寄 主上 取 食 . 季 气 温 平 均 1 ℃ 看 稗 春 0
灰 飞 虱 种 群 消 长 主 要 与 耕 作 栽 培制 度 、 候 、 气 天敌 、 主食 料 条 件 及 寄 人 为控 制 等 因 素 相 关 飞 虱 在 江 苏 灰 省通 常 发 生5 6 . ~ 代 主要 以3 4 滞 育 ~龄 若 虫 在 小 麦 、 草 上 越 冬 . 后 在 小 向本 田迁 飞 . 第 三 次 迁 移 。 为 双 杂 春 为 如 麦上 繁殖 一 代 . 月 下旬 至 6 中旬 为 季 稻 则 还 有 一 次 从 前 季 稻 向屙 季 稻 5 月 代 成 虫 盛 发 期 . 时灰 飞 虱 由麦 田 此 的 迁 移 水 稻 生 育 后 期 . 稻 田迁 往 从 及 杂草 上 大 量 迁 移 到 水稻 上 传 毒 . 形 杂 草 或者 麦 苗 . 果存 在 追 肥 而 后 发 如 成秧 田及 早 栽 大 田 第 一个 传 毒 高 峰 . 的 田块 .也迁 向这 种 晚 熟 稻 田危 害 6 月下 旬 田问 出现 第 一个 发 病 显 症 高 可 见 , 飞虱 往 往 随 耕 作 制 度 、 主 灰 寄 峰 : 月 中下 旬 二 代 灰 飞 虱 孵 化 若 虫 状 况 等条 件 的 不 同 而在 越 冬 寄 主 、 6 麦

左 右 时开 始羽 化 越冬 若 虫 在 气 温 回 升 时就 近 寻 找适 合 的生 存 场 所 . 般 一 迁 至 麦 田 危 害 越 冬 代 羽 化 的 成 虫 一 般 短 翅 型 为 主 .在 杂 草 或 者 麦 田 生 活. 南其 产 生 的 一代 若 虫 形 成 虫 量 高 峰 : 冬代 羽 化 的 少量 长 翅 型 成 虫 则 越 可 能 迁 飞 至 双 季 早 稻 秧 田 危 害 小 麦 生 长 后 期 . 代 成 虫 出现 . 长翅 型 一 其 占 多 数 .大 量 迁 移 到 杂 草 和 水 稻 秧 田 . 成 第 二 次 迁 移 . 后 从 秧 田再 形 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