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毒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技术(姜堰)
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

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摘要阐明越冬代灰飞虱的发生规律、对作物生长及对产量的影响,分析了影响灰飞虱安全越冬的条件,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关键词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越冬条件;综合防治控制好麦田中越冬代灰飞虱的发生是切断条纹叶枯病病毒传播途径的关键。
因此,必须了解越冬代灰飞虱的发生分布规律,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切断灰飞虱从麦田到稻田、玉米田的传播途径。
1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及危害1.1越冬代灰飞虱发生规律越冬代灰飞虱发生期较长,前后约7个月,从当年10月份开始以1~2龄幼虫集中水稻穗期为害;水稻收获后,以高龄若虫在稻桩、麦田、杂草等越冬场所越冬。
次年3月下旬,气温升高,灰飞虱开始活动取食,从各种越冬寄主上迁回至麦田为害小麦。
5月中下旬羽化为1代成虫迁入秧田、杂草等寄主继续繁殖。
1.2越冬代灰飞虱为害由于作物生长后期用药较少,导致越冬代灰飞虱在水稻和小麦近收获期集中为害,造成潜损失,不为人们所关注。
灰飞虱不仅起着传播媒介导致条纹叶枯病发生的作用,而且直接吸食植物汁液,造成千粒重量下降1%~15.9%。
研究表明,穗期百穴虫量3 000头左右,造成10%左右的产量损失,5 000头造成20%以上的产量损失。
2影响灰飞虱越冬的条件灰飞虱在当地能否安全越冬与其越冬场所、气候条件、栽培耕作方式等有关。
2.1越冬场所灰飞虱在当地主要以3~4龄若虫在麦田麦苗根际(破土麦田)、稻桩内(免耕撒播麦田)、田埂、地边、沟边、荒地等杂草根际、落叶下及土壤缝隙内越冬,秋季早播麦田灰飞虱迁入早、迁入量多,越冬基数较高,特别是免耕撒播麦田,高留茬稻桩为灰飞虱越冬提供了安全越冬的场所;而田边向阳避风处虫量也明显高于田中。
杂草根际虫量与杂草的种类有关,以狗牙根、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中虫量较高。
2.2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决定灰飞虱能否安全越冬的关键因素。
头年12月份至次年2月份间温、湿度直接决定灰飞虱越冬死亡率的高低,在这关键的3个月中,低于-5℃的且持续5d以上的天数累计至少为30d,才会影响到灰飞虱的安全越冬。
灰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21年第f 0 2 2期I J叶
油菜矮 苗壮 ,油 菜矮 壮保 丰收 ,本刊服 务部 可 办邮购 ,电话 :2 05
8 2 0 1 : 术 咨 询 热 线 :2 ~ 2 0 6 7 6 0 15 技 0 1 6 5 9 3
编鳢: 商蓉(jf9 9 1 3c m) n 9 9 @ .o z 6 等农 业技 术 . 同时 狠 抓 麦 田和 秧 田期 化 学 防治 . 虫 控 病 . 断毒 链 , 治 切 减轻 病 毒 病 的危 害 是 目前 防 治 灰 飞 虱及 其 传播 病 毒 病 的 主要 防 治措 施 。 1农 业 防 治 ( ) 整 种 植 方 式 . 1凋 和布 局 有 效 控 制灰 飞虱及 其 条 纹 为 叶枯 病 和黑 条 矮 缩 病 的发 生 与 蔓 延 , 可 通 过 凋整 作 物 及 品 种 布局 、 作 制 耕 度 、 培 方 式 , 断 灰 飞虱 及 病 毒 的 栽 切 寄 主 循 环 链 . 成 不 利 于 灰 飞 虱 生 长 形 的 农 田 生 态 环 境 . 源 头 上 遏 制 灰 飞 从 虱及 其 传 播 的病 毒 病 且 能传 播 水 稻 黑 并 条 矮 缩 病 、 纹 叶 枯 病 、 麦 丛 矮 病 条 小 和 玉 米矮 缩 病 等 多 种病 毒 病 . 成 病 造 害 的普 遍 流 行 , 传毒 危 害造 成 的 损 失 远大 于 直 接 刺 吸危 害
一
、
生 活 习 性
在水 稻 本 田刺 吸传 毒 。 成 第 二个 传 田 、 稻 秧 田以及 水稻 本 田之 间 产 生 形 水 毒高 峰 .并 在7 中下 旬 出现 第 二 个 不 同程 度 的迁 移 和 扩散 行 为 月 发病 显症 高 峰 : 代灰 飞虱 在 气 候 适 三 三 、 治 措 施 防 宜 时 . 形 成 第 三 、 四 个 传 毒 危 害 会 第 协 调 运 用抗 耐 病 品 种 、 学 栽 培 科
灰飞虱发生为害新特点及防治对策

灰飞虱发生为害新特点及防治对策摘要介绍了灰飞虱发生为害的新特点,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灰飞虱;为害;新特点;原因;防治建湖县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地区,常年农作物种植以稻、麦、棉为主,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栽培方式、防治药剂变化等因素影响,灰飞虱适生环境优化,2002年以来逐年加重,在该县已连续4年大发生,发生程度重,为害致病种类多,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给水稻和小麦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笔者总结了2002年以来灰飞虱发生为害的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后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在实践中应用已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在灰飞虱特大发生之年也没有成灾,使建湖县粮食生产连续得到稳产丰收。
1 发生为害新特点1.1 发生量逐年加大2002年以前,田间害虫飞虱以迁飞性白背飞虱与褐飞虱为重点测报对象,自2002年以来,田间灰飞虱虫量逐年加大,直至2004年达特大发生,2004~2007年呈逐年加重态势(表1)。
1.2 迁入秧田灰飞虱虫量多,时间长2005年由于大面积推迟落谷,5月25日揭膜后即查见虫,成虫数达39万~97.2万头/hm2,5月29日开始剧增,当日虫量216.9万~426.6万头/hm2,平均254.55万头/hm2,有3个主峰,主高峰在6月3~4日,麦田边秧池5 640万头/hm2,成匡秧池田2 970万头/hm2,平均4 170.3万头/hm2,比2004年同期增531.75万头/hm2,增幅87.25%,直到6月17日分别下降到25.5万和30.15万头/hm2。
2006年因调整育秧布局,揭膜时间普遍推迟,6月2日大面积揭膜后秧田虫量75万~150万头/hm2,6月5日开始激增,当日虫量267.9万头/hm2,6月7~9日达到高峰,虫量在1 500万头/hm2,6月20~22日又是一个高峰,虫量达到1 650万头/hm2,此后开始消减,直至6月24日下降到510万头/hm2(图1)。
灰飞虱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灰飞虱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摘要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灰飞虱在大丰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
近几年大丰市稻田一代、二代灰飞虱连续发生,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
因此,针对水稻灰飞虱发生的新特点,采取防治对策。
关键词灰飞虱;发生特点;防治对策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传毒昆虫灰飞虱在我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近几年因受上年五代灰飞虱虫源基数大、冬春气温偏高、麦子收获迟及种植方式多样化等影响,我市稻田一代、二代灰飞虱连续大发生,十分有利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传播蔓延,已成为我市水稻生产上主要害虫,给水稻病虫防治带来了新的课题。
1 为害症状成、若虫均以口器刺吸水稻汁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中上部叶片,近年发现部分稻区水稻穗部受害亦较严重,虫口大时,稻株汁液大量丧失而枯黄,同时因大量蜜露洒落附近叶片或穗子上而孳生霉菌,但较少出现类似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虱烧”“冒穿”等症状。
灰飞虱是传播条纹叶枯病等多种水稻病毒病的媒介,所造成的危害常大于直接吸食危害。
2 发生特点2.1 越冬场所广,虫口基数特大本市常年稻麦连作,麦子面积在4万公顷左右,灰飞虱寄主十分广泛,而麦子及禾本科杂草为主要适生寄主。
因此,本市虫口密度高,如2005年越冬代和一代高峰期虫量分别达67.5万头/hm2、135万头/hm2,夏收后害虫虽大量死亡,但迁居秧田的有效虫量仍高达120万头/hm2、。
2.2 带毒率较过去明显提高据2005年测定,我市水稻条纹叶枯病重病区一代灰飞虱平均带毒率14.22%,2004年平均带毒率15%,2006年越冬代平均带毒率20.9%,远高于病害大流行指标。
灰飞虱的带毒群体量大,大量的带毒灰飞虱促进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的传播蔓延。
2.3 发育进度不整齐,世代重叠明显,一代、二代致病力强由于灰飞虱虫体小、群体大、代次多,田间卵虫兼有,成若虫并存,个体发育极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使虫害防治难度增大。
一代、二代盛发期间,正是水稻成苗、成蘖的关键时期,且这两世代致病力很强,生产中发现,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主要与这两个世代灰飞虱传毒有关。
灰飞虱的发生为害与综防措施

地 发 生 6代 . 冬 代 若 虫 由 于 冬春 出 现 暖 冬 气 候 . 大 提 高 越 大
了 田问 灰 飞虱 越 冬 存 活 率 4 5月 在 看 麦娘 、 尾 草 、 — 狗 马唐 、
千 金 子 等 禾 本 科 杂 草 上 由越 冬 代 若 虫 羽 化 而 形 成 的 越 冬 代
但 总 体 上 秋玉 米 受 害较 轻
2 发 生 原 因
21 暖 冬气 候 提 高 越冬 存 活 率 .
气候 资料 显 示 : 近年 在 入 冬 以 后 . 温 普 遍 偏 高 。 其 是 气 尤
20—20 0 5 0 6年 、0 6 2 o 2 0 — 0 7年 偏 暖 更 为 明 显 。 自 2 o 0 1年 开
及 相 当 多 的禾 本 科 杂 草 成 为 了灰 飞 虱 的 转 主 寄 主 , 直至 6月
一
收 面积 累计 达 到 15 5h 田 问测 杏 显示 . 稻 和 玉米 不 同 4 mz 水
种 小 型 害虫 。在 海 门地 区寄 主有 水 稻 、 麦 、 米 及 稗 草 、 小 玉
品 种 上灰 飞虱 发 生 无 显 著差 异 . 口密 度 相 当 . 不 同 水 稻 虫 但
成 虫虫 口密 度 较 大 . 卵 量 大 。其 中相 当 多 的 卵得 以仔 活 发 产
育 为 第 一 代 若 虫 . 着 春 季 气 候 回 暖 . 宜 禾 本 科 杂 草 及 小 随 适
麦 的 旺盛 生 长 . 一 代 若 虫 相 继 羽 化 为 第 一 代 成 虫 , 5月 第 在
下 旬 至 6月 上 旬 麦 收 季 节 .大 量 的第 一 代 成 虫 陆 续 迂 出 麦 田 . 附 近 寻 找适 宜寄 主 . 在 而这 时生 育 期 还 不 足 1 0叶 的 玉米
灰飞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

灰飞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摘要总结了灰飞虱的生活习性,介绍了灰飞虱对涟水县农业生产的危害情况,提出了灰飞虱及其导致的病毒病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灰飞虱;病毒病;危害;防治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18-02灰飞虱是稻飞虱的一种,它不仅吸取被害作物的浆汁造成直接危害,还给被害作物传染病毒,致使其发生病毒病,如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矮缩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缩病等,造成感病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1灰飞虱的生活习性灰飞虱抗寒力和耐饥力很强,但不耐高温。
其若虫能在我国各地区发生,安全越冬。
在苏北地区,3月上、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羽化,以短翅成虫为主,由越冬场地迁向萌发草地和麦田,并产卵繁殖,卵块于4月下旬开始孵化,第1代若虫于5月中、下旬羽化。
主要为害作物有小麦、春玉米、水稻秧苗。
2代成虫于6月中、下旬羽化,3代若虫于7月中、下旬羽化。
全年以2、3代成虫虫口密度最大,主要为害水稻和玉米。
7月下旬由于高温影响,虫口密度有所下降,9~10月虫口密度又开始上升。
4~5代成虫主要为害水稻和夏玉米。
部分5代成虫和6代若虫由收获后水稻田、夏玉米田迁入到出苗后的麦田为害。
6代若虫发育至3~4龄后于11月中下旬钻入土隙、泥块下越冬。
2灰飞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在2000年以前,涟水县境内灰飞虱很少,对农作物未构成危害。
2002年以后,灰飞虱逐年增多,据涟水县植保站测定资料表明:2003年5月水稻秧田1代灰飞虱虫口密度平均为18万头/hm2,2004年5月秧田1代灰飞虱虫口密度平均为502.5万头/hm2,2007年为528万头/hm2,2008年为484.5万头/hm2。
灰飞虱对农作物的为害程度也逐年加重。
2002年只有少数稻田有零星条纹叶枯病发生,未引起人们重视。
2003~2006年涟水县境内水稻条纹叶枯病、玉米粗缩病由成片发生发展为大发生,易感病水稻品种“九优418”几乎块块田都发生条纹叶枯病,发病率达到20%以上;玉米田几乎都有粗缩病发生,油菜茬和大麦茬的夏玉米田粗缩病发病率高达50%以上,春茬和小麦茬玉米田发病率稍轻。
不同药剂对灰飞虱若虫毒杀效果试验

杀 虫 剂 对 l~ 3龄 灰 飞 虱 若 虫 的毒 杀 效 果 进 行 了 比较 ,试 验 中乐 斯 本 5 L+必 林 3 0m 0mL和 毒 丝 本 6 L+必 林 0m 3 L配 方 的 1 、7d防 效 明 显 优 于 其 它 药 剂 配 方 ,1 d防 效 分 别 为 8 . 5 、8 . 9 ;3d防 效 分 别 为 0m 、3 26 % 95 %
1 % 、4龄 极 少 。 0
1 2 方 法 .
收 稿 日期 :20 .11 0 91 — 5
还 是不充 分 。试 验 区施药 ( 0 8年 6月 2 20 9日)后
至试 验调 查结束 ( 0 8年 7月 7 日) 20 ,期 间水 稻植 株 均未 出现 明显药 害症状 。
2 2 杀 虫 剂 对 灰 飞 虱 若 虫毒 杀 效 果 .
囫
试 验结果 ( 1 表 )表 明 :乐斯 本 +必林 和 毒 丝
新 型 的杂环 类高 效选 择性 杀 虫剂 ,具 有很 强的 内吸
本 +必林 的速效 性 和 持效 性 都 明显 优 于 其 它 药剂 ,
1d防 效 分 别 为 8 . 5 、8 . 9 ,3 d防 效 为 26% 95%
2 ;⑦ 吡蚜 酮 3 ;⑧ 烯 啶虫胺 2 L 0g 0g 0 m ;⑨ 毒 丝 本 6 L+必林 3 L 0m 0 m ;⑩ 乐斯 本 5 ;⑩ 盖 仑 0mL
本 6 L+必林 3 。施药 时 田间有薄 水层 2~3 0m 0mL e m,施药后 保水 7d 。全株均 匀喷雾 ,每 6 7m 6 用 水量 2 g 5k 。施 药器 械为手 压式 喷雾器 。
8 . 8 、8 . 4 ;7 d防 效 分 别 为 8 . 1 、8 . 6 。 84 % 70% 38 % 44% 关 键 词 : 飞 虱若 虫 ;杀 虫 剂 ;防效 灰 中 图分 类 号 :S4 5 1 2 3 3 . 1 . 文 献 标 志 码 :B 文 章 编 号 :0 2 —0 7 2 1 ) 20 6 —2 5 89 1 ( 0 0 0 -3 60
水稻灰飞虱发生症状分析及防治措施

水稻灰飞虱发生症状分析及防治措施作者:严三娇来源:《新农村》2013年第08期摘要:灰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一大害虫,采取切实可行的灰飞虱防治措施,对确保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结合灰飞虱发生规律,分析了由灰飞虱传毒导致的水稻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发生症状,并从农业防治、药物防治方面提出了防治措施,以控制灰飞虱流行,保障水稻的高产稳产。
关键词:水稻灰飞虱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发生症状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在南方地区,稻田种植面积极为广泛。
灰飞虱是水稻生产中的一大害虫,近年来,由由灰飞虱传毒而导致水稻出现条纹叶枯病、黑条矮缩病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给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加强水稻灰飞虱的研究,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对于确保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1.灰飞虱发生规律灰稻飞虱属远距离迁飞性害虫,在南方地区一年发生7代,为害双季早稻的主要为1-4代,其中2、3代是主害代;为害单季中稻的主要为4-5代,为害双季晚稻主要为5-7代,而5、6代是晚稻的主害代。
1.1不同温度下灰飞虱各虫态历期用光照培养箱(型号GZX-150BS-Ⅱ),分别在15,20,25,28,30℃恒温条件下对灰飞虱进行饲养观察。
结果(表1)表明,完成1个世代的历期分别为66.1,52.8,32.7,25.9和26.3d。
温度在15-30℃范围内,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温度升高,发育速率加快。
发育速率同温度成正相关。
但是,高于30℃恒温条件下,若虫发育减缓,历期反而延长。
1.2发育起点温度及有效积温在研究不同温度对卵、若虫和成虫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有效积温法则,得出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表2)。
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03℃,有效积温552.1℃。
2、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规律及症状2.1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水稻条纹叶枯病毒仅靠介体昆虫传染,其它途径无法传播。
灰飞虱是主要介体昆虫,如果染毒既终身并经卵传播病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流行趋势
黑条矮缩病田块
近两年,我市该病已从局部向全市迅速扩展,且发 生程度不断加重,如姜堰沿河村折实失收面积近百亩。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流行趋势
玉 米 粗 缩 病 流 行 程 度 不 断 加 重
粗缩病株率高达58%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同 一 病 源 的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流行趋势
灰飞虱迁移高峰期坚 持速效性药剂和持效药剂 复配使用权。 每 亩 用 50% 吡 蚜 · 异 丙威 30-40 克或 40% 毒死蜱 乳 油 60-80 毫 升 , 对 水 30 公斤喷细雾。为提高防效,
延缓抗性,要轮换用药。
吡蚜·异丙威的控虫特点
五、防控关键技术
吡 蚜 · 异 丙 威 防 治 效 果
四、历史的教训
四、历史的教训
广大农户恐惧、得病后无所适从
五、防控关键技术
五、防控关键技术
防控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统防 统治为关键,治虫防病、切断毒源为目标。
五、防控关键技术
1、物理防治:秧田期全程覆盖防虫网、无纺布等措
施,阻断灰飞虱传毒。
五、防控关键技术
2、适当调整播期:以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
灰飞虱
若 虫 成 虫
1. 直接危害严重影响
稻苗和玉米生长; 2. 间接危害,传毒后
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水
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 病。
一、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
病 株
健 株
一、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
黑条矮缩病
一旦传毒发病,无药可治(就像水稻 条纹叶枯病一样),危害严重造成失收。
一、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
五、防控关键技术
四是明确防控方法: ⑴推行统防统治,各镇要 以村组为单位统一用药时间、 统一药剂配方,防止传毒灰飞 虱来回逃逸,确保防效。 ⑵全面防除公共用地及沟 渠路边杂草上的灰飞虱,确保 不留死角。通过 3 年努力,由 灰飞虱传毒引的水稻病毒病的 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杂草上灰飞虱高达200万头
玉米粗缩病
一但发病不能结穗,造成严重减产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
玉米粗缩病流行趋势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流行趋势
2007灌南,华粳6号
华粳6号
武运粳21
2008兴化,淮稻5号
2009兴泰,淮稻5号
2010姜堰,淮稻5号
2007 年起,流行势头突显, 2007 年淮北地区部分县 因该病造成的失收面积逾万亩。
及8叶以下的玉米用药防治,
及时扑杀每天迁入灰飞虱, 移(抛)栽前2-3天全面用好 出嫁药,切断毒源,减少传 毒机率。
五、防控关键技术
麦套稻: 麦子收割后立即 开展防治,以后用药 间隔期(3-5天)和次 数可根据虫量确定。
直播稻: 播种后苗前结 合化除要立即用药
五、防控关键技术
秧苗露青用2次药, 连续用药2-3次。
2.毒源基数大 越冬代灰飞虱条纹叶枯病带毒率为 16.25% (4-29 ) % , 超过大流行指标;越冬代灰飞虱黑条矮缩病带毒率为17%, 为全省前列。 3.暂无多抗品种 现在不未找到抗黑条矮缩病基因,种植的品种均不抗黑 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 4.基层干群认识不足 水稻黑条矮缩病前几年在我市田间属于零星发病,绝大 多数农户对该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思想上还未引起足够重 视,与04年水稻条纹叶枯病发生十分类似,教训十分深刻。
发 病 后 不 能 正 常 抽 雄 结 实
与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流行趋势
综合分析流行的相关因素 今年水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病暴发流行的趋 势十分明显。
三、水稻黑条矮缩病、
玉米粗缩病暴发流行依据
三、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暴发行依据
1、秧田、玉米田承载虫量大,亩虫量分别达 210万头、680万头。
三、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暴发流行依据
二O一二年三月
旱育秧每隔 3-5 天用 药防治 1 次;移栽前用好
“出嫁药”。
五、防控关键技术
药液直接喷到飞虱身上, 很快发挥触杀作用,短 时间内死亡。 喷施在幼嫩部位的药液 迅速被水稻吸收并传导 到植物体内,害虫吸食 汁液后死亡。药后二十 天仍在发挥作用!! 药液落在土壤和水中, 根部能微弱吸收!
三是明确药剂配方:
张银贵 朱玉银
1. 一、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
1.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流行趋势
1. 三、暴发流行的依据
1. 四、历史的教训 1. 五、防控关键技术
一、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
一、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
目前,我市小麦已陆 续收割,是一代灰飞虱迁 入玉米、秧池、麦套稻、 直播稻等各类大田集中危 害的关键时期。
高峰,减少灰飞虱传毒机率。 水稻推广机插稻、缩短秧田期。 夏玉米要在6月20日后播种。
五、防控关键技术
3、化学防控:具体做到四个明确:
一是明确防治对象田:对所有秧田、直播稻、麦
套稻等各类稻田及周边的杂草全面用药防治。
五、防控关键技术
二是明确防治适期 :
麦收期间灰飞虱成虫迁移高 峰期,要求每天对所有秧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