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飞虱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慈姑病虫害防治】慈姑如何防治灰飞虱?

【慈姑病虫害防治】慈姑如何防治灰飞虱?

【慈姑病虫害防治】慈姑如何防治灰飞虱?
灰飞虱对慈姑有哪些危害?灰飞虱一般在什么时候发生?慈姑用什么农药可以防治灰飞虱?以下就作简单介绍,供网友们参考。

一、灰飞虱对慈姑的危害灰飞虱以成、若虫吸食慈姑植株汁液,引起黄叶或枯死。

二、慈姑灰飞虱发生规律1、灰飞虱在湖北、四川、江苏、浙江、上海每年发生5~6代,福建7~8代,北方4~5代。

2、灰飞虱在福建、两广、云南冬季3种虫态可见,其他地区多以3、4龄若虫在麦田、绿肥田等处禾本科杂草上越冬。

3、早春均温高于10℃越灰飞虱冬若虫羽化。

发育适温15~28℃,冬暖夏凉易发生。

4、灰飞虱的成虫有明显趋嫩绿、茂密习性,长翅型成虫有趋光性。

成虫产卵多在下午,卵产于叶鞘及叶片基部的中脉两侧。

5、灰飞虱越冬若虫3月出蛰取食麦苗和杂草,羽化后多为短翅型成虫,繁殖1代后产生长翅型成虫,迁移至棉田为害。

三、慈姑防治灰飞虱方法1、栽培管理上实行同品种连片种植;对不同的品种或作物进行合理布局,避免稻飞虱辗转为害。

2、加强肥水管理,适时适量施肥和适时露田,避免长期浸水。

3、在农业防治基础上科学用药,避免对天敌过量杀伤。

根据虫情测报,掌握不同类型稻田飞虱发生情况和天敌数量。

推荐使用:前期预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速捷,瑞德丰产品),既杀虫又杀卵,真正做到治标又治本;强势(25%吡虫*噻嗪酮+保密助剂,破口前一次,破口后一次可管一
季没有稻飞虱)。

爆发时使用预防和速效性药物:如叶蝉散、速灭威、马拉硫磷;或用呋喃丹作根区施药。

如您有更好的建议和方法请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

传毒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技术(姜堰)

传毒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控技术(姜堰)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流行趋势
黑条矮缩病田块
近两年,我市该病已从局部向全市迅速扩展,且发 生程度不断加重,如姜堰沿河村折实失收面积近百亩。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流行趋势
玉 米 粗 缩 病 流 行 程 度 不 断 加 重
粗缩病株率高达58%
水 稻 黑 条 矮 缩 病 同 一 病 源 的
二、水稻黑条矮缩病等流行趋势
灰飞虱迁移高峰期坚 持速效性药剂和持效药剂 复配使用权。 每 亩 用 50% 吡 蚜 · 异 丙威 30-40 克或 40% 毒死蜱 乳 油 60-80 毫 升 , 对 水 30 公斤喷细雾。为提高防效,
延缓抗性,要轮换用药。
吡蚜·异丙威的控虫特点
五、防控关键技术
吡 蚜 · 异 丙 威 防 治 效 果
四、历史的教训
四、历史的教训
广大农户恐惧、得病后无所适从
五、防控关键技术
五、防控关键技术
防控策略: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统防 统治为关键,治虫防病、切断毒源为目标。
五、防控关键技术
1、物理防治:秧田期全程覆盖防虫网、无纺布等措
施,阻断灰飞虱传毒。
五、防控关键技术
2、适当调整播期:以避开一代灰飞虱成虫迁移
灰飞虱
若 虫 成 虫
1. 直接危害严重影响
稻苗和玉米生长; 2. 间接危害,传毒后
引起水稻条纹叶枯病、水
稻黑条矮缩病、玉米粗缩 病。
一、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
水稻条纹叶枯病
病 株
健 株
一、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
黑条矮缩病
一旦传毒发病,无药可治(就像水稻 条纹叶枯病一样),危害严重造成失收。
一、灰飞虱发生危害特点
五、防控关键技术
四是明确防控方法: ⑴推行统防统治,各镇要 以村组为单位统一用药时间、 统一药剂配方,防止传毒灰飞 虱来回逃逸,确保防效。 ⑵全面防除公共用地及沟 渠路边杂草上的灰飞虱,确保 不留死角。通过 3 年努力,由 灰飞虱传毒引的水稻病毒病的 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

姜堰地区灰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姜堰地区灰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姜堰地区灰飞虱大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摘要在通过系统调查和大田普查,总结灰飞虱在麦田、秧田、大田的消长动态及从麦田迁向秧田的高峰期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来姜堰市灰飞虱特大发生的原因,并提出防治对策。

关键词灰飞虱;发生原因;防治对策灰飞虱属同翅目、飞虱科。

灰飞虱能传播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等病害,其寄主有水稻、茭白、小麦、大麦、玉米、高粱、甘蔗、看麦娘、稗草等禾本科植物。

其刺吸水稻为害很少造成损失,而传播的病毒病却能造成水稻很大的损失。

1重发原因1.1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灰飞虱增殖和毒源的累积冬春季气温高,雨雪少,灰飞虱死亡率低,越冬基数逐年加大。

根据近年来姜堰市冬季和春季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2001年和2002年是典型的暖冬年,年平均气温分别为6.42℃、5.19℃,分别比常年同期高出3.10℃和1.87℃,越冬灰飞虱虫量比常年高出1倍。

2003年12月至2004年2月该市逐旬平均气温为:6.4℃、2.9℃、4.9℃、6.0℃、2.3℃、-0.2℃、3.6℃、8.8℃、7.9℃;冬季温度虽低于常年,但由于低温持续时间短,雨雪少,越冬灰飞虱成活率高。

调查结果显示:麦田越冬代灰飞虱虫量:2002年、2003年、2004年分别为1.497万头/hm2、2.295万头/hm2、5.582万头/hm2,虫量呈逐年上升趋势。

1代灰飞虱卵孵化盛期温度高、雨水少,极利于灰飞虱的发育繁殖,是灰飞虱暴发成灾的一个重要因素。

气象资料统计分析:2004年3月下旬至4月份逐旬平均气温为10.4℃、12.0℃、16.5℃、16.7℃,比2003年同期平均温度分别高-2℃、0℃、1.3℃、1.7℃。

比近5年来的同期旬平均气温高-1.6℃、-1℃、1.4℃、1.0℃;且这段时间内的降雨量仅为51.8mm,雨日为10d;2003年同期平均降雨量为212.3mm,平均雨日为15d;近5年同期平均降雨量为99.8mm,平均雨日为13d;相对于2003年同期降雨量少160.5mm,比近5年同期降雨量少48mm,相对雨日数比2003年少5d,比近5年少3d。

玉米田灰飞虱的防治和治疗技术

玉米田灰飞虱的防治和治疗技术

玉米田灰飞虱的防治和治疗技术玉米田灰飞虱(Delphacidae),是半翅目昆虫的一种,以玉米为主要寄主,对玉米的田间生长和产量具有极大的危害。

其主要特点是群集性强、繁殖速度快、病毒传播范围广,对玉米的危害较大,一旦发现,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治和治疗。

本文将结合玉米田灰飞虱的特点和危害,为您介绍玉米田灰飞虱的防治和治疗技术。

玉米田灰飞虱的危害玉米田灰飞虱是一种害虫,对玉米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直接危害:它摄食玉米的汁液,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导致低产。

同时,还会分泌一些有害物质,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2.间接危害:玉米田灰飞虱是一种病虫害复合害虫,很容易媒介玉米白粉病、花叶病毒和中央萎缩病等病害,导致玉米发黄卷曲、变形、减产,甚至死亡。

3.二次危害:在玉米发生灰飞虱危害的同时,其田间环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造成了玉米的二次危害。

如土壤质量下降、玉米的养分失衡,还容易引起田间杂草、病菌、寄生虫等的蔓延危害。

玉米田灰飞虱的防治技术针对玉米田灰飞虱的危害,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有效的防治:一、生态防治1.消灭沟渠及田间草丛中的成虫及卵成虫及卵固定虫卵过冬,成虫越冬后繁殖、滋生卵成虫,成虫一般栖息在旱作或玉米地附近的草丛、低洼地、行道树、杆线杆上等处,如及时灭杀草丛中的成虫及卵可达到减少虫源,使大量虫卵无法孵化的效果。

2.加强苗期土壤管理苗期时土壤湿度较重,可在玉米本株周围撒些树皮、塑料膜等物体来减轻土壤湿度,降低虫卵的死亡率,增加易感度,增强对各种病虫的耐受性,同时增强玉米对灰飞虱的采食抵抗力。

二、物理防治在寒冷地区,可以种植冷冻田青、青贮玉米等寄主植物,来降低灰飞虱的繁殖速度和数量,在集约种植中易受害的地段,可以用黄色粘虫板进行捕捉、监测,以及放置灰飞虱诱捕灯进行诱捕等。

三、药物防治药物防治是目前比较广泛的方式,可以采用注入土壤和喷洒杀虫剂等方法。

根据不同地区不同虫种,选择不同有效成分的杀虫剂进行防治。

灰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灰飞虱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永然 侮 l / t l
21年第f 0 2 2期I J叶
油菜矮 苗壮 ,油 菜矮 壮保 丰收 ,本刊服 务部 可 办邮购 ,电话 :2 05
8 2 0 1 : 术 咨 询 热 线 :2 ~ 2 0 6 7 6 0 15 技 0 1 6 5 9 3
编鳢: 商蓉(jf9 9 1 3c m) n 9 9 @ .o z 6 等农 业技 术 . 同时 狠 抓 麦 田和 秧 田期 化 学 防治 . 虫 控 病 . 断毒 链 , 治 切 减轻 病 毒 病 的危 害 是 目前 防 治 灰 飞 虱及 其 传播 病 毒 病 的 主要 防 治措 施 。 1农 业 防 治 ( ) 整 种 植 方 式 . 1凋 和布 局 有 效 控 制灰 飞虱及 其 条 纹 为 叶枯 病 和黑 条 矮 缩 病 的发 生 与 蔓 延 , 可 通 过 凋整 作 物 及 品 种 布局 、 作 制 耕 度 、 培 方 式 , 断 灰 飞虱 及 病 毒 的 栽 切 寄 主 循 环 链 . 成 不 利 于 灰 飞 虱 生 长 形 的 农 田 生 态 环 境 . 源 头 上 遏 制 灰 飞 从 虱及 其 传 播 的病 毒 病 且 能传 播 水 稻 黑 并 条 矮 缩 病 、 纹 叶 枯 病 、 麦 丛 矮 病 条 小 和 玉 米矮 缩 病 等 多 种病 毒 病 . 成 病 造 害 的普 遍 流 行 , 传毒 危 害造 成 的 损 失 远大 于 直 接 刺 吸危 害


生 活 习 性
在水 稻 本 田刺 吸传 毒 。 成 第 二个 传 田 、 稻 秧 田以及 水稻 本 田之 间 产 生 形 水 毒高 峰 .并 在7 中下 旬 出现 第 二 个 不 同程 度 的迁 移 和 扩散 行 为 月 发病 显症 高 峰 : 代灰 飞虱 在 气 候 适 三 三 、 治 措 施 防 宜 时 . 形 成 第 三 、 四 个 传 毒 危 害 会 第 协 调 运 用抗 耐 病 品 种 、 学 栽 培 科

灰飞虱发生为害新特点及防治对策

灰飞虱发生为害新特点及防治对策

灰飞虱发生为害新特点及防治对策摘要介绍了灰飞虱发生为害的新特点,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灰飞虱;为害;新特点;原因;防治建湖县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地区,常年农作物种植以稻、麦、棉为主,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栽培方式、防治药剂变化等因素影响,灰飞虱适生环境优化,2002年以来逐年加重,在该县已连续4年大发生,发生程度重,为害致病种类多,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给水稻和小麦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笔者总结了2002年以来灰飞虱发生为害的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后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在实践中应用已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在灰飞虱特大发生之年也没有成灾,使建湖县粮食生产连续得到稳产丰收。

1 发生为害新特点1.1 发生量逐年加大2002年以前,田间害虫飞虱以迁飞性白背飞虱与褐飞虱为重点测报对象,自2002年以来,田间灰飞虱虫量逐年加大,直至2004年达特大发生,2004~2007年呈逐年加重态势(表1)。

1.2 迁入秧田灰飞虱虫量多,时间长2005年由于大面积推迟落谷,5月25日揭膜后即查见虫,成虫数达39万~97.2万头/hm2,5月29日开始剧增,当日虫量216.9万~426.6万头/hm2,平均254.55万头/hm2,有3个主峰,主高峰在6月3~4日,麦田边秧池5 640万头/hm2,成匡秧池田2 970万头/hm2,平均4 170.3万头/hm2,比2004年同期增531.75万头/hm2,增幅87.25%,直到6月17日分别下降到25.5万和30.15万头/hm2。

2006年因调整育秧布局,揭膜时间普遍推迟,6月2日大面积揭膜后秧田虫量75万~150万头/hm2,6月5日开始激增,当日虫量267.9万头/hm2,6月7~9日达到高峰,虫量在1 500万头/hm2,6月20~22日又是一个高峰,虫量达到1 650万头/hm2,此后开始消减,直至6月24日下降到510万头/hm2(图1)。

灰飞虱_精品文档

灰飞虱_精品文档

灰飞虱简介灰飞虱(英文名:aphids)是一种小型昆虫,属于蚜科。

它们通常以植物的汁液为食,从而对农作物和园艺植物造成严重危害。

灰飞虱属于物种繁殖力极强的昆虫,能够在短时间内快速繁殖,导致植物受到大量吸取汁液而枯萎甚至死亡。

本文将介绍灰飞虱的特征、生命周期和对植物的危害,以及对其进行控制和预防手段。

特征灰飞虱成虫的身体较小,通常为2-3毫米长,呈灰色、绿色或黄色。

它们的体型纤细,有一对细长的触角和六只细长的脚。

双翅完全发育的成虫可以飞行,而翅膀不发育的幼虫则不具备飞行能力。

灰飞虱的触角用于感知食物和发现植物。

生命周期灰飞虱的繁殖速度极快。

它们的生命周期通常可分为四个阶段:卵、幼虫、蛹和成虫。

卵通常存在于植物表面,白色或黄色的卵囊可轻易被人们看到。

卵孵化出来的幼虫会迅速寻找植物,并开始吸食其汁液。

幼虫经过几个蜕皮阶段后,最终变为蛹。

蛹在植物上寻找合适的地方,准备蜕皮成为成虫。

成虫具有繁殖能力,并可以通过飞行寻找新的植物宿主。

对植物的危害灰飞虱对植物造成的危害主要来源于它们的吸食活动。

它们使用专门的嘴吸器穿刺植物的叶子和茎,并吸取其中的汁液。

长期吸食汁液会导致植物的生长受限,叶子会变黄、卷曲甚至枯萎。

严重的情况下,植物可能无法正常开花、结果或甚至死亡。

此外,灰飞虱还可以传播病毒,使植物感染疾病。

当它们吸食感染病毒的植物汁液后,会带着病毒继续转移到其他健康的植物。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导致疾病在农田或园艺植物中快速蔓延,给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带来严重影响。

控制和预防措施要控制和预防灰飞虱的危害,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1. 生物控制:引入天敌如瓢虫、蚜虫寄生蜂等,以帮助控制灰飞虱的数量。

这些天敌会吃掉灰飞虱,帮助维持害虫种群的平衡。

2. 化学控制:使用杀虫剂进行喷洒。

当使用杀虫剂时,应根据植物种类和灰飞虱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产品,并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

3. 提高植物健康:保持植物的健康状况可以提高其对灰飞虱的抵抗力。

商河县夏玉米灰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商河县夏玉米灰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商河县夏玉米灰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商河县夏玉米灰飞虱是夏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对夏玉米的生长发育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导致产量大幅度减少。

为了有效控制夏玉米灰飞虱的危害,商河县农业技术部门进行了广泛的技朧研究,探索出了一系列综合防治技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现将商河县夏玉米灰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进行介绍,以供大家参考。

一、害虫生物学特性(一)夏玉米灰飞虱是夏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对夏玉米的危害主要表现在吸食叶汁,造成叶片生长不良,叶片上出现黄斑、枯黄等症状。

灰飞虱寿命较短,成虫寿命大约为10-20天,但繁殖力强,一般每天可以产卵20~30颗。

而且灰飞虱的丝状卵粘附在叶片背面,不易被发现。

(二)夏玉米灰飞虱对气候条件的要求不严格,只要植株生长旺盛,适宜生长的温度和湿度对其发生和发展均有利。

在夏季玉米生长期间,容易发生大规模的虫害。

二、综合防治技术(一)培育抗病虫害品种。

通过选育抗病虫害品种,提高玉米对灰飞虱的抵抗力,从而减轻灰飞虱对玉米的危害程度。

(二)合理密植。

夏玉米灰飞虱主要以植物浓度作为觅食的主要依据,因此合理密植可以降低虫害发生的概率,减少灰飞虱的危害。

(三)科学施肥。

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和有机肥,提高夏玉米的抗逆性能,增强夏玉米植株的生长力,减轻灰飞虱的危害。

(四)增加天敌。

商河县农业技术部门在夏玉米田地里增加一些对灰飞虱有天敌作用的昆虫,如蚜虫天敌、蚜虫巢蜂等,形成天敌复合系统,有效控制灰飞虱的数量。

(五)化学防治。

商河县农业技术部门在严重危害的夏玉米田地里,采用生物农药或者化学农药进行防治,确保夏玉米的正常生长。

三、实施效果商河县农业技术部门在夏玉米灰飞虱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工作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经过实施综合防治技术,夏玉米的产量明显提高,虫害危害程度明显下降,夏玉米的质量明显改善。

在过去几年的实践中,各项综合防治技术得到了广大夏玉米种植户的认可和好评,为商河县的夏玉米产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灰飞虱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
摘要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灰飞虱在大丰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

近几年大丰市稻田一代、二代灰飞虱连续发生,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害虫。

因此,针对水稻灰飞虱发生的新特点,采取防治对策。

关键词灰飞虱;发生特点;防治对策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传毒昆虫灰飞虱在我市稻区迅速上升为优势群种,近几年因受上年五代灰飞虱虫源基数大、冬春气温偏高、麦子收获迟及种植方式多样化等影响,我市稻田一代、二代灰飞虱连续大发生,十分有利于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传播蔓延,已成为我市水稻生产上主要害虫,给水稻病虫防治带来了新的课题。

1 为害症状
成、若虫均以口器刺吸水稻汁为害,一般群集于稻丛中上部叶片,近年发现部分稻区水稻穗部受害亦较严重,虫口大时,稻株汁液大量丧失而枯黄,同时因大量蜜露洒落附近叶片或穗子上而孳生霉菌,但较少出现类似褐飞虱和白背飞虱的“虱烧”“冒穿”等症状。

灰飞虱是传播条纹叶枯病等多种水稻病毒病的媒介,所造成的危害常大于直接吸食危害。

2 发生特点
2.1 越冬场所广,虫口基数特大
本市常年稻麦连作,麦子面积在4万公顷左右,灰飞虱寄主十分广泛,而麦子及禾本科杂草为主要适生寄主。

因此,本市虫口密度高,如2005年越冬代和一代高峰期虫量分别达67.5万头/hm2、135万头/hm2,夏收后害虫虽大量死亡,但迁居秧田的有效虫量仍高达120万头/hm2、。

2.2 带毒率较过去明显提高
据2005年测定,我市水稻条纹叶枯病重病区一代灰飞虱平均带毒率14.22%,2004年平均带毒率15%,2006年越冬代平均带毒率20.9%,远高于病害大流行指标。

灰飞虱的带毒群体量大,大量的带毒灰飞虱促进了水稻条纹叶枯病病毒的传播蔓延。

2.3 发育进度不整齐,世代重叠明显,一代、二代致病力强
由于灰飞虱虫体小、群体大、代次多,田间卵虫兼有,成若虫并存,个体发育极不整齐,世代重叠严重,使虫害防治难度增大。

一代、二代盛发期间,正是水稻成苗、成蘖的关键时期,且这两世代致病力很强,生产中发现,水稻条纹叶枯病的发生主要与这两个世代灰飞虱传毒有关。

2.4 盛发危害时间长,水稻损失严重
由于稻田灰飞虱特大发生,加之水稻品种高度感病,造成我市水稻条纹叶枯病暴发流行。

发病面积逐年上升,2000年不足200hm2,近两年发病面积均在7 000hm2左右,发生程度也逐年加重,弃治田几乎绝收。

2.5 抗药性逐年增强
20世纪90年代使用吡虫啉替代扑虱灵防治稻飞虱已有10余年历史,用药量逐年增加,其防效也明显不及当初。

3 防治对策
3.1 冬耕灭茬,减少越冬虫源
水稻收获后及时深耕土壤或旋耕,尽可能将稻桩打碎埋入土中,减少稻套麦及压板种面积,以降低冬前灰飞虱基数。

3.2 合理确定播种期,适当推迟栽插时间,避开一代灰飞虱传毒高峰期,降低水稻感病概率
生产上应尽量减少使用麦套稻等免耕套种法,采用机械化插秧和塑盘抛栽等方式,在缩短秧龄的基础上适当推迟栽插时间,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开麦子收获后的灰飞虱虫量高峰,待灰飞虱一代成虫迁移盛期过后,突击上水栽秧,减少灰飞虱迁入传毒机会,从而减轻危害。

3.3 秧池覆盖防虫网
秧床覆盖防虫网(帐)具有省工节本、操作方便、安全高效、保护环境的优点,在灰飞虱一代成虫始发期到盛发末期,秧池覆盖防虫网,阻拦灰飞虱进入秧池和接触苗传毒,解决秧苗期灰飞虱成虫流动性强、防效差的难题,从而避免条纹叶枯病的发生。

同时,粮桑混栽地区还能避免治虫与养蚕的矛盾,在目前水稻感病品种种植面积仍然较大的情况下,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3.4 突出化学防治,压低虫口密度,减少传毒次数
(1)加强麦田灰飞虱防治,降低虫口密度。

麦子及禾本科杂草是灰飞虱越冬主要寄主,冬后残虫量较大,从压低基数、切断病毒传播桥梁入手,可于4月下旬结合麦蚜防治,对麦田及其周边杂草全面用药。

(2)狠治一代压低基数,缓解二代防治压力。

由于此时秧苗小,防治效果好,又省工、省药,必要时可在盛发期内实行全程药剂保护,隔3d施药1次。

(3)突出大田防治。

水稻移栽后,合理确定用药时间和次数,全力控制二代危害。

每次可用速效性杀虫剂+持效性杀虫剂+病毒钝化剂,对水均匀喷雾。

3.5 加强抗性治理及新型高效药剂品种的开发筛选
目前药效较好的杀虫剂,如吡虫啉、毒死蜱等,只是减缓当前抗性发展的暂时应急品种,仍要密切关注害虫抗性水平的上升,加速研制开发新制剂(如生物),及时更换药剂品种。

同时,科学合理使用农药。

注意农药交替使用,降低有可能产生新抗性的风险,还需掌握喷药技术,确保防治质量。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