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灰飞虱防治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

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方法玉米粗缩病又称玉米丛矮病,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的一种玉米病毒性病害,此病害仅通过传播媒介灰飞虱进行持久性传播。
近几年,兰考县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率具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兰考县玉米种植的一种常见病害,对玉米产量的提高造成了较大的限制。
一、发病症状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症状与玉米旋心虫为害症状或缺锌症状相似,诊断时应特别注意辨别,其主要不同之处是被旋心虫为害后的玉米植株在根须茎基处留下有褐色虫蛀孔或裂痕。
而玉米粗缩病的发病高峰期为3~5叶期,在玉米的秆壁如有一层粘粘的小虫即是前期发病症状,病苗心叶的底部及叶脉的两侧出现透明的比原叶颜色浅的虚线条点,逐渐增多,蔓延至整个叶面。
而此时叶心不能正常展开,叶片发厚变宽,叶色黑绿,叶背部长出形状不一的蜡瘤状突出物,摸上去粗糙发硬。
此后,玉米病株出现结节缩短,生长缓慢,顶端叶片打圈式丛生状。
至喇叭口期,病株矮化现象严重,穗部以上结节变粗变短,叶片向上逐渐变小,最顶部小叶簇生状,病株根系及高度均不及正常植株的50%。
病株大多不能抽雄授粉结实,少数病害较轻的也会因为顶部雄穗退化,造成雌穗畸形,严重影响产量。
二、发病规律玉米粗缩病病毒仅通过灰飞虱进行持久性传播,在北方玉米种植区,粗缩病毒可在冬小麦、杂草及灰飞虱体内越冬。
只要是被灰飞虱为害过的麦田及麦田旁丛生的杂草,都是该病毒的有效毒源。
第2年,由灰飞虱将病毒传染到玉米苗或高粱、谷子、杂草上。
每年6月份,玉米生长至3~5叶的感病期,正赶上灰飞虱越冬成虫和1代幼虫的高发期,玉米植株本身汁液发甜,是灰飞虱喜食的主要作物之一,吸引大量灰飞虱从各种杂草上向玉米苗株上转移。
因此,造成春玉米田及播期早的麦套玉米田发病重,而直播夏玉米田及播种晚的麦套玉米田发病轻。
另外,疏于田间管理,杂草多,灰飞虱多,土壤中有机肥偏少,水肥不足,也会造成玉米植株免疫力低下,发病重。
三、防治方法玉米粗缩病一旦发病无法治愈,会造成玉米大量减产,甚至绝收。
玉米灰飞虱及粗缩病的生态防治

虱系 统 调查 表 明 ,灰 飞虱 成虫 迁入 高 峰期 为 6月 5 3 当3 1 , 1调查 成虫 数量 为每 平方 米 14头 。 前 5天 4 为 ( 5月 3 0头) 1 . , 11 1 3 的 44倍 6月 5 日麦 收起 由麦 田 向玉 米 田转移 , 盛期 持 续至 6月 1 左右 。 31 3 因此 , 由 灰 飞 虱危 害造 成 的 玉 米 粗 缩 病 也 随 之 呈 规 律 性 发
降 , 害较 轻 。 是 仍 由此造 成 今年 玉米 粗缩病 发 生 受 但 面积 21 h 经济 损失 15 0。灰 飞 虱和玉 米 粗 .万 m , 9 0t 缩病 已成 为玉 米生 产 中最为 严重 的病 虫 害 ,并 且 因 发生后 防 治极 为 困难 , 失不 断加 大 。 损
山 东农 药 信 息 Βιβλιοθήκη 囵 玉米 灰 飞 虱
囊
0
较 大 。一 代灰 飞虱 的发 生 时间及 历期 、年 份 间因气
20 0 4年 以来 , 飞虱 在邹 城 市 乃 至整 个 黄淮 海 灰 流域 持续 猖 獗流 行 ,传 播 玉米粗 缩 病病 毒 ( D ) MR V , 使粗 缩病 发生 逐年 趋重 。 2 0 至 0 7年 灰飞 虱种 群数 量
温、 降水 等 因素有 一定 差 别 。 0 8年 , 20 一代 灰飞 虱成
虫 5月 1 5日一 5日为 始 期 , 2 5月 2 至 6月 1 61 3 01 3
进一 步 上升 , 米粗 缩病 病 情呈 扩 展 趋势 。2 0 玉 0 8年 灰飞 虱大 暴发 , 造成 早茬 玉 米粗 缩病 大发 生 , 套 玉 麦 米粗 缩病 中等偏 重发 生 ,0 9年 仍然 大 发 生 ,给 近 20 年玉 米安 全生 产构 成极 大威 胁 。 为此 , 两年 来我 们有
玉米粗缩病和锈病防治方法

23蜗牛的细胞膜导致细胞液外渗,蜗牛会因为身体迅速脱水而死亡。
③每亩用80%四聚乙醛30~60克兑水喷雾。
在蜗牛严重发生的玉米地块,隔10~15天再进行第二次防治,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蜗牛的危害。
在玉米生产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各种病害。
近几年来,随着环境的变化,玉米病害呈现逐年加重的态势,严重影响玉米生产。
为及时做好玉米病害防治,提高玉米产量,增加种植效益,现将玉米粗缩病和锈病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
玉米粗缩病玉米粗缩病是玉米生产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是靠灰飞虱传播。
各个玉米品种均有可能发生,只是品种之间的抗性不同,不同品种有轻微的抗病性差异。
一般来说,玉米品种父母本亲和性强,幼苗期生长旺盛的品种抗性会强一些。
1.危害特征主要以苗期侵染发病最为常见。
幼苗5~6叶时就可出现明显症状,初期心叶基部及中脉两侧叶片上出现透明油浸状褪绿虚线条纹,逐渐扩展至整个叶片,叶背面侧脉上出现蜡白色突起物,粗糙明显。
有时叶鞘、果穗苞叶上具蜡白色条斑。
病株浓绿,叶片僵直、宽短、质硬,心叶变小,不能完全展开,严重矮化,仅为健株的1/3。
整株玉米上细下粗,尖头,根系不发达易拔出。
后期雄穗败育或发育不良,花丝不发达,结实少。
重病株多提早枯死,形不成有效的籽粒产量。
2.防治方法①错期播种。
防治玉米粗缩病最常见和有效的方法是错开灰飞虱的暴发盛期播种。
对鲁东南黄淮海夏玉米直播区,收获小麦后,对小麦田晾茬一周以上,让灰飞虱飞走跑净,清除田间、地边的麦秸和杂草,最大可能的减少毒源。
一般建议6月15~20日再播种。
②合理选用抗病品种。
优先选用苗期生长快,幼苗粗壮、浓绿的抗粗缩病品种。
玉米粗缩病和锈病防治方法24虫啉、呋虫胺等烟碱化合物和精甲霜灵、咯菌腈的复配种衣剂拌种。
选择种衣剂时,应选择成膜剂好的种衣剂,以防影响播种质量。
④苗期催苗。
玉米苗期合理施肥,及时灌水,加强幼苗期田间管理,缩短对粗缩病敏感的玉米苗期时间,减轻粗缩病的发病,降低发病率。
灰飞虱发生为害新特点及防治对策

灰飞虱发生为害新特点及防治对策摘要介绍了灰飞虱发生为害的新特点,并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灰飞虱;为害;新特点;原因;防治建湖县位于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地区,常年农作物种植以稻、麦、棉为主,近年来,由于耕作制度、栽培方式、防治药剂变化等因素影响,灰飞虱适生环境优化,2002年以来逐年加重,在该县已连续4年大发生,发生程度重,为害致病种类多,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给水稻和小麦安全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笔者总结了2002年以来灰飞虱发生为害的新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剖析后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在实践中应用已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在灰飞虱特大发生之年也没有成灾,使建湖县粮食生产连续得到稳产丰收。
1 发生为害新特点1.1 发生量逐年加大2002年以前,田间害虫飞虱以迁飞性白背飞虱与褐飞虱为重点测报对象,自2002年以来,田间灰飞虱虫量逐年加大,直至2004年达特大发生,2004~2007年呈逐年加重态势(表1)。
1.2 迁入秧田灰飞虱虫量多,时间长2005年由于大面积推迟落谷,5月25日揭膜后即查见虫,成虫数达39万~97.2万头/hm2,5月29日开始剧增,当日虫量216.9万~426.6万头/hm2,平均254.55万头/hm2,有3个主峰,主高峰在6月3~4日,麦田边秧池5 640万头/hm2,成匡秧池田2 970万头/hm2,平均4 170.3万头/hm2,比2004年同期增531.75万头/hm2,增幅87.25%,直到6月17日分别下降到25.5万和30.15万头/hm2。
2006年因调整育秧布局,揭膜时间普遍推迟,6月2日大面积揭膜后秧田虫量75万~150万头/hm2,6月5日开始激增,当日虫量267.9万头/hm2,6月7~9日达到高峰,虫量在1 500万头/hm2,6月20~22日又是一个高峰,虫量达到1 650万头/hm2,此后开始消减,直至6月24日下降到510万头/hm2(图1)。
玉米主要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方法

河南农业2019年第8期(上)ZHI WU BAO HU植物保护的1/2~1/3,叶色深绿,宽短质硬,呈对生状,叶背面侧脉有蜡白色突起物。
(二)防治方法1.药物防治。
喷施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或抗毒丰300倍液,或15%病毒必克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在玉米粗缩病发病初期,可选用1%的植病灵乳油进行防治。
2.在灰飞虱传播为害时,喷施2.5%扑虱蚜乳油,或10%病毒王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每7~10 d 喷施1次,连喷2~3次,控制病毒病的发生。
1 cm,宽只限在2个叶脉之间,呈椭圆形,病斑边缘色泽较深,为赤褐色,病斑的数量一般比较多。
玉米抽雄期和灌浆期发生较多,主要为害叶片,自下部叶片开始,出现褐色半透明水渍状小班,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叶片枯死。
(二)防治方法1.选育和种植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追肥,氮肥、磷肥、钾肥合理配合施用,促使植株生长健壮,提高抗病性。
3.在玉米抽穗前后的发病初期开始喷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代森锰锌80050~70 kg,每隔共喷2~3次,可2根,每667 m 2用8~10 g,对水40%乐果乳油侧各有1个小黑端部黑褐色。
2条“八”字形纹,其中线白色较细,边缘绕有细黑线,亚背线稍带蓝色,边缘线呈白色线纹。
腹部共10节,3~6节腹面各有腹足1对,腹足及尾足外侧有黑褐色斑纹。
幼虫体色因食料、环境和虫口密度不同而有变化。
(二)防治方法1.利用浸蘸糖醋液的杨柳枝把诱杀成虫。
2.小麦收获前可采取挖土沟、撒农药带的方法阻止幼虫迁移。
3.用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20%杀灭菊酯2500倍液,或2%阿维菌素1000倍液,或25%敌杀死15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河南农业2019年第8期(上)ZHI WU BAO HU植物保护1.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置5个处理(见表1)和1个空白对照,每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法,小区面积为0.03 hm 2,试验地四周留保护行。
玉米常见病害及防治措施

Z i x u n t a i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同时,玉米还是动物饲料及重要工业原料来源,其在农业经济上的地位举足轻重。
玉米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不苛刻,在我国种植面积很广。
近年来,推行的保护性耕作、玉米秸秆还田、大型机械跨区异地作业等,在获得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保护性耕作的免耕播种,保护了土传病虫害的病原菌和地下害虫的栖息地;秸秆还田把病株残体和秸秆内越冬的害虫又带回大田,增加和积累了田间病原菌和害虫的数量;大型机械跨区作业加快了病虫害的传播速度,打破了病虫害与环境之间的平衡,使得过去一些未见或偶发病虫害在局部地区频繁发生。
所以,如何防治玉米常见病害,已成为玉米夺取高产的重要环节。
1玉米锈病玉米锈病主要是为多锥锈菌夏袍子的浸染所造成,其产生的主要危害表现于叶片上,即在叶片上出现夏袍子堆,一般常见于叶片的正面,而在背面相对比较少,其颜色从金黄色发展成为橙色,呈椭圆形或者圆形。
发病的一般规律:该病害通常只在玉米植株上寄生,通常情况下七月开始产生空中夏袍子,在81-9月这一区间,夏袍子处于盛发状态空中夏袍子所产生的数量直接关系着夏玉米生长情况以及其发病的严重程度。
防治措施:一是选择抗病能力较强且丰产的品种,可基于栽种地自身的气候来进行玉米品种的选用;二是适期进行播种,即在确保玉米安全成熟这一条件下,夏玉米应该晚播,以此使夏袍子浸染与危害的时间得以缩短,继而在此基础上降低该病害所产生的危害,此外还应加强磷钾锌肥的增施,提高玉米植株抗病能力;三是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在吐丝灌浆期与孕穗期,借助于12.5%的1200倍液欧博悬浮液与15.0%的250倍液三P}酮可湿性粉剂的应用进行防治。
2玉米纹枯病纹枯病主要为害玉米接近地面部分的叶鞘和茎秆,影响水分和营养的输送,破坏组织,影响玉米发育,一旦发病可造成减产15%左右,严重可达35%左右,该病为害叶鞘和茎秆时多发生水渍状的病斑,病斑逐渐蔓延,严重可导致叶片枯死,植株发育不良该病严重时也浸染玉米穗,主要表现是玉米穗粒发育不良甚至腐烂,影响玉米商品性。
灰飞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

灰飞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及其防治策略摘要总结了灰飞虱的生活习性,介绍了灰飞虱对涟水县农业生产的危害情况,提出了灰飞虱及其导致的病毒病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灰飞虱;病毒病;危害;防治中图分类号 s435.112+.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6-0118-02灰飞虱是稻飞虱的一种,它不仅吸取被害作物的浆汁造成直接危害,还给被害作物传染病毒,致使其发生病毒病,如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矮缩病、小麦丛矮病、玉米粗缩病等,造成感病作物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
1灰飞虱的生活习性灰飞虱抗寒力和耐饥力很强,但不耐高温。
其若虫能在我国各地区发生,安全越冬。
在苏北地区,3月上、中旬越冬若虫开始活动、羽化,以短翅成虫为主,由越冬场地迁向萌发草地和麦田,并产卵繁殖,卵块于4月下旬开始孵化,第1代若虫于5月中、下旬羽化。
主要为害作物有小麦、春玉米、水稻秧苗。
2代成虫于6月中、下旬羽化,3代若虫于7月中、下旬羽化。
全年以2、3代成虫虫口密度最大,主要为害水稻和玉米。
7月下旬由于高温影响,虫口密度有所下降,9~10月虫口密度又开始上升。
4~5代成虫主要为害水稻和夏玉米。
部分5代成虫和6代若虫由收获后水稻田、夏玉米田迁入到出苗后的麦田为害。
6代若虫发育至3~4龄后于11月中下旬钻入土隙、泥块下越冬。
2灰飞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在2000年以前,涟水县境内灰飞虱很少,对农作物未构成危害。
2002年以后,灰飞虱逐年增多,据涟水县植保站测定资料表明:2003年5月水稻秧田1代灰飞虱虫口密度平均为18万头/hm2,2004年5月秧田1代灰飞虱虫口密度平均为502.5万头/hm2,2007年为528万头/hm2,2008年为484.5万头/hm2。
灰飞虱对农作物的为害程度也逐年加重。
2002年只有少数稻田有零星条纹叶枯病发生,未引起人们重视。
2003~2006年涟水县境内水稻条纹叶枯病、玉米粗缩病由成片发生发展为大发生,易感病水稻品种“九优418”几乎块块田都发生条纹叶枯病,发病率达到20%以上;玉米田几乎都有粗缩病发生,油菜茬和大麦茬的夏玉米田粗缩病发病率高达50%以上,春茬和小麦茬玉米田发病率稍轻。
玉米常见病害

玉米瘤黑粉病
雌穗症状:多数在果穗上半部或 个别籽粒上形成病瘤,病瘤一
般较大,生长较快,常突破苞
叶而外露,长角状或不规则形。 病瘤未成熟时外面为白色或淡 红色具光泽的柔嫩组织,以后 变为灰白或灰黑色,最后外膜
破裂,放出黑粉。
玉米瘤黑粉病
雄穗症状:部分小花被侵染,形 成囊状或牛角状的小瘤,常数个 聚集成堆。一个雄穗上可长出几 个至十几个病瘤不等。
存活越冬,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在田间可借风雨、灌溉水、机
械和昆虫进行传播,发生多次再侵染。连作年限越长,土壤中积 累病菌越多,发病重。而生茬地菌量少发病轻。
玉米茎腐(青枯)
症状表现 青枯病主要发生于乳熟期。发病初期,植株的叶片突起,出 现青灰色干枯,似霜害;根系和茎基部呈现出水渍状腐烂。进一 步发展为叶片逐渐变黄,根和茎基部逐渐变褐色,髓部维管束变
绿色枝状物,有的苞叶变狭小,簇生畸形,黑粉极少。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
雄穗症状 雄穗染病的整个花序被破坏变黑;有的花器变形增生,颖片增多、 延长;有的部分花序被害,雄花变成黑粉。
玉米丝黑穗病
玉米丝黑穗病
发生特点 分布地区:普遍
初侵染源:上年残留在
土壤中的菌量。 侵染时期: 种子萌发~7叶期,尤其 幼苗出土前 。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
玉米灰斑病
防治方法
1、种植抗病品种。 2、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实行大面积深翻、轮作,加强田间管理,
雨后及时排水、降低田间湿度。
3、合理浇水施肥,促使健状生长,提高玉米的抗病能力。 4、药剂防治:主要在玉米大喇叭期、抽雄穗期和灌浆初期等3个关键时
期进行药剂防治,在喷药时最好先从玉米下部叶片向上部叶片喷施,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文名称:灰飞虱
分类属性:同翅目,飞虱科
英文名称:small brown rice planthopper
中文别名:蛔虫、蚰虫
拉丁学名:Laodelphasx cstriatellus(Fallen)
分布区域:北起黑龙江、南至广东、东自沿海各省、西至新疆,都有分布,尤其以华东、华中、华北发生较多。
形态特征: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
长翅型成虫体长3.5—4。
2毫米,黄褐至黑褐色。
头顶略向前突,其长稍大于复眼间的距离,复眼及单眼均黑色,额侧脊略呈弧形,颜面纵沟黑色。
前翅淡灰色,半透明,有翅斑。
雌虫小盾板中央淡黄白色或淡黄褐色,两侧各有一个半月形黄褐色斑,雄虫小盾板黑色;短翅型体长2.1—2.8毫米,翅仅达腹部2/3,余均同长翅型。
卵长茄形,微变曲,长约0.7毫米,初产时乳白色,后变淡黄色,卵成块产于口十鞘,叶中肋或茎秆组织中l卵粒成簇成双行排列,卵帽露出产卵痕,如一粒粒鱼子状。
若虫近椭圆形,初孵若虫淡黄色,后呈黄褐色至灰褐色,也有呈红褐色,第3~4腹节背面各有一灰白色的“八”字形斑。
为害作物:水稻、大麦、小麦、玉米、取食看麦娘、游草、稗草、双穗雀稗,能传播黑条矮缩病、条纹叶枯病
发病特点:一年发生4~8代,主要以3~4龄若虫在麦田、草子田以及田边,沟边等处的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上越冬。
长翅型成虫有趋光性,但较褐飞虱弱。
成虫寿命在适温范围内随气温升高而缩短,一般短翅型雌虫寿命长,长翅型较短。
雌虫:羽化后有一段产卵前期,而其长短取决于温度高低,温度低时长,温度高时短,但温度超过29~C时反而延长,发生代一般为4~8天。
卵产于稻株下部叶鞘及叶片基部的中脉组织中,抽穗后多产于茎腔中。
每雌虫产卵量一般数十粒,越冬代最多可达500粒左右。
灰飞虱天敌种类与稻田其它两种飞虱相同。
灰飞虱对玉米的主要危害是传播玉米粗缩病病毒,玉米一旦染病,几乎无法控制,轻者减产30%以上,严重的绝收,因此玉米粗缩病又称为玉米的癌症。
玉米症状特征:玉米出苗后被灰飞虱危害后即可感病,到5-6叶期才开始出现明显症状,新生叶片即心叶不易抽出且变小,可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
在心叶基部的中脉两侧最初出现透明的虚线斑点,以后逐渐扩展到全叶,并在叶背的中脉上产生长短不一的蜡白色突起。
病株叶的特征是色浓绿、宽、短、硬、脆,叶背的叶脉隆起。
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叶片密集丛生,成对生状,病株似“君子兰”植株,农民朋友通常称作“万年青”。
病株根少而短,长度不足健株的1/2,易拔出。
根易分叉,丛生状。
灰飞虱防治技术要点
1、灰飞虱可近距离扩散和远距离随高空气流迁飞,如一个地块喷药,可迅速转移至未施药地块和地边、路边、沟边杂草中,一家一户的分散防治很难整体压低虫口密度,必须进行统一防治,至少以村为单位,统一时间,联防联治,使该虫无处可逃。
地边、路边、沟边杂草也要进行喷药,最好在喷施杀虫剂的同时加入百草枯(克芜踪)、草甘磷(农达)等除草剂杀灭杂草,破坏该虫的栖息环境,降低虫量。
要发挥专业机防队作用,大面积防治,降低防治周期,提高防治效率。
2、一定要早防早治,把灰飞虱消灭在传毒之前。
目前,正值灰飞虱发生高峰期,马铃薯茬、蒜茬等5月中下旬及6月初播种已出苗的玉米,每提早一天防治就可减轻一分危害,一定要在灰飞虱传毒前控制,绝不能掉以轻心。
麦套玉米麦收要立即进行防虫,可结合玉米田喷施除草剂一并施药,尤其要重点消灭地边杂草丛中害虫,防止灰飞虱从地边杂草传入农田中危害。
现没播种玉米要搞好种子药剂处理,可用60%高巧悬浮种衣剂按种子量的0.4%-0.6%进行种子包衣或用25%吡虫啉悬浮剂按种子量的2%进行拌种。
3、一定要选用合适的农药品种。
防治玉米粗缩病关键是治虫,一些所谓的防病毒药剂对粗缩病无任何效果,因此,要科学选用合适的杀虫剂,可应用10%吡虫啉20g/亩或3%啶虫脒15-20g/亩,混用4.5%高效氯氰20-30ml/亩等菊酯类农药喷雾,也可选用扑虱灵、灭多威、锐劲特农药喷雾,隔3-4天一次,连喷2-3次。
要注意喷洒田边和地内杂草,而不要仅仅喷洒玉米植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