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技术在线性系统理论课程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线性系统理论第二版教学大纲

线性系统理论第二版教学大纲

线性系统理论第二版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是针对电子信息、自动化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主要研究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在本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传递函数、频率特性、稳定性等关键概念,并应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设计系统。

教学目标1.掌握线性系统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2.熟练掌握线性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频率特性、稳定性等基本概念。

3.理解线性系统的几何特性,包括极点、零点和步响应等。

4.能够利用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等方法分析和设计系统。

5.了解现代控制理论和应用。

教学内容第一章线性系统基本概念1.1 系统的概念1.2 系统的建模1.3 信号与系统的分类1.4 线性系统的定义第二章时域分析2.1 系统的时域响应2.2 系统的因果性和稳定性2.3 系统的冲击响应和阶跃响应2.4 系统的单位反馈响应和频率响应第三章频域分析3.1 傅里叶变换3.2 傅里叶反变换3.3 频域分析基本方法3.4 奇偶性和周期性3.5 Bode图和极点、零点第四章线性系统稳定性分析4.1 稳定性定义和判据4.2 极点位置和稳定性分析4.3 极点的稳定性分析4.4 稳定性判据5.1 系统的规范化5.2 系统的合成5.3 系统的简化第六章现代控制理论与应用6.1 状态空间法6.2 系统的观测与控制6.3 非线性系统控制6.4 自适应控制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与实例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每个章节都将以概念讲述为主,结合例题进行讲解,力求让学生具有深刻的理论、推导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课程中将引入现代控制理论及应用,为学生提供最新的学术发展动态。

教学评估1.平时考核(30%):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和实验。

2.期中考试(30%):测试学生的对概念和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

3.期末考试(40%):测试学生对概念、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的综合掌握程度。

参考书目1.钱世光、戚传波等,《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17。

《线性系统理论》研究生课程教改尝试

《线性系统理论》研究生课程教改尝试
—匪
《 线性 系统理论》 研 究 生 课 程 教 改 尝 试
徐 为 民
( 上 海 海 事 大 学 航 运 技 术 与控 制 工 程 交 通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 上海 2 0 1 3 0 6 )
摘 要 : 针对 高等院校控 制类研 究生课程 《 线性 系统 理 论》 的特点 , 遵 循 理 论 联 系 实际 , 学 以致 用 的指 导 原 则 , 开展 研 究 型教 学 改 革的 探 索 , 首 先加 强课 程 基 本 概 念 的 教 学 , 有 针 对 性 地 解 决难 点 问题 , 然后 根 据 学生 和 学校 的 行 业 特 点探 索 教 改方法 , 努 力 提 高研 究 生培 养 的 质 量 , 在此基础上 , 引入 案 例 教学, 培 养 学生 的 创 新 意 识 和 分 析 能 力 。教 学 实践 表 明 , 课 程
教 改 取 得 了 明 显 的 论 》 课 程 教 改
方 法 实 例 教 学 引 言
基本概念
教学
目前 , 《 线 性系统理论》 是 国内“ 控制理论 与控制工程 ” 专 业 研 究 生 阶 段 的 学 位 基 础 课 之 一 。 国 内许 多 院校 为 了加 强 对 相关专业学生控制理论的强化 , 特别在本科阶段开设了《 现 代 控制 理论》 等课程 , 其 主要内容与《 线性 系 统 理 论 》 基本 相同 , 只是 学 时 较 少 而 已 。 从学科 发展和课程建设 的角度来看 , 《 线性系统理 论》 类 课 程 一 直 是 电子 信 息 类 学 科 的核 心 基 础 课 程 。 占用 的 学 时 较 多, 教 学 的 各 个环 节都 受 到 广泛 重视 。 它 也 被 看 成 是 控 制 类 研 究 生 专 业 的标 志 性 课 程 。因此 。 这 门课 程 教 学 的效 果 将 直 接 关 系到 相 关 专 业 的学 科 发 展 和 研 究 生 的培 养 质 量 .它 在 研 究 生 培 养 中 占 有 十分 重 要 的 地 位 。 从 控 制理 论 发 展 的 角度 来 看 。 目前 已经 建 立 了完 善 的线 性系统理论 体系 , 包 含能控性 、 能观测性 、 线 性 系 统 稳 定 性 和 系 统 综 合 等 在 内 的 系 统 分 析综 合 的理 论 方 法 。这 些 理 论 和方 法也将 为后续专业课程 , 如, 最优控制 、 自适 应 控 制 和 非 线 性 系 统 等 课 程 的 学 习 奠定 基 础 。 因此 , 《 线 性 系 统 理论 》 课程 的 主 要 任 务 是 通 过 对 线 性 控 制 理 论 知 识 的 讲授 和指 导 . 奠定 研 究 生 的控 制 理 论 基 础 。培 养 研 究 生 对 控 制 系 统 的初 步 分 析 和综 合能力 , 在 此 基础 上 能 够 掌 握 解 决 初 步 控 制 问题 的 基 本 方 法 . 这 对 研 究 生 的专 业 理 论 学 习 , 专 业 素 养 的培 养 。 以及 工 程 实 践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探讨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探讨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探讨【摘要】本文围绕《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展开讨论,首先从背景介绍和研究目的两个方面入手。

在包括线性系统理论的概述、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探讨以及课程评价与改进。

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内容,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提出了对《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建议。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深入了解线性系统理论的重要性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空间,为未来的教学和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线性系统理论、教学探讨、工程实践、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法、课程评价、改进、总结、展望、建议、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线性系统理论是控制工程领域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也是工程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学习线性系统理论,可以帮助工程学生深入理解现代控制系统领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他们将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线性系统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对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探讨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围绕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展开讨论,分析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以及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探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并对课程评价和改进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为今后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分析线性系统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深入研究线性系统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实施,以及教学方法的探讨。

通过对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评价与改进,为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提供建议与启示,并为未来研究方向提供一定借鉴和思路。

在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线性系统理论作为控制理论的基础,对工程领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

2. 正文2.1 线性系统理论概述线性系统理论是研究线性时不变系统的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的重要基础。

线性系统理论第1章绪论

线性系统理论第1章绪论

Wendy Chen
广东工业大学 自动化学院 自动控制系
在现实世界中,一个系统总是具有具体的物理、 自然或社会属性。
作为系统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的系统,常常是 抽去了具体系统的物理、自然或社会含义,而把它 抽象化为一个一般意义下的系统而加以研究;
系统概念的这种抽象化处理,有助于揭示系统的 一般特性和规律,使系统控制理论的理论和方法具 有普适性。
2020/6/9
线性系统理论 绪论
7
广东工业大学 自动化学院 自动控制系
3、相对性
Wendy Chen
在系统的定义中,所谓“系统”和“部分”具有 相对的“属性”:
对于一个系统而言,其组成部分通常也是由若 干个更小部分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而这个系统往往又是另一个系统的一个组成部 分。
2020/6/9

线性系统理论 绪论
(4)建立数学模型的途径——机理建模、系统辨识; (5)系统建模的准则——系统模型的简单性和分析 结果的准确性之间折衷。
2020/6/9
线性系统理论 绪论
26
广东工业大学 自动化学院 自动控制系
系统模型
Wendy Chen
(1)系统模型的作用
* 仿真——通过对实际系统建立模型,以实现在计算 机上对系统进行数学仿真;
建模的目的在于深入和定量地揭示系统行为的 规律性或因果关系性。
建模的实质是对系统的动态过程即各个变量和 参量间的关系按照研究需要的角度进行描述。
2020/6/9
线性系统理论 绪论
25
广东工业大学 自动化学院 自动控制系
系统模型
Wendy Chen
(1)系统模型的作用 ——仿真、预测、设计控制器; (2)模型类型的多样性——不仅仅是数学模型; (3)数学模型的基本性——是实际系统的行为和特 征的描述;

线性系统分析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线性系统分析中的若干问题探讨

线性系统分析中的若干问题探讨线性系统分析是现代控制理论中一项重要的研究内容,它主要用于分析、研究复杂系统中的相关现象,以便对系统中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

由于其在控制理论中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者对于线性系统分析问题展开了积极深入的研究,其中涉及面广泛,涉及分析技术、系统建模、控制算法、系统辨识等多种方面。

首先,线性系统分析的技术探讨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主要包括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模型构建技术,常见的分析方法有频域分析、空间状态空间分析、动态系统分析等。

模型构建技术主要涉及系统建模、动态建模、系统辨识等方面。

系统建模技术可用于探究系统的动态特性,动态建模技术能够通过计算机程序模拟系统的变化,系统辨识能够有效估算系统的参数及其分布特性。

其次,线性系统分析的控制算法也是一个研究的重点。

常见的线性控制算法有线性面板控制、动态窗口水平控制、状态空间控制算法等。

这些算法都能够使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或环境变化时保持稳定,实现系统控制目标。

与此同时,随着智能控制和模糊控制等新技术的不断普及,系统控制的性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为线性系统的控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和便利。

此外,线性系统分析的参数辨识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系统参数辨识能够有效估算系统的参数及其分布特性,如动态响应特性、瞬变响应特性等。

近年来,基于线性系统理论,研究者们开发出了一系列参数辨识方法,其中包括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参数辨识、基于最小平方差法的参数辨识、基于极大似然估计法的参数辨识等等,这些方法都能够有效地辨识出系统参数的实际分布情况,为系统的控制提供准确的参数基础。

最后,线性系统分析还可应用于测试和模拟。

系统分析能够有效地进行小规模系统的仿真测试,探究系统的运行特性,甚至能够进行大规模系统的仿真模拟,为系统的运行状况提出准确的评估。

此外,系统分析还可以应用于失效分析,可以帮助用户识别出系统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合理的措施,以确保系统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线性系统分析是一个广泛的研究内容,已经应用于系统分析、控制算法、系统建模、参数辨识、运行模拟和失效分析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探讨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探讨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探讨收稿日期:2018-11-01基金项目:同济大学研究生教育改革与研究项目(“运筹学与控制论”研究生课程改革研究);同济大学教学改革研究与建设项目(组合与控制优化类课程建设研究)作者简介:张瑜(1981-),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博士,同济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脉冲系统稳定性分析。

《线性系统理论》是一门对线性系统进行理论分析和综合的课程。

线性系统是系统与控制科学领域的最基本的研究对象。

线性系统理论是系统控制理论中十分重要并且成熟发展的一个分支。

控制类课程《线性系统理论》是数学科学学院控制论方向研究生的一门最为基本的专业基础理论性课程,它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控制论其他系列课程必备的基础课程。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线性控制系统理论知识的讲授,培养学生对线性控制系统进行初步分析设计的能力,奠定研究生的控制理论基础。

线性系统理论的许多概念、方法和原理对控制论的许多其他分支,如:非线性系统、随机系统、时滞系统、最优控制、鲁棒控制等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该课程理论性强、概念多、内容丰富,对该课程的学习促使研究生把握线性系统理论的精髓和本质,具备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

现在网络覆盖面很广,互联网在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变得多样化,学生学习的手段也变得多元化,含金量低的课堂教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如何组织《线性系统理论》的教学内容,深入教学,对于研究生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探讨如何提高《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1.加强基本知识点的教学,抓住知识主线进行教学。

线性系统理论包括能控性、观测性、运动稳定性和系统综合等在内的系统分析综合的理论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是许多后续专业课程以及研究生将来进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

研究生“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建设的深化与教法探索

研究生“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建设的深化与教法探索

研究生“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建设的深化与教法探索作者:徐为民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43期摘要:针对线性系统理论课的特点和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研究生专业基础性课程建设的要求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本文采取了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探索出基础性课程建设的有效途径。

教学实践是一种服务于人才培养的、知识传授模式的探索,需要充分挖掘教育者的潜能,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一个循序提高的渐近式探索过程。

经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我校课程建设取得了较好效果。

关键词:线性系统理论;知识点与知识面;教学实践;案例教学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43-0139-02一、引言“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是普通高校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等学科的研究生学位基础课。

它涉及的概念、方法、原理和结论对于其他相关控制课程,如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在“线性系统理论”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在学习课程的基本定义、基本概念和核心定理等内容的同时,能更深刻地掌握和理解该课程在控制系统状态空间建模、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中的运用,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这一直是专业基础性课程建设、实践和探索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依据课程内容及课程教学特点,结合航运中需要解决的控制问题和港航控制领域特色,将开放性、交互性和研究性教学思想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总结传统专业基础类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在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运用、科研方法训练、课程考核等方面,对该课程教学和课程改革进行了探索。

二、线性系统理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国内很多学校开设了“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手段、实习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各有所长,为相关课程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和参考。

结合我们教学团队多年来开展基础类课程教学的经验发现,在“线性系统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往往会存在一些共性问题[2,3],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单纯按照教材组织授课程内容;教学形式上,缺乏授课内容的设计、知识点的提炼;忽视与教学内容、相关领域的控制问题的结合。

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

对《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

外 , 轨迹校正 、 M 圆 、 N圆设计等 内容 , 当前 的工程 根 等 等 在 设计 中已很少使用 , 可只作简要介绍。 () 2 深入理解和把握教材 内容间的横向和纵 向联 系 , 由 按 整体到部分 、 由一般到个别 、 由浅人深 、 由易到难 、 由已知到未 知的顺序安排教学 内容。该课程虽然 内容多 、 涉及知识面广 ,
知识 , 形成科 学的知识结构 。如 : 该课程 的主要 内容是经典 控 制, 即重点在线 性系统理 论的学 习 , 由于在实 际应用 中 , 但 大 多系统是非线性 的, 因此 , 有关非线性系的死 区现象 , 以齿轮传动为例 , 通过演 示其传动 中的死 区 产生过程 , 使抽象 内容变得直观 、 具体 。 生对知识的获得 , 学 应 是一个 由浅入深 , 循序渐进 的过程 。在教学 中, 要注意从 回忆 旧知开 始 ,再逐渐引人新知 ,以帮助学生全面把握 相关知识
E u p n Ma ua t n e h o o y No3, 01 q i me t n fc r g T c n l g . 2 0 i
对《 自动控制原理》 课程教学的若干思考
崔 亚君 , 磊 , 殷 于建 立
(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 青岛分院 , 山东 青岛 2 6 4 ) 6 0 1
但教学 内容 间有着 非常紧密 的联系 。分析认为 , 在纵 向上 , 应
沿系统分析和 系统设计 两条线 , 步深人 的安排教学 内容 ; 逐 在
横向上 , 应始终 以“ 、 、 的基本要 求为核心 , 稳 快 准” 加强有关 内
容的相互 渗透。
2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 堂教学结构是为 了完成一定 的教学 目标 ,教师在 时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究生开设的,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
学生掌握对控制系统进行建模、分析和综合的基本 方法,为后续课程学习以及结合有关兵器控制系统 进行学位论文研究奠定基础。基于这些情况,我们 选择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由段广仁编著 的线性系统理论作为课程主用教材,并把教学内容
0 0
II

O 2,6
1● ● ,● ● ● J
Abstract:Linear system theory is the
ate
most
basic and the most mature branch in modem control theory。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gradu— intricate,
students’key
to
correlative
subject.The teaching
to
effect shows that these methods make students understand more
improve
students’ability
analyze,solve problem
and
learn
tO
research.
Key words:graduate teaching;linear system theory;MATLAB/SIMULINK;simulation experiment



2仿真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在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中,我们从2个层次
对基于MA,IIAB/SIMULINK的仿真技术进行了应 用。(1)根据课程内容,按专题进行授课,结合 每一专题教学布置编程实验,让学生进行系统仿真 练习,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的理 解和掌握,使学生对线性系统理论中的数学概念、 物理概念和工程概念之间的联系有一个深刻认识, 借助计算机仿真实验便于调整参数、便于观察现 象,并对边缘情况实验等特点进行相关问题的进一 步研究;(2)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师生共 同提炼和设计有关研究问题,通过让学生查阅文 献、编制程序、撰写研究论文、交流讨论等,引导 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培养和提高他们自觉运用计 算机提供的良好研究环境,开展学术研究的能力。 在教学实施上,把第1层次的基于课程专题内
Application of Simulation Method in the Teaching of Linear System Theory
QI Xiao-hui,WANG
Yong—chuan,DONG Hai—rui 050003,China)
(Department of Optics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Ordnance Engineering College,Shijiazhuang
们在突出基于MATLAB/SIMULINK下仿真实验的
同时,对有关研究专题内容的深度、难度的把握力 求做到适宜。这几年我们主要围绕着课程的拓展内 容、热点问题以及课程内容的实际应用2个方面设 计了研究问题,进行相应的仿真实验,同时实验中 注意兼顾一般算法研究和实例验证,具体有: 实验1:采用“系数冻结法”对时变系统进行稳 定性研究,并基于MATLAB环境对实例进行分析 和验证。
进行了专题化处理,一共有10个专题。具体是:
控制理论概述;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线性系
统的运动分析;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系统
的运动稳定性;极点配置和特征结构配置;镇定问 题与渐近跟踪问题;线性系统中的解耦问题;状态 观测器的设计;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 围绕上述专题教学内容,在进行授课的同时给 学生布置相应的基于MATLAB/SIMULINK下的仿 真实验,具体是: 实验l:系统建模与定量分析 (1)数学模型的表示方法; (2)不同模型对象问的相互转换; (3)复杂系统模型的处理方法; (4)系统时域响应的解析解算法。 实验2:能控、能观和稳定性分析 (1)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2)系统能控、能观性分析; (3)线性系统的Kalman分解。 实验3:极点配置和解耦控制 (1)极点任意配置算法; (2)部分极点配置算法; (3)系统解耦算法。 实验4:状态观测器设计 (1)应用极点配置技术设计观测器; (2)基于观测器的极点配置调节器与控制器。 实验5: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器设计 (1)状态调节器设计; (2)加权矩阵选择与系统性能。 例如,在进行实验2有关线性系统能控性、能 观性分析时,首先介绍有关MATLAB下相关的m 函数: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是军械工程学院导航制导与 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系统工程等多个学科 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课。该课程公式多、不少概念抽 象、数学推导烦琐且难以理解。如何在课程教学 中,使学生在学习线性系统理论基本内容时,能更
深刻地领会和掌握该理论在对控制系统建模、分析
和综合中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对他们进行学术研 究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近年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结合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内容的 特点,把基于MATLAB/SIMULINK的仿真技术引 入全课程,在所有专题教学内容中布置编程实验, 进行系统仿真练习,并提炼和设计相关研究问题, 让学生利用仿真技术对有关问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和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体要求是:师生讨论提炼和设计研究专题——学生 查阅文献——消化、整理资料——开展研究、仿真 实验——分析、整理——撰写学术论文(或研究报 告)——课堂讨论、交流,并把最后的学术论文
(或研究报告)作为该课程主要的考核成绩。由于 线性系统理论课程开设是在第1学期,一方面学生 从本科生到研究生,对这种研究性学习还有一个适 应过程;另一方面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控制理论 的基础不同。因此,为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使每 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培养和锻炼,获得最大收获。我
程内容进行基本结束时布置,根据学生学习情况、 专业背景,针对每一类实验,要求个人或小组完 成,并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成绩。
2.1
Q。=cub(A,鳓 耽=gam(A,鳓

Q。=obsv(A,C) 耽=gram(A,’C。) inv(A)
oly(A)
rank(A)
基于课程专题内容的仿真实验 线性系统理论着重研究线性系统状态的运动规
收稿日期:2009一02—10 作者简介:齐晓慧(1962一),女,教授,主要从事控制类 课程教学与科研方面的工作。
容的仿真实验作为基本内容,随着课程内容的进行 依次展开,要求学生作为作业完成;把第2层次的 基于学术研究内容的仿真实验作为拓展内容。在课
万方数据
・100・
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年lO月
万方数据
第7卷第5期
Experiment Science&Technology
・101・
及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我们把基于学术研究内容 的仿真实验作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
比较控制器引入前后干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实验10:对某型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设计 全维状态观测器、降维状态观测器,基于MATLAB 环境研究、分析系统的状态重构性能。 学生们在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完成基于课程 专题内容的仿真实验,不仅对基本理论方法有了初 步的认识,而且熟悉了MATLAB平台,学会了编 程;通过完成基于学术研究内容的仿真实验,进一 步加深了对基本理论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借助了 MATLAB这个良好的平台工具,既方便了对相关问 题的分析和研究,又从中得到了学术研究能力的培 养。这几年他们结合线性系统理论课程的学习,完 成并在期刊、会议上发表了许多有思想、有见地的 学术论文,如“多输入系统极点配置问题的一种新 方法”、“LQR在无人机飞行控制律设计中的应 用”、“线性控制系统渐近跟踪控制和干扰解耦设 计”、“基于降维观测器的系统控制律重构研究”、 “基于全维观测器的系统控制律重构研究”等。
o以以
o州“

—. . . .。 L 1
们O●纠
与单输入系统相比,把一般的多输入系统化为 能控规范型运算复杂、不易理解,经常无法用手工 计算完成。而让学生进行这样的编程练习,不仅使 实现变得容易,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多输入系统能控 规范型的理解,同时为后续基于MATLAB平台进 行有关问题的研究打下基础。 再如,在进行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的仿真实验 时,对主要用到的函数lqr()只进行简单介绍, 而把重点放在性能指标中权系数Q、R选择不同对 系统动态性能影响的分析上。可以给学生布置如下 的编程练习。 [编程作业]对某一给定系统(如倒立摆系统) 基于LQR最优控制设计控制器,使系统在存在干 扰情况下保持在平衡状态附近,在MATLAB下进 行编程,分析加权矩阵Q、R选择对系统性能的影 响,给出相应的结论。 学生借助于Matlab仿真软件对系统的动态过 程进行了仿真研究,通过对系统具体运动过程的观 察和对输出图形的分析,可进一步体会参数Q、足 的物理意义,无疑也会对理论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 认识。 2.2基于学术研究内容的仿真实验 研究生具有不同本科生的身心特点和培养目 标,对他们的培养采取理论学习和科学研究相结合 的方式,实行课程学习与论文并重的方针。研究生 的科学研究、学术研究能力以至于写作能力直接关 系到学位论文的质量口。4 J。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如果能有意识、有目的地提炼 和设计相应的研究专题,让他们结合课程学习内 容,对有关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学术研究,则 不仅可以使他们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内容,而且会为 后续开展学位研究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结合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以
然后布置编程作业以进行相应的仿真实验。 [编程作业]研究龙伯格(或旺纳姆)第1能控 型、第2能控型的特点,利用MATLAB语言编制 将一般实矩阵化为龙伯格(或旺纳姆)能控规范型 的通用程序,并用下面矩阵进行验证。
o A= o o o ¨l B 一0

律和改变这种运动规律的可能性和方法,以建立和 揭示系统结构、参数、行为和性能间的确定的和定 量的关系[1-21。该课程是为我院为非控制类专业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