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古文二则
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文言文二则

语文六年级上册22课文言文二则预习笔记:1、了解背景:《伯牙鼓琴》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好友钟子期的真挚情谊成为千古佳话。
2、重点字词:(1)字音:伯牙(bóyá)钟子期(zhōng zǐqī)善哉(shàn zāi)鼓琴(gǔqín)(2)词义:善:擅长,善于。
哉:表示感叹的语气词。
鼓:弹奏。
志:心志、心意。
3、重点句子:(1)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2)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3)伯牙鼓琴,志在云汉,钟子期曰:“善哉,善哉,绵绵兮若云汉!”4、提出疑问:(1)《伯牙鼓琴》的故事中,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2)通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悟?复习笔记:5、回顾课文:《伯牙鼓琴》讲述了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友谊。
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欣赏。
两人心意相通,互相理解。
当伯牙弹琴时,钟子期能够准确地理解他的心意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
两人的友谊成为了千古佳话。
6、重点回顾:(1)《伯牙鼓琴》中的重点字词有哪些?(2)《伯牙鼓琴》中的重点句子有哪些?它们表达了什么含义?(3)《伯牙鼓琴》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7、解答疑问:(1)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现在是否已经有了答案?请简要说明。
(2)你还有哪些疑问?请提出并尝试解答。
8、拓展思考:(1)除了《伯牙鼓琴》之外,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友谊的故事?能否与大家分享?(2)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和维护友谊?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
22文言文二则的意思

22文言文二则的意思《文言文二则》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两篇文言文分别是《伯牙鼓琴》和《书戴嵩画牛》。
1. 《伯牙鼓琴》原文: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锤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锤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锤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倾听琴声。
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巍峨的泰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弹琴时,心里想到宽广的江河,钟子期赞叹道:“好啊,宛如一望无际的江河在我面前流动!”无论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会清楚地道出他的心声。
钟子期去世后,伯牙就此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于是,他坚决地把自己心爱的琴摔破了,挑断了琴弦,终生不再弹琴,以便绝了自己对钟子期的思念。
2. 《书戴嵩画牛》原文: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翻译: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
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
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
”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
”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22.文言文二则

课文讲解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句意:磨针溪坐落在眉州的象耳山下。
世世代代相传
没有完成好 自己的学业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离开。 句意: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 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 了。
未成,弃去。 分别用“成、弃”组词,你们发现了什么?
“成”,完成; 反义词 “弃”,放弃。
理解人物
家贫不常得油
这一句写出了车胤的什么状况?
家境贫寒
夏月则练囊盛 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理解句义
这句话是具体写“囊萤夜读”的, 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或者你 哪个地方不懂?
一字一句地试着说一说。
④【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夏天的夜晚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上数十 只萤火虫,用来照明,继续读书。
句意:车胤谦恭有礼,学习勤奋而 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从总体上介绍车胤的勤奋学习,博学多才。 (总起句,中心句)
家贫不常得油
理解句义
家贫不常得油
你读懂这句话了吗?或者有哪个地方不懂?
你是怎么读懂意思的?“贫”的意思是什么?
“油”为什么是灯油?
贫寒
“家贫”就是家里贫困。这个故事是 写车胤读书的事,古时候没有电灯,晚上 点油灯照亮,所以这里的“油”指的是点 灯的油。
一个“之”字就是一句话!
铁杵成针
22 文言文二则
整体感知 齐读题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铁杵
成
用来舂米 磨成,做成。 或捣衣的 铁棒。
针 缝衣针。
一起来解题:铁棒被磨成了缝衣针。
22 文言文二则
祝穆,少名丙,字伯和,又字
和甫,晚年自号“樟隐老人”。 作品:《方舆胜览·眉州》。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2课《古文二则》课件 (新版)语文版

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
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
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于是,就 从事
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
谈论议事
才干、谋略
到
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重新
今义: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怎么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 结友而别。 刮目相待:
立品定须成白壁,读书何止到青云。 鸟要高飞先振翅,人要成才早读书。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 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司马光(1019~1086), 北宋大臣,史学家。陕州 夏县(今属山西)人,字君 实。宝元元年(1038年)进 士,曾出任龙图阁直学士、 翰林学士等职。反对王安 石变法。他的主要成就反 映在学术上。他主持编写 的《资治通鉴》,为编年 体通史,学术价值很高。
鲁肃(172~217)
三国时吴国名将、 政治家。字子敬, 临淮东城人。出身 士族,为孙权所敬 重。主张联刘抗曹, 助周瑜大破曹军于 赤壁。周瑜死后, 代领其军,继续与 刘备维持和好关系。
吕蒙(178~219),
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 将。安徽阜南人,少依 孙策部将邓当。邓当死 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 占各地。曾随周瑜、程 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 他接受孙权劝告,多读 史书、兵书,长进甚快。 鲁肃卒,代领其军,袭 破关羽,占领荆洲。不 久病故。
(忙,不是理由。委婉的批评。)
自学活动
2、找出表现“劝”的结果的句子。
蒙乃始就学。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听劝,知过能改。豪爽的武将风度。) (惊叹。)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
小古文第22课

小学古文第22课《文言文二则》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2课是《文言文二则》,选录了《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两篇文言文.通过学习,可以帮助小朋友明白的一个道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也就是现在的流行语——“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
下边整理分享这篇课文的原文和译文。
囊萤夜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家贫不常得油。
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译文】
晋朝人车胤。
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
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
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袋子,装几十只萤火虫照着书本,从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译文】
磨针溪在象耳山脚下。
世代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于是问她要磨成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
”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那老妇人自称姓武。
现在那溪边还有一块武氏岩。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精美课件

理解人物
家贫不常得油
这一句写出了车胤的什么状况? 家境贫寒
夏月则练囊盛 数十萤火以照书, 以夜继日焉。
理解句义
这句话是具体写“囊萤夜读”的, 你读懂了这句话的意思了吗?或者你 哪个地方不懂?
一字一句地试着说一说。
④ 【练囊】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夏天就用白色薄绢做的口袋装上数 十只萤火虫,用来照明,继续读书。
第七单元•第22课
文言文二则
第二课时
课文导入
大家都知道大诗人李白,他一生 写过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古诗, 有“诗仙”之称。老师今天为大家带 来李白上学时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学 习吧!
图文导入
铁杵成针
理解题目
齐读题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铁杵
用来舂米 或捣衣的 铁棒
成 磨成,做成
针 缝衣针
一起来解题:铁棒被磨成了缝衣针
品读课文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再正确、 流利地朗读课文。
溪水的名字
地点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译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的山脚下。
品读课文
世世代代相传
没有完成好 自己的学业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放弃学习离开
译文: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 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
《囊萤夜读》
东晋人车胤,他从小就勤奋刻苦,常常彻 夜苦读。因家境贫寒,他没钱买油灯,于 是就利用萤火虫来照明读书。
《铁杵成针》
传言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十分贪玩,他在山 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 放弃学习准备离开。他在离开的途中路过 一条小溪,偶遇一位老妇人,她正在那里 磨一根铁棒,准备做成针。李白受到启发, 于是就返回去继续完成学业。
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第22课文言文二则课堂笔记
一、导入新课
通过简要介绍文言文的历史背景和特点,引导学生进入文言文的学习。
二、讲解新课
《学弈》
(1)讲解题目背景,介绍“学弈”的含义,即学习下棋。
(2)朗读课文,强调正确的读音和停顿。
(3)讲解课文内容,分析弈秋教两人下棋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4)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等。
《两小儿辩日》
(1)讲解题目背景,介绍“辩日”的含义,即辩论太阳的大小、远近等问题。
(2)朗读课文,强调正确的读音和停顿。
(3)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两个小孩辩论太阳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无穷性和学习的乐趣。
(4)讨论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等。
三、巩固练习
背诵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
小组讨论:从这两篇文言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如何将这些道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四、归纳小结
对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文言文的学习方法、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以及对文章主旨的把握。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学习和生活中贯彻文言文中体现的道理和精神。
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

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四年级下册第22课》文言文二则第一则:《庄子·逍遥游》【文本】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逍遥游》中的这段描写,主要讲述了北冥中的鲲鱼能够化身为鹏鸟,成为威力无比的大鸟。
鹏鸟强大神奇,即使是在海中行动,也能够在飞行中飘移自如,如细云一般轻松自如。
鹏鸟最终前往了天池南冥。
这里所描述的北冥、南冥和天池,应该分别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北极、南极和南海。
【解析】这段文言文的主题,是通过描写北冥的鲲鱼和它所化身的鹏鸟,进而表达了逍遥游的思想观念。
作者通过此物描写的手法,借鉴了中国文化中“鱼跃于渊,龙门乘风”的传说,反映了逍遥游思想中关于脱离世俗束缚、超越人世的思想主张。
第二则:《论语·述而》【文本】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童蒙之猷。
”这是孔子在《论语》中的一句名言。
孔子认为,讲述别人的东西更加重要,因为这可以让人更快地学到知识,而且更容易记住知识;而自己造东西更多是基于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进行创造,而这种创造本身也是建立于他人的基础上。
这就是“述而不作”的意思。
此外,孔子还强调相信和尊重古人,认为古人智慧卓越,可以为人们所借鉴和研究。
在童蒙时期就要有这样的领悟,即“童蒙之猷”的思想。
【解析】此段文言文表达了孔子的一种教育思想,即对于学生应该眼界开阔,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并且要尊重古人和传统,这样才能在学习和成长中得到更大的收获和帮助。
通过阐述孔子的思想,可以引发更广泛的思考,启发读者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取得更多的收获,成为一名更具智慧和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