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古文二则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古文翻译

九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古文翻译21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县人,表字叫涉。
吴广是阳夏县人,表字叫叔。
陈胜年轻的时候,曾经跟别人一道被雇佣耕地。
(有一天,)他停止耕作走到田边高地(休息),怅然叹息了好长时间以后,对同伴们说:“有朝一日有谁富贵了,可别忘记咱穷哥儿们。
”同伴们笑着回答他:“你给人家耕地当牛马,哪里谈得上富贵啊!”陈胜长叹一声,说:“燕雀怎么能知道鸿鹄的凌云壮志啊!”秦二世皇帝元年7月,征召穷苦的平民九百人去戍守渔阳,临时驻扎在大泽乡。
陈胜、吴广都被编进这支队伍,并担任小队长。
正碰上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计已经误了期限。
误了期限,按秦王朝的军法,就要杀头。
陈胜、吴广在一起商量,说:“如今逃跑(抓了回来)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反正都是死,倒不如为国家而死,这样好吧?”陈胜说:“全国人民长期受秦王朝压迫,痛苦不堪。
我听说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该立为国君,该立的是长子扶苏。
扶苏因为多次谏劝始皇的缘故,始皇派他到边疆去带兵。
最近传闻说,并不为什么罪名,二世就将他杀害。
老百姓大多听说他很贤明,却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项燕担任楚国将领的时候,(曾)多次立功,又爱护士卒,楚国人很爱怜他,有人认为他战死了,有人认为逃走了。
如今假使我们这些人冒充公子扶苏和项燕的队伍,向全国发出号召,应当有很多人来响应的。
”吴广认为(这个见解)很正确。
(二人)于是去算卦。
那算卦的人知道他俩的意图,说:“你们的事都能办成,能建功立业。
不过你们还是去问问鬼神吧!”陈胜、吴广很高兴,(又)捉摸这“问问鬼神”的意思,终于悟出:“这是教我们先在众人中树立威信啊。
”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再把绸条塞进人家网起来的一条鱼肚子里,士兵买鱼回来烹食,发现了鱼肚子里的绸条,本来已经觉得奇怪了。
(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潜藏在驻地附近丛林里的神庙当中,天黑以后点上灯笼(装鬼火),装做狐狸的声音,向(士兵们)喊道:“大楚复兴,陈胜为王。
”士兵们一整夜既惊且怕。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1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新人教版

品读课文
邹忌的劝谏技巧: (1)以小见大。由比美这样的生活小事联想到国家大事。 (2)类比推理。将自己的地位、处境与齐王类比,得出“王 之蔽甚矣”的结论,让人易于接受。 (3)设喻说理。自己比美听不到真话,设喻让齐王明白,以 他的身份,直言不易更甚。 (4)语言委婉,态度诚恳。由于尊卑关系,下级劝上级不宜 直言,且邹忌巧用攻心术,站在齐王角度巧劝,使齐王欣然接 受。 ……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战国策》
导入新课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 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 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 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 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 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 更是令人叫绝。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 邹忌讽齐王纳谏》。
疏通文意
结合注释了解文意,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质疑。
积累文言知识
(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 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
积累文言知识 (二)词类活用
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
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原文(含译文)

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文言文原文(含译文)初中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下)001鱼我所欲也《孟子》【原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002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原文】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
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父老,故不错意也。
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
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简案

21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4.认识讽谏除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必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
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进谏的说话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他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一起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板书课题、出处)二、自主学习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
字音字形昳.丽(yì) 朝.服(zhāo) 衣冠.(ɡuān) 窥.镜(kuī)间.进(jiàn) 期.年(jī) 朝.于齐(cháo) 谤讥..(bànɡ jī)基础积累1.古今异义(1)邹忌讽.齐王纳谏古义: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今义:讽刺(2)窥.镜而自视古义:照今义:暗中观察(3)臣之妻私.臣古义:偏爱今义:自私(4)今齐地方..千里古义:土地方圆今义:某一区域(5)宫妇左右..莫不私王古义:君主左右的近侍之臣今义:方位名词(6)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古义:批评,指责今义:尖的东西进入或穿过物体2.一词多义(1)修①邹忌修.八尺有余长,文中指身高②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2)朝①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动词,朝见②于是入朝.见威王名词,朝廷③朝.服衣冠名词,早晨(3)若①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如②门庭若.市动词,像,如同(4)上①受上.赏上等②上.书谏寡人者呈上3.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名词用作动词,穿戴(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4)闻.寡人之耳者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4.重点实词与虚词(1)邹忌修.八尺有余长,这里指身高(2)而.形貌昳丽连词,表并列,相当于“并且”(3)而形貌昳丽..光艳美丽(4)皆以美于.徐公比(5)孰视之.他,指徐公三、文本探究整体感知1.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试着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案语文版

1. 通过查阅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帮助学生掌握古文中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通过分角色朗读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四、教学资源准备
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材或学习资料。
8. 作业布置:提前准备课后作业,包括古文翻译、思考题等,以便于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确保所有教学资源准备充分,以便于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四知》《私心》这两篇古文。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认为,一个人在行事时,应该以什么为重?”(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文中的智慧和道理。
(2)思考题:布置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思考题,如询问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事件发展的看法,以及古文中所传达的道德观念对现实生活的启示等。
(3)写作练习:鼓励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四知》《私心》的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4)小组讨论:要求学生结合课堂学习,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古文中的智慧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撰写一篇讨论报告。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2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案 语文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名称: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课古文二则《四知》《私心》
2.教学年级和班级:九年级(1)班
3.授课时间:2024年春季学期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课文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
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另外,梳理文言知识,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宾语前置的句式特点。
2.了解《战国策》。
(二)能力目标1.朗读课文,疏通文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能力。
2.欣赏邹忌的讽谏艺术,理解讽喻说理的特点。
(三)德育目标认识除蔽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二、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现象。
三、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五、教具准备示范朗读磁带六、课时安排2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3、译读课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课前预习]1、查找有关《战国策》及写作背景的资料。
2、熟读课文,给生字注音,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人贵在自知。
”齐国的谋臣邹忌就是这样一位贤人。
九年级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2

九下第六单元文言文翻译(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愚公移山)《曹刿论战》原文:十年春,齐师伐我,字词:伐:进攻,攻打。
齐师:齐国的军队。
译文: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我鲁国。
原文:公将战。
曹刿请见。
译文:鲁庄公将要迎战。
曹刿请求拜见鲁庄公。
原文: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字词:肉食者:吃肉的人,此指当政的人。
间:参与。
焉:语气词,呢。
译文:他的乡亲们说:“当政的人会谋划如何迎敌,你又为什么去参与呢?”原文: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字词:鄙:鄙陋,目光短浅译文:曹刿说:“当政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于是他入朝拜见鲁庄公。
曹刿问鲁庄公:“您凭借什么作战?”原文: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字词:安:有“养”的意思。
弗:不。
专:独自占有译文:鲁庄公说:“穿的吃的这样一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原文: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种小恩小惠没有普及到全体百姓身上,百姓是不会跟从您的。
”原文: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字词: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
帛:丝织品。
加:虚夸,谎报。
信:诚实。
译文:鲁庄公说:“祭祀用的祭品,我从不敢虚夸,一定对神诚实。
”原文: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字词:孚:使人信服。
福:赐福,保佑。
译文:曹刿回答说:“小处守信用,还不能(受到神灵充分)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
”原文: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字词:狱:案件。
察:明察。
情:实情。
译文: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合理判决。
”原文: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字词:忠:竭力做好本分的事。
译文:曹刿回答说:“(这是)忠于职守的一类(事情)。
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如果)打仗,就请允许我跟着去。
”原文: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字词:鼓:击鼓。
部编部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

部编部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常考知识盘点及习题常考知识盘点1.资料链接《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文章中心概括这篇课文通过邹忌以身设喻,规劝齐王纳谏的事,说明了国君广开言路,虚心接受谏言,对于修明国家政治的重大意义。
3.写作特点(1)情节完整,人物生动。
全文只有300多字,情节却相当完整,对人物刻画讲究,如齐王在文中只两个动作,贤君形象却跃然纸上。
(2)巧设比喻,以小喻大。
以生活小事来说明纳谏的重要,娓娓道来,人情人理。
(3)叙事简洁,剪裁巧妙。
如邹忌与徐公比美的情节,作者作了绘声绘色的描绘,后来进谏时,却只作概括叙述。
(4)语言生动幽默。
如邹忌的三问,内容相同,只是在文字上略有变化,既表现了他的怀疑,又毫无重复之感,三答的内容也相同,但感情色彩却不大一样。
4.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1)古今异义①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古义:规劝今义:讽刺②明日..,徐公来明日:古义:第二天今义:明天③今齐地方..千里地方:古义:地土方圆今义:地点④谤讥..于市朝谤讥:古义:指责议论今义:诽谤嘲讽(2)一词多义①朝:朝服衣冠(zhāo 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cháo 朝廷)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cháo 朝见)②孰:是可忍,孰不可忍(谁、哪一个、什么)我与城北徐公孰美(哪一个)孰视之,自以为不如(通“熟”,仔细)③旦: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第二天)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旦旦,天天):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早晨)④诚: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确、实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真心、诚意)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如果、假使)(3)词类活用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意动,以……为美)②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名词作状语,当面)③闻寡人之耳者(使动用法,使……听)(4)重要句子翻译①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