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21《古文二则》四知 (新版)语文版

合集下载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案语文版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四知》《私心》教案语文版
(二)课后自主学习和探究
1.对比分析:
学生可自主寻找其他关于“清廉”“私心”主题的文章或故事,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不同作者在表现主题上的不同手法。
2.深度阅读:
鼓励学生深入阅读《资治通鉴》《后汉书》《史记》等历史著作,了解更多历史人物和故事,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
3.写作练习:
以“清廉”“私心”为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所见所闻,写一篇短文,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深化对主题的理解和认识。
5. 定期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小组讨论:
组织课后小组讨论,分享自己课后学习的收获和感悟,互相启发,共同提升。
5.课外阅读推荐:
推荐阅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了解儒家思想中的道德观念,与本节课内容进行对比和思考。
课后拓展
(一)拓展内容
1. 阅读材料:
(1)《四知》相关阅读材料:《资治通鉴》中的“杨震却金”故事,了解杨震的清廉品行。《后汉书·杨震传》,深入了解杨震的生平和事迹。
八、教学反思
1. 教师在课后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拓展学习中的表现,针对学生的疑问,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
3.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后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4.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为了促进学生参与和互动,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活动:
(1)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朗读练习:在课堂上,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实在

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
比 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
土地方圆
国君旁边的近臣 没有
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
蔽甚矣!” 受蒙蔽,因受蒙蔽而不明
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 独立性,不译
对,好
当面。名→状 指责 过失 上等的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 赏;
整体感知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 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 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整体感知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 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 /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 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与…相比,谁更…” 。 孰:副词,谁
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
第二天
省略句。(邹忌) 补足音节, “…与…孰…”,句式:
与(客)坐谈
无意义 “与…相比,谁更…”
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及、比得上
明日,徐公来,孰视 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
第二天
通假字, “熟”,
整体感知
读课文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讽谏,即用暗示、比喻 之类的方法委婉地规劝。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邹忌劝谏齐王
②齐王纳谏
巧妙地运用了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 方面:邹忌劝谏齐王,齐王纳谏。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逐句翻译详解+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逐句翻译详解+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邹忌讽齐王纳谏字字落实逐句翻译详解一、文学常识:1.《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代的国别体史书,又称《国策》。

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具体作者已不可确考,普遍认为不像是出于一人之笔,也不像是出于一时之作。

全书按国别编辑,分为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12国策,共33篇,上起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战国初年),下迄秦二世元年(前209),约有240 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

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权谋、言论举止,反映当时各诸侯国﹑各阶级﹑阶层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是研究先秦史的重要资料。

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2.作者简介:刘向(约前77—前6),本名更生,字子政,沛(今江苏沛县)人。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汉皇族楚元王(刘交)四世孙。

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代表作品《新序》《说苑》《列女传》。

二、原文和译文及每句涉及的考点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讽谏齐王,齐王接受进谏。

注释:1.邹忌:人名。

2.讽:讽谏,讽喻,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指下级对上级以委婉曲折的言语进行规劝。

3.齐王:指齐威王(?-前320)名因齐。

4.纳:接受。

5.谏:进谏。

赏析:题目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齐王为兼语,既做讽谏的宾语,又做接受的主语。

邹忌修八尺有(yòu)余,而形貌昳(yì)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并且形体容貌光艳美丽。

注释:1.修:长,这里指身高。

2.八尺:战国时期的一尺约等于现在的23.1厘米。

邹忌约185厘米。

3.有:同“又”。

4.余:多。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四知》说课稿语文版

2024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2古文二则《四知》说课稿语文版
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四知”的含义:课文的标题为《四知》,因此,理解“四知”的含义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所谓“四知”,即知恩图报、知错就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四个方面是课文所要传达的主要思想,学生需要通过学习,理解并掌握这四个方面的含义。
(2)分析课文中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本节课的文言文,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丰富,学生需要通过学习,能够分析并理解这些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的含义和作用。
-监控预习进度:利用平台功能或学生反馈,监控学生的预习进度,确保预习效果。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四知》的基本内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答案:知恩图报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5.写作题型
题目:请以“知恩图报”为主题,写一篇短文。
答案:略。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四知》,这是一篇关于个人品德修养的古文。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并实践“四知”的精神。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包括讲解、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理解和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四知》,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文中的词语和句子,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在分析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的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学习“四知”的传统文化内涵,使学生能够理解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同时,通过欣赏和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美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1《古文两则》教案一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 21《古文两则》教案一

第六单元古文二则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体会《后汉书》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领悟文中“四知”、“私心”的寓意.2、结合文中注释,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加以翻译,培养和提高阅读及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为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重点字词.教学难点为文章的写法.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和内容:一、导入:以目前的社会现状为楔子,列举贪官污吏的种种行径加以导入成克杰,男,出生年月:1933年11月,职务:原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副书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触犯罪名:受贿罪,刑罚:2000年9月14日被执行死刑.(成克杰通过批项目、要贷款、提职级等多种方式,伙同李平或单独非法收受贿赂款、物合计人民币4109万余元.)二、作者、作品简介: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搏.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东)人.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官场多磨,后因事被杀.《宋书》本传称他:“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任宣城太守时,曾博采魏晋以来各家关于东汉史实的著作,删繁补略,撰成《后汉书》纪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名篇有《班超传》、《张衡传》等.《后汉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今通行本共一百二十卷.本纪、列传部分为范晔撰,志未作完,范被杀.南朝梁刘昭取司马彪《续汉书》中的“八志”与之配合,北宋时将两书合刻为一书.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详,生动感人.且收录了大量的东汉的散文、辞赋、诗歌.学者们誉为兼有一代文章总集的性质.三、讲解《四知》1、杨震简介:杨震(?一124),东汉大臣,弘农华阴(属今陕西)人,字伯起.少好学,博览群经,当世誉“关西孔子”.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大尉等职.安帝乳母及中常侍樊丰等贪侈骄横,他多次上疏劝谏,樊丰诬之罢官,自杀.2、题目解说:“四知”即“天知、神知、我知、子知”.题目是编者加的.3、文章注释:大将军邓骘听说杨震德才兼备就征召他,举荐他为“茂才”.经过四次的升迁,做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他去东莱上任的时候,路过昌邑,原来由杨震所推荐为茂才的王密现任昌邑县的县令,(为了感谢杨震的知遇之恩)前来拜见,深夜带着十斤黄金用来赠送给杨震.杨震说:“老朋友我了解你是怎么样的人,你不了解老朋友我,为什么呢?”王密说:“深夜,不会有知道的人,(您就放心收下吧).”杨震(严肃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地走了.后来调动为涿州太守.品性公正廉洁,不接受私下的拜见.子孙常常只食用蔬食,出行步行,以前的长辈有人想要让他为子孙开办产业,杨震不肯,说:“使后世的人称他们为清白官吏的子孙,把这个节操留给他们,不是很宝贵的财富吗!”4、结构分析:本文分成两层,一、杨震拒金二、杨震的清廉及对子孙的教育5、写法全解:课文以杨、王二人的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的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为后人所敬仰.四、讲解《私心》1、第五伦简介:第五伦,字伯鱼,京兆长陵人.他的祖先是战国时齐国的田氏.田氏在西汉初迁徙至皇帝陵园的很多,所以以迁徙的次序作为姓氏.2、课文注释: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上书论说政事从不阿附违心.他的儿子们经常劝他不要这样,他就予以训斥并赶走他们,吏员们的上奏及对国家有利的上奏之事,也一并封好上报,第五伦就是这样公正无私.他天性质朴诚实,没有文采雕饰,任职以贞洁清白著称,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前代的贡禹.然而他对人对事不太宽容,缺少威严仪表,也因为这样而受人轻视.有人问第五伦说:“您有私心吗?”回答道:“先前有人送我一匹千里马,我虽未接受,每次三公选拔举荐官员时,我心里都无法忘记此事,但始终没有任用此人.我哥哥的儿子常常生病,我一夜前去看望十次,回来后就安然入睡;我的儿子生病,虽然没去看望,却整夜难眠.像这样,怎么可以说没有私心呢?”3、结构分析:全文分成两层,一、(自“伦奉公尽节……亦以此见轻”)写第五伦一心奉公,清洁廉明. 二、(自“或问伦曰……岂可以谓无私乎?”)写第五伦向别人解释“私心”.4、主题分析:通过第五伦一心奉公,尽守节操,公正无私,来赞扬其高尚的无私的品质,进而以其私心反衬第五伦的情操.5、写法分析:语言简洁,朴素无华.以人物对白来表现性格.第五伦的“私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属人之常情,人皆有之.五、拓展迁移附:《后汉书》之传世名篇乐羊子妻【题解】《乐羊子妻》出自《后汉书·列女传》.《列女传》为范晔新创体例,主要记载历史上杰出女子的生平事迹.本文主要颂扬乐羊子妻品行高洁、具有毅力和远见的事迹.【原文】河南乐羊子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附:杨震故事《毁屋留名》官至京都司徒的杨震从蒲州巡视完毕,顺路渡过黄河,准备到故土杨家村看看.为了避免州县官吏的前呼后拥、设宴接风,他不穿官服,不带随从,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到湖县境内.已是正午时分,路边的田地里空荡荡的,不见一个人影.前边不远处,一位老人赶着一头老黄牛,慢悠悠地朝这边走来.杨震顿感亲切,急步上前深揖一礼:“这位老哥请留步,请问杨家村距此还有多远?”老人仔细打量他一番,惊喜地握住他的手说:“这不是大名鼎鼎的‘关西夫子杨伯起’吗?”杨震也欣喜地叫道:“你是村东头的杨贵杨老汉嘛.多年不见,您老还是那么精神!”谁知他这么一说,杨老汉反而抽回了自己的手,自嘲地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瞧我这记性,都忘了您已经在京城作了大官了,再也不是当年的杨伯起喽.”杨震心头一颤,不解地问道:“老哥,此话怎讲?”老汉脖子一梗,说“你装什么糊涂,你们家前不久才盖了一所大宅子,足有十几亩地,上百间房,气派着呢.”杨震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此话当真?”杨老汉拍拍胸口:“我还会骗你不成?你若不信,我可以和你一同前往,咱们眼见为实.” 杨老汉领着杨震来到村中他们家的旧址前,杨震呆住了.他们原来的那两间破房子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雕梁画栋,气势非凡的大宅院.杨震恼怒地把门拍得震天响,应声出来一位管家模样的中年男子.杨震劈手揪住他的衣襟,问道:“我乃杨震,这是怎么回事?”管家战战兢兢地说:“大人息怒,小人只知道这宅子是大人的几位朋友出资盖的,说是给您子孙后代留下的一份基业.”杨震从怀中掏出玉环,叹道:“想我杨震一生清白,有如此环.此环留与子孙足矣,岂容这宅院污我清白!”说完抓起墙角的铁锤,发疯似得朝墙上砸去. 在杨震的坚持下,几天之后,这座宅院化为乌有.而杨震清正廉洁的名声却在乡亲们中间广为传颂.。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知识点归纳

(一)文章概述《邹忌讽齐王纳谏》出自《战国策·齐策一》,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谋士邹忌劝说君主纳谏,使之广开言路,改良政治的故事。

文章塑造了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善于思考,勇于进谏的贤士形象。

又表现了齐威王知错能改,从谏如流的明君形象,和革除弊端,改良政治的迫切愿望和巨大决心。

告诉读者居上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成功。

(二)作者简介《战国策》,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战国策》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

西汉末刘向编订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三)三行对译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讽:讽谏,用含蓄的话委婉地规劝。

谏:规劝国君、尊长等改正错误。

修:长,这里指身高。

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而:表并列(递进)。

昳丽:光艳美丽。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美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翻译句子)朝(zhāo):早晨。

服:穿戴。

窥:观看、观。

其:代词,他的,指邹忌的。

孰与:与……相比怎么样,表示比较。

有一天早晨,他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同城北徐公比,哪个更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其:代词,他的,邹忌的。

甚:很、非常。

及:比得上。

他的妻子说:“您美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之:的。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自信:相信自己。

而:表顺承。

复:又、再。

其:代词,他的,邹忌的。

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说:“我同徐公比,谁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妾说:“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呀?”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旦日:第二天。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同步练习2篇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同步练习2篇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古文二则》(《四知》《私心》)同步练习【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0分钟)一、基础题填空①《四知》选自于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史学家,字_______。

②《私心》,选自于_______,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是复姓。

范晔,字_______,南朝宋时著名_______,主要作品_______。

《后汉书》以_______为体例,与_______、_______相同。

它分_______、_______、_______,合为百篇。

1. 解释加粗词语。

(1)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君不知故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吏人奏记及便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然少蕴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4分)(1)何谓无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整体感悟1. (杨震)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你知道“清官”还称什么吗?你能举出两个古代的“清白吏”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你认为杨震拒金的故事,今天对我们有教育意义吗?请简要分析,不少于50个字。

新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1课《古文二则》课件(44张PPT)

新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6单元第21课《古文二则》课件(44张PPT)

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 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用这个来馈赠给他们 优厚
三、整体感悟
思考:1.《四知》中写了杨震几件 事?用简单话概括。
杨震拒金(开头到“密愧而出”)
杨震为子孙留清白(“后转涿郡太守” 到“不亦厚乎”)
2、文章表现了杨震什么品质?
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 清官形象。
老朋友中年长的人有的想 要他为子孙置办一些产业。 4、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让后代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 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 /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 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 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 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 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 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 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廉洁 ( 自律 语 态度 杨震 言 坚决 拒为子孙 俭朴 ) 开产业 无私 拒收下 属贿赂
四、写作特点
1.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地 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品质. 2. 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 形象。 3. 语言刻画形象传神。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 贿赂的坚定态度。
生字识记
评骘 zhì
谒见 yè 涿郡 zhuō
复辟 bì
遗 辄
wè i zhé
n 便宜 bià
质悫 què
古文二则
四 知
人物介绍
杨震,东汉高 官,学问渊博,可 与孔子相媲美,素 有“关西孔子”之 称 。杨震以为官 清廉名闻天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脉结构
1)文中是通过哪几件事来表现杨震高 尚品格的?
2)阅读课文,说说杨震是一位怎样的 官吏?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 这一形象的?
3)你是怎样看待杨震的行为的?
拒收下 属贿赂
杨震
廉洁 自律
( 语
态度
坚决
拒为子孙 俭朴 言
开产业 无私 )
写作特点
1.短小精悍,人物形象鲜明。 本文只有146个字,非常鲜明地
词语识记
• 辟:征召。 • 当:当……时候。 • 举:推举,选拔。 • 之:往,到。 • 迁:晋升或调动
官职。 • 故:从前。 • 遗:赠送。
或:有人。 厚:优厚。 便宜:指对国家有 利的事。 方:比作,比拟。 虽:虽然。 用:任用。 竟:整。 选举:选贤任能。
2、用“/”标示出下列句子的朗读 节奏。 1)大 将 军 邓 骘 闻 其 贤 而
突出了杨震廉洁无私的品质. 2. 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 形象。 3. 语言刻画形象传神。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短短八个字形象刻画出了杨震拒绝 贿赂的坚定态度。
你知道“清官” 还称作什么吗? 你能举出两个古 代的“清白吏”吗?
“青天”、“循吏”、 “良吏”、“廉吏”等
包 拯
寇 准
前四史
《史记》 司马迁 西汉 《汉书》 班固 东汉 《后汉书》 范晔 南朝宋 《三国志》 陈寿 西晋
范晔
范晔(398—445),字 蔚宗,南朝宋代顺阳( 今河南淅川)人。南北 朝时期著名的史学家、 文学家。他一生对社会 最大的贡献是撰写了被 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 一的《后汉书》。





前 (
成克杰
大贪官
胡长清
人民公仆为人民
辟 之。 2)故 所 举 荆 州 茂 才 王 密
为 昌 邑 令。 3)至 夜 怀 揣 十 金 以 遗 震。 4)故 旧 长 者 或 欲 令 为 开 产
业。
主题思想
“四知”即指杨震拒绝王密的金子时说的“天知,神知, 我知,子知”,表现了杨震廉洁自律的高尚品格。《四知》主要 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特征,作者选用了杨震拒金、拒为子孙 开办产业这两件事来表现杨震清正、廉洁、严于自律、不徇私 情。

西

四 汉

陈)
) 范
史 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西



生字识记
• 骘(zhì):安排;定。如:评骘。 • 辟:1.(pì)①开辟。如:各家开辟出绿地。②透彻。如:精
辟。③驳斥或排除。如:辟谣。2.(bì)①排除。如:辟邪。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如:辟举。本文取此义。 • 谒(yè):谒见。 • 涿(zhuō):地名。 • 辄(zhé):总是,就。 • 便(biàn):1.方便,便利。如:轻便。本文取此义。2.非方式 的,简单平常的。如:便饭。3.排泄屎、尿。如:大便。 • 悫(què):恭谨,诚实。 • 藉:1.(jiè)垫在下面的东西。如:枕藉。2.(jí)①践踏;侮辱。 ②盛多;杂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