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设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合集下载

南京政府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国家统一

南京政府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国家统一

南京政府改革土地制度,促进国家统一近年来,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作为全国重要的省会城市,南京市政府也需要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以促进城市的发展,推动国家的统一。

本文就南京政府如何改革土地制度,以及如何促进国家统一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一、南京政府改革土地制度的必要性1. 发展经济:土地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南京市政府需要改革土地制度,让土地的使用更加合理,促进城市的经济快速发展。

2. 保障农民权益: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土地承包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南京市政府应建立合理的土地承包制度,保障农民的权益。

3. 促进社会稳定:改革土地制度对于农村的社会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南京市政府需要加强农村土地权益保护,增强农民的发展信心,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

二、南京政府改革土地制度的具体做法1. 加强土地承包制度:南京市政府应该加强土地承包制度,建立起适合南京市农村实际的土地承包制度。

同时,应该建立土地收益分配机制,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2. 完善土地规划制度:南京市政府应该建立起完善的城市土地规划制度,合理规划城市用地,保证城市用地的可持续性。

同时,建立土地利用权的市场化交易机制,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流动和利用,增加土地的市场透明度。

3. 强化土地管理制度:南京市政府应该加强土地管理制度,完善土地审批制度、土地整理制度,严格执行土地出让、转让、租赁等相关政策,防止出现土地非法占用和非法交易行为。

三、南京政府改革土地制度要注意的问题1. 要注重沟通:土地制度的改革必须加强与农村居民和社会各方面的沟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2. 要防范风险:土地制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南京市政府在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各种风险因素,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潜在的风险风险。

四、南京政府改革土地制度后的影响南京市政府改革土地制度,有助于缓解土地资源的紧张情况,促进南京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的可持续性发展。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土地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其产权制度的完善与否对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从土地集约利用、农村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土地集约利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传统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制度限制了土地的有效利用和流转,导致大量土地处于闲置状态,无法有效配置资源。

而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将土地产权赋予农民个体或经济组织,可以激发其对土地的开发利用积极性。

农民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此外,改革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促进土地的高效配置,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因此,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土地集约利用有着重要的积极影响。

其次,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过去由于农民对土地没有稳定的产权,致使其在生产过程中没有积极性,以及投资意愿的不确定性。

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民确立了土地产权,增强了其对土地的信心和保护,激发了农民积极性和投入意愿。

农民可以以土地为基础融入市场经济中,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经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此外,农村土地产权改革还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推动农村金融发展,增强农村经济活力。

因此,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城市化进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土地作为城市发展的基础,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城市的土地利用、土地流转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改革将土地产权赋予市场主体,可以激发其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活力,推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此外,改革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市场的形成,促进土地的合理配置,引导城市规划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盲目扩张。

因此,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土地作为国家重要资源之一,其使用和流转受到土地产权制度的调整限制。

本文将从土地使用效率、土地市场稳定性和土地资源配置优化三个方面,探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首先,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助于提升土地使用效率。

在传统土地制度下,土地农村集体所有制导致土地流转受限,难以实现土地的最优配置。

而随着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市场逐渐形成,土地的流转和租赁成为可能。

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出租或出售给其他农民、企业甚至国外投资者,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土地资产的利用效率,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赚取租金,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也可以把资金投入到其他收益更高的行业,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其次,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益于增强土地市场稳定性。

土地市场的稳定性对于吸引投资和保护投资者权益至关重要。

传统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体制存在暗箱操作、上级干预以及土地权益不清晰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土地市场的稳定性,使投资者对土地市场的信心受到威胁。

通过改革土地产权制度,将土地使用权变为产权,确立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明确划分,并建立健全的土地登记制度,有效保护土地产权,降低土地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提高了投资者对土地市场的信心,促进了经济发展。

最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助于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在传统土地制度下,土地流转受限,导致大量土地闲置或过度利用。

而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鼓励农民流转土地,使得土地得以充分利用,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改革还可以通过土地价格的形成机制,引导土地流向高效、高附加值的产业和领域,推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例如,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可以在有限土地资源下,引导农民将精力从传统农业转向发展现代服务业或高科技产业,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在农村地区,部分农民对土地产权意识不强,对土地流转存在疑虑和抵触情绪。

我国农村新的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对策

我国农村新的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对策

我国农村新的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对策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就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推动了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不断取得重大进展,促进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显著提高。

但目前我国面临新的形势,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任务仍然艰巨。

就我国农村改革开放和发展的新形势、农村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和对策,谈一些认识。

关键词农村土地;改革;措施;产权;流转1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和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1.1我国农村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受世界经济的影响和我国发展过程积累起来的一些缺陷,出现了结构性矛盾,外需特别是内需严重不足,经济发展速度减缓,企业经营困难,效益下滑等现象。

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要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首先要明确认识我国农业经济面临为新形势。

1)我国经济发展受外部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

例如:前段时间的金融危机就使我国出现了GDP增速减缓,出口下降,就业困难增加。

但我国的国内市场广阔,未来发展空间巨大。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缓慢,与快速发展的宏观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显现。

农业生产的发展远远不能适应我国工业现代化、城市化、市场化快速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使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受到很大制约。

3)我国要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必须大力发展农业,提高九亿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没有广大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要在全国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是不可能的。

1.2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关键因素在于土地制度还存在缺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改革不断在深化,取得很大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深层问题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限制,需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决。

1)农地所有权问题。

我国的多种法律界定农地为“农民集体所有”现在究竟谁是集体所有者主体不确定。

实际上村民小组、村委会、乡镇政府都成为集体所有的代理人。

在土地所有权的多次变更中,农民实际使用的土地比例不断减少,而村委员、村民小组留用的土地大幅增加,使农民的实际权益受到损害。

土地管理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研究

土地管理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研究

土地管理的必要性及实施策略研究引言土地是人类的生存基础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良好的土地管理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等因素的影响,土地管理问题日益突出。

如何有效进行土地管理,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探讨土地管理的必要性以及实施策略,希望能够为解决当前土地管理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一、土地管理的重要性1. 保护环境土地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护环境。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的发展,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已经严重影响了环境的稳定。

土地管理需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合理规划土地使用,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 维护生态平衡土地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土地管理可以保护生态平衡。

生态系统的破坏将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

通过合理的土地管理,在保护生态平衡的也能够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保护植被和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促进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3. 促进经济发展土地资源是生产力的重要基础,良好的土地管理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以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促进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

土地管理还可以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二、土地管理的实施策略1. 加强土地资源调查和监测土地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土地资源的调查和监测是有效实施土地管理的基础。

通过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可以为土地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避免出现资源过度开发和浪费的问题。

2. 完善土地利用政策体系土地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政策体系。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土地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规范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生态环境。

还需要加强对土地资源利用的评估和监管,建立健全的土地利用规划制度,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浅论设置土地发展权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的必要性

浅论设置土地发展权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的必要性

浅论设置土地发展权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的必要性
李齐政
【期刊名称】《湖南农机:学术版》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土地发展权是一项重要的物权,目前我国物权体系中没有设置土地发展权,而土地发展权在国外已有较成熟的实践经验,有鉴于我国目前的土地征收制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文章从设立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的角度去论述,希望能解决现行土地征收制度所存在的问题。

【总页数】3页(P192-193,196)
【作者】李齐政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0
【相关文献】
1.对城市排污系统完善情况下化粪池设置必要性的探讨 [J], 刘斌;朱江;朱良
2.浅论完善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维护支持系统的必要性 [J], 李骏奇
3.土地征收过程中设置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J], 穆松林;高建华
4.浅论设置土地发展权完善土地征收制度的必要性 [J], 李齐政
5.论我国设置土地发展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J], 刘国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与问题分析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与问题分析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效果与问题分析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旨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从效果和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以全面了解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现状。

一、改革效果1. 促进土地流转: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村土地流转,通过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使用权、农户合作社等形式的流转,实现了土地规模经营,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同时,土地流转还为农民提供了增收渠道,并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2. 提高农民收入:改革使农民不再仅依靠土地收入,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租赁以及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方式,农民的收入逐步增加。

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提升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3. 推动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土地制度改革鼓励农村农民参与农产品加工、农田水利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等现代农业产业链的环节,提升了农业产品附加值,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

4. 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改革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得到保障,土地使用权有利于农民用于抵押、转让等,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融资渠道。

此外,土地制度改革还推动了农村社会保险体系的建设,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社会保障。

二、改革问题1. 土地权属不明确:在土地流转过程中,由于土地权属问题不够明确,容易引发矛盾和纠纷。

一些地方因为缺乏土地产权登记和确权工作,存在土地流转难、合同风险高等问题。

2. 土地流转契约不规范:一些地区土地流转契约存在着合同缺乏明确、补偿不合理、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使得农民在土地流转过程中面临利益受损风险。

3. 农民土地流转意愿不强烈:部分农民对土地流转还存在抵触心理,担心失去土地使用权后生活无着,导致土地流转进程缓慢。

同时,由于土地资源不均衡,一些地区土地流转难度大,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渴望度较低。

4. 土地流转资金不足:一些地方由于资金短缺,难以推动土地流转的实施。

这使得一些农民无法真正享受到土地流转带来的收益,限制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一、引言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的重要目标。

然而,长期以来,农村土地制度束缚了中国农业的发展。

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

本文将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推动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必要性1.1 传统农村土地制度的弊端传统农村土地制度存在诸多弊端,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受限、土地规模化经营难等。

这些问题限制了农业发展,不利于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

1.2 适应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农业现代化需要大规模、高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能够为此提供必要的保障。

通过改革,可以实现土地规模化流转,推动农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三、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2.1 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在改革中,可以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序流转机制。

通过确立流转的法律基础,农民可以将土地承包给专业化的农业经营主体,实现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2 推动农民专业化经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还应促进农民专业化经营。

通过改革制度,可以鼓励农民组织成农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管理。

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动作用3.1 促进农业技术进步在改革中,农业技术的应用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

土地规模化流转和农民专业化经营为农业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加快了农业技术进步的速度。

3.2 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通过农民专业化经营和规模化经营模式,农业生产能够更好地利用资源,提高产出效益,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前景展望4.1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将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通过改革,可以让农业市场更加有效,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和农产品的国际化发展,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建设。

4.2 增加农民收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创设土地发展权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摘要 从研究土地整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入手,分析了传统土地整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土地整理建议,最后对苏州土地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进行了探讨。

Abstract Starting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in tradition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put forward some related suggestion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Finally,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easures of land reconsolidation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Suzhou City.

Key words land consolidation;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suggestions ;measures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论述生态文明,首次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十八大更明确提出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2]。而土地整理是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的重新规划与调整,其本质特征是调整人与地的关系,科学合理的土地整理能具体体现合理开发利用国土、促进土地资源保护的目的[2-4]。目前对土地整理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更多,这些研究对土地整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分别做了全面的论述,但土地整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的研究还很少。十八大提出的国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是今后一个时期土地整理工作的方向。对人类而言,土地既具有经济价值和功能,又具有生态作用和功能,十八大要求土地整理工作更加注重土地生态建设,将数量、质量、生态一体的理念引入土地整理,生态化是土地整理的发展趋势[2,5]。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土地整理探析对合理开发利用国土、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解决我国土地利用问题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 土地整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内涵 1.1 土地整理 从世界发展历史来看,西欧国家德国最先出现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其被记载在巴伐利亚州的法律中。从我国历史发展来看,土地整理制度最先出现在西周时期,当时的井田制度就是土地整理的雏形。而正式提出土地整理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土地整理在我国已经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6]。

土地整理的目的是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土地利用依据是土地规划或者城市规划所确定的目标和用途;土地利用的方 式是综合治理和调整改造。总之进行土地利用是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产和生活需要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最终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7]。在实际生产中对土地整理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分。狭义的土地整理仅仅是指利用多种手段,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积增加,同时提高土地的质量,增加农业生产的收入,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兼顾生态效益。而广义的土地整理的内容则包括了土地垦复和土地开发[8]。土地垦复是指经过规划和设计,利用科学合理的措施,使已经遭到破坏的土地重新被利用;土地开发则是指对未利用地或利用效率低下的土地,通过工程、生物或综合的措施,使其成为可利用的和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较高的土地的过程[9]。

1.2 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以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所做的全部努力和所取得的全部成果,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10]。对于生态文明基本内涵的理解,学者们从文明的组成要素和进程2个维度给出了见解(图1)[11]。从文明的组成要素来看,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对应;从文明的进程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迄今最高的文明形态[12]。生态文明要求在利用现有资源获得利益的基础上,不改变原有的文明状态,在利用资源的同时保护资源,不影响子孙后代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五位一体、相辅相成。生态文明建设须贯穿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1]。4 苏州土地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

苏州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紧缺,用地矛盾十分突出,这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土地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更高要求[30]。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苏州一直是一个积极实践、努力创新的典型地区[31]。苏州的土地整理工作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展开:一是坚持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和生物的“四生”功能定位,确立 “四个百万亩”的农业产业布局规划[31-32]。加大土地整理力度,落实百万亩优质水稻、百万亩特色水产、百万亩高效园艺、百万亩生态林地[33]。围绕“四个百万亩”,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维护耕地生态功能。二是在无国家级和省级湿地专门立法的情况下,出台《苏州市湿地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加大湿地保护、开发和管理力度[34]。苏州湿地资源丰富,其中永久性水稻田占很大的比例,《条例》在全国范围内首次将永久性水稻田纳入湿地保护的范围,加强了对稻田生态价值的认识和保护[35]。三是出台《关于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在江苏全省率先探索试行生态补偿机制[36],及时将《意见》进行补充和完善并上升为地方性法规《苏州市生态补偿条例》。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以基本农田、水源地、生态湿地和生态公益林为重点,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因保护生态环境而经济发展受到限制的区域进行经济补偿,形成了有利于保护农田、水域、森林、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32-33]。

5 结语 实施生态文明建设,首先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景观格局、生态经济格局和生态安全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巨大的系统工程,无论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还是从实际需求看,土地整理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是大势所趋。土地整理必须要有一个整体观念、全局观念和系统观念,必须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土地整理工作中。土地整理在对土地进行整合、规划、垦复、利用的基础上,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注重生态效益,要建立稳定的生态环境,改善土地整理地区的生态景观,最终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

6 参考文献 [1] 谷树忠,胡咏君,周洪.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基本路径[J].资源科学,2013,35(1):2-13.

[2] 唐丽,赵蕾.推进生态文明理念下的土地整治[J].资源与人居环境,2013(6):12-13.

[3] 付标,祝桂兰,贺传阅,等.土地整理的环境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172-173,217.

[4] 郧文聚,宇振荣.生态文明:土地整治的新目标[J].中国土地,2011(9):20-21.

[5] 郑宏刚,余杨,余建新.生态型土地整理模式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6):189-192.

[6] 王军,严慎纯,白中科,等.土地整理的景观格局与生态效应研究综述[J].中国土地科学,2012,26(9):87-94.

[7] 罗明,王军.中国土地整理的区域差异及对策[J].地理科学进展,2001,20(2):97-103.

[8] 李汉敏,陈常优.土地整理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07,30(2):13-16.

[9] 宋慧瑾,高建华.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土地整理初探[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9,20(5):21-22.

[10] 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4):4-5. [11] 杨培峰,易劲.“生态”理解三境界[J].规划师,2013,29(1):5-10. [12] 周以侠.建设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及其重要意义[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3(11):102-105.

[13] 王军,李正,白中科,等.地整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S1):340-345.

[14] 苏少青,林碧珊,曾晓舵.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J].生态环境,2006,15(4):881-884.

[15] 鲍海君,吴宇哲,胡昱东.环境伦理型农地整理规划设计与运作模式探讨[J].经济地理,2003,23(3):346-350.

[16] 林奇胜,刘红萍,张安录.我国农地整理中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J].生态经济,2003(10):169-171.

[17] 黄烈佳.当前我国农地整理有关问题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77-79.

[18] 高丽敏,鲍海君.农地整理中的环境伦理观[J].生态经济,2002(12):12-15.

[19] 张慧,付梅臣.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6(2):270-274.

[20] 魏秀菊,胡振琪,何蔓.土地整理可能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宏观管理对策[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S1):127-130.

[21] 王军.土地整治呼唤景观生态建设[J].中国土地科学,2011,25(6):15-19. [22] 喻光明,魏雅丽,鲁迪,等.区域土地整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补偿[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6(4):46-49.

[23] 范金梅,王磊,陈原,等.关于中国农地整理中预测性环境影响评价问题[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10):74-77.

[24] 艾东,朱道林,赫晓霞.土地整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关系初探[J].生态环境,2007,16(1):257-26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