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把事情做对_读后感

合集下载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在翻开《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深入思考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个概念。

以往,总觉得做错了再改也无妨,反正有弥补的机会。

但当我真正沉浸在这本书中,才发现这种想法是多么的幼稚和危险。

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让我印象极为深刻:“做对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者最好。

”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往往会给自己设定一个过高或者模糊的标准,觉得差不多就行,或者力求做到完美。

但实际上,只要符合要求,就是做对了。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一次亲身经历。

那是一次家庭聚会,我自告奋勇地承担了做蛋糕的任务。

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展示自己厨艺的好机会,我一定要做出一个让大家都赞不绝口的美味蛋糕。

于是,我在网上找了一个看起来超级复杂但无比诱人的蛋糕配方,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我的烘焙之旅。

我按照配方小心翼翼地称好各种材料,面粉、白糖、鸡蛋、牛奶……每一步都不敢马虎。

搅拌面糊的时候,我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确保面糊没有一点颗粒。

接下来是烘烤,我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烤箱,生怕蛋糕烤糊了。

当蛋糕终于出炉的时候,我满怀期待地看着它,却发现它的样子和我想象中的相差甚远。

表面有些开裂,颜色也不均匀。

那一刻,我的心凉了半截。

但我还是不甘心,想着用奶油和水果装饰一下也许能挽救。

于是,我又开始费力地打发奶油,试图把蛋糕打扮得漂漂亮亮。

可是,由于我心急,奶油打发过度,变得粗糙不堪。

最后,这个蛋糕虽然勉强被我装饰好了,但看起来却惨不忍睹,味道也不尽如人意。

大家看到这个蛋糕的时候,都露出了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

那一刻,我感到无比的失落和羞愧。

我原本是想给大家一个惊喜,结果却成了一场“惊吓”。

事后,我认真反思了这次失败的经历。

我发现,从一开始我就没有明确“做对”的标准是什么。

我只是一味地追求完美,却忽略了最基本的要求——做出一个外形完整、味道可口的蛋糕。

如果我能在一开始就按照一个简单可行的配方,严格按照步骤和要求去做,也许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读完《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我感触颇深。

书里的观点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说起“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我就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次经历。

那是我第一次尝试自己做蛋糕。

当时,我满心欢喜地准备大显身手。

想象着自己能做出一个美味可口、外形漂亮的蛋糕,心里那叫一个美。

我兴致勃勃地准备好了所有的材料,面粉、鸡蛋、白糖、牛奶等等,把厨房的台面摆得满满当当。

我按照网上找来的食谱,一步一步地操作。

先是把蛋清和蛋黄分离,这一步就把我难住了。

那蛋清黏糊糊的,总是和蛋黄混在一起,我小心翼翼地,可还是弄得满手都是。

好不容易分离好了,接着又要把面粉过筛,这可真是个细致活儿。

我拿着筛子,慢慢地筛着面粉,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有大颗粒的面粉混进去。

然后开始搅拌面糊,我使劲地搅啊搅,胳膊都酸了,可面糊还是不均匀。

这时候我已经有点不耐烦了,心里想着:“做个蛋糕怎么这么麻烦!”但还是耐着性子继续做下去。

到了把面糊放进烤箱的时候,我紧张得不行,不停地盯着烤箱里的面糊,生怕它烤糊了。

结果,因为我太紧张,忘记在面糊上盖一层锡纸,等我想起来的时候,蛋糕的表面已经有点焦了。

好不容易等到蛋糕烤好,拿出来一看,我的心顿时凉了半截。

蛋糕不仅表面焦了,里面还没熟透,中间还是湿乎乎的。

那一刻,我真的是沮丧极了。

我开始反思自己哪里做得不对。

我发现,从一开始我就没有认真地去了解每一个步骤的要点和注意事项,只是凭着自己的想象和感觉在做。

分离蛋清蛋黄的时候不够细心,搅拌面糊的时候没有掌握好力度和时间,放进烤箱的时候又粗心大意忘记盖锡纸。

这一次失败的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多么重要。

如果我在一开始就能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而不是匆忙行事,或许就能做出一个完美的蛋糕。

就像书中说的,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出现错误。

但这些错误其实很多都是可以避免的,只要我们在一开始就树立正确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做好充分的准备,就能大大提高把事情做对的概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思想上的洗礼和反思,更是对工作和生活的重新审视和修正。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范文一】每天我早晨醒来,睁开眼睛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规划今天和未来的事情,总感觉自己已经把事情、把工作做到了最好,但自从看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后发现把事情做到最好并不是最对的。

我们周而复始的重复着每天的生活,总感觉我们走过的路就是对的,殊不知我们经常会被我们自己固定的思维所迷惑。

比如我们每天都感觉自己有做不完的工作,事情多的无法处理,我们总是感觉只有尽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就是对的,而我们很少去思考为什么我们每天总是有做不完的事情,仔细想想我们大部分的时间都是用来对已经做过的事情进行修补或者返工。

我们是该停下来思考我们的做事的方法或者态度了,我们应该发现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并不是最对的,而是思考着怎么去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对。

做事情每个人都会,但是每个人的效率都不一样,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可能只需要一天就可以做到很完美,比如书中提到的那条狗慧慧;有的人可能需要三天,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做到最好了,比如书中的那条狗明明;而有的人可能要做一周才可以做完,并且已经是筋疲力尽了,比如书中的聪聪。

其实现实中也存在许多类似的事情,好多职员为了赶工作进度、为了完成工作而去工作,在没有制定完善的工作方法的前提下盲目的去实施工作,往往因为没有采取有效的方法而造成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可是面对失误很少有人去思考怎样在以后的工作中去避免更多的失误,而是义无反顾的继续前行,另外很少有人去计算因为失误我们可能消耗的时间。

在现代社会,并不是把事情做到最好就可以万事大吉,现代人讲究的时间观念。

现代人做事理念并不是指的是一个人把事情是否能做到最好,而是一个人怎么样用“最低的成本、最少的时间、最高的效率”去完成一项工作。

这就要求我们在执行工作前,目标确定后,首先要建立有效的预防措施,这样就可以将错误提前预防,既可以节约时间又不影响工作结果;另外还需过程控制,有效的过程控制可以保证工作质量,总的来说就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优秀范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优秀范文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优秀范文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种态度,一种工作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态度,当我们决心要第一次就将事情做对的话,往往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优秀范文,欢迎大家阅读与借鉴!【《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优秀范文一】其实,很多时候,态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事情的成败,正如“态度决定人生的高度”一般,当我们摆正了心态,确定自己要第一次把事情做对,那么我们就真的可以朝着这个目标走去了。

只是,我们经常会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既“‘把事情做好’就是‘把事情做对’”。

直到看了文章里孔子和他的弟子子贡的,聆听了孔子这位哲学大家的感叹后我才明白,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同日而语的区别,把一件事情做好,只是自己主观认为的好,而把事情做对则是要符合要求,并不是好或最好,惟有第一次把事情做对,做到符合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效率,所以,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注意,把事情做对,做到符合要求,而并不是主观臆断自认为做的好就可以了。

当我们明确了态度,区分了“做对”的具体含义后,就要从具体的方法上着手了,那么怎么做,才能把事情一次做对呢?怎么做,才能达到“零缺陷”呢?而我从文章中三只狗狗寻宝的故事中找到了答案!聪聪,明明和慧慧是狗狗家族里最聪明的三只狗,他们为了拯救整个家族,担当起了寻宝的重任,其中聪聪狗性格急躁,所以,一开始就掉入了陷阱,浪费了不少的时间和体力,最后在蜘蛛的帮助下找到了出口,寻到了宝藏,而明明呢,是一只善于从宏观方面思考问题的狗狗,只是他缺少合作精神,不善于接受朋友“蜘蛛”的帮助和提示,一路上掉进了无数个陷阱,才跌跌撞撞的找到了宝藏,慧慧则是一只有着坚强意志的狗,他懂得分析,懂得合作,懂得严格的要求自己,把错误控制在“零”,最终,他花费了最少的时间,付出了最少的代价,却找到了价值最大的宝藏,更找到了带领狗狗家族回归伟大生灵族类的法则:“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然而,小人物反映出的往往就是大社会,文章中的三只狗狗,代表的就是生活中的三种人,“聪聪类”的,做事注重方法,但不注重效率,总认为,只要方向和方法都对了,一切就都对了,即使很明白在前方这条“通道”上有很多“陷阱”和“岔路”,却允许了错误的发生;“明明类”的呢,知道要求自己做正确的事,但没有解决问题的合理的工具和方法,做事不讲究章法,也达不到最好的效果,总认为“差不多”就行,“慧慧类”则不同于以上两种,他不仅懂得要做正确的事,还要正确的做事,不仅讲究价值观和方法论,还讲究效能,最重要的是他的态度——以“零缺陷”的工作标准,以“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人生态度去面对机遇和挑战,所以他的人生高度、价值高度也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地步。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最近读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感触颇深呐!书里说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个理念,让我想起了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儿。

那是我第一次独立完成一个重要的项目,现在回想起来,还真是五味杂陈。

当时,公司交给我一个任务,要为一个重要客户策划一场活动。

这对我来说,可是个不小的挑战。

我心里既兴奋又紧张,觉得这是个证明自己能力的好机会。

接到任务后,我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人,马不停蹄地开始准备。

首先,我得搞清楚客户的需求。

我反复跟客户沟通,就怕遗漏了什么关键信息。

客户说他们想要一场既有创意又能体现公司文化的活动,还得让参与者都能乐在其中。

我把这些要求一条一条地记下来,在脑子里不停地琢磨。

接下来就是策划方案了。

我找了好多资料,参考了各种成功的案例,熬了几个大夜,终于写出了一个自认为还不错的方案。

我满心欢喜地拿给领导看,结果被泼了一盆冷水。

领导指出了一堆问题,说我没有考虑到预算的限制,有些环节太复杂,执行起来难度大,还有的地方跟客户的需求不匹配。

我当时那个失落啊,感觉自己的努力都白费了。

但我也知道,领导说得有道理,我不能就这么放弃。

于是,我重新调整思路,对着那些问题一个一个地改。

改方案的过程可真不容易。

我得重新核算预算,把那些花费过高的项目去掉或者替换成更经济实惠的选择。

有些环节太复杂,我就想办法简化,既要保证效果,又不能让操作变得太麻烦。

为了让方案更贴合客户的需求,我又跟客户进行了多次沟通,确认每一个细节。

这期间,我真的是压力山大。

有时候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还在想着方案的事儿,翻来覆去地睡不着。

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能胜任这个任务。

不过,我还是咬咬牙坚持下来了。

经过无数次的修改和完善,终于,我的方案得到了领导和客户的认可。

那一刻,我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感觉之前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活动当天,我早早地就到了现场。

看着一切都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参与者们脸上洋溢着笑容,客户也很满意,我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是一本由李开复所著的励志书籍,书中讲述了作者的成长故事以及他在人生道路上所获得的经验和教训。

这本书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明确的方向。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不断努力和坚持的。

他在书中提到了很多自己的失败经历,比如在学术上的挫折、创业中的失败等等。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从中吸取了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方向和策略,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让我明白了,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能否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不断前行。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成功的秘诀,作者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激情和使命,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他说,“只有找到了自己的激情和使命,才能够在人生道路上坚持不懈地前行,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和挑战。

”这让我深受启发,让我开始思考自己的激情和使命是什么,以及我应该如何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了成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

作者在书
中说,“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只有不断学习和进步,才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让我深感赞同,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在学习和进步方面的不足之处,让我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和提升自己。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成功的道路上充满了挑战和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找到自己的激情和使命,不断学习和进步,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更明确的方向,也让我更加有信心地去迎接人生的挑战和机遇。

我相信,只要我坚持不懈,总有一天,我也能够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心得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心得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读后感【1】
在公司推出读《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活动后,我读了这本书,他告诉我们怎样才能把事情做好;读了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重要性。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就是我们能在第一次达成目标。

而非先做一部分,把没有做到位的部分和犯的错误留着以后去慢慢补救。

也许我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并开始慢慢地接受这些失误的发生。

但是,如果我们来算一算要为这些错误付出的代价,恐怕就不会对这些可有可无的失误坦然接受了吧。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企业对员工的期待,它时刻提醒员工要尽最大的努力,在接手每一份工作时,都要抱着“一次就做对”的坚定信心。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也是对质量品质的要求,只有第一次就做对,才能尽可能减少废品,保证质量,提高工作效率;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需要员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扎实的工作技能,对每一个“第一次”从事的工作,都要有十足的准备。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看起来,这似乎很难,实际上,这也确实不简单。

但是,如果我们做到了,错误发生后的补救和修改所耗去的财力,人力和时间成本都将省去,之前所有的努力将会变得如此有价值。

努力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不但不会增加我们的烦恼,反而让我们更加在工作中更加高效、轻松、愉悦。

2022年3月23日;第1页共1页。

【最新文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精选word文档 (5页)

【最新文档】《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精选word文档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读完了《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感触颇深,现在把我或许还有些肤浅的看法写下来,和大家分享,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搜集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读后感一】在今年的质量月期间,阅读了质保部推荐的书刊《第一次把事情做对》。

起初是怀着一种被迫的,很不情愿的心情打开这部书刊的,但是渐渐的,被里面一个个生动而富有深刻哲理的小故事给吸引了,进而便津津有味的一直读了下去。

文章序言用《孔子家语》里救赎在外国沦为奴隶的鲁国人的小故事引出了一条简单的道理,即:做对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者最好。

接着,通过一个拧螺丝的简单例子,引出了本文的主题“如何才能做到在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以三只分别叫聪聪、明明、慧慧的狗狗,为了狗狗家族的生存寻找足够的骨头和水源而进行探险历程的寓言开头,引出一代宗师克劳士比先生和他三个弟子的激烈讨论,层层揭开、步步深入的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第一把事情做对”的全部内涵。

文章中名叫慧慧的小狗,遵循“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法则而第一个完成了长老交代的拯救狗狗家族的任务,并且花了最短的时间和遭受了最少的困难。

克劳士比先生针对慧慧的成功写下了如下的点评:确定目标;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建立标准;寻找帮助;要求结果;一次做对。

通过上面的点评和文章中一个个生动的小例子,让我清楚的了解到什么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那就是第一次把正确的事情做正确。

放眼现今的核电建设,缺少的正是这种“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的强大信念与决心。

我们都知道,“安全”是核电建设的“生命”,“质量”是核电建设的“灵魂”,他们相辅相成,相互依存。

只有在质量万无一失的情况下,才能保证核电建设的安全,才能保证核电周围数以万计生命的安全。

现在我们来用慧慧的成功法则分析一下闻名世界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事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第一次把事情做对》有感
读了由中国零缺陷管理首席专家、克劳士比中国学院总裁杨钢先生所著的<<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

读后感触颇深,获益良多。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内心很是激动,感觉字字珠玑,启发着我对以往习以为常的工作进行从新的认识,而我也觉得我们也该将本书中的理念引入到工作中去,使每一个参加工作的人都能自觉培养一次把事情做对的习惯,摈弃传统的那些不良认识,这将给我们的公司带来无尽的财富。

<<第一次把事情做对>>这本书开篇由一个古老的寓言展开,通过三个人的聊天,将零缺陷管理的理念层层引入,通过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与故事,将一次把事情做对的重要性告诉了每一位读者,其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克劳士比教授再讲完“三条狗探险”的寓言后,写在黑板上的评语:确定目标;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建立标准;寻求帮助;要求结果;一次做对。

而这段精辟的点评,无异于告诉了我们如何才能一次把事情做对。

结合我个人的工作而言,从事质量监督的我,如何一次把事情做对,怎样有效的保证被监督产品的质量,从克劳士比教授的点评中我也看到了答案。

首先,想要做好质量监督工作,我们一定要有明确的监督目标。

我们应该知道,质量是一个企业的根本,我们公司为了打造精品,提出了“产品出厂合格率100%,一次生产合格率93%以上。

”的管理目标,同时这也便是我们进行质量监督的最终目标。

在明确了我们的目标之后,如何通过工作完成这个目标,对工作过程的把握便成了重点。

在车间做质量监督工作,我们每天要面对,车间大大小小10余道生产工序,以及在线品、成品、外协品的监督检查,为了能很好的控制这个复杂的工程,我们首先要明确我们的工作重心,中心领导和一线监督员,通过长时间的观察,总结出了各生产车间的重点岗位和质量薄弱环节,例如,能克公司的螺纹加工岗位与外协检查;专用管公司的冷矫直与无损检测;油井管公司的螺纹加工与水压等等,而各个生产车间这些重点的岗位与环节,便是我们平时的工作重点,中心更是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办法,明确了工作时间,将有效的时间合理的分配,使得质量监督员将绝大部分工作时间用在对重点工序监督检查,保障了被监督车间的质量薄弱环节不出现问题。

同时,对一些相对加工稳定的岗位,中心也规定了每天一次的例行检查。

通过对重点岗位的监督检查,以及对非重点岗位的例行巡检,我们质量监督工作的整体过程便得到了有效地控制,节省了时间,从而保证了监督的效率。

在确立了工作目标,与过程重点之后,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呢?那便是对我们监督工作的标准的把握,在<<第一次把事情做对>>一书的序言中,通过子贡与孔子的故事,使我们知道,做任何事都要严格的执行相关的规定与准则,不应该以个人的喜好或意想来决定
做事情的准则,就像书中所言“任何工作只有符合客观要求,才能进入可执行的过程,从而达到预期的效率和效果。

做对就是符合要求,而不是好或者最好,这是一条简单的道理。

”对我们而言,监督工作的准则便是中心下发的作业指导书与各车间的产品参数标准,这些规定与参数的设置全是依据了国家或国际的通用标准,亦或者是客户特殊要求,我们在平时工作中应严格执行这些相关企业标准,因为只有严格执行准则才能生产出顾客满意的产品,而顾客的满意便是对我厂质量最好的认可,对我们监督工作的肯定。

在执行标准这一点上,我还想再说一点:各车间的产品在其内部皆有相关内控标准,我们的工作应该严格执行中心下发的相关企业产品检验标准,当标准与车间内控发生冲突时,我们应该按规定流程交由中心管理人员与车间相关人员进行协商解决,而不应该擅自做主予以妥协,以便警醒车间员工在生产时能严格遵守产品的工艺设定,而不是随便做主放宽工作标准,为产品质量埋下隐患。

在书中,克劳士比教授还提到说,控制好了过程,也不能保证错误不会发生。

而对我们平时的工作而言也是如此,错误总是会发生的,而面对错误最有效的方法便是——预防。

在我厂质量管理文件中也提到,要加强过程质量管理,坚持预防和把关相结合,预防为主的观点。

由此可见在我们平时工作中,对错误进行及时有效的预防,也是提高工作效率,一次做对工作的重要保障。

而怎样进行错误的预防呢?我想书中的这句话已经很好地告诉了我们答案,“预防是一个思考、分析和计划的过程,以准确的预测错误可能在哪里出现,然后采取行动避免其产生。

而且,预防是一个持续改进的过程。

”结合我们自身的质量监督工作来看,我们要想对错误进行预防,首先要明确我们的错误容易出现在哪里,而明确错误的工程便是对风险隐患的识别过程,中心曾组织各车间的质量监督员对每个车间的生产流程做了质量风险识别,通过与各车间的技术与生产的相关人员讨论确立了各车间的质量隐患存在点,而这些存在质量隐患的地方,也是我们品是质量监督时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为了避免错误的方法,我们应该对各隐患点生产工艺进行更深入地了解。

在监督时,我们应时刻提醒自己注意风险的存在,适当的提高相应工序的抽检比例,投入更多的时间与力度,来确保隐患处的产品生产正常进行,从而避免质量问题的发生。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预防错误是一个持续的流程,所以我们对质量风险的识别也应该是一个不断改进的流程,我们应该根据工作环境的变化、车间生产流程和工艺的改变来不断改善我们的风险识别内容,做到与时俱进,从而使我们对工作中的错误能够做到持续预防。

虽然通过对错误的预防,我们可以避免绝大多数错误的发生,但在工作中,还是会遇到一些以我们个人的力量难以解决问题。

而在这时候,我们应该做的便是寻求相应的帮助,例如:当车间设备造成质量问题时,及时与车间设备员进行沟通,第一时间处理好问题设
备;当质量监督与车间生产发生冲突时,应及时寻求中心领导与管理组相关人员的帮助,以便尽快解决问题,为产品的质量与生产提供保障。

按我们以上所说,当我们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控制好相应的工序,建立严格的标准,持续预防错误,在困难时能够找到相应的帮助时,我们离“零缺陷”管理、离一次把事情做对就只差一步之遥了,那便是要求结果,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有好的结果,有人会说“过程的好,便是结果的好。

”其实二者并不是间的因果关系,我认为,工作的过程固然决定结果,同时追求好的结果也是制约了过程。

可以说我们每一步工作所追求的结果,便是之前所确立的目标的集中体现,只有时刻提醒自己要求好的结果,我们才可能不断地完善过程,从而实现我们最初的目标。

综上所述,我们要想更好的工作,要想最大的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那我们便要向杨钢先生书中克劳士比教授总结的那样工作:确定目标;控制过程;预防错误;建立标准;寻求帮助;要求结果,当我们做好以上步骤后,一次把事情过对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由此可见,一次把事情做对并不是无理的苛责或漫无边际的空想,只要我们遵循以上的步骤进行我们的工作与活动,我们都能够一次做好我们要做的事,通过我们的效率为我们赢得回报。

同时,这本书还在其它很多的方面给了我启示和帮助,例如:及时正确的自我评价,使我能够好的理解自己的优点,从而在工作和生活中扬长避短。

又比如,对团队领导作用的阐述,也使我更好的明白了团队配合中“火车头”的重要性,还有很多方面,我便不再一一叙述了。

总之,最后很感谢领导推荐的这本书,我将把在书中所学到的知识和受到的启迪,延伸进我平时的工作中去,并及时地把经验与同事进行分享,确保我们中心今后的质量监督工作更好地得到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