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桃花源记教案(与课件配套)
《桃花源记》视频课堂实录(优质视频、文字实录+配套课件+配套教案+配套素材)-5.doc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中山市小榄镇菊城中学胡春玲学习内容:人教版八上第五单元第21课。
教学设想: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先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弄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教学中不妨运用视听及多媒体技术,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
设计课件时,在充分收集有关素材和明确教学对象、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融音乐、图片、诗文于一体,全方位的触动学生的感官,以期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学习目标: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 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3.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积累文言词语。
2. 学生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诵读、背诵课文。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鲜美..开朗:并...:异.:豁然平旷..:属.:悉.:怡然..:相闻..:..:交通..:阡陌..:俨然仿佛..:乃.大惊具.答之要.还家咸.来问讯不复出焉.此中人语.云皆.叹惋率妻子邑人..便扶向.路遂.与外人间隔....来此绝境问今是何世.无论..所闻延.至其..魏晋为具言家停数.日辞去.处处志.之不足..为外人道既.出诣.太守遣人..随其往闻之.寻向所志.遂.迷欣然规...往2、翻译下列句子:(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具答之,便要还家,设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5)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7)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
(8)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9)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桃花源记》教案 新人教版 (2)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点拨作业完成情况,组织齐读课文。导入第一段学习,问题导读: 课文是怎样交代发现桃花源的原因、时间、地点、人物的?(用原文答) 点评发言,板书其中关键词。引导理解有关词语:
“缘溪行”、“复前行”的“行”是行船,。
“鲜美”:鲜艳,美丽。(今义:新鲜、可口)
明确课文中重点词语,进行当堂练习。个别问题质疑。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喾,巩固本节内容。
五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第1,2段(下一课时检查)
2.记忆上课讲到的所有字词
3.预习课文下一部分
4.91页1、4(1)-(2) -7题(1)(2)默写并翻译。
明确课下作业。
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巩固本节内容。
教法
引导 诵读 点拨
教具
多 媒 体
第一节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 从“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样子”的话题发言中导入本节,结合课下注释明确作者及代表作、生活时代,点拨其“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回忆以前学过的课文《五柳先生传》。布置朗读课文一段,问题: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21 桃花源记
课题
21 桃花源记
课型
文言文、精读
课时
3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
积累作者及作品等相关常识,积累文言常用词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梳理记叙的顺序。
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整体感知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
认识作者通过描绘“世外桃源”所表达的社会理想。
重点
课文的诵读,整体感知与记叙顺序的梳理。
难点
各段内容的复述。
秋语文八上第21课《桃花源记》课件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这句话中没有交代渔人的答话,试说说渔人是 怎样回答的。
这可见作者的剪裁功夫。村人问“今是何 世”,渔人当答以“今是晋”;村人会接着问 “秦之后即晋乎”,渔人再答曰:“否,秦之 后尚有汉魏,魏之后方为晋。”作者不正面地 详细叙述这一对话的过程,却用总叙的方式把 它浓缩在“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句话里。 这种省略方式最能反映陶渊明的语言风格。
花林,
靠……谋生 沿着,顺着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
(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
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
对......感到诧异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 缤纷。渔人甚异之。
夹着溪流的两岸 别的 鲜艳美丽 花 繁多的样子
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
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黄发垂髫(tiáo),并怡然
自乐。
全
喜悦、心满意足
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
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
思考
文中是怎样描写桃花源里的环境 和人们的生活景象的?(用原文回答)
(用原文回答)
答:渔人是在“缘溪行,忘路 之远近”的情况下发现桃花林
桃花源记
桃花源(理想社会)
发现
鲜美 缤纷 忘→逢→异→ 穷
林 尽 水 源, 便 得 一 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 。
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 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桃花源记》完整版课件.

《桃花源记》完整版课件.一、教学内容文章背景介绍: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文章结构分析: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词汇、句式解析:生僻字词、特殊句式、修辞手法等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桃花源记》的基本情节,理解文章主旨。
2. 分析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掌握生僻字词、特殊句式,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的起承转合结构,生僻字词的解析。
2. 教学重点:文章主旨的把握,古文阅读方法的指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阅读材料、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桃花源的美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背景介绍:介绍陶渊明及其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奠定基础。
3.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基本情节,同时指导学生标注生僻字词。
4.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结构,讲解生僻字词、特殊句式,解析修辞手法。
5.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文章结构:起承转合2. 生僻字词:列表展示,解释含义3. 重点句式:例句展示,分析特点4. 文章主旨:简洁明了地表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文章起承转合的结构,举例说明。
(3)谈谈你对桃花源的理解,与同学分享你的看法。
答案:(1)The land is broad and flat, the houses are neat and tidy, and there are good fields, beautiful ponds, mulberry trees, and bamboo.(2)Example: The beginning part introduces thefisherman's chance discovery of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The carrying part describes the beautiful scenery and simple life in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The turning part shows the fisherman's departure and the villagers' request not to tell others. The concluding part reveals the fisherman's failure to find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again.(3)Open question, no fixed answer.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桃花源记》》ppt课件PPT教案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
美,落英缤纷。
(风景幽美)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
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
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
数十步,豁然开朗。 第41(页/共曲54页折、隐蔽、幽深)
文章结构:
发现桃花源
为什么 寻不到?
再寻桃花源
进入桃花源
访问桃花源
第38页/共54页
离开桃花源
桃花源,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它是 作者追求的一种美好境界,一种对现实生 活不满的精神寄托。
第39页/共54页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2、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3、渔人是如何进入桃花源的?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6、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 7、渔人是如何离开桃花源的?
4、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 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环境优美宁静、生活安乐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对待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 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 出酒食。
。开朗:开阔,明亮。 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 平旷:平坦宽阔。 和小孩。
俨然:整齐的样子 怡然:安适愉快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 桃,豁林然的开尽朗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 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 (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 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 阔敞亮了
《桃花源记》完整版课件.

《桃花源记》完整版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桃花源记》。
该篇文章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详细内容主要围绕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展开,通过描述一个渔夫偶然发现的理想社会,展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2. 掌握文章的文学特色,如寓言、象征等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提高写作水平。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寓言、象征等文学手法,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
2. 教学重点:词汇、句式的学习和运用,以及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发学生对世外桃源的想象,进而导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带领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背景,理解文章大意。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结构、寓言、象征等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情感。
4. 例题讲解:针对文章中的重点、难点,设计例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检验学习成果,提高课堂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桃花源记》2. 板书内容:作者:陶渊明主题:世外桃源重点词汇:怡然自得、豁然开朗、鸡犬相闻等重点句式: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分析文章中的寓言、象征等手法,举例说明。
(3)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和句式,仿写一段描述美好景色的文字。
答案:(1)文章主题思想:通过对世外桃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不满。
(2)示例:文章中的寓言、象征手法如渔夫发现桃花源的过程,象征人们在追求美好生活中的探索与发现;桃源中的景色和居民,象征理想社会的和谐美好。
(3)示例:在那片美丽的山谷里,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大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
社会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我国东晋末年,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战争频繁。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
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
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元代诗人张养浩在《潼关怀古》一诗中发出了这样的慨叹:兴,百姓
苦;亡,百姓苦!
可以说,和平,是每一个民族共同的向往。有一个成语就是这一社会理想的集中体
现,它就是——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出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名作《桃花源记》。它描述的是一个与世隔绝、没有
战祸,安乐而美好的地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伟大诗人。 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
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
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
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
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
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
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
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
响。
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刘
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
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
三、 检查预习情况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开朗(hu ) 屋舍俨然(y n) 阡陌交通(qi nm )
黄发垂髫 (ti o) 便要还家(y o) 刘 子 骥
( j )
诣 太 守(y )
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同学齐读课文。
3.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五、小结
(1).古今异义词: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 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缘 古义:沿 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古义:请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 这里问津指探访。 后遂无问津
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
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
久 寻病终
志: 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 以前 寻向所
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
着 眈眈相向
(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前堂,朗读课文
二、课文分析
1、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4~5节)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的情形。
2、质疑解难:
①. 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
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②.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④. 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皆出酒食。
⑤. 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⑥. 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
的生活而叹惋。
⑦.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⑧. 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
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
示桃源是虚构的。
⑨. 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
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
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
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第三课时
三、总结结构,思考文章主题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
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
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背诵课文
五、作业
1. 课后练习。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
: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池、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怡然自乐 (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 (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无问津者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 似有而
无
理想社会
教学后记:
学生对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
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等认识得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