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下珠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叶下珠化学成分的研究

叶下珠化学成分的研究叶下珠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滋阴润燥、清热解毒、安神定志等功效。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叶下珠的药效与其化学成分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叶下珠的化学成分进行详细介绍,以期为叶下珠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叶下珠的化学成分1.生物碱类叶下珠中主要含有多种生物碱类化合物,包括伯氨基吡咯烷生物碱、吡咯烷生物碱、吲哚生物碱等。
其中,伯氨基吡咯烷生物碱是叶下珠中的主要生物碱成分,具有明显的药效活性。
2.黄酮类叶下珠中还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如异鼠李素、山柰酚、芹菜素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3.甾体类叶下珠中的甾体类化合物主要包括番茄甾醇、β-谷甾醇、蝉蜕甾醇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降血脂、抗炎、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癌症等疾病具有一定的作用。
4.多糖类叶下珠中含有多种多糖类化合物,如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甘露糖等。
这些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抗炎等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
二、叶下珠的药理作用1.抗炎作用叶下珠中的多种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研究表明,叶下珠提取物可以显著降低大鼠肺部炎症细胞浸润和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
2.抗肿瘤作用叶下珠中的多种化合物具有抗肿瘤作用,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促进肿瘤细胞凋亡。
研究表明,叶下珠提取物可以显著抑制肝癌、肺癌、结肠癌等多种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3.免疫调节作用叶下珠中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力、促进免疫细胞的活化和增殖。
研究表明,叶下珠多糖可以显著增强小鼠体内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
4.降血脂作用叶下珠中的甾体类化合物具有降血脂作用,可以降低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叶下珠提取物可以显著降低高脂饮食大鼠的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水平,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
中草药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文选

中草药提取物抑菌作用研究文选近年来,随着抗生素滥用和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对寻找新的抗菌剂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中草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认为具有抗菌活性。
本文选将围绕中草药提取物的抑菌作用展开讨论,并呈现一些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
1. 中草药提取物的抗菌活性及机制研究许多中草药已被发现具有显著的抗菌活性。
例如,多个研究证实黄连提取物对多种细菌具有抗菌效果。
同时,对黄连提取物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其抗菌活性可能与其所含的生物活性化合物,如黄连碱和黄连苦苷等有关。
此外,许多其他中草药提取物,如苦参、金银花、菊花和黄芩等,也展示了抗菌作用,并被认为具有广谱抗菌活性。
针对中草药抗菌活性的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些中草药提取物通过抑制细菌细胞膜的合成和功能来发挥抗菌作用。
其次,中草药提取物还可通过改变细菌细胞内的生物活性物质代谢,如抑制DNA、RNA和蛋白质等的合成,从而干扰细菌的正常生理过程。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中草药提取物还可通过增加细菌的氧化应激和产生有毒自由基,以及干扰细菌的细胞分裂等进程来发挥抗菌作用。
2. 中草药提取物的应用前景和挑战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治疗耐药菌感染和替代抗生素方面。
许多研究已证实中草药提取物对多种致病菌具有剂量依赖性的抑菌活性,包括耐药菌株。
与传统抗菌药物相比,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天然、多组分和相对较低毒性等优势。
此外,中草药提取物常被用于改良抗菌材料的制备,如抗菌纺织品、骨修复材料和医用敷料等,以拓展其在临床医学和生物材料领域的应用。
然而,中草药提取物的应用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对于中草药提取物抗菌活性的研究存在差异性,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制备方法、基质选择、提取条件和反应环境等。
其次,中草药提取物作为复杂多组分混合物,存在成分稳定性和一致性的问题,对于其抗菌效果的评价和标准化也需要进一步研究。
此外,与抗生素相比,中草药提取物通常需要较高的浓度才能展示抗菌效果,这可能会对其在医疗应用中的实际可行性产生限制。
叶下珠抗病毒抗癌等药用活性和质量标准研究进展-刘雯

120第18卷 第9期 2016 年 9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9 Sep .,2016叶下珠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urinaria L.的干燥全草,又名珍珠草、阴阳草、假油树、珠仔草、蓖其草等。
多生于山坡、路旁、田间,花沿茎叶下而生,结果时状如小珠,故有叶下珠之称。
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湖南、贵州、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明目、消积的功效,用于痢疾、泄泻、黄疸、水肿、热淋、石淋、目赤、夜盲、疳积、痈肿、毒蛇咬伤等治疗[1]。
现代药理实验证明叶下珠具有极强的抗乙肝病毒和保肝等作用,亚洲循症医学研究中心研究通过体外试验研究证明叶下珠是最为优秀的抗病毒中药之一[2]。
据其研究结果,叶下珠也正逐渐被应用到抗乙肝病毒、抗肝纤维化、抗肿瘤等领域,并且在业界已经取得较好的疗效,也因此拥有较高的声誉。
笔者从叶下珠药用活性、化学成分和质量标准等方面来阐述叶下珠近五年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叶下珠的合理利用和深入开发提供可靠依据及导向建议。
1药用活性研究1.1 抗病毒1.1.1 抗乙肝病毒(HBV)自1982年印度学者Aloevera 等首次报道了苦味叶下珠体外对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有灭活作用,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来,关于叶下珠体内体外抗乙肝病毒的研究一直持续并日益增多[3]。
近期有学者研究表明[4]复方叶下珠滴丸稀释液体外对HBsAg、HBeAg 和HBVDNA 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近年来,核苷类药物如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普遍用于乙型肝炎病毒的抗病毒治疗,而且疗效显著。
但长期使用该类药物容易引起病毒变异、耐药,且停药后容易出现病毒反弹。
干扰素也作为目前主要的抗乙肝病毒药物之一,然而其不良反应以及需要长期的肌内注射,使得在临床使用受限。
据有关文献报道[5-17],叶下珠复方制剂单用或与其他复方制剂联用在临床上对乙型肝炎有一定疗效;叶下珠制剂联合乙肝常规治疗西药可以增加乙肝患者对西药的应答敏感性,协同作用明显。
叶下珠有效部位总提取物一般药理作用研究

活动均无影响。对狗血压 、 呼吸、 心率 , 电图( . 心 PR间期 、 T间期 、 Q— T波) 均无影响。结论 叶下珠有效部位总提取 物在 所用剂量范围内, 出现对 中枢神 经系统 、 未 心血管 系统、 呼吸 系统有明显影响。
维普资讯
时珍 国医国药 2 0 07年第 l 8卷第 5期
L HZ E E IIEA DM T RA M DC EE R H20 O .8N . I I NM DCN N A E I E IA R S A C 7V L 1 O 5 S H 0 稳定 , 已广泛用 于临床 。本研究结 果显示 , 精性肝病 黄芪治疗 酒 肝组织 I A I C M. 表达弱于酒精性肝 病模型组 , 肝组织 结构 损害减 轻, 提示 黄芪 抑制 酒精性 肝病 肝组 织 IA 1的表达 , C M一 从而 减轻 了肝组织的损害。这 可能是黄芪 抑制酒精性 肝脏有 保护作用 的
表 1 3组大 鼠肝 组 织 IA 一1表 达 的 比较 CM
主要机制 , 其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与对照组 比较 , P< . 1 与对照组比较 , P< . 1n=1 00 ; ‘ 00 , 2
参考 文献 :
[ ] 周慧敏 。 1 张庆富, 王炳元 , 酒精性肝 病肝 细胞 IA 一 表 达的实 等。 C M1 验研究[ ] 中国微循环 , 0 , ( ) 13 J. 2 61 3 : . 0 0 9
3程度 的肝 损伤 , 并逐渐向肝 [ ] Su o li S D lksE, ae C, ta. loo chpt s f m 2 o6 u z , a a ts a H y P e 1Achl e i : o s i a t r i 纤维化 、 肝硬化发展 。酒精性 肝损伤的发生除乙醇及其代谢产 物 pt gei t ta e t J . ut M d R s O i, 0 5 Sp 2 a ons r t n [ ] C r e e p 2 0 e , 1 h so em n 对肝脏的直接毒性 外 , 氧应激 、 细胞 因子 以及 其介导细 胞凋亡 等 ( ) 13 . 9 :3 7 在发病机制中亦起 着重要作用 , 但酒精性肝 损伤的确 切发病机制 [ 3] S no—ee L De a t PrzJ , i s z—RuzA,u a —C sd ,t 1T—clat a i Ln aao e a. el c v- i t n , x r s in o d e in mo e ue n e p n e t t a o n ac - i o e p e so fa h so lc l s a d r s o s o e h li lo n 至今未完 全 明了。研 究表 明,C M— IA l与酒 精性 肝病 关 系密 切 , hl r o s[ ] I m nl e ,96M y5 ( ) 19 occ r s J . u o L t 1 a , 3 :7 . i ih i m t 9 0 Sn sPrz at .e 等 认为 IA o e C M及其配体 L A I F — 相结合 后 引起 肝组 4] att P C r c c o i x t n n ue eac n yt o h s n ao t ci i ii u h u 织炎性浸润 , 进而导致肝细胞 的损伤 , att 对离体肝细 胞培 [ B uiaA . hoi l hlnoiao d cshpt jr r s Bus ia e h c d ma mp aeif mmaoy poen—2 po u t na d itre・ n a e c hg n a n l tr rti - rd ci n necl o ’ 养, 证实酒 精可使 IA l C M— 表达增加 。本文结 果提示 在正常肝组 l a a hs n m l u 一 ep s o e le [ ] H p toy , u r dei o cl 1 x r s n i t i r J . e o g l o e e ei n h v a l 织 IA I C M— 仅少量表达 , 酒精性 肝病模 型肝 组织 IA l表达增 C M— 19 ,5( ) 35 9 7 2 2 :3 . 强 。这与文献报道 相一致 。黄芪是 扶 正补气 中药 , 有提 高免 具 疫 、 自由基和膜脂质过氧化 、 抗 延缓肝纤维化的作用 , 且成分相对
叶下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叶下珠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作者:刘韬来源:《中国科技纵横》2017年第23期摘要:随着中药药理作用的研究热潮,笔者查阅了近十年来中药叶下珠及其相关药理活性文献,从抗病毒、抗癌、抗菌、抗氧化及应用等方面来阐明叶下珠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从而探讨叶下珠的开发应用前景,以期对其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有所裨益。
关键词:中药;叶下珠;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7)23-0176-02中药叶下珠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Phyllanthus urinaria L.)的干燥全草,别名阴阳草、珍珠草、夜合草和油柑草,一年生草本,全草入药[1]。
多生长于温暖湿润、土壤疏松的地域,分布于亚洲国家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的云南、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地均有分布[2]。
干燥全草作为其药用部位,具有消炎止泻、解毒消肿、护肝明目、利水利尿、催乳通经等功效,主治尿路感染、腹泻下痢、肝炎肾炎、小儿疳积等症[3]。
印度学者Thyagarajan SP等人[4]于1988年首次公开提出叶下珠可以对抗乙肝病毒(HBV),可使59%的乙肝患者乙肝表面抗原(HBsAg)转为阴性,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叶下珠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研究,分离鉴定了黄酮、三萜、甾体、香豆素、木脂素、酚酸、有机酸等多种类型,且药理活性广泛,如抗病毒、抗癌、抗菌、抗氧化、抑制酪氨酸酶等[5-6]。
本文着重介绍叶下珠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可能的机制,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的依据。
1 抗病毒1.1 抗乙肝病毒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的常见病,其中西方国家以丙型肝炎(HCV)最多,我国主要流行的是乙型肝炎(HBV)[7]。
HBV在急性感染后有80%以上会转为慢性,其中20%的慢性肝炎患者若持续感染可能会转化成肝硬化,甚至是肝癌[8]。
吴莹等[9]将叶下珠全草粉碎过过筛后用50%乙醇、60℃提取3次(每次2h),过滤浓缩后制得流浸膏,配成0.5、0.25、0.125g/mL的药液备用;对体重为18~20g的30只C57b/6小鼠进行造模和分组后给药,从而测定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e抗原的含量(HBeAg)、血清乙型肝炎病毒DNA含量(HBV-DNA)及肝组织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表达;实验结果表明叶下珠提取物显著抑制了急性HBV感染模型小鼠的HBV复制与表达,具有直接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叶下珠属植物活性成分柯里拉京研究进展(综述)

大戟科 (uh rica) E p obaee@下珠 属 (hlnhs植 物在 全世 界约 有6 0 , 泛分 布 于热带 和亚 热带地 P yl tu) a 0种 广
n i t mo n r a me to a d o a c lr d s a e e c s t wo t u t e e e c a t—u r a d te t n f c r i v s u a ie s s fe t ,i' s rh f rh r r s a h.The b sc r a i p o e t, x a ton a e r ton a d man c i iy o il gn r u r p ry e t c i nd s pa ai , r n i a tv t fCor a i we es mma ie ti. rz d i dea l n
摘 要 :柯里拉京( oi西n是从植物 中分 离得 到的一种天然 多酚类物质 ,主要来 源于叶下株属植物 ,是该属 C ra ) l
植物的主要活性成分 。研 究表 明 , 里拉 京具有抗肿瘤 、治疗心血 管疾病 、抗氧化等 多种 生物 活性 ,且 不良反 柯 应低 ,近年来 受到研究者的广泛 关注,值得进一步研 究开发 。本文对柯 里拉 京的基 本性质、提取分 离和 主要 活
区。我国有3种 , 中4 3 其 个变种 ,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该属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民间常用 来治疗肠炎 、肾炎水肿 、黄疸性肝炎 、尿路感染和小儿疳积等疾病… 。研究发现 ,该属植物的主要活 性成分为化合物柯里拉京( o l i) C ra n。 ig 柯 里拉 京( oi g , ea10一aly一,一 ) eayrxdp eol guoe是 多酚 的新 成员 。 目 C rai B t-— gl l 6( 一 xhdo yihn y— lcs) l n o 3 R h D— 前研究发现 , 柯里拉京存在于6 1属 1种植物中, 科 0 4 如叶下珠(hl n u t u t )】榄李(u n zr P ya t s ecl u 口、 l h ri a s L m iea t rcm s) 、余甘子( l n u b c)J ae oa 引 P l t s m la 、老鹳草( e nu iod ) ah e i G r i wl ri 、橄榄( a aim ab m 、 a m f i C n r lu )] u 蜜 柑草 (h lnhs asmua) 】  ̄( m cru n aa 1等 。药理 学试 验证 明 , 里拉 京具 有 P yl tu t a m u re 、龙 Dioap sog n )’] l U 柯 保肝 、抗一 I [】 翻 H Vu、抗纤溶活性 、抗高血压[、抗炎㈣ 、抗肿瘤[, 、抗氧化 等多种生物活性 , 3 】 11 45 ] , 尤其在抗肿瘤、抗氧化方面药效 良好。 目前 ,国内外对该化合物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近年来 ,本 实验 室对 柯 里拉 京 的提取 分 离 、抗肿 瘤 活性 ( 其 是对 人 肝癌 和人 卵 巢癌 作用 机理 )进 行 了较 深入 的 尤 研究 。为了更好 的开发利用我国叶下珠属药用植物资源 ,现从该化合物 的基本性质 、提取分离、药理 活性 等方 面作 一综 述 。
叶下珠及其制剂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叶下珠能抑制人肝癌细胞生长 , 抑制克 隆形成 , 减少甲胎蛋白
(F ) A P 和 一 氨 酰 转 肽 酶 ( 一 T 的 合 成 和 分 泌 , 进 白 蛋 白 谷 C) 促 (L ) A B 的合 成 和 分 泌 , 呈 一 定 的浓 度 、 并 时间 依 赖 关 系 ; 下 珠 药物 叶 血 清 能诱 导 人 肝 癌 细 胞 株 B l 7 0 e 一 4 2向正 常 方 向 分化 , 有 预 防原 具 发性 肝 癌 发 生 的 作 用 1 。
物最 大耐受量 可达 30g k , 当于成人临床用量的 8 0倍 , 0 / g 相 0 未见
小 鼠 死 亡 ; 期 毒 性 试 验 中 3个 剂 量 组 大 鼠的 一 般 情 况 、 重 、 长 体 血
液 学 指 标 、 清 生 化 指 标 及 病 理 检 查 结 果 与 对 照 组 相 比 无 显 著 性 血
性肝 炎 , 疗 效好 、 副作 用 小的特 点 。 具有 毒 结论 叶下珠 是 一种 值得 深 入 开发 的天 然 药物 。 关键 词 : 下珠 ; 叶 药理 作 用 ; 应 用 临床 中图 分类 号 :2 5 5 R 8 . 1 R 8 . ;2 2 7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 9 12 1 )7 0 7— 2 1 0 4 3 (0 00 —0 8 0
9 2 g L” 。 .8m / [ 叶下珠水 、 醇提取液经有机溶剂萃取的成分具有抗 内毒素作用 , 质量浓度 为 0 1 , .4 0 4 / . 2 0 2 ,. 8 L时对 内毒 素的清除 g
率 分 别 为 2 .% ,5 6 ,1 3 『】水 提 取 物 还 具 有 明显 的 抗血 2 9 4 . % 8 . % l。 5 栓形 成 作 用 , 机 制 与 阻 抑 血小 板 一中性 粒 细 胞 间 相 互作 用 密 切相 其 关 , 阿 司匹 林或 尿 激 酶 比较 , 出血 的危 险 性 明显 减 小 ”一 1 与 其 10 9
叶下珠提取物对肝癌细胞的抑制和对Bcl-2表达的影响

S c 科 i e n c e & 技 T e c h 视 n o l o g y 界 V i s i o n
பைடு நூலகம்
叶下珠提取物对肝癌细胞的抑制和 对B c l 一 2 表达的影响
洪剑锋 饶 力群 ( 湖南农 业大 学 生物科 学技术 学 院, 湖南 长沙 4 1 0 1 2 8 )
【 摘 要】 文本主要探 讨叶下珠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其对 B c 1 — 2 的表达的影响。在倒 置显微镜 下利 用利 用 M I r r 比色法观察 体外培养 的人肝癌细胞株( B E L - 7 4 0 4 ) 在不 同浓度的叶下珠提取物作用后的形态变化 . 通过这种方法来确 定各种 浓度 下的叶下珠提取物对 于肝 癌细胞 的抑制程度。同时制作爬 片, 利用细胞免疫化 学法测定 B c l 一 2 在细胞 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 示叶下珠提取 物对 于肝癌细胞有抑制作用 . 且抑制效果在 实验范 围内随着药物的浓度增加而增强。 并且 , 叶下珠提取 物能够减弱 B c l 一 2 在体 内的表达程度 说 明叶下珠提取物通过 下调细 胞凋亡抑制基 因 B c l 一 2的表达 . 从 而促进肝癌细胞的凋亡 【 关键词 】 叶 下珠 : 提取物: B E L _ 7 4 O 4: B c l 一 2
.
T h e r e s u l t s s h o w e d t h a t P h y l l a n t h u s e x t r a c t s i n h i b i t e d t h e h e p a t o ma c e i l s , a n d t h e i n h i b i t o r y e f e c t w i t h i n t h e e x p e r i me n t a l r a n g e i n c r e a s e s w i t h t h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下珠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的5种溶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Migula)Casleillii & Chalmers]、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 (Schroeter)Warren & Scott]、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 (Shiga)Castellani & Chalmer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的抑制活性。
结果表明,10 mg/mL叶下珠甲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和丙酮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抑菌率均不低于60%,对大肠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弱,抑菌率均不高于60%;10 mg/mL水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弱,抑菌率均在51%以下。
比较各提取物对5种供试菌的毒力可见,甲醇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的抑菌活性最强,其抑制有效中浓度(EC50)为2.915 5 mg/mL,乙醇提取物、丙酮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最强,EC50分别为3.440 2、4.320 6 mg/mL。
关键词:叶下珠;提取物;抑菌活性Study on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Extracts from 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Abstract:The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of 5 solvent extracts from 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 against 5 species of bacterium were determined by growth rate metho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3 solvent which were methanol,ethanol and acetone extracts had high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Shigella dysenteriae (Shiga)Castellani & Chalmers,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Salmonella typhi (Schroeter)Warren & Scott with antibacterial rates more than 60%,and had low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Escherichia coli (Migula)Casleillii and Chalmers,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 with antibacterial rates below 60%. The water extracts and petroleum ether extracts had low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5 species of bacterium with the antibacterial rates below 51%. The methanol extracts had the high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Shigella dysenteriae(Shiga)Castellani & Chalmers,whose EC50 was 2.915 5 mg/mL. The ethanol extracts had the high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which EC50 was 3.440 2 mg/mL. The acetone extracts had the highest antibacterial activities against 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whose EC50 was 4.320 6 mg/mL.Key words: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extracts;antibacterial activities植物源杀菌剂是指从植物中提取的具有杀菌、抑菌活性的物质,以及由其分离纯化的单体物质加工而成的药剂。
从植物中寻找杀菌、抑菌活性物质已成为当今开发、研制无公害新型杀菌剂的热点之一[1]。
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为大戟科(Euphorbiaceae)叶下珠属(Phyllanthus)草本植物,又名珍珠草、夜合草、阴阳草、油柑草等[2],全草入药,具有清热利尿、解毒、止泻、抑菌、体内和体外抗HBV[3]、防治肝细胞损伤[4]、抗乙型肝炎病毒[5]等作用。
迄今,从叶下珠中已发现的化合物有40多种[6],包括生物碱类、黄酮类、木脂素类、萜类、鞣质等多种成分。
试验研究了叶下珠5种溶剂提取物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Migula)Casleillii & Chalmers]、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 (Schroeter)Warren & Scott]、痢疾志贺氏菌[Shigella dysenteriae (Shiga)Castellani & Chalmers]、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 Frankland)、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cocus aureus Rosenbach)的抑制活性,以期发现新型抗菌物质,为叶下珠作为原料开发食品防腐剂提供理论依据,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1.1.1 供试病原菌5种病原菌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实验室。
1.1.2 供试植物材料叶下珠全株,采自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郊区。
1.1.3 溶剂甲醇、乙醇、丙酮、石油醚,市售分析纯;纯净水,自制。
1.2 方法1.2.1 植物成分提取采用冷浸法。
取叶下珠全株,洗净风干,放入60 ℃的恒温鼓风干燥箱内烘干至发脆,用植物粉碎机将其粉碎,过425 μm筛。
称取一定量的植物干粉放入三角瓶中,加入5倍量的溶剂,在室温下浸提(其间每隔12 h振荡1次)48 h后抽滤。
再重复浸提2次,将3次滤液合并,用旋转蒸发仪减压浓缩,蒸干溶剂得膏状粗提物。
称重,置于4 ℃冰箱中保存备用。
1.2.2 提取物抑菌活性测定参照参考文献[7],采用生长速率法进行测定。
2 结果与分析2.1 叶下珠提取物的抑菌活性叶下珠5种溶剂提取物在10 mg/mL的浓度下对大肠杆菌、伤寒沙门氏菌、痢疾志贺氏菌、蜡状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表1)。
5种溶剂提取物对5种细菌的抑制作用有较大的差别。
总体上,甲醇提取物抑菌率较高,分别为87.85%(痢疾志贺氏菌)、85.00%(金黄色葡萄球菌)、75.50%(伤寒沙门氏菌)、60.00%(大肠杆菌),51.89%(蜡状芽孢杆菌);其次是乙醇提取物,抑菌率分别为84.00%(金黄色葡萄球菌)、75.55%(痢疾志贺氏菌)、67.37%(伤寒沙门氏菌)、42.90% (大肠杆菌)、16.67%(蜡状芽孢杆菌);再次是丙酮提取物,抑菌率分别为72.56%(金黄色葡萄球菌)、68.23%(痢疾志贺氏菌)、64.60%(伤寒沙门氏菌)、29.67%(蜡状芽孢杆菌)、19.90%(大肠杆菌);水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对这5种细菌的抑菌率较低,都在51%以下。
同一溶剂提取物对不同细菌的抑制作用有较大的差别。
甲醇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的抑菌率最高,为87.85%;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最高,为84.00%;丙酮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最高,为72.56%。
由上可知,甲醇提取物抑制作用最为明显,乙醇提取物次之,丙酮提取物第三;甲醇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的抑菌率最高,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最高,丙酮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率最高。
2.2 叶下珠3种溶剂提取物对3种细菌的毒力鉴于叶下珠甲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和丙酮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菌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在实验室条件下进一步测试了这3种溶剂提取物对以上3种细菌的毒力,以y为死亡率机率值、x为剂量对数值建立毒力回归方程,计算有效中浓度(EC50),结果见表2。
叶下珠甲醇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较强,有效中浓度分别为2.915 5、3.233 9、3.796 4 mg/mL;叶下珠乙醇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菌的有效中浓度分别为3.980 5、3.440 2、5.324 1 mg/mL;叶下珠丙酮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菌的有效中浓度分别为5.411 1、4.320 6、5.595 7 mg/mL。
3 结论1)10 mg/mL叶下珠甲醇提取物、乙醇提取物和丙酮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菌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其抑菌率都不低于60%,对大肠杆菌和蜡状芽孢杆菌的抑菌率较低,其抑菌率都不高于60%;而水提取物和石油醚提取物对这5种细菌的抑菌率都比较低,其抑菌率都在51%以下。
2)叶下珠甲醇提取物对痢疾志贺氏菌的抑菌效果好,其抑制有效中浓度为2.915 5 mg/mL;乙醇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好,其抑制有效中浓度为3.440 2 mg/mL;丙酮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好,其抑制有效中浓度为4.320 6 mg/mL。
参考文献:[1] 任芳,刘强.珍珠柴粗提物对13种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J].广西植物,2009,29(1):132-135.[2] 罗文继,阮细发,杨义雄.叶下珠研究概述[J].海峡药学,1988,10(1):70-72.[3] 张韬.叶下珠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2,19(4):22-23.[4] 周军,李茂.叶下珠醇提物对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1):5-7.[5] 马海伦.苦味叶下珠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的研究进展[J]. 天津医药,1994,22(12):760-763.[6] 袁宇熹,林毅,明艳林,等.叶下珠抗肿瘤抗病毒研究进展[J]. 亚热带植物科学,2008,37(2):77-80.[7] 陈年春.农药生物测定[M].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