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整理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整理一、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旨在解释国家之间为什么进行贸易以及贸易如何影响各国的经济。
(一)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
该理论认为,各国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生产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绝对生产劣势的产品。
例如,如果 A 国生产一单位的商品 X 所需的劳动投入少于 B 国,那么 A 国在商品 X 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商品 X。
(二)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则更加具有普遍意义。
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但只要在两种商品生产上劣势的程度不同,该国仍可以通过生产并出口其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进口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来获得贸易利益。
(三)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认为,各国在生产要素的禀赋方面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各国在不同商品的生产上具有不同的成本。
比如,劳动力丰富的国家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成本优势,应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成本优势,应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二、国际贸易政策(一)关税关税是一国政府对进出本国关境的商品所征收的税收。
征收关税可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保护本国的产业。
但过高的关税可能会引发贸易伙伴的报复,导致贸易战。
(二)非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的形式多样,包括进口配额、自愿出口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
这些措施往往比关税更加隐蔽和灵活,但也可能对国际贸易造成更大的扭曲。
(三)贸易保护主义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往往是由于国内经济面临困境、就业压力增大等原因。
然而,长期的贸易保护主义不利于全球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的发展。
三、汇率与国际收支(一)汇率的决定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汇率的决定因素包括购买力平价、利率平价、国际收支状况等。
(二)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的汇率被固定在一定的水平上;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归纳1.比较优势理论:由经济学家大卫·里卡多提出,指出每个国家应该专注于本国具有相对优势的产业,通过贸易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2.绝对优势理论:由亚当·斯密提出,认为一些国家在其中一领域中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更高效率。
根据绝对优势原则,国家间可以通过贸易实现互利共赢。
3.国际收支平衡:国际收支是指国家和其他国家之间的资金流动情况。
国际收支平衡意味着一个国家的贸易出口和进口之间的价值差为零。
如果贸易出口多于进口,就会出现顺差;如果贸易进口多于出口,就会出现逆差。
4.汇率:汇率是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的比率。
汇率受到供求关系、利率水平、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由市场力量决定;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由政府或中央银行决定。
5.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贸易:贸易保护主义是指一国政府通过关税、配额等手段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外国竞争。
自由贸易则是指国家直接或间接消除贸易壁垒,促使商品和服务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6.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是指在多个国家开展经营活动的大型企业。
它们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建立生产基地和分销网络来实现国际市场的开拓。
7.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是指一套规则和约定,用于处理不同国家之间货币交换的方式。
目前,国际货币体系以美元为主导,但也存在其他国际货币如欧元、日元等。
8.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指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资本和金融工具的自由流动。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国际投资、公司融资和国际经济一体化。
9.全球经济不平衡:全球经济不平衡是指不同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差额、外债等方面的差异。
全球经济不平衡可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等问题。
10.国际发展援助:国际发展援助是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经济和技术援助。
它旨在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减少贫困和推动可持续发展。
这些是国际经济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通过研究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经济关系,为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球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整理大全一、国际经济学基本概念和原理1.国际贸易与国际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比较优势理论和绝对优势理论3.消费的替代品和互补品4.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5.自由贸易和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6.汇率和汇率制度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职能和作用二、国际贸易政策1.关税和贸易自由化2.配额的效果和操作方式3.非关税壁垒的种类和对国际贸易的影响4.出口补贴和国际补贴政策的影响5.关税、配额和非关税壁垒的经济福利效果比较三、国际货币体系1.固定汇率制度和浮动汇率制度的区别和优劣势2.金本位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现代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程3.汇率的决定因素和影响力4.汇率政策和汇率管理工具5.地区经济一体化和货币联盟的发展模式和目标四、国际资本流动1.国际资本流动的形式和原因2.直接投资和证券投资的区别和特点3.跨国公司(MNCs)的发展和作用4.资本流动的利益和风险5.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和控制措施五、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1.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2.新贸易理论和国际生产要素流动的效果3.创新和技术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4.跨国公司和全球价值链对经济增长的贡献5.经济增长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六、国际贸易与发展经济学1.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2.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的比较和选择3.资源禀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在发展经济学中的应用4.贫穷陷阱的原因和克服方式5.经济增长和贸易自由化对发展经济的影响以上是一些国际经济学的期末复习知识点的整理,希望可以对你的复习有所帮助。
此外,国际经济学还涉及到国际经济合作、国际金融市场、国际劳动力流动等方面的内容,建议你在复习过程中对这些方面的知识也进行深入了解。
祝你取得好成绩!。
国际经济学

国际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1.亚当·斯密对国际贸易学说的贡献①.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1)关于财富的定义(2)关于国家干预(3)关于持续地保持贸易顺差的意义②.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运用绝对优势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③.绝对成本理论说明了国际贸易并不是一种“零和博弈”2.绝对优势理论的不足①.不考虑需求因素,无法说明国际贸易均衡价格的决定,也就无法解释国际贸易的收益分配问题。
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均衡价格的调整与现实情况完全不符。
③绝对成本的适用范围有限。
3.一国在产品X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条件为:ax∕aY < bx∕bY (ax、aY、bx、bY为单位生产成本)ax∕aY﹥bx∕bY (ax、aY、bx、bY为劳动生产率)机会成本相对较低的就具有比较优势4.机会成本与比较优势A国:机会成本=∣dY/dX∣=∣生产可能性边界曲线的斜率∣=aX/aY (为一常数)同理B国:机会成本=bX/bY如果aX/aY <bX/bY,则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5.A、B两国自由贸易条件下的生产由于机会成本不变,两国会实现完全的专业化生产。
A国专业化生产X, B国专业化生产Y。
6.贸易后的一般均衡:贸易后A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X,进口Y;B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和出口Y,进口X。
A国贸易三角形为△DA′CA, B国贸易三角形为△FBCB.7.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一)比较优势理论的贡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使人们对国际贸易的认识比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大大地前进了一步,它说明没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可以凭比较优势参加国际分工和贸易,并从中受益。
这种理论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参与国际贸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直到今天,比较优势理论对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仍具有指导意义。
(二)比较优势理论的不足:(1)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使得比较成本说的适用程度受到了限制。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第⼀章古典贸易理论第⼀节绝对优势理论:亦称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1、代表⼈物(英)亚当·斯密经济学⿐祖代表作品:《道德情操论》1759、《国富论》17762、按照绝对优势进⾏国际分⼯和贸易,直接利益主要表现在:①提⾼产出⽔平;②提⾼消费⽔平;③节约劳动(时间)。
3、理论容概括:(1)如果⼀国⽣产某⼀商品的单位成本⽐其他国家绝对的低,则该国在该商品的⽣产中具有绝对优势;(2)各国应专业化⽣产并出⼝本国有绝对优势的商品,进⼝具有绝对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节⽐较优势理论:亦称⽐较成本理论、⽐较利益理论1、代表⼈物及作品:(英)⼤卫?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2、按照⽐较优势进⾏国际分⼯和贸易,直接利益表现在:①提⾼产出⽔平;②提⾼消费⽔平;③节约劳动时间3、理论容概括:(核⼼:两优取重,两劣取轻)(1)国际贸易的基础是⽣产技术的相对差别(⽽⾮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2)各国应专业化⽣产并出⼝本国有⽐较优势的商品,进⼝具有⽐较劣势的商品,则都会从中受益。
第三节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1、代表⼈物及作品:(英)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年2、国际交换⽐例:国际交换⽐例以贸易前两国国的交换⽐例为限;国际交换⽐例影响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交换⽐例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
(课件)练习:1、在绝对优势理论与⽐较优势理论中,机会成本是(B )。
A. 递增B. 递减C. 先递增后递减D. 不变2、最早提出贸易利益“⾮零和”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C )。
A. 斯密B. 嘉图C. 赫克歇尔D.⾥昂惕夫3、古典的国际贸易理论有(ABE )。
A. 绝对优势理论B. ⽐较优势理论C. 要素禀赋论D. 规模经济理论E. 相互需求理论4、古典⾃由贸易理论的前提假设有(CDE )。
A. 2x2x2模型B. 技术⽔平相同C. 市场完全竞争D. 消费者偏好相同E.规模收益不变第⼆章要素禀赋理论:1、要素禀赋:⼜称要素丰裕度,⼀国所拥有的两种⽣产要素的相对⽐例。
(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

(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完整)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的全部内容。
NO。
1一、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核心:金银财富论贸易保护主义零和博弈二、古典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亚当。
斯密(二)比较利益理论-大卫。
李嘉图(三)相互需求论-穆勒和马歇尔(四)机会成本论-哈勃勒(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分析)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绝对劣势。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各国均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1)用劳动生产率(2)用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一)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1、揭示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2、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双赢游戏”而非“零和游戏",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批判重商主义。
3、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1、绝对利益论只能解释现在世界贸易中的一小部分交易,一种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2、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3、根据该理论,很多发展中国家不能参加国际交换,如果参加也是只买不卖,与实际不符。
国际经济学复习

绪论一、国际贸易的几个基本统计指标1、单独关税区,是指一个与其他领土之间的大部分贸易保持单独关税税率或其他单独贸易法规的领土。
单独关税区是一个地理概念。
2、贸易地理方向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又称对外贸易地区分布或国别结构,指一定时期内各个国家(地区)或集团在一国(地区)对外贸易中所占有的地位,通常以他们在该国进、出口总额或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指明一国(地区)出口商品的去向和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一国(地区)与其他国家(地区)或集团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常用指标为对外贸易伙伴排名。
3、外贸依存度对外贸易依存度,又称对外贸易系数,指一国(地区)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地区)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
4、贸易条件贸易条件又称贸易比价或交换比价,就一国(地区)对外贸易而言,可表示该国一单位进口商品与其所需出口用以交换的商品数量的比率。
二、国际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脉络1、重商主义(重出口限入口)——专业化分工理论(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要素禀赋理论(H —O )——新古典贸易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相结合形成标准模型)2、新贸易理论(克鲁格曼为代表)3、新贸易理论与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关系:⑴二者解释对象不同(前者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后者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理论基础不同(前者以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为前提,建立在不完全竞争理论基础之上)。
⑵二者不仅不是相互替代,而且表现出一定的互补性。
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 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不涉及货币因素。
在分析框架上,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国、两商品(或部门)、两要素。
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
二、主要分析工具㈠ 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1.生产可能性边界:生产可能性边界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优产量组合。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

国际经济学复习资料1. 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的基本原理:绝对优势理论:某个国家比其他国家更擅长生产某一种产品,应该专注于生产和出口该产品,而不是尝试生产其他产品。
相对优势理论:即便某个国家没有绝对优势,也应该在生产和出口那些相对优势更明显的产品。
这样可以提高效率、使得贸易变得更加公平,并促进全球经济的增长。
贸易政策:贸易自由主义:强调国际贸易应该是自由的、无干预的。
保护主义:强调国家应该采取政策来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国外竞争的侵害。
例如:通过征收关税和配额等方式。
2. 汇率制度汇率的基本概念:汇率是两个国家之间的货币兑换比例。
即使同一个国家的不同货币之间也存在汇率。
浮动汇率制度:允许汇率自由浮动,随市场供求关系波动。
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往往只采取最基本的干预,不干预汇率的绝大多数波动。
固定汇率制度:央行通过买卖外汇来保持本国货币和其他货币的汇率稳定。
这通常需要央行持有大量外汇储备,以便在必要时出售或购买货币。
货币联盟:一些国家同意通过固定或半固定汇率来绑定它们的货币。
例如欧元区。
3. 资本流动直接投资:投资者购买或者在国外建造实体物品,例如工厂和办事机构等。
这种投资通常是长期的,并且投资者可以控制所属企业的管理。
投资组合:通过购买其他国家的证券或者通过其他投资计划来获得与国外市场有关的资产。
国际债务:政府和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筹措资金。
国际债务是指跨越国界的借款。
4. 国际金融汇率风险:由于汇率的波动性,投资者可能会在外汇市场上承受许多的风险。
例如外国的投资回报可能受到汇率波动的影响。
金融危机:当某国金融机构或市场出现问题,可能对全球经济造成影响。
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国际财政:各种国际组织,例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提供对国家的财政支持。
这些组织通常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援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O.1一、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核心:金银财富论贸易保护主义零和博弈二、古典贸易理论(一)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二)比较利益理论-大卫.李嘉图(三)相互需求论-穆勒和马歇尔(四)机会成本论-哈勃勒(比较利益理论的现代分析)绝对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绝对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绝对劣势。
绝对优势理论: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各国均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1)用劳动生产率(2)用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一)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1、揭示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分工和专业化生产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规律2、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能从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中获利的思想——“双赢游戏”而非“零和游戏”,部分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并批判重商主义。
3、把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局限性1、绝对利益论只能解释现在世界贸易中的一小部分交易,一种特例,不具有普遍意义;2、无法解释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国家之间的贸易;3、根据该理论,很多发展中国家不能参加国际交换,如果参加也是只买不卖,与实际不符。
三、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如果一个国家在本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高于其他国家(或相对生产成本低于其他国家),则这个国家在该种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在另一种产品的生产上则具有比较劣势。
比较优势理论:各国集中力量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促成各国的分工与专业化,各国均能从国际贸易中获益。
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相对优势呢?(1)用相对劳动生产率(2)用相对生产成本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从整体上看,比较利益理论的问世标志着国际贸易学说总体系的建立。
著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称他为“国际贸易不可动摇的基础”,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比较利益理论表明,无论一个国家处于什么发展阶段,经济力量是强是弱,都能确定各自的相对优势。
因此经济落后的国家不应该惧怕对外开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1)国际市场价格的决定2)静态的观点3)忽视了生产关系在劳动分工中的作用1)比较利益理论只是说明了两国进行交换的可能性,但是对于具体的交换比率则没有涉及。
该理论虽然以劳动价值为基础,但是就整体而言,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是不彻底的,这是他未能正确区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结果。
为什么本国生产的6单位小麦同英国生产的6单位布能够进行交换,为什么这种交换还能互利以及交换的利益来自何处?2)比较利益理论赖以成立的假设过于苛刻,不符合经济现实,这就大大削弱了该理论的适用性,现实世界不存在完全竞争市场;劳动生产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3)与现实的实际不符合,按照这一学说,比较利益相差越大则越可能发生贸易,目前国际贸易最应该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现实状况是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是国际贸易的主体。
四、相互需求理论穆勒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相互需求理论,用以说明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和贸易利益的分配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任何一国国内的交换比率边际转换率在没有国际贸易时,两种产品相互替代的机会成本就等于两种产品的相对价格边际转换率(MRT)公式:MRT =ΔY/ΔX = PX/PY1.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额外生产1单位某一种商品所必须放弃的生产另一种商品的最大数量。
2. 机会成本递增及其原因李嘉图——机会成本不变在现实中,多数商品的机会成本是递增的。
原因:1)生产要素不是同质的2)生产要素在不同产品部门的转移受限3)生产要素的替代能力有限第四节要素禀赋贸易模型五、要素禀赋理论贸易的原因——比较优势:1)各国资源相对供给不同2)要素在生产中密集使用程度不同这一理论认为,各国要素禀赋是各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
因此,一国应当出口该国相对丰裕从而便宜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进口该国相对稀缺从而昂贵的要素密集型的商品。
要素禀赋理论的主要假设前提(1)一个2×2×2模型;(2)两国的生产技术相同;(3)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4)市场是完全竞争的;(5)两国的需求偏好相同;(6)要素密集度不可逆;(7)两国均不完全分工化生产;(8)要素在国际间不可自由流动;(9)没有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成本;(10)两国资源均充分利用;(11)两国贸易平衡。
H-O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内容要素禀赋不同是国家贸易产生的根本原因,基本内容:(一)国家间的商品相对价格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二)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决定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三)国家间的生产要素相对供给不同决定要素相对价格的差异.俄林得出结论:一个国家生产和出口那些大量使用本国供给丰富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就低,因而有比较优势;相反,生产那些需要大量使用本国稀缺的生产要素的产品,价格便贵,出口就不利.各国应尽可能利用供给丰富,价格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廉价产品输出,以交换别国价廉物美的商品生产要素在各国中的重要作用,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主要利益是使各国能更有效的利用各种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H-O-S定理:国际贸易在使同种商品在两国相对价格差异均等化的同时,会使各国同质的生产要素获得相同的相对于绝对收入。
国际贸易——商品相对价格均等化——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S-S 定理)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各个部门生产要素的价格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
在均衡时,所有部门生产要素的报酬是相同的。
即有:w = PX·MPLX = PY·MPL Yr = PX·MPKX = PY·MPKY如果X商品(资本密集型商品)的相对价格上升,会导致它所密集使用的要素——资本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的上升,同时导致另一种要素—劳动的名义价格和实际价格的下降。
由S - S定理可以推断国际贸易对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
NO.2“里昂惕夫之谜”1951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美国1947年的贸易数据对要素禀赋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
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产出法计算和比较了美国出口品和进口替代品中的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结果却得出了与要素禀赋理论完全相反的结论。
对要素禀赋模型的检验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对谜的解释:自然资源稀缺说、人力资本说、贸易壁垒说、需求逆转说、要素密集度逆转说重叠需求理论——林德技术差距模型——波斯纳产品生命周期论——弗农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保罗·克鲁格曼第四节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与贸易规模经济贸易理论规模经济是指生产过程中当生产规模扩大时,产出增长的比率大于要素投入增长的比率即规模报酬递增的状况。
(边际成本递减)传统理论:规模报酬不变,机会成本固定/递增规模经济的形式:1)内部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垄断(垄断竞争,寡头垄断,完全垄断)竞争(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同时出口和进口同一种产品分类目录中的产品。
产业内贸易指数:这一指标来衡量产业内贸易的水平。
公式:2)外部规模经济,行业内企业的聚集效应,激烈的竞争导致了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外部规模经济:指由于行业规模扩大而非企业自身生产规模扩大所引起的生产效率的提高。
NO.31. 经济增长的定义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的增长。
通常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衡量。
用公式表示为:GDP = GNP + (外资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外国的生产总值)2.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目的。
没有经济增长久没有经济发展。
伴随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即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公民参与等在内的所有变化。
3.区别: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多的产出数量,而经济发展出了产出的增长外,还包括伴随产出增加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包括投入产出结构、产业比重、分配状况、消费模式、社会福利、文教卫生、公民参与等在内的所有变化。
简而言之,经济增长侧重于经济的数量方面,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既包括数量的增长又包含质量的提升,突出体现为经济、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
4. 经济增长的源泉取决于生产要素的投入以及生产中所使用的技术。
社会中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就是劳动和资本。
无论技术进步是内生还是外生的,它都会导致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外移动。
生产要素的增长2. 雷布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以更大的比率增长,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这一结论被称为雷布津斯基定理3. 技术进步的不同类型(1)中性技术进步—w/r 不变,K/L 不变(2)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w/r 不变,K/L 上升(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w/r 不变,K/L 下降“悲惨的增长”:经济增长后一国参与国际贸易所获得的国家福利比增长前绝对地减少。
什么条件下发生:1.增加的生产要素用来生产可出口商品的或者消费偏好向进口商品转移都会使贸易量在不变价格下大大增加。
2.本国是一个大国,当其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占有相当的比重时继续增加出口会导致贸易条件恶化3.当世界其他国家对本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与收入的需求弹性非常低时,本国的贸易条件会大大恶化4.本国对贸易的依赖性很强,以至于贸易条件的恶化引起国家福利的减少。
NO.4关税:是一个国家对通过该国国境的贸易商品所课征的税收。
关税分类:财政关税、保护关税、出口税、进口税、过境税、从量税、从价税、混合税关税对小国的经济效应(书上86页)最优关税:是于大国相联系的概念,它是指使已过贸易条件改善的收益超过其进口量减少的损失而产生的净福利最大化时的关税水平。
如果用边际概念来表述,就是指一国由于关税变动引起的额外收益等于额外损失时的关税水平。
公式:有效保护率是指关税使被保护行业每单位产出的附加值提高的百分率。
计算公式:进口配额:它是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进口商品的总量实行直接限制。
进口配额对小国的经济效应(书上97页)进口配额与关税的比较(一)进口配额对进口的限制强于关税(二)进口配额导致的福利损失大于关税(三)进口配额强化了国内垄断(四)进口配额导致“寻租”行为发生“自愿出口限制”:是一种与进口配额相类似的贸易保护措施,但不是由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配额,而是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自愿”地在规定的时间内(一般为3-5年)限制本国商品的出口数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