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思维方式比较共26页文档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

中西方思维方式对比分析一般来说,理解和适应另一种文化的语言、习俗等方面并不是很困难,真正的困难在于思维方式方面的分歧。
不同的文化有着各自系统连贯的思维方式,这种差异是不同民族间误解和冲突的根源,是导致中西思想沟通困难的主要因素。
因此,思维方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是两民族间跨文化交际的核心。
同时对比研究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也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提高中国人文化修养和塑造中国人良好形象的需要。
1.从文化体系的特征看中西方思维方式“长久生活在不同区域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
因而也形成不同的思维模式。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和以XX为代表的西方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体系,因而形成两大不同类型的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的差异无所谓好坏之分,无所谓优劣之分。
只是通过了解思维方式差异的根源之处,取长补短,更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直生活在平原农耕地区的中国人,具有好静、内向及求同的民族性格,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以五行生克和阴阳消长为基本内容。
古人云“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这种“天人合一”是指人们顺从自然规律和崇拜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统一。
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一个特点是简洁少言,语言表达充满了模糊性、随意性、不确定性、暗示性,同时会引人遐想,回味无穷。
中国人的“真理”是无法“道”出来的,只能是用模糊不确定的“玄”字来表达。
而西方地处海岛狭小范围的限制,为了求得生存,必须独立面对大自然的恶劣条件,从而养成了求新、思变的民族性格,西方文化体系的特征是从公理出发,以亚里士多德严格的演绎为基本模式。
西方人一直倾向于把宇宙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天人相分,二者对立。
他们注重探索自然,为求得生存,不断地寻求征服自然之道,改造自我从而得到神力,达到神人合一。
于是,他们从激烈的生存斗争中体会出人的理性、力量以及形体之美不同。
宗教信仰中的“耶稣”既有神性,也有人性,他们既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但并不相信天命。
中西文化与思维的差异

Western Articles Clear division in the organization of articles title, sub-title, chapters, sections, paragraphs topic sentences 西方文章,标题、 章、节、段细分明切,段 中一般都有主题句,脉路 清晰,一目了然。
Chinese Leishu A collection of political, social and ethical data arranged circularly in an emperor-centered fashion. 中国古代类书是以皇帝为中 心的环式体例。 唐代《艺文类聚》、宋代《太平御览》、 明代《永乐大典》、清代《古今图书集成》
Chinese Painting resemblance in spirit/essence emphasis on general effect, imagination, exaggeration … 中国画追求神似,运用 概括、夸张的手法及丰富的 联想表现物象的神韵。
Alexander the Great (356-323 BC), line of conquest (Macedonia, Greece, Palestine, Syria, Iran, India, Egypt) 亚历山大大帝戎马一 生,驰骋欧亚非大陆,实 现线性的征服。 The First Qin Emperor (259-210 BC), circle of defense (the Great Wall, the Himalayas, the Ocean) 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 实现环性的防御。
排 队
• 西方:讲究、有序。 • 中国:不讲究、较无序。
第四讲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1)直觉的整体性 (互补)
• 整体性:习惯于把事物分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两方面是一 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互相制约,互相依存。 • 直接性: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而直接把握事物。 • 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的考虑方式。
中西方思维差异
直觉的整体性:整体地去认识自然并改造自然,认识世界
并改造世界。 与自然的关系: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关系处于统一的结构 之中。 与社会的关系:把个人放在整个人际关系中去把握。
中西方思维差异在文化中的体现
• 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 中国画注重写意,追求神似;西洋画注重写实,追求形似。 • 中国烹饪讲究“五味调和”,荤素搭配;西方饮食较为单一, 注重营养结构。
• 中国人看问题习惯从整体到局部,由大到小;而西方人正好 相反。
中国人的整体思维模式是:
先整体后局部,是演绎式的思维模式。
2、 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中国——具象思维
• 人们以经验为基础没通过由此及彼的类别联系和意义涵摄 沟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进而达到协同效应。 • 类比、比喻、喻证和象征等思维方式。 • 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于以‚实‛的形式表示‚虚‛的概念,
以具体的形象表达抽象的内容。思维之中的逻辑性联系可
以不很明显,只要有相关性,就可建立联想。
在处事方面:重视直觉:通过下意识或潜意识活动而直接把
握事物。
(2)和谐的辨证性
追求公允、协调、互补和自行调节,以此达到事物的平衡和 稳定。
美国人强调以经验和事实为依据,看重观察和分析的方式,热 衷于搜集资料和数据,是典型的‚归纳法‛和‚实证主义‛。
西方:逻辑、分析、线性思维
的推理判断。
——‚无领域依附‛
英语注重‚形和‛,就是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一、整体思维与二元对立
(一)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思维
中国古代,沿着原始整体性的世界观,通 过五行和阴阳两种哲学范畴,凝结成了天 人合一的观念。当古代中国人探讨人与自 然之天的关系时,五行和阴阳的范畴使得 他们树立起了天与人同质、同体、同道的 信念。
五行意象
(二)二元对立的哲学认识论
西方文化较多强调对立面的冲突与斗争, 它通常把“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 物质与精神、社会与自然、本质与现象、 内容与形式、知与行等等对立起来。
(一)西方的逻辑分析
西方文化则希望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去获 得和传递精确、可靠、稳定的知识,注重 规则的缜密,体现出思维的逻辑偏好。 具 有客观性、确定性和形式化的特点。
三、实用理性与思辨理性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实用理性 中国传统思维从“致用”出发,重视实用
技艺和社会人伦。古代中国人对自然的关 注往往满足于日常的实用需要,重视实用 技术的开发和创造,关心知识的功能性价 值而不作纯粹的认知。
康德
黑格尔
康德:认识如何可能。 黑格尔:辩证逻辑。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区在长期 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思维活动的形式, 是相对定型化了的显现出来的社会理性活 动的思维结构,是社会智力、智慧和智能 水平的整体凝聚。
列维·布留尔
原始人的思维遵循 着某些不同于现代 人逻辑思维的准则, 并将其称之为“原 逻辑思维”。
产翁
这种思维方式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遵循“互 渗律”:即认为各种人和物之间存在着一 种神秘的、超感觉的、互相渗透的关系, 或者说相信一种共性的神秘力量,渗透于 一切事物之中。原始人并不将作为主体的 自身与作为客体的事物和环境看作相互外 在、相互对立的。对于他们来说,自身与 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是老课题,也是新课题。
严复、林语堂等早期名家及当代不少中外专家、学者,都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
以下挑选十个方面,择其主流,论其大略,着重从总体上简要地讨论中西思维方式的基本特征,力图梳理出一个眉目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中西思维方式在中西文化及汉英语言的种种表现,限于篇幅,留待专文探讨.1.伦理型与认知型中国半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和小农经济哺育了儒家思想。
以儒家为代表的先哲对世界的认识主要不是出于对自然奥秘的好奇,而是出于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伦理道德的关注。
《易经》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易·系辞》).出于“忧患”意识,先哲们认为人是认识的对象和核心,探索自然只是为解释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例证,因而从自然现象寻求相应的启示。
儒家学说建立在血缘宗法关系基础之上,是做人的“明智之学".思维的中心在于伦常治道,在于确立和论证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维护人伦关系是为了维护君臣关系和封建专制,最终为了安邦治国.政治、伦理既与哲学紧密相连,又与哲学家本人的生活紧密相关,哲学家也是政治家、道德家,又是文学家或诗人。
古代先哲以政治、伦理为视觉焦点,以维护封建宗法制的伦理道德为评判标准,主张“仁、义、礼、智、信”,“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力求“明于治乱之道”,“审于是非之实”,倡导听天由命,顺应自然,体认天道,以天道为人道,以立己为起点,以平天下为归宿,重伦理纲常,重道德修养,重人际关系,重社会秩序,重安定和谐,重现实,重致用,轻自然,轻功利,对探索自然奥秘缺乏兴趣。
“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公十八年》)天道是彼岸世界的事,不可及也不可知;人道是此岸人间的事,可知又可及,于是成了关注的中心。
孔子哲学以“仁”、“礼”为中心,“仁"寻求人伦关系规范化,“礼”寻求社会有序化,哲学、伦理、政治三者混为一体,主要是人生哲学、伦理哲学、政治哲学,而非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形而上学。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共23页

26、机遇对于有准备的头脑有特别的 亲最必要的力 量泉源 之一, 也是成 功的利 器之一 。没有 它,天 才也会 在矛盾 无定的 迷径中 ,徒劳 无功。- -查士 德斐尔 爵士。 29、困难就是机遇。--温斯顿.丘吉 尔。 30、我奋斗,所以我快乐。--格林斯 潘。
谢谢!
61、奢侈是舒适的,否则就不是奢侈 。——CocoCha nel 6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 ,如日 中之光 ;志而 好学, 如炳烛 之光。 ——刘 向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 丘 64、人生就是学校。在那里,与其说好 的教师 是幸福 ,不如 说好的 教师是 不幸。 ——海 贝尔 65、接受挑战,就可以享受胜利的喜悦 。——杰纳勒 尔·乔治·S·巴顿
中西方文化比较第五章中西方思维比较

带有以朴分素解直为观特和点猜的测形性而的上整学体思思维维
以拟人化为特点古的代思具维体思维
原始思维
近代思维
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 现代思维
唯物辩证法的思维
人类思维方式的发展过程
原始思维:以拟人化为特点的具体思维 古代思维:带有朴素直观和猜测性的整体思维 近代思维:以分解为特点的形而上学思维 现代思维:唯物辩证法的思维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思维把世界看成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体中国人特别讲和和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第五章 中西方思维方式比较
要求:
1.了解什么是思维、思维方式 2.掌握中西方思维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3.掌握如何看待中西方在思维方式方面的差 异
例如: 天时包括寒暑、昼夜、阴晴、风向等, 地利包括地形、位置、距离等, 人和包括政治、经济、将帅、士兵等。
“五事”:道、天、地、将、法
“七计”:
道、将、天地、法令、兵众、士卒、赏罚
中医理论把人看成是一个小 宇宙,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体。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
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 数,食欲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 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度百岁乃去。
西方思维方式几乎走过了人类 思维方式发展的各个阶段,而尤其 是近代思维方式表现更为突出。
中国的传统思维方式则 以古代思维方式而闻世。
第一节 整体性思维与分析思维
一、中国传统思维的整体性
一) 合天人 二) 重整体 三) 有机性
战争是一个有机系统,它包括天时、地 利、人和等诸多要素,而每一个要素又是相 对独立的子系统。
正是因为中国传统思维把世界 看成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相互关联 的有机体,中国人特别讲“和”和
第4章 中西思维方式比较

康德提出的著名 命题是“人为自 然立法”。
马克思通过实践把 人与自然紧密连在 了一起,人造自然 开始获得了更大的 学术关注。
• 施密特说,“欧洲人从来不委身于自 然”,这表达了人对自然的控制欲征服。
• 英国历史学家布克尔在《英国文明史》 中说,全部文明的进程是以精神法则战 胜自然法则——人战胜自然为标志的。 • 《老人与海》的小说中塑造的硬汉形象 也同样是人与自然的分裂与奋斗的过程。
• C.社会观:对立表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与他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对立几个层 面。
人与社会的对立
• 个人的自由追求与集体的共同目标极有可能是 不同的,”造成城邦瓦解的不是由于整体共同 的情感,而是由于各自不同的私人的情感,在 同一件事情上,一半人为之欢呼,一半人为之 痛苦。“——苏格拉底 • 政府的强制性:“合作是牺牲个人的兴趣及倾 向而服从一个共同目的,于是发生了社会的强 制。”——马林诺夫斯基 • 政府的强制遭到的是个人的强烈反对,好莱坞 的电影题材是例证,其他例证同样众多。
• 早期的人类阶段属于主客混同的情形。 “儿童的年龄越小,他就越没有意识到 他自己的自我。从理智的观点来说,他 并没有区分外部和内部、主观和客 观。”——皮亚杰
• 希腊时期的普罗泰格拉就强调了认识的 主体:人是一切存在着存在的尺度,是 一切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 • 心与物的对立在其后的学者思想中也得 以体现:
• 唯天下至诚,未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 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 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 参矣。——《礼记· 中庸》。只有顺应自 然,与天道相参,才可以享受更大的自 由。
• 现代社会的异化
• B.认识论上,天指认识对象、客体,人 是认识主体。天人合一指认识主客体相 互依存,相互包容的一体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