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内蒙仿古

4、内蒙仿古
4、内蒙仿古

内蒙访古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思想--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

2.水平目标:使学生了解并学习本篇文章考据与文采兼备的写法,掌握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目标:并理解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情感--领会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增强对民族团结的理解。

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关键文句(访古中的评议)的理解。

教学方法: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互动法。

教学设想: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出示内蒙风光图]“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多么令人神往!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令人豪气顿生。人们都说“内蒙是中国的正北方--一片吉祥赤诚的疆土”,今天这堂课我们就随历史学家翦伯赞一起来看看内蒙,领略内蒙的风光、了解内蒙的历史。去寻觅那古迹中的辉煌、苍凉的故事,去感悟美丽的风光、古老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

字、词[出示、学生齐读,落实]

迥(jiǒng)乎不同苑(yuàn)囿(yòu)南麓(lù)沐(mù)

绵亘(gan)夯(hāng)筑挨(ái)骂青冢(zhǒng)

镂(lòu)空饰片呼韩邪(ye)单(chán)于

二、解析文题

[出示内蒙省区域图]先来看看文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

1.“内蒙”点明了本篇文章围绕文字的什么呢?

生答:地点。

师明确,并指出图上集宁、呼和浩特和包头三座城市及阴山的大致地点。

2.“访”指的是什么,又点明了什么呢?

生答:寻访、探访。点明本篇文章的体裁。

师明确,并进一步引申,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篇寻访内蒙古迹的散文,相当于一篇游记,那么我们能够明确它的线索?(略微停顿,生齐答:游踪)对,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可按照这个线索来理清文章的思路。

3.“古”即文章所指的内容,也就是文章提到的什么呢?

生答:古迹、古堡

师明确:古迹。

4.文章共写了哪三处古迹?

生答:赵长城、汉城堡、昭君墓

三、作者简介[出示简介文字]

翦伯赞(1898~1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我们国家著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先后完成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上百万字的著作。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当时红卫兵到他家里,当着他的面把他心血结晶--文稿烧成灰烬,当

晚他与他的夫人因为承受不住打击而跳楼自杀),一直到“四人帮”覆灭后的1978年才平反昭雪。

四、分析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

(一)整体把握

1.讨论这段文字的思路:

明确:由塞外景色开始写起,接着介绍大青山南北两麓迥乎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上的纷争,很自然地引出了赵长城,最终对修筑赵长城的领导者赵武灵王实行了有理有据的高度评价。

2.作者行文思路(游踪):

点拨: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赵长城遗址)

3.划分层次

一、(1-2)塞外风光及作者的感受

二、(3-7)大青山的地理条件,为写赵长城描绘了背景

三、(8-12))修赵长城,歌颂赞颂赵武灵王的政绩

(二)详细分析各层次

1.第一层次:亲身找出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塞外风光的特点

生答:肥沃、广阔。

2.第二层次:对青山分别写了什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实行概括。

3.点拨并出示:地形地貌、两麓迥乎不同的自然条件、战略地位和历史上各民族对此的争夺。

(1)赵长城为什么会建在大青山南麓呢?请找出答案。

(生答:在第7段)

①找出关联词语,分析四个句子的类型。

第一句:递进(不但??也)

第二句:条件(只要??就)

第三句:假设(如果??就)

第四句:假设(如果??否则??就)

②如果我们要分层次的话,分为几层是最合适的?分别表达了什么意思?明确:分两层。

第一层,对匈奴的战略意义;

第二层,对汉族的战略意义。

3.第三层次:赵长城

(1)概述大体内容--访赵长城,评述赵武灵王。

赵长城:修筑原因,修筑目的,遗址面貌。

(2)涉及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人物--赵武灵王,对修长城的赵武灵王作者是怎样评价的呢?明确:是一个英雄。

(3) 分析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评价赵武灵王?(衬托)还提到秦始皇是为什么呢?赞赵武灵王并用秦始皇来衬托;并借此否定了一种观点--现在仍有人把修长城作为一大罪状的观点。

(4)为什么说赵武灵王是一个英雄?

修筑了长城,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

(5)老师继续启发。

问1:作者为什么说赵武灵王颁布“胡服骑射”比修筑长城更值得肯定呢?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明确:修长城(此时可插问:赵武灵王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和平生活)是一种战备手段,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但“胡服骑射”则是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能够看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并虚心学习、借鉴,尤其难能可贵。问2:进一步提问:所以作者充分肯定了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这个点,作者还在哪里用什么句式予以强调?

明确:课文最后一段最后两句,反问句式加上反复的修辞方法,增强语气

并予以强调。

问3:继续启发学生:作者如此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仅仅在于对一个历史人物作出准确而全方位的评价吗?作者实际情况上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明确: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今天我们也应该学习兄弟民族的长处。

(三)小结

这个部分重点表达了作者对赵武灵王的赞颂,借以表达自己关于民族关系的观点--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前7段以作者游踪为线索,叙述了大青山的环境、大青山的古代情形以及大青山在古代的重要地位。从远距离、多角度的作铺垫,写出修筑赵长城的地理历史背景,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写赵武灵王及其功绩,从而表达自己的观点,明确中心。

五、扩展阅读[出示诗歌]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址

六、当堂完成课后练习二。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堂课

作者认为赵武灵王的功绩,表达了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前一节“一段古长城”,后一节则是写“大青山下”,可见,这两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生答:游踪)师明确:“一段古长城”是写“大青山上”。顺着游踪,便到了大青山下。

二、导入新课[边讲解边出示多张草原风光图]

正如上堂课我们所听到的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一样,蒙古是令人向往,它的魅力在于它的“江天一色无纤尘”(出示图),它的“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出示图),它的“青天呀蓝天这样蓝蓝的天”(出示图)。

还在于--北朝民歌《欶勒歌》描绘的(师停顿,生齐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出示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列的求知欲望,设计了用一张草原风光图,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让“美丽的草原”成为学生的第一认知,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

三、分析第二部分“在大青下”

(一)整体把握

《在大青山下》共14段,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

生答:[出示]两方面内容:

(1-9)写汉代古堡,强调在民族关系紧张时期,也未阻断和平往来

(10-14)写昭君墓,颂扬汉代的和亲政策

(二)详细分析

1、承上启下,由谈赵长城转入谈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