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合集下载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第二章_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pt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_第二章_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ppt

(四)太平天国农民斗争的历史意义
1、沉重地打击了中国封建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农民战争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 响最深的一次农民斗争。 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起义风起云涌。 太平天国起义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以后虽有洋人 撑腰,湘、淮军保驾,也挽救不了它迅速衰败的命运。
2、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 新的历史特点。 (1)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 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 (2)《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是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 色彩的方案,对近代中国的出路进行了大胆而可贵的探索。 (3)在打击中国封建势力的同时,坚决抗击外国侵略势 力。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出现了中国民族资本主 义工业
1869年方举赞、孙英德的上海发昌机器厂开始使用机 床,并于1872年制造了第一艘小火轮,可以说是我国民族 资本机器工业的开端。 由此时直到甲午战争前,民族资本创办的近代企业大 小共一百数十家。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
(1)在外国资本入侵,中断、破坏了我国原有 资本主义萌芽,直接从外国输入机器和技术的情况 下创办起来的;
( 3 )这场维新运动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掀起了第一次思想解放 的潮流,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 4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为革命作了铺垫。变法的失败使很多 人在改良的幻想中觉醒,认识到只要进行革命,进行武装斗争,推 翻清王朝才能拯救中国。
作业布置
• 以“大学校园里的雷锋”为话题写一篇3000字以 上的论文。 • 作业以打印稿的形式提交。6月3日之前交到各班 班长处。
( 2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落后并且非常脆 弱,以轻工业为主; ( 3 )企业集中,绝大部分建立在沿海、沿江 的通商口岸;

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三 十 名 赴 美 留 学 儿 童
京师同文馆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思考
第二节
洋务运动的兴衰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P43
1、历史作用
(1)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抵制,但又有妥协 和勾结,没有能够阻止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2)对本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促进,但也 有阻碍,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很软弱; (3)冲击了封建思想文化观念,但又没有能突 破封建体制的束缚。
顽固派
反对君主立宪 科举取士、 反对西学
维新派
实行君主立宪 变法之本在 于人才
祖宗之法不可变 变者天下之公理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慈 禧
荣 禄
袁 世 凯
1898年9月戊戌政变,维新运动失败
谭嗣同 杨锐 刘光第 林旭 杨深秀
康广仁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思考
第二节
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 P54
88.2%
金田村土地占有状况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思考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P40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历史意义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封建统治者,加速了清 内容: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 王朝的衰败过程; 其家人口多寡,人多者多分,人寡者寡 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 (2)有力地打击教训了外国侵略势力; 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 (3)提出了反映农民对土地要求的《天朝田亩 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 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 干 制度》,并探索向西方学习,第一次提出了 王 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 洪 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方案《资政新篇》; 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仁 (4)具有世界意义,打击西方殖民势力,推动 玕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 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无处不 手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迹 确立了平均分配土 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地的原则和方法等

中国近代史刚要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代史刚要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真琼 如楼 神玉 仙宇 窟, 宅曲 。栏 洞 房 ,
• 忠王府
(2)在政治上,提不出正确的切实可行 的革命纲领。 不能实现的空想《天朝田亩制度》, 根本没有实施的纲领《资政新篇》。
《待百姓条例》载:“百姓之田皆天王(父) 之田,天下之货皆天王(父)之货。”“天下 农民米谷,商贾赀本,皆天父所有,全应解归 圣库,大口岁给一石,小口五斗,以为口食而 已故“此示一出,被惑乡民方如梦觉,然此令 已无人理,究不能行,遂下科派之令。” (《太平天国》第3册,第275页)
推荐书目
• 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全4册),中华 书局,2000年版。 • 茅海建《戊戌变法史事考》,新知、读书、 生活三联出版社,2005年版。 • 梁启超《李鸿章传》,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 曾国藩《曾国藩家书》,湖北辞书出版社, 2007年版。
讨论
用图片、音频、文字等形式制成PPT 搜集以下人物在戊戌变法中的活动,并论 述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李 鸿 章
左 宗 棠
曾国藩
• 金陵机器局
江南制造总局
福州船政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开平矿务局
汉阳铁厂
唐胥铁路
访问日本时停泊在长崎港的定远舰
被日军掳去后编入日本舰队的镇远舰
京 师 同 文 馆
• 赴美幼童
容闳(1828-1912),字达 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 南屏镇(今珠海市香洲区 南屏镇)人。1847年(道光 二十七年)初,赴美学习, 三年后考入耶鲁大学, 1854年(咸丰四年)以优异 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 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 生,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 驱。 1855年回国,1871年率 第一批留学生赴美。
• (二)时代变化向中国人提出了新问 题、新任务:找寻和探索国家的出路。 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实现救亡图存? 如何向西方学习,求得富强?

近代史纲要课件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近代史纲要课件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和湖北的部分地区及安庆、九江、武汉 三大战略要地。 )
天京事变1856

天王 上帝次子 虚君 ;杨 东王 天父 实权 杨 居功自傲 飞扬跋扈 杖责诸王 逼封万岁 天王密诏 北王诛东王 天王杀北王 翼王出走 祸乱起于萧墙,堡垒从内部攻破
天京沦陷1864
石达开
安福二王 李秀成(1823~1864) 陈玉成 洪仁玕,洪秀全族弟,(1852年达香港, 1859年4月到 天京),获封为军师、干王,一度总理朝政 。 《资政新篇》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 。 1864年7月19日,天京失守,清军屠城 。 1864年11月18日,幼天王洪天贵福在南昌被 凌迟处死。洪仁玕于11月23日被处死。
张之洞 劝学篇
李鸿章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
事远出西人之上”。要学习利用的 是西方的“火器”和先进的军事装 备及机器生产。因为中国之于西方, “独火器万不能及”,把“求强” 的希望寄托在仿造外国的船、炮、 创办军事工业上。

显然,这继承了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洋务事业之主要内容
1、兴办近代企业 ⑴ 以“自强”为口号创办军事工业
可以剿发捻 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 “但求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兴办洋务事业之指导思想
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 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中体西用”,就 是以中国封建伦理 纲常所维护的统治 秩序为主体,用西 方的近代工业和技 术为辅助,并以前 者来支配后者。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如何抵御外国侵略?如何救亡图存、
振兴中华?

如何向西方学习?如何求强求富?
中国人开始找寻和 探索国家的出路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洋务运动及其代表人物
什么是洋务运动 ?
•所谓洋务运动,清朝统治者称为“自强”,有的历史著作称之为“洋务新 政”,就是力图通过学习和仿效西方的军事制度和武器装备,增强朝廷镇压 人民反抗和抵御外国入侵的力量,也就是“求强”。求强是洋务运动的最初 动机和根本目的,它以购置和自造西式武器,并以此装备和训练新式军队为 实施途径,继而为解决制造、购置和使用武器的原料及资金困难,陆续开办 相关的民用企业,从而涉足所谓的“求富”;同时,又因与列强交涉和求强、 求富需要有懂得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相继采取了各种相关的引进西方先进 文化和培养人才的举措。
左宗棠(1812-1885
年),字季高,一字朴存, 号湘上农人,谥文襄,湖 南湘阴人
丁日昌(1823-1882 沈葆桢(1820-
)字禹生,又作雨生, 1879),字幼丹,刘铭传 号持静。广东丰顺县人 又字翰宇,福建侯 (1836-1896年) 。 官(今福州)人。 字省三,汉族,庐 州府合肥县人。

第四,人才论。洋务派认为,要自强、求富就需要
各种有用人才,人才缺乏不能只凭借才异域,更需
自己培养,要培养有用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的科举
制度,采用办学堂、派留学等新的教育方法,其主
要内容涉及用才、育才、选才、储才四个方面。
三、洋务运动的内容
1、创办近代军事企业
1865年金陵机器局(李鸿章)(规模大,可以生产
洋务运动代表人物
洋务派由两大部分构成,一是主张和领导洋
务活动的官僚,一是主张和谋划洋务活动的
知识分子,他们在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中
居于一定的决策和影响地位。

洋务官僚主要包括在中央和地方掌握某一方面权力 ,并主张和支持洋务活动的官员。在中央者,如主 持总理衙门的恭亲王奕䜣、总理衙门大臣文祥等;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天王)在广西金平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

天朝田亩制:1853年,天平天国攻陷南京,改称天京后颁布。

《资政新篇》:洪仁玕,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

天京事变说明农民革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小农经济局限性。

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事件:天京变乱。

天平天国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军事上全盛标志:西征胜利。

天平天国政治体制,最大特点是:政教合一。

1、《天朝田亩制度》:(一)核心:解决土地问题(二)主要内容:(1)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2)建立军政合一政权(3)平均各种分配制度(平均主义)2、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历史原因:(一)主观原因:天京变乱-军事达到鼎盛后,出现骄傲自满、军阀作风,内部分裂。

(二)客观原因:英法支持清政府,清政府趁天京变乱清军之机包围太平天国,攻陷天京。

1.背景:内忧外患内:太平天国运动外:列强的侵入2.时间:19世纪60—90年代3.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既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富国强兵,维护清朝统治4.代表人物:中央——奕訢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5.口号前期:自强后期:求富6.兴办近代企业1865 曾国藩李鸿章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国内最大的兵工厂)1865 李鸿章南京金陵机器局1866 左宗棠福建福州船政局(国内最大的船造厂)1867 崇厚汉阳湖北枪炮厂7.建立新式海陆军8.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1862年,创立京师同文馆9.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10.洋务运动的评价: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活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是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11.对洋务来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早作出比较完整的表述的是冯桂芬《校邠庐抗议》1:戊戌变法:1898年6月11日2.性质;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制)发起的改良运动3.背景:民族初步发展早期维新派思想传播民族危机4.代表人物:第一,向皇帝上书。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地、 势力范围、瓜分危机)
主张: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
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代表人物: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活动方式:
向皇帝上书:1895年“公车上书” 著书立说:康《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梁《变法通议》; 谭《仁学》;严复《天演论》。 介绍外国变法经验 :康《日本变政考》、《俄彼得变政记》、《波兰 分灭记》 组织学会: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创办报刊:梁启超主笔上海《时务报》、严复主办天津《国闻报》及 湖南《湘报》 设立学堂:康主持广州万木草堂、梁长沙时务学堂
2、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
的阶级局限性,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因而无法 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
太平天国后期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生,领导集团
的一些人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太平天国诸王在建都 后不久就大兴土木,建立豪华府邸。天王洪秀全“为繁华迷惑,养尊处优, 专务于声色货利”;东王杨秀清“自恃功高,一切专擅”;诸王与部将及广 大士兵关系逐渐疏离,诸王之间更是“彼此暌隔,猜忌日生”,无法长期保 持领导集团的团结。这些都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3. 新兴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维新,
企图通过政治改良道路救亡图存。
(四)本讲重点
三次早期探索即太平天国运动、洋 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背景、性质、
历史意义、失败原因、经验教训等。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历代农民战争此起彼伏。太平天 国达到高峰,不仅是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空前规模的农民战争。而且 具有新特点和高水平(反对外国侵略,纲领、制度)。 1、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

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教学重点与难点及热点



重点: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分析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和经验 教训。 难点: 1、正确认识太平天国、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 2、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 3、为什么说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热点: 通过总结近代中国各阶级在探索国家出路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经验教训,进一 步认识近代中国人民为探索国家独立、民族富强而走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道 路,认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民用工业

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海陆军过程 中深感财政困难,并且逐渐认识到西方国家的 富强不仅是船坚炮利的“长技”,更主要是他 们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所以,从70年代始洋 务派在继续“求强”的同时,又兴办以“求富” 为目的的民用企业。从70年代到90年代,共创 办了民用企业20多个。其中最主要的有四大厂 家,即①轮船招商局②开平矿务局③电报总局 ④上海机器织布局。
温州医学院社科部
第二章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
早期探索
主要讲“中国何处去”? 即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早期探索: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
第二章课件导航
A教学引导
B教学要点
C教学内容 D教学思考 E教学参考
A教学引导
教学目的与要求
1、认识面对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社会各阶级对国家 的出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提出了各自的主张和方案。掌握太平天国 运动爆发的原因与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性,了解洋务派与资产阶级维 新派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实践,并正确理解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失败的 原因与教训。 2、了解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操与救国主张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 的历史地位与作用。总结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运动 的失败原因,并从中认识这些阶级力量之所以不能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 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使命的原因和经验教训。理解无产阶级领导中国革 命走向胜利的必然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天朝田亩制度》意义: A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 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 愿望,反映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 B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 度,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的思想内涵更 为深刻。 C并没有超出农民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
本章小结:革命发展是递进和继承的
近代社会矛盾的发展和尖锐,促使解决矛盾的社
会变革努力日益深入,直至以暴力革命的方式铲 除变革的强大阻碍。变革过程是递进的和继承的。 1、农民运动建立人间“天国”失败但对后来革命 意义重大 2、洋务运动“富国强兵”失败但它是近代进步的 一个重要阶梯 3、维新改良失败但为民主革命留下丰富遗产
(二)《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天朝田亩制度》 (1)性质:颁布于1853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 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 (2)内容: A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B规定了农副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都以农村政权 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每25户为一两。 (3)追求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 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 的理想社会。
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 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脱离人民群众。 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 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 达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追求。以失败告终,不仅暴露 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 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行不 通的。
第三节 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
维新变法运动是在19世纪末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
步发展,而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情况下兴起的。以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 派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发动了一场挽救 民族危机的维新变法运动。 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 (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 1.向皇帝上书。“公车上书”。 2.著书立说。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等。 3.介绍外国的变法。康有为将《日本明治维新变政考》 呈交皇帝。 4.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 等;梁启超上海主编《时务报》,天津《国闻报》等
(三)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的失败
,1856年9月,发生了天京事变,杨秀清、
韦昌辉被杀,石达开逃出天京。 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 它大大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 造成了严重的危机。
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
(一)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论述) 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 府的统治根基。 2.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 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3.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在19世纪中叶,它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 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 统治。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9世纪下半叶中国人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早 期探索,即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洋务运动和 戊戌维新。
本章重点:了解和掌握三次早期探索的时 代背景、性质、历史意义、失败原因和经验 教训。
第一节 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 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1851年的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 1864年的天京陷落,历时14年,扩展18个省。 (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 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2.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农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 3.洪秀全: 创立拜上帝教(1843)。 主要思想三本书:《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 世训》,为太平天国提供了思想基础。 4、过程: 1851.1起义,国号太平天国;1853.3占领南京,改为天 京。 天国五王: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 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二)洋务新政的兴办
1.兴办近代企业: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洋务派在兴办军用工业的同 时,还训练新式陆军和建立新式海军。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新式学堂主要有三种: 一是翻译学堂,培养翻译人才; 二是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 门人才。 三是军事学堂。
二.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
2、《资政新篇》——资本主义道路的主张
内容: 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经济上,倡导创办近代交通、工厂、矿山、银行等。 思想文化上,办教育、禁止迷信; 外交上,自由通商,平等往来等。 评价: 是一个带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 通篇未涉及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
一.洋务运动的兴起 (一)洋务运动的形成 1.面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封建统治阶级 中的部分成员,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 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求富”为目标, 兴办洋务。 2.1861年,清政府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 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 3.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 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是从近代军用工业着手的。
(二)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再次强调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维新派和守旧派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问题展开: 1.要不要变法; 2.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3.要不要废八股、改科举和兴学堂。这次论战, 实质上是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主义思想在中国的 第一次正面交锋。
(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原因:
1.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 2.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 3.领导人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侵华野心的警惕性 非常不够,缺乏理性的认识。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 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 得胜利的重任。
第二节 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 2.对西方列强具有依赖性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4.清朝统治集团中的顽固势力多方阻挠。 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标志着 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8.6.11光绪帝颁布《
(一)意义 1.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 2.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3.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4.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二)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
(三)昙花一现的百日维新
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主要内容: 1.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汰冗员等。 2.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业等。 3.军事方面:练新式陆军。 4.文教方面:废八股,设学堂,倡西学。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 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 1898年9月21日政变,变法失败。 9.28,谭嗣同、杨深秀、康广仁等“戊戌六君子”被 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