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翻译之二——特殊句式
文言文特殊句式

词类活用【小结回顾】名词的活用活用为一般动词/ 使动词/ 意动词活用作状语(普通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动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 为动用法形容词的活用活用为名词/ 一般动词/ 使动/ 意动数词的活用活用作动词特殊句式四大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姓曹。
3.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5. “者”“也”都不用,即“……,……”式。
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司马迁《鸿门宴》)7. 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③拾视之,非字而画。
(《促织》)8. 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文言特殊句式

与现代汉语比较而言,文言中存在以下几类特殊句式:1.判断句(包括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2.省略句3.被动句4.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5.固定格式。
在文言的翻译中要注意将其转化为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
一、判断句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在现代汉语里,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一个判断词“是”来联系。
如:“鲁迅是绍兴人。
”但也有不用判断词的。
如:“鲁迅,绍兴人。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1.“……者,……也”格式。
“者”“也”都是语气词,“者”表提顿,“也”表肯定。
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如:“刘备者,天下枭雄也。
”(“者也”双用)“刘备者,天下枭雄。
”或“刘备,天下枭雄也。
”(“者也”单用)“刘备,天下枭雄。
”(“者也”不用)“刘备,天下枭雄者也。
”(“者也”合用)2.“……是……”格式。
“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先秦中几无,汉以后出现。
如:“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自言本是京城女。
”《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3.动词“为”表判断。
“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4.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吾翁即汝翁。
”(我刘邦的父亲就是你项羽的父亲。
)《汉书、项籍传》“此则岳阳楼之在观也。
”《岳阳楼记》“吾村十里皆平原。
”《冯婉贞》5.否定判断。
“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但是,在一些文言句子中,有的原来有“是”字,从表面上看,这个“是”字很像是判断词,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不是判断词,而是一个指示代词,复指前文内容,译为“这”“此”。
翻译时,有时要另加判断词“是”。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

语文文言文翻译注意事项与常见的特殊句式一增就是增补,在翻译时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
”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
例3:“君与具来。
”“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例:“不治将益深”是一个假设句,译句:“(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
二删就是删除,凡是古汉语中的发语词、在句子结构上起标志作用的助词和凑足音节的助词等虚词,因在现代汉语中是没有词能代替,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删去。
例1:“夫战,勇气也。
”译句:“战斗,靠的是勇气”。
“夫”为发语词,删去不译。
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
例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句:“从师学习的风尚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也”为句中语气助词,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在翻译时,完全可以去掉。
三调就是调整,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才能使译句通顺。
这就需要调整语句语序,大体有三种情况:1、前置谓语后移例:“甚矣!汝之不惠。
”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后置定语前移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3、前置宾语后移例:“何以战?”可调成“以何战”。
4、介宾短语前移。
“还自扬州。
”可调成“自扬州还”。
四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专有名词、国号、年号、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
”“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五扩就是扩展。
古代汉语特殊句型

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
一、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宾语前置,大致有以下四种种情况:(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这个代词宾语一般要放在动词的前面,这是古汉语特有的用法。
1、动词前面有“不”“未”“弗”“无”等否定副词的否定句。
在这种否定句里,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的前面2、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文:“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3、以否定性无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二)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前。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什么了吗?’”这是疑问句,“何”是疑问代词,它充当动词“操”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大王来操何?”②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文:“沛公在哪里?”这是疑问句,“哪里:是疑问代词,它是动词在“的”宾语,前置到“操“的前面。
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应是“沛公在安?”(三)用“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
这种现象古汉语并不多见。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宾语必须就是代词;二就是必须就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与否定词之后。
例如:《硕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2、介词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
例如:《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3、普通宾语前置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宾语后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就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就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就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就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就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就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就是”就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就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第二、就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就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就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就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就是、、、、、、”的格式。
文言特殊句式种类及例句

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常见句式有如下几种:1.……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表示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翻译时不必管“者”“也”,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动词“是”。
(1)吴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劝学》(3)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4)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5)今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游褒禅山记》(6)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7)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荆轲刺秦王》(8)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劝学》(9)《齐谐》者,志怪者也。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逍遥游》(10)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11)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鸿门宴》(12)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3)蔺相如者,赵人也。
(1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5)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6)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17)缑(gou)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苏武传》(18)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2.……,……也在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在句末只用“也”收尾,表示判断。
主语的后面,或有停顿(逗号标点),或无停顿(不加标点)。
(1)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教材助解1
(1)试写出下列句中加颜色字的意义,并指出哪个义项是其本义,各义项间有什么联系。 ①蜀之鄙有二僧(《为学》)__边__邑___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烛之武退秦师》)_以__…__…__为__边__邑____ ③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__鄙__陋__、__见__识__短__浅__ ④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荆轲刺秦王》)_粗__俗__、__未__开__化____ ⑤孔子鄙其小器(《训俭示康》)__轻__视__、__看__不__起___
(2)解释下列文段中“安”字的意思。 ①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宋史·曾公亮传》)_安__心___ ②羊祜,博学能属文,美须眉,善谈论。郡将夏侯威异之,以兄霸之子妻之。夏侯霸 之降蜀也,姻亲多告绝,祜独安其室,恩礼有加焉。(《晋书·羊祜传》)
安抚、安慰,使……安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如“道”的本 义是“路途、道路”,“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词的引申义,就是词由本义派生出的与本义相关的其他意义。如“道”的本义是 “路途、道路”,“方向、方法、道理”为其引申义;“本”的本义是“树木的根”, “根本、本来、原本、基本”就是它的引申义。又如“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 中,“关”本指“门闩”,由于作用相似引申为“关卡”。
文言文阅读
精准翻译句子(二)(含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落实得分点一 关键实词
理解必备知识
五类实词:充分理解,分类积累
一、需要积累的核心实词:200个 文言实词主要指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它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是学 好文言文的基础,是应对高考的核心。只有积累到了一定量的文言实词,一切问题 才可迎刃而解。可是,文言实词成千上万,数量庞大,到底要积累多少、掌握多少 呢?据专家讲,需要300个。当然,掌握得越多越好,可这总得有一个边界。结合课 标,依据教材,梳理高考,下面的实词是必须积累和掌握的:
2-5文言翻译之二——特殊句式、特殊译法

(1)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但已经 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 解析 “病”,患病;“竟”,完成;“于淮南”,到淮南。
8.请指出文中画线句是何种句式,并翻译该句。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 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 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 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 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 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译文: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没有拿,妇女没有宠爱 哪一个,他的志向不在这些小的方面。 ③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军队疲劳精力已尽,远方的国主(郑国)又有了准 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呢?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⑤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⑥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译文: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它,(这话)说的 就是夫子这样的人。
•常见错误 (1)不能准确判断特殊句式并按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调 整好语序。 (2)省略的主语不能正确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陶澍)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 (风痹:手足麻木之症),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 卒行之。十九年,卒。
(2012·广东《清史稿·陶澍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因见赵简主曰:“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 君好士,故走来见。”简主闻之,绝食而叹,跽而 行,左右进谏曰:“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事君 五去,是不忠上也。今君有士,见过八矣。”简主 曰:“子不知也。夫美女者,丑妇之仇也;盛德之 士,乱世所疏也;正直之行,邪枉所憎也。”遂出 见之,因授以为相,而国大治。
__
答案 (陶澍)晚年准备把淮北的方法推广到淮南, 但已经患上了风痹病,来不及完成这项工作。 解析 “病”,患病;“竟”,完成;“于淮南”, 到淮南。
8.请指出文中画线句是何种句式,并翻译该句。 邹与鲁哄。穆公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
而民莫之死也。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 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 “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 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 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星期五 文言翻译之二——特殊句式、特殊译法
➢考点通·学习课堂 考点风向
文言文特殊句式指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及省略句。
这一考点在高考中一般不单独设题,但是阅读理 解和文言翻译都会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如果对文言 特殊句式的特点、标志不熟悉,不理解,就会造成 阅读理解的困难,如果不把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 语法特点调整通畅,会扣除一定的分数。因此考生 对这一考点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__
6.翻译下面句子。 楚人有习操舟者,唯舟师之是听。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__案___有__一__个__学__习__驾__船__的__楚__国__人__,__只__听__老__师__的__话__。___ _解_析 “楚人有习操舟者”是定语后置句,“唯舟师 之是听”是用“唯……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参考译文】 邹国和鲁国发生了战争。邹国国君穆公问孟子
道“(这次冲突中)我手下的官吏战死的有三十三 人,而老百姓却没有谁死在此事上。杀了他们吧, 却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又憎恨他们看着长官 被杀死却不去救援。对他们该怎么办才好呢?”孟 子回答说:“歉收饥荒的年头,您的老百姓,辗转 饿死丢在沟坑里的年老体弱者,逃散到四面八方的 强壮者,接近千人了;而您的谷仓里却堆满了谷子, 库房里
②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 在小。
译文: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没有拿,妇女 没有宠爱哪一个,他的志向不在这些小的方面。
③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译文:军队疲劳精力已尽,远方的国主(郑国) 又有了准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呢?
④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糊涂了吗? ⑤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⑥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译文: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够揣测到它,(这 话)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
答案 (1)句式:宾语前置句 译文:我手下的官吏战死的有三十三人,而老百姓 却没有谁死在此事上。 (2)句式:意念被动句 译文:杀了他们吧,却又杀不了那么多;不杀吧, 又憎恨他们看着长官被杀死却不去救援。
(3)句式:定语后置句 译文:歉收饥荒的年头,您的老百姓,辗转饿死丢 在沟坑里的年老体弱者,逃散到四面八方的强壮者, 接近千人了。 (4)句式:判断句 译文:而您的谷仓里却堆满了谷子,库房里盛满了 金银财宝,您的官吏没有谁来把上述情况向您报告: 这是在上位的官吏骄纵傲慢,不关心下层百姓而且 残害他们的做法呀。
③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 译文:寻找一个能够出使答复秦国的人。 ④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介宾短语后置) 译文:又在院子里交错种上兰、桂、竹(等各种) 花木。 4.省略句 必须用“补”的方法补出省略的成分,确保句意 通顺。 例:①永州之野产异蛇,( )黑质而白章, ( )触草木,( )尽死。 译文:永州的田野里生长一种奇异的蛇,(蛇) 黑色质地白色花纹,(蛇)碰到草木,(草木)全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太公与武王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问曰:“将奈其士众何?” 太公对曰:“臣闻,爱其人者,兼屋上之乌;恶其 人者,恶其余胥(余胥,墙角)。咸刈厥敌,使靡 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 王曰:“为之奈何?”邵公对曰:“有罪者杀之, 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 周公入,王曰:“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 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贵族有过, 在纣一人。”王曰:“善。”
盛满了金银财宝,您的官吏没有谁来把上述情况向 您报告。这是在上位的官吏骄纵傲慢,不关心下层 百姓而且残害他们的做法呀。曾子说:‘当心啊当 心啊!你怎样去对待人家,人家也将怎样回报你。’ 老百姓从今以后会把官吏原来对待他们的态度反过 来对待官吏的,您不要去责怪他们。只要您实行了 仁政,老百姓就会爱戴他们的长官,甘心为长官效 死了。”
规范答题 一、掌握各种句式的固定翻译格式 1.判断句 必须加上“是”“就是”词语。 例:刘备天下枭雄。 译文:刘备是天下的英雄豪杰。 2.被动句 必须加上“被”字。 例: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译文:我不能拿全吴的土地,十万的将士被人
(曹操)控制。
3.倒装句 必须用“调”的方法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如: 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 后置句译时都要恢复原位。 例:①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 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
【参考译文】 武王打败了商朝,召见姜太公,问他:“该拿那
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办?”太公回答:“我听 说喜欢那个人,同时会喜爱他房上的乌鸦,憎恨那 个人,会连带厌恶他的篱笆,全部把他们杀掉,不 留活的,怎么样?”武王说:“不行。”太公出去 后,邵公进见,武王问:“你看怎么办?”邵公回 答说:“把有罪的杀掉,无罪的让他活着,怎么 样?”武王说:“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进见。 武王问:“你看该怎么办?”周公说:“让他们各 自住在自己的家里,种自己的田,不要因为旧朝新 臣而有所改变,只亲近仁爱的人。贵族有了过错,
(刘向《说苑·尊贤》)
(1)臣居乡三逐,事君五去,闻君好士,故走来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居乡三逐,是不容众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3.翻译下面句子。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 志·诸葛传》) 译文: _答__案___(__孔__明__)__每__每__把__自__己__同__管__仲__乐__毅__相__比__,__当__时之 _人__不__认__可__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逐;侍奉国君,又有五次被撤职。听说您喜爱士人, 特地跑来见您。”赵简主听了,停止吃饭,叹息不 已,直起身子,跪着行走。左右的人上前劝谏说: “在家乡三次被人驱逐,这说明他不受大家欢迎; 侍奉国君五次被撤职,这说明他对国君不忠。现在 您看中的这个人,已经被人指出八次过失了。”赵 简主说:“你们不知道啊,美女是丑妇的仇敌;品 德高尚的君子,是为乱世所疏远的;正直的行为, 是邪恶坏人所憎恶的。”于是出去接见杨因,并授 给他相位,国家治理得很好。
__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翻译下面句子。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
水》)
译文:
_答__案___面__向__东__看__,__看__不__到__水__的__边__际__。____________
_解__析___提__示__:__“__东__面__”__即__“__面__东__”__。_______________
__
•常见错误 (1)不能准确判断特殊句式并按现代汉语的语
法习惯调整好语序。 (2)省略的主语不能正确补上。
课堂训练 1.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廉颇 蔺相如列传》)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答__案___我__认__为__这__个__人__(__是__位__)__勇__士__,__(__又__)__有__智__谋__,_ _应_该可以出使(秦国)。
(1)将奈其士众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咸刈厥敌,使靡有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新,惟仁是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 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 而残下也。 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