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集锦
上海中考语文阅读试题目及答案-最新文档资料

2019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立,完成14—19题(14分)奥林匹克新格言①回首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的历程,人们会有很多感慨,新世纪的奥林匹克运动将会是怎样的?对此,新任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给我们作了近乎完美的描迫,□“更千净、更□、更□□”。
这一描述就是奥林匹克的新格言。
新格言的提出是道德的净化、人性的回归和时代的需要。
②奥林匹克运动体现了全人类的道德文明。
它的形式外壳是竞技搏戏,而其思想内核是美与尊严。
在此,道德是规范体系的核心,也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③记得在古希腊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场的入口处有用对贿赂者的罚金铸成的宙斯铜像,上面镌刻着这样的警句:“在奥林匹克,只能以快腿和体力战胜对手,金钱不可能使你赢得胜利。
”尤其是近几十年来,围绕使用兴奋剂和反兴奋剂的斗争愈演愈烈。
仅悉尼奥运会就有76名运动员在赛内和赛外药栓中被查出使用了兴奋剂而被禁赛。
人类源于游戏的竞争,一种表达人类童心的天真无邪的竞争被蒙上了功利的色彩。
人作为“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世界文化,岂能让这些杂色玷污?④今天,现代社会已进入一个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时代,从20世纪初狂热地追求物质利益,到这个世纪向人的发展回归。
这就对竞技运动提出了新的要求,人不再是工具,竞技运动要回到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的位置,运动员将成为具有自我意识和完美人格的主体。
因此,奥林匹克运动一定要重视人,要研究人,不断地把奥林匹克发展的战略和目标调整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根本目的上来。
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力量将得到完美的体现和高扬。
英国诗人蒲柏说:“对人类的真正研究就在于本身。
”美国诗人庞德认为“人是目的”。
无论从哪一角度来说,人的价值都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我们倡导“人文奥运”,高扬“更人性”的奥林匹克新格言,其核心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切。
⑤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民族纷争和恐怖主义滋生仍将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安宁。
上海中考语文试卷

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参考内容如下:一、阅读理解(共两节,满分50分)阅读下列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第一节(共15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30分)阅读下面短文,从每题所给的A、B、C和D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
A(1)东方明珠,坐落在上海市的黄浦江畔,是一颗耀眼的明珠。
(2)东方明珠是中国现代建筑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她矗立在上海市的黄浦江畔。
整个建筑分为三个部分:塔体、观光球和广播电视塔。
其中塔体高度为468米,是亚洲第一高塔。
观光球直径为45米,共有15层,可以容纳160人游览。
广播电视塔则是东方明珠电视塔,其高度为230.5米。
这三个部分组成了东方明珠的全部,透明的塔体融入了观光球和广播电视塔的造型之中,给人一种神奇的感觉。
(3)登上东方明珠之后,可以俯瞰整个上海市的美景。
尤其是在晚上,整座城市的灯火辉煌,闪烁着迷人的光芒,令人陶醉其中。
观光球内还有一个360°的回形厅,游客可以在回形厅内体验到独特的旋转感,仿佛置身于云端之中。
(4)东方明珠不仅是上海市的象征,也是中国现代建筑的标志之一。
她的建设不仅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彰显了中国在建筑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造力。
根据短文内容,选择最佳选项:1. 东方明珠是_______。
A.一座建在黄山上的建筑物B.一颗耀眼的明珠C.一座古老的建筑D.一座位于上海市的电影院【参考答案】B。
根据短文第一句话可得出答案。
2. 东方明珠的高度是_______。
A.468米B.230.5米C.45米D.亚洲最高【参考答案】A。
根据短文第二段可得出答案。
3. 登上东方明珠可以_______。
A.俯瞰整座城市B.观赏夜景C.体验旋转感D.以上都可以【参考答案】D。
根据短文第三段可得出答案。
4.东方明珠除了是上海市的象征,还是_______。
A.中国现代建筑中的标志之一B.中国的政府大楼C.一个旅游景点D.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参考答案】A。
202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附答案

2022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句子默写1.默写与运用(1)山不在高,_____________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2)而今识尽愁滋味,________。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3)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4)傍晚时分,小华漫步山间,看到鸟儿结伴归巢,不由地用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诗句来形容所见之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对比阅读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各题【甲】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出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乙】王丹麓病起畏寒,每当雪夕,闭户谨风。
时幼子小能五岁,坐著膝上,曰:“大人寒,故畏风,抑①知风亦畏寒。
”王问故,答曰:“风不畏寒,何由喜扑人怀?”王丹麓座客常满。
有客谓孔子无须,众诘其说。
客曰:“本②《孔丛子》,子思③告齐君曰:‘先君生无须眉,天下王侯不以此损其敬。
’故知今像多须,误也。
”时丹麓子鼎六岁,在侧应声曰:“然则孔子亦无眉耶?”客语塞。
【注】①抑:则,就。
①本:根据。
①子思:孔子的孙子。
2.【甲】【乙】两文提到的孔子是_________学派的创始者。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及其日中如探汤.( )(2)孔子不能决.也( )4.对【乙】文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A.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
B.所以知道现今像孔子一样的人有很多胡须,是不对的。
C.所以知道现今画像上的孔子有很多胡须,是受人误导。
上海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练习题

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读书究竟有何“用”?①2018年公布的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中国人的图书阅读率已从2009年的60.4%下降至2017年的34%。
2017年,我国人均购书量继续减少,已不足5本,且其中八成是课本教材。
国人读书量的连年下滑已成不争的事实,但其背后的根本动因在哪里?②网络阅读率的逐年攀升,否定了现代生活的紧张使民众“无暇阅读”的假定;新媒体的兴起对大众关注点的分散,以及出版物质量的良莠不齐亦只能是“外因”。
究其根本,或许仍在我们读书目的的扭曲——“功利性阅读”。
③早在上世纪初就有学者斥责功利性阅读,“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皆非读书本旨”。
在功利心的主导下,读书并非因为“开卷有益”,而是汲汲于“经世致用”,为稻粱谋。
与几十年前的“知识越多越反动”相比,如今生发的“新读书无用论”同样令人心生寒意。
读书究竟有何用?④“学而优则仕”是不少中国文人自古抱定的信念,读书不仅为“修身”、“齐家”,更为了“治国”、“平天下”。
这种思想的产生与我国古代的文人治国理念紧密相关。
科举制度在堕入八版沉疴之前,的确起着鼓励人读书的重要作用,然而也给不少人的“读书”压上了功利的重担。
⑤受着“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鼓舞,我们的老师才会没收学生的“闲书”。
相比于沉重的课业,我们倡导的读书是有界限的——仅限于教科书与教辅书。
然而正是这种读书模式抹杀了人们真正的阅读兴趣,造就了功利性阅读与碎片化阅读。
学生时代,我们从课本中读到的大部分是原著的片段一隅;而到了需要独立做学问、搞研究时,也只是习惯性地搜索出最为“切题”的碎片加以引用。
如比循环往复,阅读只能沦为“谋利禄”的工具而失其真味。
⑥“腹有诗书气自华”,学富五车不是为了谈话时引经据典卖弄才学,也不是为了换得一纸文凭作利禄捷径,而是看重其对个人心灵的陶冶,如朱熹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书籍是一泓浸润人心的清泉,唯有潺潺不绝方能给人以精神的动力与养料,使人心胸豁达、目光高远,成为一个丰富的人。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0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空山新雨后,。
(王维《山居秋暝》)2.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鸣佩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
B.“伐竹取道”意为砍到竹子并做成了竹筏。
C.“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
D.“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似与游者相乐。
10.11.12.A.B.C.D.13.不可或缺的城市风景——斑马线①说起斑马线,我们最熟悉的,由多条相互平行的白实线组成的人行横道线,因kùsì斑马身上的条纹而被称为斑马线。
②斑马线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跳石”(见右图)。
当时四轮马车与行人混行引发了许多道路堵塞和交通事故。
于是,人们在马路上砌起凸出路面的“跳石”,行人可以踩着它们穿越马路。
“跳石”成为一种指示行人过街的标识,这就是斑马线的祖先。
1951年10月31日,世界上第一条斑马线在英国诞生。
③最有名的斑马线也在英国。
1969 年,著名的披头士乐队发行了最后一张唱片——《艾比路》,该唱片的封面为四位歌手走在伦敦艾比路的一条斑马线上。
2012 年,艾比路斑马线被英国政府提升到文物地位,成为伦敦的文化地标。
④斑马线像是拦腰搭在道路上的白色飘带,看似简单朴素,却不是随意画出来的。
按照设置规范,斑马线最小宽度为3米,可以根据行人流量以1米为一级予以加宽,行人越多的地方斑马线越宽。
构成斑马线的白色平行粗实线的线宽为40~45厘米,两条平行粗实线之间的距离为60~80厘米。
上海市中考语文真题试题(含答案)(2021-2022学年)

上海市2018年中考语文真题试题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
空山新雨后, . (王维《山居秋暝》)2. ,草色入帘青。
(刘禹锡《陋室铭》)3.青山绿水, . (白朴《天净沙·秋》)4。
,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孟论学》)5。
月上柳梢头,。
(欧阳修《生查子·元夕》)㈡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7题(4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6.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号居士。
(2分)7.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2分)A.“潋滟”意为波涛汹涌,写出雨后水量充沛.B.“空蒙"即朦胧,暗示作者饮酒后醉眼朦胧。
C.一、二句赞美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西湖美景。
D.三、四句写出淡妆浓抹的西施没有西湖美丽。
㈢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小石潭记(节选)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似与游者相乐.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ﻬ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8。
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如鸣佩环”表现出流水声音的悦耳动听。
B.“伐竹取道”意为砍到竹子并做成了竹筏。
C。
“坻"“屿”“嵁"“岩”写出石头形状各异。
D。
“青树翠蔓"写出潭边树木藤蔓青翠茂盛。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似与游者相乐.10。
小石潭潭水的特点是,潭中游鱼的特点是。
(4分)㈣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
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拳缩如蝟②。
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
2023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题

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文言文(40分)(一)默写(15分)1. 盈盈一水间,。
(《迅迅牵牛星》2. ,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3. 知否,知否,。
(李清照《如梦令》)4. ,得之心而寓之清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5.土地平旷,屋舍伊然,。
(陶渊明《桃花源记》)(二)阅读下面的诗,完成第6 -7题(4分)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6.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的。
(2分)7.下列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A.“横”字写出水之动态。
B.“绕”字写出山之静态。
C.尾联抒发难舍难分的情感。
D.通篇都在写秀丽的自然美。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黔之驴①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
②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通;以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
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日,“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啊,断其喉,尽其肉,乃去.8.下列对第①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船载以入”意思是用船运载一头驴进入黔地。
B.“以为神”意思是把它当做神奇的东西。
C.“蔽林间窥之”意思是驴躲在林间偷看。
D.“莫相知”意思是不了解驴究竟有多大本领。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以为且噬已也10.以下是老虎认识学的心理过程,请用自己的话填空。
(4分)最初最后(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文正公在睢阳掌学,有孙秀才者索游上谒,文正赠钱一千。
明年,孙生复道睢阳谒文正,又赠一千,因问:“何故汲汲于道路?”孙秀才戚然却色曰:“老母无以养,若日得百钱则甘旨足矣。
”文正曰:“吾观子辞气,非乞客也,二年仆仆,所得几何,而废学多矣。
2023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23题。
2.请将试题所有答案做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计分。
一、古诗文(35分)(一)默写与运用(13分)1.山川之美,____________________。
(《答谢中书书》)2.仍怜故乡水,____________________。
(《渡荆门送别》)3.____________________,不亦乐乎?(《<论语>十二章》)4.小申在美术馆欣赏一幅山景图,画面上神奇秀丽的高山耸入云端,太阳照射下山的两面阴暗不同,他不觉吟诵了杜甫《望岳》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诗文阅读(22分)【甲】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乙】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丙】相见甚欢王阮亭宦①广陵,一夕雪甚,漏且三十下,风籁②窈窕,街鼓寂然。
灯下简.箧中故书,得吴宾贤诗,且读且叹,遂泚笔③为序。
明日,走急足④驰二百里寄之。
吴感其意,为刺舟⑤来郡城,相见甚欢。
【注释】①宦:做官。
②风籁:风声。
③泚笔:以笔蘸墨。
④急足:指快速传送文书、书信的人。
⑤刺舟:撑船。
5.甲词中“西江月”是_________,乙文选自《_________》一书。
(2分)6.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分)(1)伯牙破琴绝.弦_________ (2)灯下简箧..中故书_________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巍巍乎若太山。
8.从下列选项中为丙文“窈窕”的注释选择最合适的一项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2011年上海市中考现代文阅读试题集锦06年中考题(一)阅读下文,完成11一14题(19分)水的感悟①我们生活的世界包罗万象,无奇不有,但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最不可思议和不可或缺,那恐怕要数“空气”和“水”了。
因为“空气”无色、无味、无形,我们无从把握和感受,所以很难去说它;而“水”则不同,它随时随处可见、可用、可感。
正因为有水,我们的地球才区别于其它星球,也正因为有水,人类才能绵延不jue 。
②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水”中,却对它理解很少,甚至于常常忽略它的存在。
水就像人的血液。
它如此重要,却不显山露水,更不张扬狂妄。
当人们失去它的时候,方感其可贵;当人们拥有它的时候,却又将其淡忘。
可见,在某些事物上,“有”和“无”常常表现出惊人的统一。
③水,平和柔弱,但它能够征服强大。
最典型的是滴水穿石,以滴水之功,日积月累即可洞穿硬石。
钢铁在水中也会不知不觉地慢慢腐蚀、消失。
就像老子所言“柔弱能胜刚强”,这看似矛盾却是能够理解的。
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
这个道理,在历史上和生活中已经被无数事实所证明。
④水,随流赋形,但它始终坚守个性。
尽管没有固定的形态,但水并不是任意随人随物摆布的,一直有自己的原则。
那就是,一旦外力无视它的个性,水就会表现出率性而为和我行我素的“自由”精神。
当一盆水倒在地上,它就会随意而流;当江河被束缚过分,它就会冲破堤坝;当雨水自高天飘落,它就会洒向大地的每个角落。
所以,水又是自由的,它在本质上并不是受制于人和物的。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我们既要与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又要保持自己的个性。
⑤水,流淌不息,但它不懈追求宁静。
一条河流的长途跋涉,一挂瀑布的痛苦轰鸣,甚至是大海的汹涌澎湃,都是为了归于平静。
水平如镜时,它才能照出万物的容颜,才能显示出宁静致远的内心。
因此,我们应该追求这样一种境界:不在喧嚣中迷失自己,而在宁静中澄明一片。
⑥水,生命之源。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上,陆地仅占五分之一,而水却占了五分之四。
如果说,陆地是边框,那么水面就是镜子。
有了这面镜子,云彩、飞乌、高山可以映照自己,而人类更可鉴别身心,包括容貌、品行、感情和思想。
11.根据第①段中的拼音,写出汉字:绵延不jue____(2分)12.第②段画线句“水就像人的血液”一句运用了____的修辞方法,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4分)13.作者从“水”中得到的感悟是:(1)_______;(2)只要坚持积聚,有信念,有恒心,弱小也会战胜强大;(3)________;(4)________(9分)14.请根据第③段作者的论述,列举一个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事例,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15—19题(30分)孩子和书①这小镇只有一家书店。
这书店只有她一个卖书的。
②她卖了多少书?怎样忙过来的?没有人说得清。
人们只知道,书架上的书越来越丰富,进出书店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她的额头和眼角也已渐渐刻上细细的皱纹。
可她那一双眸子却依然如秋日潭水般清明。
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
正因为这样,那些赶集的老婆婆们不买书也会走进店来,歇乏,拉家常,向她讨水喝。
有时,她们也会大把大把地掏出鲜枣、红果,强留在柜面上。
③一天,小书店里来了一位年轻人。
④“您要买书?”“不,看看,先看看……”年轻人礼貌地说,“请您取一下那本书。
”他指向那本装帧精荚、雅致的诗集——《孩子和书》。
⑤“您看过这本书吗?”他抚摸着手中的诗集,问。
⑥她赧然了:“没有……”真的,她卖过的书很多,但读过的书太少。
实在是因为太忙了。
她常常只能翻一翻新进的书:看看封面、内容提要、插图、定价。
这是为了向客人介绍、推荐。
让顾客买了不合适的书,她觉得对不起人家,尤其是那些农家孩子。
她深知,那些孩子手中的一把把硬币是从妈妈的盐钱里一点一点抠来的。
⑦“您,认识我吗?”年轻人突然问道。
⑧她愣住了,仔细地观察他,希望能记起来。
可是,回忆里只是一片空白。
他笑了。
“您真好,”说着,他放下手中的诗集,从包里取出一本书,递到她面前,“这是我送给您的。
”她茫然,甚至有点不知所措——为什么送我书?⑨见她不接,他就把那书放在柜面上,凝视着她,“您还记得十五年前的一个偷书的孩子吗?”他顿了一下,似乎为了唤起她的记忆,“他偷了您的书……您没有骂他……还给了他两块点心,是白皮的,一杯水,放了糖……”⑩年轻人的话使她渐渐记起了一件往事。
十五六年前,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她店里许多捆书被贴上了封条,放在了角落里。
有一天,她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声,走过去,啊!一个孩子,蓬头垢面,一脸汗珠,正从一捆书里掏出一本匆匆往怀里塞。
她咳嗽了一声。
于是看到一双慌张中带着倔强的眼睛……她没有训他,送了那本书给他,好像是《牛虻》。
孩子被感动了,哭着告诉说,父母都死了,他无依无靠,可是爱读书……她听了,爱怜地为他擦去汗珠,又挑了几本书送给他,还给了他一点钱和食物…………为了这件事,她后来也吃了点苦头……十几年过去了,她已渐渐淡忘。
难道眼前的他就是当年的那个孩子?当她回过神来,那年轻人不知什么时候走了,柜面上只有他留下的那本书。
她惊讶地发现,那是同样的一本诗集:《孩子和书》。
扉页上,有几行秀气的字:阿姨:这本书赠给您——我写的——一个关于您,我、书的故事。
我,是一个诗人了。
但,没有您,就只是一个偷书的孩子。
也许您早已忘记我了,那正是您的崇高。
偷书,爱书,写书的人×年×月天哪,他是诗人!这诗人____就是当年的孩子!“我要买书。
”稚嫩的声音从柜面下传来,惊醒了她。
她探出身子,看到一只胖胖的小手攥着硬币,另一只手指着一本小人书。
“噢,又一个孩子。
”她急忙招呼这位小客人,心想,兴许这个孩子将来也会成为诗人的,至少能成为有文化、有学识的人。
门外传来一阵孩子的喧闹——放学了,她又要忙起来了,可是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15.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人第段的横线。
(2分)A俨然 B依然 C竟然 D当然这诗人____就是当年的孩子!16.第②段中说,“几十年来,人们从她那传神的眸子中读出的满是善良、真诚。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她的“善良、真诚”在全文中的表现:(1)热情招呼不买书的顾客;(2)________;(3)________;(4)________(9分)17.如果将第⑨段画线内容改为“他偷了您的书,您不仅没有骂他,还给了他点心和水”,两者相比,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请说说理由。
________(5分)18.联系全文,第⑩段中“她心里很高兴,也很欣慰”的原因是________(6分)19.十五年后,年轻人重返书店。
请就他这一感恩之举谈谈你的看法。
(80字左右)(8分)07中考题中国瓷器①中国瓷器是世界公认的伟大发明之一。
它之所以名扬天下,主要在于其本身所包含的三项独创技术:胎质、瓷釉、烧结火候。
②中国瓷器的胎质大多具备一定的透明性,所谓有素肌玉骨之像。
它的原料多为高岭土,无论东南沿海还是华中各省都有此上,尤其是在江西景德镇高岭村一带,风化了的白云母花岗岩蓄藏丰厚。
也就是说,在中华大地取用制瓷原料是得天独厚的。
③瓷釉覆盖在瓷胎上,实际上就形成了一种复合材料。
宋代以后,景德镇成为瓷业的主要生产地之一,就是因为这一带开始以“白云石”加入釉中,使瓷番洁白又易于施加彩饰。
④烧结火候,主要是指瓷器烧成的温度。
烧制陶器、砖瓦都在1000℃以下,瓷器则不然。
据推测,早期瓷器的烧成温度就已经达到1200℃了。
日本大阪大学美术史教授木村重信先生曾撰文:“尽管要通过1300℃高温锻烧,釉料仍不变色,纹样依然如故,这就是中国瓷器烧制技术上关键的秘密所在。
”⑤中国瓷器享誉世界,也在于它是科学技术与民间工艺美术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
传统细瓷早巳形成一整套美化装饰的方式方法,不管是刻花、剔花,还是贴花、印花;也不管是堆雕、镂雕,还是镏金、戗金……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_____。
早期的纹饰简单、自然,完全由烧瓷艺人自行设计,例如水纹、云纹、花纹和兽纹等。
盛唐以来,纹饰大量借鉴金属器皿、各种织物等图案,使瓷器的装饰意味更浓。
宋代以后,瓷业工艺技法愈加精细,彩绘画面也刻意追寻名画师的笔意,有的春花烂漫,有的冬雪裹枝,有的高山流水,有的繁星满天……这无不增添了瓷器美的意蕴,⑥中国瓷器还承载着丰厚的文化积淀。
它的彩绘内容有来自民间传说、历史故事,也有“犀牛望月”、“龙凤吉祥”、“口口口口”等寓意丰富的图案。
康熙年间,景德镇窑曾经烧制一组花卉瓷盅,薄胎青花,加彩题句,一盅一花一词。
其中梅花盅题为“素艳雪凝树,清香风满枝”;杏花盅题为“青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烟”;桃花盅则题为“风花新社燕,时节归春浓”……瓷精,图美,词句优雅,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
⑦中国瓷器,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7、从下列词语中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在第⑤段的横线上。
(2分)A光彩夺目B流光溢彩C巧夺天工D栩栩如生……均极尽缤纷艳丽,堪称____8、第⑤段介绍纹饰时采用了____顺序。
纹饰的特征经历了从____到____、从____到____的变化过程。
9、阅读第⑥段,完成下列两题。
⑴用四个字概括上图“青花瓷盘”图案的内容,填入方格中,并简述该图案所蕴涵的寓意。
______(3分)⑵画线句“在有限的空间中令人感受到无限的韵味”,“有限的空间”是指____________,“无限的韵味”是指____________(4分)10、从全文看,中国瓷器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是⑴____________,⑵____________,⑶____________(9分)老海棠树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象她们从来就在一起。
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桠,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
“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
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桠,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
“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
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
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
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叨唠:“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
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
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