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 前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教案(先秦)

中国古代史教案(先秦)

(5)土地所有制的变迁(必修2P7- 8)



①原因: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根本原 因),大量私田被开垦 ②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随着土地私 有制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 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客观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地 主土地所有制:以秦国商鞅变法最有代表性。 井田制逐步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形成土地私 有制的三种形式(哪三种形式?主要形式是哪一 种?)
中国古代史
第一单元

中时间断限从距今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21年秦 统一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 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特征主要表 现为奠定中华文明的初步。 基础:政治方面,表现为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 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 影响深远。经济方面表现为原始农业的出现。 农业在各经济部门中主导地位的确立。文化方 面表现为独具特色的中华传统文化形成。
知名水利工程
都江堰全景
水旱从人, 不知饥馑, 时无荒年, 谓之天府。
都江堰建于公元 前三世纪,是中 国战国时期秦国 蜀郡太守李冰及 其子率众修建的 一座大型水利工 程,是全世界至 今为止,年代最 久、唯一留存、 以无坝引水为特 征的宏大水利工 程。2200多年 来,至今仍发挥 巨大效益,
(4)自耕农经济产生(必修2
原始
商周
木、石、骨质耒(lěi)耜(sì)等
木、石、骨、蚌 为主,
青铜农具出现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 半坡遗址出土的磨制石斧
青铜农 具
铁犁头、铁镰刀
犁壁
耕作方式的变化
◆甲骨文 “(王)大令众人曰,

初中先秦历史教案

初中先秦历史教案

初中先秦历史教案
教学内容:先秦时期的历史
教学目标:
1. 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 掌握先秦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和其思想;
3. 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风貌;
4.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
2. 先秦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及其思想;
3.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
1. 理解先秦时期的思想和社会制度;
2. 掌握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准备:
1. 教材:先秦时期的历史资料;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具:图片、地图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通过展示先秦时期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于先秦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讲授(15分钟)
1.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介绍;
2. 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3. 先秦时期的主要历史人物及其思想;
4.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特点。

三、讨论与互动(10分钟)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先秦时期的历史问题,并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见解。

四、展示与总结(10分钟)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总结今天的教学内容,强化学习成果。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先秦时期的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先秦时期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加强对于历史事件的讲解和思辨,提高学生的历史思考能力和文化底蕴。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先秦时期的背景和重要历史事件;(2)掌握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3)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代表人物。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2)通过讨论,探究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先秦时期的兴趣和好奇心;(2)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2)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代表人物。

2. 教学难点:(1)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2)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2)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3)史料分析法:分析先秦时期的史料,深入了解社会状况。

2. 教学手段:(1)多媒体课件:展示先秦时期的社会风貌和文化成果;(2)史料图片: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先秦时期的背景;(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

2. 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1)讲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2)分析先秦时期的社会变革。

3. 讲解先秦时期的文化特点:(1)讲解先秦时期的哲学思想;(2)分析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

4. 引导学生讨论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2)总结讨论结果,强调先秦时期的文化贡献。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内容;(2)强调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特点。

五、课后作业1. 阅读史料,深入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2. 思考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对后世的影响;3.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内容与资源1. 教学内容:(1)先秦时期的经济生活;(2)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医学;(3)先秦时期的思想与宗教。

2. 教学资源:(1)史料:记载先秦时期经济生活的文献;(2)图片:展示先秦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图片;(3)多媒体课件:介绍先秦时期的科学技术与医学成就;(4)参考书籍:提供关于先秦时期思想与宗教的详细资料。

秦汉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秦汉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三公九卿制
师:中央王朝“日理万机”,只靠皇帝一人,自然难以处理全部繁复的政务,必须选拔一些人才来辅助他。

哪么他都设立了哪些官员来辅助自己呢?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

(板书: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制是秦始皇根据以前秦的官制,经过调整、改进和扩充而建立起来的一套比较完备且颇有工作效率的官僚机构。

(结构图)重点讲三公的职能。

地方的政治制度
郡县制(海内为郡县)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下PPT上的材料回答:这三段文字,分别出自王绾、李斯、秦始皇。

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各自的主张是什么?最后争论的结果又是什么呢?生:讨论并回答。

师总结:秦始皇最后选择了郡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制度。

1.基本内容(结构示意图)【用PPT展示】 2.特点:①郡县等地方官吏均由皇帝直接任命,不得世袭②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
三、汉承秦制
西汉王朝建立以后,大体上沿袭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因此历史上称之为“汉承秦制”。

西汉在政治制度上也有发展,具体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地方行政制度上由郡县制转向实行郡国并行制。

2、西汉汉武帝时期设置设置监察机构,加强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改革选官制度。

第二节科学技术
一、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
1.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找出造纸术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陶器、龟甲、青铜器、竹木简或帛。

2.请学生阅读课文和有关图片,了解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蔡侯纸”。

3.请学生结合书上造纸术外传示意图,制作我国造纸术外。

小学历史教案: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 (2)

小学历史教案: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 (2)

小学历史教案: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一、先秦时期的背景与特点先秦时期是指公元前21世纪至战国末年的历史时期,也被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源地和萌芽期。

这个时期对后世的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了解先秦时期的文化与政治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该时期的背景和特点。

1.1 社会背景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形成了以王族为核心的封建制度,并逐渐形成世袭制度。

社会经济主要以农业为基础,有些地区已开始冶铸工艺的发展。

进入商周时代后,权力逐渐从神权向王权转移,形成了以领主分封制度为特征的社会。

1.2 文化特点先秦时期文化思想繁荣兴盛,涌现出众多重要人物和思想家。

诗经问世打开了我国最古老的诗歌宝库;《礼记》编撰整理传承周朝礼仪制度;《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道德经》等道家经典简洁而深刻;《法家集要》体现了法家思想的主要观点,再加上墨家、名家等诸多流派。

这些文化成果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3 政治特点先秦时期政治以诸侯分封制度为主,王权逐渐削弱,而封建王族不断崛起。

在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互相争霸,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些国家大多由贵族组成,政治斗争激烈且频繁。

同时,先秦时期也出现了一些新型政治组织形式,如公羊学派提出的郡县制度、齐桓公实行的分封制度等。

二、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2.1 文化对政治的影响先秦时期的文化是政治变革和社会转型的反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的政治格局。

例如,《礼记》中规范了君臣之间、父子关系及其他社会关系中应该遵循的礼仪规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秩序稳定。

《法家集要》的提出,对于社会治理和政治权力配置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此外,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家积极参与了当时的政治活动,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观点,向各国统治者提供了一些政策建议。

孔子是一个重要的例子,他致力于教育改革并提出“仁爱”作为最高道德标准,试图通过改变君主统治者的行为来改善社会。

2.2 政治对文化的影响政治因素也对先秦时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

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教案第一章:先秦时期的背景与分期1.1 先秦时期的定义: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1.2 先秦时期的分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五个时期。

1.3 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夏商周更替,诸侯争霸,思想活跃,文化繁荣。

第二章:先秦时期的经济生活2.1 农业: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2.2 手工业:青铜器制造、陶瓷、纺织、建筑等行业的进步。

2.3 商业贸易:市井制度的形成,货币的使用,商业路线的拓展。

第三章:先秦时期的的政治制度3.1 夏商周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世袭制度,分封制度。

3.2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五霸、七雄的崛起,战国时期的变法。

3.3 先秦时期的政治思想:儒家、法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政治主张。

第四章:先秦时期的文化成就4.1 先秦时期的文学:诗经、楚辞、春秋战国散文等。

4.2 先秦时期的哲学: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理论。

4.3 先秦时期的艺术:青铜器、陶瓷、建筑、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第五章:先秦时期的社会风俗5.1 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制,婚姻礼仪的发展。

5.2 丧葬制度:厚葬薄养,棺椁制度,墓室建筑。

5.3 宗法制度:家族观念,宗族组织,世系传承。

第六章:先秦时期的思想体系6.1 儒家思想:孔子、孟子、荀子的伦理道德观和社会政治理念。

6.2 道家思想:老子和庄子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6.3 法家思想:韩非子的法治国家、术数政治。

6.4 墨家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节用尚贤。

6.5 名家、杂家、阴阳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特点。

第七章:先秦时期的宗教信仰7.1 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自然神、祖先神灵的祭祀仪式。

7.2 道教的起源:道教教义、神仙观念、道教仪式。

7.3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7.4 先秦时期的宗教政策:国家对宗教的管理与支持。

第八章:先秦时期的历史人物8.1 夏商周时期的著名君主:夏桀、商纣、周武王等。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华民族的先秦时期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华民族的先秦时期

初中历史教案:了解中华民族的先秦时期一、了解中华民族的先秦时期1.1 先秦时期的概述先秦时期是指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也被称为中国古代历史的战国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各个地区出现了许多独立的国家和小王国,形成了多元化的政治和文化环境。

这个阶段为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并培养了许多伟大思想家。

1.2 周朝与春秋战国时期先秦时期最早的统一王朝是周朝,在其领导下分封诸侯,并实行封建制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皇权逐渐衰弱,各个诸侯国逐渐崛起,掌握了实际政治权力。

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时期政治形势最为动荡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互相争霸,常常爆发激烈而血腥的战争。

同时,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不同学派思想也开始兴起。

二、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2.1 社会阶级与奴隶制度在先秦时期,社会被分为不同阶级。

统治阶级由君主、贵族和领地所有者组成,占据了政治和经济的顶层。

其余大部分人口则处于下层社会,包括自耕农民、手工业者、商人等。

先秦时期还存在着严格的奴隶制度。

奴隶是贵族阶级通过战争征服其他国家或进行贸易获得的劳工,他们没有个人自由,在主人的支配下从事各种体力劳动。

2.2 宗教信仰与祭祀先秦时期,中国社会普遍信仰多神教和巫术,并进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

这些活动包括献祭、邪驱、相吊等,以求借助超自然力量解决问题,保护家庭和国家的安危。

2.3 农业与手工业发展在先秦时期,农业是中国经济的基础。

农民通常根据季节变化进行种植和收获,并依赖天气条件来提供粮食和其他农产品。

此外,先秦时期还有一定规模的手工业生产,涉及陶器、青铜器等物品制造。

三、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3.1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在先秦时期兴起的重要学派之一,以其强调礼仪道德和个人修养而闻名。

儒家经典《论语》和《大学》等被广泛传播,并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

3.2 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自然、无为而治,强调个人内心追求平衡与和谐。

道家经典《道德经》对后代产生了广泛影响,并成为许多人追求精神安宁的指南。

初中历史先秦教案

初中历史先秦教案

初中历史先秦教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包括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

2. 掌握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大禹治水、商汤灭夏、周武王灭商等。

3. 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礼仪乐制、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点:1.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兴盛和灭亡。

2. 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礼仪乐制、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1.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更迭及其原因。

2.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中国古代历史,引出先秦时期的话题。

二、自主学习(1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建立、兴盛和灭亡。

三、课堂讲解(25分钟)1. 夏朝:教师讲解大禹治水的故事,介绍夏朝的建立、兴盛和灭亡。

2. 商朝:教师讲解商汤灭夏的故事,介绍商朝的建立、兴盛和灭亡。

3. 周朝:教师讲解周武王灭商的故事,介绍周朝的建立、兴盛和灭亡。

四、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第一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引出本课时的内容。

二、课堂讲解(25分钟)1. 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教师讲解先秦时期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等。

2. 先秦时期的礼仪乐制:教师讲解先秦时期的礼仪、乐制特点。

3.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教师讲解先秦时期的思想家、学说、文化艺术等特点。

三、课堂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先秦时期的社会制度、礼仪乐制、思想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学习。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课堂讨论、学生自主学习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先秦时期的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人物、社会制度、礼仪乐制、思想文化等方面的掌握情况。

同时,关注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前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文化教学设计第一章先秦时期社会概况和文化
第一节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二节
目的要求
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概况和中国文化的起源
练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先秦时期的概况,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内容分析(重点、难点)
重点:1.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 2. 原始陶器艺术,甲骨文
难点:1.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关系的变革 2. 图腾崇拜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先秦:指我国自有人类居住直到秦统一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
讲授新课
第一节先秦时期社会概况
一.我国的原始社会
1. 早期人类
问:什么人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居民?(元谋人)
原始社会我国境内主要的人群:
元谋人(一百七八十万年前、最早的远古居民)、
北京人(70-20万年前、最为世界闻名、头盖骨、原始石器、使用原始的石制工具、使用火、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
2. 氏族公社
山顶洞人(三万年前、体型、氏族公社)
氏族公社——母系氏族(河姆渡文化、半坡文化)
磨制石器、原始农业、畜物业、手工业;固定的房屋;
父系氏族(大汶口文化)、晚期开始出现了私有制和贫富分化
3. 神话和传说——黄帝、尧舜禹、禅让、大禹治水
二.夏、商、周奴隶王朝(1600多年)
禹建夏(公元前2070年、——汤灭夏)
商(汤 BC1600年—BC1046年迁都武王伐纣)
周(西周、东周)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
三.春秋时期奴隶制的瓦解
东周(春秋、战国)春秋五霸、初税亩;
四.我国封建社会的开始—战国
1. 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水利事业:都江堰、郑国渠
2. 各国的变法——重点商鞅变法
3.战国七雄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起源
在原始人群阶段的旧石器遗址这中,迄今还未发现可能称之为艺术品的东西。

中国最早的艺术品,现有的考古成果告诉我们,开始创作于已经进入了氏族公社的山顶洞人时期。

一.原始文化艺术和宗教信仰。

1.山顶洞人的装饰艺术——中国文化的起源
2、原始陶器艺术*
河姆渡陶纹,半坡彩陶,红山陶塑,卡诺陶绘等分别反映了当时当地的社会生活状况。

3、原始玉器艺术
4、原始音乐
5、图腾崇拜
图腾:是英文Totem的译音,原为北美印弟安人的语言,意为某一氏族的徽号或标志。

图腾崇拜的原因
6. 占卜
二. 我国的文字的起源
1.文字的起源
2、甲骨文 *
3、金文;
4、小篆
三.黄帝的传说与中华文明
1、黄帝的传说
2、中华文明
总结本课知识重点
布置作业
1、做好复习和预习,整理好笔记;
2、用生动简洁的语言复述先秦时期的概况及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