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等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气象学兴趣,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3. 大气逆辐射的作用4. 大气受热过程的实例分析5. 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大气逆辐射的作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实例分析。
2. 教学难点: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及作用,大气受热过程在气候形成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大气受热过程。
2. 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提问法,激发学生思考,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相关案例材料3. 教学卡片或黑板4. 学生分组名单教案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大气层结构,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层中的热量传递。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大气是如何获取热量的吗?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太阳辐射的来源和特点。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相关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过程。
四、课堂小结(5分钟)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点评并鼓励。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大气受热现象。
2.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大气受热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大气受热过程,提问学生对于大气逆辐射的理解。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掌握大气的温室效应、逆辐射等基本概念。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加深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难点: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大气层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
2. 讲解新课:(1)太阳辐射:介绍太阳辐射的波长、强度等基本概念,说明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讲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的原理,说明地面是地球大气的主要能量来源。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介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是地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4)大气逆辐射:讲解大气逆辐射的概念和作用,说明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5)温室效应:介绍温室效应的概念和影响,说明温室效应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
3. 巩固练习:通过课堂练习、作业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
4. 归纳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重要性。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2. 采用实验法,通过实验演示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
3. 采用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影响。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2. 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 评价方式: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期末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理解程度。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多媒体课件:包括大气的受热过程及温室效应的相关图片、动画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a.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原理;b.掌握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理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a.通过课堂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b.利用图片、图表等辅助工具,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c.进行小组讨论和实际观察,让学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d.利用实例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培养学生对大气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b.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关注气候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大气的受热过程a.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辐射;b.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c.热平衡和热传递过程。
2.大气的温度分布规律a.纬度和季节的影响;b.海陆分布的影响;c.气流和洋流的影响。
3.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a.对流层;b.向上延伸的上层;c.向下延伸的下层;d.特殊大气层。
4.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a.气候类型的分布;b.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的比较;c.气候变化的原因和趋势。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a.利用图片或实际场景引入,激发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兴趣;b.提问:你们对大气的受热过程有什么了解?2.理论讲解(30分钟)a.通过教师的讲解和辅助工具展示太阳辐射、地球表面辐射及大气的吸收、散射和反射;b.讲解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并结合图表帮助学生理解温度分布规律。
3.实例分析(20分钟)a.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例如:为什么赤道地区气温高,极地地区气温低?b.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思考。
4.实地观察(30分钟)a.带领学生到校园或附近地区进行实地观察,感知大气层的结构和特点;b.学生进行观察记录,回到教室后进行数据整理和讨论。
5.总结与反思(10分钟)a.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对学生进行拓展问题的提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思考;b.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反思,总结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1.太阳辐射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可以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2)根据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大气逆辐射使大部分太阳能量被保留在地球。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地球气候系统的认识,培养其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2. 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3. 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4. 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5.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2. 教学难点: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4. 利用多媒体演示实验,增强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认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地球气候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气受热过程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大气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输和吸收、地面向大气释放的长波辐射。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在实际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大气内部的热量传递过程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分享讨论成果。
5. 演示实验:利用多媒体演示大气受热过程的实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6. 总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基本原理的理解。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对大气热量传递的理解。
3. 演示实验观察:观察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演示实验时的反应,评估其对实验内容的理解。
4. 作业批改:通过作业练习,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
2. 使学生掌握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3. 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能力,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2. 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3. 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
2. 教学难点:大气受热过程的复杂性和对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相关图像和实例,直观地讲解大气受热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问题,深入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引入大气受热现象,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展示相关图像,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大气受热过程。
3. 讲解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并通过实例进行分析。
4. 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5.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分析结果。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某个具体的气候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大气受热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太阳辐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的理解。
3. 作业批改:分析学生作业中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对气候影响的应用情况。
七、教学延伸1. 邀请气象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2.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测活动,实际测量大气温度、湿度等参数,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效果。
2. 教师反思:根据学生反馈和教学评估结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人教版【引言】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气候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
本教案旨在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对气候的影响,并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第一部分:理论讲解】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结构1. 大气的组成说明:大气主要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和水蒸气组成,其中氮气和氧气的比例分别约为78%和21%。
2. 大气的结构说明:大气可以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外层等层次,各层具有不同的特征和作用。
第二节:大气的受热过程1. 日照和地面吸收热量说明:太阳辐射在大气层中的云、气体和颗粒物的散射和吸收;地面受到太阳辐射后,会吸收部分热量。
2. 热对流和热辐射说明:热量通过热对流和热辐射的方式在大气中传递和分布,其中热对流是主要的传热方式。
3. 热量在大气中的再分配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导致热量在不同高度和地区的再分配,形成了气候带和气候现象。
第三节:大气的受冷过程1. 大气的辐射冷却说明:夜晚,地表向大气辐射出热量,使大气温度下降。
2. 大气的传导冷却说明:大气层之间的传导会导致温度的下降,其中上层较冷的空气向下传导。
【第二部分:实验演示】第一节:日晷的使用说明:通过观察日晷的指示和太阳的位置,让学生了解太阳的直射角随时间的变化。
第二节:温度计的使用说明:使用温度计测量不同地区和高度的温度,让学生感受大气温度的变化规律。
第三节:气象球的制作和使用说明:制作气象球,并观察气象球的漂浮高度,了解大气的密度和温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学习总结】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学生应该能够:1. 了解大气的组成和结构,掌握大气层次划分的原则;2.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受冷过程,认识大气对气候的影响;3. 掌握使用日晷和温度计的方法,能够观察和记录相关数据;4. 制作气象球,并应用气象球观察和分析气象数据。
【教学反思】本教案通过理论讲解和实验演示相结合的方式,旨在提高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大气受热过程 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阅读课本文字和图表,说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三个表现,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绘制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说出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说明大气的保温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照示意图解释常见地理现象,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重点、难点(一)重点1、运用图表,描述大气的受热过程。
2、地理图表的应用。
(二)难点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媒体多媒体教学平台四、教学方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五、教学过程【课堂导入】【教师】好!同学们知道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那太阳辐射的地球之旅是怎样一个过程呢?这便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大气的受热过程。
在进行地球之旅之前我们先要有知识铺垫,请同学们先看这样一组图片:“藏族姑娘与四川美女”,同样是妙龄少女,皮肤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学生】气候差异……太阳大,晒黑了……太阳辐射……【教师】同学们都有各自的看法,来,你来谈一下你的观点。
【教师】非常好,同学们的观点中都有一个关键词:太阳辐射。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较高、云层稀薄、辐射强烈;而四川盆地由于盆地构造,空气不易流动,云层较厚,辐射较弱。
两地气候差异导致两地人们皮肤上的差异。
【新课教学】大气削弱作用【教师】那为什么云层的厚度会影响太阳辐射强度呢?这就与我们接下来要了解的大气削弱作用有关。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包括三种:……这也就解释了我们刚才的疑问:云层越厚,反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越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从而云层厚度会影响太阳辐射强度。
【教师】有了这样一个知识铺垫它会让我们的地球之旅更加顺利,在正式踏入旅途之前呢老师还要送给同学们两个锦囊妙计:第一,物体源源不断向外辐射能量,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
由此得出,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中,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课题】大气受热过程【教学内容】地理必修Ⅰ(人教版) 2.1 节第一部分《大气的受热过程》【课型】新授课【课程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分析】本节课的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而大气受热的主要过程可以用“太阳辐射及其作用---- 地面辐射及其作用 ----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三个层层递进的过程来概括。
课标淡化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把重点放在地面从太阳辐射获得热量、大气从地面获得与保持热量的过程。
教学中不宜把受热过程划分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从简化角度来看,应把受热过程看作一个整体。
以图表的形式整体表达,一气呵成。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给了“图 2.1大气的受热过程” 和“图 2.2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两幅图表。
以图表的形式具体阐述课标“大气受热过程” 。
图 2.1放在正文部分,详细解释了“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和“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这两个受热过程。
而“大气逆辐射及保温作用”这一过程,以图 2.2 的形式,用两个小问放在活动内容呈现,既具有延伸性,也体现了学生思考逐步成熟的过程。
既完成了课表要求的内容,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
作为知识铺垫,说明物体温度越高,向外辐射能量的能力越强,辐射出光线的波长越短。
比较太阳表面温度和地面温度不难知道两种辐射的波长差异,这可以让学生自学完成。
另外,和上一版本人教版教材相比较,对于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等不同波段辐射的表现形式不提及。
散射作用及其现象也予以删除。
把精力更加集中在“大气受热过程”这一整体上。
本节课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给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关能力集中训练的机会。
大气受热过程分析突出了逻辑推理能力,而在这个分析过程的同时又要把相关原理同生活中的具体现象结合起来,在运用中形成能力。
【学情分析】本节课推理过程严谨,涉及的光学和热学知识较多,而这些知识学生没有学过,学生学习大气受热过程的知识障碍较多。
这要求教学时给学生必要的相关知识铺垫。
所以设置“教材梳理”板块。
学生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正在建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辅助,启发引导学生完成新知识的构建。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之间的关系;2、理解和掌握太阳辐射大部分到达地表,使地面增温;3、理解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4、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保温作用及其意义;5、学会灵活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去解释生活生产中的实际现象或问题。
过程与方法:1、能用图表分析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
2、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辐射及其作用、地面辐射及其作用、大气逆辐射及其作用这三个层层递进的受热过程。
3、在读图推理过程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并能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解释生活中的实例,提高学生运用原理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比较分析地球与月球表面大气受热过程的不同,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2、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去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气的直接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这是因为它是认识大气运动的前提,也是解释诸如温室效应的具体地理现象的基础。
难点: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保温作用大气的受热过程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这是因为学生缺少相应的物理学知识,学习障碍多。
大气保温作用也是教学难点,因为保温作用建立在正确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逆辐射的基础上。
而这两个内容均不好理解。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动画演示、讨论分析。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学过程】教设学教学活动计环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图节【课前布置】【课前学生动手、思考】完成课前让学生熟悉1、全班分成 6 小组,进行合作布置内容。
在书上找到基本概念并基本概念和式学习。
勾画理解。
知识梳理如下:教材内容,为课2、结合图 2.1,图 2.2,以及“教前材知识梳理”预习课文,填出知布识梳理空白部分,并找出以下几置个概念:辐射热交换;削弱作用;长(短) 波辐射;太阳短波进一步学习探讨打下基一、大气的受热过程础。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2.近地面大气主要和直接的热源:地面。
从大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图中的A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大部分能够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大气对图中的 B 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因此大气增温的最主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
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4.影响: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大气的运动状态。
教设学教学活动计环意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图【课件展示】展示 PPT 内容,月球【学生讨论,回答】通过月球表表面昼夜温度的差异。
请同学们结1、白天有太阳辐射、月球表面面昼夜温度合教材图 2.2 分小组讨论,思考:辐射;晚上只有月球表面辐射。
的案例引入导1、月球表面昼、夜各有哪些形式的2、白天 , 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在新课,提起学入辐射?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生探究的兴新2、昼夜温差大的原因可能是什么?127 摄氏度;夜晚,没有太阳辐趣,并为下一课射,月球表面辐射又不断把白天项内容的学获得的热量向宇宙空间辐射,温习做铺垫。
度可降低到零下 183 摄氏度。
推【过度】结合月球的案例,我们看以下对地球表面辐射形式的推测对进吗(展示PPT内容)?为什么?新课活【承转】我们通过三种不同形式的辐射及其作用来具体理解地球大气动受热过程。
先看第一种形式:太阳1短波辐射及其作用。
太【讨论】:请同学们分小组,结合图阳 2.1 ,图 2.2 ,推测白天的时候太阳短辐射在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之前有哪些变化?波提问:在大气受热过程中太阳辐射辐的作用是什么?射【小结】:及1、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
2、太阳辐射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作射,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用气射到地面上来,使地面增温。
【学生讨论,回答】不对。
因为通过比较,找地球表面有大气层存在,所以辐不同,层层推射形式和受热过程比月球表面进教学。
要复杂得多。
学生通过前面预习,对吸【学生讨论,回答】收、反射等基1、出现了吸收和反射等削弱作础知识已经用。
但是被大气层吸收和反射的掌握,本活动量很少,绝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内容主旨仅到达地面。
在于理解“太【学生讨论,回答提问】阳辐射使地使地面增温(地面吸收绝大部分面增温”。
太阳辐射)。
教设学教学活动计环意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图活【承转】从活动 1 我们可以看出,【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前面预动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不是太阳辐地球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而习了关于波射。
为什么在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2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所以对太长以及二氧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阳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化碳、水汽等那么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又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是什么呢?地面。
对长波辐射面【学生讨论,回答】的吸收作用长大气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相对于等相关知识,波【讨论】:请同学们分小组,结合图太阳短波辐射来讲,地面辐射为为本活动做辐 2.1 ,图 2.2 ,推测近地面大气的直长波辐射。
所以大气强烈吸收地好了铺垫。
本射接热量来源是什么?面辐射。
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活动内容的及分热量都被大气截留下来。
主旨仅在于其【小结】:所以大气的直接热量来源是地让学生掌握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面。
作的热源。
“地面是近用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就可以了。
教教学活动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过度】大气增温后会出现哪些辐【学生讨论,回答】动射形式?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3【讨论】:请同学们分小组,结合教材活动部分题干材料以及图 2.2 ,推测大气增温后的辐射形式。
【学生讨论,回答提问1】大提问 1:大气逆辐射指向什么方向?大气逆辐射指向地面,是对地面气有什么作用?辐射损失热量的补偿,对地面有逆提问 2: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保温作用。
概括,你认为合适吗?2】辐【小结】:【学生讨论,回答提问射大气增温后,除一小部分以大气辐合适,正是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及射的形式射向宇宙空间,大部分以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其大气逆辐射的形式把热量还给地【学生讨论,回答拓展】作面,对地面辐射损失热量进行补偿,因为地球有大气,白天,太阳辐用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射被大气削弱;夜间,地球表面拓展:为什么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到保温作变化没有月球表面剧烈?用,从而对地表昼夜温差起到减缓的作用。
所以温度变化较小。
【过度】请同学们依照图示,讨论【学生讨论,作图总结】总结,并用粗箭头画出大气受热过课程的三个主要环节。
要求只画出三个主要环节,略去削弱作用和大气堂辐射等枝节。
总【总结】:结1、太阳辐射是地球的能量源泉2、地面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3、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设计意图本活动内容的主旨在于让学生掌握“大气逆辐射的含义及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
大气辐射等次要环节可通过知识梳理自学,此处略去。
图示总结大气的受热过程,直观易懂,省去细枝末节,便于学生理解教教学活动学环教师活动节【应用与拓展 1 】多云的夜晚气温为什么比晴朗的夜晚高?【应用与拓展 2 】应小明家的农田 3 个月后就被征用了,但他用想再抢种一季胡萝卜(需 3 个多月才能收获),有什么办法可以让胡萝卜生长旺盛,与提前收获吗?请结合材料1,讨论后具体拓回答。
展材料 1:玻璃的作用类似于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的作用。
它们让太阳短波辐射进入,被室内物体吸收并以长波辐射方式释放热能,而玻璃对长波辐射几乎是不透明的,因此热能被存在室内,使温室保暖。
设计意学生活动图【学生讨论,回答拓展1】应用本节课夜晚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所学知识,达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好到熟能生巧,学以致用的目的。
同时,在解决实际【学生讨论,回答拓展2】问题的过程运用塑料大棚、玻璃温室中,体会地理等缩短生长周期。
对生产生活由于玻璃(或塑料薄膜)的指导作用,的阻挡作用,使温室内的学习有用的长波辐射不能穿过玻璃地理,生活中(或塑料薄膜)流失,使的地理。
提高大部分热量保留在室内。
学生学习兴从而缩短生长周期,提前趣。
同时向课收获。
外材料拓展,为有兴趣深入探讨的同学留出发展空间。
教教学活动学环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节材料 2: 1999 年版的《辞海》关于“温室提问2、提问 3 作为课堂设计意图应用本节课效应”的解释, 20 世纪初期前,人们曾误认为玻璃温室(不经人工加热的养花房)保温机制与大气这种保温机制相同,因而将它称为“温室效应”。
1909 年美国物理学家伍德分别用岩盐(对长短波辐射都透明,不会截留长波辐射)和玻璃(有透过应短波辐射而截留长波辐射的能力)做成温用室(花房)试验,结果两上温室内的温度与一样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