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掌握大气层结构及其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透射等作用。
2. 掌握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作用,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3. 掌握大气中水汽、云和大气气溶胶等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影响。
技能目标:1. 能够分析大气受热过程中的能量转换和传递,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大气现象。
2. 能够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有关大气环境保护的讨论和实践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大气环境保护的关注和责任感,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2. 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学会尊重和倾听他人意见,共同探讨大气受热过程的相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然科学课程,结合地理、物理等学科知识,以实际观测和数据分析为基础,探讨大气受热过程及其对环境的影响。
学生特点:针对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对大气现象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但缺乏系统深入的科学认识。
课程设计应注重激发兴趣,引导观察,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大气层结构:介绍大气层的组成、厚度及其对太阳辐射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一节- 内容:大气层划分、各层特点、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传播。
2. 大气受热过程:讲解大气对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作用。
- 教材章节:第二章第二节- 内容:能量转换、大气温室效应、大气对辐射的吸收特性。
3. 温室气体与气候变化:探讨温室气体对大气受热过程的影响,及其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中能量的传递流动及其带来的影响和效应。
2.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教学难点:1.高一学生对于本节内容较陌生,专业名词较多,难以理解。
2.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需要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
3.需要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同学们对于新知识“看的着”、“摸得到”。
老师】非常好,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
那么这些辐射能量到达地球后会发生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想一想。
学生】被地球吸收啊。
老师】没错,地球会吸收一部分太阳辐射能量,但是也会反射一部分回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照率。
不同的地区反照率不同,导致地球不同区域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的差异性。
同时,大气对太阳辐射也有一定的削弱作用。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讲解的内容。
引入】那么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表面的温度是怎么来的吗?是太阳辐射直接加热的吗?学生】不知道。
老师】其实,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是来自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地球表面也是大气的主要和直接热源。
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着重讲解的内容。
转移。
首先,太阳向地球进行短波辐射,但大气不吸收短波辐射,所以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到达地表。
地表吸收太阳的短波辐射,导致地表温度升高。
然后,地表向大气进行长波辐射,大气吸收这些长波辐射,导致大气温度升高。
最后,大气向地表进行逆辐射,即大气辐射,这也是长波辐射。
这三个过程形成了一个“倒N”字型,分别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和“大气返大地”。
这是大气受热过程中能量转移的基本过程。
主要流动方向是太阳辐射经大气层到达地表,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向大气层发出长波辐射,大气层再向地表和宇宙空间发出辐射。
而少量的能量则有几个去处:一是大气中的云层会反射一部分太阳辐射,二是大气会吸收少量的太阳辐射,三是有一小部分的地面长波辐射没被大气吸收,跑到了宇宙空间里去了,四是大气在进行大气辐射的同时,与大气逆辐射相反的方向会有少部分大气辐射跑到了宇宙空间去了。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一、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受热的基本过程;2.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3.掌握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影响的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点1.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原理;2.大气的受热过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3.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内容1.大气的本质及构成;2.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3.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4.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Step 1:引入通过提问、导入等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大气的作用、大气的本质及构成。
Step 2:学习理论知识1.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大气受热的基本形式有辐射受热、传导受热和对流受热。
其中,辐射受热是最主要的形式。
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大气受热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度变化会影响气压的分布和风向风速的变化。
此外,大气的受热还会导致云的形成和降水的产生。
3.大气受热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大量的能量被地面吸收,经由大气层对地球表面形成一定的保温作用,使地球表面温度范围在一个适宜的区间内。
若大气层因污染或其他原因受到破坏,就会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等严重问题。
Step 3:案例分析通过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大气受热的实际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
Step 4:课后拓展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大气受热的相关知识。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2.案例分析法3.实验方法六、教学评估1.考试2.作业3.讨论七、教学资源1.实验室及相关设备2.教材及其他资料。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6.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
活动时间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
活动
学生
活动
太阳辐射一、导入新课1 Nhomakorabea2分钟问:屏幕上两种图标表示的天气状况分别是?
问:晴天、阴天,你觉得哪种天气情况比较热?
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自主回答
生活例子便于理解
二、过渡
,
回顾上一章知识点
4分钟
1.问:我们地球上的热量是谁给的?
4分钟
过渡:如果没有大气层会怎样?
课件演示图片:月球昼夜状况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理论解释实际例子
学以致用
体会大气的重要性
4分钟
问:青藏高原为什么是我过夏季最低温的地区?
一日内温差为什么如此大?
课件演示图片: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理论解释实际例子
学以致用
体会大气的重要性
大气的保温作用
看图描述过程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归纳总结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体会地面辐射的重要性
加深知识
2分钟
问:从大气的作用分析晴天与阴天,哪种天气状况的昼夜温差(日较差)比较大?
看图描述过程
小组思考讨论回答
晚上晴天比阴天温度低的原因
学生较容易便得出结论
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学会理论解释实际例子
学以致用
体会大气的重要性
大气的作用
课件演示图片
2.问:1、太阳的能量以何种方式传到地面?
2、太阳辐射包括哪几类电磁波?
3、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在哪个光区?
4、我们肉眼能看到的大部分是哪种电磁波?
高考地理一轮复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页)

高考地理一轮复课《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6页)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丹凤中学地理组叶佳【考纲扫描】1.大气的受热过程。
2.阻碍昼夜温差的因素。
3.逆温现象及其阻碍。
【考点要求】1.结合人们周围的自然现象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特点。
2.结合实际问题考查昼夜温差大与小的成因。
3.结合日常生活考查逆温带来的不利阻碍,及应注意的问题。
【引入】摸索:藏族的传统服饰是掉袖藏袍,形成这一服饰文化的自然条件是什么?什么缘故会产生如此的自然条件?要求:学生摸索交流。
教师: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要紧是因为海拔高,大气稀薄。
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也比较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
这与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关,今天我们要紧复习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知识探讨】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摸索:(1)太阳辐射属于长波辐射依旧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呢?(2)太阳辐射能量要紧集中哪个波段?2.探讨:大气的受热过程。
(1)课件出现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学生回答每个环节的意义。
(2)小结:大气的受热过程包括三个环节,Ⅰ太阳暖大地→Ⅱ大地暖大气→Ⅲ大气还大地。
3.探讨:生活中大气的保温作用。
(1)阐述“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的原理。
(2)阐述“利用烟雾防霜”的原理。
“利用烟雾防霜”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注意用火安全,小心火灾。
”(3)说明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阻碍。
4.考场:(1)判定。
①近地面大气增温的直截了当热源是太阳辐射。
(×)②多云的白天气温较低,要紧是云层吸取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
(×)③日出前的清晨、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不是完全黑暗的,这是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④CO2能够吸取红外线,O3能够吸取紫外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取具有选择性。
(√)⑤霜冻多显现在晴朗的夜晚,是因为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⑥一天中最高气温显现在正午,是因为现在太阳辐射最强。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能准确表述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的关系。
2.通过对“大气的受热过程”的理解,提高用地理原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以及大气的保温作用。
2.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并能够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藏民生活的视频,提问:视频中展示了藏民怎样的穿衣习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习惯?2.揭示课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新课讲授1.太阳辐射展示《地面辐射使大气增温》示意图,提问: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过程是怎样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时候,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大部分到达地面)总结: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大部分能够到达地面,被地面所吸收。
所以,太阳辐射是地面的直接热源,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太阳暖大地”。
在这个过程中大气对太阳辐射起削弱作用。
2.地面辐射引导学生继续读图,提问: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后,地面做出了什么样的反应?(地面在接受到太阳辐射增温的同时会向外进行长波辐射,近地面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总结: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来,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这个过程可以称之为“大地暖大气”。
3.大气逆辐射引导学生再次读图,提问:大气吸收地面辐射之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除一少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完成“活动”中的两个问题:(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可以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是合适的)(2)根据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大气逆辐射使大部分太阳能量被保留在地球。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案教案标题: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掌握大气受热的几种方式以及其特点;3.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4.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天气现象。
教学重点:1.大气受热的几种方式;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1.大气受热方式的原理和特点;2.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具体影响。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2.实验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发学生对天气现象的思考,提出问题:为什么天气会变化?2.粗略解答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概念讲解和示意图(10分钟)1.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通过示意图展示大气受热的过程,包括辐射、传导和对流。
三、辐射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辐射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例解释辐射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辐射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四、传导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演示传导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传导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五、对流的受热方式(20分钟)1.讲解对流的概念和原理。
2.通过实验演示对流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对流的示例和应用场景。
六、总结和归纳(10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大气受热方式的重要性。
2.解答学生可能存在的疑问。
七、拓展活动(10分钟)1.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调查,了解大气受热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2.提供相关资料和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索。
教学反馈:1.出示练习题,让学生回答与本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2.布置小组作业,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关天气变化的调研,并撰写报告。
教学延伸:1.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或图书馆查找更多有关大气受热和天气变化的知识,拓宽视野。
2.鼓励学生参与科技活动,例如建立小气象站,实时观测与记录天气变化。
教学评价:1.教学过程中,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必修一的内容,主要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中的能量的传递。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与前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等相呼应,又对后面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和气候等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铺垫的作用。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能量传递过程,教材对于这部分内容所呈现的资源非常少,只有两段文字和一幅图。
仅用教材的资源学生很难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要合理补充。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大气保温作用及基本原理,分析具体的地理现象,解释具体地理问题等。
二、学情分析由于本节内容对于高一同学们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而且专业名词较多(如地面反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短波辐射等)这对于高一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所以不宜多采用讲授法。
我将复杂的过程分解为几个简单的过程分别图示讲解,这样同学们比较容易接受。
又由于本节内容主要是比较抽象的空间能量传递的过程,所以用图示法和演示法来教授是很好的方式。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生通过学习大气的受热过程,能画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2)学生能说出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与大气受热过程之间的关系,明确地面才是大气的直接热源。
(3)学生能够利用本节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过程与方法:(1)利用图表法引导学生利用大气受热示意图等图表进行识图和绘图,培养学生图形分析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通过拟人、比喻等形象生动的讲解法,学生能从新的角度对地理事物进行从新认识和体会。
(3)运用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学生能够解决一些常见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节课的对于大气受热过程的学习,同学们初步了解全球温室效应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培养了学生的环保、低碳意识。
(2)通过对大气受热过程的生动形象学习,学生从探究和学习地理事物和现象中获得乐趣,陶冶豁达、积极的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大气受热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气的受热过程》教学设计
吴忠市回民中学李小梅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使用的是中图版的地理教材。
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第1册第二章《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一节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第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的内容属于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范畴,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天气系统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二、教材内容分析
从正文看,教材的编排紧贴课标的要求,首先呈现的是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进一步分析可从中提取出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
接下来教材较详细地阐述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原理。
阅读部分的标题是“天空的颜色”,意在让学生运用本部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体味地理的“有用性”,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本部分教材中主要有三张地图: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的“温室效应”、太阳辐射在地面的不均匀分布,意在使学生“运用图表说明”,指明了学习路径。
【教学目标的确定】
课标解读:
内容标准: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课标解读①课标中的行为动词“说明”属于理解的知识水平;
②“课标”中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
③学习和说明大气受热过程,需要借助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④这就要求学生能够自选或运用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的基础是对大气受热过程有一完整的感知和记忆,即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记住大气受热的完整过程: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和地表把热量传给大气这三个环节,以及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这两个作用。
2、学生能够运用自选或给定的图表准确而完整地解释“大气的受热过程”。
3、学生能够运用这部分知识解释一些地理现象,从而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进一步认识人地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使学生掌握大气受热过程,以及受热过程中的有关现象
难点: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理解。
2、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刚升入高中不久,对地理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加之本部分知识可以很好地解释学生日常生活中关注的一些现象,所以教师有技巧的设问,一定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学生由感知形成结论,由结论解释现象。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关于太阳辐射和对流层大气特点等的知识储备,也有了关
于高中地理学习方法的训练,而且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考虑到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现象的认识仍停留在表面现象的认知,对概念、理论的理解归纳能力较弱。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地方法给予辅助,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以达成教学目标。
【教法、学法的选择】
指导阅读法、读图分析法、质疑探究法,针对地理教学的特点以及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力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积极的思维过程达成教学目标。
讲授法,对一些概念以及不适于探究的内容,应以教师讲授为主,以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辅助教学,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得出结论。
探感
表面来看,太阳炙烤着大地,那它一定也把大气给我们
烤热了吧?其实则不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2页的内容,说
说大气的受热过程有哪几个环节?
【分析】俗话说“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地球的能
量源泉,然而从前面的内容来看,似乎并不是太阳辐射直接
让大气受热的,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那么我们首先来研
究一下,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大气做了些什么?
读书思考:请同学们阅读课本32-33页的“大气对太阳
辐射的削弱作用”前两段内容及图2-1-2:思考回答:
1、大气是通过哪几个方式削弱太阳辐射的?削弱掉多少?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太阳光谱中的哪部分?
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是否均匀分布?
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指导。
答
射
层。
到达地表。
太阳辐射增温的
同时
给大气。
思考、记忆。
结论: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
很少,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率却很高。
所以,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受热升温以后,又会如何向外传递热量呢?
小结:大气逆辐射“返”大地。
从而实现了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理解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通过两种方式实现
减少热量散失
通过大气逆辐射返还地面想象,
交流观点,
说话”
分析思考!
大部分被大气吸收了!
习原理,
气的吸收作用,析思考
量返还地面
课标要求。
开阔思路设
【特点及效果分析】
本节课的特点:本设计最大的特色是教师引导学生对大气受热过程各个环节的探究。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强调以下两点:一是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理解相关概念的基础上,学生通过观看动画演示、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知道大气受热过程的三环节、两作用。
以地理图表为载体,通过教师有梯度的引导,使学生理解并能分析、解释大气受热过程的两个作用,进而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二是渗透新课程理念。
即强调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理念。
引入生活中问题、提出具有矛盾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引导学生探究,在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满足感。
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合作探究等研究方法,体验地理思维过程。
教学效果分析:
本节课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通过问题设置和学生的探究,既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探究地理过程、合作交流的能力,很好地完成了三维目标。
此设计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好地完成了设计时想达到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