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直线与方程

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直线与方程一、直线与方程
1.直线的倾斜角
3.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111222
0A x B y C A x B y C ++=⎧⎨
++=⎩的解. (1)方程组有唯一解⇔1l 与2l 相交,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的解; (2)方程组无解⇔1l ∥2l ;
(3)方程组有无数解⇔1l 与2l 重合.
3.距离问题
特别提醒
解决对称问题要抓住以下两点:
(1)已知点与对称点的连线与对称轴垂直;
(2)以已知点和对称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在对称轴上.三、圆的方程
1.圆的标准方程与一般方程
(1)直线与圆相离,没有公共点;(2)直线与圆相切,只有一个公共点;(3)直线与圆相交,有两个公共点.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有两种.
(1)几何法:
由两圆的圆心距d与半径长R,r的关系来判断(如下图,其中R r>).
(2)代数法:
设圆221111:0C x y D x E y F ++++= ①,圆22
2222:0C x y D x E y F ++++= ②,
联立①②,如果该方程组没有实数解,那么两圆相离;如果该方程组有两组相同的实数解,那么两圆相切;如果该方程组有两组不同的实数解,那么两圆相交.
特别提醒
设圆221111:0C x y D x E y F ++++= ①,圆222222:0C x y D x E y F ++++= ②,
若两圆相交,则有一条公共弦,由①−②,得121212()()0D D x E E y F F -+-+-=③. 方程③表示圆C 1与圆C 2的公共弦所在直线的方程.。
高中数学直线方程知识点

高中数学直线方程知识点
高中数学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1.直线的倾斜角
(1)定义: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取x轴作为基准,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2)范围:直线l倾斜角的范围是[0°,180°).
2.斜率公式
(1)若直线l的倾斜角α≠90°,则斜率k=tan_α.
(2)P1(x1,y1),P2(x2,y2)在直线l上且x1≠x2,则l的斜率k=(y2-y1)/(x2-x1).
3.直线方程的五种形式
题组一思考辨析
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
(1)根据直线的倾斜角的大小不能确定直线的位置.(√)
(2)坐标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均有倾斜角与斜率.(×)
(3)直线的倾斜角越大,其斜率就越大.(×)
(4)若直线的斜率为tanα,则其倾斜角为α.(×)
(5)斜率相等的两直线的倾斜角不一定相等.(×)
(6)经过任意两个不同的点P1(x1,y1),P2(x2,y2)的直线都可以用方程(y-y1)(x2-x1)=(x-x1)(y2-y1)表示.(√)
2.若过点M(-2,m),N(m,4)的直线的斜率等于1,则m的值为( )
A.1 B.4
C.1或3 D.1或4
综上可知,直线m的方程为x-2y+2=0或x=2.
(2)直线l过点P(1,0),且与以A(2,1),B(0,√3)为端点的线段有公共点,则直线l斜率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
解析如图
直线方程的综合应用
课时作业:。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及公式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及公式
一、直线知识点
1、定义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连线称为直线(一般用符号l表示)。
2、直线的几何性质
(1)直线总是由两个点确定,可用两点式表示,如:l:(x1,y1),(x2,y2);
(2)直线总是由斜率和一个点确定,可用斜率-截距法表示,如:l: y = kx + b;
(3)直线总是由一条投影方程确定,可用平面投影法表示,如:
l:Ax+By+C=0;
(4)直线总是由一个点和法向量确定,可用向量方程表示,如:
l:(x-x0,y-y0)⊥(a,b)。
3、直线的运算
(1)两直线的交点:
若两条直线l1和l2的斜率不同,则这两条直线一定有交点(即使以
斜率-截距法表示的两条直线的斜率相同但截距不同,仍有交点),设其
交点为O,则有:
l1:y=k1x+b1;
l2:y=k2x+b2;
O(x0,y0),则有:
x0=(b2-b1)/(k1-k2),y0=k1x0+b1;
若两条直线l1和l2的斜率相同,则这两条直线要么重合,要么平行(即使以斜率-截距法表示的两条直线的截距相同但斜率不同,仍有平行),则没有交点;
(2)直线的平行和垂直
若两条直线的斜率分别为k1和k2,则:
两直线平行当且仅当k1=k2;。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一、直线的表示1、比例表达式:对于任意的两个不同的点A(x1,y1)与B(x2,y2),它们所连成的直线上任意的一点P(x,y)都满足比例关系:$$\frac{y-y_1}{y_2-y_1}=\frac{x-x_1}{x_2-x_1}$$2、斜截式:也叫斜率表达式:对于任意的两个不同的点A(x1,y1)与B(x2,y2),它们所连成的直线可用如下斜率表达式:$$y-y_1=k(x-x_1)$$其中,k为斜率,可以根据两点A(x1,y1)与B(x2,y2),计算得出:$$k=\frac{y_2-y_1}{x_2-x_1}$$3、标准方程:直线可以用标准方程表达:$$Ax+By+C=0$$其中,A、B、C可以根据两点A(x1,y1)与B(x2,y2),计算得出:$$A=y_2-y_1,B=x_1-x_2,C=x_2y_1-x_1y_2$$二、方程的表示1、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方程可以按如下形式表示:$$Ax+B=0$$其中,A、B为常数,A≠0,解析解可以表示为:$$x=-\frac{B}{A}$$2、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可以按如下形式表示:$$Ax^2+Bx+C=0$$其中,A、B、C为常数,A≠0,解析解可以表示为:$$x=\frac{-B\pm\sqrt{B^2-4AC}}{2A}$$3、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可以按如下形式表示:$$Ax+By+C=0$$其中,A、B、C为常数,解析解可以表示为:$$x=\frac{-B\pm\sqrt{B^2-4AC}}{2A}$$$$y=\frac{-A\pm\sqrt{B^2-4AC}}{2B}$$4、同次及非同次线性方程组:。
(完整版)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

直线与方程知识点总结一、直线基本知识 1、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① 关于倾斜角的概念要抓住三点:ⅰ.与x 轴相交; ⅱ.x 轴正向; ⅲ.直线向上方向. ② 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0. ③ 倾斜角α的范围000180α≤<.④ 0,900≥︒≤︒k α; 0,18090 k ︒︒α (2)直线的斜率①直线的斜率就是直线倾斜角的正切值,而倾斜角为090的直线斜率不存在。
②经过两点),(),,(222111y x P y x P (21x x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是1212x x y y k --=(21x x ≠) ③每条直线都有倾斜角,但并不是每条直线都有斜率。
2、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判定 (1)两条直线平行对于两条不重合的直线12,l l ,其斜率分别为12,k k ,则有1212//l l k k ⇔=。
特别地,当直线12,l l 的斜率都不存在时,12l l 与的关系为平行。
(2)两条直线垂直如果两条直线12,l l 斜率存在,设为12,k k ,则12121l l k k ⊥⇔=-注:两条直线12,l l 垂直的充要条件是斜率之积为-1,这句话不正确;由两直线的斜率之积为-1,可以得出两直线垂直,反过来,两直线垂直,斜率之积不一定为-1。
如果12,l l 中有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另一条直线的斜率为0时,12l l 与互相垂直。
二、直线的方程 1、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注:过两点),(),,(222111y x P y x P 的直线是否一定可用两点式方程表示?(不一定。
(1)若2121y y x x ≠=且,直线垂直于x 轴,方程为1x x =;(2)若2121y y x x =≠且,直线垂直于y 轴,方程为1y y =; (3)(3)若2121y y x x ≠≠且,直线方程可用两点式表示) 2、线段的中点坐标公式若两点),(),,(222111y x P y x P ,且线段21,P P的中点M 的坐标为),(y x ,则⎪⎪⎩⎪⎪⎨⎧+=+=222121y y y x x x 3. 过定点的直线系①斜率为k 且过定点),(00y x 的直线系方程为)(00x x k y y -=-;②过两条直线0:1111=++C y B x A l , 0:2222=++C y B x A l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λ(λ为参数),其中直线l 2不在直线系中.三、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两条直线的交点设两条直线的方程是0:1111=++C y B x A l , 0:2222=++C y B x A l 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就是方程组⎩⎨⎧=++=++0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的解,若方程组有唯一解,则这两条直线相交,此解就是交点的坐标;若方程组无解,则两条直线无公共点,此时两条直线平行;反之,亦成立。
高一数学必修:直线与方程(知识点)

α0°。
则直线的l 与x l 做直线的倾斜角。
当直线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倾斜角的取值2.确定一条直线的条件:直线上的一点和这个直线的倾斜角可以惟一确定一条直线。
3.确定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是:直线上的一个定点以及它的倾斜角。
4.坡度(倾斜程度):日常生活中,我们用“升高量与前进量的比”表示倾斜面的“坡度”(倾斜程度),即α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5.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我们用斜率表示直线的倾斜程度。
斜率常用表示,小写字母k注意:倾斜角是90°的直线没有斜率。
的直线的斜率公式(,),(,)6.经过两点≠P x y P x y x x 11122212()为l 1与l 2l l 1k 1=k 2l 1和l 2注意:若直线可能重合时,我们得到⇔∥2或重合8.如果两条直线都有斜率,且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之积等于1⊥2⇔12=--1,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l l k k 15二、直线的方程(个)-0==0,l l 与x l 的倾斜角为0°时,tan0°=0,即k=0y -y 0=k (x -x 01.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简称点斜式):)【当直线,这是直线轴平行或重合,的方程就是y y y y 或0】注意:直线的点斜式方程仅适用于有斜率的情形,所以在求直线的方程时,应先讨论直线有无斜率。
0,y l x a l 与x 截距:我们把直线轴交点,0()的横坐标a 叫做直线在轴上的截距。
我们把直线与轴交点b () l 在y 的纵坐标b 叫做直线轴上的截距。
注意:截距不是距离,截距是数。
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简称斜截式):=+y kx b 注意:直线的斜截式方程仅适用于有斜率的直线。
注意:①直线的两点式方程不适用于没有斜率或斜率为0的直线。
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1.倾斜角:当直线l 与x 轴相交时,我们取x 轴作为基准,x 轴正向与直线l 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夹角α叫高一数学必修:直线与方程(知识点)②若P x y P x y ,,,111222()()中有=x x 12或=y y 12时,直线PP 12没有两点式方程。
高一数学重点知识点:直线与方程

高一数学重点知识点:直线与方程高中数学可以说是越来越复杂,上半年基础打好之后,下半学期的重点难点会接连而来,下面是高一数学重点知识点讲解,希望学生能以此找到更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直线与方程(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
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180(2)直线的斜率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
即。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时,。
当时,;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2)k与P1、P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①点斜式:直线斜率k,且过点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③两点式:()直线两点,④截矩式: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⑤一般式:(A,B不全为0)注意:○1各式的适用范围○2特殊的方程如:平行于x轴的直线:(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a为常数);(4)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一)平行直线系平行于已知直线(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C为常数) (二)过定点的直线系(ⅰ)斜率为k的直线系:,直线过定点;(ⅱ)过两条直线,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为参数),其中直线不在直线系中。
(5)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当,时,;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高考直线必考知识点

高考直线必考知识点高考是众多中国学生所迎接的重要考试,其中数学科目无疑是一项关键挑战。
为了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备考数学高考,本文将列举一些直线的必考知识点,供大家参考。
一、直线的方程1.一般式方程:Ax + By + C = 0,其中A、B、C为实数且A和B不同时为0。
2.斜截式方程:y = kx + b,其中k为直线的斜率,b为y轴截距。
3.点斜式方程:y - y₁ = k(x - x₁),其中(x₁, y₁)为直线上的一点,k为直线的斜率。
4.两点式方程:(y - y₁)/(x - x₁) = (y₂ - y₁)/(x₂ - x₁),其中(x₁,y₁)和(x₂, y₂)为直线上的两点。
二、直线的性质1.斜率:直线的斜率表示为k,并可用斜率公式计算:k = (y₂ -y₁)/(x₂ - x₁)。
2.平行和垂直关系:若两条直线的斜率相等,则它们平行;若两条直线的斜率乘积为-1,则它们垂直。
3.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设直线方程为Ax + By + C = 0,对于点P(x₀, y₀),代入方程可以判断点在直线上、直线上方或直线下方。
4.距离公式:点P(x₀, y₀)到直线Ax + By + C = 0的距离为d =|Ax₀ + By₀ + C| / √(A² + B²)。
三、直线的特殊情况1.过两点的直线方程:已知两点P₁(x₁, y₁)和P₂(x₂, y₂),可以使用两点式方程求得直线的方程。
2.过点且垂直于某条直线的直线方程:设直线L的斜率为k,直线L'垂直于L且过点P(x₀, y₀),则直线L'的斜率为-1/k,应用点斜式可以求得直线方程。
通过对这些直线的必考知识点的梳理和理解,学生们可以更好地备考高考数学,提高解题的准确性和速度。
同时,对常见题型的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求直线方程、判断两条直线的关系等等。
因此,建议学生们多进行真题的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线与方程1、直线的倾斜角的概念:当直线l与x轴相交时, 取x轴作为基准, x轴正向与直线l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α叫做直线l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规定α= 0°.2、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0°≤α<180°. 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3、直线的斜率:一条直线的倾斜角α(α≠90°)的正切值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斜率常用小写字母k表示,也就是k = tanα⑴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 α=0°, k = tan0°=0;⑵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 α= 90°, k 不存在.由此可知, 一条直线l的倾斜角α一定存在,但是斜率k不一定存在.4、直线的斜率公式:给定两点P1(x1,y1),P2(x2,y2),x1≠x2,用两点的坐标来表示直线P1P2的斜率:斜率公式: k=y2-y1/x2-x1两条直线的平行与垂直1、两条直线都有斜率而且不重合,如果它们平行,那么它们的斜率相等;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相等,那么它们平行,即注意: 上面的等价是在两条直线不重合且斜率存在的前提下才成立的,缺少这个前提,结论并不成立.即如果k1=k2, 那么一定有L1∥L22、两条直线都有斜率,如果它们互相垂直,那么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反之,如果它们的斜率互为负倒数,那么它们互相垂直,即直线的点斜式方程1、 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直线l 经过点),(000y x P ,且斜率为k)(00x x k y y -=-2、、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已知直线l 的斜率为k ,且与y 轴的交点为),0(bb kx y +=3.2.2 直线的两点式方程1、直线的两点式方程:已知两点),(),,(222211y x P x x P 其中),(2121y y x x ≠≠ y-y1/y-y2=x-x1/x-x22、直线的截距式方程:已知直线l 与x 轴的交点为A )0,(a ,与y 轴的交点为B ),0(b ,其中0,0≠≠b a 3.2.3 直线的一般式方程 1、直线的一般式方程:关于y x ,的二元一次方程0=++C By Ax (A ,B 不同时为0)2、各种直线方程之间的互化。
()()22122221PP x x y y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3.3.1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1、给出例题:两直线交点坐标L1 :3x+4y-2=0 L1:2x+y +2=0解:解方程组 34202220x y x y +-=⎧⎨++=⎩ 得 x=-2,y=2所以L1与L2的交点坐标为M (-2,2) 3.3.2 两点间距离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3.3.3 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 1.点到直线距离公式:点),(00y x P 到直线0:=++C By Ax l 的距离为:2200BA CBy Ax d +++=2、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已知两条平行线直线1l 和2l 的一般式方程为1l :01=++C By Ax ,2l :02=++C By Ax ,则1l 与2l 的距离为2221BA C C d +-=直线与方程公式整理(1)直线的倾斜角定义:x 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
特别地,当直线与x 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
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2)直线的斜率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
直线的斜率常用k 表示。
即tan k α=。
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
当[) 90,0∈α时,0≥k ; 当() 180,90∈α时,0<k ; 当 90=α时,k 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211212x x x x y y k ≠--=注意下面四点:(1)当21x x =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2)k 与P 1、P 2的顺序无关;(3)以后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3)直线方程①点斜式:)(11x x k y y -=-直线斜率k ,且过点()11,y x注意: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 =y 1。
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 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 1,所以它的方程是x =x 1。
②斜截式:b kx y +=,直线斜率为k ,直线在y 轴上的截距为b③两点式:112121y y x x y y x x --=--(1212,x x y y ≠≠)直线两点()11,y x ,()22,y x ④截矩式:1x y a b+= 其中直线l 与x 轴交于点(,0)a ,与y 轴交于点(0,)b ,即l 与x 轴、y 轴的截距分别为,a b 。
⑤一般式:0=++C By Ax (A ,B 不全为0)注意:○1各式的适用范围 ○2特殊的方程如:平行于x 轴的直线:b y =(b 为常数); 平行于y 轴的直线:a x =(a 为常数);(4)直线系方程:即具有某一共同性质的直线 (一)平行直线系平行于已知直线0000=++C y B x A (00,B A 是不全为0的常数)的直线系:000=++C y B x A (C 为常数)(二)过定点的直线系(ⅰ)斜率为k 的直线系:()00x x k y y -=-,直线过定点()00,y x ;(ⅱ)过两条直线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的交点的直线系方程为()()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λ(λ为参数),其中直线2l 不在直线系中。
(5)两直线平行与垂直当111:b x k y l +=,222:b x k y l +=时,212121,//b b k k l l ≠=⇔;12121-=⇔⊥k k l l注意:利用斜率判断直线的平行与垂直时,要注意斜率的存在与否。
(6)两条直线的交点0:1111=++C y B x A l 0:2222=++C y B x A l 相交交点坐标即方程组⎩⎨⎧=++=++0222111C y B x A C y B x A 的一组解。
方程组无解21//l l ⇔ ; 方程组有无数解⇔1l 与2l 重合 (7)两点间距离公式:设1122(,),A x y B x y ,()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两个点, 则222121||()()AB x x y y -+-(8)点到直线距离公式:一点()00,y x P 到直线0:1=++C By Ax l 的距离2200BA CBy Ax d +++=(9)两平行直线距离公式在任一直线上任取一点,再转化为点到直线的距离进行求解。
例1、在△ABC中,已知A(5,-2)、B(7,3),且AC边的中点M在y轴上,BC 边的中点N在x轴上,求:(1)顶点C的坐标;(2)直线MN的方程.解:(1)设点C的坐标为(x,y),则有x+52=0,3+y2=0,∴x=-5,y=-3.即点C的坐标为(-5,-3).(2)由题意知,M(0,-52),N(1,0),∴直线MN的方程为x-y52=1,即5x-2y-5=0.例2、已知两点A(-1,2),B(m,3).(1)求直线AB的方程;(2)已知实数m∈[-33-1,3-1],求直线AB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解:(1)当m=-1时,直线AB的方程为x=-1,当m≠-1时,直线AB的方程为y-2=1m+1(x+1).(2)①当m =-1时,α=π2;②当m ≠-1时,m +1∈[-33,0)∪(0,3],∴k =1m +1∈(-∞,-3]∪[33,+∞),∴α∈[π6,π2)∪(π2,2π3].综合①②知,直线AB 的倾斜角α的取值范围为[π6,23π].例3、为了绿化城市,拟在矩形区域ABCD 内建一个矩形草坪(如图所示),另外,△AEF 内部有一文物保护区不能占用,经测量AB =100 m ,BC =80 m ,AE =30 m ,AF =20 m ,应如何设计才能使草坪面积最大?解:建立如图所示直角坐标系,则E (30,0),F (0,20),于是,线段EF 的方程是x 30+y20=1(0≤x ≤30), 在线段EF 上取点P (m ,n ),作PQ ⊥BC 于点Q ,PR ⊥CD 于点R ,设矩形PQCR 的面积为S ,则:S =|PQ |·|PR |=(100-m )(80-n ),因为m30+n20=1,所以n =20(1-m30),所以S =(100-m )(80-20+23m )=-23(m -5)2+18 0503(0≤m ≤30), 于是,当m =5时,S 有最大值,这时|EP ||PF |=51. 答:当草坪矩形的两边在BC ,CD 上,一个顶点在线段EF 上,且这个顶点分EF 成5∶1时,草坪面积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