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工程基础---教学大纲
《材料工程基础》课件

03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性质
硬度
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硬度通常较高,具有较好的耐 磨性和耐久性。
电绝缘性
部分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较好的电绝缘性能,常 用于电子、电气等领域。
ABCD
化学稳定性
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化学稳定 性,能够在恶劣环境下保持稳定。
热稳定性
无机非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隔热性能 ,能够在高温环境下保持性能稳定。
展。
04
复合化与多功能化
通过材料复合和多功能化设计, 实现材料的多重性能和功能,满
足复杂的应用需求。
材料工程的未来展望
新材料的不断涌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将会有更多新 型材料不断涌现,为各领域的发展提 供更多选择和可能性。
绿色环保成为主流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 ,未来的材料工程将更加注重绿色环 保材料的研发和应用,减少对环境的 负面影响。
包括反应釜、搅拌器、管 道等。
01 03
缩聚反应
包括酯化缩聚、醚化缩聚 、缩聚反应等。
02
高分子合成方法
包括乳液聚合、悬浮聚合 、本体聚合等。
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加工
加工工艺
包括压延、挤出、注射、吹塑等。
加工设备
包括混炼机、压延机、注塑机等。
加工条件
包括温度、压力、时间等。
加工助剂
包括增塑剂、润滑剂、抗氧剂等。
02
金属材料工程
金属材料的性质
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质
包括密度、热膨胀系数、热导率等, 这些性质决定了金属材料在不同环境 下的性能表现。
包括硬度、强度、韧性、疲劳强度等 ,这些性质决定了金属材料在不同受 力条件下的行为。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和质量标准.pdf

2.4能够应用工程知识并参考文 献资料,对机械工程领域复杂工 程问题进行求解,并获得有效结 论。
课程目标2
4. 研究:能够基于科学原理并
采用科学方法对机械工程领域 的复杂工程问题进行研究,包括 设计实验、分析与解释数据、并 通过信息综合得到合理有效的
4.2掌握实验技术基本技能,能 够对机械工程相关的物理现象、 材料特性等进行实验和验证。
1. 工程材料的性能
2. 材料的结构与组织
了解常用工程材料的性能 3. 工程材料的塑性变
特点和适用范围,理解材料 形与强化
组织结构-工艺-性能之间 4. 钢的热处理 2
的相互关系,具备合理选材 5. 钢铁材料
++
+
和初步制订加工工艺规程 6. 有色金属材料
的能力。
7. 非金属材料
8. 复合材料及特殊性
二、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基本信息
适应对象:本科层次,机械工程专业。
课程代码:176101021
学时分配:48学时(讲授42学时,实验6学时)
赋予学分:2.5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金工实习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材料力学、机械制造工艺学
开课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团队负责人:张福豹
责任教授:黄明宇
执 笔 人:张福豹
仪器设备对材料进行组
织结构分析和性能测试
的能力。
总计
100%
100%
100%
100
(七)持续改进
本课程根据平时作业、问题讨论、期中测验、期末考试等考核情况,以及学生、教 学督导的反馈意见,及时对教学中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并在下一轮课程教学中改进提高, 确保相应毕业要求指标点达成。
(八)附录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2)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编号:16118545学时/学分:80/5.0开课学期:4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类型:学科与专业基础必修课一、课程说明本课程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学科与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主要面向金属及功能材与建筑材料两个方向。
该课程系统、全面地介绍材料基础理论知识,诸如材料的结合键、材料的晶体结构、晶体结构缺陷、材料的相结构与相图、材料的凝固、材料中的扩散,材料的塑性变形与强化等,使学生系统掌握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训练学生用所学理论分析实际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为后续专业课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对毕业要求的支撑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具有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材料专业知识,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指标点: 1.5掌握材料制备、生产、应用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并结合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知识,用于解决本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毕业要求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指标点: 2.2能够应用物理、化学知识对材料的组成、结构、物相、性能以及相互关系进行识别、表达和分析,并获得有效结论。
4.研究:掌握材料结构和性能的分析方法、实验设计和材料的制备与加工工艺,具备设计和开展实验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分析并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指标点 4.1掌握材料制备与加工的方法和相关设备,能够根据材料研究的需求选择不同设备、工艺条件、操作过程,并能对结果进行分析,得到合理有效的结论。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1.掌握材料组织结构—成分—工艺—性能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理论,深入理解材料组织结构—成分—工艺—性能相互关系;2.具有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解决材料研究、开发和使用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3.初步掌握材料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后续课程学习和进一步深造奠定理论基础。
《材料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材料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 课程名称:材料工程概论- 授课对象:材料工程专业的本科生- 课程学时:48学时- 课程学分:3学分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材料工程的基本概念和知识体系,了解材料工程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应该能够:- 理解材料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定义;- 掌握材料的分类和特性;- 熟悉材料工程的相关实验方法和测试技术;- 培养对材料工程领域的兴趣并了解其相关职业发展前景。
三、课程内容1. 材料工程概述- 材料工程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史;- 材料工程与其他工程学科的关系。
2. 材料分类和特性- 材料的分类: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材料等;- 材料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机械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3. 材料结构与性能- 材料的晶体结构与晶体缺陷;- 材料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及其相关测试方法。
4. 材料选择与设计- 材料的选择原则与方法;- 材料的设计、优化与评估。
5. 材料工程实验技术- 材料性能测试方法与实验技术;- 材料工程中常用的测试仪器和设备。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包括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和实验演示等形式。
- 评估方式:采用课堂小测验、作业、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
五、参考教材- 刘恩宇. 材料工程概论[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王明明. 材料工程导论[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六、参考资料- ASM Intern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Handbook[M]. Ohio: ASM International, 1992.- Callister Jr., William D., and David G. Rethwisch.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M]. 10th ed.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2017.以上是《材料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的主要内容,具体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源将在课程开始前提供给学生。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XXX学时:XX学时学分:XX学分一、课程目的和基本要求1.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分类、结构和特性;2.了解工程材料的性能和应用;3.掌握工程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方法;4.具备解决工程材料问题的基本能力。
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教学内容1.1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2金属材料1.2.1金属材料的组织结构1.2.2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物理性质1.2.3金属材料的热处理1.2.4金属材料的腐蚀与防护1.2.5金属材料的选用和设计1.3硅酸盐材料1.3.1硅酸盐材料的组织结构1.3.2硅酸盐材料的物理性质1.3.3硅酸盐材料的烧结与成型1.3.4硅酸盐材料的性能与应用1.3.5硅酸盐材料的选用和设计1.4高分子材料1.4.1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和性质1.4.2高分子材料的物理性质1.4.3高分子材料的加工和成型1.4.4高分子材料的应用和选用1.5复合材料1.5.1复合材料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5.2复合材料的组织结构和性能1.5.3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和应用1.5.4复合材料的选用和设计1.6新型工程材料1.6.1纳米材料1.6.2智能材料1.6.3生物材料1.6.4混凝土材料2.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并通过实验课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形式加强实际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
三、评价标准和教学辅助手段1.课程评价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部分,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70%。
2.教学辅助手段教学过程中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讲解,并配备必要的实验设备和材料,以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参考教材1.《工程材料学》(第X版),XXX等编著,XXX出版社,XXXX年。
2.《材料力学》(第X版),XXX等编著,XXX出版社,XXXX年。
教学大纲制定说明:1.本课程教学大纲参照了相关课程教学大纲,针对本课程的特点和发展需要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工程材料教学大纲教学基本目标课程涉及知识技能

《工程材料》教学大纲一、教学基本目标《工程材料》课程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技术基础课,是机械设备设计合理选择材料和使用材料的基础。
通过教学使学生:1.了解工程材料的发展,了解非金属材料的分类及其应用,了解新材料、新工艺;2.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熟悉金属材料的分类及其应用;(毕业要求1-3)3.熟悉铁碳相图、钢的热处理工艺、合金化等基本知识,掌握材料的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具有分析机械工程材料性能的能力;(毕业要求1-3)4.能够根据机械零件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对结构零件进行合理选材的能力;(毕业要求1-3)5.能够根据机械零件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制定结构零件热处理工艺的能力。
(毕业要求1-3)二、课程涉及知识技能本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实验、综合作业等综合教学环节,训练以下知识技能(毕业要求1-3):1.掌握工程材料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具备根据工业需求选择材料及制定热处理工艺的初步能力;2.掌握铁碳相图和钢的合金化原理相关知识,具备分析材料、成份和组织和性能关系的能力;3.掌握钢的热处理工艺、目的及其应用,具备根据材料的性能需求选择热处理工艺的能力;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材料性能分析的工程意识;5.通过材料金相试样制备及金相组织观察实验,具备分析材料成份、组织和性能关系的能力;6.设计典型机械零件材料热处理工艺实验,具备分析不同热处理工艺对材料组织和性能影响能力。
三、相关能力培养1.具有根据工业需求选择材料及制定热处理工艺的初步能力;(毕业要求1-3)2.具有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3.通过分组实验研究与讨论,培养学生具有团队意识和人际交流能力;4.通过工程材料的选择与应用,培养学生工程设计的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毕业要求1-3)5.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基本内容绪论1. 了解材料的发展简史及工程材料研究的对象2. 熟悉工程材料的分类第 1 章材料的结构与性能1. 掌握常见的纯金属晶体结构和合金的晶体结构2. 掌握实际金属中的晶体缺陷3. 熟悉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了解金属材料的工艺性能和理化性能4. 了解金属晶体中的晶面和晶向5. 了解组织和性能的关系第2章金属材料组织和性能的控制1. 掌握纯金属的结晶过程2. 掌握细晶强化的措施3. 掌握匀晶相图、共晶相图、包晶相图和共析相图的分析4. 掌握铁碳合金中的相和组织的概念,掌握相图中重要的点和线的含义,能对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进行分析5. 能运用杠杆定律计算室温平衡组织中组成相及组织组成物的相对重量6. 掌握铁碳合金的成分-组织-性能的关系7. 掌握铁碳相图的运用8. 熟悉单晶体和多晶体金属塑性变形的方式及特点9. 熟悉塑性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10. 熟悉塑性变形后的金属在加热时组织和性能的变化11. 熟悉金属的热加工和冷加工12. 熟悉钢在加热时的组织和性能的转变13. 掌握钢的等温转变曲线和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及转变产物的形态和性能14. 掌握钢的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热处理的工艺特点和应用,掌握钢热处理后的组织15. 了解钢的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的方法,了解钢的热处理新技术,熟悉合金元素与铁和碳的相互作用、对铁碳相图以及对钢热处理的影响规律16. 了解表面技术的主要方法第3章金属材料1. 掌握碳钢的化学成分对其性能的影响2. 掌握碳钢的分类,常用碳钢的牌号、性能及应用3. 掌握合金钢的分类,常用合金钢的牌号、性能及应用4.对常用合金钢熟悉其合金元素的主要作用及该合金钢的热处理方法和热处理后的组织5. 掌握铸钢的牌号、组织特征及性能6. 掌握铸铁石墨化过程及石墨形态对铸铁性能的影响7. 掌握常用铸铁的牌号、性能和应用8. 了解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的特点及应用第4章高分子材料了解常用工程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的特性和应用第5章陶瓷材料了解陶瓷材料的结构、性能和应用第6章复合材料了解复合材料的机理、特性和应用第7章功能材料了解功能材料及应用第8章机械零件的失效与选材原则了解机器零件的主要失效形式熟悉选用工程材料的基本原则,能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材料工艺性及经济性,合理选用材料及热处理方法第9章典型工件的选材及工艺路线设计了解齿轮、轴、弹簧和刃具的选材及工艺路线设计第10章工程材料的应用1.了解机床和化工设备用材,了解其它设备用材2.熟悉机床、汽车、仪器仪表和化工设备用材3.了解其它工程用材五、建议教学进度(一)理论教学(合计42学时)理论教学:42学时,自学:14学时。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代码:MSE101学分:3学分开课对象:本科一年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课程教师:XXX一、课程目标材料科学基础是一门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基本技能的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知识,包括材料分类、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材料制备和加工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本课程将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1.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述-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定义和发展历程-大纲各个章节的介绍2.结构与性能-原子结构与晶体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晶体缺陷和固溶体的形成-材料的力学性能、热性能、电性能等基本性能3.材料的制备与加工-金属材料的提取、精炼和制备-陶瓷材料的制备与加工-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制备-纳米材料的制备技术4.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材料性能测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金属材料、陶瓷材料和高分子材料的常用测试方法-材料性能测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5.材料应用与发展-不同材料在不同工程领域中的应用-材料科学与工程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三、教学方法与学时安排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理论部分通过讲课、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来讲解相关知识点。
实践部分设有课堂实验和实验报告,以及期末考核。
教学安排如下:-第1-4周:材料科学与工程概述-第5-8周:结构与性能-第9-12周:材料的制备与加工-第13-16周: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第17-18周:材料应用与发展-第19周:期末考试四、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1.平时表现(20%)-考勤情况(10%)-课堂讨论和参与度(10%)2.实验报告(30%)-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和实验操作技能3.期末考试(50%)-考查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五、参考教材1.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陆谦、蔡生民,高等教育出版社2. 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William D. Callister Jr.、David G. Rethwisch,机械工业出版社1.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 Introduction, William D. Callister Jr., David G. Rethwisch2.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JamesF. Shackelford3.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illiam D. Callister Jr., David G. Rethwisch以上即为《材料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
《工程材料》教学大纲

《工程材料》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工程材料》是一门涉及工程领域中各类材料的性能、应用和选择的重要基础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合理选择和使用材料的能力,为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和实际工程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工程材料的分类、性能特点和应用范围。
(2)掌握金属材料的晶体结构、相图、热处理等基本原理。
(3)熟悉常用金属材料(如碳钢、合金钢、铸铁等)的性能和用途。
(4)了解非金属材料(如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等)的特点和应用。
2、能力目标(1)能够根据工程要求,合理选择材料。
(2)具备分析材料性能和制定材料加工工艺的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工程实际中与材料相关的问题。
3、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创新思维。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3)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课程内容1、工程材料的基本概念(1)材料的分类: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复合材料。
(2)材料的性能: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
2、金属材料的结构与性能(1)金属的晶体结构:体心立方、面心立方、密排六方。
(2)金属的实际晶体结构:晶体缺陷。
(3)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
3、金属材料的热处理(1)热处理的基本原理:钢在加热和冷却时的组织转变。
(2)退火、正火、淬火、回火等常规热处理工艺。
(3)表面热处理和化学热处理。
4、钢铁材料(1)碳钢: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
(2)合金钢:合金元素的作用,合金钢的分类、牌号、性能和用途。
(3)铸铁:分类、组织、性能和用途。
5、有色金属及其合金(1)铝及铝合金:性能、分类和用途。
(2)铜及铜合金:性能、分类和用途。
(3)钛及钛合金:性能、分类和用途。
6、非金属材料(1)高分子材料:塑料、橡胶、纤维的性能和应用。
(2)陶瓷材料:结构陶瓷、功能陶瓷的性能和应用。
(3)复合材料:分类、性能和应用。
7、材料的失效分析与选材(1)材料的失效形式:疲劳断裂、磨损、腐蚀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工程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50231021 课程英文名称: Fundamentals of Materials Engineering 课程总学时: 40 讲课: 40 实验: 0 上机: 0 适用专业:金属材料工程专业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 2017.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材料工程基础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是学位课,是从事材料科学与 工程专业技术领域人员必备的课程。 本课程主要讲授液态金属成形工艺、金属塑性成形工艺、金属连接成形工艺、粉末冶金成 形、非金属材料成形工艺及各种材料成形工艺方法的选择原则。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为 不同零件的生产选择合理的制造方法的能力,为其他相关课程如工程材料学、热处理原理与工 艺学以及从事新材料成形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同时使学生具有对典型的金属材料零件分析讨 论使用不同的成形方法制造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达到以下要求: 1. 掌握液态金属成形的工艺设计、浇注系统、冒口、冷铁等的设计基本原则;掌握顺序凝 固
的应用,同时凝固的应用;掌握砂型铸造、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熔模铸造、 低压铸造等特种铸造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了解 3D 打印等先进成形技术; 2.掌握自由锻件图设计和模锻工艺; 掌握板料冲压、 挤压、 拉拔、 轧制等工艺特点和应
用; 了解超塑性成形、液态模锻等先进塑性成形工艺。 3. 掌握金属连接成形原理和方法;掌握电弧焊、气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电阻焊、等 离
子弧焊与切割、压力焊、钎焊等焊接工艺原理、特点及应用;了解焊接缺陷的检验方法;了 解电子束焊接等现代焊接方法。 4. 掌握粉末冶金成形工艺的方法、特点和应用。
5. 掌握塑料、橡胶、陶瓷成形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6. 掌握各种材料成形工艺选用原则和方法。对具体典型的金属材料零件如暖气片、机床床
身、大口径地下输水管、黄铜水龙头、发动机缸体、汽车铝轮毂、大型发电子转子、大批量齿 轮毛坯、柴油机曲轴、连杆、半轴、硬币、汽车面板、火车钢轨、铜线、钢瓶、船体、硬质合 金刀具、显示器壳体等分析讨论使用不同的成形方法制造的合理性。 7. 了解国家相关政策,了解“一带一路”政策给材料成形带来的挑战以及机遇。
8. 了解各种成形方法的设备。
9. 了解各种新的材料成形方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掌握材料成形方法的一般知识,主要掌握金属材料成形的常用方法及特点。
2. 基本理论及方法:掌握液态金属各种成形方法及工艺设计,浇注系统、冒口、冷铁的设计
基本原则,掌握铸造缺陷及检验方法,掌握特种铸造方法的原理;掌握塑性成形方法的原理及 工艺设计,锻件图设计,板料冲压、挤压、拉拔、轧制等工艺,掌握模型锻造的零件结构特点; 掌握金属连接成形的方法及工艺设计,电弧焊、气焊、埋弧自动焊、气体保护电阻焊、等离子 弧焊与切割、压力焊、钎焊等工艺,掌握焊接接头的组织和性能,掌握焊接缺陷及检验方法; 掌握粉末冶金成形工艺的方法、特点和应用;掌握塑料、橡胶、陶瓷成形方法的特点和应用; 掌握各种材料成形工艺的选用原则和方法。 3. 基本技能:具备对各种典型工程材料零件选用不同成形工艺方法的能力,能够初步制定工
艺方案。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本课程以理论教学为主,课堂讲授是以液态金属成形、金属塑性成形、金属
连接成形的基本理论为基础,工艺方法为关键,兼顾工艺设计和成形新方法。 讲授过程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讲授各种成形过程中应列举典型零件,通过实例培 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授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 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注意培养学生利用标准、规范及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板书、 PPT 课件、零件生产制造视
频、 模型及实物等多种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必须在完成先修课程之后进行。本课程主要的先修课程有金属工艺学、互换 性及测量、材料力学性能、材料力学等课程。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章节(如:铸造浇注系统的设计、砂型铸造方法、特种铸造;塑性成形原理自由
锻、模锻工艺设计、熔化焊等的主要工艺等)应安排习题和讨论,以培养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 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2.课后作业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成形方法等内容,作业要能起
到巩固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 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学生要独立、按时完成习题和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作为评 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3.课程本身涵盖了 3 个实验,实验单独设课,安排在材料综合实验课程中。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考试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主要讲授液态金属的铸造成形工艺、固态金属塑性成形工艺、金属连接成形工艺、 粉末冶金及非金属材料成形工艺;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备为不同零件的生产选择合理的制造 方法的能力,同时为其他相关后续课程如热处理原理与工艺学、工程材料学以及从事新材料制 造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
2.考核目标:在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成形方法的基础上,重点考核学
生的分 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理选择成形方法。 3.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 情况等)占 20%,期末考试成绩占 80%。
(七)参考书目 材料成形工艺基础》何柏林、徐先锋 材料成形工艺》 铸造工艺学》 材料成形工程》 锻造工艺学》 1. 3.
4. 5.
6.《焊接工程基础》
7.《材料工程基础》
8《材料成形基础》
2 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包括作业、出勤、课堂提问
主编 化学工艺出版社 2010.7 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5.1 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1997.04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0.07 机械工业出版社 1983.06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04 编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09 常春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9.8
夏巨谌、张启勋 曲卫涛 陈金德 张志文 熊腊森 王昆林 2版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序号 教学内容 学时 讲课 实验 上机 1 金属液态成形 14 14 1.1 1.2 概述 液态成形理论基础 2 2 1.3 铸造工艺设计基础 2 2 1.4 砂型铸造 2 2 1.5 特种铸造 4 4 1.6 铸件缺陷及检验 2 2 1.7 1.8 常用合金铸件的生产 先进铸造技术简介 2 2 2 金属塑性成形 10 10 2.1 2.2 概述 金属塑性成形原理 2 2 2.3 自由锻造 2 2 2.4 模型锻造 2 2 2.5 板料冲压成形工艺 2 2 2.6 2.7 其他常用塑性成形方法 先进塑性成形方法 2 2 3 金属连接成形 10 10 3.1 3.2 概述 熔化焊过程及接头的组织与性能 2 2 3.3 3.4 常用焊接方法 现代焊接方法 4 4 3.5 常用金属材料焊接 2 2 3.6 焊接结构工艺设计 2 2 4 粉末冶金成形 2 2 5 5.1 5.2 非金属材料成形 塑料成形工艺方法、特点及应用
橡胶、陶瓷、复合材料成形工艺、特点及应用 2 2 6 材料成形方法选择(综合应用) 总结 2 2 合计 40 40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 1 部分 金属液态成形 总学时(单位:学时) :14 讲课:14 实验:0 上机 :0 第 1.1 部分 液态成形工艺概述 1.2 部分 液态成形理论基础 (讲课 2 学时) 具体内容 : 1)明确本课程的内容、性质和任务
2)阐述常用的材料成形方法
3)阐述液态成形工艺方法
4)掌握铸件凝固方式
5)掌握合金的充型能力、合金的收缩、缩孔、缩松、内应力的影响因素 重 点: 合金流动性、缩孔、缩松的影响因素。 第 1.3 部分 铸造工艺设计基础 (讲课 2 学时) 具体内容 : 1)铸造工艺参数选择、浇注系统设计、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
2)铸造成形工艺设计、铸件结构设计
重 点: 浇注系统设计、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 难 点 : 浇注系统设计、浇注位置和分型面的选择 习 题 : 根据讲课重点布置习题。 第 1.4 部分 砂型铸造(讲课 2 学时) 具体内容 : 1)型砂的种类、性能
2)手工造型方法、机器造型方法
重 点: 型砂的种类、性能,手工造型方法 难 点 : 挖沙造型、活块造型 第 1.5部分 特种铸造 (讲课 4 学时) 具体内容 : 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熔模铸造、实型铸造、低压铸造 重点 金属型铸造、压力铸造、离心铸造、熔模铸造、低压铸造 难 点 : 熔模铸造 第 1.6 部分 铸件缺陷及检验 (讲课 2 学时) 具体内容 : 1)铸件缺陷及缺陷的形成原因
2)缺陷的检验方法
重点 铸件缺陷的种类及检验方法 难 点 : 缺陷的产生原因,检验方法的原理 习 题 : 根据讲课重点布置习题。 第 1.7部分 常用合金铸件的生产 1.8部分 先进铸造技术 (讲课 2 学时) 具体内容 : 1)铸铁件、铸钢件生产
2)铸造铸造铝合金件生产
重点 灰铸铁件、球墨铸铁件、有色铝合金件的工艺特点和应用 难 点 : 铸铁的石墨化影响因素、组织特点 习 题 : 根据讲课重点布置习题。 第 2 部分 金属塑性成形 总学时(单位:学时) :10 讲课:10 实验:0 上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