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33页
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33

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五班级数学下册主备人:何家松复备人:俞小珍课型:探究课课题:第6章复式折线统计图学生姓名教学目标:1.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利用复式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的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有效地分析和预测。
2.在统计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实践操作,以及整理和分析数据等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具有初步的统计观念。
根据统计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理解复式统计图中图例的作用,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单、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区别,经历统计的全过程。
教学准备:教师给学生提供空白统计图。
学生每人准备一把尺子、一支彩笔。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还记得2008年8月那个举世瞩目的体育盛会吗?在这届奥运会上哪个国家的金牌总数第一?你知道有几枚?哪个国家第二?现在,让我们再次感受一下颁奖仪式上那激动人心的时刻吧。
课件播放视频,师生一起轻声跟唱国歌。
看到五星红旗在奥运赛场上一次又一次的升起,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自豪!在奥运会上,美国队一直都是中国队强劲的对手,我们的体育健儿们一直在为祖国的荣誉奋力拼搏着。
下面,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近五届奥运会上,中国队和美国队获得金牌数的情况。
课件出示单式统计表。
分别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从表中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你发现金牌数量有什么变化?2、提出问题根据这两张统计表,你能分别画出统计图吗?想想我们已经学过哪几种统计图?要想清楚地看出金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你会选用哪种统计图?说说理由。
板书:折线统计图;数量的多少,变化情况。
画单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板书:描点,连线、标数请拿出1号方格纸,分别画出单式折线统计图。
完成后和同桌、老师的对比看画得是否一样。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1、初步认识为了能更方便的比较两国金牌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我们把两个单式统计表合成复式统计表。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优质

课题 课时 主备人学习目 标东门口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观察物体(1)第一单元第 1 课时欧俊审核人课型 新授课 江艳萍执教时 间执教人1、我能通过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2、结合现实生活,通过具体观察活动,我能体验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它的实物 图可以有多种摆放方式。
3、在活动中培养数学学习热情以及良好的交流、合作习惯。
学习方 法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四步:学、交、练、导学习重 学点习难 教点学准备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能从正面看到的平面图形画出不同摆放方式的小正方体。
ppt、学案师导案生学案学生在个人理解教材 自 的前提下,独立完成,落 主 实自主学习的任务。
同时, 学 教师要适时地对学生预习 习 作出方法指导、信心鼓励 ︵ 和时间要求。
约7分钟︶用手中的 4 块积木搭一个你喜欢的形状。
展示不同的摆法。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合 作 探 究 ︵ 约 1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 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 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 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 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 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0分钟︶现在有四块积木,如果我想摆出从正面看是这一形状(如 图):如果再加一个小正方体,要保证从正面看到的形状不变, 你可以怎样摆?有几种摆法?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解 决。
1汇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报 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学展 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示 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 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
约10分钟 ︶达 标 检 测 ︵ 约一是学生小组内部或 小组间互相检查学生完成 情况,并作出评价。
二是 教师对发现的学生中存的 共性问题予以及时的点拨 或留待辅导时间予以专题 讲解。
7学生展示交流得出摆放的规律: 先照图用三个小正方体摆好从正面看到的基本形状,然后余下的一个正方体可以摆在原来物体的前边或后边,都可让正 视图保持不变。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导学案

东门口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课题 课时 主备人长方体的认识第三单元第 1 课时课型 新授课欧俊审核人1、我能初步认识立体图形,认识长方体的特征。
执教时间 执教人学习目标 2、我能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3、我能在观察、比较和测量形成空间观念。
五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汇报展示——达标检测——拓展延伸 学习方法四步:学、交、练、导学习重点 掌握长方体特征。
学习难点 掌握长方体特征。
教学准备 ppt、学案师导案自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生学案 日常生活中,我们见到的粉笔盒、牙膏盒都属于立体图形,主 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 它们的形状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准备一个长方体模型,观察:学 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1、长方体有 个面, 条棱, 个顶点。
习 自学、自读教材内容,并把2、用上下、前后、左右标在长方体的面上,然后沿着棱剪开,比一比, 哪两个面是完全相同的。
︵ 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3、用尺量一量,长方体 的棱长度相等。
约 边学边解决一些问题。
4、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7。
分教 师 可 以 有 针 对 性 地 试着照教材第 19 页例 2 提示用筷子、木棒和橡圈做一个长方体合 钟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框架,找出相应的长、宽、高,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
作1、长方体的 12 条棱可以分 组,每相对的( )条棱算作︶ 探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一组,可以分成()组;每组棱的长度。
相交于一个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 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 )、( )、( )。
究让学生合作探究。
2、长方体有( )个面,它们一般都是(),也可能有︵( )个面是正方形。
约3、长方体有 个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10叫做长方体的、、。
4、长方体的总棱长=分5、概括长方体的特征。
钟长方体是由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形)围成的图形。
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相对的棱的长度。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

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教材第30页。
二、合作、探究1、正方体的认识(图略)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想象:当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的时候,这个长方体变成了什么?问:看一看这个长方体与原来长方体比较有什么变化?2、对照长方体的特征学生自己研究正方体的特征。
师: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应从哪几方面来考虑?学生讨论、归纳后,教师板书:3、学生讨论比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提示学生可以从面、棱、顶点等方面进行思考。
教师提问: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4、正方体的棱长和根据正方体棱长的特点,怎样求正方体的棱长和?三、展示提升1、正方体的认识正方体:面:6个正方形,每个面面积都相等。
棱:12条棱长度都相等。
顶:8个。
长、宽、高变为相等,六个面都变成了正方形,长方体变为正方体。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哪些相同点,有哪些不同点?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
五年级科目 数学执笔 审阅 审核 学生姓名: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教学案五年级科目数学执笔审阅审核学生姓名:课题课型课时数上课时间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新课第周星期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小学数学导学案范例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示例1:
鹿寨县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师用)
小学数学导学案(学生用)
2、这个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
这个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
4、学生反馈说说自己的发现
环节四:我闯关我快乐
第一关:
1.口算下面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1)底12米,高7米;
(2)高13分米,第6分米;
第二关:
求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第三关:
下面两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相等吗?为什么?每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
环节四:小结反思:
备注:
1.学生用导学案依靠教师用导学案作操作指导,二者一定要配套使用;教师用的导学案相当于教师用的教案,学生用的导学案相当于学生的学习卡。
2.学生用导学案可不用表格形式设计,排版美观即可;
3.可酌情增减、调整教学环节(但必须有不同的教学方式和展示交流)、学生学习事项与教师导控内容;
4.涉及的自测题、当堂检测题可以完全打印,也可采用“见页码”的形式,或可部分
打印、部分采用“见页码”的形式,建议主要采用同一套资料,便于课堂操作.。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教学案大全.DOC-word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数学全册导学案教学案大全.DOC五班级数学下册主备人:复备人:课型: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姓名:学习目标:1.通过操作,使学生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难点: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方法。
一、自主学习1.什么是长方体的表面积?什么是正方体的表面积?2.看图并回答。
(1)前面和后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2)5cm和3cm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哪个面的面积?(3)要求左面和右面的面积,需要哪两个条件?怎样求?(4)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3.P35例题2。
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①要求包装这个礼品盒至少用多少平方分米的包装纸,实际是求什么?②正方体的6个面有什么特征?③怎样求正方体的表面积呢?表面积计算中的实际问题:(1)实际生产和生活中,有时要根据实际需要计算长方体或正方体中某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所以在求表面积时,要联系实际生活。
如:油箱、罐头等都是6个面,游泳池、鱼缸等都是5个面,而水管、烟窗等都是4个面。
二、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判断:下面各种计算应该考虑几个面①制作一个无盖的铁皮水桶②粉刷教室四面墙壁和顶棚③给长方体罐头盒的4壁贴上一圈商标纸④给会客厅的大立柱刷油漆⑤给水池抹水泥2.一个正方体木箱,棱长5dm,在它的表面涂漆,涂漆的面积是多少?如果每平方分米用油漆8克,涂这个木箱要用油漆多少克?3.用一根长72cm的铁丝做一个尽可能大的正方体框架,然后在它的表面糊纸,至少要用多少纸?三、过关检测1.一个长方形的抽屉,它的长宽高分别是50cm、40cm、32cm,做3个这样的抽屉至少需要多大面积的木板?2.完成P36练习T4~6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2019-2020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练习一第11—14题
板书设计
求几个相同分数的和
分意义
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乘整数乘分数:整数乘分子,分母不变。
法计算方法
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
导学反思
年级
五
学科
数学
课型
新授
授课
教师
设计时间
2015.3.26-2015.5.26
总课时
8
授课
时间
学习内容
长方体的认识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拓展延伸:
课本第8页第2题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31 3×13
——×—— = ——— = ——
44 4×416
分数乘分数,分子相乘,分母也相乘。
导学反思
年级
五
学科
数学
课型
练习
授课
教师
设计时间
2015.3.26-2015.5.26
总课时
6
授课
时间
学习内容
分数乘法(三)(三)
学习目标
能运用分数乘分数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讲解算式表达的含义:明确每次剩余的都是上次剩余部分的1/2。
巩固练习:
用长方形纸折一折,涂一涂。
1/3×1/4= 2/5×1/3=
拓展延伸:
观察今天做的算式题,你找到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了吗?
板书设计
分数乘法(三)
1的1/2 1/2的1/2
1×1/2=1/2 1/2×1/2=1/4
导学反思
年级
五
2、长方体有几个顶点,几条棱?几个面?正方体呢?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榆林市第八小学导学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数学下册导学案第一课时轴对称图形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轴对称,探索图形形成轴对称的特征和性质,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从历史的角度观察,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3、通过轴对称图形的变化,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习重难点:掌握轴对称图形、特征。
二、自主学习1、欣赏课文第2页的主题图的图案。
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2、在日常生活中大家还见过哪些轴对称图形呢?3、课文第3页的六幅图。
画出这些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合作交流1、课文第3页的例1.观察:这幅图画的是什么?这幅图有什么特点?中间这一条直线表示什么?2、课文第4页的例2.(1)讨论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你想怎样画?(分组讨论)(2)小结:要画出这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首先要抓住几个关健的对称点,然后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让学生自己动手画。
(3)全班汇报交流画的步骤和方法,尤其是窗户的画法。
四、达标检测1、完成课本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课文第8页练习一第1—2题。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课后反思:第二课时旋转一、学习目标:1.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把筒单图形旋转90度。
2.让学生初步学会应用对称,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杀个设计图案。
3.通过观察,想象,分析和推理等过程,独立探究,增强空间观念。
4.让学生体会图形变换在生活中的应用,利用图形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感受图案带来的美感和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掌握旋转的特征。
二、自主学习1.课文第5页例题3的钟面。
⑴观察,描述旋转现象仔细观察指针的旋转过程。
用一句话完整地描述以下刚才的这个旋转过程?如果指针从“6”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2)根据旋转现象,想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现象描述清楚,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说明?三、合作交流1、课文第5页例题例3的风车。
(1)观察风车的旋转过程。
这是什么图案?(2)从图1到图2,风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你是怎样判断风车旋转的角度的?(3)风车旋转后,每个三角形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那什么没有发生变化?(4)如果将风车在图2的基础上,继续绕点O逆时针旋转180°,那么黄色的三角形应该转到什么位置?这条线段应该转到什么位置?2、课文第5页例4.(1)自己尝试画一画。
(2)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四、达标检测1、完成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第1题。
2、完成课本第6页的“做一做”第2题。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课后反思:第三课时欣赏设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己设计图案。
3、学生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学习重点难点: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自主学习1、欣赏课本上的四幅图案,你有什么感受?2、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小组交流自主学习里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答案,证明自己的看到的是正确的。
2、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内容,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四、达标检测1、完成第8页3题。
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2、完成第9页4题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画的。
评选出最有创意的设计师。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课后反思:第一课时因数和倍数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
学习重点: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
学习难点: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二、自主学习1、结合2×6=12,说一说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说给家长听)2、有12个小朋友正在讨论怎么站队的问题。
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他们吗?你能用一道简单的算式把你心目中的排法表达出来吗?3、根据你写出来的算式,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说给家长听)4、你能找出下面的数的倍数吗?3的倍数:5的倍数:三、合作交流1、学生汇报自主学习1的内容。
2、小组交流自主学习2的内容,交流过程中自己没预习到得知识,要在弄懂、学会的基础上补充到笔记本上。
3、全班交流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内容并重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因数和倍数是互相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交流完后,同桌互相举出一个乘法算式,说出其中的因数和倍数。
4、找出一个数的倍数。
5、学生汇报自主学习4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明白3和5的倍数有无数个,可以用省略号来表示。
最后引导学生明白,一个数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一个数的最大的倍数无限大,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四、课堂检测1、判断⑴、5的倍数一定大于5。
⑵、一个数的最大因数和它的最小倍数相等。
⑶、36的最小倍数和最大因数都是36。
⑷、1没有因数。
2、练习2第1题3、练习2第3题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第二课时因数和倍数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
2、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3、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
二、自主学习1、预习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⑴、说出下面各组数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125和25 63和9 54和18⑵、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①15是倍数,5是因数。
②6是3的倍数,是24的因数。
③4是12的因数,也是36的因数。
④ 48是12和6的倍数。
2、预习新知识⑴、试着找一找18的因数有哪些?你有没有什么简便的方法可以更快的找到一个数的因数?⑵、你还有什么重大发现?三、合作交流1、汇报预习的第一个内容:“与这部分内容有关的旧知识”2、小组交流预习的第二个内容“新知识”,按照⑴、⑵的顺序交流,交流过程中自己没预习到的知识,要在弄懂、学会的基础上补充到预习记录本上。
3、全班交流,分小组发言,让学生讨论一下,用哪种方法找的又全又快。
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汇报的内容,从中找出找因数的方法(一对一对的找)。
然后把因数用集合的形式表示出来。
4、完成教材第13页“做一做”,让学生用前面归纳的方法找出30和36的因数。
集体订正。
5、在此基础上小组讨论:一个数的因数有哪些特点?四、课堂检测1、写出下面个数的因数。
10的因数:32的因数:2、写出下面个数的倍数。
4的倍数:12的倍数:3、练习二第5题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课后反思:第三课时 2、5的倍数的特征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
使学生知道奇数、偶数的概念。
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的倍数。
能举出生活中的数,再判断是奇数还是偶数2、培养类推能力及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培养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学习重点:掌握2、5的倍数的特征及奇数、偶数的概念。
学习难点:1、掌握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
2、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自主学习1、预习已经学过的知识1) 你能找出2和5的倍数吗?2) 根据你写出的2的倍数,想一想怎么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呢?2、预习新知识(1)、观察2的倍数,看看他们有什么特征?(2)、什么是偶数,什么是奇数?⑶、根据你写出的5的倍数的特征,看看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三、合作交流1、检查自主学习1。
引导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的倍数,可以根据倍数的含义进行判断,但比较慢。
我们可以根据数的特征来进行判断。
2、检查自主学习2。
(1)、先小组交流、讨论,得出统一的结论。
(2)、学生分组展示自己的结论,最后得出: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教师总结,检验:让学生说出几个较大的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检验。
3、检查自主学习2(2).(1)、先说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由组长对他们进行评价。
(2)、做小游戏①站立活动:请学号是奇数的同学起立,再请学号是偶数的同学起立。
思考:有没有两次都站起来的?有没有两次都没有站起来的?②抢数活动:让一名男生代表和一位女生代表上台抢奇数和偶数,其余学生可以在下面指挥。
然后让学生思考零是奇数还是偶数?讨论后明确零是偶数。
(3)、比较奇数和偶数的特征,完成下面的填空:、①偶数的个位上是②奇数的个位上是(4)、认识自然数的分类。
我们可以把自然数怎样分?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啊,然后试着画一画。
(5)、小组合作学习5的倍数的特征教师检查预习内容2、(3)小组讨论后明确:个位上是5或0的数是5的倍数。
让学生进行验证。
四、课堂检测⑴小组内的同学说一个数,让其他同学判断是不是2或5的倍数。
⑵教材第17页做一做第一题。
五.总结、评价今天的学习,我学会了:我在方面的表现很好,在方面表现不够,以后要注意的是:。
总体表现(优、良、差),愉悦指数(高兴、一般、痛苦第四课时 3的倍数的特征一、学习目标:1、使学生经历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知道3的倍数的特征,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2、使学生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以及数学表达的能力,感受数学思维的严谨性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重点:使学生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否是3的倍数;学习难点: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二、自主学习1、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旧知识:⑴、2和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提示:可以说给家长或同学听,然后让家长和同学评价,并在预习本上打上等级,或者写在预习本上。
⑵、从2、3、5、6、9这些数字中任选3个数字组成三位数,要求:①是2的倍数②是5的倍数③同时是2和5的倍数2、预习新知,探究体验。
⑴、从2、3、5、6、9这些数字中能不能组成3的倍数呢?⑵、观察你组成的3的倍数,看看有什么特征?⑶、通过预习,你还有哪些困惑?或者你认为哪些知识很重要,想提示大家?三、合作交流1、汇报这部分内容与哪些知识有联系,检查自主学习1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