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语文专题讲练:汉字起源与形体演变
汉字的汉字起源和字形变化

汉字的汉字起源和字形变化:
●山:汉字起源:山,甲骨文是三座山峰的象形。
字形变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线条化的山字。
●火:汉字起源:火,甲骨文是火焰的象形。
字形变
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线条化的火字。
●木:汉字起源:木,甲骨文是树木的形象。
字形变
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横卧的树形。
●土:汉字起源:土,甲骨文是土地的形象。
字形变
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横卧的土字。
●水:汉字起源:水,甲骨文是流水的象形。
字形变
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线条化的水字。
●金:汉字起源:金,甲骨文是金属制品的形象。
字
形变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线条化的金字。
●日:汉字起源:日,甲骨文是圆形的太阳象形。
字
形变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横卧的日字。
●月:汉字起源:月,甲骨文是月牙的象形。
字形变
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横卧的月牙。
●雨:汉字起源:雨,甲骨文是雨水的象形。
字形变
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线条化的雨字。
雷:汉字起源:雷,甲骨文是闪电的形象。
字形变化:金文大致相同,小篆变为线条化的雷字。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汉字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字系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对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汉字的起源、形态和演变三个方面来探讨汉字的发展历程。
一、汉字的起源汉字的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原始文字。
据考古学家研究表明,远古时期的人类曾使用一种原始的符号系统来记录事物。
这些最早的象形符号就是汉字的雏形,通过对自然界事物的拟人描绘,形成了具象的符号。
例如,“日”字象征太阳,“山”字象征山峰。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些符号逐渐演变并扩展为更加抽象的象形符号。
二、汉字的形态汉字的形态包括结构和笔画两个方面。
在结构方面,汉字主要由偏旁部首和部首组成。
偏旁部首是构成汉字的基本部件,具有一定的意义。
而部首则是一类具有相同含义的偏旁部首的总称。
例如,“月”字的偏旁部首是“肉”,而“肉”又是属于“月”的部首。
在笔画方面,汉字是通过一定的笔画形成的。
每个汉字都有固定的笔画顺序和笔画数目。
笔画的笔法一般分为横、竖、撇、捺、点等,通过不同的组合形成不同的汉字。
三、汉字的演变汉字的演变是一个历经千余年的过程,经历了战国、秦汉、晋唐、宋元等朝代的变革。
汉字的演变主要表现为形体和用法两个方面。
在形体方面,汉字的形态逐渐变得复杂和多样化。
随着历史的演进,汉字的结构和笔画形式也不断变化。
例如,古代的汉字结构较为简单,而随着文字表达需求的增加,汉字的结构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的形式。
在用法方面,汉字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
同一个汉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有不同的意义,甚至存在多义性。
这与汉字的使用场景和特定语境密切相关。
总之,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汉字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深入探索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同时,对于外国友人而言,了解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也有助于增进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对于我们每一个使用汉字的人,也应该注重汉字的传承和保护,使汉字这一独特的文化符号得以传承下去。
汉字的起源及演变

汉字的起源及演变每一个掌握汉字的人,都是这个星球上最独特、最聪明的人中的一员!读懂了汉字,就真正的读懂了中国文化。
中国人的智慧被汉字呈现的淋漓极致。
1.汉字的起源世界上文明的发生都在大河流域,因为,水源和动植物给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可能的生态条件。
中国的文明在黄河流域诞生,它是独立发展的。
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独立产生的,它和埃及圣书字、古代苏美尔文字、原始埃兰文字和克里特文字等,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
汉字和这些古老的文字一样,都经过由图画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而它与其它古老文字不同的是,那些古文字在演变中有的停止使用而丧失了生命力,有的变成了拼音文字,有的甚至不可识读,被外来文字取代,唯有汉字,没有停顿地被使用至今,成为世界上唯一的一种有着日渐严密体系的表意文字。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没有看到作为汉字前身的用图画传递的信息和图画文字,因此,汉字起源的上限难以从实际上确定下来。
现在能够提出的根据,最远的只有公元前4000年左右属于仰韶文化的彩陶纹,以及时间与此相近的属于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刻符。
它们的时代,都在新石器时期的中期,可以暂时把这一时期作为汉字起源的上限。
从理论上说,汉字起源的上限也许比这还要早些,那要等发现新的考古证明时再向上推移了。
至于汉字起源的下限,我们可以从小屯殷墟甲骨文往上推测。
当图画文字与陶器花纹中的表意图案演变为记词字符,汉字由零散的、个别的字符逐渐积累,达到一定的数量后,再通过人为规范,成为一种文字体系。
这一过程,如果跟记词字符产生的那段过程相比,应当是短一些。
这不仅是因为,生产和政治的发展都越来越迅速,更因为起源阶段具有多元性(•由于部落不同,可能有多种原始文字存在)、自发性、群众性的特点,•而初期发展阶段却是在少数集中使用汉字的人手中,自觉进行的。
小屯殷墟甲骨文已是能够完整记录汉语的文字体系,这个体系形成的开端应当在夏商之际。
《尚书·多士》记载西周初年周公的话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
2021年中考一轮复习讲练测 (部编版)专题 08 汉字和书法鉴赏(原卷版)

专题08汉字书写、汉字常识和书法鉴赏【知识贮备】1、汉字1.汉字形体的大致演变历史: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甲骨文:殷商时期,人们将文字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且连贯成句甚至成篇,具有了文字的所有要素。
在已发现的数十万件甲骨文片上,目前人们只识别出一千多字。
其主体是象形字。
金文:西周时,人们把文字铸刻在青铜器上,所以叫钟鼎文或铭文。
其特点是比甲骨文规范,文字笔画讲究线条美。
大篆:出现于西周晚期,有人将文字统一整理成一种样式,多象蝌蚪状,样式较为美观,也叫它“籀文”或“石鼓文”。
小篆:秦统一六国,李斯主持整理简化文字,做到“书同文”。
这种字笔画大大少于大篆,便于识记,人们称为小篆。
隶书:兴于汉,笔画变曲为直,结构简化,统称为“隶书”。
其又分为古隶(秦)与今隶(汉)。
楷书:萌芽于西汉,成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
其更讲究横平竖直,规范美观,很便于识记和书写。
草书:起于汉代。
由于书写工具变硬(刀刻)为软(毛笔写),书写材料变成帛或纸,人们觉得工工整整一笔一划地写楷书不快捷,于是顺势将笔画连写,这就成了草书。
它又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
行书:成于东汉末年。
鉴于草书好写难认,人们采取折中之道,在楷书于草书之间,创造出一种新字体,既好写又好认,因此叫它“行书”。
2.汉字的造字法:“六书”: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法”,而转注、假借是“用字法”。
(1)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
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
如“月”字像一弯明月的形状,“马”字就是一匹有马鬣、有四腿的马,“鱼”是一尾有鱼头、鱼身、鱼尾的游鱼。
象形字属于独体字。
(2)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用一种特殊性符号,标记某一客观事物和表示某一概念,这种标记符号或是加在独体象形字的某个部位,或是加在代表某种事物符号的特殊位置。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汉字起源与形体演变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之汉字起源与形体演变一、要点梳理(一)汉字的起源1.劳动创造说关于汉字起源的“劳动创造”这一说法在古代文献上有多种记载,如“结绳”。
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给绳子打结的方式来记数、记事和传递信息。
如下面的图一和图二。
图一图二2. 仓颉造字说先秦典籍中记载,汉字是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
仓颉,称苍颉,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1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3.学术界观点——字之初,本为画中国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提出:“文字的起源是图画。
”文字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为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在原始图画记事的基础上,共同创造出来的。
以传世的实物看,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西安半坡村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陶器上的“文字符号”样式。
原始刻画符号具有绘画和文字的双重性,可以认为是汉字的雏形。
如下图图三:图三仰韶彩陶花纹(二)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商代主要用甲骨文,周代用金文(又称钟鼎文);秦代主要用小篆,而以隶书为日用字体;汉代主要用隶书,而草书和行书也已经流行;魏晋到现代主要用楷书(真书),而以行书为辅助字体。
2总而言之,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我们又以隶书为界,将前三种划为古文字,将后四种划为今文字。
见图四。
图四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殷商后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据考证,甲骨文已有3500左右的单字。
见五和图六。
有近一半的字已经认出。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中国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承载,其形体的演变历程犹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汉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那时出现了最早的定型文字——甲骨文。
甲骨文是一种兼具象形和表音功能的文字,其中许多字形至今仍保留在现代汉字中,生动而形象。
随着时间的流转,汉字的形体逐渐发展演变。
金文是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出现在西周时期。
金文是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被称为钟鼎文或铜器铭文。
相较于甲骨文,金文的符号性更强,字形更加定型化。
紧接着,小篆成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标准字体。
小篆由大篆演变而来,其字形规范、美观,体现了汉字发展的又一重要阶段。
隶书则是小篆的进一步发展,始于秦朝,逐渐成为官方的标准字体。
隶书的笔画有波折,书写速度较快,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在隶书的基础上,楷书逐渐形成。
楷书的字形更加规整,笔画平直有力,成为现代汉字的主要形体之一。
楷书被誉为“字字珠玑”,是汉字书法艺术的基石。
而行书和草书则是在楷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演变而来。
行书较楷书更为流畅,书写速度更快。
草书则更加潦草难辨,常用于书法艺术创作。
行书和草书的诞生,为汉字的书写艺术开启了新的篇章。
中国汉字的演变历程可谓漫长而复杂,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多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共同构筑了中华文明的瑰宝。
汉字的演变不仅见证了我国历史的发展,也揭示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
作为人工智能助手,我将致力于传播和弘扬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汉字的魅力。
汉字的形体演变及其原因

汉字作为书面符号,在实际书写过程中追求“简、明、快”是导致形体演变的主要原因,同时,汉字的使用频率、社会化程度以及书写材料、工具等的改变也是重要的原因。汉字形体的演变发展同书写工具的变化与改进是分不开的。甲骨文基本上是用刀契刻在龟甲兽骨版上,刀硬版实,容易刻成线条,圆笔与方笔相间而以方笔为多,体态瘦长。金文上的文字通常是先制成模子然后再浇铸而成,笔画布局齐整均匀,比甲骨文丰硕粗壮而又有肥瘦之别。小篆笔画圆转,隶书变圆转为方折,变弧线为直线,楷书则有了撇捺等变化,这些都是因主要的使用毛笔并不断改进毛笔的缘故。书写工具的革新,给汉字形体演变提供了条件。
魏晋,一直沿用到今天,是通用时间最长的标准字体。
(六)草书
包括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在东汉章帝时盛行,是隶书的草写体。虽有连笔,但字字独立。
今草产生于东汉末,是从章草变化来的。形体连绵,字字顾盼呼应,贯通一气。
狂草是唐代产生的。极难辨认,变成了纯艺术品。
(七)行书
是一种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字体。产生于东汉末,近楷不拘,近草不放,笔面连绵,
三是用一些形体简单的构件替换形体复杂的部分,从而达到简化的目的。这种简化的方式主要用在隶变楷化以后的汉字简化中。这种简化方式的结果,常会导致汉字形体结构的改变。例如,小篆从辵的字,如造,隶变以后绝大部分简化为从辶;小篆左边从心的字,如快,隶变简化为从忄。焦字上部本从龜,下从火,简化后用结构简单的隹代替龟。巖,本来是形声字,简化作岩,是会意字。淚,本从水戾声,是形声字,简化后从水目,是会意字。简化,是汉字形体演变的总趋势。
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简述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
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以下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过程:
1. 甲骨文:甲骨文是汉字最早的形式,出现于商代早期(公元前
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以占卜和文字记录为主要用途。
甲骨文的
字形比较规范,以龟甲和兽骨为主要载体,采用刻写或书写的方法。
2. 金文:金文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汉字形式,以青铜器为主
要载体,采用铸造或镌刻的方法。
金文的字形比甲骨文更加灵活,出现了一些笔画复杂、形态独特的字形,如“鼎”、“良”、“觚”等。
3. 秦朝隶书:秦朝统一六国后,采用了隶书作为官方文字。
隶书
的出现标志着汉字书写正式纳入了标准化和规范化的进程。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练、规范,速度较快,易于书写和辨认。
4. 汉朝楷书:汉朝时期,楷书开始流行,成为汉字的主要书写形式。
楷书的特点是笔画规范、端正,具有一定的对称和平衡感,是汉字演变中的基本形态。
5. 唐朝行书和草书:唐朝时期,行书和草书逐渐流行,成为汉字
书写的主要形式之一。
行书和草书的特点是笔画自由流畅,具有一定
的变化和动感,是汉字演变中的高级形态。
以上是汉字形体演变的基本过程,不同的时代和地域,汉字的书
写形式和形态也会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起源与形体演变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一)汉字的起源1.劳动创造说关于汉字起源的“劳动创造”这一说法在古代文献上有多种记载,如“结绳”。
在文字发明之前,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通过给绳子打结的方式来记数、记事和传递信息。
如下面的图一和图二。
图一图二2. 仓颉造字说先秦典籍中记载,汉字是黄帝史官仓颉创造的。
仓颉,称苍颉,轩辕黄帝史官,曾把流传于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汉字创造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他根据野兽的脚印研究出了汉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昌盛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但普遍认为汉字由仓颉一人创造只是传说,不过他可能是汉字的整理者,被后人尊为“造字圣人”。
3.学术界观点——字之初,本为画中国文字学家唐兰先生提出:“文字的起源是图画。
”文字是人类在长期生产实践中,为满足日益复杂的交际需要,在原始图画记事的基础上,共同创造出来的。
以传世的实物看,汉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西安半坡村等地的仰韶文化遗址和大汶口文化遗址中的陶器上的“文字符号”样式。
原始刻画符号具有绘画和文字的双重性,可以认为是汉字的雏形。
如下图图三:图三仰韶彩陶花纹(二)汉字的发展演变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商代主要用甲骨文,周代用金文(又称钟鼎文);秦代主要用小篆,而以隶书为日用字体;汉代主要用隶书,而草书和行书也已经流行;魏晋到现代主要用楷书(真书),而以行书为辅助字体。
总而言之,汉字在历史上出现过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等五种正式字体以及草书、行书等辅助字体。
我们又以隶书为界,将前三种划为古文字,将后四种划为今文字。
见图四。
图四1.甲骨文甲骨文主要是殷商后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文字,据考证,甲骨文已有3500左右的单字。
见五和图六。
有近一半的字已经认出。
从字体的数量和结构方式来看,甲骨文已经是发展到了有较严密系统的文字了。
汉字的“六书”原则,在甲骨文中都有所体现。
但是原始图画文字的痕迹还是比较明显。
由于甲骨文是用刀刻成的,而刀有锐有钝,骨质有细有粗,有硬有软,所以刻出的笔画粗细不一,长短大小均无一定,或是疏疏落落,参差错综。
图五龟甲图六兽骨2.金文除甲骨文外,在殷代的一种重要文字是金文。
它的名称也是由书刻的原料而来。
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的钟或鼎上的一种文字。
钟多是乐器,鼎多为礼器。
例如九鼎则为传国重器,王都所亿即鼎之所在,故称定都为“定鼎”。
铸刻上面的文字,多为记事或表彰功德的内容。
这时的金文主要具有下列特点:(1)笔画圆匀,起笔、收笔、转笔多为圆笔。
这为以后篆书用笔打下了基础。
(2)字的结构比甲骨文更加紧密、平稳。
字形也比较有规律性,也为以后的文字统一奠定了基础。
(3)章法上也比较讲究字距行列。
有的严整规矩,有的显得疏朗开阔。
金文,在笔法、结字、章法上都为书法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金文上承甲骨文下开小篆,在先秦书法史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度性作用,更可贵的是其流传书迹多刻于钟鼎之上,所以大体较甲骨文更能保存书写原迹,这对我们更好的研究先秦书法的面貌提供了相对方便的条件。
金文主要代表作有《大盂鼎》铭文、《毛公鼎》铭文、《散氏盘》、《兮甲盘》、《天亡殷》、《墙盘》等。
见图七和图八。
图七图八3.大篆大篆,也称籀(zhòu)文。
大篆是西周晚期普遍采用的字体,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4.小篆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的六国文字,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
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5.隶书隶书,有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
6.楷书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
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
使结构上更趋严整,规矩整齐,被沿用至今。
像孩子们开始学写字时一般都可以算作是在一笔一划写作楷书。
7.草书草书是汉字的一种字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
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唐代再次掀起草书的热潮,涌现出张旭,怀素等书法家。
8.行书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不像楷书那么工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如果楷书像人的坐,草书人的跑,那么行书就是人的行走,因为行书比楷书随便些,可以写得快,又不像草书潦草的让人看不懂,所以最受到人们的喜爱。
行书大概在魏晋时代就开始在民间流行了,被称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创作了大量的行书作品,长期以来价倍受人们的喜爱。
行书没有严格的书写规则,写得规矩一点、接近楷书的,称为真行或行楷;写得放纵一点、草书味道比较浓厚的,称为行草,行书写起来比楷书快,又不像草书那样难以辨人,因此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
写的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
三点剖析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制和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学阶段,学生应该熟悉中国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的历程,并了解每一种演变的形体特征并能够正确辨别相应的字体。
题模精选题模一:汉字起源与形体演变例1.1.1下列读图信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汉字演变的先后顺序是: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B.汉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C.了解汉字的来龙去脉,对我们理解和辨析形近字有帮助D.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完全没有关系【答案】D【解析】考查了考生理解分析能力,先读懂材料,明确汉字的演变及其特点,调动积累即可得出答案.A.正确;B.正确;C.正确;D.不正确,汉字大部分为形声字,根据形旁可以推断字的意义随堂练习随练1.1中国象棋里有个举足轻重的棋子——“象”。
按照汉字演变的先后顺序,下列的“象”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1分)A.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B.甲骨文→小篆→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基础知识。
汉字演变的顺序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六书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关于汉字的造字法,从汉朝以来,相沿有“六书”的说法。
六书之首,就是象形法。
一般来说,汉字的造字方法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我国古代对造字法有“六书”的提法,除了上述四种外,还包括转注和假借。
但严格说来这两种应属于用字的方法。
所以本次可我们会对汉字的造字法进行梳理。
(一)象形字象形字作为一种造字方法,东汉的许慎下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也就是说直接幕拟某种图画物体的形象而产生。
甲骨文的日是“”写成圆圆的外廓,正是太阳的形状,中间的黑点,大概就是强光之所自出了。
月是“”,月亮缺多于圆,用一弯新月来表现他的特征自然是最为合适的。
那么甲骨文中哪些字属于象形字呢?1.与人相关。
这类字如:口,齿,舌,眉,目,自,首,父,言,人,儿,女,母,子,身,老,屎,大,页,天,妾,若,立,交,夭,夨,鬼,包,臣等等,在这里举出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些字,有些直接是人体的器官如口、齿,有的是表示同相应的人体器官有关的其他意义如言、父,有的是表示各种人的名称如人、儿,有的是表示同人的行为或情态有关的各种意义如妾,天。
2. 与动物有关的字这类字如:牛,羽,羊,肉,虎,鹿,鸟,鸡,角,凤,贝,马,兔,犬,龙,龟,鱼,象等等。
这些字有的以部分表示全体,如牛,羊;有的用整个动物形体来表达,包括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等等,如鸟,马,鱼。
3.与植物有关的字这类字如:来,麦,木,朱,屯,栅,才,桑,生,禾,穆,稻,康,秋,黍,米,不,未等等。
这类字既有草本植物也有木本植物,还有和蔬菜粮食相关的字,总的来说名词比较多,具有很强的象形性。
4. 与自然现象相关的字这类字主要是同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物,如:气,日,晕,晶,月,丘,山,石,火,水,川,灾,州,泉,谷,雨,雷,田,云,土,申等等。
(二)指事指事一般是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指示性符号或用纯符号组合来创造新字的方法。
用指事方法造的字就是指事字。
指事字有以下两种情况:1.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简单的符号,用来指示所要说明的事物。
例如:(本):在木下面加一短横,指出这儿是树根。
(寸):在手腕上加一短横,表示手下一寸的地方。
(甘):在口字中加一短横,表示口中含着甜美的东西。
(凶)字是指地上有一个深坑,走路的人没看见而踏空掉进坑里,「ㄩ」代表深坑,中间的「×」符号就是象征在陷阱里放置的致命的危险物(交叉而置的箭)。
这类指事字都是指示事物的具体部位的,是在象形字上附加指示符号来表示词义的。
2.用纯粹的符号来指明或象征某种事物、某种意义。
例如:“上”和“下”都是以一条长横线表示位置的界限,线上加一短横表示“上”,线下加一短横表示“下”。
其他如表示抽象的数目的“一”“二”“三”等字都属于纯粹符号性质的指事字。
指事字虽然可以表示某些概念,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多为抽象事物,而无具体形象可画,所以往往在象形字上加上象征性符号来表示。
汉字中用指事方法造出的字最少,在《说文》中指事字共只有125个。
指事字同象形字一样,一般都是单一的形体,不能再分为两个字,所以也是独体字。
常见的指事字如下:朱、本、末、未、刃、中、回、寸、天、左、右、立、王、上、下、旦、白、甘……(三)会意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字。
如:休、牧、从、比、步、益、采、炙、囚……常见的会意字如:兵、看、集、伙、尘、双、轰、秉、初、伐、戍、休、告、哭、步、品、难、林、信、劣、卡、忐、忑、舀、甭、孬、歪、终、泪、既、即、几、祭、解、鲜、益、友、匠、淼、磊、森……那么会意字有哪些分类呢?会意字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同偏旁组合起来的,也有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偏旁组合起来的。
前一类叫同体会意字,后一类叫异体会意字。
1.同体会意这是用相同的偏旁组合成新字。
例如下文:从:两人前后相随,表示跟从。
比:两人后向并立,表示比较。
北:本即“背”字。
两人相背而立,表示方向相反。
众:三人重叠,表示众多。
林:双木重叠,表示树林。
森:三木重叠,表示树木很多。
炎:二火相重,表示烈火旺盛。
友:两手相助,引申为朋友。
晶:三日重叠,表示光亮。
2.异体会意这是用不同的偏旁组合成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