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十表导读

合集下载

《史记》导论

《史记》导论

第三节八书 第四节三十世家
第五节七十列 传
第六节 《太史 公自序》
1
第一节本纪
2
第二节世家
3
第三节列传
4
第四节表
5
第五节书
第二节 《史记》 取材的途径
第一节 《史记》 称引的文献
第三节 《史记》 取材简析
第二节 《史记》 与《战国策》
第一节 《史记》 与《左传》、《国
语》
第三节 《史记》 与《世本》、《楚
汉春秋》
第二节处理史料的 方法
第一节史料取舍的 原则
第三节 《史记》 的史料价值
第一节熔铸百家,自 成一体
第二节纵横自如,系 统详明
第三节扬长避短,精 益求精
第四节规模定格,仪 刑后世
1
第一节述而不 作
2
第二节以类相 从
3
第三节以事牵 连
4
第四节互见
5
第五节据事实 录
01
第六节详变 略渐
02
谢谢观看
本书为作者在《<史记>编纂学导论》(凤凰出版社2006年初版)的基础上修订、增补而成,本次再版,对正 文进行了增删润色,增写了绪论,重新核校全书引文并完善出处,另相应添加了部分图片,以使本书臻于完善。
目录分析
第二节司马迁与 《史记》
第一节司马谈的奠 基工作
第三节 《史记》 的亡缺与续补
第一节十二本纪 第二节十表
《史记》导论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作者
人物
史料

《史记 全十二册 》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史记 全十二册 》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0 6
第四十卷 梁孝王世 家第二十 八
第四十二卷 三 王世家第三十
第四十一卷 五 宗世家第二十九
第四十三卷 伯 夷列传[1]第一
史记(第六册)
0 1
第四十四 卷 管晏 列传第二
0 2
第四十五 卷 老子 韩非列传 第三
0 3
第四十六 卷 司马 穰苴列传 第四
0 4
第四十七 卷 孙子 吴起列传 第五
第二十二卷 楚世 家第十
第二十三卷 越王 句践世家第十一
第二十四卷 郑世 家第十二
第二十五卷 赵世 家第十三
第二十七卷 韩 世家第十五
第二十六卷 魏 世家第十四
第二十八卷 田 敬仲完世家第十
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史记(第五册)
0 1
第二十九 卷 孔子 世家第十 七
0 2
第三十卷 陈涉世家 第十八
0 3
第三十一 卷 外戚 世家第十 九
第十一卷 孝景 本纪第十一
第十三卷 吴太 伯世家[1]第一
史记(第三册)
第十四卷 齐[1]太 公世家第二
第十五卷 鲁[1]周 公世家第三
第十六卷 燕召公 世家第四
第十七卷 管蔡世 家第五
第十八卷 陈杞世 家第六
第十九卷 卫康叔 世家第七
第二十卷 宋微子 世家第八
第二十一卷 晋世 家第九
史记(第四册)
5 第九十八卷
西南夷列传第 五十六
史记(第十册)
0 1
第九十九 卷 司马 相如列传 第五十七
0 2
第一百卷 淮南衡山 列传第五 十八
0 3
第一百零 一卷 循 吏列传第 五十九
0 4
第一百零 二卷 汲 郑列传第 六十

19-《史记-十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原文

19-《史记-十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原文

《史记-十表-惠景间侯者年表》
太史公读列封至便侯曰:有以也夫!长沙王者,着令甲,称其忠焉。

昔高祖定天下,功臣非同姓疆土而王者八国。

至孝惠时,唯独长沙全,禅五世,以无嗣绝,竟无过,为藩守职,信矣。

故其泽流枝庶,毋功而侯者数人。

及孝惠讫孝景间五十载,追修高祖时遗功臣,及从代来,吴楚之劳,诸侯子弟若肺腑,外国归义,封者九十有余。

咸表始终,当世仁义成功之著者也。

惠景之际,天下已平。

诸吕构祸,吴楚连兵。

条侯出讨,壮武奉迎。

薄窦恩泽,张赵忠贞。

本枝分荫,肺腑归诚。

新市死事,建陵勋荣。

咸开青社,俱受丹旌。

旋窥甲令,吴便有声。

关于《史记》的结构 讲座

关于《史记》的结构 讲座

关于《史记》的结构讲座
《史记》是中国古代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一部历史著作,被
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奇葩。

它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深刻的历史见
解而闻名于世。

今天,我们将探讨《史记》的结构,以及这部著作
对中国历史学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首先,我们来谈谈《史记》的结构。

《史记》共分为纪、表、
书三部分。

其中,纪部分包括本纪和表纪,本纪是按年月日编写的
史料,表纪是按年代编排的历史表。

书部分包括十表、十书。

十表
是关于天文、地理、官制、货币、音乐、律历、水利、农桑、医药、战国十表的专题论述。

十书是关于诗、书、礼、乐、易、春秋、国语、左传、逸民、法的专题论述。

这种结构严谨而完整,使得《史记》成为一部系统而有序的历史著作。

其次,我们来谈谈《史记》对中国历史学和文化的影响。

《史记》以其独特的结构和丰富的史料,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典范。


不仅在历史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也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史记》对后世史学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史学的典范。

同时,《史记》也对后世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中国
古代文学、哲学、政治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史记》以其独特的结构和深刻的历史见解,成为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奇葩,对中国历史学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史记》的结构和内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发展历程。

希望今天的讲座能够为大家带来新的历史视角和启发,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史记》这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史记》-PPT课件

《史记》-PPT课件
2、《史记》对小说、戏剧的发展也有很大 的推动作用。
【阅读链接】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研究 《史记》的学者应首推韩兆琦先生。推荐阅读 韩兆琦先生的《史记:韩兆琦评注本》。另外 韩兆琦先生还著有《史记通论》、《史记评议 赏析》等专著。
【思考 练习 拓展】
1、名词解释:互见法。 2、简述《史记》一书的体例。 3、以《项羽本纪》为例谈《史记》的人物塑造手法。 4、简述司马迁的家世、生平遭遇与《史记》创作的关系 。 5、论述《史记》的思想内容。
1、《史记》的结构模式独具匠心
《史记》的结构模式分为五种不同的体例,包括十二本纪、 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 千五百余字。
本纪,是按年代顺序记载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言行和政绩;
世家,是记录先秦诸侯国和辅汉功臣兴衰的内容;
列传,记述历代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传记,也记载少数民族和 邻国历史;
四、歌颂了一系列爱国英雄和有重大贡献的历史人物
《屈原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李将军列传》 《卫将军骠骑列传》
五、歌颂了中下层人物的优良品质
《游侠列传》记述了汉代著名侠士朱家、剧孟和郭解的史实。 司马迁充分地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 侠”,赞扬了他们“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 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 的高贵品德。
3、《史记》的语言运用精粹传神
1)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富有个性化,传神的反映 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状态。
2)叙述语言简练精确,往往使用一两句话甚至几个字 就能生动有力地表现人物情态。
3)叙事记言中还常常引用民谣、谚语、俗语。
二、《史记》的影响
1、《史记》的结构模式、叙事方式、语言 艺术尤被后代散文家所推崇。

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

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

10表8书12本纪30世家70列传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虽然这五种体例各有区别,但它们却是相互配合,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十二本纪是纲领,统摄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代3000年的兴衰沿革。

十表、八书作为十二本纪的补充,形成纵横交错的叙事网络。

三十世家围绕十二本纪而展开,用司马迁自己的话来说,世家与本纪的关系,犹如“二十八宿环北拱,三十辐共一毂,运行无穷”(《太史公自序》)。

如果说本纪是北斗,那么,世家就是环绕北斗的二十八宿;如果说本纪是车毂,那么,世家就是汇集于车毂的辐条。

至于七十列传,则是历史天宇上北斗、二十八宿以外的群星。

《史记》由五种体例相互补充而形成的结构框架,沟连天人,贯通古今,在设计上颇具匠心,同时也使它的叙事范围广泛,展示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画图。

十二本纪按帝王世代顺序记叙各朝兴衰终始,十表排列帝王侯国间大事,八书是有关经济、文化、天文、历法等方面的专门论述,世家主要是贵族之家的历史,列传是不同阶层、不同类型的人物传记。

《史记》这部纪传体通史著作,在体例上冲破了以往历史散文的局限,能够把更多的内容纳入其中,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总体风貌。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经典常谈》名著导读+章节梳理+内容速读+真题+读后感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经典常谈》名著导读+章节梳理+内容速读+真题+读后感

名著概览章节梳理《〈说文解字〉第一》秦以前:战国末期,由于文字统一的需要,进而出现了仓颉造字的传说。

秦以后:始皇时,文字统一为小篆,又形成隶书;汉末时,隶书由椭圆变为扁方,称作“汉隶”;魏晋之际,隶书变为“正书”;晋至唐朝,又称为“隶书”,称“汉隶”为“八分书”;晋代正书简化形成“行书”,晋代也称为“楷书”,宋代又改称为“真书”。

2《〈周易〉第二》战国末期道家、阴阳学说盛行,儒家借卦爻辞发扬儒家哲学,留存下来的便是《易传》;此外还有《文言》《系辞》两传;到了汉代,又新发现了《说卦》《序卦》《杂卦》三种传,后称为《逸易》。

3《〈尚书〉第三》《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话。

也有记事的,大都是战国末年人制作。

4《〈诗经〉第四》春秋时通行赋诗;孔子时代,用《诗》讨论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孔子以后,“《诗》三百”成为儒家的“六经”之一。

5《三礼第五》汉代学者所传习的有三种经和无数的“记”,三种经是《仪礼》《礼古经》《周礼》;“记”是儒家杂述礼制、礼制变迁的历史,或礼述之作。

汉代的“记”很多,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6《〈春秋〉三传第六(〈国语〉附)》三传为《左传》《公羊传》《穀梁传》,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

三传解释经文时,常常不顾上下文穿凿附会起来;三传之中,公羊穀梁均以解经为主,左氏却以叙事为主,参考群籍,详述史事。

7《四书第七》《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易》《书》《诗》《礼》《春秋》。

《礼记》里的《大学》,本是一篇东西,朱子给分成经一章,传十章,传是解释经的。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

《论语》是孔子弟子们记的,能够让读者学习许多做学问做人的道理:如“君子”“仁”“忠恕”,如“时习”“阙疑”“好古”“隅反”“择善”“困学”等,都是可以终身应用的。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史记--汉书--诸子-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经典常谈》史记--汉书--诸子-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史记》《汉书》第九
社会背景: 春秋末年,封建制度开始崩坏,周王室衰弱,礼崩乐坏,在这个大变动当中,一些才智之士对于当前的情势,有种种的看法,有种种的主张。诸子都出于职业的“士”。“士”本是封建制度里贵族的末一级,但到了春秋战国之际,“士”成了有才能的人的通称。他们都想收拾那动乱的局面,让它稳定下来,他们根据自己的见解各说各的,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这便是诸子之学,大部分可以称为哲学。
评价型
摘抄型
读书笔记类型
摘抄文章中的格言警句、美词 佳句、内容要点,或把文章中精彩的片段,好的开头、结尾,原文照录。
摘抄型
考点自测
将下面的人物与当今的思想观点连线,并说出其思想主张的渊源
人物 现今思想主张及观点 思想渊源
1.《史记》由汉朝 所著,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汉书》由班固所著,是我国第一部 史。2.《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 到 共三千多年的史事,全书共 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3.《史记》、《汉书》,可以说都是“ ”的源头,这两部书都成了文学的古典。4.唐朝以后喜欢《史记》的多,而 两代尤然。5.《史记》最初被汉人称为《太史公书》、《 》等, 间才简称为《史记》,《史记》便成了定名。
①儒家: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前289年):名轲,战国时邹国人,著有《孟子》,是儒家思想的杰出代表。 他的主张主要有:1)实行“仁政”;2)提出“民贵君轻”的著名命题;3)主张“性善论”;4)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列为我国古代“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成为古代读书人必读经典作品。 后人把孟子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至圣先师”孔子,后人将孔子和孟子合称孔孟。
古代贵族养着礼、乐专家,也养着巫祝术数专家。礼、乐专家后来沦为儒士;巫祝术数专家便沦为方士。汉代所称的阴阳家便出自方士,古代术数注意于所谓“天人之际” 以为天道人事互相影响。战国末年有些人更将这种思想推行起来,并加以理论化,使它成为一贯的学说,这就是阴阳家。思想统一:秦相吕不韦编撰《吕氏春秋》想化零为整,集合众长,统一思想,但他的基调却是道家。汉武帝时期淮南王刘安效仿吕不韦编撰《淮南子》,也以道家为思想基调,想要统一思想。然而最后成功的人却是董仲舒,他向汉武帝谏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帝王用功名利禄提倡儒学,儒学统于一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说明:维高祖元功,辅臣股肱,剖符而爵, 泽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杀身陨国。作高祖 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7.惠景闲侯者年表
❖ 跟上面一个表是同一性质的,时限是惠帝到 景帝。
❖ 说明:惠景之间,维申功臣宗属爵邑,作惠 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8.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 从武帝开始有了正式的年号,而第一个年号 就是建元。此表里武帝时期的封侯者大多是 因为与匈奴的战功。
1.三代世表
❖ 这张表列出了从黄帝到共和行政时期帝王和 诸侯王的谱系。我们可以看到,从黄帝之后, 谁生谁,谁生谁,这么一路生下去,清清楚 楚。为什么这么清楚,怎么能这么清楚,这 是一个问题。年表后面有“褚先生曰”,这 是因为汉元帝、成帝时的博士褚少孙补写过 《史记》。后面是他补写的话。
说明
❖ 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 本于兹,於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 还有一种看法则可以郑樵为代表,认为“表”是史 体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史记》一书,功在十 表”。至于为什么,郑樵语焉不详,倒是顾炎武对 此有着精辟的回答:“凡列侯将相、王公九卿,其 功名表著者既系之以传,此外大臣无积劳亦无显过, 传之不可胜书,而姓名爵里存没盛衰之迹要不容以 遽泯,则于表乎载之。又其功罪事实,传中有未悉 备者,亦于表乎载之。年经月纬,一览瞭如” (《日知录》卷二六)。
二、十表的内容
❖ 具体篇名见下:
❖ ——史记卷十三 ——史记卷十四 ——史记卷十五 ——史记卷十六 ——史记卷十七
三代世表 第一 十二诸侯年表 第二 六国年表 第三 秦楚之际月表 第四 汉兴以来诸侯年表 第五
❖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闲侯者年表 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 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 说明:北讨彊胡,南诛劲越,征伐夷蛮,武 功爰列。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9.建元已来王子侯者年表
❖ “盛哉,天子之德!一人有庆,天下赖之。” 王子还真不少。
❖ 说明:诸侯既彊,七国为从,子弟众多,无 爵封邑,推恩行义,其埶销弱,德归京师。 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高祖功臣侯者 年表》、《惠景间侯者年表》、《建元以来 侯者年表》、《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皆 是从高祖立国到武帝时期政治生活的集中表 现,可以看出司马迁对政治史的重视及“法 后王”的史学动机。
4.秦楚之际月表
❖ 这张表是从秦二世元年开始,直到刘邦建国 之后。按月列出各地、各军事力量的动向。 直到后来皆归于汉。
❖ 说明:秦既暴虐,楚人发难,项氏遂乱,汉 乃扶义征伐;八年之间,天下三嬗,事繁变 众,故详著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 《秦楚之际月表》是“十表”当中的唯一 “月表”,司马迁敏锐地感觉到,从秦亡到 汉兴的短短五年是历史巨大变迁的关键时期, 所以以“月表”的方式细致深入地描绘出历 史风云。在这五年中,政治的主体是楚而非 汉,故虽身在汉王朝,司马迁仍本着历史的 良心编排了此篇。
❖ 秦焚书坑儒,致使各国史书毁弃,仅存《秦 记》。司马迁便以《秦记》为主要资料,上 起周元王,下至秦二世,以秦国为主线,按 年列出赵、魏、韩、楚、燕、齐六国的重要 历史事件,作《六国年表》。因秦“至献公 之后常雄诸侯”,史公以秦国为主线来呈现 历史之真实。同时,又对秦的尚“力”而不 尚“德”提出批评,不以成败论英雄。
❖ 认真读《史记》之“十表”,我们可以发现,顾炎武的论断 非常正确。而且,“表”在《史记》中还具有这样的功能: 本来,《史记》是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为中心,突破了编年 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的表现模式。以人物为中心是司马迁 “究天人之际”的史学追求的体现,有利于对人谋、人事乃 至人心、人性的深入探讨。但是,以人物为中心亦有可能出 现一些问题,例如刘知几《史通》中便曾说:“同为一事, 分在数篇,断续相离,前后屡出。”作为体大思精的史学名 著,《史记》中的“表”正能起到弥补这些漏洞的作用:众 多的人、事都以“世”、“年”、甚至“月”为线索被清晰 地简化、表现出来了。于是,不仅“纪传体”的优势可以得 到充分发挥,编年体的长处也被吸收进来,二者不仅相辅相 承,而且相得益彰。
10.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
❖ 实际上是一篇自汉高祖创建汉朝起至西汉末汉成帝 鸿嘉元年(公元前二○年)为止的西汉大事记。它 主要记载了二百多年间的丞相、将军、御史大夫等 中央主要官员的任免、升黜、生死等情况,并附记 了历年发生的主要军国大事。可以把它看作一条西 汉政治史的纲要。
❖ 说明: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维见汉兴以来 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作汉 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
5.汉兴以来诸侯年表

本表从高多。本表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 说明:汉兴已来,至于太初百年,诸侯废立 分削,谱纪不明,有司靡踵,彊弱之原云以 世。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第五。
6.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 此表列出高祖时期功臣的封侯的情况,即他 们后来的发展。
说明
❖ 幽厉之後,周室衰微,诸侯专政,春秋有所 不纪;而谱牒经略,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 相先後之意,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3.六国年表
❖ 六国年表是从周元王一直记到秦二世,分周、 秦、魏、韩、赵、楚、燕、齐来记。所谓的 战国七雄就是指秦、楚、魏、韩、赵、燕、 齐。
❖ 说明:春秋之後,陪臣秉政,彊国相王;以 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作六 国年表第三。
❖ “十表”中的《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在东 汉时已亡佚,我们现在看到的此表乃后人补 作,无序。“十表”中也仅此表无序。
三.十表的篇章结构
❖ 见台湾学者的研究成果: ❖ 附件:PDF文件
四.十表的意义
❖ 《史记》中的十表和相关本纪的对应纲目关系 ❖ 《史记》中有十个表,它们和相关的本纪,有着
对应关系,司马迁自己对于表在序里是这样写的: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 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 下至于兹,著十二本纪,既科条之也。就是说,十 二本纪是纲,是作为科条。只有纲还不够,对当时 的情形,还说不明白,因为在同一个时期内,即并 时,在不同的地域,年代差异也不同,所以又作了 十表来加以补充。这就形成了有纲有目,纲举目张。
❖ “表”这种史体的渊源、性质,古人有一定的分析总 结,可供我们参考:应劭云:“表者,录其事而见 之。按《礼》有表记”;郑玄云:“表,明也,谓 事微而不著者须表以明之,故曰表也”(司马贞 《史记索隐·三代世表》);刘知几曰:“表以谱列 年爵”(《史通》卷二);郑樵曰:“表以正历” (《通志·总序》);顾炎武曰:“表所由立,昉于 周之谱牒,与纪传相为出入”(《日知录》卷二 六);汪越曰:“按表者,纪月编年,聚而为绘图 指掌,经纬纵横,有伦有脊”(《读史记十表》);
❖ 吕祖谦通过班固《汉书》中“表”与《史记》 中“表”的比较,较深刻地揭示出“表”在 《史记》中的重要“意义”。 虽然 “十表”
是《史记》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其 形式较为特殊,《史记》的选本一般不选它。 需要注意的是,《史记》“五体”是浑然不可 分割的有机整体,尽管不必再现“十表”, 我们却应该从颇有提纲契领功能的表序中领 略司马迁的史才与史识。

❖ 但他读了谍记,皇帝以来都有年数,于是以《五帝系牒》到共和,作 《三代世表》第一;至周,包括西周和东周,作十二诸侯年表第二;至 战国,因《秦记》踵《春秋》之后,实际就是战国,作六国年表第三; 秦后楚汉相争,作秦楚之际月表第四;汉兴以来,作诸侯王年表第五; 另外与诸侯王相对,又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汉惠帝和景帝年间, 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武帝建元年间,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同 时作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第九;最后还是汉,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 表第十。这样司马迁就把他写的史记的时期,从皇帝到各处的占有一定 位置和实力的情况,做出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表中的一些内容,可以弥 补同时历史上一些空白,起到相互依仗,相互补充的作用。可见这十个 表对历史起过不小作用,对后来正史的写作,也很有价值的,不能不说 是个创造。
2.十二诸侯年表
❖ 都说中国历史有确切年代可据之始,是周召共和元 年(前八四一年)。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本表是从 那一年开始,一年年列下去的,直到周敬王去世, 即前四七七年。分周、鲁、齐、晋、秦、楚、宋、 卫、陈、蔡、曹、郑、燕、吴来记。注意,一共是 十四格。周不算诸侯,吴也没有算。所以叫《十二 诸侯年表》。其实春秋时期出现过的诸侯国有一百 四十多个,此外又有蛮夷戎狄部族三十多个。其主 要的,算作十二个。
第九 第十
❖ 《史记》中的“十表”的具体内容,吕祖谦《大事 记解题》卷一中有着非常精彩的勾勒与阐发:
❖ 《史记》十表意义宏深,始学者多不能达。今附见 于此《三代世表》,以世系为主,所以观百世之本 支也;《十二诸侯年表》以下以地为主,故年经而 国维,所以观天下之大势也。《高祖功臣侯年表》 以下以时为主,故国经而年纬,所以观一时之得失 也。《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以大事为主,所以 观君臣之职分也。
第三章
《史记》十表导读
一.十表概说
❖ (一)前人对表的认识
❖ 《史记》的表共有十篇,可分两类。一类是 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 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 以表载之。史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 一大特点。 表当然有表格,但不仅仅只有表 格,在表格之前有序。 《史记》的表其实是 一种文体。

❖ 因夏、商、周三代年代久远,文献资料较少,对这三代的历 史事件只能作粗线条勾勒,司马迁本着“疑则传疑”的审慎 态度写了《三代世表》,此表上溯黄帝,下至共和元年,对 上古直到三代的“帝王授受之正统”及周王朝封建的诸侯世 系作了梳理。司马迁又参照《春秋》、《左传》与《国语》、 《铎氏微》等前代史书谱出《十二诸侯年表》,以周王朝为 主线,按年列出“自共和讫孔子”时期周王朝所封主要诸侯 国的历史事件,欲以此体现出周王室的“盛衰大旨”,弘扬 “王道”,并突显出各诸侯国相互侵伐、违礼逾制、德义渐 衰、谋诈日盛的种种趋势,勾勒出政治模式由“王道”陵迟 为“霸道”的变迁轨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