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观测
水道观测规范

1 总则1.0.1 为了统一水道测量的观测布置、测绘技术等方面的规定,保证原型观测资料的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天然河流、湖泊、水库、人工河渠、受潮汐影响的河段以及近海水域的观测。
1.0.3 水道观测前应根据任务书的要求,搜集已有资料,进行现场踏勘,制订专业设计书。
工作完成后,应编写技术总结及测绘产品质量检查验收报告。
1.0.4 测绘仪器、测具应按技术监督部门的规定进行鉴定,其精度和性能应达到各类等级的技术要求方可使用。
在作业过程中,应按规定检验、校正,保持良好的技术状态。
1.0.5 在作业过程中应按全面质量管理的循环原则,坚持“三清”(点点清、站站清、段段清)、“四随”(随测、随算、随点绘、随分析),严格把好质量关。
1.0.6 原始资料、测绘成果,应按技术档案归档要求进行整理归档。
1.0.7 测绘人员应不断研究测绘新技术,并积极推广已经审定的新技术,改进工作,提高工效。
1.0.8 水道观测,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测绘标准及有关标准的规定。
12观测布置2.1 基本原则2.1.1 天然河流、湖泊、水库及近海水域,凡需进行水资源开发的,均应由流域主管机构、省市水行政管理部门布置水道地形测量。
2.1.2 水道地形测量可分为长程和局部两类:为宏观地控制河流、湖泊、水库时空变化积累基本资料,则进行长程河道或整个湖泊(库区)的大面积水道地形测量; 为水利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在河流、湖泊、水库进行专题观测,则布置局部水道地形测量。
2.1.3 长程水道地形测量测次较少,难以控制河流、湖泊、水库、近海的演变时,可布置长程固定断面测量或河道勘测调查,补充搜集基本资料。
2.1.4 水道地形控制测量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 控制精度,应按国家有关测量规范的要求执行,特殊情况需变更要求的,由主管部门核准。
2 控制系统,应为国家测绘局规定的统一系统。
个别区域由于历史原因或特定需要而采用非国家统一系统时,应考证列出与国家系统的相互关系及其换算公式。
河流水质监测方案

河流水质监测方案引言河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重要的水资源,维持着生态平衡和人类的生存发展。
保持河流水质的良好状态对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因此,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河流水质监测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种有效的河流水质监测方案,旨在帮助相关从业人员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河流水质。
一、方案目标1. 确定水质指标:明确河流水质监测的指标和范围,包括常见的化学指标(如水温、pH值、溶解氧、浊度、总氮、总磷等)、生物学指标(如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以及其他相关指标。
2. 确定监测频率和地点:根据河流的特点和水质指标的重要性,确定监测频率(如每月、每季度、每年等)和监测地点,覆盖河流的整个流域。
3. 建立监测网络:在河流的上游、中游和下游等多个位置设置监测点,以获得更全面、准确的水质数据。
4. 提高监测效率:采用科学的水样采集和分析方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同时,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水质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监测效率,减少人力和时间成本。
二、监测方法和技术1. 水样采集:选择适当的采样工具和采样点位,在监测点位的不同水层中进行采样,保证采样的代表性和准确性。
同时,要注意避免污染源的影响。
2. 水样处理:采集的水样应尽快送至实验室,在保持水样原有性质的同时,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如过滤、提取等,以便后续的分析和测定。
3. 检测与分析:根据选定的水质指标,使用相应的检测方法和仪器设备,进行水质参数的分析和测定。
同时,要确保检测方法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4. 数据处理与分析:对获得的监测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的质量控制、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等,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水质变化的问题。
三、应用推广与管理1. 数据应用:将获得的水质监测数据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相关政府部门、环保组织和公众,以便及时进行水质的评估和管理。
2. 预警与应急响应:建立一套有效的水质预警和应急响应机制,对水质异常情况进行及时预警和处理,保障公众的用水安全。
实习报告(水文)

实习报告(水文)水文实习(一)河流水文观测衡量和表示河流水文变化情况的因素,一般包括水位、流速、流量、水温、泥沙和水化学。
通过上述因素的观测得到的数据,能定量表示河流水情变化的基本特征。
1.水位观测水位观测是河流水文实习的重要内容。
观测所得的基础资料可直接应用于水利工程建设,如防汛、给水、灌溉、排水等建筑物的设计,通过水面比降的调查测量,还可以根据水位流量关系推测流量。
(1)水位观测断面的布设。
一般河道的水位观测应尽量选择河道顺直、稳定、水流集中,便于布设测验设施的河段。
基本水尺断面一般设在测验河段的中央,大致垂直于流向或直接平行于测流断面。
若河段内有固定分流,流量超过总流量的成线性关系即:v =ar/s+b式中s一一旋杯转动时间(秒);r-一旋杯在s秒内的转数;垂线平均流速计算方法如下:5点法:v=(v0.0+v0.2+v0.6+v0.8+v1、0)/103点法 v=(v0.2+v0.6+v0.8)/4或 v=(v0.2+v0.6+v0.8)/32点法 v=(v0.2+v0.8)/21点法 v=v0.6或 v=k1v0.0 k1=0.84—0.873.流量测量方法与原理流量是指单位时间内流过河道过水断面的水量,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之一。
一般流量以米3/秒来表示。
36河流中的水位与流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水位有着不同的流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如果以水位为纵坐标,流量为横坐标,把流量与相应水位点在直角坐标纸上,当测量资料足够长的条件下,便可得到一条抛物线型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利用这条水位—流量的相关曲线,通过容易测到的水位值,可以推算出不容易测量的流量值,尤其洪峰流量瞬时v通过时,这条关系线更有实际意义。
目前国内外测量流量的方法很多,实习中主要应用流速面积法进行测量。
计算流量公式如下:q=av式中q为流量(米3/秒),a为过水断面(米2);v为全过水断面平均流速(米/秒)。
其中过水断面的测量包括水深测量、测深垂线起点距测量与测深断面水位的观测。
河道测量

在河道测量中,除了部分陆上测量工 作外,主要是水下下部分的测量工作。由于 人们不能直接观察到水下地形情况,因此 不能依靠直接测定地形特征点来绘制河道 纵横断面图和水下地形图,必须采用均匀 测点法来进行绘制;水下地形点的平面位 置和高程也不像陆上地面点那样可以直接 测量,而必须通过水上定位和水深测量进 行确定。在深水区和水面很宽的情况下, 水深测量和测深点平面位置的确定是一项 比较困难的工作,需要采用特殊的仪器设 备和观测方法。因此,本章在介绍河道纵 横断面和水下地形测量前,必须重点介绍 水位测量、水深测量和测深点的定位方法。
2.高程的测定 断面基点和水边点的高 程,应用五等水推测量从邻近的水准基点 进行引测确定。如果沿河没有水准基点, 则应先沿河进行四等水准则邑.每隔1— 2km设置一个水准基点。
(二)横断面方向的确定
在断面基点上安冒经纬仪,照准与河道主流 垂直的方向,倒转望远镜在本岸标定一点作为横 断面后视点,如图所示。由于相邻断面基点的连 线不一定与河道主流方向恰好平行,所以横断面 不一定与相邻基点连线垂直,应在实地测定其夹 角,并在横断面测虽记录手簿上绘一略图注明角 值,以便在平面图上标出横断面方向。 为使测深船在航行时有定向的依据,应在断 面基点和后视点插上花杆。
2.换能器的安置 水中气泡能阻止和吸收超 声波,为了避免气泡干扰,换能器应固定 在离开船头约为船长1/3一l/2的地方,并 浸入水面0.5m左右。此时,在所测水深中应 加入换能器的吃水深度。
第四节 河道纵横断面测量
在河道纵横断面测量中,主要工作是 横断面图的测绘。河道横断面图及其观测成 果即是绘制河道纵断面图的直接依据。
二、同时水位的测定
测定同时水位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河段上的水面坡
降。
对于较短河段,为了测定其上、中、下游各处 的同时水位, 可由几人约定按同—时刻分别在这些 地方打下与水面齐平的木桩。再用四等水准测量从 旧近的巳知水准点引测确定各桩顶的高程,即得各 处的同时水位。 在较长河段上,各处的同时水位通常由水文站 或水位站提供。不需另行测定。如果备站没有同一时刻 的直接观测资料,则须根据水位过程线和水位观测记录, 按内插法求得同一时刻的水位。
河流综合治理监测方案

**河干流综合治理二期工程一标段监测方案编录:校核:审核:**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河干流综合治理二期工程一标段项目经理部目录1、监测目的 (2)2、监测范围与内容 (2)3、监测原则 (3)3.1、监测设计原则 (3)3.2、测点布设原则 (4)4、工程概况 (4)4.1、工程简介 (4)4.2、主要监测对象及布点数量 (5)5、监测方法 (5)5.1基坑侧向变形监测 (5)6、监测管理 (6)6.1、监测组织机构及监测体系 (6)6.2、监测数据管理 (7)6.3监测信息反馈 (8)6.4监测保证措施 (9)1、监测目的监控量测是信息化指导施工的重要手段,施工监测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地下工程施工时对场区周围建筑物影响程度的量化指标,以便了解其变化的态势,以及利用监控信息的反馈分析,更好的预测系统的变化趋势,及时指导施工,必要时进行优化或修改设计,确保工期和施工安全。
在开挖支护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地层、地下管线、建(构)筑物等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证施工期间道路通畅,分析了解地层、支护及主体结构的安全稳定性,了解工程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确保地面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正常使用,需建立专门的组织机构,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道重要工序纳入施工组织设计中去。
监测的主要目的包括:1、了解土方开挖基坑周围土体在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明确工程施工对原始地层的影响程度及可能产生失稳的薄弱环节,以便优化设计和施工,确保施工安全。
2、了解工程施工对地下管线、周边建筑物等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周边环境的安全。
3、及时整理资料,对一系列关键问题进行分项分析,及时反馈信息,组织信息化施工,为下步施工同类工程积累经验。
4、通过反馈的信息,完善设计,促进施工,提高施工水平。
2、监测范围与内容根据本工程自身施工特点、周边环境因素、地下管线及地面交通等情况,确定本工程监控量测主要范围与内容如下:1、基坑开挖右岸锚杆支护段ZHA0+000.000~ZHA0+071.728,水平位移及沉降变形。
世界水日的水文观测与数据分析方法

世界水日的水文观测与数据分析方法世界水日是每年的3月22日,旨在提高人们对水资源重要性的认识,并促进可持续水资源管理。
水文观测与数据分析是实现这一目标
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探讨世界水日的水文观测与数据分析方法,
以帮助更好地管理和保护水资源。
1.水文观测方法
水文观测是指对水文要素如降水、蒸发、径流等进行系统观测和记
录的过程。
常用的水文观测方法包括:
(1)气象站观测:通过部署气象站进行降水、风速、湿度等气象
要素的监测,为水文数据的获取提供基础。
(2)水文站观测:在河流、湖泊等水体附近建立水文站,测量水位、流量等水文要素,实时监测水文变化。
(3)遥感技术: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获取大范围的水文信息,如
降水量、地表湿度等,为水资源管理提供全面数据支持。
2.数据分析方法
对水文观测数据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水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和变化
趋势,为水资源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1)时间序列分析:通过分析历史水文观测数据的时间序列变化,预测未来水资源变化趋势,指导水资源规划和管理。
(2)空间分析技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对水文要素
在空间上的分布进行分析,揭示不同地区水资源利用的差异性。
(3)模型建立:基于水文观测数据建立水文模型,模拟水文过程,评估不同管理措施对水资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水文观测与数据分析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科学的观测方法和数据分析技术,可以更好地了解水资源的
状况和变化规律,为有效保护和管理水资源提供支持。
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海洋测量与水文观测

海洋测量与水文观测海洋测量与水文观测是关于海洋和水文领域中数据收集和研究的重要方法。
通过这些技术,海洋学家和水文学家能够获取关于海洋和水文特征的重要信息,从而更好地了解海洋和水文系统的运作和变化。
本文将介绍海洋测量和水文观测的基本概念、技术和应用。
一、海洋测量海洋测量是指通过测量和记录海洋特征以获得海洋信息的过程。
海洋测量涉及许多不同的参数和技术,包括海洋表面和底部的测量、海流测量、海洋温度和盐度测量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海洋测量技术:1. 海洋表面测量:海洋表面的测量通常使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
卫星可通过测量海洋表面的反射和发射来获取海洋表面高度、风速和风向等信息。
2. 海洋底部测量:海洋底部的测量常常使用声纳技术。
声纳可以测量声波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和回声,从而确定海洋底部的深度和形态。
3. 海流测量:海流测量是指测量海洋中水流运动的过程。
常用的测量方法包括漂流浮标、声纳测流仪和双轴测流仪等。
4. 海洋温盐测量:海洋温盐测量是指测量海洋中水的温度和盐度的过程。
这些测量对于了解海洋循环和水文特征非常重要,通常使用浮标、CTD和XCTD等仪器进行测量。
二、水文观测水文观测是指通过测量和记录水文特征以获得水文信息的过程。
水文观测包括对水文参数如雨量、河流流量和土壤湿度等的测量与监测。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文观测技术:1. 雨量观测:雨量观测是测量降水量的过程。
常用的雨量观测仪器包括雨量计和自动气象站等。
2. 河流流量观测:河流流量观测是测量河流水量的过程。
常用的流量观测方法包括测流仪、激光测距仪和超声波测距仪等。
3. 土壤湿度观测:土壤湿度观测是测量土壤含水量的过程。
常用的土壤湿度观测方法包括土壤湿度计和土壤水力学仪器等。
三、海洋测量与水文观测的应用海洋测量与水文观测在许多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包括气候研究、海洋生态系统研究和水资源管理等。
以下是一些应用示例:1. 气候研究:海洋测量和水文观测可以提供大气环流和海洋循环等方面的重要数据,有助于气候模型的建立和改进。
06河流冰情观测规范【SL59-93】条文说明

平封 封冻冰盖表面较平整 封冻前一般先产生冰桥 流冰花或冰块沿冰桥平铺上溯 导致 河段封冻 或两岸岸冰较宽 气温骤降时 敞露水面迅速冻结 平封多发生在水流平缓的河段
成的时间和条件 岸冰分为以下五种 初生岸冰 最初在岸边就地形成的簿冰带 气温升高 初生岸冰可能就地融化或脱岸漂流 固定岸冰 随着气温的下降 初生岸冰逐渐发展成为牢固的冰带 其宽度和厚度也逐渐增
加 冲积岸冰 在风和水流作用下 流动冰花或冰块被冲到岸边并与之冻结而成的冰带 再生岸冰 开河后又骤然降温再次生成的岸冰 残余岸冰 开河后残留在原地的岸冰 水内冰 在封冻前的敞露河段和封冻后的清沟内 受水流过冷却的影响而形成 固着在
分段法 于日落前后在观测地点放置一个冰网 以后每隔 小时观测一次 测得时段结冰 量 每次观测后把网上的冰清除掉 得各时段末的累积结冰量
清沟是水内冰形成的重要场所 也是冰花流动下潜形成冰塞的发源地 故将清沟内水内冰 和冰花观测做为水内冰专门观测的一项内容 清沟的变化直接影响水内冰的形成 所以也列入了 有关清沟的观测要求
量冰厚的同时应测量冰上雪深 量雪尺可因地制
宜 未做规定
制作量冰花尺时 建议采用图
和
图
的型式
制作量冰尺时 建议采用图
图
和图
等型式
因为测量冰厚的先进仪器 尚未在测站普
遍使用 所以未做具体规定 但可以使用
河段冰厚测量
河段冰厚测量由单点冰厚测量组成 所以 各冰孔冰厚测量按单点冰厚测量程序进行即可
年规范规定 当有无冰花两个冰孔距
冰情目测和冰情图测绘
冰情目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河流观测第一节河道水流观测一、水文站水文测站是进行水文观测的基层单位。
水文站在地区上的分布网称水文站网。
按测站的性质,水文站可分为基本站、专用站和实验站三类。
基本站是根据国民经济各方面的需要经统一规划而设立的。
专用站是为某项专门目的或某特定工程的需要而设立的。
实验站是为了深入研究某种水文现象的变化过程而设立的,如径流实验站、河床实验站等。
水文站应设在事先选择好的测验河段内。
测验河段应河身顺直,河床稳定,水流集中,便于布设测验设施。
在测验河段上布设测验断面,如图4-1所示。
按用途,测验断面可分为基本水尺断面、测流断面和比降断面。
基本水尺断面用来进行水位观测,一般位于测验河段的中部,与流向大致垂直。
测流断面用于观测流速、流量,可分为流速仪测流断面和浮标测流断面。
其中流速仪测流断面通常与基本水尺断面重合;浮标测流断面又分上、中、下三个断面,其中间断面—般与流速仪测流断面重合。
比降断面分为上比降断面和下比降断面,分别设立比降水尺,用来观测河流水面纵比降。
此外,在测验河段的岸上应布设基线。
基线的作用是,以便于用经纬仪或六分仪测角交会法时,推求测验垂线在断面上的位置(起点距)。
基线宜垂直于测流横断面,其起点应在测流断面的延长线上。
二、水位观测水位是指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的自由水面相对于某固定基面的高程。
水位是水利工程建设和防汛抗洪斗争的重要依据。
基面是计算水位的起点。
常用的基面有两种,即绝对基面和测站基面。
绝对基面是以某一海滨地点的海平面为零点,如黄海基面、吴淞基面等。
测站图4-1 测验断面布设示意图基面是水文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属假定基面,可取当地历年最低水位以下0.5~1.0m处的水面作为测站基面。
此外,有些测站,从水文观测资料的连续性与可比性考虑,将测站第一次使用的基面冻结下来并沿用下去,这种基面称为冻结基面,冻结基面也是水文测站专用的一种固定基面。
在实际运用时,要注意各种基面高程的换算关系。
观测水位常用的设备有水尺和自记水位计两大类。
水尺可分为直立式、倾斜式、矮桩式与悬锤式四种。
其中以直立式水尺构造最简单,因其观测方便,采用最为普遍。
观测时,水面在水尺上的读数加上水尺零点的高程,即为当时水面的水位值。
自记水位计能将水位变化的连续过程自动记录下来,具有连续、完整和节省人力等优点。
其种类很多,主要有横式自记水位计、电传自记水位计、超声波自记水位计和水位遥测计等。
水位实时观测资料要进行整编。
整编内容包括日平均水位、月平均水位、年平均水位的计算。
常用的计算方法是算术平均法。
其中日平均水位的计算,还常用面积包围法,这种方法是将当日0~24h内水位过程线所包围的面积除以24h 的时间,即可得到日平均水位。
在日(月、年)平均水位整编好后,连同月(年)最高(最低)水位等资料一起刊于水文年鉴中,供有关部门查用。
三、流量测验流量是每秒钟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水量,常用符号Q表示,单位为m3/s。
流量Q等于过水断面面积A和断面平均流速U的乘积,即Q = AU (4-1)因此,流量测验应包括断面测量和流速测验两方面工作。
流量测验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常用的是流速-面积法。
在这类方法中,又有流速仪测流法、浮标测流法等多种方法,其中以流速仪测流法最为常用。
下面简要介绍流速仪测流法。
流速仪测流法,是以式(4-1)为依据,将过水断面划分为若干部分,用普通测量的方法测算出各部分断面的面积,用流速仪测算出各部分面积上的平均流速,部分面积乘以相应部分面积上的平均流速,称为部分流量。
部分流量的总和即为全断面的流量。
1. 断面测量河道断面测量主要包括测量水深、起点距和水位,如图4-2所示。
施测时,先在断面上布设若干条测深垂线,分别测得每条垂线的水深H和起点距D,再将施测的水位减去水深,即得各测深垂线处的河底高程,据此可绘出测量水深的方法,通常采用测深杆、测深锤(或铅鱼),或回声测深仪等器具施测。
测深杆测深精度较高,适于水深小于5m、流速小于3.0 m/s的河段;测深锤(或铅鱼)可用于流速、水深较大的河段;回声测深仪则广泛应用于水深较大、含沙量不是很高的河段。
起点距是指断面上测深垂线到断面起点桩的水平距离。
起点距可用断面索法和仪器交会法测定。
断面索法是利用架设在横断面上空的钢丝缆索,缆索上系好表示起点距的标志,据此可直接读得各测深垂线的起点距,如图4-3所示。
仪器测角交会法包括经纬仪前方交会法和六分仪后方交会法等方法。
其原理是根据测量的方向角φ和巳知的基线长度L,算出测深垂线所在位置的起点距D,如图4-4所示。
图4-3 断面索法示意图图4-4 测角交会法示意图2. 流速测验流速测验就是利用流速仪测定水流中任意位置沿流向的水平流速。
我国的流速仪主要有旋杯式和旋桨式两类,如图4-5、图4-6所示。
当流速仪放入水中时,旋杯或旋桨受水流冲击而旋转,流速越大,旋转越快。
野外测流时,对于某一测点,记下仪器的总转数N和测速历时T,即可求得转速n=N/T,再据实验率定的流速仪的转速n与流速v的关系,便可算出测点流速v。
图4-7为工作人员正在野外操作流速仪的照片。
图4-5 旋杯式流速仪(LS68-2型)图4-6 旋浆式流速仪(LS25-1型)流速仪测速时必须在断面上布设测速垂线和测点,以测量断面积和流速。
测速垂线的数目根据水面宽度大小而定,水面较宽时,测速垂线数目应适当增加。
每条垂线的测点数目,需根据水深和测验精度要求而定。
生产上,垂线测点数目常见有一点、二点、三点、五点等等。
其中一点法测点的相对水深位置为0.6;二点法测点的相对水深位置为0.2,0.8;三点法测点的相点的相对水深位置为0.0(水面),0.2,0.6,0.8和1.0(河底)。
所谓相对水深,是指垂线上自水面到某点的深度h 与垂线水深H 之比。
3. 流量计算流量计算广泛应用的方法是分析法。
其基本思路是,由测点流速推求垂线平均流速,由垂线平均流速推求部分面积上的平均流速,部分平均流速和部分面积相乘得部分流量,各部分流量之和即为全断面流量。
垂线平均流速按一点法、二点法、三点法和五点法等方法,以各测点代表水深为权计算得。
部分面积和部分面积的平均流速,分别指两测速垂线间的面积及其平均流速,分别据两垂线的水深、间距和平均流速算得。
流量及部分面积计算示意图,如图4-8所示。
第二节 河流泥沙测验天然河流挟带的泥沙直接影响河流的发展变化,并给人类开发利用和治理河流带来许多问题。
因此,必须对河流泥沙特性及其输移规律进行研究。
河流泥沙测验,就是对天然河流泥沙进行直接观测,为分析研究工作和河流工程规划设计搜集基本资料。
河流中的泥沙,按其运动属性有悬移质、推移质和床沙三类。
这三类泥沙的运动学特性不同,故其测验及计算方法也不同。
现分别介绍如下。
图4-7 工作人员正在野外操作流速仪图4-8 流量及部分面积计算示意图一、悬移质泥沙测验1.含沙量测验悬移质泥沙测验的设备称为采样器。
悬移质采样器的类型,有瞬时式采样器和积时式采样器两大类。
我国目前使用较多的横式采样器属瞬时式采样器,呈圆筒形,如图4-9所示。
野外取样前,把仪器安置在悬杆上或悬吊着铅鱼的悬索上,用撑爪将取样筒两边的盖子打开。
操作时,先将采样器放至测点处,水从筒中自然流过;然后击落撑爪,使两筒盖在弹簧的牵拉下快速关闭,将取样器提出水面,筒内的水即为采取到的测点处悬移质水样。
最后将水样送试验室分析。
图4-10为工作人员正在野外采集悬移质水样的照片。
图4-9 横式悬移质采样器图4-10 工作人员正在野外采集悬移质水样含沙量是指单位体积水样中所含泥沙的质量,即/V (4-2) s = Ms为水样中干沙的质量(kg);V为水样的体积(m3)。
式中:s为含沙量(kg/m3);Ms水样含沙量的测算方法是,先用量筒测出水样的体积V,然后经沉淀、过滤、,再按式(4-2),即可算得该测点的含沙量s。
烘干,称出干沙样的质量Ms2.输沙率测验单位时间内通过测验断面的悬移质质量,称为断面悬移质输沙率,常用符号表示,单位为t/s或kg/s。
断面悬移质输沙率的测算依据是实测流速及含沙Gs量。
由于断面内各点含沙量不同,因此输沙率测验和流量测验相似,也需在断面上布设一定数量的测沙垂线,通过测定各垂线、各测点的流速及含沙量,计算垂线平均流速及垂线平均含沙量,然后计算部分流量及部分输沙率,对各部分输沙。
率求和即得断面输沙率Gs后,除以断面流量Q,即可得到断面平均含沙量。
在求得断面悬移质输沙率Gs/Q (4-3)S=Gs二、推移质泥沙测验推移质泥沙测验主要是测定天然河道的推移质输沙率。
推移质输沙率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测验断面的推移质泥沙质量,单位为t/s。
测验推移质时,在断面上布设若干垂线,施测各垂线的单宽推移质输沙率;计算部分宽度上的推移质输沙率gb ;最后累加求得断面推移质输沙率Gb。
推移质的取样方法,是将采样器放到河底直接采集推移质沙样。
由于推移质粒径差别很大,故常将推移质泥沙分为沙质推移质和卵石推移质两类。
相应地,推移质采样器可分为沙质推移质采样器和卵石推移质采样器两类。
我国自制的推移质采样器形式很多。
其中沙质推移质采样器,又有开敞式、网式和匣式等形式。
我国目前使用的沙质推移质采样器属匣式,图4-11 所示的黄河59型沙质推移质采样器便是其中一种。
卵石推移质采样器主要采用网式采样器,品种较多,图4-12为其中之一。
图4-11 沙质推移质采样器(黄河59型)图4-12 卵石推移质采样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现阶段看来,无论在国内或国外,在天然河道尤其是大江大河中施测推移质,是一件绝非易事的工作。
目前无论是测验的仪器设备,还是测验工作的组织布置,都欠完善和不成熟,可以说,天然河流的推移质泥沙测验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能够组织实施推移质泥沙测验工作的测站尚属少数。
由此看来,天然河流实测推移质资料不多,已有资料也只能供科研和生产设计参考使用。
三、床沙测验床沙是在特定的水流泥沙条件下所形成的河床物质。
床沙测验的基本工作是,采取测验河段河床上的沙样,并进行颗粒分析。
泥沙颗粒分析工作是,将不同沙粒组成的沙样通过分析计算,确定沙样中各种粒径的泥沙各占多少(百分比)的分配情况,然后再据以绘出反映这种级配情况的曲线,这种曲线称为颗粒级配曲线。
床沙的颗粒级配资料是研究河流输沙及河床冲淤变化的基本资料。
采取床沙沙样,可使用专门的床沙采样器。
这种采样器应能取得河床表层0.1~0.2m以内的沙样,仪器向上提起时里面的沙样不得流失。
国内目前使用的沙质河床的床沙采样器有圆锥式、钻头式、悬锤式等;卵石河床的床沙采样器有锹式、蚌式等。
床沙测验的测次,一般与悬移质和推移质测验作颗粒分析的测次相同。
床沙取样垂线位置,也尽可能和悬移质、推移质输沙率测验的垂线位置相同。
第三节河道地形观测在进行河道演变分析和河道整治规划时,必不可少地要用到河道地形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