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隆昌地域传统文化

合集下载

隆昌市石牌坊简介600字

隆昌市石牌坊简介600字

隆昌市,位于中国四川省的西南部,拥有着被誉为“中国石牌坊之乡”的美誉。

这个城市的魅力之一就是那一座座精美的石牌坊,它们见证了隆昌数百年来的历史和文化。

隆昌的石牌坊主要以青色石头雕刻而成,每一座石牌坊都充满了精细的雕刻和独特的设计。

这些石牌坊按照南北方向排列,跨度长达1.5公里,共20座,形成了世界唯一的“百柱石牌坊群”。

这些石牌坊不仅数量众多,而且类型丰富,包括节孝坊、贞节坊、功德坊、德政坊、栏杆坊等,每一座石牌坊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故事。

这些石牌坊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德政坊”和“节孝坊”。

德政坊是为了纪念明朝时期的县令李重光而建,他勤政爱民,深受百姓爱戴。

节孝坊则是为了表彰一位坚守贞节的妇女而建。

这些石牌坊不仅仅是建筑艺术品,更是对历史人物的纪念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隆昌市石牌坊群的建造始于明代,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

这些石牌坊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魅力,也见证了隆昌市的历史和文化。

它们犹如一部部石头雕刻的历史长卷,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

如今,隆昌市石牌坊群已经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更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石牌坊不仅是隆昌的骄傲,也是四川乃至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它们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历史内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和朝拜。

隆昌南关石牌坊简介

隆昌南关石牌坊简介

隆昌南关石牌坊简介
隆昌南关石牌坊古镇位于四川省隆昌市南关镇,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建筑群。

古镇以石牌坊为主题,汇集了清代民居庭院、店铺客栈、戏楼亭阁等多种建筑风格,展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


隆昌石牌坊的特点在于多人共坊、气势恢宏、雕刻精美。

石牌坊多为三门四柱三重檐五滴水牌楼式结构,所有石制均仿木结构营造。

此外,隆昌石牌坊的文化内涵丰富,艺术魅力无穷。

它们或取材于戏曲故事、民间传说,或引经据典,运用浅体、深体、甚至镂空刻凿技艺,使整个牌坊充满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巧夺天工的艺术魅力。


2006年10月1日,南关石牌坊古镇建成并成功运营。

古镇以“三横三竖一古镇,六碑六牌一千年”为主题,承续“千年沧桑古驿道,立体史书石牌坊”的文脉,成为了展示隆昌石牌坊文化的重要窗口。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到悠久的历史氛围,欣赏到精美的石雕艺术,体验到古镇的独特魅力。

隆昌石牌坊讲解

隆昌石牌坊讲解

隆昌石牌坊讲解
隆昌石牌坊,是中国四川省南充市隆昌县城内的一座传统建筑,也是该县现存最早的文物建筑之一。

隆昌石牌坊始建于明朝中叶,历经多次修缮和重建,在清朝乾隆年间重建后形制基本定型。

整座牌坊高14.2米,宽8.8米,深4.9米,由两座牌楼和中间的桥墩组成。

整座牌坊全部用青灰色的花岗岩砌筑而成,浑然天成、气势恢宏。

隆昌石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是一座纪念性的建筑,还是当地民众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在历史上,隆昌曾经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城镇,石牌坊也因此成为商贾争相竞拍的投资项目。

如今,隆昌石牌坊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和游览。

它不仅是隆昌乃至四川省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之一。

隆昌贞节牌坊简介

隆昌贞节牌坊简介

隆昌贞节牌坊简介
以下是对隆昌贞节牌坊的详细介绍:
1. 历史背景:
清朝时期,为了表彰那些坚守贞节的妇女,皇帝下令在各地建造贞节牌坊。

隆昌地区也有多座贞节牌坊,它们见证了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

2. 建筑特点:
这些牌坊都是全石结构,由巨大的石块构成,给人一种庄重、坚固的感觉。

牌坊的顶部有精美的石雕斗拱,既美观又能承受重量。

横梁下有石雕人物和动物图案,技艺精湛,栩栩如生。

“圣旨”、“贞节”等字样刻在牌坊上,表明这是皇帝御赐的荣誉。

3. 文化意义:
这些贞节牌坊是封建社会对女性道德要求的一种体现。

被表彰的女性通常在年轻时失去了丈夫,她们守节不嫁,为家族带来荣誉。

通过建造贞节牌坊,清朝政府试图树立榜样,鼓励其他女性效仿,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和道德秩序。

4. 现存状况:
目前,隆昌地区仅存两座完整的贞节牌坊,一座是之前提到的位于南关古镇的牌坊,另一座就是本文介绍的这座位于隆昌市的牌坊。

这些牌坊已经成为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政府定期进行保养和维护,确保这些宝贵的古迹能够长久保存下去。

5. 旅游价值:
由于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这些贞节牌坊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许多游客对这些女性的坚守表示敬意,同时也对那个时代的社会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当地政府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和旅游项目,进一步弘扬地方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总之,隆昌的贞节牌坊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对那个时代女性价值观的生动展示。

通过了解这些牌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封建社会对女性的期望和要求,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历史和文化。

隆昌的风俗作文

隆昌的风俗作文

隆昌的风俗作文
我喜欢的隆昌,最重要的是喜欢隆昌的年味。

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正忙着贴对联、挂灯笼,空气里溢满了大家快乐的味道。

外婆说,隆昌人爱吃火锅,特别是过年的时候,家里总是红火又热闹,围了一圈火锅,啃着香喷喷的菜,大人们一起聊天,孩子们玩耍打闹,好不开心。

我最喜欢的,是腊月二十三的“小年”。

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祭灶神,要给灶神送糖果,还得贴上红纸,祈祷新年平安顺利。

隆昌的春天很美,到处都是鲜绿的田野,空气里全是泥土的香味,小朋友们在田野里飞奔,追逐着风筝,开心的笑声飘荡在空中和田野上。

我爱隆昌的夏天,夏天是炎热的季节,也是水果的季节。

隆昌盛产桃子、西瓜、葡萄……一天下午,我和小伙伴们都会去果园里摘水果,边摘边吃,
开心不极了。

隆昌的秋天也很热闹,漫山遍野都是金灿灿的稻谷,农民伯伯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野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我爱隆昌,爱隆昌的风俗,也爱隆昌的人。

他们热情、善良,总是热心地帮助别人。

我爱隆昌的一切,它是我的心中最美好的地方。

隆昌文化(部分)

隆昌文化(部分)

川 南 明 珠 古 宇 湖 ——
古宇湖是70年代修建的人 工中型湖泊,湖面面积5.4 平方公里,东西最长7.5公 里,南北最宽2公里,最大 水深27米,平均水深15米, 水库容量5600万立方米, 湖中岛屿和半岛较多,冬 季是候鸟栖息的乐园。
云 顶 寨
云顶寨建于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68 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占地 245亩,寨墙总长1640米,墙高7.4米, 有庄院48座(现存13座),是隆昌最 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四川乃至西南 都具有唯一性。 以古寨为依托的云顶场被誉为 “川南民风民俗的活化石”。集市交 易形成了独特神秘的“夜半相聚,鸡 鸣则散”的半夜市场,俗称“鬼市”
舞 龙 文 化
隆昌县夏布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 唐宋以来隆昌夏布编织技术就比较发达。明末 清初,湖广移民到四川,带来湖广麻布生产经 验,与隆昌本地生产技术融汇交流,历经数辈 祖传,工艺精益求精,技术不断改进。 夏布是由苎麻纱经手工织成的一种平纹布,生 产主要通过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 穿扣、刷浆、织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 精心织就。在明清时隆昌夏布成为宫廷贡品, 并开始销往海外,成为中国最早出口的纺织品。
隆昌石牌坊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至清光绪 十三年(公元1887年)间“奉旨”建造, 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素有“立体史书” 之称。隆昌石牌坊现存17座,其中主要 的13座呈念珠状坐北朝南一字排列,位 于巴蜀古驿道隆昌县城南北两端的驿道中 央。2005年3月,隆昌县被中国乡土艺术 协会命名为“中国石牌坊之乡”
石牌坊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民间崇龙、尊龙、 爱龙,造就了源远流长、形式多样的龙文化。 而舞龙文化是其中最具声势、最有影响力的 一种表现形式。舞龙活动是春节期间人民生 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大餐。 农历正月初八,是隆昌舞龙文化艺术的传 统节日。隆昌舞龙文化足有400多年历史了, 正月初八舞龙文化艺术节已经申报为全省非 物质文化遗产

隆昌石牌坊——中国石牌坊之乡

隆昌石牌坊——中国石牌坊之乡

隆昌石牌坊——中国石牌坊之乡隆昌是中国的石牌坊之乡,这里的石牌坊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作为一名建筑学专家,我来到了隆昌,深入挖掘石牌坊的建筑魅力和历史内涵,并探讨其建造流程以及艺术价值。

一、石牌坊的历史和意义石牌坊是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起源于唐朝,发展于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

石牌坊建筑由屋顶、柱子、彩画、石刻、窗户和门等组成,石刻是石牌坊建筑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石牌坊的精华。

石牌坊不仅是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还是中国民族文化和建筑技术的重要遗产,因此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石牌坊的建筑风格各具特色,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石牌坊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民居建筑的高度艺术价值和技术水平。

二、石牌坊的建造流程1、选址选址是建筑物建造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

石牌坊的选址要根据地形地貌和水文地理条件,以山水相融,坡度合适,气势磅礴为佳。

2、地基地基是石牌坊建筑的基础,要进行深度开挖,通常要挖到地面下1米以上。

地基要求坚实,用石头和砂石交替填实。

3、柱子和梁架柱子和梁架是石牌坊主体骨架,通常要使用当地的硬质石材,如青石、花岗石等。

柱子和梁架有许多种类,英制、敦煌、结构等,分别代表不同的文化历史和地域特色。

4、门头、彩画和石刻门头、彩画和石刻是石牌坊建筑的精华,代表着建筑文化和居民文化的高度艺术价值。

它们要求雕刻精细,颜色丰富,构图合理,材质优良,非常考验木匠和雕刻师的技能和经验。

三、隆昌石牌坊的魅力隆昌石牌坊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是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代表之一。

它们不仅保存完好,而且艺术价值高,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隆昌石牌坊建筑的三大特点:1、造型优美隆昌石牌坊的造型独特,精美优美,不同的石牌坊有不同的造型特点,展现出完美的比例美和精湛的工艺美。

隆昌北关石牌坊介绍

隆昌北关石牌坊介绍

隆昌北关石牌坊介绍隆昌北关石牌坊是四川省隆昌县的一处历史古迹,被誉为川东的“布达拉宫”。

石牌坊位于隆昌县北关镇的五龙山之上,是一座规模庞大的石砌牌坊。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隆昌北关石牌坊的历史、建筑特点以及文化价值。

隆昌北关石牌坊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

根据碑文记载,这座石牌坊是为了庆祝明成祖朱棣出征蒙古而建造的。

在明代,北关镇是川东地区的军事重镇,石牌坊的建造正是为了展现明朝的威仪和军事实力。

石牌坊一直被视为北关镇的象征,也是隆昌县的重要地标之一。

隆昌北关石牌坊的规模庞大,高达28米,宽24米,采用了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整座牌坊由大门、借门(偏门)和房檐三部分组成。

大门呈单檐、歇山式屋顶,两侧用石砌成的门墩如同两座小山。

大门之上有“隆昌北关石牌坊”六个大字,气势磅礴。

借门位于大门的两侧,由于借地势高,使得整座石牌坊更加庄重肃穆。

房檐上有一排小佛像,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

除了建筑风格的特点,隆昌北关石牌坊在雕刻艺术上也有着独特之处。

牌坊上的雕刻非常精细,包括神兽、龙凤、花纹等,栩栩如生。

尤其是在石柱上的雕刻,以龙凤图案最为突出,不仅形象生动,而且线条流畅,充分展现了明代雕刻艺术的高超技艺。

此外,隆昌北关石牌坊上还刻有一副非常有名的对联,“天徐国泽盖荆山兮神凡骏林”的上联,意指朱棣天命所属;“地沛昌帜关隆驿兮猿飞呦呦”的下联,意指隆昌县繁盛富庶。

这副对联不仅构思巧妙,而且用词精准,充分展示了明朝的繁荣和北关镇的特点。

隆昌北关石牌坊不仅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精湛的雕刻艺术,更重要的是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首先,石牌坊是明朝时期的建筑遗存,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对于研究明代建筑和历史人文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石牌坊所刻的对联不仅展现了明朝的政治理念和崇尚天命的思想,还展示了北关镇的丰富资源和繁荣景象。

对联的内容浅显易懂,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和平、繁荣的向往。

最后,石牌坊作为北关镇的标志性建筑,对于当地居民来说意义非凡,代表着历史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肃庆德政坊
• 隆昌东接荣昌,常受“八面刀” 等大盗的危害而难以惩治, 肃庆在查获确凿证据和线索后,亲自带兵越境将大盗捕获, 审问 查实案情后,将罪恶滔滔的8名盗匪毙于杖下,自此, 隆昌县百姓得以安宁。为此,隆昌百姓无不对肃庆感恩戴德, 在向朝廷请旨后,隆昌百姓自行捐钱为肃庆建起了牌坊。牌 坊上通体刻满象征、比喻肃庆“德政”功绩的各种图案,以 象征称颂在肃庆治理下隆昌的一派生平祥和景象。在牌坊明 间南北两面的匾额上镌刻有“政在养民”、“子惠困穷”八 个大字,以称颂肃庆的德政。据地方文史资料记载,这块 “子 惠困穷”匾额后来还曾发生过一件趣闻。
节孝坊(一)
• 节孝总坊(一):是为朝 廷旌表的188名节孝妇女于 清咸丰五年“1855年”修 建的,为全国唯一的一座 多人节孝坊,被旌表的妇 女的事迹大同小异,都是 青年丧夫后守节不嫁,孝 敬公婆慈养子女,善良简 朴、吃苦耐劳。

节孝坊(二)
• 为朝廷旌表节孝妇女,贞 女、烈妇、孝子共164人, 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 建造。为多人而且男女同 坊,系中国牌坊建筑中的 特例。其中孝子彭志仁为 男性,却屈居侧匾,在男 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也属 罕见。
肃庆德政坊
• 民国初年,军阀割据,一个原住万县下川东地区名叫杨森、 字子惠的北洋军阀,一次带兵打到隆昌县城。经过道观坪, 他看到肃庆德政坊上的 “子惠困穷”匾额时猛然吃了一惊, 心想,我字“子惠”,这“子惠困穷”不是在暗示我要在此 被围困吗?于是急令部队绕开牌坊改道退兵荣昌,然而迟了 一步,被滇军团团围困在隆昌 县城半个月,几乎弹尽粮绝。 最后,不得已装了十几麻袋银元在马驮子上,马尾挂上鞭炮, 然后将点燃鞭炮、割破麻袋的马从东门放出,趁着马儿四处 奔逃,麻袋里银元滚滚落地,围 城的滇军只顾抢银元乱作一 团之机,杨森才仓皇带着部队打出东“子惠困穷”德政坊,就 更加声名远扬了。
肃庆德政坊
• 肃庆德政坊建于清咸丰六年(1856年)。肃庆系满族, 属那拉 氏,长白山人,字攸田,名肃庆,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 至九年(1859年)任隆昌知县,这座牌坊是肃庆上任不到一 年且在任上,隆昌县内绅耆士民为他建立的,据《隆昌县志》 记载,肃庆上任后,适逢是年隆昌大旱,禾苗枯萎,庄稼无 收,米价腾贵,百姓无以为生。肃庆一方面带领农民开井找 水,抗旱保苗,一方面平抑米价,打击奸商。还带头捐出自 己的俸禄赈灾。为防止奸商捣鬼,他毎天亲到各售粮店检查 升斗、粮价,并且他还冒着没有钦令开仓要被杀头的危险, 毅然开仓放粮1888石,灾民得救于水火之中,领到粮食无不 感涕皇恩浩荡,在肃庆的带领下,民众得以度过灾年。
• 在明清年间﹐隆昌的孝子牌坊﹑功德牌坊﹑德政牌坊﹑百 寿牌坊等个性突出的各式各类牌坊近 70座﹐其数量﹑规
模﹑工艺﹑门类堪称中国之冠。
云 顶 寨
云顶寨建于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68 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占地 245亩,寨墙总长1640米,墙高7.4米, 有庄院48座(现存13座),是隆昌最 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在四川乃至西南 都具有唯一性。
• 隆昌石牌坊是一部立体史书,是千年古驿道文化、隆 昌青石文化的重要人文历史遗存。它以6条古驿道为 存在环境,以县产青石为载体,蕴含深刻的社会内容 、丰富的文化内涵,纯朴的哲学理念,独特的审美创 意,精美的建筑工艺,表述着明清两代巴蜀人文演化 的历史进程,立体见证隆昌“以站(驿站)置县、以 道(驿道)兴城”的县城发展历史;隆昌石牌坊既集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工艺技法之大成,又具有非常鲜明 的地方个性特点;隆昌石牌坊沉淀着厚重的华夏文明 精髓,是集哲学、历史、数学、力学、建筑学、文化 艺术精粹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品的代表作,具有很高 、很珍贵的历史、艺术、文物科学价值。
德政坊——质朴民众的情感凝聚
• 这座石牌坊是为颂扬知县觉罗国欢的德政,本县绅奢士民 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建造.在全国石牌坊中独一无二的 是:在牌坊顶部的正中有一个双面裸体的公猴头顶官印, 因此在本地被称之为“猴子牌坊”,其构思取材于隆昌民 间传说题材,取意“公候百带”,以表达对觉罗国欢知县 的良好颂祝。在一般应该雕刻“圣旨”的地方也雕刻了 “德政”大字,下面的匾额为“民悦无疆”,两侧有“节 用”、“爱人”。背面匾额为“宣慈惠和”。两侧有“神 父”、“慈君”大字。
1、各式各类牌坊近 70座﹐其数量﹑规模﹑工艺 门类堪称中国之冠。
2、高﹐牌坊有气势﹑并有高大胜人之感
3.精, 雕刻工艺精到﹑独特且用石讲究﹔
4.理﹐是牌坊上刻写的文字颇具深邃的思 想内涵﹑有高深的文化﹑生活哲理。
TOP1:
南关 石牌坊群
TOP2:
TOP3:
TOP4:
北关石牌坊群
1、各式各类牌坊近 70座﹐其数量﹑规模﹑工艺 门类堪称中国之冠。
一座石牌坊不仅反映出隆昌当时社会经济发 展水平,而且反映了隆昌文化、艺术状况和 当地民风民俗,积淀和蕴涵着华夏文明精髓, 是集哲学、历史、数学、文学、力学、建筑 学、美学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粹,具有很 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郭王氏节孝坊
• 该坊建于清道光十八年 (公元1838年),隆昌石 牌坊的修造是及其精美的, 大到牌坊的气势、篆刻, 小到每个细节都极其完美。 这便是郭王氏节孝牌坊的 一个局部。它讲的是郭王 氏辛勤操劳,将两个儿子 哺育成人,两个儿子不负 母亲愿望,奋发读书,双 双中举的故事。这个局部 人物神态栩栩如生,花鸟、 动植物等图案造型讲究、 雕工精美,书法刚劲有力, 是难得的艺术精品。
“政通人和,除暴安良”
• 这座牌坊是隆昌县绅奢士民及诸山僧为颂扬知县李吉寿 的德政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建造。其主政时,正当 洪秀全定都天京,势力已及17个省,四川虽然地处偏远, 但仍有歹徒乘机作乱,李上任后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 措施,维护了一方安宁,深受县民称颂。此处又有两座 高大的石碑,分别刻有“政通人和”、“除暴安良”。 立于清同治十年,估计也是为某位大人歌功颂德的。
以古寨为依托的云顶场被誉为
“川南民风民俗的活化石”。集市交
易形成了独特神秘的“夜半相聚,鸡 鸣则散”的半夜市场,俗称“鬼市”
隆昌县夏布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悠久历史,自 唐宋以来隆昌夏布编织技术就比较发达。明末 清初,湖广移民到四川,带来湖广麻布生产经 验,与隆昌本地生产技术融汇交流,历经数辈 祖传,工艺精益求精,技术不断改进。
刘光第德政坊
• 刘光第德政坊建于清道光 二十六年( 1846年)。牌坊的形制、 高、宽与牛树梅德政坊相同,牌坊明间正背两面匾额上分别 题书有“仁心善政”、“政成化洽”八个大字,这八个字正 是刘光第“德政”的集中体现。刘光第任隆昌县令后,亲自 带领部下与潜入本县南部屡屡伤害百姓的盗贼展开枪械大战, 最终击败猛盗,保护了老百姓生命财产的安全。刘光第4次出 任隆昌县令,前后累计达12年之久。他为官清,对百姓的疾 苦极为关心,看到隆昌街头乞丐甚众,便带头捐出半年俸禄, 向全县发出倡议修建栖流所,收容乞丐,进而他又请来石匠、 木匠、泥瓦匠、弹花匠等师傅,教这些乞丐中有劳力的人学 手艺,使他们有了自力更生谋生的手段。在被收容的乞丐养 好身体后,他又发给路费送回原籍。
夏布是由苎麻纱经手工织成的一种平纹布,生 产主要通过打麻、挽麻团、挽麻芋子、牵线、 穿扣、刷浆、织布、漂洗及整形、印染等工序, 精心织就。在明清时隆昌夏布成为宫廷贡品, 并开始销往海外,成为中国最早出口的纺织品。
夏 布
苎麻 夏布的原材料是什么?
zhù má
夏 布
石牌坊
石牌坊之乡
历史上的
隆昌
南关
牛树梅
• 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牛树梅任隆昌知县。他仁心 宽厚,惠泽百姓,支持创办“恤嫠会”,使孤苦穷困无助 的寡妇孤儿获得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他整顿吏治,端正作 风,经常轻车简从到乡间明察暗访,所有费用皆拿自己薪 俸开支。同时,对官吏私贪腐败、衙役敲诈勒索等行为, 坚决查处不留情面,并立下了“勤听断,少臆断,不枉断, 公而断,断必公”的办案规矩,从而被隆昌百姓誉为“牛 青天”。在牛树梅的治理下,一时隆昌吏风大治,官风日 扬,民心大振,出现了“匪踪敛迹,人归乡里,安堵无虞” 的良好局面。清道光二十五年正月,隆昌绅耆百姓在县城 北关为离任知县牛树梅立德政牌坊,百姓在牌坊的西面正 上匾镌刻“民之父母”以感谢牛树梅的恩泽。
石牌坊
北关
石牌坊
隆昌石牌坊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隆昌石牌坊坐落在隆昌县城南、北 两关的千年古驿道上,为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至清光 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间“奉旨”建造,距今已有五百 余年历史、素有“立体史书”之称。隆昌石牌坊现存17座, 其中主要的13座呈念珠状坐北向南一字排列,位于巴蜀古 驿道隆昌县城南北两端的驿道中央,其余4座则散布于县 内响石、石燕桥及渔箭三镇。隆昌石牌坊群大多为四柱三 门三重檐五滴水石质牌楼式建筑,平均面宽9米,通高11 米,坊间距离最近处仅10余米。牌坊沉淀和蕴涵华夏文明 精髓,是集哲学、历史、数学、文学、力学、建筑学、美 学为一体的明、清建筑精髓,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和 观赏价值。隆昌县2005年3月被中国乡土艺术协会命名为 “中国石牌坊之乡”。
中国传统文化
石牌坊之乡最美隆昌
主讲人:黄永秀
隆昌概况
“重被发成 处地建
川庆誉达渝 在处县
渝直为的经 中四于
合辖“区济 国川明
作后川域带 经盆朝
的,南,中 济地隆
桥隆门 经增南庆
头昌户 济长部元
堡成” 较地,年
”为, 为

历史上的隆昌
• 据隆昌市志记载﹐古代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以来﹐隆昌县因 地理环境得天独厚﹐一直是商贾云集﹑文人辈出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官吏或当地颇有建树的名流﹐为了 给后人留下「万古美名」或「扬善除恶」的理念﹐纷纷竖 牌立坊。一些商人名儒也极力效仿﹐拿出金银立下一座座 「孝道」﹑「善美」﹑「清廉」牌坊。
世上难逢
• 此坊是本地官绅士民为百岁老人舒承湜于清光绪六年 (1880年)修建的。由于有了丁宝桢(贵州省织金人、 四川总督)的题字,牌坊虽然不算高大,却是隆昌县石 牌坊中题词官员级别最高。旁边有人牵马的雕塑,稍远 还有石拱桥。为表现当年马帮北赶自贡,进货贡井食盐; 南走滇海,运回云南春茶;西上成都,运回云顶春兰; 东走湖广,驮走隆昌夏布的敬业吃苦耐劳和重商思变的 创业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